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银河2矿物出售:时空结构与长篇小说 作者:王素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16:00

小说结构训练

备课笔记 2008-11-23 16:15:16 阅读826 评论4   字号: 订阅

一、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模式

小说的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根据小说线索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叶圣陶的《夜》是典型的明暗线交织。小说的开头从直接描写老妇人的焦急等待开始,“昏暗”的环境下,老妇人抱着“号哭”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及听到阿弟叙说后内心发生变化,勇敢地承担责任,表现了老妇人性格的转变——由悲痛到勇敢,由怯懦到无畏。这是从正面描述的角度看故事发展,它是文章的明线。文章的暗线是女儿女婿的被害及遗书寄情,它是通过阿弟的叙说和“回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侧面描述。

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或显或隐,若断若续,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使文章主旨的表达耐人回味。

2.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是从线索对表达主旨的意义(作用)角度来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是双主线结构的形象表达。如罗贯中的《失街亭》,街亭的守与攻是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蜀方固守街亭,一条是魏方死夺街亭。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他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围绕这两条主要线索,作者又布排了一些次要的副线,前者如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马谡和王平的矛;后者如司马懿在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和曹真发生的矛盾。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的守与攻这两条主线。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双主线,用两条线索平行并列,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满、启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3.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主次线是相对于双主线而言的。双主线在文中连贯的内容,相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而主次线则不然,其中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重轻。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主次线,用两条线索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小说双线结构的鉴赏技巧

小说的双线结构,或明暗相照,或主次携行,或平行发展,若断如续,时有时无,显隐互见,如草蛇灰线,复脉千里,阅读鉴赏时须仔细玩味。怎样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下面以2008年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0题为例作具体分析,并根据思维过程的先后,归纳出鉴赏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技巧。

【问题】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相关文段】

月明星稀的夜晚,宁静而安谧。

村前的小溪旁,杨柳婆娑,溪水潺潺,他们默默地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想着各自的心思,谁也不说话。

她呢,静静地绞着自己的辫梢,盯着粼粼的溪水,一闪一闪的……

他呢,默默地咬着不知名的草茎,数着稀疏的星星,一颗两颗……

 

一个充满稚气的童音在他耳边回响:

“你演孩子他爸,我扮孩子他妈,好吗?”头上扎着小辫,流着鼻涕的她,在屋角腾出一个空隙,用木头在堆砌着他们的“小家家”,仰着秀气的脸蛋问他。

“行,我们来扮‘小家家’。”

光着腚的他,将小白兔、冲锋枪胡乱地丢在地上,抱着那静静的洋娃娃,这就是他们的“孩子”……

 

她从粼粼波光的溪水中收回目光,侧过头来,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只见一丝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来,轻轻地依在他肩上,柔声问:

“你,在想什么?”

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掩饰住他的内心世界,笑了笑,“唔,没想什么!”

“是吗!”她秋波一闪。然后,他数星星,一颗两颗……她看溪水,一闪一闪的……

 

她和他放学后来到这里。“啊,你看,多好的草莓!”她惊叹。真的,抬眼看去,那山坡上的斜石旁,一丛鲜红的草莓在微风中摇曳,惹得人垂涎欲滴。

“我去摘。”他甩掉书包,跑上去揪住灌木,爬上岩石。

“别摔了,当心点”,站在下面,她提心吊胆。

可当他捧着草莓踏着松散的石块滑将下来时,却重重地摔在山水沟里,一动也不动。

她吓坏了,这如何是好,吓得呜呜直哭,惊恐地摇着他,“你醒醒,醒醒。”然而他双目紧闭,脸色苍白,好似失去了知觉似的,毫无反应。

她急中生智,顾不得害羞。按照书上讲的,一下又一下地活动着他的手臂,再对着他的嘴,使劲地呼吸着。

他睁开眼睛,两手轻轻地搂着她的腰肢,热烈地吻她。

“你!”她惊叫着跳开,满脸绯红,使劲地捶他:“你坏,你坏!”

“再让我亲一下,好吗?”他近乎于乞求。

“就一下。”她闭上明亮的眸子,怀里就像揣着一个奔兔似的,跳个不停。

“多么甜的草莓。”她似乎仍在品味那鲜红的草莓,一朵红晕涌上脸颊,热辣辣的。

 

他不知数了多少颗星星,乏味了,转过来,轻轻地挽着她的腰肢,问她,“你,在想什么?”

“我想,那以前读书,那草莓。”

“是吗?我也在想,小时候,我们扮‘小家家’。”

终于,朦胧的月色把他俩溶在一起,分不清他和她了。(焦彬彬《恋》)

【技巧一】拨云见月:理清小说的双线结构。

【分析】这篇小说的五个片段勾勒了五个艺术画面。第一个画面是他和她在村前的小溪旁,看着溪水,数着星星。这是现实生活的场景。第二个画面从他的角度回忆往事,两个人童年时代玩“扮家家”。第三个画面又回到现实中,她问他刚才在想什么。第四个画面又闪回两个人在少年时代摘草莓的趣事。回忆往事的角度换为她。于是到了拉回现实后的第五个画面里,轮到他问她刚才在想什么了。通过对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拨云见月,厘清小说的线索:这篇小说采用了双主线结构的方法——一条是他和她的现实生活,一条是他和她青梅竹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两条线索是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的交叉,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布局风格。

【技巧二】灵活迁移:体会双线结构的作用。

【分析】双主线结构使作品呈现出时空交叉的结构特色: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两者反复交叉重叠。在现实画面的描写中,作者着意渲染了她看溪水,他数星星的诗情画意。在回忆往事的画面里,作者颇富匠心地分别从两个人的不同角度铺写了“扮家家”和“摘草莓”的生动细节,突出了这两个既具体又富有艺术概括力的往事生活画面。两条主线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满、启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更集中更鲜明地传达小说的意蕴。

【技巧三】转换整合:兼顾内容和结构作答。

【分析】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从情节入手,厘清结构;分析结构,把握线索;通过对线索串联起的小说诸元素的分析,拟写出答案。本题的答案:这篇小说采用了双主线结构的布局技巧,两条线索串联起了时空交叉的五个片段,表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美好恋情;双线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最后一课

【阿尔及利亚】阿卜杜·社赫曼·萨拉迈

她把讲义夹放在讲台上,系上了白色的围腰。随后,打开点名册,用深情的目光看了看坐满教室的女学生。她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往日红润的双颊挂满了愁容。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带有稚气的目光望着老师。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孩子,女人一辈子只能出两次家门:第一次出娘门进丈夫家门;第二次出丈夫家门进坟墓!”她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啊,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但愿我还没投生……”她使劲忍住两眶汪汪欲滴的泪水,向全班学生扫视了一眼。天哪!难道她们将来也会和我一样的命运?

学生的催促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连忙在出勤册上签了名。然后,以慈祥、关心和怜爱的口气问:

“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了?”

“她退学了,老师。”

“为什么?”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她父亲给她订了婚,未婚夫的条件是要她停学。”

她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她父亲……订婚……那么,她的遭遇和我是一样的……唉!同学们,你们哪里知道,我跟莱依拉一样,也被迫订婚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又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今天的课文是“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题目使同学们十分惊讶,她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她们的诧异。于是马上说:

“原定今天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成‘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

教室里一阵肃静,随后,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答道:“是高额的彩礼,老师。”

“不,……我不同意大家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方家长索要彩礼是不无道理的。”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女教师不解地问:“那是为什么呢?”

那学生边擦泪边回答:“因为男方的家里以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而自豪。他们认为,女方提的条件越高,越证明姑娘和其家庭的尊贵。”

女教师不由地说:“真是荒谬绝伦!”话虽这么说,可她心里清楚地知道,事实上确是这样的。她自己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那女学生又慢慢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老师。一个有钱人家找到我父亲,向我求婚,父亲同意了,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我自己也看中了那个青年,两家都快谈妥了。可是后来……后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话未说完,她又大哭起来。

女教师走近那位女同学。她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肩膀,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男方的家长要我父亲提条件。我父亲对他说,‘我没有什么条件,娃娃是咱们的娃娃,闺女是咱们的闺女,他们的幸福也就是咱们的幸福。只要他们过好日子,我什么条件也没有。’可是,万没想到,男方的母亲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她拉了拉丈夫的手,说,‘咱们以后再慢慢谈吧。’两人就走了。他们到处散布,说我父亲不提条件,是因为我德行不好,说我……造了许多谣言。父亲也不相信我了,他怀疑我的品行……他让我立即退学。老师,今天我是来上最后一课。”

“天哪!我的遭遇,真的又在这个勤奋用功的女孩子身上重演了。女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啊!”她沉重地坐在椅子上,让同学们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她的脑子里却翻腾着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景象……

一个学生的发言打断了她的沉思:“请老师跟她的妈妈谈谈,说服她家里同意她继续学习。”

同学们一起喊起来:“好主意!好主意!”

女教师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那样做……我和她一样,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命运……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泣不成声,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教室里死一般地沉寂。不一会儿,四处响起了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同学们的眼里涌出辛酸、愁苦的泪水。

 【问题】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简述理由。

2.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时空结构与长篇小说 作者:王素霞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聊天室
浏览:2041 次


网聊时间:2007年11月10日
网聊地点:中国学术论坛网

陈勇:很高兴我们今晚请到网聊嘉宾王素霞老师,她是一位非常认真做学问的学者,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学识上的收获。现在,请嘉宾先对今晚的网聊主题作一个简单的表述,然后网友们提问,谢谢!
王素霞:主持人好!大家好!我很高兴与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的话题是“时空结构与长篇小说”。关于这次网聊的话题,是取自我的专著《新颖的NOVEL——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里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在与陈主编商量后,有了现在这个话题,不知是否合适?
mygreens:挺好的,文体这一块了解的人不是很多。
商君:很好。

木木杨:不过感觉好深奥。
dd:请问时空结构是指作家的,还是题材的?
王素霞:不是从题材而是从文体的角度去谈的。可能每个人对长篇小说都有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从题材方面,而从文体方面去谈的就少而又少了。

思燕:很好啊!我有幸拜读了一点,觉得很受启发。
abc:九十年代的小说与其它时代相比,是不是在文体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
海平:请王老师先就自己的论述重点作一简单介绍吧?以时间为核心,以人物命运为核心等等,是不是并列的考察角度?
思燕:王老师刚才讲的是时间表达,那从空间结构来讲呢?
木木杨:老师,我觉得您的书第二章特别精彩!
王素霞: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诸如《许三观卖血记》、《日光流年》、《中国一九五七》、《第二十幕》、《怀念狼》、《富萍》、《旧址》、《敌人》、《白鹿原》、《活着》、《米》、《我的帝王生涯》、《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上海宝贝》、《羊的门》、《抉择》、《饥饿的女儿》、《糖》、《独白与手势》……,它们与之前的长篇在时空结构方面有着太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思考长篇小说的文体的原因。

榮:都有哪些不同能讲一下吗?
王素霞:90年代的长篇小说将文体的线性变革化为共时的多元存在,由此形成特有的艺术景观。它以自己多语的喧哗昭示了20世纪末长篇小说文体的丰富性、多样性、变异性和实验性等特征,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长篇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达到了“文体”的自足与自觉。长篇小说(novel)从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作者对时间的线性结构艺术的表达,这使它的故事内核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博大与繁富。它往往从一人一事一景写起,一种展示连续线性发展的时间结构荡漾其间,呈现了特定时间内的人物命运和时代风云。由此,以时间为核心的结构形态成为我们考察长篇小说文体叙事的潜在动机。时间作为小说的叙事核心,处处显现着小说艺术与主题发展的多向可能性。其实中国20世纪的长篇小说从根本上来讲都是拿来的……
远征:就是在思想上没有原创性。
王素霞:这些变化,是一种对现代性追求的结果。它不是原创性的问题,而是借鉴了西方文学关于长篇小说的源起。

海平:九十年代,20世纪,这两个时间不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吗?
王素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现代长篇小说就是如此。一定意义上说,此时的创作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但那代作家和理论家首先从理论上赋予了长篇白话小说的现代思想特质,比如要描写现实人生,必须有精密的结构,活泼有灵魂的人物,并且要有合于书中时代与人物身分的背景或环境等。茅盾这种对长篇小说的理解与认识,从社会心理和文化思想上革新了当时状态下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它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长篇小说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美学原则,它以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心理刻画的内在性及小说叙事的多样性等特点为以后的现代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一种新语言(新白话)、新故事(平民人生)、新思想(个性解放)、新叙事(截取横断面、自叙传、史诗等新的时间形式主义结构)的新型文体创作。
木木杨:有些给人感觉是有点完全可以追求形式。

hhh:长篇小说首先是因为要处理的问题的重要性才出现的,是人人都可以动用这一体裁。90年代的许多长篇小说根本就不成立,我觉得它们不值得用时空方面的模式去研究。
安:长篇小说就是把故事时间放长。
思燕:那在文体叙述上,中国作家还有其他有创造性的角落吗?
王素霞:长篇小说”novel”:英文原意为”新颖的”、”新奇的”。从历史渊源来看,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epic)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中世纪)的‘罗曼史’(传奇)(ROMANCE),发展到18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慰为大观,从而构成了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这样,“结构完整性”与”时间秩序感”使西方史诗的精神气韵深深地印入novel的血液中。这与古希腊神话以时间为轴心,侧重过程而善于讲故事的“叙述性”和其时间化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安:长篇小说的最核心的东西是时间的长,文字的多,还是思想的深刻?
王素霞:到了18世纪末,长篇小说(novel)才以自己新颖的艺术形式,确立了自己的现实命名和历史地位。这就是时间结构形式带来的新的思想与文体上的革命,这种革命同样带来的是中国现代小说意味的革命。所以很多年前茅盾就说,长篇小说是一种散文,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诗、词、骈体文学,也不同于白话小说和翻译小说。而对时间形式的运用就支撑了那个年代的创作。

远征:很多小说并不是很注意时间啊,比如意识流。
木木杨:意识流是更高级的时间形态吧?
安:意识流是一种心理时间的变化。
王素霞:可能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关注最多的是人物的命运,情节的演变或者题材的新颖,但对时间关注的则比较少,也许只是看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那么我所关注的是小说的时间结构,心理时间形式。
安:心理时间就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居的例子。

木木杨:老师,意识流是什么个时间形式呢?
王素霞:各类时间结构支撑了长篇小说的灵魂,而在这种结构背后是对时间的变向处置,比如说命运,风俗图画,浮世绘,历史纪年图画,成长历程等等。所以我们习惯于阅读那种能看得懂时间,即所说的故事时间的小说,而对其他变向的叙事时间的小说考虑的不是很多。比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重合、分离等。

abc:中国古典小说的时间结构运用的登峰造极,是不是现代的作家想突破,还是现代作家受西方影响,才在空间结构上作语文章。
王素霞:中国古代小说所进行的是一种长篇短制式的空间结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定意义上说,它与我所讲的空间结构并不一致。古代的空间小说是一种平面意义上的故事空间,即它会以说书人无所不能的语气告诉你这件事发生的过程,时间和空间在他的手里是万能的,随时都有变化的可能。
安:是啊!空间中没有隔阂,看得清楚。
商君:古代的空间小说是一种平面意义上的故事空间,即它会以说书人无所不能的语气告诉你这件事发生的过程。
安:古代小说给我们的是优美的东西,因为是我们都掌握了的。
abc:90年代长篇小说的空间结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素霞:就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古代壁画,上至数万年前,下至来生,上至神仙,下至百姓,都可以包罗万象。
蓬莱客:王老师这个比喻很形象。

王素霞:而现在我所讲的空间结构则不然,它是完全打破了故事时间,让时间隐至背后,让空间开始间隔小说的发展,这种间隔是一种非线性的,破碎的。
abc:举个例子吧?
王素霞:我讲部小说大家就有感觉了。比如说最近几年最热的两位作家:一是余华:一是格非。80年代中期,他们的小说不知大家读过没有?
朝晖:《兄弟》。
商君:读过余华《活着》、《卖血记》。
蓬莱客:余华的读得多一些。
然然:《在细雨中呼喊》。
王素霞:现在的小说《兄弟》《人面桃花》,好像看起来可读性强一些,但里面还是有一些空间因素。 “空间形式”是研究现代长篇小说结构特色的新的理论范型。它在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中,体现了那种对现实的较为强烈的偏离,并在最低的程度上抛弃了因果性和年代的传统,传达了生活领域中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它的广度或长度,因此“时间”不再成为小说鲜明的内在结构宗旨,它作为一种或隐藏或掩饰的潜伏线索而非结构主宰,流淌在肆意纵横的空间形式之后。

商君:让空间开始间隔小说的发展……《疯狂的石头》的拍摄手法就是这样的吧?
Mygreens:《疯狂的石头》的拍摄手法跟小说叙事结构是有区别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影视叙事。

蓬莱客:那您能不能先从这些大家更熟悉的入手告诉我们什么是空间因素?
王素霞:如果说80年代的时候读不太懂先锋小说的话:那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创作里有了大量的空间形式的因素,小说中的小说,故事中的故事,文本中的文本,重复而又重复。一个人的故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版本。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叙事时间的关注以及对空间的关注。空间结构是一种新的理论:并置、重复、反讽与和声。还是先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说吧。
笑纳:王博士好!您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当代小说?
王素霞:格非小说《边缘》,尽管标题长短不一,形态各异,但无论它们怎样组合,无疑标明了各章节的故事核心。它们或以人物名称命名,如”小扣”、”胡蝶”,或缠绕阶段主题的意蕴展开,如”道路”、”我失去了父亲”。或标示时间”1949年”,或暗示某种行动过程”越河”,或表明最终结果”归宿”……无论怎样组合,这些标题暗示了事件的片断性和多侧面性。小说以”我”的人生经历为故事主体,穿插各种标题的故事意蕴,平行展开各色人物的广阔人生。在标题的串联下,这些生活画面彼此交织又互为对比,共同构筑了小说故事的运行轨迹。从这一角度来说,小标题的设置可以间接地表明小说不是以一种纯粹线性的结构方式向前发展,而是呈圆形运行。通过标题所涵盖的意象核心构成叙事的时空网络,以此获得小说空间化的时间运行跨度和生活的广度。同时,小标题之间内在地形成了无法分割的张力,铺垫出一组组词组间相互缠绵环绕的网络。这种由”小标题”词义间的运作所展示,这种空间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就像一个桔子的不同分瓣一样,一个个排列,却不是顺时的,而是圆形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向纵深处发展,而是断裂的。所以容易造成阅读的障碍。  
笑纳:时间和空间在小说创作中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朝晖:一定要有丰富人生阅历才可以写出好小说吗?
然然:那也不一定吧,布鲁斯特在自己的屋子里写了《追忆似水年华》。
ff:作家的人生经验是很重要。
笑纳:《追忆似水年华》似乎更多的是一些片断,在每一个片段上深入和加强。

Ee:王博士说的对,小说是给读者看的,不是给作家自己欣赏的。
王素霞:这就是现代的空间结构。我觉得这是借鉴或者说超常发挥的电影手法的一种结构方式,像说过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还有王家卫的《2046》,似乎是更为典型的空间结构的代表。  
木木杨:哦,也可以说成是陌生化吗?

蓬莱客:那么作家这样不断变化空间结构除了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其他意义何在?
王素霞: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我曾想过的,为什么以前的人那么单纯,总是线性思维,而且是经验主义,从不考虑断裂?而现代尤其是现在,以“后现代“著称的社会人们总是不能以传统的线性思考去生活呢?
海平:形式是为了与所要表达的东西相一致。单线的已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求了。
ff:《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就有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变化。
笑纳:可以点评一下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吗?也有空间和时间的主观安排,呈现给观众是导演要强调的东西。
思燕:《罗生门》。
ff:90年代的长篇小说写那么壮阔,与作家运用空间结构的表达是否有关?
蓬莱客:也许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系?
海平:和现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都有关系。
笑纳: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人更需要表达。
王素霞:这就是生活所致。人们的现代生活已不是完整的时空存在,而是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变化,未来有着多重的可能。所以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必然要把这种思考放进其中。语言文体、结构叙事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作家和社会的文化心理。

蓬莱客:就像农耕社会的人和土地绑在一起,而现代的农民可能变成民工。
笑纳:表达形式更加复杂,多面,主观性更强。
ff:现代作家是一种不自觉的运用空间结构,不是有意的运用,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王素霞:我们不是侧重于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侧重于怎么说,怎么写。

思燕:表达形式更加复杂,多面,并非某单个角度,应该客观性更强才对。
王素霞:当然这种结构的表现力会更强,陌生化也更深入。
蓬莱客:是不自觉地吗?
木木杨:但是有时候又给人一种过于玩弄形式游戏的感觉。
商君:多角度表达,更客观。
笑纳:这种复杂的表达与普罗大众的快餐式欣赏习惯可能存在冲突。
王素霞:同时它所需要的艺术素养也更高。
商君:同意
ee:与普罗大众的快餐式欣赏习惯可能存在冲突----这就是主流文学一败涂地的原因。
思燕:嗯:鼓掌。

笑纳:所以小说和艺术电影,美术...越来越小众化。
王素霞:可能这种创作在学术上的意义更大,而与大众的理解更远。
ee:我们读者需要的是现实主义。
蓬莱客:一方面这种追求空间结构是适应社会心理变化的结果,可是继续往前他又失去了读者。
思燕:可是文艺更加大众化好些还是贵族化好些呢?
笑纳:面对冲突的现实,艺术家需要一种态度,也许更多的是坚守。
木木杨:不是吧。
王素霞:所以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常常被触电。
蓬莱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商君:可是文艺更加大众化好些还是贵族化好些呢---------文艺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大众的欣赏能力,而不光是媚俗!!!!
笑纳:同意
思燕:所以要将二者结合一下才好吧。

王素霞:其实不仅长篇小说是这样的,而且可以运用于各类艺术的时空结构。
笑纳:需要互动
蓬莱客: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魅力,阳春白雪自有阳春白雪的优雅。
然然:赞成
王素霞:尤其是空间形式结构,更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种体现。

商君:我觉得这种空间形式结构的出现,是文艺思想的一大进步啊!
王素霞:当然,接触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很坦然的心态,对作家也好,对评论家也罢。
思燕:鼓掌!
蓬莱客:赞同。

ff:90年代作家的长篇小说是不是在空间结构叙事上,对现代的电影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笑纳:六七十年代生人小说创作者探索复杂时空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创新和现实主义态度。
王素霞:90年代的作家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种文体结构的重要性,有了一种自觉的文体意识,才会在文学边缘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也才会在这种较冷的氛围里有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董老:空间形式结构是一种创作手段,是适应现代生活而出现的,目的是更好的展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这样吧?
笑纳:他们代表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时代吗?
木木杨:但是到了新世纪,好像这批作家很多都“和平演变”了呀!似乎很多都转型了。
蓬莱客:“和平演变”很形象。
王素霞:同意董老的看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当它们不作手段和工具而是作为生命表达的时候,它就不只呈现了作家的意图,更为艺术提供了更为精彩的一面。

笑纳:是否这种复杂时空结构调整的表达方式,会很快被取代...
商君:多角度表达,是对读者和观众的尊重!避免作者的断章取义!
笑纳:也就是说它代表了社会和生命表达的需求。
王素霞:创造是一种革命,当这个社会都已接纳它的时候,它已失去了革命的意味。这就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家为什么会发生转型。

商君:就像史学一样,有很多都是断章取义片面之词。我觉得历史学界也应该采用这种思想。 这场革命刚刚开始。
蓬莱客:但是为什么这种转型更多给人“回归”的感觉?
王素霞:不是“回归”,而是“提升”。
商君:也许会引起历史学的革命。
笑纳:对,历史应该多视角。

笑纳:如何看待和评价80后作家?
王素霞:80后、70年代人以及60年代作家,我们估且套用新生代的说法,一定角度来说,他们都有着革命的意味。总是先抛弃父辈。
海平: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有着根本的不同。王老师上面说的作为生命的表达:好。

董老:我总觉得,一部作品如果读者看了费解,我无论如何不敢说,它是一部好作品。
商君:对啊!历史恶动力,不破坏以前的,怎么开拓创新呢?
王素霞:先否定前一代人,似乎不否定不足以展示存在。
木木杨:每个读者的接受会不会不一样呢。
蓬莱客:然后自己也变成了父辈,成为下一代抛弃的对象?!
笑纳:生命的表达是最宝贵的,有价值的。
蓬莱客:历史向前的法则就是这样残酷。

王素霞:从文学的艺术品格与追求来说,60年代的作家似乎更出色一些。
思燕:为什么呢?
蓬莱客:我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说法。
商君:60年代有什么代表作?60年代的作家缺乏思想。
王素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现在基本上成为文坛的主力军。比如:韩东、东西、李洱、朱文、毕飞宇和一些女性作家陈染、海男、林白等等。他们对现代商品社会的理解与认识有着更为独特的视角,同时在创作上也有着对传统文体的颠覆。比如《扎根》《我爱美元》《私人生活》等堪称代表。他们对历史文化的重新书写也是对时间、空间结构运用的再次印证。

然然:我们今天长篇小说的空间结构形式叙述的现状如何?
王素霞:至于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空间结构形式的现状,应该说更趋于成熟。比如《人面桃花》。我们从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开始至她生命的结束,已经完全把握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线性的线索;而其中,大量的故事文本与叙事穿插又让我们在她生命的经验中游离。所以对格非而言,空间中的时间,以及时间中的空间结构相互杂糅更为丰满与成熟。
木木杨:文学接受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嘛!
蓬莱客:确实如此。
研究生:啊:可能吧!

王素霞:比如说《兄弟》。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部小说,尤其下部,大都认为是胡写乱写。
蓬莱客:那您怎么看?
研究生:那您的高见?
王素霞:好像是过去的年代不能那么写,现在的年代也写得不对,我却觉得写得不错。它基本线索是时间形式中的命运结构,所以为了展示几十年来的命运不测,作家的空间想象运用得非常到位,比如反讽,比如狂欢。
研究生:您说的狂欢我也有同感。
木木杨: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看法。
蓬莱客:举个例子。
王素霞:比如非人力所能解释的人的超常能力。
研究生:比如李光头后期对人生的挥霍。
蓬莱客:嗯,是这样。

王素霞:所以,我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心理的感觉是悲哀,就像是读完百年孤独一样,兄弟以及那座小城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所以我是当它做寓言。
研究生:我觉得《兄弟》后部有些荒诞了。
研究生:可能因为自己的记忆中有那么一段空白吧?
思燕:同感。

mygreens:其实我觉得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
研究生:《兄弟》不能用一般的阅读习惯来读。
mygreens:超越了其它一切流派。
笑纳:韩少功的《如是我闻》好象也是寓言。
笑纳:60年代出生的作家创作多起步于“成长”的记忆。
研究生:很奇怪,我倒是对他们的记忆很感兴趣。
蓬莱客:他如果写成《现实一种》那样的东西可能就不会有人那么较真了。

研究生:进入新世纪有没有时空结构较明显的长篇值得关注?
王素霞:现在的很多作家都在时空结构上比较成熟,比如秦腔。
思燕:余华的大部分作品都不能用一般的阅读习惯来读。
研究生:但我觉得我们只是模仿,创新很少,甚至没有。
王素霞:比如《山河入梦》。
思燕:嗯......

木木杨:老师,童话往往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以后”结束。这个属于什么个时间或是空间的?
王素霞: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重合或分离。
mygreens:是呀,中国作家缺的就是创新。
研究生:我偏偏喜欢《活着》,而这部作品却可以用一般的习惯来读,美眉。
木木杨:赞成。
思燕:是啊,我没有说所有作品,大部分作品。

研究生:我的意思是,他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作品我不欣赏,偏偏喜欢的就是这种能看得懂的东东。
王素霞:而且现在有这样一种势头,即一些新生代的作家作品常常成为电影触电的首选。这同样与他们这种艺术表达有很大的关系。商君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成为这种新的文体形式的奠基人,其作品隔断了与旧式传奇、流浪汉小说及传记的内在联系,它以”现实主义”的典型意义,在个性化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内展开人物的个性及真实的人类经验。于是,为人物命名(即取日常生活的姓名而非观念或神化的名称)、将情节置于现实生活中个人具体的时空之内(而非神话中的时空)、展现日常生活常景及其流逝等技巧就成为这种现实主义形式的最鲜明的表现。这是从宏大的神话、史诗叙事与流浪汉小说机械的情节模式中脱胎换骨的真正的文体变革,是现实主义形式的最鲜明的表现。从文体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转向个性叙事的文体革命,一次叙说个人经验的真实开端。它所具有的线性结构、外部视角和经验定位使我们的目光倾注在对小说”时间”性质的运用和考察上,尤其在对90年代长篇小说的研读与解析中。比如刚刚放过的《太阳刚刚升起》,即是选用了南京新生代作家叶弥的“天鹅绒”。 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情节。但由于电影空间结构的表达有些混乱,同时历史线性时间的叙事与现实时空的转换缺乏内在的联结,所以电影反而不如小说那么单纯,那么好看。
商君:新生代的作品还真没看过,我只知道《上海宝贝》和绵绵,看过一点,觉得太颓废。  
笑纳:八零后的作品没有看过,无法评价。
mygreens:叶弥的作品我很喜欢。
蓬莱客:但是我非常看好李师江。

王素霞:也许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人性不会变,这样一个主题,但改得不好,没有内在逻辑性。
研究生:按理来说,电影表达的空间效果更好,但却往往不如小说(看过小说的人通常不满电影的改编)这是为啥呢?
mygreens:那什么样的小说适合被拍成电影?

王素霞:《2046》却是时空转换相当出色的影片。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内在的《2046》,既联贯时间,在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穿行。又联系空间,在地铁、房间、饭店进行空间转换,看似无序无章,实则围绕核心,进行形圆形旋转。所以电影在陌生化时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性思考。没办法不获奖。
木木杨:非常赞同
蓬莱客:确实是这样
持酒劝斜阳:电影我还是喜欢王家卫的。
木木杨:但是有时候感觉节奏太慢,就是一辆慢车。
蓬莱客:《太阳照常升起》太生硬了。

王素霞:所以空间结构的基础依然是时间。只是它把时间的线索隐藏起来或融入其中。
思燕:确实让人有新鲜感与刺激感。
研究生:我看了《色戒》,很失望,真的没有张爱玲写得好啊!
蓬莱客:所以,很多人看得莫名其妙。

王素霞:王安忆的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但效果依然没有小说好。
蓬莱客:所以空间结构不管怎么变换还是必须有时间线索(哪怕是一些可循的痕迹),对吗?
研究生:应该是这样的,否则不乱了套了。
王素霞:空间是外在的结构,时间是内在的线索,但时间并不显现出来。
研究生:总是会有一定的线索可寻吧,比如空间的转换,总能看出时间的更迭吧?

王素霞:现代人相对来说更愿意接受电影,比如《长恨歌》《色戒》,可能电影看起来更容易接受。
研究生:我还是喜欢读小说,电影总是让我失望。
董老:我有同感。
持酒劝斜阳:电影会加进了导演的一些主观的东西,对于观众对原作的理解多少会有种导向作用。
王素霞:但小说中的空间线索相对来说交不容易被电影表达出来。比如王安忆关于上海的大量描述,这是一些散文化的装饰文体,我们在电影中无法体验,这就是电影的不足,而小说语言则有这方面的优势。
蓬莱客:也许就像您前面说过的,电影更能满足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吧,它可以把绘画、音乐的东西融会进去。
研究生:但它满足不了读者的想象,想象是无穷的。
思燕:当今浮躁时节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长书,所以选择看电影了吧。
然然:视觉对一般人来说更容易接受。
思燕:看电影只是画面感强一些而已。
王素霞:可见空间结构更显现了作家把握小说艺术技能和想象的能力。
研究生:画面可以更美,比如前面说过的老王、老张等导演,他们的画面可以是美轮美奂。
王素霞:这不是电影能够完全做到的。
研究生:都花了大价钱,但内涵却越来越少。
蓬莱客:确实是这样。
思燕:同意!
研究生:并不是让人看不懂就是好电影,同理小说也是。
持酒劝斜阳: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人不同的艺术感觉,很多电影如果改成小说,也未必能尽如人意。

王素霞:那么某种意义上,长篇小说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其文类自身必有其特殊的约定性,这就是它区别于短、中篇小说的内在属性,一是结构方式的繁富;二是修辞表现的复杂。这两个层面共同作用于长篇小说的文本世界,构成了其文体内部自然约定的法则。
董老:说得好!
蓬莱客:不过小说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确是事实。
商君:如果把现代因素融入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这算是创新吗?

王素霞:为什么不算?只要加得好。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不就形成了一股风气了吗?这就是以现代眼光关注历史的结果。有人说历史都是当代史嘛。
蓬莱客:每一种媒介自有它的优势和局限。
思燕:同意,所以影视永远无法代替文本。
研究生:反刍而已。
然然:可是有谁说《尤利西斯》不是伟大的著作。

王素霞:也许每个人对这种文体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其时空结构的繁富就像人的骨架一样支撑了小说的灵魂。
商君:如果把现代因素融入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这算是对空间的突破吗?

王素霞:不只是空间,应该是时空均有。小说永远都会在历史、现实、未来间穿梭;同时也都会在不同的空间叙事里游荡。对于历史故事的小说更是如此。所以我对90年代的长篇小说之所以命名为”新颖‘NOVEL’”,就在于它显现了作家对这种结构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追求。当然,它还有着许多的粗糙,但毕竟显现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股新的力量。
董老:鼓掌!素霞,你讲得太好了!

阿木:恩。看了你的那本书,觉得学习到很多东西的,虽然之前比较多是关注内容等方面,而对文体缺乏关注。
然然:文本和电影不是一回事,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王素霞:对于文学,对于长篇小说,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绝望。
研究生:同意。
蓬莱客:哦。能简单介绍一下前者的”不自觉”和90年代小说的”自觉”追求的差异的具体表现吗?
研究生:从失望中寻找希望,文学必将辉煌!

王素霞:我们看到了作品比如说从5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基本上是戴着面具的。从时间形式来看,长篇小说文体在90年代以前形成了潮起潮落、峰谷相间的态势。它首先由本世纪初年的缓步爬升,至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形成一个小小的缓坡,并经20年代的磨合与积累,到30、40年代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呈现出各异的文体风格。其中,20年代是一个新纪元,它标志着现代意味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的兴起。30、40年代是小说文体发展的自由期,在时间形式上形成了一个小高潮。长篇小说历经50年代初期又呈现回落的趋势,至1956年到1964年,情况有所好转,形成了建国后长篇小说发展的一次高潮。当然,从数量上虽能超过30、40年代(据统计,整个十七年共出版长篇小说325部左右,超过了五四以来30年的总和,却低于90年代的任何一年的创作),但从文体演变考察,尚未达到现代文学阶段曾有过的发展高度。从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处于低谷,甚至于接近零的状态(只是沿续五、六十年代的“三红一创”),文学呈现出停滞甚至倒退的态势。从1980年到1988年间,长篇小说又开始回升,它一跃而起,形成了超越前期的新高潮,但并没有超过90年代的长篇小说文体变革。正像开始有人提问一样,90年代以前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题材,是内容 ,是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尤其是长篇小说,更是以字数为重。所以许多作家不去写短、中篇而是写长篇:好像写得越多越容易写一样。
蓬莱客:其实长篇较之短篇,优劣都是放大的。
王素霞:其实关键是结构。如果一篇小说的结构失去均衡,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就不可能是长篇小说。
研究生:说得好!
mygreens:同意,不过语言也很重要。
王素霞:这种看法其实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动。当然这在许多作家眼里并没有引起重视。
蓬莱客:对,有写小说读完后会有那种找不到重心的感觉。

王素霞:而结构的架构是又必然与文体相互依托,与小说的语言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我所说的时空结构是与长篇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我的长篇小说的定义就是基于这种时间形式结构与空间形式结构。它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两次革命显示了长篇小说文体艺术的伟大力量,而这也是9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意义之所在。同时这种时空结构是与小说的语言、叙事密切相关。西方的18世纪末,当人们还沉浸于神话、传记、传奇中的时候,一个叫做笛福的作家写了一系列漂流记,真正把现实生活介绍到了人间,使用真实的名字而不是神的名字;用现实的时间与空间而非神话的时间与空间;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或经历来表现人生而不是依靠神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时间结构的起源;这是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的运动。这是从宏大的神话、史诗叙事与流浪汉小说机械的情节模式中脱胎换骨的真正的文体变革,一种转向个性叙事的文体革命,一次叙说个人经验的真实开端。第二次是20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上帝死了,人也变得虚无了,同时各种各样的战争导致了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思索的方式也变得不可思议。时间的线性经验失去了原有的效应。人越来越片面化、碎片化、支离化:由此导致了第二次革命:即空间结构形式的诞生。这类小说形式冲破了时间的内在统一性,超越了由所谓时间创造的秩序、条理和线性发展的框架,以一种趋向另类美的走势,如紧张、失衡、对峙、跌宕、冲突、解决等,设置了关于词组、人物、意象、主题等或并置、或参差,或对话、或重复的叙事游戏,它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创造了新的秩序,沉醉的,痴迷的,超脱的,从而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美学品格:跳跃与参差。相对于时间结构来说,空间形式的创造使小说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它以一种灵活开放的组织形式建构了小说的叙事因子,张扬了小说本身所内涵的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自在活力。一旦“空间”与“结构”相互结合,就赋予了小说以无限的表现力,并使现代小说的创造者把结构和意义、意义和永恒的神话的存在结合了起来。而这种时空结构的变革演绎成为我对长篇小说文体变化思考的结构。尤其是90年代的长篇小说。从上世纪初具有现代意味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大陆上零星出现,到世纪末形成长篇小说的狂潮,中国百年文学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早已闪烁着外域文学的影子,尤其是在这十年的长篇文体演化的思潮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它对西方几个世纪以来长篇小说文体演变的因循,或精心地学习,或囫囵地盘剥,或创造性地提升,或粗糙地模仿,无论哪种方式均完成了对90年代以前中国长篇小说文体惯例的反动与变革。在此意义上,“文体”成为呈现90年代长篇小说繁荣发展景观的一种态势,一种标准。同时,文体革命(时间、空间形式的创造继承)也活化了90年代文学的自由、开放、多元、活跃等艺术姿态,成为商品经济下新的历史转型期内文学革命的一种象征。

木木杨:老师,用那种时间空间理论来分析童话故事可以吗?
王素霞:可以的,其实最早用结构主义分析的作品就是童话。俄罗斯的结构主义就这样诞生了。应该说有90年代以前的四十年代,作家关注更多的是主题、人物、思想内容,而对文体来说只是作为形式。我们的二分法真正阻碍了对小说文体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要抛开二分法:形式与内容,而要用一种多元论去考察。

陈勇:感谢嘉宾王素霞老师,感谢网友们的参与,我们一起度过了如此有收益的一段时光!网聊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长篇小说的构造,怎样提升展开?

20[ 标签:长篇小说,构造 ] 长篇小说的构思结构已经趋于完整,只是情节展开有什么技巧和要注意的问题?譬如猪脚的成长、技能的增加、爱情的遭遇和纷繁复杂的事件怎么写比较顺畅和引人入胜?这类的情节怎么样慢慢展开?谢谢! 福oоО 回答:2 人气:2 解决时间:2009-09-14 11:56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创作长篇小说,感到最困难的,是结构问题。
结构一词,虽通用于建筑,但小说的结构,并非纸上的蓝图。布局,也不是死板的
棋式。它是行进中的东西,是斗争中的产物。小说的结构是上层建筑,它的基础是作品
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斗争、演进中,
出现小说的结构。因此,长篇小说的结构,并非出现于作者的凭空幻想之中,而是现实
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作者思考后,所采取的表现现实生活的组织手段。
建筑工程,可先有蓝图,然后再去备料。作品则不然,要根据作者所据有的生活积
累,才能有效地设计。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完成后,结构状态才告终止。俗话
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生活之于创作是多多益善。生活积累绰绰有余,而不是捉襟
见肘,才能出现理想的小说结构。创作,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不能白手起家,更
不能一本万利。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中国长篇小说中,最为
著称。
我们现在就这四种小说的结构方面,进行初步的粗浅的探讨,作为写作长篇小说的
学习准备。
前三种长篇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创作(或口头,或文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
《三国演义》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陈志在中国史书中,除史、汉
外,最称得体。而裴注之详尽丰富,保存了很多古书资料,生动而具体,隽辞逸事,随
手可得,在史注中,最有价值。这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它
还利用了以前的话本和戏曲方面有关三国的资料。这些资料里的英雄人物,已经过无数
次演唱说讲,典型性格初步具备。《水浒传》根据它以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
这些故事,经过口头讲演,日见完整。《西游记》是根据一些高僧西域旅行的记载、佛
教故事和以此为内容的粗具规模的小说。
四种长篇小说,都是宏伟的著作。经过长时间广泛的流传,差不多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精神食粮。它们是深入人心的书,不只在思想意识方面,有的
并在实际生活上,给予人民以不可估量的影响。
单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四种小说,都不是平凡之作,都是大手笔的产物,有独
特的见解和艺术修养,有丰富的知识和组织能力。都是苦心经营,各有时代、艺术特色。
小说的结构,也可以叫做布局。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总纲、分目和结局。古
人创作小说,是很重视结构的。结构的形成是以主题思想为指导的。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根据,在写作中,它确定以蜀汉为正统,但并不削弱对魏、
吴的刻划,它以桃园结义开始,经过对各个重要人物的叙述描绘,突出三国之间的主要
矛盾斗争。三国时,人材众多,群英崛起,谋士如云,政治文化,多有可采,至如华佗
之医,管辂之卜,也很生动有趣,它不遗漏一个重要人物,不遗漏一件重大事件,精心
组织,波澜起伏。最后得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推论,作为全部
小说的结局。
《水浒传》前几十回,实际上是各个梁山人物的小传,它接连写了晁盖、吴用、阮
氏兄弟、杨志、宋江、林冲、武松、石秀、卢俊义的出身、遭遇,生活和性格。每个人
的故事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或短篇。因为当时的水浒故事,是以人为单位的。施
耐庵统筹全书,他以误放妖魔作为楔子,以智取生辰纲展开故事,突出一个“逼”字,
以这些人物齐集梁山为一结局。这样的结构,在艺术上说是完整的。
《西游记》的结构比较单纯,它接连写那八十一难,难难不同,有趣的故事层出不
穷,充满幻想和幽默,具备艺术特色。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为结局。
以上只是就其总纲和结局来谈,其中的布局穿插,轻重、取舍,各个作家的匠心运
转之处,只有进一步研究才可以窥探它的结构艺术的奥秘。


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
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使像如此辉煌的艺术精品——《红楼梦》,也不能例外。在结构
上,《红楼梦》是平地起楼台,并非再创作,但如果没有历史上前几种长篇小说,特别
是《金瓶梅》一书的出现,《红楼梦》是很难产生的。按照《红楼梦》开端所写,一会
儿叫“风月宝鉴”;一会儿叫“金陵十二钗”,又叫“情僧录”,又叫“石头记”。可
以断言,这部小说,是长期经营,屡经易稿,在故事结构上,是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的。
我甚至猜想,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一人创作,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甚至三四
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出点子,提意见,改
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像《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
达到。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红楼梦》是集体创作或是开会产生的小说。
以下就谈谈《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第一回有言: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就字面
看,这都和结构问题有关。作者为了使这部小说不落俗套,在结构上,苦思冥想,惨淡
经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部小说,在纲领提起时,就不同凡响,完全是独创。在进
入正文之前,作者把纲放得很长很长。第一回,从甄士隐写起,然后提到了贾雨村,但
主要的是点明小说要宣扬的思想,即“好了”思想。第二回,写贾夫人仙逝扬州,是为
了小说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即将出场。然而又不叫她即刻露面,却写冷子兴演说荣
国府,使读者得知本书所写家族和环境的概况,使主角出场时有典型环境的依据,读者
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按照习惯,总纲应该放在第一回,作者却点了一下又放下,接着环境叙述之后,就
使一些主要人物上场。这便是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贾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纷纷登场,
与林姑娘相见,实际是使他们与读者相见。这一回,进一步详写贾府的势派。
两个主要人物见面了,如是俗手,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去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钟
情,情意缠绵,纠缠不已。作者却写了出乎意外的宝玉摔玉,黛玉伤心这样的事件,突
出两个主角的性格特点,反而使两人生疏起来。接着就去写别人家的事,即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直到第五回,作者才正式“曲演红楼梦”,别开生面地表明本书十二个主要人物的
一生命运。《红楼梦》一曲,以“开辟鸿蒙”四字开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倾注一掷,
有天崩地裂的感染力量。是长江大河的奔腾,高山瀑布的狂泻。读者一下子陷入作者所
宣扬的哲学思想境界里去。这支曲子,随着故事的展开,一直在读者耳边响着,一直伴
奏到第八十回。
这真是千古绝调,第一声春雷,振聋发聩,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也没有遇到过。


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情节),反过来,又可以见景生情(新的情节),这样循
环往复,就成布局,就成结构。
《红楼梦》写了一些大排场,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才干而设;
写了元春归省,则借此机会表现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这些大排场,我们也可
以叫它中心事件。《红楼梦》里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潜伏很
长,波及很远。比如元春归省,这不只是繁华场面,它牵动着全书的布局。最明显的是
归省修造了大观园,使姐妹们都住进去,作为故事的中心场地。它又包括着许多小情节,
比如:归省买来了小戏子,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处,归省要用尼姑,这就是妙玉的出处。
而这些人在书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这里,大的情节又起纲的作用,它牵动着很
多小的情节。
曹雪芹在处理大情节时,总是像观览大江大河一样,先找它的发源,细察它的汇流,
看好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受笞挞”,先是用“把他耳上带的坠
子一拨”这样一个小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宝玉和金钏之调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
一巴掌,已经使事件严重,但作者暂把这个危机放下,接着写“划蔷”,写“撕扇子”,
写“麒麟”,写“诉肺腑”,这就是写贾宝玉自己仍在随波逐流地浮在爱情的无边孽海
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却以他为中原之鹿,正在进行殊死的情场大角逐。直到
宝玉迷离恍惚,六神无主,才写“老爷叫他”,接着又是忠顺王府来要人,又是贾环告
状,这才是“不肖种种”,步步紧逼,气上加气,使得“大受笞挞”有声有色。打过了,
接着又是贾母训子,林黛玉抹眼泪,这样情节相连,还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宝黛交讽,
甚至薛蟠耍无赖,玉钏调羹这一系列的小情节,都写得这样合情合理,自然生动,就非
曹雪芹不办了。
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
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
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
这就叫做精心结构。


书没有写完,作者就“泪尽而逝”,只留下八十回,并有人说都是草稿。这就给研
究它的结构造成极大的缺陷和困难。
按总纲推断,上半部写的是“极风月繁华之盛”,即那个“好”字;下半部当然要
写到那个“了”字,即散了的筵席,倒树的猢狲,干净了的茫茫大地。但这种变化,应
该是渐进的,绝不会是突变。这样《红楼梦》究竟要写到多少回,就成了永久不能回答
的疑难。俞平伯说,可能要写一百一十回左右,因为五十四回是个转折。这也是推断之
词,究竟要写多少回,即使曹雪芹,当时也很难预先估得那么死。据鲁迅说,八十回也
不过刚刚露出些悲音来。
高鹗续书,一开头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给人不
伦不类的感觉。高的续文,对原著来说,是天上地下。但我们也应该退一步想:曹雪芹
死后,企图续貂者,不下百种,皆成狗尾。不管怎样,高鹗还是忠于曹氏的原来计划,
极力追踪原来旨意,求其吻合。虽然写得死板僵硬,大致还是按照悲剧的路子走下来了,
最后重露一些起色,这也并不完全违背曹氏的“好了”思想,因为事物仍要向相反的方
向发展。
有这样四十回续书,使爱读完整故事的人,能得到比较圆满的享受,这就是高鹗的
功绩。如果他也给你来个大团圆,岂不更糟。高鹗虽然“闲且惫矣”,然而他是一个热
中的人,并不是过来的人。他和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思想见解,距离很大,能做到这样,
已经很不错,所以他的书能够长期附在骥尾上。
《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纷争,天下云扰,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代;《水浒传》写
的是五湖四海,各种职业身分的人;
《西游记》写的是西天佛地,近于海外奇谈。它们的布局方面幅员广阔,可以驰骋,
都有方便之处。而《红楼梦》所写的只是宁荣二府,实际上是一个家庭,虽也写到一些
亲戚,如林如海、王子腾,都很简略。写薛家较详,实际上等于住在一起,分院别居。
写到一些外界景况,如宫廷寺庙,袭人家和晴雯家,也都是小枝小节。它写的是一个家
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写的是一个家庭的盛衰兴败史。这一家庭从何处兴起,又从何处败
亡?这就和在那么一片不大的地方,修建一个大观园一样,在结构上,极费经营,极费
周折。
在十七回,贾宝玉谈大观园的设计修建时,发表的一段议论,可以作为曹雪芹对艺
术处理,小说结构的总见解。即:
任何艺术都要基于“天然”,“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能
“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因为,“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
不相宜”。
我们知道:小说的结构,来自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来自人物的思想行动,这都是
来源于现实生活,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才能形成的。
我们无妨再作一些注解:曹雪芹所说的天然,就是现实生活里所有的,所存在的,
不是由作者无中生有,胡编乱讲的。胡编乱讲,便是“穿凿扭捏”。生活里一点儿影子
也没有的东西,你硬要把它说成是现实,大加编排,那是说谎,是欺骗读者,是造谣惑
众。



写长篇小说,开头容易,就像走前几步棋一样,头头是道,中间布局已经不易,最
后结尾最难。《三国演义》最后以晋朝统一中国作结束,当然很完满,这是借助于历史,
作者的苦心还很难见到。《西游记》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结束,这也是故事的必
然,事前可以容易安排的。《水浒传》,以七十回而论,蓼儿洼一梦,已近玄虚,只是
等于把更长的《水浒传》,比较适当地剪裁一下,并非在结尾处做了多大功夫。《红楼
梦》的结尾,因为雪芹已埋地下,世上更无能人,小说影响,虽然如此之深远,它的结
尾,只能无可奈何,将永久没有下场了。
写作长篇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中间枝蔓太多,前后衔接不紧,写到后来,像漫步
田野,没有归宿;或作重点结束,则很多人物下落不明;或强作高潮,许多小流难以收
拢;或因生活不足,越写越给人以空洞散漫之感;或才思虚弱,结尾已成强弩之末,力
不从心。甚至结尾平淡,无从回味;或见识卑下,流于庸俗。
至于中间布局,并无成法。参照各家,略如绘画。当浓淡相间,疏密有致。一张一
弛,哀乐调剂。人事景物,适当穿插。不故作强音,不虚张声势。不作海外奇谈,不架
空中阁楼。故事发展,以自然为准则,人物形成,以现实为根据。
放眼远大,而不忽视细节之精密;注意大者,而不对小者掉以轻心。脚踏在地上,
稳步前进,步步为营,写几章就回头看看,然后找准方位,继上征途。写完之后,再加
调整。如此做去,或可稍有补救于万一。

小说结构训练

备课笔记 2008-11-23 16:15:16 阅读825 评论4   字号: 订阅

一、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模式

小说的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根据小说线索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叶圣陶的《夜》是典型的明暗线交织。小说的开头从直接描写老妇人的焦急等待开始,“昏暗”的环境下,老妇人抱着“号哭”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及听到阿弟叙说后内心发生变化,勇敢地承担责任,表现了老妇人性格的转变——由悲痛到勇敢,由怯懦到无畏。这是从正面描述的角度看故事发展,它是文章的明线。文章的暗线是女儿女婿的被害及遗书寄情,它是通过阿弟的叙说和“回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侧面描述。

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或显或隐,若断若续,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使文章主旨的表达耐人回味。

2.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是从线索对表达主旨的意义(作用)角度来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是双主线结构的形象表达。如罗贯中的《失街亭》,街亭的守与攻是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蜀方固守街亭,一条是魏方死夺街亭。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他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围绕这两条主要线索,作者又布排了一些次要的副线,前者如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马谡和王平的矛;后者如司马懿在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和曹真发生的矛盾。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的守与攻这两条主线。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双主线,用两条线索平行并列,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满、启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3.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主次线是相对于双主线而言的。双主线在文中连贯的内容,相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而主次线则不然,其中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重轻。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主次线,用两条线索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小说双线结构的鉴赏技巧

小说的双线结构,或明暗相照,或主次携行,或平行发展,若断如续,时有时无,显隐互见,如草蛇灰线,复脉千里,阅读鉴赏时须仔细玩味。怎样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下面以2008年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0题为例作具体分析,并根据思维过程的先后,归纳出鉴赏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技巧。

【问题】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相关文段】

月明星稀的夜晚,宁静而安谧。

村前的小溪旁,杨柳婆娑,溪水潺潺,他们默默地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想着各自的心思,谁也不说话。

她呢,静静地绞着自己的辫梢,盯着粼粼的溪水,一闪一闪的……

他呢,默默地咬着不知名的草茎,数着稀疏的星星,一颗两颗……

 

一个充满稚气的童音在他耳边回响:

“你演孩子他爸,我扮孩子他妈,好吗?”头上扎着小辫,流着鼻涕的她,在屋角腾出一个空隙,用木头在堆砌着他们的“小家家”,仰着秀气的脸蛋问他。

“行,我们来扮‘小家家’。”

光着腚的他,将小白兔、冲锋枪胡乱地丢在地上,抱着那静静的洋娃娃,这就是他们的“孩子”……

 

她从粼粼波光的溪水中收回目光,侧过头来,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只见一丝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来,轻轻地依在他肩上,柔声问:

“你,在想什么?”

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掩饰住他的内心世界,笑了笑,“唔,没想什么!”

“是吗!”她秋波一闪。然后,他数星星,一颗两颗……她看溪水,一闪一闪的……

 

她和他放学后来到这里。“啊,你看,多好的草莓!”她惊叹。真的,抬眼看去,那山坡上的斜石旁,一丛鲜红的草莓在微风中摇曳,惹得人垂涎欲滴。

“我去摘。”他甩掉书包,跑上去揪住灌木,爬上岩石。

“别摔了,当心点”,站在下面,她提心吊胆。

可当他捧着草莓踏着松散的石块滑将下来时,却重重地摔在山水沟里,一动也不动。

她吓坏了,这如何是好,吓得呜呜直哭,惊恐地摇着他,“你醒醒,醒醒。”然而他双目紧闭,脸色苍白,好似失去了知觉似的,毫无反应。

她急中生智,顾不得害羞。按照书上讲的,一下又一下地活动着他的手臂,再对着他的嘴,使劲地呼吸着。

他睁开眼睛,两手轻轻地搂着她的腰肢,热烈地吻她。

“你!”她惊叫着跳开,满脸绯红,使劲地捶他:“你坏,你坏!”

“再让我亲一下,好吗?”他近乎于乞求。

“就一下。”她闭上明亮的眸子,怀里就像揣着一个奔兔似的,跳个不停。

“多么甜的草莓。”她似乎仍在品味那鲜红的草莓,一朵红晕涌上脸颊,热辣辣的。

 

他不知数了多少颗星星,乏味了,转过来,轻轻地挽着她的腰肢,问她,“你,在想什么?”

“我想,那以前读书,那草莓。”

“是吗?我也在想,小时候,我们扮‘小家家’。”

终于,朦胧的月色把他俩溶在一起,分不清他和她了。(焦彬彬《恋》)

【技巧一】拨云见月:理清小说的双线结构。

【分析】这篇小说的五个片段勾勒了五个艺术画面。第一个画面是他和她在村前的小溪旁,看着溪水,数着星星。这是现实生活的场景。第二个画面从他的角度回忆往事,两个人童年时代玩“扮家家”。第三个画面又回到现实中,她问他刚才在想什么。第四个画面又闪回两个人在少年时代摘草莓的趣事。回忆往事的角度换为她。于是到了拉回现实后的第五个画面里,轮到他问她刚才在想什么了。通过对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拨云见月,厘清小说的线索:这篇小说采用了双主线结构的方法——一条是他和她的现实生活,一条是他和她青梅竹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两条线索是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的交叉,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布局风格。

【技巧二】灵活迁移:体会双线结构的作用。

【分析】双主线结构使作品呈现出时空交叉的结构特色: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两者反复交叉重叠。在现实画面的描写中,作者着意渲染了她看溪水,他数星星的诗情画意。在回忆往事的画面里,作者颇富匠心地分别从两个人的不同角度铺写了“扮家家”和“摘草莓”的生动细节,突出了这两个既具体又富有艺术概括力的往事生活画面。两条主线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满、启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更集中更鲜明地传达小说的意蕴。

【技巧三】转换整合:兼顾内容和结构作答。

【分析】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从情节入手,厘清结构;分析结构,把握线索;通过对线索串联起的小说诸元素的分析,拟写出答案。本题的答案:这篇小说采用了双主线结构的布局技巧,两条线索串联起了时空交叉的五个片段,表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美好恋情;双线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最后一课

【阿尔及利亚】阿卜杜·社赫曼·萨拉迈

她把讲义夹放在讲台上,系上了白色的围腰。随后,打开点名册,用深情的目光看了看坐满教室的女学生。她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往日红润的双颊挂满了愁容。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带有稚气的目光望着老师。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孩子,女人一辈子只能出两次家门:第一次出娘门进丈夫家门;第二次出丈夫家门进坟墓!”她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啊,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但愿我还没投生……”她使劲忍住两眶汪汪欲滴的泪水,向全班学生扫视了一眼。天哪!难道她们将来也会和我一样的命运?

学生的催促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连忙在出勤册上签了名。然后,以慈祥、关心和怜爱的口气问:

“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了?”

“她退学了,老师。”

“为什么?”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她父亲给她订了婚,未婚夫的条件是要她停学。”

她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她父亲……订婚……那么,她的遭遇和我是一样的……唉!同学们,你们哪里知道,我跟莱依拉一样,也被迫订婚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又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今天的课文是“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题目使同学们十分惊讶,她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她们的诧异。于是马上说:

“原定今天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成‘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

教室里一阵肃静,随后,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答道:“是高额的彩礼,老师。”

“不,……我不同意大家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方家长索要彩礼是不无道理的。”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女教师不解地问:“那是为什么呢?”

那学生边擦泪边回答:“因为男方的家里以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而自豪。他们认为,女方提的条件越高,越证明姑娘和其家庭的尊贵。”

女教师不由地说:“真是荒谬绝伦!”话虽这么说,可她心里清楚地知道,事实上确是这样的。她自己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那女学生又慢慢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老师。一个有钱人家找到我父亲,向我求婚,父亲同意了,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我自己也看中了那个青年,两家都快谈妥了。可是后来……后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话未说完,她又大哭起来。

女教师走近那位女同学。她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肩膀,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男方的家长要我父亲提条件。我父亲对他说,‘我没有什么条件,娃娃是咱们的娃娃,闺女是咱们的闺女,他们的幸福也就是咱们的幸福。只要他们过好日子,我什么条件也没有。’可是,万没想到,男方的母亲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她拉了拉丈夫的手,说,‘咱们以后再慢慢谈吧。’两人就走了。他们到处散布,说我父亲不提条件,是因为我德行不好,说我……造了许多谣言。父亲也不相信我了,他怀疑我的品行……他让我立即退学。老师,今天我是来上最后一课。”

“天哪!我的遭遇,真的又在这个勤奋用功的女孩子身上重演了。女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啊!”她沉重地坐在椅子上,让同学们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她的脑子里却翻腾着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景象……

一个学生的发言打断了她的沉思:“请老师跟她的妈妈谈谈,说服她家里同意她继续学习。”

同学们一起喊起来:“好主意!好主意!”

女教师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那样做……我和她一样,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命运……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她泣不成声,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教室里死一般地沉寂。不一会儿,四处响起了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同学们的眼里涌出辛酸、愁苦的泪水。

 【问题】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简述理由。

2.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构(希望对大家写小说有帮助)

  • 袁惟仁
  • 2位粉丝

1楼

    此篇谈论的主要是短篇小说创作的结构问题,涉及创作的常识与技巧,属于小说作者必须掌握的内容。

   中心:确立结构体。

  将结构核通过横向、纵向的立体展开,便形成结构体。它是小说内容具体体现的艺术框架,也是短篇小说表现阶段最关键的一环。古今中外的作家均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如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当被人问及写作哪一方面最困难时,答道:"故事结构。我认为这最困难。怎样构成一个故事使它有兴趣。最容易的则是实际写作。一旦结构定了,写作本身--描写和对话--就随流而下了。"
  对短篇小说结构体的设计与展现,必须体现六个字:简洁,形象,兴味。而这六字,则主要落实在场面(或称描述单元)与情节(或称事情转折点)的设置、把握上。只有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的小说结构体。
  对短篇小说来说,一般由一两个描述单元(很少超过三个)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节转换来组成。如何士光《乡场上》,全篇只有一个场面:乡场上纠纷;鲁迅的《药》,只有两个主要场面:买药与祭子。
  描述单元犹如情节线的横切面。而在短篇小说总篇幅为定量的前提下,则这切面与切点的关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点多,则切面小:切点少,则切面大。
  因此,在设计结构体时,横向的切面展开与纵向的情节进展要有精心设计。切面展开形成场面(描述单元),有助于细致形象地表现生活与塑造性格;情节进展则有助于引人读兴,摇曳生姿。
  除场面与情节的设计外,短篇小说尤重开头的技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短篇小说来说,尤其如此。短篇小说的开头,一般向读者展示一个特殊的有兴味的形象小场面。然后,用简洁笔墨介绍背景或问题,下面紧接着进入"主体",即主要的场面中人事矛盾冲突的展现。因此,尽量用一个精彩的小场面作为开头,是短篇小说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短篇小说开头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读者交代背景、介绍人物,极容易由"说明性材料"构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以形象吸引读者,并以形象的矛盾冲突或问题引起读者悬念)。
  如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眼石》:
  开头是一个形象逼真的具体场面呈现:一辆满载石灰的马车行进在陡峭山路上。副手愤怒、悲痛、无地自容的心中、眼内,世界上一切景物人事均是变形、变态之后的一个狂暴、混乱的世界!加以女人失魂落魄的惊呼,车把式骄横凶狠的咒骂,牲口的挣扎……逼真的形象直迫读者眼底,顿时引人入胜。
  之后,简洁交代背景:昨天夜里,因被迫借了车把式的救命钱,副手无可奈何地将老婆让车把式睡了。…… 
  于是,紧接进入中心场面:丈夫满脸阴森森的杀机;女人惊恐万状,忐忑不安的神色;车把式旁若无人、自信威严的姿态……终于发生戏剧性变化:车载过重,将坠深渊。副手以死相拼,抢救了人、马、车。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救了车把式马上要粉碎的生命!车把式于是与副手"礼尚往来":当天晚上,将女人让副手睡,达到小说高潮。
  结尾:副手与女人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与生理上的往常;车把式品尝了昨天副手的滋味。
  这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简洁、凝炼、形象、引人。描述单元与情节转折达到精巧结合,产生很高艺术价值。
  由于结构体是生活场面与故事情节的有机组合,因此,除上述介绍的结构体自身的技术性处理外,结构体的设计、把握还包括结构布局与生活的内在联系问题,即结构体反映生活的角度问题。
  短篇小说的结构角度常有以下几种:
  方面--正面;侧面;反面。
  视野--以小现大;全景式素描。
  焦点--外在世界为主;内在世界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现:一般而言,若有可能,并有特色,采用正面表现可直截了当、清晰自然地将要体现的事物及意旨呈于读者面前。如柯云路的《三千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 2005-9-1 12:20
  • 回复
  • 袁惟仁
  • 2位粉丝

2楼

  侧面表现:这种角度选择,可使小说新颖独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契诃夫的《苦恼》,刘心武的《白牙》,张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现:要反映正义的强盛,偏从邪恶方面的惊惶写起;歌颂光明之可爱,却极写黑暗可憎。如契诃夫的《一个小官吏之死》,从反面揭露沙俄统治的残酷与等级的森严;如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对过去肮脏行径大言不惭的炫耀来揭露他的丑恶灵魂;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以恬静自然的场景来突出"文革"时畸型、狂乱的罪恶事情等。
  以小现大:以小场景、小故事、小冲突,表现大内涵。如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可以说,短篇小说从广义上说,都是以小现大的篇章,不过上述作品场景与寓意之比,更为悬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无剪裁地、全面铺开式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朴质、无丝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觉。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外在世界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态、动作、过程为主,以形象来再现生活。我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多如是。
  内在世界为主:将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绪、情感、意念的演进、飘动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现人物心态。如"意识流"小说。
  对任何小说来说,结构布局的本质均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有机艺术组合。但在这基质上,不同小说的结构又有各自特点及要求:
  1、情节小说。
  它主要通过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转换来实现其艺术价值。一般而言,在开头必须用精彩引人的场面展示出矛盾冲突,给读者提出一个阅读问题,迫使他们急切地要了解下面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然后,要想尽方法保持住读者的悬念,使他们随着作者的诱引,沉溺于一个又一个变化起伏、难以预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后,才使悬念释放,让读者明晓最终答案。 
  2、性格小说。
  它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为中心。好的性格小说往往比情节小说具有更大、更长久的艺术魅力:因为它不是提供听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说作者都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力将笔下人物写得个性突出、不同凡响。于是,在肖像描写、行动描画、语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声色俱备的某种独特人物形体出来。有的作者更进一步,通过逼真的细节--比如严监生临死不能闭眼,只为多点一根蜡烛之类,将人物神态活画了出来。应该承认,他们的努力不无效果。但若说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则未免浅显了些。因为,在塑造人物性格时不能为性格而性格,而应写出性格的内在依据,让人物在矛盾冲突的碰撞中表现出鲜明的性格来。
  这些矛盾冲突是:
  第一,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通过外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特定冲撞,表现出鲜明确切的性格。例如《内当家》中农妇李秋兰面对改革开放后以前残酷欺压过自己的地主以爱国华侨身份重新回来的局面;面对县委要员以强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颜卑膝、装假奉迎的场面,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实在地体现出新时期农民的情怀。这性格便扎实、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与性格的冲突。通过彼此对立或不同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比方式或衬托方式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玛特渥·法尔高纳》中,父亲正直、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儿子贪图钱物、出卖他人而背叛诺言的性格的冲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与鲁四老爷、柳妈及其他人的性格的冲突;《月牙儿》中女儿与母亲微妙复杂的性格冲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内部的冲突。通过人物性格中两种品质或两种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决,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比如鲁迅《肥皂》中四铭老爷一方面怀流氓淫邪心理调戏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学家口吻训拆儿女;比如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挚、深沉地相爱又受社会舆论、文化习俗束缚而自我克制、痛苦煎熬的内心冲突等。
  性格小说在结构设计上,情节的转折、变化不宜过多。若转折点过多,势必造成切点多、切面小的局面,这样,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横向展示,而被淹没在情节过程之中,性格小说便蜕化为情节小说了。
  3、氛围小说。
  氛围小说重在用气氛、意趣感染读者,因此,如何用生动传神的氛围、境界描述来吸引读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围小说引人入胜的方式大体有两类:其一,逼真具体的形象描述;其二,细腻传神的意趣传达。
  前者又可细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现读者及熟悉的场景、人事。使读者倍觉亲切,进而获得感染。比如鲁迅的《社戏》:小儿女纯情烂漫,乡间生活质朴真淳,读罢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现一般读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画面,使人读罢产生因新鲜感所派生出来的欣悦或激动之情。例如郑万隆《异乡异闻》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异场景来唤起读者的感动,乔良的《灵旗》,似乎写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现一段历史,但就其总体艺术魅力来讲,还是由于它创造出了一种现代读者所陌生的沉重、悲凉、苦涩的艺术氛围。 
  第三,利用距离感。将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生画面推到远处以鸟瞰,或摆到"别处"以重视,利用拉开距离、换变角度的方式,吸引读者情感。比如贾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读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视蝼蚁般的超脱宏阔眼光扫描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一生,于是,自然有种幽远情思与透彻的悟性潜生出来。
  后者的意趣传达也常见两种情况:
  第一,通过心理情绪的艺术传达,与读者发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将岳之峰的心理流动直接向读者展示出来,引起共鸣。 
  第二,通过提出新的哲理观念,引起读者惊动,陷入新的思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氛围"。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眼、口与心,向读者传达出一种社会氛围,进而提出新的大胆直截的指控: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4、抽象小说。
  抽象小说具有将艺术形象符号化的特点。但尽管如此,它也不能没有人物、情节、环境的有机组合与配置。因此,抽象小说的结构体设计也应遵循上述三类小说所要求的规则。
  而抽象小说还要多一项要求:必须将抽象的哲理与具象的呈示结合起来。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一)

备课笔记 2006-11-20 13:32:44 阅读969 评论9   字号: 订阅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掌握正面描写人物的有关知识;

2:熟练掌握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3:培养写作兴趣和“单项练笔”的习惯;

4:努力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熟练掌握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2:培养写作兴趣和“单项练笔”的习惯;

【学习方法】

    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点评式学习。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制PPT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的有关知识,掌握相应的描写方法。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常常听老师这样说:“得作文者得天下”,无庸讳言,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占语文总分的五分之二,谁也不敢小视,我们甚至可以说,作文水平的高低,有可能直接影响每一个同学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语文复习备考过程中,高度重视作文复习,是每一个同学必须产生的共识。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这种题型的要求往往是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这就给同学们的作文留下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只要掌握了基本文体的基本写法,在考场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有效发挥,就一定能够写出高水平的考场作文。

今天,我想利用两课时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聊一聊记叙文当中的人物描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写记叙文离不开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四种常用的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肖像描写

(一)什么是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仅仅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富有创新意义。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回,是众多主要人物登场亮相的重头戏。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或工笔雕琢,或虚笔写意,浓妆淡抹,妙笔生花,给文学画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群芳谱”。

【经典示例之一】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问题之一】这段描写侧重点在什么地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和服饰。先总写她“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条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体格风骚,春风满面,笑里藏刀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作者酣畅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决非泛笔闲文,而是寓意颇深。作者让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与其说是褒赞,勿宁说是贬谪。

清代描写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李渔语)。着极奢极丽之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过分修饰,过分刻画,是俗气,不是美丽。

老舍先生说得好,“真正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贪得无厌的追求吗?如此精心设计“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去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应该说她的目的还是基本上达到了,就连并非少见多怪的侯门玉叶林黛玉,都对其衣饰惊诧不已,足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踌躇满志的心态,又和处于鼎盛时期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气氛相协调。真是“物带世情”。不过,王熙凤的文化修养太低了,虽然聪明能干,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调的熏陶,不懂高雅为何物,她除了锦衣玉食和争权夺利之外,并无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风度气质,与出身书香、受过教育,特别是经古典文学陶冶的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大相径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位的,显得俗不可耐。

穿戴服饰与人格、志趣、情操、修养是密切相关的。曹雪芹深知这一点,他如此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正是欲借此展示这一反派角色风骚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灵魂。除此之外,作者还一再着力描写王熙凤的眉形目态,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决非温柔敦厚之形象。我们知道,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认识,“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诈、狠毒、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把王熙凤眉目写成这般模样,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揭示王熙凤“这一个”“胭脂虎”的性格与为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风骚、贪婪。

【结论】工笔描绘,是描写和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求精雕细刻地描写人物。它可以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工笔细描人物,不仅要注意描绘人物的“形”,更要注意写他的“神”,做到“形神兼备”。

【经典示例之二】

1: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宝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问题之二】《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在描写林黛玉的时候,重点描写的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写黛玉这样“与众各别”的人物,须有与众不同的手法。他巧妙抓住其最生动典型的气质与神韵,使整个描写神行兼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黛玉的肖像实际上是分三次描写来完成的:一次通过众人之目,客观地介绍黛玉的不俗气质和病弱身体;二次借熙凤之目,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黛玉的自然美;而第三次是通过与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之目,描写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神韵。

作者巧妙抓住林黛玉最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罥烟眉”,——透出清秀之气;“合情目”——闪烁性灵之光;“愁、娇、泪”——暗示其悲剧命运,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顿生爱怜。作者很少写其服饰,对黛玉的肖像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此处更是“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这是为什么呢?

黛玉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有的是才,而绝少世俗的“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更加浪漫,富有魅力。

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又出门在外,去“钟鸣鼎食”的贾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动言语尚恐被人耻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但真要像写王熙凤那样,重彩详绘其服饰,势必减少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因此,写黛玉衣饰不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当然,人们可以根据作者对其形象的塑造,想象着给黛玉着装,那须也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合其“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而决非王熙凤式的珠光宝气。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正是为了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凡脱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

【结论】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心情、生活阅历、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对人物肖像作恰如其分的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文章主题。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困难”,是因为它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内涵,不是为外形而外形,须是为性格而外形。没有个性特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肖像,是不能起“钥匙”作用的。

要写好人物肖像,除了要明确描写肖像的目的和技法外,最要紧的是认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努力捕捉不同人物的肖像特征。只要留心观察,再多做些肖像描写的片断练习,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

(二)肖像描写习作示例:

1990年(全国题)

【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A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B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深思。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

写片段:写小姑娘的表情或心态。符合情景,上下连贯。

肖像描写:对孪生小姑娘作肖像描写,符合年龄、性格,写出同和异,不可少于100字。

【习作参考之一】

这是一对孪生小姑娘,一样秀丽的眉毛,一样挺直的鼻梁,一样水汪汪而充满灵性的眼睛。那位亲爱的妈妈还特意给她们打扮得一模一样:天蓝与雪白相间的小纱裙,各自的名字用粉红丝线绣在左边的小兜上,蓝色的小凉鞋,还有齐耳的短发,上面都用蓝白相间的白丝带扎成了一朵别致的小花,这同一模子塑出的一对小天使,纯净而无邪。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俩人却并不相同;其中一个左眼角下有颗小痣,她眼里隐约可见一丝忧郁,使人疑心那痣是随时可能掉下来的眼泪;另一个,嘴角边总有个笑影,仿佛从来就不知忧虑为何物。

2003年(全国卷)

材料——《智子疑邻》,作文提示: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习作参考之二】《哥,是捡来的吗?》

——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 。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哎!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娘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来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满头银霜任风儿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是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点评】此文标题显出不一般的水平,有悬念、能启发阅读欲。作者对农家田间生活很熟悉,写出的东西情感真挚,没有无病呻吟之感。再则,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多,特别是文章开头用了一连串排比句,概括描写“哥”的外貌,让“哥”的形象一下子突出起来。文章波澜起伏式推进,当读到真相大白时,确有一种高潮迭起的姿态。考生的文笔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题写出如此优秀的记叙文实属不易。

 

二:人物的动作描写:

(一)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描写人物的行动,也同样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经典示例之三】《智取生辰纲》节选

白胜挑了一担酒桶走上冈来,边走边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他走到松林边上,放下酒担乘凉。

众军汉见白胜是卖酒的,便说∶“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酒吃,也解暑气。”杨志听了训斥道∶“你们这些村鸟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艰险,多少好汉给蒙汗药麻翻了。”

晁盖七人出来说∶“口渴得很,卖给我们一桶酒喝。”白胜说∶ “好,五贯钱一桶。只是没有碗,就用两把酒瓢舀着喝吧!”众人一边吃枣子,一边喝酒。吴用舀了半瓢酒,说去取点枣子,进松林里去了。

吴用到树林里,把酒倒掉,从衣袋里掏出纸包,把蒙汗药倒在瓢里,走出松林。

晁盖见吴用出来,说∶“一桶酒喝得干干净净了。”吴用拿酒瓢到另一桶酒里舀出一瓢说∶“我再喝一瓢。”白胜一把夺过吴用手中的酒瓢,放在酒桶里搅了两下,说∶“你这客人有头有脸的,却不是君子。”

众军汉见卖枣子的喝了酒,都说∶“我们也买一桶吧!实在太热太渴了。”老都管也说∶“冈子那边没处讨水喝,就让大家买了喝吧!”杨志见卖枣子的喝了没事,就说∶“既然老都管说了,就去买了喝吧!”

众军汉凑了五贯钱去买酒,白胜却说∶“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众军汉陪笑道∶“那是说笑话,何必当真。”吴用把白胜一推,说∶“大家都出门在外,做点好事吧!”说着把酒桶送给军汉。

吴用又拿些枣子说∶“给你们下酒。”众军汉谢了,轮流用瓢喝酒。连老都管、虞侯和杨志都喝了。

    【问题之三】:《智取生辰纲》一节,梁山好汉的行动突出了一个“智”字,讨论:他们的“智”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是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遮蔽对方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划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必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是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抽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忿忿不平。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是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军汉喝的是药酒,吴用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极致。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结论】要使文中的人物“活”起来,就须他写行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貌描写上。写人物的行动,不仅要写他做什么,而且要写他怎样做,要选取人物的关键动作和特写镜头来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细节描写:

人总是有动作的,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行动表现出来的。写好人物的行动,尤其是细节描写,更是刻画人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就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一个人物叫做严监生,他被称作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这个严监生到底吝啬到什么程度?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段有关他死去之前的场面描写,便会知晓。

【经典示例之四】“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问题之四】这段描写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写出了严监生的什么特点?

明确: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吝啬鬼形象。

一个将死之人,连命都顾不上了,还在为灯上多点一根灯草而操心,可见他已吝啬到什么程度。这段描写就是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开头“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让人不明其意;然后接连“出奇”,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对,这就使事件发展奇峰迭起;最后还是心腹之人赵氏说到他的心坎里,原来是因为灯里点两根灯草费了油。这个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深入到严监生的内心深处。看过这段描写后,同学们从此就会通过严监生从被窝里伸出的两个指头,记住这个大吝啬鬼形象。

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更加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刻画人物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这些常规的手法,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就会使作品锦上添花,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更典型。生活中充满细节,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要使人物刻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细节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阿Q,是典型的落后农民形象的代表,他既苦大仇深,受尽有钱人的凌辱,又愚昧无知,沾染一些游手好闲的流氓习气,最后竟稀里糊涂地被当作革命党枪毙了。其中阿Q临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这个动作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2:用描写细节来展开情节,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细节描写是展开情节的最好手段,在故事情节中多作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但能使情节更充实,而且更生动。

如:前面提到的“半瓢酒”

【结论】

人物细节描写,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一句话,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有的同学只能给人介绍一个大概的过程,写出的文章光有骨头没有肉,不具体不生动,原因就是描写动作不细致。细致的动作描写,必须写出人物以什么样的独特方式去完成这个动作。在你的笔下,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要在怎么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

【问题之五】细节描写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1:抓住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细节进行精雕细琢。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主题思想,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细致观察事物。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把要写的细节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写出来才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当然,如果我们想使笔下的人物有传神的细节,那么就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于捕捉的大脑,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并将他们的细微言行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需要学习作家们的名篇,从中摄取你所需要的细节。久而久之,就能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

3:遣词造句,精益求精,巧妙运用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还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例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地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4: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主题思想需要。

大家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的倾向。选择的细节一定要是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如果同主题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那么我们描写的细节再精彩、再生动也没用,如果不忍痛割爱,就会成为包袱。

 

2000年作文指导语:四个图形符号得出多种正确答案,引发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题目: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习作参考之三】娟子——(2000年陕西满分作文,颇具争议,疑为抄袭)

娟子上学前,最喜欢戴着眼镜、笑眯眯的老师。她总是托着下巴想:自己将来的老师会不会是这样?想啊!想啊!忽然自己就坐进了教室,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对着自己笑,娟子也笑了,忽然一切又不见了,娟子揉揉眼,唔!原来是个梦。

又一年的夏天,娟子扎着羊角辫,背着小书包上学了。娟子发现讲台上的老师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娟子好高兴啊!她好喜欢这位老师。老师笑起来像妈妈,声音好听极了。老师也喜欢活泼、可爱又聪明的娟子。

一天,老师讲《月亮》这一课,她轻轻念着,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念完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像小船。”“对!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

“像镰刀。”弯弯的月亮最像镰刀了,丽丽说得真好。娟子!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老师!弯弯的月亮像外婆院子里结的豆角。”娟子认真地说。

“哄!”教室里响起了笑声,老师气得脸发白:“娟子,不许说月亮像豆角,听见了吗?”娟子低下头,她好委屈,她明明看见弯弯的月亮像豆角,为什么老师会生气?她好不服气:弯月亮就是像豆角,就像!就像!

二十年后,娟子也成为一名老师,她总忘不了那豆角月亮。她讲“月亮”那课时,也问道:“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小船,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像豆角。娟子好高兴啊!娟子说:“李佳同学说得很正确,弯弯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只拘泥地说别人说过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又二十年过去了,娟子老师仍不改初衷,仍教着孩子们豆角月亮。她不断地鼓励孩子说自己的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有一天,娟子老师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李佳的作家写来的。信里写着:娟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谢谢您没有扼杀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谢谢您的豆角月亮。

【简评】这篇作文是一篇美丽动人的叙事散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作者选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豆角月亮”这一与众不同的答案,表现了纯洁的童心。作用运用如诗般纯净而又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语言,通过平实而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使整个故事令人难以忘怀。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习作参考之四】父亲的布鞋

200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

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

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

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上学。”

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父亲读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丁当作响了。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而此时的爷爷心头却升起了一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县城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

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他愁了一晚上也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楞住了———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并且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们村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露了一回脸,咱脸上光彩……大家伙儿来送送娃儿…… 

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儿跪下…… 

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跪在了泥土地上…… 

父亲后来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困难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个儿,还要多替别人想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老骨头,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做个大官,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后来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活着得有良心,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看着父亲眼角闪光的泪珠,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

评析:乍一看题目“父亲的布底鞋”,以为和话题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且慢,读完全篇后,你就会觉得,这位考生写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题旨恰恰和话题内容“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相吻合。“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致富以后,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其目的就是不忘根本,(那一段吸魂摄魄的细节)“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本文构思新颖,语言流畅。卒章显志;“人不能光活自己”,奏响了全文的最强音。

【作业】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对象,分别做外貌和细节描写的片断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的有关知识,掌握相应的描写方法。

三: 语言描写

(一)什么是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阅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二)语言描写的具体要求:

1:要反映人物的思想品格。俗话说:“闻其声可知其人”,说的是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品行。我们要写的人物品行有别,如果把张三说的话硬加给李四,就无法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精神面貌。

2:要区别人物身份。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看人物身份,不同身份说的话就不同,甚至连语气也不同。

3:要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看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要合乎当时的语言环境,才会让读者相信。

4: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要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写人物语言若能适当结合动作神态描写,便会使人物语言更加生动逼真。

【经典示例之五】《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 , 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 : “林姑娘的行李可曾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 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奉茶奉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 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问题之六】这段关于王熙凤的描写,侧重于哪一方面?写出了王熙凤的什么特点?

明确:重点描写王熙凤的语言描写,

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身”,她一出场,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大家族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况今天还有远客到此,这大家礼仪是失不得的。而这“来者”,在这样的场面里,居然敢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玩笑来,可见其平日更无拘无束了。

紧接着是具体地展开了对她的语言描写。可以说,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王熙凤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联系到“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一箭三雕,圆滑之至!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赤裸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仪威;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答复夫人给黛玉选料子裁衣服的话是为了显示她的精明能干,早有准备,实际上也是在表现她的随机应变。

王熙凤声势非凡的出场语言,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成了她整个性格的缩影。

【结论】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品质往往从人物的语言中表露出来。因此,同学们要写好人物,必须写好人物的语言,也就是要让所要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化。

 

2001年材料: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

题目:“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习作例文之五】《赤兔之死》(2001年——南京满分作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不恤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通过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争议:审题不严)

由此可见,作文中的语言描写还真不是写谁说了句什么话那般简单,需要多多的琢磨和思考。只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多听多看,勤动笔,就必定能够写出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

 

四:人物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心扉,绝对坦白,毫无隐瞒──他所讲的“写作”的内在含义和真正精神,是很正确的。

心理描写既可以直接记述心灵独白,也可以间接描写。

1:直接刻画、交待人物心理。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到……”“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他想起……”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经典示例之六】《变形记》节选

不过话说回来,谁知道被解雇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嗯,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

(简析: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忍辱负重的小推销员。)

   

如今,格里高尔和母亲隔开了,由于他的过错母亲也许濒临死亡边缘。那门他不敢开,他生怕会吓跑了必须待在母亲身边的妹妹。除了等待,他现在没有什么别的事可做。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他开始爬行起来,他到处爬。他在墙上、家具上和房间天花板上爬,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简析: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现在怎么办?”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他对此不感到惊异,他反倒觉得,他迄今居然一直能用这些细腿活动,这才是不自然的。此外他感到相当舒适。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背上那只烂苹果以及四周蒙上了软乎乎的尘土的那个发炎的部位他几乎已经感觉不到。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简析: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问题之八】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心理描写。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与接纳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问题之九】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明确: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2: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心理。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前面提到的《智取生辰纲》中,杨志为什么要晚出发,早歇息?为什么要用藤条抽打军汉?为什么不让众军汉买酒吃?为什么多次描写杨志焦急万分的神情?这些描写,无一不反映杨志当时的心态——害怕生辰纲被劫。应该说,杨志是处处设防。可惜,他的对手是吴用等人,生辰纲被劫也在所难免了。

3:通过想象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心理描写方法,常常借助梦境幻觉,以想象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另外,为了揭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还应当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经历相吻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人物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这种手法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还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力。一般说来,人物心理间接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神态揭示法。“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神态: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作声,后来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2:行动反映法。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往往能传神地体现出人物的心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因为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3:语言对比法。古语云:“言为心声。”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对比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4:环境衬托法。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因此,特定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往往是人物心理的折射。

【高考动向】趋向人性情感,注重内心探索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人性、情感之类的话题,注重内心探索。同时话题更具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作文。比如2001年的作文话题“诚信”,就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要求考生平时要“事事关心”,注意收集热点问题和相关的素材,有自我思辨的能力。

以下是广东、上海2002年高考作文试题。

广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毅然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探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也许不一定人人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选择,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所见所听也会面临一些触动心灵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点评

广东是经济活跃区,在人们忙于赚钱的时候,时常会面临“义”、“利”的选择。一个“心灵的选择”似能折射出外部社会对人性和心灵的冲击。

上海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点评

上海是一个滨海城市,以“面向大海”为题作文,是再自然不过了。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那不曾到过的怎么办?祝福那些看过大海的上海考生,特别是看到污染比较严重的上海考生,这样就比较贴近环保这个热门了。

从阅卷情况看,老师们也越来越垂青于心理刻画出色的文章。

 

2002年材料: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题目: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习作示例之六】心灵的选择(满分作文)

好冷啊,总是一个人,没有人陪我。冰凉的河水浸透着我的身体,也浸透着我的心,我的心已经死了,它已经不会跳动了。

水鬼,传说中落入河中淹死的人。它们一辈子也不能转世,只能带着对生命的渴求,徘徊在冰冷的河水中,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甚至连死也没有。

我来这里已经三年了,黑暗、恐惧、孤独陪伴着我,我想我的家人、朋友、恋人,我渴求父母的拥抱,可以用心感受的呼吸,可以用手摸触的体温,我想要。

阴暗潮湿的空气让我失去了人性,我渴求生命,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我,杀死一个人让他替代我的位置,我的心发出了阴暗的笑声,好可怕,连我自己都被吓呆了。“杀死他,你才有生命!”一个声音在我心中高喊着,“对,我没有其它选择了,为了生命,我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失去善良。”

机会来了,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耍,他是那么可爱,那么的天真,像我小时候一样,我的心软了,不忍去伤害一个纯真的生命。“喂,你在想什么,你没有其他的选择了,难道你想在刺骨冰冷的河水中呆上一世吗?”邪恶的声音又在我的心中高喊着。“对,杀死他,选择生命。”我失去了理智,我疯狂了,那一刻我选择了邪恶。我向小男孩游去,带着恐惧和愤怒,我抓到他的手了,温暖的,刹那间,连空气也仿佛凝固了。我的心笑了,拼命的笑。

挣扎中泛起的水花,演奏着死亡的旋律,我拼命地拉着小男孩向水中游去,我要杀死它(他)。小男孩挣扎着,呼喊着,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我是邪恶的,我没有了人性。

“妈妈!救我。”“妈妈”,好久没有听到的词了,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小男孩的哭喊勾起了我的记忆。“妈妈,慈祥的妈妈,她在盼着我回家。”突然间,我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滴进了我的心里,暖暖的,瞬间传遍我全身的肌肤,那是妈妈的眼泪,她想我,盼望着我回去。我的心跳动起来了,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我轻轻的把小男孩托上了岸,看着他跑回了家,那一刻我感觉到温暖,我找回了自己,我不会再让天底下任何一位母亲为失去自己的孩子而哭泣,因为那是罪恶,好可怕!我做出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选择,我不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我的母亲会为我的选择而骄傲的。

漫天飘舞着金黄色的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片片涟漪在欢快的歌唱着,小河旁聚集着快乐嬉戏的孩子们,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好美。

又是一年过去了,据说这条河很久没有淹死过人了,溺水的人会被神奇地推上岸,人们快乐的谈论着它,他们都说:“有一个善良的天使守护着这条河和河边的孩子们。”

我也好幸福,因为那是我心灵的选择。

简评:本文构思精巧,视角独特,尤其是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复杂而激烈的内心冲突。文章开篇,寥寥几笔,便点染出一种阴暗、凄冷的气氛,表现了水鬼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再生的渴望。结尾处,情景交融,展示了主人公趋善后的欢欣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习作示例之七】昭君的选择

(2002——湖北满分作文)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选择,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

  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习作示例之八】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2004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题记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早已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扶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多少年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耻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家政。

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性,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赴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朝代?她又一次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伴着寒鸦惨淡的哀鸣,水花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

 http://yuanqsh1965.blog.163.com/blog/static/437454200610201322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