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格力厂怎么样:情商教育从现在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3:28:17
阿德勒的《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基本概念,为我们增进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了解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其价值远非仅是一套理论而已。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丧失基本观念。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态度,则学到的方法就会沦为对孩子的不尊重的操纵。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新时期养成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强和大,是两个坐标,强是横坐标,自信者强,大是纵坐标,自由曰大。也就是说,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建立自我,而自由是人的目的,自由者心胸阔大,可容纳无限知识和财富。
心理学家“软糖实验”。
“软糖实验”。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软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以后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白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了两颗软糖。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际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来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和父母: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生成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有的人之所以未能成功,与各自的情商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情商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的自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表现的是人们通过控制自己情绪来提高生活品质的能力,即如何激活自己的潜能,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如何使自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等等。愿我们每个教师和父母在教育教学《家庭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加强自己,而且能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从而使每个人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跳蚤实验”。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过了一些时候,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自然也就没有跳出杯子。
这个“跳蚤实验”对我们家庭教育家长,教师们有很大的启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学习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达不到预定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将自己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记得有句哲语说得很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家庭教育的家长,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水不放弃。
“青蛙实验”。心理学家把一只青蛙投入热水锅里,青蛙受到强烈的热刺激后,猛地跳出来。然后又将这只青蛙放在慢慢加温的冷水锅里,开始青蛙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紧接着,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尽管心理学家并没有在慢慢加温的冷水锅上面加上盖子一类的东西阻止青蛙跳出,可是这只青蛙却不肯跳出,最后被活活煮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物学家的解释是:青蛙体内感应生存危机的器官只能感应环境中强烈的变化,而无法感应环境中缓慢渐进的变化。因此,青蛙对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无动于衷,最终成了心理学家实验的牺牲品。
舒坦使人松懈,安逸令人忘忧。“青蛙实验”告诉我们: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而不是突然的危机降临。因为突然的危机降临可以使人动员自身全部的潜能,并迅速地做出各种应变反应以摆脱危机;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往往使人无法感觉到,甚至到了死的门槛也毫无反应,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在充满改革和竞争的年代里,每所学校和每个教师都要有危机意识,要自觉克服自足和懒惰的天性,通过不断地奋发进取,使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破窗实验”。心理学家将一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摆放在某社区,几天后发现这辆汽车仍然完好无损。于是,心理学家将这辆汽车的一个窗户打破,结果没过多久,这辆汽车的其它几个窗户也被打破了;又过没多久,这辆汽车被人偷走了。
针对这一现象,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的破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更换或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激生蔓延。
“破窗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一个校长(教师),对于教师(学生)的小过错有时不妨以“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只要处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爱护教师(学生)和处理的方法得当,就能使教师(学生)口服心服,就能防止不仅这个教师(学生)而且所有的教师(学生)今后不再犯类似的小过错,更不会犯类似的大过错……前不久,美国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第6卷第2期)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20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前99位。斯金纳排名第一,皮亚杰、弗洛伊德和班都拉紧随其后。在这一次调查评比中,对“心理学家”的界定并不是依据该学者是否曾经获得心理学的或相关的学位,而是根据该学者是否曾对心理学做出过突出贡献。“20世纪的心理学家”也并不是依据心理学家的生理年龄界定的,而是指该学者在20世纪至少有一项心理学方面的公开出版物。
这次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三个定量的指标:1、在专业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2、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中被引述的频率;3、问卷反馈的结果,该问卷被发送给1725名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请他们列出本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还有三个定性的指标:
1、该学者的姓氏是否曾被用来命名某一心理学术语,比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斯金纳(Skinner box)等;
2、是否是国家科学院院士;
3、是否曾被授予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即使采用了上述多种衡量标准来综合评价心理学家,也难免有一些著名人物被遗漏。正如调查研究的主持人西肯塔基大学心理系主任Haggbloom所指出的:艾宾浩斯――对人类学习和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第一个人,就未被列入。因此研究者只列出了该评比结果中的前99名,而将第100名空了下来。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而被漏掉的其他著名的心理学家补充进来。
这样一个排名对于20世纪心理学的历史性研究、对于当代的心理学教学以及对著名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都是意义深远的。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查阅了大量文献,获得了这99位当选的心理学家的相关资料,现简要介绍给大家,以帮助我国的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对心理学及其各分支领域的著名学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曾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些学者仍然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情商教育从现在开始
孩子到了5、6岁,感情生活变得日益复杂,他们逐渐超出了低龄儿童的喜怒哀乐。这时父母和孩子探讨他的感受和情绪,对他的心智成长、人际交往、行为举止、甚至认知发展都是极有帮助的。一些父母已经知道,觉察、认识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被称做情商。情商在孩子身心发育、发展的过程中,甚至比智商更重要。欧美最早提出情商概念,心理学界认为智商和情商对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来说,作用分别是20%和80%。几乎可以说,情商的高低决定着我们的成就和健康水平、幸福指数。
0到3岁的孩子不在乎阅读的方式,也不在乎鼻涕流出来挂在嘴上有多难看————但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
一位妈妈发现,当舅舅家两岁的小弟弟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因为妈妈对小弟弟过于热情,五岁的女儿对弟弟突然产生敌意。妈妈的态度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女儿承认自己对弟弟非常生气,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果这个妈妈了解情商概念,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了解八大智能,她会知道女儿心中产生了一种不安全的感受——并不是因为小弟弟,而是关于她自己的地位、她自己的评价、她对父母的信心。­
五、六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不是读书识字背口诀,而是认识和控制、管理自己的感情。
情商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觉察、认识、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的回复力,就是转化情绪为做事动力的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发展和发挥自己潜能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商指数高的人,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是遇见什么事情都不动声色、不流露情绪,而是能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也接纳他人的情绪,最主要的是他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也不受他人情绪的控制。
孩子自出生起就开始了情绪体验和反应,但是情商指数是从出生时的0逐渐发展、提升的。这个过程受孩子大脑的发育进度、认知的发展过程和身心的发展规律影响,同时,也受到父母和环境的影响。
儿童情绪的发展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所有的情绪发展都跟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深化和复杂,智慧就越成熟,即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成熟,智力也越发达。因为人类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智力的成长过程。对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智力成长都是依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感从“咸”从“心”,用全部的心才能感受,感情从字面解释就是全心感受情绪。
*儿童的情绪和成人不一样。儿童对人、事、物的情绪反应往往更加直接和简单。
* 儿童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儿童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两种感情可以并存。比如,当父母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爱你”和“我不喜欢你做的事情”这两种情感的逻辑关系。父母必须反复对孩子强调这一点,在更正他们的错误行为的时候,采用平和、平静、爱的态度,反复告诉孩子“我的确仍然爱着你”,千万不能在一气之下说:“你这么做,我就不喜欢你了”。威胁抛弃和实际抛弃,威胁使用暴力和实际使用暴力的伤害对孩子是一样的。七、八岁之后,孩子初步掌握了守恒概念,初步感知情感守恒之后,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惊恐地以为父母不爱他们了。
父母如果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好,会导致孩子在成年之后,仍然将任何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误解成对方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要抛弃(开除)自己,因而表现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
我们中国人是保守、内敛的民族,更认同平和、中庸、不愠不火。在这种传统人文氛围里,我们往往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能平静地接纳它们,更不能自由地宣泄情绪。
因此,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那种不受压抑、无拘无束、奔放自如的情绪表达,父母不免感到焦虑、恐惧、惊慌,甚至觉得丢脸。出于自己安心、平静的需要,父母几乎是不由分说地约束、压制、否定、拒绝孩子的情绪表达。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情绪的体验越多,孩子的心态发展就会越成熟。每一次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充分地体验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认可自己的感受,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他们今后遇到同类境况时会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当的反应,而这有助于孩子获得坚实的自信。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体验或表达情绪,并非意味着孩子就没有情绪了;我们只是压抑了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有这些情绪是错误的、讨厌的。然而孩子还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经验,强行忍受内心的煎熬,会使他绝望地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卑的感觉。长大成人之后,面对内心依然会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我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或者羞愧难当;既不知道怎样表达,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压抑、转移、合理化、投射,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通常将理智和感情放到对立面,认为非此即彼。其实,任何理性思维都需要感情的参与。离开感情,我们就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以及符合逻辑的决定。理智和感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除了需要认知领域的进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领域的拓展。自我规范是生理、认知、情感三大领域的综合成果。
协助孩子提升情商,父母要牢记几个重点: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情绪依据个人秉性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天生而来的个性;
——接纳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首先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
­ ——提升孩子的情商,需要父母有较高的情绪商数。
受到情商教育的儿童,能够忍受延迟满足,在烦躁时克制自己,在烦恼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举止更得体,学习成绩也更好。五岁时能体察到他人情感的儿童,四年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因为要理解别人的意图,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感情。 ­
父母怎样做才能协助孩子提升情绪商数,掌握感情表达技巧,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 ­
一、适时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情绪感受是重要的,没有好坏,值得关注。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明天的演讲,我感到很紧张。我觉得散步会让我放松一些。”“考试的时候,我也会感到焦虑。深呼吸会对我有所帮助。”“今天在公司里遇到很不顺利的事情,所以我感到很不开心。但是这个事情和你没有关系。它会解决的,我能平静下来的。”
二、关注孩子所有的情绪感受。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担忧、嫉妒、讨厌等,在他们体验到这些感情时帮他们识别不同的情绪,并适时表达。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时若得不到支持、关注、陪伴和爱,会在心中做出一些决定,产生一些想法,这些“幼儿决断”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三、保持共情,提供同理,理解孩子。跟孩子表达我们能真正理解他的感受和情绪。对于他的忧虑或愤怒,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我看到你很生气。”或者“你很难过,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会一样难过,甚至更悲伤。”允许孩子哭泣,平静地陪伴他或把他抱在怀里,帮助孩子平静下来。这样做会让孩子相信他即使在悲伤、恐惧或发火的时候仍然是可爱的,他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也有能力面对这些情绪和感受。 ­
四、准确描述情绪感受。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加以准确描述有助于我们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觉。教会孩子明白一些具体的词汇,如失落、内疚或孤独、嫉妒等,有助于你的孩子从一种混乱的恐惧感情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可以说明白的生活状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小鹏想让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离开这里。” 当我们和孩子使用一个词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时,­就表明我们的两个脑半球都在工作,并可以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处的情景中,冷静下来,解决问题。 ­
五、协助而不是代替孩子找到解决方案。一旦了解到情绪的来源,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孩子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感觉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愿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觉“很糟”。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下面的解决方案:他可以给朋友打电话,或者去拜访邻居家的伙伴。下一次孩子感到寂寞时,就可以会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妈妈、爸爸的帮助了。 ­
系统排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系统排列,是一种帮助人们揭露系统中隐藏动力的方法。很多系统中重要的事情在过去曾经被发现、被实践,但是经过了多年之后,却被遗忘了。而系统排列使这些事情重新被人所知。人们不仅仅被教导去发现这些事情,而是以一种直观的形式来演示这些经历过的事情,并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真实。
——伯特·海灵格
系统排列发现那些隐藏在系统中的动力和系统中成员所经历的事情,以便关照现存系统中的能量并产生改变。系统排列是一种聚焦于解决之道的方法,解析关系中的动力能量,那些促使系统成员回归各自在系统中的恰当位置并使他们彼此重新顺畅联结的能量。
这种在系统中存在的能量流,经常在系统的成员间泛起涟漪,即使他们本人并没有意识到那已经在成为一个系统。
系统排列,是一种在心灵层面上处理情感和关系事件的方法,一种充满经历和能量的方法。同时它也存在于一种直观的、富有情绪和动觉的层面上。
它关注于个人的心灵和生命的能量和个人拥有的关系和系统。
系统排列致力于解答合适和可接受的位置。通过揭示系统中的隐藏动力并以一种机能失调的方法来结合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关系,这样的一种能力才得以展现。这将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限制个人的过激发展,限制不切实际的策略的产生,并防止人们结构化他们的生活。
系统排列极其富有力量,是因为它的进行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思维层面,超出了人们的潜意识,它是在人们的共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上进行的。
如果你知道自己可以比你现有的状态更好,做得比你已经尝试过的任何一种形态方式更有效。那么系统排列将帮助你,去除你仅仅知道的关于过去的自己的局限,只因为你未曾接触自己完全的潜能。
柔软的爱
当我们受到惊吓、感到恐惧或者被批评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整个身体都绷得紧紧的,肩部缩紧,肌肉变得僵硬,眼睛会瞪得很大,抿着嘴唇,紧握拳头……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不再具备开放性。
面临威胁和危险,成人如此,孩子更加情何以堪?!“因为我们相爱”,爸爸妈妈,请你们尽力以柔软的方式来爱孩子、对待孩子。
强烈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会转化成物质形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神经元链接)留驻在身体里面,让肌肉、关节、韧带等变得僵硬,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疼痛和疾病。身体不仅受头脑控制,也受潜意识支配,身体感受并记忆情绪感受的能力,大于头脑3000倍以上。情感通常是通过身体,最为真实地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生气的爸爸,他的肩颈部位就是硬邦邦的;容易自责的妈妈,她的腰背部位经常酸痛;容易抱怨的奶奶,很可能有消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身体僵硬的表现,而这种僵硬又是情绪能量淤积导致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与脏腑、经络相通,过当的情绪能量会成为身体的阻碍,不通则痛,身体的失衡由此而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就提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简单说,情绪在身体内的流动是通过神经、经络、体液或其他传导组织来实现的,如果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者持久的刺激,在身体中就会出现一股很大的能量传导,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激素分泌、代谢紊乱,发生淤滞。表现在身体上,就会有各种异常反应——疼痛、憋闷、腹泻等,甚至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疾病。
情绪冲击导致身体的异常反应,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不安或者持续地处于压力状态下时,就有可能会发烧、腹泻,甚至出现一些难以查明原因同时也难以治疗的病症。化解方式也很简单,因为孩子的心灵和情绪非常简单、透明、纯净。对孩子而言,最大的负面情绪就是恐惧——害怕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分离)、害怕被遗弃,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因此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抚慰就可以消除情绪导致的身体异常,甚至都不需要专业的按摩师和专业的按摩手法,妈妈的手与充满爱意的抚触,有时候是最有效的。
年幼的孩子尚未能理解复杂的语言,周围人说话的语调、身体的姿态等,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肢体的抚触,远胜于语言的沟通。因此,时常把孩子拉到怀里,拥抱他、抚摩他、陪着他,哪怕只有短短5分钟,哪怕什么都不讲,都能让他感觉到爱,让他放松下来。
腰为肾之腹,是产生生命的地方,抚摩此处,可以为孩子增加能量。每天花上一点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柔地抚摩他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帮助他舒缓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更有安全感。还可以揉捏孩子的胳膊、腿的内侧,以及手心与脚心,这样也有助于打通情绪通道,于孩子的心理能量多有补益。
当孩子受到突然的惊吓时,僵化的恐惧能量会淤积在体内。此时不妨沿着脊椎左侧、肩胛骨之间的一条竖线,横着拨动韧带和经络,让这个位置重新变得柔软,就可以了。也可以按摩胸口,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顺时针揉捏,帮助宣泄情绪。
当孩子感到悲伤时,把充满关怀和爱的手放在大椎穴(即颈椎第7椎,约颈肩相连处),即使孩子一个劲儿地哭泣,手也不需要动,妈妈温暖的手的轻柔抚触,自然就可以将僵化的能量化解开。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背后有一股支持的力量,这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哭得太厉害,则不妨把手放在他的背部,从大椎穴沿着脊柱往下,大片大片地按摩,抚摩范围可以波及到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直至命门穴(即腰椎处),能有效排解情绪能量。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把手放在孩子的颈部,当他感觉到被支持时,恐惧感就会减轻。同时,可以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小腹处(即肚脐下方、耻骨上方),慢慢揉动。这个部位通肾,恐惧情绪通常在这里郁结。当这份恐惧随着揉动向上顶出,孩子可能会以哭喊等方式将它释放。
如果孩子处于神经高度兴奋、紧张的状态,比如因为白天玩得太疯到了晚上安静不下来、无法入眠,妈妈可以把他拉到自己怀里,把手放到他的颈椎和后背之间,只要放在那里就可以了。然后对孩子说:“你深深地呼吸,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妈妈的手在给你能量,有热传进去……”较之以“不要皮了!”“快去睡觉!”,用心和他在一起,给予陪伴,才是最好的。
脊柱上的每一个部位,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年龄段,也对应着一些特定的情绪能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按摩,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 0-3岁 骶骨。这也是储存恐惧的地方,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可以抚摩他的屁股,会有神奇效果。
● 5-6岁 腰部。抚摩此处,也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爱、支持与关怀。
● 7-14岁 腰椎第1节、胸椎8-9节。每天抚摩这个部位,能帮助孩子释放他在成长经历中积蓄的情绪。
想要给予孩子柔软的抚触,爸爸妈妈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柔软起来,一个僵硬的人绝不可能和一个柔软的人同频共振。而父母的情绪能量较大,如果父母不能在情绪感受、心灵和身体上变得上善若水,就会引发孩子内在巨大的不安全感。
不仅负面情绪会造成身体的压力,过度的正面情绪其实也会有同样效果。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对待它。当强大的情绪之流经过身体时,压抑往往是不足取的,如果它们被拦截、被困顿,就会留驻在体内,形成身体的障碍,相反,如果让它们潺潺流动,来了又去,就不会留下负面的影响。因此,如果想大哭,就哭出来,因为哭并不是情绪,而是帮助我们排解哀伤情绪的方式。当我们畅快淋漓地将哀伤都发泄出来,身体就不会受到损伤;同样的,如果想笑,就开怀畅笑,如果愤怒,就高喊出来……用自己喜欢的、觉得舒服的方式,将情绪释放、清空,就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这种顺应而不抗拒的态度,就是一种柔软的爱(自爱和他爱),我们由此得到的,也将是一个柔软的身体:经络通畅、体态匀称、行动矫健、肌肉充满弹性。任情绪自由进出,身体便不再因积郁、阻滞而坚硬板结。
阅读障碍症 Dyslexia
地球上的星星(阅读障碍症 Dyslexia)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335362i93138772.html
分享了一部与阅读障碍有关的电影。现将阅读障碍症介绍如下。其实不仅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孩子有阅读困难的情况,在小学低年级孩子身上,即使是“正常的孩子”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都会出现某些阅读障碍的行为表现,更遑论那些真实存在“障碍”的孩子。无数的父母抱怨孩子的书写、听写、作文和成绩,了解到很多孩子因为阅读困难和成绩低迷而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老师的伤害。养育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天赋和身心成长规律,父母老师不仅仅是需要对“阅读障碍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还要了解更多诸如八大智能、敏感期、吸收性心智、人格、自我的塑造、未完成事件、情商、爱和自由、尊重和规则......在此基础之上,父母师长还要完成自身的疗愈和成长,具备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像整个海洋一样的耐心,比天空还高远的爱心,来陪伴、关怀孩子度过生命中的困难时刻。阅读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所有的心理功能。需要多种能力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首先需要视(知)觉的功能,对符号和声音的分辨与记忆;将字形、字音和字义联合,理解字词的涵义。阅读是对文字形、音、义认识、辨别和理解的综合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阅读就会出现困难。
阅读障碍是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阅读上落后的现象。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儿童的70%以上。
阅读障碍的表现:
1. 听或视知觉速度太慢;阅读速度慢;无法注意到重要的关键字、句或段落;
2.认字与记字困难,刚学过的字转眼就忘了;
3. 听觉理解能力差;听写能力和成绩差;
4. 朗读时省略、替代、歪曲、跳行或添减字或词;出现错读,停顿次数太多,或者经常不知道读到哪里了;
5. 朗读时不按字序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无法了解书写文字的单位,也就是缺乏词与词之间的界限的概念。
6. 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画或少一笔;
7. 阅读后不能回忆起阅读的内容;不能从阅读的材料中得出结论(不能概括中心思想);常用常识作为背景,而不是以文章中的材料来加答问题(即答非所问);
8. 逐字阅读或以手指协助;
9. 说作文可以,但写作文过于简单,内容枯燥;
10. 经常搞混形近的字、音近的字,如把视与祝弄混;
11. 学习拼音和数字困难,经常把Q看成O;把b与d弄混,p、q不分,2、5颠倒方向。
12. 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
行为表现:
1、行为反应表现得不集中或无组织,对于所看到或听到的刺激,仅能掌握一小部分;
2、掌握事物的顺序很困难,如数学公式、乘法口诀等;
3、几乎做每件事都表现得反应过度;
4、在辨析距离、方向时显得有困难;
5、在理解时间概念时显得有困难;
6、在整理自己的书本、纸张、玩具时显得有困难,写字时很难掌握空间距离;
7、手脚笨拙,走路时脚步不稳,经常跌倒、被绊倒或撞倒家具;
8、同一时间对所有的声音、人、事同时作反应,不懂得在同一时间对某一件事作反应;
9、很快就从一个活动或想法跳到另一活动或想法;
10、完成读写作业非常容易疲劳。
阅读障碍的可能原因:
生物学因素(生理原因)。阅读需要种种心理功能的统合合作。视觉功能障碍,眼球振动不平衡,就造成读书时跳字、串行等;听觉功能障碍,造成读而不闻,读而不懂;另外如失语症、大脑麻痹、智力迟钝和运动失调等大脑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阅读困难。
情绪因素。阅读障碍的人得不到理解,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这样的儿童常常被家长当作是爱玩、学习不专心或懒惰的孩子,他们不仅得不到理解,反而蒙受着不公正的批评。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自卑和自弃,自认为无论如何努力,就是在学习上赶不上别人,以致于许多具有阅读障碍的人一生事业无成。例如有的孩子有严重的胆小、自卑情绪,不敢在课堂上朗读,结果越不练就越有障碍。还有的孩子非常敏感,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生怕读错了引起同学笑话,所以朗读时忧心忡忡,不能轻松流畅地阅读。
教育方法原因。对于那些智力或能力低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地逼着孩子练习阅读,而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特殊训练,长时间不见成效,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对阅读更加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对于智力和能力高的孩子,如果仍然让他们重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变得敷衍了事。
左右脑类型和功能因素。人的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形象思维的中枢。左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偏重于概念思维,适用于思维的实用化阶段。理性、分析作业;严谨压抑的情感、偏好事实、细节;以逻辑方法产生概念。
右脑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绘画,偏重于直觉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感性、整合作业;自由开放的情感表达;偏好概括性的事物;凭直觉获得概念。
右脑型的孩子就可能会出现阅读障碍。
根据国际阅读障碍症协会的介绍,英语国家中有阅读困难的儿童高达10%-30%。学汉语的儿童中患有阅读障碍的人也在3%-5%左右。密歇根州阅读障碍研究所专家霍威尔说,在美国,患阅读障碍的儿童比例在15%至20%之间。它本非智力问题,只是患儿需要非同一般的教育方式。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校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教育。
大多数阅读障碍儿童在学龄前都比较快乐,适应性也比较强。入学以后,当学习的方法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时,情绪问题就可能出现。日久天长,阅读能力上的受挫就会造成个人的自卑,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达不到大人的要求。尤其当阅障碍的儿童口语功能发展较差时,常会因找不到正确的字词来表达。或在描述事情时产生记忆上的错误,而被别人误认为“说谎”,这样,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因此,阅读障碍儿童最常遭遇的情绪问题就是焦虚,他们对在学校所遭受的失败感到不知所措和害怕,因为他们无法预知自己的表现会有多糟。他们往往在新的情况发生时产生排斥心理,这常常导致家长和老师将他们的逃避行为误解为懒惰。还有一些阅读障碍的孩子可能会把挫折感逐渐转变为愤怒,在学校里他们只能将愤怒隐藏起来,回到家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他们的愤怒就会爆发出来,使得他们最依赖的人——父母对其感到非常棘手,不知如何去帮助他们。其实,出现阅读障碍,最好的方法是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看看自己家庭环境和父母亲在教育上是否给小孩不好的情绪影响!让小孩情绪紧张。
很多阅读障碍症患者是智商极高甚至是某个领域的天才。象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等,在儿童时代都被认为成绩极差的“笨孩子”,最后科学家发现他们都属于阅读障碍症的典型例子。
在60年代前,美国这样的孩子也被当成残障儿童来教育,可是让老师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孩子智力都非常正常,甚至超过正常人。
阅读障碍症患者有常人不及的优点,他们善于把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比如下围棋他们往往可以看到别人想不到的很远的步骤,管理公司他们能轻易纵观全局高瞻远瞩,所以在美国的大公司的CEO里,患有阅读障碍症的人比例相当高, 包括Cisco Systems的总裁是John Chambers,英国Virgin航空公司的创办人亿万富翁Branson 等。而且他们的视觉感觉很发达,对色彩,形状非常敏感,很多人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对阅读障碍的儿童通常采用视觉描绘练习和眼手协调练习,以促进大脑半球优势能力的发展;对于有情绪障碍的儿童,则需先经心理咨询人员矫治其心理问题。
有的儿童采用听的方式来“读书”,也达到很好的效果。
有这样的孩子父母老师都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有病,他不过是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一样而已。大部分人照样成长成材,只是专业的选择最好符合他的特点,比如学商,学艺术而避免文字要求太高的专业。也许很多人到现在才恍然大悟自己小时候根本就不是笨只是自己比较特殊而已!
在我国,对阅读障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阅读习惯的矫正*
生活上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鸡蛋最好是根据自己家庭环境来定方式和方法!给小孩吃要起到容易消化!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会有所差异。有的人阅读时一字一字从头到尾的读,读完之后不知所云;有的人则能迅速略读,并很快抓住主题;而有的人边读边写笔记。阅读习惯的不同往往导致阅读效率的差异。对此的矫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第一,教师和父母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做标记或批注的习惯,如在重要的词语下划横线;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孩子)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促进边读边思考。
第二,教师和父母应培养学生(孩子)迅速略读的习惯。人们在阅读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以同一种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
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法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要通过训练,发展儿童阅读速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之能够根据材料的类型、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速度,既能精读又能略读。
认知之《情绪》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
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
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 , 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热情 ( 另有一说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 应激指突发而强烈 的情绪状态 ) 三种状态 ; 依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 , 情感可分为道 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 情绪的表现状态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 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维麻木 , 多疑 y 看到的、听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 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 , 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 , 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 并且牵涉的面不广。激情通过激 烈的言语爆发出来 , 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 , 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 , 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 , 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3) 热情。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 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 , 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 ; 没有激情那么猛烈 , 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热情本身没有 对立的两极 , 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 ; 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 , 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 更容易获得成就和敬慕。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爱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你有过没有呢?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了吗?你给自己的理智打几分呢?
《控制情绪》
有因就有果,事物之间也是矛盾的存在。
第一种:改变处理信息的方法,类同塞翁失马案例。
情绪可以说是像天气一样是短暂性的表现,这种状态的产生,我们暂时可以通过产生当下情绪的因和果来改变我们的情绪。 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是我们接受了外部的信息,对这种信息的处理产生了当下的情绪,所以,如果出现的是非期望性的情绪,可以说是处理这种信息的方法不正确。
第二种改变情绪方法:改变身体内外感受。
情绪的产生伴随着身体的表现,它们之间是有连接关系的。所以,改变身体内外的表现也可以顺藤摸瓜般的对情绪产生作用。比如运动跑步,食疗养生。(在跑步的时候可以带动身体内外的状态,而那种状态是可以使人充满力量和气势的,从而覆盖替代负面情绪。食疗养生方式的内部改变情绪的方法其实应该属于改变人的情感,如同吃到喜欢的食物会使人觉得幸福高兴)
第三种改变情绪方法:改变时间空间。
既然周围的信息对我们产生了情绪,那通过改变周围的信息来改变我们的情绪。如同换个城市工作,去公园感受花等。
因为情绪是相对情感而言短暂性的表现,所以,一般通过当时的一些改变是可以变换情绪的。而如果一个人总体来看的情感态度属于消极性和负面性的,那么还是要从根本上,长期性来改变。这就如同治标治本的概念一样,仅仅懂得改变情绪也许是不会改变人生的,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情感态度,那么,情绪也就会得到很大的影响和改善。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浮躁性而言,很多人都不注重了。
改变情绪的一个简单的思考事情方法:
1.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我来说的好处是什么,
2.还有什么更好的我没有得到;
3.我如何做才能得到未得到的好处,
4何时开始做。
个人《情绪管理方法》: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著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会变成一只刺猬,忙着防御外来的攻击,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为你着想,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缓解情绪。
缓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飙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缓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力去面对未来。如果缓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尔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辙?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缓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创造外部良好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得到了适当的疏解,不再积压在心里,在平时工作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了。
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使用:
1. 通过一些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唱歌也行。很多艺术类的活动都能给人发泄感情的空间,不在乎做的多好,关键是既有兴趣,又能抒发情感。
2. 身体/锻炼方面的活动,比如健身,打球,舞蹈,深层放松,做按摩。想象着坏情绪像球一样被打出去,或者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3. 身边一定要有三两个知心人,让你随时心情不好时都能够打电话或当面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一般在心理咨询中辅导员也会让当事人把几个名字列出来,并讨论当事人对名单中亲友的信任度)。所谓“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
4. 通过记日记来理清思绪。一个必然规律是,写在纸上的越多,积压在心里的越少。并且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人可以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事总结经验,并更加客观地对待。有时候在辅导过程中,心理学家还会让当事人总结出一些警句和座右铭,在关键的时候能够自我激励。
5. 给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放音乐,熏香,还有柔和的灯光等等,或者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中,从生理上来舒缓紧张的神经。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知道什么样的生理,心理或外部因素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在预测到自己会因为某事陷入情绪低谷时,就可以用上面说的那些方式“打预防针”。能及时告知周围的人,使他们支持和理解更好。
培养坚毅的性格:坚毅决定你能否耐得住挫折和艰辛,不坚毅的人较爱生病、逃避、沮丧。所以,要培养坚毅的性格,儒家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寻求社会支持:爱给人力量。汤普大学Stewart Wolf发现宾州罗塞图(Roseto Story)地方的意大利社区,民众健康特别好(60年代)、衰老及胃溃疡亦少、比较长寿。追踪其原因是:他们凝聚力量对社区无条件支持、家庭很亲密、对老人态度不冷落。许多研究发现,在美国的大城市人际疏离的地方,平均寿命短,心脏病患者多;卡特和葛理克的研究表明,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中,与情绪有相当的关联:寡居女性是已婚者的3倍,寡居男性是已婚者的8倍,单身汉是已婚者的21倍。所以,爱、合作、诚实是情绪生活的重要资粮。
运动强身:运动有益于情绪及身心,研究发现: 运动者有较好的心肺功能,运动应该在工作一整天后为之,这最能减低压力。跑步,使心脏中的血流入脑部,促进人的清醒,运动10周后,实验证明记忆力较好,endophin是喜悦和止痛的天然化学物质,运动促进其做足量的分泌,运动能消除郁闷良好沟通的焦点在于高度的自我察觉和对别人的感受。
好的沟通者通常清楚自己内在的感受,也留意他人的感受。
自我察觉包括认识自己的知觉、留意自己内在对事情的解释习惯、自己的反应感觉和欲望;
对他人的敏感及理解则包括在感官上观察的技术,及把对方的话加以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意思是把对方的语言转化为感官可以察觉的行为。
积极倾听是一种说话者身上寻求一致性的倾听。一致性意味着说话的内容与内在心理过程相符合的性质。
一个常常发怒的人,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感觉,没有表达自己当时真正的感受。很可能在童年的时候,受过精神上一些不妥当的对待,因而学会麻木自己的感受。在对自己情绪表达无法自觉控制的情况下,成人的反应方式只有暴怒的批评和指责。
好的沟通要有好的自我察觉。自我察觉要求个人要有高度自我分化的界线,以及必须为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释负责。
当我们使用“我”这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就是在区别自己跟他人的不同,其中也包括了我不需要为你的感受、知觉负责的意思。
当一个人有清楚而分化良好的自我界线时,他知道自己沟通的出发点和目的,他能用具体而明确的语言来仔细表达自己的希望。
给予正面回馈的能力与勇气!好的回馈是利用具体的感官资料,面对面地接触包括感受对方的外表、声音等等。回馈也包括以自己明确的内在反应来面对对方。
面对面的接触在良好的关系中是必要的,它代表着愿意把真心话说出来、愿意面对对方以解决误会——这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
《沟通》
良好沟通具有下列特点:
1、 高度的自我察觉及对别人的敏感
2、 沟通是交换具体明确且由感官可以察觉的行为资料。清楚地用“我”的信息来表达“自我负责”的意愿。
3、 对于他人未察觉的行为及自己内在的感受,给予适当的回馈。
4、 愿意透露自己的感觉、欲望和认知
什么是公平的争吵呢?
1、 自我肯定(重视自己的观点),而非攻击对方(不择手段地打败对方)
2、 把焦点放在现在,避免重翻旧帐。
3、 避免说教,尽量说出具体而实际的内容
4、 使用“我”的信息,不要批评对方。
5、 诚实的沟通必须精确地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呈现表面的完美和谐。
6、 不要争论细节
7、 不要列举罪状
8、 积极倾听。在做反应之前,先重复对方所说的,并且由对方的回应中确定你听到的确实是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9、 如有争论,一次争论一件事情
10、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在沟通中轻易放弃,努力地找出共同解决的办法,但是并非坚持谁是谁非。情绪是动作之下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像生气时的心跳和肌肉紧张,能够帮助我们准备好解决问题和面对遭遇威胁的情境。
《了解你的情绪 》
情绪是动作之下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像生气时的心跳和肌肉紧张,能够帮助我们准备好解决问题和面对遭遇威胁的情境。
倘若我们没有愤怒的能量,我们就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价值。
恐惧是辨别的能量,它帮助我们衡量危机并且意识到危险的所在,以便保护自己。
忧伤是道别及结束的能量,生命是一个不断说再见和完成生长循环的过程。
成长需要一连串的死亡和新生,痛苦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感受,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途。
罪恶感是形成良知的能量。没有这个能量,人就会麻木不仁而变成反社会的偏差人格。
罪恶感也让我们对事情有原则,并且使我们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系统,好导引行动的方向,决定要把生命投入什么目标。
羞愧是让我们认识自己限度的能量。羞愧允许我们犯错并且知道自己需要帮助。羞愧也是我们灵性的来源。
喜悦表示万事如意,也就是所有的需要都获得满足,而个人也不断地在成长中。喜悦能产生新的无尽的能量。
每个人都有能量去渴望和欲求,这种能量也就是所谓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欲望的力量,能够提升为行动。
<生命的意义>
挡土护坡形成的悬崖上,一朵小黄花努力地绽放着。我不知道它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只知道,几个月后,它的生命就会逐渐消亡,短暂而又孤独。
时常想,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像这朵小黄花,它的意义又在哪呢,它即不能玫瑰一样任人采摘,也不能如茉莉一样送人幽香,它既不能像大树一样遮荫纳凉,也不能像翠竹一样装点西窗,甚至蜜蜂也不屑一顾,连繁衍的意义也无从实现。它是如此的普通,一如平凡而渺小的我们。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我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呢。面对风中摇曳的小花,我陷入沉思。
花,开与不开,它仍在那;云,散与不散,它仍在那。忽然间,我从这种禅境中醒悟过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应该是被那些外在事物赋予而来的,正如小黄花,这个生命有没有意义,并不由我来定义。诚然,我们可以发现意义,比如它让我感到顽强,是种意义;它让我感受孤独,是种意义;它让我在一个下午驻足思考,也是种意义。只是这些意义,都是我借由它给我的,正如花的开与不开,它仍在那,意义与无意义,生命其实仍在那。
存在,就是意义。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它全部的意义。小黄花从贫瘠的缝隙里生长,汲取雨露吸收阳光,作为人类我们或许否认它存在的意义,而作为一个生命,活着,正是它的全部意义。它呼吸,它生长,它绽放,它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它就那样存在,直到死亡。
我们总习惯于追求意义,习惯于追逐价值,却不了解生命的意义其实没有意义。我们可以不伟大,我们可以不富有,那些外在的别人的认同、社会赋予的种种角色,其实远没有我们内心里感受到的那么真实。
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让我们像花儿一样,享受生命成长的每分每秒吧,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做你想做的事,爱你想爱的人,成就一个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的!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马丁内斯太太与我们分享了她下面的这个经历。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报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扠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步就没有必要了。)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距离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当琼斯太太得知自己6岁的儿子杰夫偷了东西以后,她也使用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找了个没人打扰的时间,让杰夫坐到她腿上。然后,她告诉杰夫,她听说他从商店里偷了一袋泡泡糖。(注意,她并没有通过问孩子是否做了什么事而给孩子“设圈套”,因为她已经知道孩子做了什么。)随后,她告诉孩子,她上五年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从商店里偷了一块橡皮;她知道那样做很不应该,心里非常愧疚,所以觉得那样做实在不值得。杰夫辩解道:“反正小店里有那么多泡泡糖。”
琼斯太太引导杰夫讨论店主需要卖多少泡泡糖和其他东西,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付房租、店员工资、仓储积压,以及养家糊口。杰夫承认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她和孩子还讨论了他们多么不喜欢别人来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杰夫发自内心地说自己再也不想偷东西了,并且要去小店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钱。琼斯太太主动要和他一起去,以示道义上的支持。
琼斯太太能够赢得杰夫,是因为她没有指责、羞辱或说教。杰夫不必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觉得自己是个坏蛋,而且他愿意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探讨不再那么做的原因。而且,他能够参与问题的解决——尽管对他来说很尴尬——这对他未来的行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堂人生课。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妈妈造成了一种支持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和辩解。
表扬是口头的奖励 费尔兹《儿童纪律教育》
家长们被告知要表扬孩子,尤其教师也被提倡要多使用表扬,要对孩子所做的可取行为进行表扬。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们会这样说:佳佳今天真好,看他坐的多直;凯凯回答得很好,你真聪明;思思的裙子真漂亮。老 师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这些被表扬的孩子感觉良好。与此同时还希望其 他孩子向被表扬的孩子学习。一个常表扬孩子的老师被认为是一个好老师。 而我们如果仔细的回顾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老师在我们面前表扬了另一个 孩子坐姿很好,我们会有被表扬的感觉还是被批评的感觉呢?如果我们也马 上向被表扬的孩子看齐,也赶快坐出自己认为的好姿势,但老师的目的已达 到,不再表扬了。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呢?那肯定是被批评的 感觉了。我们曾经很愿意与经常受表扬的孩子一起玩耍吗?要不然我们就会 处于自卑,专门跟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一起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要不然就远 离他,以免自己受伤害。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自己是学生,在课堂上刚被老师表扬过,下课后再去 跟好朋友一起,我们会感到自在吗?实际上表扬也会破坏孩子与其他人之间 的关系。因为表扬意味着其他人都没有被表扬的人那么好。看上去老师像是 喜欢被表扬的孩子,但表扬的形式,使老师和孩子间的关系变成不平等和不 真诚的关系。因为只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才会去评价别人。所以《儿童的 纪律教育》这本书上说:“我为你骄傲,是一种最危险的表扬,因为儿童为了 良好的感觉会依赖上你。”这样看来,表扬和惩罚一样不会增加孩子的理想行 为,事实上它还会伤及孩子的自尊。
《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上说:表扬并不意味着因为你是你,所以你是重要的,是值得爱的。而恰好相反的是它意味着我表扬你是因为你是聪明的, 漂亮的,能干的。表扬这块硬币的背面是:如果今天有人认为你很优秀,明 天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你不优秀。所以表扬不容易让孩子感到自信。相反它会 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得不到表扬。因为自己会认为不按表扬我们的人要求 的那样做了,自己就变的很糟,就不那么好了。 大多数施惩罚的人都认为惩罚很有功效,其实惩罚只不过将儿童的“地上行为”转为“地下行为”而已。因此从“表面上”看惩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瑪乔丽.菲尔兹在自己的著作中说:“经广泛的研究证明,惩罚不是纠正行为的有效方法。很显然,惩罚不能改善行为,即使被惩罚的行为的确暂时消失了,但更坏的行为几乎必定会随之出现。”惩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