2017年条例准则考试:从家庭观的转变分析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09:26
从家庭观的转变分析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喜或悲的人生,或平淡或戏剧的遭际,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应。而作为家庭成员的女性,她们的思想态度所造成的影响就呈辐射状波及至整个家庭范围。在文化的纵向延续与渗透中,古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自身的思想态度必然有其相似与差异。从古代女性的家庭观中,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当下女性家庭观念的形成原因,从而做出更科学的评判。
 
    关键词:古代文学 女性形象 当代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这是男性作家们的恩赐,但更多的却是因为女性在社会结构构成中,其实占据的是与男性两相鼎足与支持的地位。字两笔,左一撇是男性的霸道与掌控,右一捺便是女性的支持与服从。家庭是社会的小小缩影,因此这一点也显著地体现在古代家庭生活中。及至女性解放运动发展了近百年的今日,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早已不是用古时候简单的支持与服从可以定义的。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这样的变化就更明显了。但是文化的纵向影响也依然存在。于是,中国的当代女性在家庭观念中便有了传统与现代两种元素。
 
    所谓女性的家庭观念,其实就是指的她们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有了丈夫,有了子女,于她们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我们可以从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两个方面来了解其家庭观念的转变。
    一、作为妻子
    古代社会中,女子有三从的道德禁锢。其中,出嫁从夫是最特别又是最重要的一环。从夫不像从父”“从子那样有血缘作为依托,它是完全的靠外来定义而形成的一种束缚。因此,这样的束缚更有力量,带有更多的道德色彩,也更无法摆脱。这束缚的具体表现,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依据男性的要求而制订的一系列妻德规范。古代文学中不乏对这类形象的塑造,《醒世恒言》中的朱多福就是一个典型。面对身患恶疾的丈夫,她既不同意取消婚约,嫁过去以后更是尽心服侍,毫无怨言。在这个形象上充分体现了男性对理想女性的要求。
    如果说古代女子活在男性话语权掌控下是一种悲哀,那相比之下,当代女性无疑就幸福很多了。她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在生活伴侣的选择上也能够掌握更多的自主权。但奇怪的是,这并没有让所有的家庭因此走向圆满。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更多家庭问题。女性有了争取的权利,于是在更多的方面容易与丈夫产生矛盾。财产,事业,家事的参与,对个人空间的追求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恰当,都可能从小小的不满扩大至激化。
    不同于古代的任凭丈夫根据七出完全决定自己的去留,如今的女性也拥有了选择解散家庭的权利——离婚。这无疑是当代已婚女性所获得的最大自由。当男女双方平等拥有提出离婚的权利为社会所认可时,家庭的集体完满似乎就落到了次于个人幸福的地位。这对女性是福,而对整个家庭、整个社会而言,却有了更为复杂的意义。在古代,寻花问柳是男子的不公平的特权,它漠视了对妻子的严酷要求。而现在,外遇这个词早已不是男人的专利。夫妻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忠直接动摇的是整个家庭,而女性的该项自由增加了这种动摇发生的机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朱多福的所面临的那种状况在当今社会也是存在的。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上我们了解到,如朱多福般尽心相随的有,而事发后抛家弃子的也不在少数。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而且仅仅是相同原因造成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于是,对当代女性家庭道德意识就有了新的要求。到底要怎样在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条件下处理好夫妻之间的问题,或许古时一些女子的经历能够给众多为人妻者提供一点参考。
    二、作为母亲
    “夫死从子是古代女子人生掌控权交替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同于从父”“从夫,这里的掌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愿。这自主自愿首先来源于母子间的血亲关系。初为人母的女性都会或多或少的将子女当作自己的所有物,而这件活物身上有着无限创造的可能,作为母亲便自觉担起了这塑造者的职责。好的塑造者善于用爱引导,这便是慈母;也有用自身权威影响进行言传身教的引导,这便是严母。在这两点上,古今是相同的。母亲对子女的爱的表现与积极的教育,是没有时代区分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部分是因为封建道德规范对女子的要求。正位乎内的角色定位将她们的功用仅局限于家庭之中,于是对子女的教育也成为她们存在意义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方面看来,古时女性所担当的责任似乎更重一些。而现在所谓对后代的教育,早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出力者越来越多,也一点一点地分担了母亲的分内之事,却也相应地造成了母亲对子女责任意识的流失。很多当代新女性的想法都是,如果有了孩子就丢给父母公婆养,这是她们对自我享受的追求,也是她们对子女责任意识的淡薄。并不是她们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而是比起孩子来,她们更重视当前的自己的生活。想着等孩子长大了再好好教,但是失去了抚养基础的母子亲情却并不是完整的,至少要重新搭建是不容易的。至于那些能狠心做到完全丢弃自己亲生骨肉的人,她们的道德问题早已超出家庭的范围。而无论在哪种情况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其实是无辜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看,古时的母子亲情似乎更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我们能从古代母亲那里学到的还有很多,比如责任,比如爱。
    还有一点,从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时母爱的付出对象大多是儿子。这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而在当代社会中,因为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完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已渐渐淡去,丁克家族①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当代女性在诠释母亲这一角色时多出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