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面吃多了有什么坏处: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报告_ _百舸争流_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04:37
团队实践总结报告
民国印迹
——南京民国建筑历史与现状探寻及保护与开发研究
实践目的(前言):
南京是民国首都,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南京解放这一期间,民国在南京留下留了众多风格各异,用途广泛的建筑,这些建筑历经风云变幻,与民国人物共同上演了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民国历史,他们见证了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南京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然而,现今这些建筑面临着一些困境和严峻的考验,他们的现状和保护问题正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在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实现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最佳结合值得探讨。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使自己能够更加了解民国的历史和南京民国建筑的过去与现在,并一同探寻他的未来,激起世人对南京民国建筑的更加关注和认识及有关部门对其的重视,挖掘它的历史和价值,弘扬南京民国和古都文化,促进南京民国建筑旅游发展,作为南京人和南师泰院历史与旅游专业的学生,这与我们的感情相符,与我们的专业贴切,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能够加强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加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实践内容:
为了探寻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它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大一六名同学一行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观与考察具体地点、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有关方面专家、社区居民及工作人员等、全组同学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再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一课题。
首先,我们在图书馆查找了有关资料和书籍,主要找到并派上用场的是《民国子午线》和《首都计划》这两本书,它们让我们大致了解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和产生的背景,和南京民国建筑主要集中地的分布。并且,我们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主要是“南京民国建筑网”为我们提供提详实而系统的介绍。而后,我们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制定了走访路线,在暑期中我们依次参观和考察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励志社、中央医院、梅园新村、南京1912、总统府、中央饭店、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新街口广场、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北京西路、颐和路公馆区、中山陵、藏经阁、灵谷景区、美龄宫等南京民国建筑遗迹。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以及随机的采访我们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还利用考察时的条件,在一些著名景点(如总统府)附近进行了问卷调查。再者,我们在还在南京师范大学访问了该校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吴小晴教授。他为我们讲述了南京民国建筑的一些名人轶事和一些建筑多年来的变迁,及保护上的难题等等,并阐述了他个人在保护上的一些观点和意见。最后,我们小组一行六个人在一起对于这一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总结,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分工认真完成了个人实践报告。最后由组长完成了实践总结报告和电子展板。
实践结果: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现状,并得出了保护及其意义、开发及利用方面的一些结论。
历史:从西式的国防部大楼,到清代宫殿式的励志社再从新民族风格的国民大会堂,到折中主义的扬子饭店。每一层楼梯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间房室都是一段历史,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面镜子……民国的历史都熔铸在这些遗留的建筑之中。
现状与保护:话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发展的烙印。对于这批珍贵遗产,多年来虽也曾注意保护和利用,但由于历史认识的偏颇及财力的限制,受到的破坏触目惊心。由于产权分属、管理多头、使用不当、年久失修等原因,若干极为重要的民国建筑仅能当成部队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一般房屋使用,完好境况悬殊很大;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古旧建筑维修知识和专业队伍,许多优秀民国建筑无钱维修,或蓬首垢面,或无人所识,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由于无视城市建筑风格与区域景观的协调,在其紧邻兴建“现代化”的高楼,连贯性的视觉效果受到破坏。
不过近年来有一系列的可喜消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南京市为保护民国建筑,制定了专门规划——《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和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出台了一部《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与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列入《条例》保护范围的民国建筑,其立面、结构、平面布局、有特色的内饰、建筑构件等,都需按细化的要求实施保护。南京从2006年启动“民国建筑三年保护行动”,迄今已整修了包括颐和路公馆区在内的多个民国建筑片区。并对全市的民国建筑点、线、片进行普查和测量,对重点单位进行挂牌保护,导引游人参观。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周年,南京市投资300多万元启动中山陵主体建筑维修工程。
在可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消息。
上海路82号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和莲子营44号姚文采公寓两处保护建筑被拆毁,还有大方巷56号苏联大使馆、高楼门56号法国大使馆、上乘庵16号和高楼门51号的阎锡山公馆、太平路清真寺、南京结核病防治院、张治中公馆、胜利电影院、江苏饭店等建筑均湮没在城市拆迁的尘土中。它们的消失,使得南京与它引以自豪的民国特色渐行渐远。然而由于仍在保护之列,已被拆除的这两幢建筑据说还要复建,这样,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如果没有立法,像这样拆了再建也不会得到惩处,那么势必还有更多的民国建筑惨遭同样的命运。
开发与利用:面对如此众多亟待修缮的民国建筑来说,如果光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民国建筑的出路。
事实证明,旅游是文物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一方面可以引来大量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这笔收入来维修、保护民国老宅。
“南京1912”商业休闲街区的经营取得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南京1912”位于总统府西侧,主要由二十几栋民国建筑组成,融合了中式和欧式风格,并注入现代时尚的商业元素。餐饮、酒吧是街区主打,开街几年来,这里已成为南京的时尚地标。所有1912的经营者在选定经营场所后,除了需要签订房屋租赁合同,还必须签订一份保证书——经营期间不得改变、破坏房子的外立面。“南京1912”的这种商业性开发既可有效避免商业开发对建筑本身的破坏,又能民间引入私人资本对民国建筑进行保护,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在我们的走访中,许多受访者都认为“1912”的商业性开发是成功的。
“南京1912”作为探索出的保护民国建筑的新途径,被众多未开发的民国建筑所竞相模仿。通过访问我们还得知,南京晨光机器厂(原金陵兵工厂)也在积极模仿南京1912进行改造。像这样准备模仿南京1912的例子还有很多,像颐和路公馆区,不过,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对商业规划表示忧虑。民国建筑融入资本和商业化的开发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而充溢了过多的商业性、功利性气息。我们说保存建筑的原貌更重要,开发要保持原有的面目,要把挖掘文化和审美放在第一位。对民国建筑开发利用不要一味地走商业化这条路。
所以,开发民国建筑还可以发掘其历史文物价值,通过发展旅游同样可以达到保护利用的目的。那幢建筑以前是谁的房子就开发成原主的展览馆或纪念馆,如广州路拉贝故居,百子亭傅抱石、徐悲鸿故居等。
还可以将整修好的建筑片区租给影视集团拍电影、电视剧等,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相应收入,还可以让电影电视提高南京民国建筑知名率,从而像横店和无锡那样发展影视旅游。但是要签订契约不许损坏建筑。
此外还可以开辟民国建筑的旅游线路,除了传统的中山陵——总统府外,以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外国使领馆区为核心的民国公馆游,还有民国文化游线路,共同打造“民国历史文化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南京领略民国建筑的风采,欣赏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体验民国风情。
总而言之,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通过合理的保护,让建筑活起来,充满生机。这不仅需要专家、政府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南京的民国建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价值与意义:之所以要保护民国建筑当然是因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小组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出南京民国建筑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科教、旅游等价值以及指导建设、团结民族等意义。下面我重点谈论一下其中几个方面: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南京民国建筑更是民国的印记,他们记载了跌宕起伏和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讲述了一段真实而吸引人的民国故事,刻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民国人物。光颐和路就有“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之称,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大本营。
艺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既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有中国传统形式,更有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文化:南京自古就是全国或区域的政治中心,因此也就成为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牺牲者,特别是近代的战火使得南京古代遗存消失殆尽,唯有民国时期的建筑尚存,它是南京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因此,保护南京民国建筑对于南京弘扬古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民国建筑反映了民国的文化特征。南京民国建筑所具备的各种价值和意义,证明了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民族:南京作为昔日民国的首都,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辈、父辈甚至是他们自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民国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实践总结或体会: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们集中的反映了国家民族以及一个城市的过去。如今南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使很多旧建筑退出历史舞台而未考虑其历史价值,也有一些历史建筑失去其本来面目。南京六朝遗存因历代战火大多灰飞烟灭,而明初文化因规模和数量少而不够突出。真正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就剩下民国建筑了。因此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保护这份历史留给南京的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暑期中我们努力克服南京的高温天气,进行走访和调查,小组成员没有一句怨言,这证明大家的意志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通过社会实践我们能够直面性格中的缺点,努力的去改变去克服。
通过实践我们对于民国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学到了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对专业知识又补了一课。同时眼界和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开阔,看待问题更加深入。
暑期社会实践的还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进取精神,提高了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一起我们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增加了友谊。在实践中,我们感悟生活、理解社会、收获真知。对于这些,我们感到很欣慰。
印迹源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施蕾
从1912到1949,南京在它充满古韵的城市经纬线上,点缀了一些特有的音符——民国建筑,这些建筑犹如描绘在历史画卷中的影像一般,记录着一段沉默的历史……
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它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民国建筑也成为了南京的名片之一。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但是,“物”如果没有了灵魂,便是死物,便失去了价值,是迟早要被毁掉的;不同的是,南京民国建筑却依然焕发着自己的活力,依旧通过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来述说历史,使人们警记历史,我想,这才是南京民国建筑的精义。从西式的国防部大楼,到宫殿式的励志社,再从新民族风格的国民大会堂,到折中主义的扬子饭店。每一层楼梯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间房室都是一段历史,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面镜子……民国的历史都熔铸在这些遗留的建筑之中,虽然我们无法彻底的将他们都整理出来,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代表来略窥一二。
行政军政的中心——总统府
古城南京的城东,有一座经历六百多年沧桑的股建筑群。其间既有中式大屋顶建筑和四合院,又有西式譬方和楼房;既有中式传统的中轴线主建筑格局,又有逶迤弯曲的西式长廊。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风云人物纷纷在此登场,角逐……这些建筑,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漩涡的中心,历史的见证。这就是总统府建筑群。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永乐年间的汉王府,清的两江总督府江宁织造府,太平天国在此基础上的天王府,之后各路“豪杰”纷纷在此登场角逐,政权的更迭极为频繁。
它之所以称为总统府,因为一次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中华民国在此诞生了;另一次是蒋介石于1948年5月20日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此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而有此名称。
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第35军一举突破长江天险,进入南京城。次日凌晨2时许,104师312团官兵在起义警察的引路下,直向总统府插去,这是的总统府早已人去楼空,夜幕下的总统府,显得分外凄清。清晨,几十名战士登上总统府门楼,举起手中武器,青天白日旗飘落下来,一面红旗冉冉升起。27日,刘邓等感到南京,在邓小平通知的指导下,将总统府打扫的干干净净,并在当天就撤离了总统府。小平同志说,总统府是文物,要爱护。
总统府主要建筑包括大门,大堂,政务局大楼,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石舫,夕佳楼等。
陵园墓园的精华——中山陵
中山陵,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中茅山南坡,天然 景色秀丽,气势雄伟壮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临终前,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按照其遗愿,开始了一系列选址,征求设计图等工作。最后选定吕彦直的作品,他的设计图,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
陵墓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正式进入中山陵。这年的6月1日为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总指挥朱培德,总干事孔祥熙。从凌晨两点起,就有很多市民在此观瞻。之后,每年到中山陵谒陵的人络绎不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友人,曾先后到中山陵谒陵,表达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深深的怀念和崇敬……
公共建筑的典范—国立美术陈列馆
它与国民大会堂同时设计建造。1935年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居正、吴稚晖、褚民谊等数百人出席。奠基礼由居正主持,褚民谊报告了筹备经过。1936年国立美术陈列馆竣工。陈列馆由曾经留学德国的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李宗侃建筑师负责监造。
大楼坐北朝南,立面呈“凸”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四层,两翼三层,左右对称。其建筑造型、风格均与国民大会堂相似,既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在外观设计上,采用西方简洁明快的手法来表达民族性,如稳重的对称式构图,立面檐口、雨篷等细部的传统装饰图案等;在内部布置上,完全是按照现代美术展览的要求来设计的,显得流畅明亮。它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间,这里曾作为南京市人民法院院址。其后,改为江苏省美术馆。
大楼建筑历经六十年的风雨,风采依旧。
公馆使馆的代表—美龄宫
美龄宫是南京东郊最美的建筑之一。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间明孝陵四方城东边的小红山一带环境清幽,就要求蒋介石在这里建造别墅,可供两人去谒陵时搬到小憩。这个主张正合蒋介石心意。1930年秋,正式对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10月,由孙科主持,议决“照办”。于1931年冬正式开工。
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式合璧式建筑,四周花木扶疏,郁郁葱葱,由正屋,门楼,警卫室,花园及汽车间组成。于1934年才告竣工。美龄宫最早称“蒋主席小红山别墅”,后称“南京主席公邸”等,因三四十年代宋美龄经常在这里做礼拜,又称“美龄宫”。
徜徉在美龄宫林荫下,穿梭在小红山的葱郁间,触摸到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巨变,仿佛面前携手的正是蒋先生与夫人,让我领略到了民国风云人物的风采,更加体会到几度风雨几度秋的兴衰史!
教育宗教的模范——金陵女子大学
1913年,先后在中国浙江一带传教办学的美国八个教会组织决定将开办的女子大学校址设在南京,并在世取名“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1月13日,任命劳伦斯·徳本康夫人为第一任校长。1914年,正式定名为“金陵女子大学”,这样,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诞生了。
包括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及宿舍楼的金陵女子大学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和美国墨菲共同设计,1923年建成。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1928年,进女大校董会推选吴贻芳女士为校长。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并入金陵大学,1952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原址上建立了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在今天的南京城内,这些保存至今的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是有形的资产,更是城市的灵魂,是无形的财富。民国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中西兼容的优秀建筑设计,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注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特别是其中与人们生活、交往休戚相关的建筑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建筑史,就是一套完整的建筑档案。
但现如今,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部分民国建筑正在或者已经受到威胁。或为民居,或为商业场所,或被破坏遗弃,都使得民国建筑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经历了社会和人世的沧桑,民国建筑有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旧透露着纯粹的民国文化……
南京民国建筑的现状与保护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杨姗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随着孙中山追求自由民权号角的吹响,中华民国在一番革命斗争下终于建立了,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虽然时至今日中华民国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建筑。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虽然生在南京可是却重未真正去了解过在南京留下的民国遗址,今天第一次有计划的去参观和了解真让我十分震撼。
雄伟华丽的南京博物院,庄严肃穆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约幽静的总统府,中三陵,美玲宫……许许多多的遗址坐落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为这座古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这些珍贵的遗址有的受到了良好的保护,有的遭到了破坏。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它们的现状。
梅园新村: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同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1月19日改为中共驻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当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外交事务委员会、地下工作委员会、群众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党派组、军事组、资料组、政治研究室、办公厅以及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解放区救济总会驻沪办事处等机构。南京局还领导国统区部分党组织的工作。
信步走入梅园新村,这儿错落有致的洋楼比比皆是,高耸的树木使得这儿显得安静清幽。值得关注的是这儿现在不仅仅是民国时期建筑的遗址,还是居民区,居住着许多南京市民。随处可见的是小商店,小吃店,旅馆,它们都建在原来的建筑之上,有的是直接在原建筑中经营,有的是在原基础上改建,有的是彻底的改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儿的部分建筑也受着较好的保护,像周恩来梅园纪念馆,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一定的保护设备和措施。我对这的现状和保护还是较满意的,因为发展是必要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整个梅园新村的保护起来,这对于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南京人口本来就比较多,如果空出这么一大块地方保护起来,会阻碍南京的城市化发展。而在这选择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加以保护起来以点代线代面,是可行的,这样不仅留下民国时期的记忆,鼓舞激励了青少年,而且通过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总统府:南京总统府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如今的总统府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几乎一下午的时间我们都在参观这座总统府,占地极大,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一些珍贵的器物,档案收藏其中,有着宝贵的价值。南京对这处遗址的保护是较恰当,保留了总统府的原貌未进行大规模的整改,我想这是人们对南京民国建筑了解很好的渠道,也是对民国了解的一大宝库。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该院当时为全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现今的南京博物院分了新旧两处正是明显的对比,民国时留下的旧馆已经不做展馆了,我们只能看着外观,保存依旧完好我想这是值得庆幸的,希望这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现今博物院在经过有计划的整改和保护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藏品丰富,陈列展览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影响几乎遍及世界五大洲。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最大努力和积极贡献。
胜利电影院:胜利和曙光两座影院过去是常常连在一起说的——如今30岁以上,从小在南京长大的人来说,一定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过这两句歌谣:胜利在新街口,曙光在鼓楼(这两句歌谣的来源实际上又来自于1981年左右大约是我们大陆拍的第一部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主题歌中的两句——“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也不知道是那位聪明人把它改成了那两句,既符合实际,还颇押韵)。本以为这座民国时期的电影院可以在众口争议下得以保存可还是销毁了,这让人觉得些许心痛。站在旧地竟以无法再想象出原貌,真是惋惜。
近年来,南京市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这些建筑。对于已经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建筑,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更多未列入保护范围的,随着《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的实施,也将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呵护。在全市全面启动民国优秀建筑三年保护行动,对民国建筑进行有计划的保护。这种种迹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民国建筑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像胜利电影院一类遗址被拆除的悲剧将不会再上演。期待着……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破坏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碧雅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山路两侧交错遗存的恢宏庞大的建筑群,再到散落在街巷之中的名人故居,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六朝遗风、明清文化在南京已经不剩下什么,南京人引以自豪的似乎只剩下数量、规模可观的民国建筑。然而民国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年久失修。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有的被拆毁消失;有的重要建筑群院落,景观,立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还有一些民国建筑因使用不当无序搭建而成为居民大杂院,损坏严重。因此民国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
南京从2006年启动“民国建筑三年保护行动”,迄今已整修了1912街区、梅园新村、雍园等多个民国建筑片区,颐和路12地块、桃园、慧园里出新改造也将结束。从2006年以来,他们对650处、35万平方米的民国老建筑普查、测量,配合文物、规划部门遴选其中267处,进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将对保护较好的88处建筑挂牌保护。挂牌匾额采用水景绿花岗岩材料,刻上建筑的名称、简介和时间。挂牌的目的不仅在保护,还要展示其文物价值、建筑特点,做成民国建筑的“小广告”。尤其是掌故轶事、名人旧话这些历史细节、可以扼要地刻到牌匾上,导引游人参观。此外,民国建筑风貌区、南京Z字型民国建筑大道,也要在主要道口、片区的入口挂牌和立碑展示,让游人和市民对城市民国建筑有个“概略了解”。南京的民国建筑,除了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大道两侧和颐和路、梅园新村等片区较为集中外,大量的民国建筑分布较散,孤零零的,不成气候。然而可利用城市建设的机会,在“点状”的重要历史建筑周边进行片区开发,形成规模。
位于常府街旁的复成新村,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在民国时期曾经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集中居住的高档住宅区,是南京仅次于颐和路的名忍故居群。不过和颐和路街区改造模式不同的是,这次整治将不迁走一户居民,出新后依然保持其居住区的原有功能。尽管已经不复昔日风华,但走在复成新村现存的3条巷子中,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民国时期特有的气派。矮矮的院墙后,掩映在绿树浓阴中的共有45栋各具特色的高等级别墅。在这里住过的名人目前已经查明的就有25人之多。他们中既有韩国流亡政府领导人金九,也有邱清泉、张岳灵、萧赞育等一大批民国军政要员。正是因为这些建筑具有建筑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大到街区的尺度和沿街立面,小到一棵树一片瓦,都尽量保持原貌。
中山陵是民国建筑的精华,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周年,南京市近日投资300多万元启动中山陵主体建筑维修工程。一是对中山陵“天下为公”陵门的屋面琉璃瓦进行整体更换,使其更符合建园之初的面貌;二是对中山陵碑亭的部分琉璃瓦进行整修;三是针对中山陵灵堂四个耳房的顶部渗水严重的问题,更换已经出现裂缝的屋面瓦,并出新耳房墙壁;四是整修中山陵铜门;五是全面整理博爱牌坊到灵堂的392级台阶、地面和排水系统,并对每一级台阶进行检查;六是对中山陵及其周边的辅助性纪念性建筑进行检查。此次大修还包括对园区绿化的完善及对园区内衰退的树种进行更换,以保持中山陵“苍松翠柏”的原貌。自中山陵建成以来,维护中山陵原始风貌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一直是园区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陵园管理局已为陵区珍贵树种建立档案,并有专门的养护队伍对树木进行适时除虫、输送营养液等养护工作,在恶劣天气时还有专人保护。
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风云际会,华盖云集,都城内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当年的建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来。在今天的南京城内,这些保存至今的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是城市的灵魂,是有形的资产,是无形的财富,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会使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绵延不断的历史,同时也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魅力和光彩。
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注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特别是其中与人们生活、交往休戚相关的建筑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建筑史,就是一套完整的建筑档案。其中某些建筑物就是历史的见证人,经历了社会和人世间的沧桑。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透视城市的建筑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变迁历程。如民国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由城南的夫子庙一带逐渐向北分离和转移,发展起新街口、鼓楼、山西路一带新型商业区。从民国建筑的数量上看,当时的开发力度很大。今天的人们了解这些,可以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
尽管民国年间的风云人物相继作古,但他们的后代或居住在大陆,或寄居在台湾,或侨居在欧美,他们都有强烈的怀旧情节,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而南京作为昔日民国的首都,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甚至是他们自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南京的民国建筑是民国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民国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以一首《乡愁》名闻海峡两岸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解放前曾经在 南京生活了将近10年,并曾就读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20世纪90年代,他在阔别大陆40多年后重返故土,感慨良多:“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金陵)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白崇禧之子)也曾到南京,追寻童年的记忆,当他来到美龄宫,回想起半个世纪前随母亲参加宋美龄的礼拜会时,对照眼前的物是人非,不禁发出了“寂寞宫花落”的感叹。
其实如果能够整合民国的名人故居,和一些独具特色、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国建筑,共同打造一条经典的“民国旅游”线路,那么一方面可以引来大量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这笔收入来维修、保护民国老宅,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进一步挖掘南京民国建筑资源,打造“民国历史文化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南京领略民国建筑的风采。欣赏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体验民国风情,除了传统的中山陵—总统府—梅园新村一线外,还可以发掘其它线路,如总统府-钟岚里-中央医院-励志社-军区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博物院等线路。通过开辟以品味民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民国建筑艺术美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六朝古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开辟南京历史街巷游,开办特色餐饮服务,举办民国文化节,营造旅游氛围。此外,还可以把南京与国内其他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武汉、上海、广州、天津等地联合,共同推出全国性的“民国文化游”。
今年南京市首次公示了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名录,将258处近现代建筑及10处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列入保护。可与高喊保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就在保护名录公示的前一周,名录内的上海路82号和莲子营44号两处保护建筑居然被人“抢”在名录正式出台之前拆毁。加上此前身为文物而被拆的张治中公馆以及在南京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胜利电影院、江苏饭店、鼓楼百货等建筑,均湮没在城市拆迁的尘土中,它们的消失,使得南京与它引以自豪的民国特色渐行渐远。
西康路33号的原美国大使馆。西康路美国大使馆馆舍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构成,依山坡地势而建。建于1946年,三幢馆舍为公寓式建筑,砖石结构,高二层,另有地下室一层,每幢楼房建筑面积936平方米。然而市民反映,上海路82号的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已经被拆。在五台山北站下车,从一个门口写着华达宾馆的大坡子上去,一眼就看见坡道右边的成排房子中间被扒开了一个大口子。从这里上去,一个硕大的院落出现在我们眼前,可院落的中心已经被拆得空空荡荡,一堆瓦砾平整铺在地面,把这里垫高了好几层,只剩沿坡道的一排平房左右两侧还有部分残墙断壁。
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旁边一幢新楼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原来这院子里有一幢黄色的两层房子,院落的大门在东面,铁门紧锁,高墙深宅,是不许人随便进入的,只能看见院里几株高大的枇杷树和梧桐。然而在现场,我们看到,昔日的铁门已经完全被拆走,只留下大门两边的立柱,院里一株大大的枇杷树被连根挖起,绑上了麻绳,似乎准备被运走.
现场有三四名衣着整齐的男子正在谈论什么,一问,原来他们正是这里的拆迁人员,正在商讨并指挥工人拆除院落北边剩下的平房及仓库,平房的顶正在被层层掀开。
“听说82号院里有一座民国保护建筑,曾做过美国大使馆新闻处,是不是就是这一处?”面对我们的询问,一位拆迁人员讪讪地回答:不会吧!我们拆的房子很破的,不是什么好房子。你去后面看看吧,里面有将军楼,应该是那个,那个没有拆。我们沿坡道再往里去,又在路左边的院落里发现了一处被拆工地,工地的后面的确还有几个院落,里面的房屋明显刚修葺过,是一幢气派的小楼。正当我们疑惑的时候,一位老大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民国建筑,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就是路口的那幢拆迁人员口中的“破房子”,以及其东侧的一幢黄色的相似小楼,被拆的房子解放后做过省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然而现在这里准备盖一些新式的住宅楼,分给某单位的员工居住。可是原来这周边2-3层的民国建筑很多,如果这里要建高楼,很有可能破坏这里的整体风貌。与上海路82号一样在保护名录公示期间被拆的民国建筑还有莲子营44号姚文采公寓。据悉,此前公示的保护名录已经被市政府批准,而这两幢建筑依然在名录里,未被划去。“按照这个意思,这两幢就应该是原样复建,姚公馆因为土地被卖可能要移位;而上海路82号最好能原样复建,其后面的另一幢目前也已被确认为新闻处用房,将被增补进名录。”我们不禁感慨:如果明确列入名录的都敢公然拆毁,又不加惩处,那今后南京的民国建筑又该怎样才能保住?
胜利电影院、江苏饭店都算得上是老字号了。一个是曾经和大华、世界、首都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电影院,而另一个则接待过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既有国民党高官李宗仁,上海滩的胡蝶、周璇等电影明星,又有一般市民下榻。但这两个老字号都在推土机下消失了,胜利电影院2004年被拆,享年70岁,而江苏饭店则去年底被拆,享年79岁。我们了解到,对于这一批被拆的重要建筑,南京有意在建筑原址的新建筑设计中要求复建其最有特色的门面,以镶嵌法重现部分老建筑遗貌。然而如此复建属假古董,无奈重建已成永久遗憾。
对于那些已经被拆掉的民国建筑,我们都希望能够把它的门脸再恢复起来,其实这样做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能保住它们不被拆掉是最好的,但现在只能如此了。“其实,把民国建筑保留在那里,可以增添商家的文化内涵,绝对是超值的事情。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做很有品位。德国柏林的国会大厦,就保留了最初老式建筑的某一个门脸,新老交相辉映,被认为是解决建筑新老关系的范例。”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浩大而深厚的文化,正是沉淀在老街老巷一片片昔日的空间里,而且它们不像博物馆里的陈列品那样孤立、确凿、冰冷,在这里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生动真实的,而且永远也甭想弄清它的底细,如果这些老街老巷老楼老屋拆了,活生生的历史也就散失、飘落,无迹可寻了。”
民国建筑,一个南京城市建设史上永远挥之不去的话题。那是一批由我国第一代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建筑,这些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民国建筑,就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南京的那段历史。
南京民国建筑的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白莹
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大一的六名同学在暑期进行了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活动,主题是“民国印记——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历时二十天,通过参观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励志社、总统府、中央饭店、中央医院、南京师范大学、颐和路公馆区、梅园新村民国建筑群、中山陵、藏经阁、美龄宫、金陵兵工厂等南京民国建筑遗迹,辅之以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采访了有关方面专家、社区居民及工作人员等手段,全组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从而较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南京民国建筑是南京的独特资源,是南京的一张个性城市名片,是艺术结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极具建筑、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然而在参访过程中,我发现南京民国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民国建筑已经消失,部分民国建筑的完整性、建设性景观遭到破坏,乱改滥建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建筑的历史价值。民国建筑的命运让人倍加关注。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与文化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南京人,深入分析和开创性地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对我一年来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的老建筑区和老街区有两种保护模式,一种是原生态保护,即维持原有功能,风貌不变,成为城市里活的历史文化建筑区景观,比如苏州的老街区;另一种是现代城市再利用,即保持建筑外观风貌,内部进行新的功能定位,实现区域功能转移,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就属此类,这些老建筑目前已成功转型为带有旅游商业服务性质的景观。那么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应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南京的民国建筑究竟该按照何种模式进行开发?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在维持原生态和赋予新功能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我认为这个平衡点即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有人认为,保护和利用是对立的。我认为恰恰相反,保护和利用是协调发展。保护民国建筑要讲技巧,在保护的前提下,民国建筑是可以进行开发、利用,赋予其新功能的。即要让民国建筑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运用合理的手段发掘其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课题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南京为保护民国建筑,制定了专门规划——《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出台了一部《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与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和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与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是南京市保护民国建筑历史性的一笔。列入《条例》保护范围的民国建筑,其立面、结构、平面布局、有特色的内饰、建筑构件等,都需按细化的要求实施保护。这些法规的实施使民国建筑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最大程度地避免其被拆除或人为破坏。保护民国建筑除了要修缮建筑本身,还要拆除周围违章搭建及广告灯箱,整治周边环境等,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面对如此众多亟待修缮的民国建筑来说,如果光依赖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谈到南京的使馆建筑保护时提出这样的观点:“进行大规模开发,钱从哪里来?开发保护‘使馆建筑’,恐怕还要找民间资本参与。”其时,冯骥才正为保护天津老街而奔走呐喊,令他最为头疼的不是人们的保护意识问题,而是囊中羞涩。
南京市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南京市规划局专门组织了城建、文保部门负责人和市民代表,对此进行讨论,大家认为:民国建筑保护要有“新思维”,开发利用得好,才能保护好。根据这种“新思维”,总统府1912酒吧街的经营得以取得成功。“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由二十几栋民国府衙式建筑组成,其建筑融合中式和欧式风格,并注入现代时尚的商业元素。餐饮、酒吧是街区主打,开街几年来,这里已成为南京的时尚地标。1912街区原来也只有5座民国老房子,玄武区拆掉片区的多层、平房,插建与老建筑风格一致的“仿民国建筑”,开发成了南京的知名酒吧街。在走访中,八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1912”的商业性开发是成功的。
所有1912的经营者在选定经营场所后,除了需要签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还必须签订一份保证书——经营期间不得改变、破坏房子的外立面。这意味着,即使部分红砖已经开始风化,也不能在外墙砌水泥,而要通过内部装修的特殊处理对房屋进行加固。“1912”的这种商业性开发既可有效避免商业开发对建筑本身的破坏,又能民间引入私人资本对民国建筑进行保护,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尽管“南京1912”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国建筑,但它的成功,至少给大家一个启示:融入资本和商业操作后,这种开发性的保护,也将给如诗如画的民国建筑一个新的活法。“1912”作为探索出的保护民国建筑的新途径,被众多未开发的民国建筑所竞相模仿。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南京中华门外的晨光机器厂(金陵兵工厂),其前身是李鸿章在1865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如今已成为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内目前拥有清朝、民国、建国后不同年代各色建筑40余幢,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其中民国建筑19幢,其建筑风格在当时独领风骚。空旷的厂房里,成功地举行过服装秀;利用场地建一个艺术摄影棚。在那座“晨光1865”招商大楼里,整个园区有着这样的计划:打造5个独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如时尚生活休闲街区,以南京1912为模版进行建设;东部与金陵大报恩寺休闲街对接;修建木制观光休闲平台,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
“颐和路公馆区”开创保护新模式——发展总部经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市最大的民国建筑片区,集中了民国外国公使馆、党政军要员的花园别墅等225处。根据市规划局的规划,该地块改造后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发展总部经济,为著名中外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办公场所。对于该地块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对这片民国建筑实施保护。这些民国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损坏较为严重,而修缮和保养的费用高昂,因此,只有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恢复这些老房子的元气,并充分焕发其生命力。目前这里还在进行逐步地改造,包括拆除违建恢复公馆原貌,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如江苏省慈善总会就已入驻颐和路9号。其余建筑的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不过,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大刀阔斧”的商业规划表示忧虑。希望相关开发单位以正常的心态,开发要还原原有的面目,要把挖掘文化和审美放在第一位。同时,部分市民认为,民国建筑融入资本和商业操作的开发性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充溢了过多的商业性、功利性气息。他们认为应当保存民国建筑尤其是一些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民国建筑的原貌,而不应该在这些建筑上附加过多商业因素,开发利用民国建筑时应尽量保持其原貌。这也是对老南京城市记忆的一种保存。但他们并不是对“1912”等民国建筑的商业开发否定,只是希望南京对民国建筑开发利用不要一味地走或尽量少走商业这条路。
当然,开发民国建筑,并非只有建酒吧街、发展总部经济一条路。发掘其历史文物价值,通过发展旅游、文博等方式,同样可以达到保护利用的目的。利用民国建筑辟出展览馆、名人纪念馆等,赋予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功能就是另一条路。如广州路拉贝故居,百子亭依托傅抱石、徐悲鸿故居等建设“字画书卷街”。
事实证明,旅游是文物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每幢民国建筑都被圈起来保护不现实,这个背景下谈保护,保护与开发利用就是一致的。东南大学教授董卫认为,发展是老城保护的需要,不能为了保护一味地把老百姓都往外迁。保护是发展的一部分,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南京是一个大城市,这就注定了丽江、平遥古城的模式搬不过来,南京的城市压力要求它不断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岗位。不是把一个地方圈起来就是保护。法国一个大城市有一处中世纪修道院的断壁残垣,他们的方式就是在一楼修玻璃房,将遗址保护起来,供人参观,上面是大楼,政府部门在里面办公,也非常有特色。国外许多大城市的保护都是走这条路。
作为一个绿色朝阳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旅游业能够做到在保护民国建筑的同时带动南京的经济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旅游景区带来的收益一般是1:5,一个好的景区对餐饮,住宿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黄继东曾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中建议,开辟民国建筑的旅游线路,除了传统的中山陵—总统府—梅园新村一线外,还可以安排3条线路:总统府—钟岚里—“中央医院”—“励志社”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博物院”;挹江门—“扬子饭店”—“海军部”—“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有孙科公馆)—“交通部”—“粮食部”—“联勤总司令部”—“国际联欢社”—“资源委员会”—“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新街口—“财政部”—“中央饭店”—“中央医院”—“励志社”—“中央监察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央博物院”;以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外国使领馆区为核心的民国公馆游。此外,可开辟品味民国文化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民国建筑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六朝古都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民国文化游可开两条线:南京博物院—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南京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晚上看演出);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民国学府游)。
据我们调查得知,这种建议的提出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山陵和总统府是绝大多被访者首先想到的南京民国建筑。的确,这两个地方是南京目前最主要旅游景区,而且中山陵和总统府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知明度,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首屈一指的。据一项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台湾人中有八成以上对祖国大陆,特别是南京有很深的情结。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开始以及南京民国文化、民国旅游的开发,南京一年将要接待近20万台湾游客。同时,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所有被访者无论是南京本地或外地游客都对民国建筑旅游线路报有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发展民国旅游很有重要意义,更有很大市场前景。
但在开发旅游景点的过程中,遇到了大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房屋产权情况复杂,房屋置换困难。由于这些建筑现在有的是私房,有的是军产,有的为省市机关所拥有,现在很多民国著名建筑都是各级部门的办公楼,一般人进不去,有时就连文物部门带介绍信去拍张外观照片也很难。例如民国政府中央党部办公地、国民政府及考试院旧址现在分别被圈在江苏省军区和市政府的大院里。第二,建筑分布较为零散,不成片区。南京的民国建筑约2000余处,如总统府旁边原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南京大学的主教学楼,东南大学的图书馆等,都是一些标志性建筑,但相对又比较零散。从旅游的角度上讲,需要把点串联成线,提出成熟的、有代表性的线路,进而才能吸引客源。
总而言之,对于南京民国建筑,我们要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保护结合起来,即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通过合理的保护,让建筑活起来,充满生机。相关专家应该与建设部门多沟通、结合,协调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当然,保护民国建筑仅靠政府和专家是不够的,只有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才能使南京的民国建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这次历时近一月的大一暑期实践活动中,我们南京民国建筑研究小分队进行了参观、采访、问卷调查和研究讨论等集体活动,队员分工纂写课题研究报告,我有幸负责纂写关于南京民国建筑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报告。作为一名文科学生,纂写研究报告对于我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但问卷调查工作我还从未接触过。平时不爱与陌生人说话的我,在接到这项任务时着实有些犯愁。俗话说的好,“船到桥头自然直”,况且我在自己的成长计划书里也制定了要改掉这个缺点的目标。因此,我一边为自己打气,一边寻找着被访对象。我之所以通过访问的形式完成我的问卷,是因为当日天气闷热、酷暑难耐,我估计总统府附近的行人对于这3张纸质问卷可能会比较抵触,产生不耐烦情绪。事实证明,访问成功的比例很高,我的判断还算比较正确。当然,在我得知另一组选择在南京图书馆内进行问卷调查,被访者填写纸质问卷时,觉得还是他们技高一筹。但后来在完成问卷后,我对自己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因为我在完成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与五位陌生人进行了交谈,其中,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竟夸赞我的口才堪比导游,一向对自己的口才没有自信的我听到这样的褒奖着实有些受宠若惊。这一句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将会成为我在新学期“张开嘴巴”的动力,也许我的性格乃至人生会由此而改变。我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自身性格方面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第一次发现了与陌生人交谈的乐趣。此外,在参观、走访、讨论、纂写报告等方面,我也均获益匪浅。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使我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进取精神,并在团队活动中提高了协作精神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了解到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保护和利用民国建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由此可见,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是我们广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感悟生活、理解社会、获得真知,为今后走向社会上了一次“学前班”。
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08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唐琳璠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期间,曾兴建了数量众多、流派纷呈的华宇佳构。这批优秀民国建筑,是南京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它构成了南京古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保护好这些民国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京城市的名片
一座城市的历史,是通过建筑来诠释的:南京现存民国建筑遗迹1000多处,犹如一部民国兴衰历史。一座座民国建筑,就是一张张城市名片。南京的民国建筑是独一无二的,它是金陵春梦的留影,是中国历史隧道的近端。
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支独秀,无与伦比。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原中央大学大礼堂以及散布在今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两旁星罗棋布的民国建筑群,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靓丽的风景线。
正如一些建筑学家评论的:“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著名社会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也说到,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沧桑遗存,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无可比拟。梁白泉说,当时涌现的吕彦直、杨廷宝、赵深、梁思成等一批中国建筑师,在近代建筑的探索、实施方面作出了宝贵贡献,设计了中山陵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南京名符其实地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博物馆”。
二、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各地特有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支撑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南京作为十代古都和江苏省省会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现代都市文化全方位展现,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近代建筑已经成为凝固的历史音符,中国近代史的象征,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优秀建筑作为南京城旧形象的名片已经成为南京城市特色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辟以品味民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民国建筑艺术美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六朝古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例如,开辟南京历史街巷游,开办特色餐饮服务,举办民国文化节,营造旅游氛围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作为对旅游产品的包装,南京还可以与国内其他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武汉、上海、广州、天津等地联合,共同推出全国性的“民国文化游”。
三、对城市建设的模范作用
首先,南京的民国建筑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注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特别是其中与人们生活、交往休戚相关的建筑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建筑史,就是一套完整的建筑档案。其中某些建筑物就是历史的见证人,经历了社会和人世间的沧桑。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透视城市的建筑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变迁历程。如民国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由城南的夫子庙一带逐渐向北分离和转移,发展起新街口、鼓楼、山西路一带新型商业区。从民国建筑的数量上看,当时的开发力度很大。今天的人们了解这些,可以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
再者,民国建筑的风格和规划,是别具一格的,而非像现在城市中统一的方方正正的街道、房屋,这便是其重要的特色。在一座座像是不断被复制的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那些融汇了东方与西方精华的民国建筑便显得尤为突出,他们不愧是城市的亮点。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形成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早已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筒子楼。虽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不乏一些标新立异的城市地标建筑,但是真正符合南京这座城市口味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近年来仿效的民国建筑也在不断立起,这种一直在不断复制却忽视了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建筑的做法,着实让人担忧。
四、历史教育意义
俗话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南京城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无时无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尽管民国年间的风云人物相继作古,但他们的后代或居住在大陆,或寄居在台湾,或侨居在欧美,他们都有强烈的怀旧情节,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而南京作为昔日民国的首都,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甚至是他们自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梁思成先生曾经就北京城的保护指出:“(北京)对于人民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最能触发人们对民族对人类的自信心。”南京又筑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也指出:“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它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有记忆,有过去的痕迹。”南京的民国建筑是民国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民国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以一首《乡愁》名闻海峡两岸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解放前曾经在南京生活了将近10年,并曾就读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20世纪90年代,他在阔别大陆40多年后重返故土,感慨良多:“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金陵)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白崇禧之子)90年代也曾到南京,追寻童年的记忆,当他来到美龄宫,回想起半个世纪前随母亲参加宋美龄的礼拜会时,对照眼前的物是人非,不禁发出了“寂寞宫花落”的感叹。
南京的民国建筑中,有相当数量的建筑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象、直观而又生动的教材。能够激发下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以文教类建筑为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文教机构是民国时期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当年全国各地才子云集,从这些高等学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等。例如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在金陵大学求学,吴健雄博士曾经在中央大学度过美好的时光,吴贻芳博士更是金女大培养出来的精英。同时,这些高等学府又是民国时期历次学生运动的策源地或中心。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31年的一二·九运动,再到解放前夕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求学的莘莘学子们忧国忧民,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今天,当我们领着我们的后代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校园中时,向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单纯的课堂或书本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小结:
纵观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等级高: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中央级建筑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八部”等行政建筑,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等,其规模、等级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
2.类型全:按建筑原有性质可分十大类型,即行政办公建筑、纪念性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宗教建筑、使馆建筑、公共性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民居建筑。
3.历史及艺术价值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集了当时中外优秀的一批建筑师,在宁进行大量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
4.内涵丰富: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事件、名人相关。
因此,保护和利用好民国建筑,打造南京“民国历史文化游”,不仅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当然,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是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南京民国建筑的困境与出路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童国奔
炎炎夏日,暑期来临,为了丰富暑期生活,锻炼自己,拓展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我们制定了研究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现状与开发、利用的计划,并付诸了实施。
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一行六名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和采访、随机问卷调查、拜访专家学者、开会讨论与分析,最后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了这一课题,完成了任务。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在1912年民国成立到1949年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止这一期间,民国在南京留下的建筑。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它们构成了南京古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南京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其中大多数属国家级的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其独特性和典型性是国内其他城市的同期建筑无可比拟。
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造型各不相同,南京民国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有西方的建筑类型,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因为有价值所以要保护,南京民国建筑具有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等价值,但是长时间以来,南京民国建筑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就连保护也没有很好的进行,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古建筑是散落于城市的颗颗遗珠,记述生命,记录历史。当它以颓败之躯迎向新生时,如何将其善加利用,成为每一座渴望刻录自我的城市无法回避的课题!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之缺乏针对民国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具体措施,部分民国建筑主要立面由于商业装潢而破坏了其原有的完整性,有些新建的高层建筑对民国建筑群造成了建设性景观破坏。
由于绝大多数民国建筑依然承担实际使用功能,因此无序搭建、改建的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建筑的历史价值。此外,由于这些建筑现在有的是私房,有的是军产,有的为省市机关所拥有,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而且,私人、单位在使用修缮这些老建筑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撑。
以下关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和颐和路公馆区为例。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位于下关大马路62号,现为南京市邮政器材公司、南京邮政局人力资源中心和邮政招待所,它是一座构造精致、外观典雅的欧式建筑。然而,这个“古董”里面却开出了一家店面很大的江鲜鱼馆,而且内部装修完全改变了其原来的样貌。
这栋老宅如何在“保护中利用”,成了一个令“房东”——南京市邮政局都头痛的问题。每年的维修费用要由自己出,又要让这个老建筑派上用场。而作为租赁户的“鳍水江鲜鱼馆”又不可能很好地维护这幢老建筑。下关区认为文物保护单位出租,作为开饭店的用途,也不是完全不允许,只要外观不要改变,内部装修改造还是允许的,只要不涉及到楼房的安全性。
像江苏邮政管理局的这种情况是大多数民国建筑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颐和路公馆区等等。然而,这个难题只是其中之一,
南京在保护民国建筑上已经制订了具体的规划和实施了具体计划,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条例。根据规划,今后凡重要的民国建筑前将设立说明牌,在城市主要干道和传统街巷沿线选择展示点,设置地区历史标识牌和指导牌,叙述本地段的历史沿革,指示周边民国建筑方位。挖掘其文化内涵,将历史街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街区。
在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和民国建筑集中地区开辟民国建筑重要展示区,充分展现和叙述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同时重点整治外部环境,拆除与风貌不协调建筑,统一街道、围墙、地面铺装门牌标识和绿地等。从保护整体风貌的角度出发,采取分级保护和控制。不得随意改变现状,建筑活动以“整修如故”为原则。《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也指出“将按照历史、艺术和技术价值,对现存民国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建立民国建筑使用资质制度,规划控制好重要民国建筑周围建筑的色彩、间距和高度。”
对单个建筑实施保护的同时,南京还对成规模的建筑片区实施整体保护,保护这里的街区格局、片区风貌等,避免新建建筑插建和遮挡。优秀民国建筑周围环境综合整治,拆除插建、搭建和民国建筑立面的遮挡广告,进行整体出新。同时结合城市功能提升,在民国建筑周,围尽量安排绿地、广场等开敞公共空间。
南京对民国建筑实施保护的同时,进一步“用活用好”它,将“死宝”变成“活宝”。也就是我们要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开发。1912酒吧街经营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民国建筑的商业价值。但是南京1912并不能适用所有的民国建筑,也就是说具体建筑具体对待,要到一个合适的利用渠道。
开发民国建筑还可以发掘其历史文物价值,通过发展旅游同样可以达到保护利用的目的。那幢建筑以前是谁的房子就开发成原主的展览馆或纪念馆,如广州路拉贝故居,百子亭傅抱石、徐悲鸿故居等。
还可以将整修好的建筑片区租给影视集团拍电影、电视剧等,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相应收入,还可以让电影电视提高南京民国建筑知名率,从而像横店和无锡那样发展影视旅游。但是要签订契约不许损坏建筑。
此外还可以开辟民国建筑的旅游线路,除了传统的中山陵——总统府外,以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外国使领馆区为核心的民国公馆游,还有民国文化游线路,共同打造“民国历史文化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南京领略民国建筑的风采,欣赏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体验民国风情。
……
对民国建筑我还应该协调好军区和地方上的关系,由各部门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分清轻重缓急,整改环境逐步实施规划,并加强对它的研究,挖掘和开发旅游价值,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公众保护意识。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们集中的反映了国家民族以及一个城市的过去。如今南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使很多旧建筑退出历史舞台而未考虑其历史价值,也有一些历史建筑失去其本来面目。南京六朝遗存因历代战火大多灰飞烟灭,而明初文化因规模和数量少而不够突出。真正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就剩下民国建筑了。因此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保护这份历史留给南京的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希望他们通过保护和开发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对于我,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真的学到许多,感悟许多。不仅对民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开阔了眼界,感受了社会。还有实践中将历史与旅游两者紧密结合并运用,这使得我们的时间更加贴近于专业知识,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然而更多的是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组长,我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实践中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不但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我感到很高兴。
我们参与记录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强化部  葛小寒
2009年的夏天,我们参与记录历史。
这是遗忘者对被遗忘者的追寻。
这是由一群学生所完成的故事。
我永远都不相信那矮子的话,“历史让后人来评论。”
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推给未来!
近代以来,南京是离不开的话题,太多沉重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而六朝的繁华,早已随长江水而东去,明故宫毁于战火,大报恩寺毁于战火,我们这座古都所剩下的还有些什么呢?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如果连一点点至今不过百年的房舍都无法保护好,我们除了承认自己是没有历史的畜生之外,还能辩解吗?我们生活的时代之前,国父进京之后,我始终相信,这时候的南京是一块独立的历史遗产。你愿意如何给历史标名字并不重要,有人愿意称之谓“万恶的旧社会”。而我更愿意称呼它为实验性的“民国时期”。
然而历史,是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黑白默片。它所呈现的颜色都是后人的点缀。我们不能因为成王败寇的“强盗逻辑”就妄自菲薄一个曾经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黄金时代。文字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欺骗人的把戏。而不会说话,不会自动呈现其价值的东西,才是最为客观与真实的历史的声音,就像司母戊鼎的出土,要比一切历史文字更能说明商朝的青铜工艺一样。相较于民国时期,活的话语永远是充满假象的,在大陆,那是一种污蔑,一种欺骗;在台湾,那是一种渲染,也是一种欺骗。因此,与其与代表政治利益的人讨论历史,不如听听经历过历史本身的死物的述说。我想,我们选择民国建筑作为研究的课题,不外乎就是为了从客观的角度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经历了这次对于历史的追寻,我必须大声宣布:
国民政府不是效率低下的无能政府,它的体系之完善,不是孙先生的建国大纲告诉我的,是五院的原址和各部政府大楼告诉我的,我想这意义很清楚,这是现代国家的雏形。
民国时期不是民生凋敝的时期,它的黄金十年,不是国民党自吹自擂的话告诉我的,是中央医院,中央饭店,国立美术成列馆,中央银行告诉我的,这一系列的商业性建筑影射了当时时代的繁华。
民国时期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旧社会,它的革新措施,不是蒋先生的《中国之命运》告诉我的,是富丽堂皇的美玲宫,总统府内的陈列的民国时期的结婚证,毕业文凭告诉我的,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晚清,甚至完全不同于共和国前期的先进。
当然,我无意厚古薄今,我只是阐述事实,只是阐述我们参与的历史记录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要对民国建筑的保护,而在形而上的方面,我们要重新评估一个被打扮的太衰老的时代。不用那些造作的文字,而是用自己的灵魂游走在民国的建筑里面去感知。
我们参与历史记录,我们愤恨那些挥霍历史的畜生,愤恨那些大笔一提就将一个时代的建筑毁于一旦的人,似乎我们的历史,有足够多的养料值得挥霍与浪费。但是,如果遗忘的时候不再痛苦,那记起的时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是再一次重建,是拿着纳税的人钱继续敢纳税人走?
人们总向往未来,总向往一些虚无的东西,然而,那个你们描述的美好未来,难道不也只是听说吗?难道真的有某个证据证明那不需要历史的未来吗?我暗自流泪,因为我们无法记住那些老去的所有人的名字,那些深埋在每一寸南京土地上的民国建筑。
我始终坚信,我们之所以活到现在,我们之所以相信人类文明还会继续延续,绝对不是因为某一个尚未发生的未来,而是基于我们已经发生的过去!
我会死去,我们都会死去,曾经辉煌的埃及文明死去了,但是金字塔没有死去;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明帝国死去了,但是长城没有死去;曾经让世人震惊的玛雅文明死去了,但是玛雅文明的所有遗址都没有死去。
实验性的民国也结束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段历史?是像风一样丢弃它,还是让它成为我们人类,或者说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呢?
我想我个人绝对无法完成这个选择,我们的调查团队同样也无法完成这个选择。
因此,对于我们这次调查,过程本身就是一切,而结果则有两种。一种是他人的,一种是自己的。我们一直把这两种结果的重要性搞反掉,所以说,我们在乎结果,或者说,我们在乎他人的结果。
沃们应该在乎结果,应该在乎自己的结果,我们去研究这个民国建筑的课题,有些人会问:“你们做出来结果如何呢?”我清楚的明白他的意思,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我们的这个研究起不了一丝一毫的作用,我们不能感动一个人去为民国建筑的保护做贡献,我们不能为民国建筑的保护筹的一笔款项,我们不能通过神通广大的媒体去宣传民国建筑的,但是,我们仍然在做着,或许,我们自己也在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样的价值,是不是为了那个公章,是不是为了什么评比,是不是为了一些他人的结果。
我想,我们应该为了自己的结果。为了自己对民国建筑的那点信念,那点忧伤,那点可以让我们自得的东西。
因此,我们才参与了这次记录历史,虽然很短暂,但是收获很大的历史记录。
比起那些耍嘴皮子的政客,我认为我们有更多希望可以追寻。
相信每一次行动的价值吧!2009年夏天,我们参与记录历史。
“行动者,有未来。”
南京民国建筑感知度问卷调查_统计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们现正在完成一项《民国印记——南京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课题。下面是关于南京现存民国建筑感知度的问卷调查,希望您能帮住填写、如实作答。
十分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1、你对南京的哪类文化最感兴趣?
A.六朝文化11(44%)  B.明代文化6(24%) C.民国文化6(24%)  D.都市文化2(8%) E.其他0(0%)
2、提及民国建筑,您首先会想到哪个城市?
A.南京21(84%)B.重庆0(0%)C.武汉0(0%)D.上海4(16%)E.广州(0%)F.长0(0%) G.其他0(0%)
3、您知道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吗?
A.知道24(96%)     B.不知道1(4%)
4、您对南京的民国文化是否感兴趣?
A.是22(88%)       B.否3(12%)
5、您对民国建筑文化了解么?
A.很了解1(4%)      B.较了解9(36%)      C.有些了解11(44%)     D.不太了解4(16%)
6、如果开发一条民国建筑旅游专线,您是否会有兴趣?
A.有20(80%)        B.没有5(20%)
7、您认为南京民国建筑现今在南京的旅游开发程度如何?
A.很高1(4%)     B.较高8(32%)     C.一般13(52%)    D.较低3(4%)   E.没有0(0%)
8、您认为民国建筑在南京的保护现状如何?
A.好10(40%)        B.一般14(56%)      C.差1(4%)
9、目前有很多民国遗迹作为市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地或民宅,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对其外观保持原貌?
A.有24(96%)        B.没有1(4%)
10、您对以下哪类民国建筑最感兴趣? (可多选)
A.政治军事机关类8(21.6%)   B.科教文卫机构类3(8.1%)   C.市政交通电信部门2(5.4%)
D.工商服务娱乐场所6(16.2%)     E.驻华使领馆4(10.8%)       F.官邸民居类7(18.9%)
G.纪念性建筑6(16.2%)            H.其他 1(2.7%)
11、您认为以下哪些民国建筑最具代表性? (可多选)
A.中山陵17(30.4%) B.总统府18(32.1%) C.南京博物院3(5.4%) D.江苏省美术馆1(1.8%)    E.人民大会堂4(7.1%)      F.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内的民国建筑群5(8.9%)       G.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6(10.7%)      H.其他2(3.6%)
12、您认为民国建筑的旅游开发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可多选)
A.建筑本身价值8(16.7%)     B.历史价值22(45.8%)    C.文化价值15(31.2%)
D.科学教育价值3 (6.3%)      E.其他0(0%)
13、您认为南京应该进一步开发哪些旅游资源? (可多选)
A.山水风光6(12%)    B.各种纪念性景区10(20%)     C.民国建筑17(34%)
D.六朝文化9(18%)     E.明文化6(12%)       F.休闲娱乐2(4%)       G.其他0(0%)
14、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可多选)
A亲友介绍6(12%)        B旅行社推介3(6%)            C书本15(30%)
D网络13(26%)           E广播电视等媒体9(18%)         F其他4(8%)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南京民国建筑感知度问卷调查_分析
我们不仅是针对民众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看法做调查,而且牢牢地将调查与我们的专业——历史文化和旅游相贴近,可以说这也是一份有关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的市场调查,调查还是能够反映一些基本问题的,因为做调查很辛苦,能够让我们更加亲近社会,感受社会,锻炼自己。
下面是分析:
1.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人对南京的六朝文化最感兴趣,而民国文化只占1/4,这一点可能是与南京市的宣传有关,因为南京向来对外宣传的第一标语就是“六朝古都”,一提到南京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旧时王谢堂前燕”或“无情最是台城柳”……希望南京在宣传方面能够多多尽力,特别许多人对南京民国建筑还是不太了解,因此要想开发民国建筑旅游必须还要大力宣传才行。根据调查,人们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了解有30%都是来自书本,我想在广播电视媒体这一块应该还有欠缺。其实,第二标语“博爱之都”就是对南京民国文化的宣传,但是过于隐晦。
2.      不过值得庆幸是虽然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南京的六朝文化,但有88%的人对于民国文化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说明南京民国建筑还是能够吸引人的,所以当被问及如果开发出一条旅游专线是否会有兴趣时,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有1/3的人对于南京开发南京民国建筑表示支持,由此可知南京民国建筑还是有潜在的旅游市场的。之所以说“潜在”就是因为南京现在对民国建筑还没有开发到位,调查显示,认为开发程度只达到一般的接近一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南京目前开发出来作为景点的很少,而且风光几乎被总统府和中山陵抢走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最具代表性。所以,南京要想把民国建筑这块牌子做大,真的需要动脑筋好好想想怎样去开发它,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问题。
3.      对于知不知道南京是民国首都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也有部分人是持模糊状态的。其实一开始我们还需要设C选项“不清楚”可能会更完善。很多人在提及民国建筑时首先想到的是南京的南京民国建筑,这其实也无可厚非,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家都知道南京是民国首都有关。
4.      我们说,进行旅游开发能够很好的保护文物,反过来:要想开发,保护是其根本,过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南京对于民国建筑的保护一般,其实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保护上是有好也有坏的,各处都不太相同,然而从整体上来讲确实一般。但问及是否有必要保持其原貌时,赞同者高达96%。这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想要看到原汁原味的南京民国建筑,而不希望看到过多与其原貌不相符的商业化妆饰等后添加或改造的东西出现,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否正确了,在研究报告中我们也提到这一点,就是不要只走商业化道路,要具体建筑具体对待。
5.      被调查者中对于南京民国建筑中的军政类建筑感兴趣的最多,对于这一点很遗憾,也很无奈,因为一些重要的保存完好的军政类建筑(除总统府以外)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为军政单位所使用的,他们有的是南京市的,有的是江苏省的,有的是军区的,目前是没有办法向游客市民开放的,如果一定要开发,那么目前入住在这些建筑里的机关又要另选地址重新大兴土木,这样做很麻烦,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其实,这样也是一种保护方法,因为这些机关的继续使用,使得这些建筑可以发挥原有的功能,就让着它们延续了生命,我们说让民国建筑保持它原有的用途可能比其他的任何开发方式都要好,事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官邸民居类,南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好好的开发官邸和民居类的建筑了,到底怎么开发,要注意什么,我们也谈过了,只希望开发的方式和结果别让人们失望。
6.      人们认为南京民国建筑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确实,南京民国建筑不但是这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是这一个国家的沧桑史,民国虽然只有三十七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当然他的其他价值也很重要,我们希望开发能够把民国建筑的价值都挖掘出来。
名人访问纪录
在暑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问题,通过预约,访问了南京那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吴晓晴主任,听听他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有什么见解。
七月五号早上九点半我们准时与吴主任在他的办公室见面。在近三个小时的访问中他为我们讲述了南京民国建筑的一些名人轶事和一些建筑多年来的变迁,及保护上的难题等等,并阐述了他个人在保护上的一些观点和意见。一些重要内容如下:
1.        “颐和路公馆区不断有人承租,有各类公司,社会机构及私人,这些老建筑于是就由他们来负责维护。”
2.        “因为当时解放南京时实行的是对口接受,有的被地方政府接受并继续使用有的被军队接管成为军事机构,要密之地,所以南京民国建筑现在是多层管理,这导致无法统一地进行管理和保护,这是保护上的大问题之一。”
3.        “其次现在很多老房子里还住有群众,往往一幢房子里住很多户,像一些老干部住到一整栋的也有,政府要想把他们的房子收购过继,所需的资金昂贵,因为这些住户的要价太高。而他们住的这些房屋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老化现象,而且内外的的格局不同程度地被现住者改造了,但是他们又无法搬出。”
4.        “南京新街口广场周围原来全是民国建筑,但由于扩宽建设,被拆的只剩下一些典型的建筑。”
5.        “零散的的建筑很难保护,一般都很破旧。”
6.        “在保护南京民国建筑中忽视了对工厂等工业遗址的保护,像金陵兵工厂、浦口的浦镇车辆厂及下关的肉联厂等。”
7.        “金陵兵工厂是晨光机械厂,前身是清洋务运动时的金陵制造局,现在要仿照南京1912改造成娱乐场所1865。”
8.        “民国时期的一些监狱保留的较少。”
9.        “应该由文物部门、旅游局、文化局、省政协、军区共同协助,共同来保护这批文化遗产。”
10.    保护南京民国建筑的意义:“它们记载了城市发展历史,是南京自己的城市特色,我们可以吸取过去城市建设的有利之处,旅游开发或出租给公司机构等。”
对于吴老师的访问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对口接受”和对工业遗址的保护,让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还是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