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贵还是白糖贵:记忆中几位哲学家/数学家的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5:48:04

[转贴] 记忆中几位哲学家/数学家的轶事

到处乱逛,看到这位老兄的帖子,不错-虽然错误不少!跟贴也很有趣。俺就只转贴原文了。
出处:Link
作者:孤舟http://blog.chinaunix.net/index.php?blogId=548

==正文
昨天在linuxforum论坛上看到有朋友讲到数学家Hilbert悼念自己学生的轶事,觉得挺有意思。晚上睡不着觉,就凭自己的记忆,回忆一些曾经知道的数学家/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的有趣轶事。因为自己离开这些领域太久了,加上毫无资料可以复案,有些材料我完全不敢确保真实性,希望不要扔鸡蛋砸偶:-)

  1,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应该是希腊人吧?小时候看画报,说罗马士兵攻破希腊的时候,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当时阿基米德正在计算一道数学题,士兵已经把兵器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抬头说到:“抱歉,请等我把这道题算完。”──结果呢?那个士兵当然不等他。

  2, 数学家高斯
  高斯的夫人临终的时候,对仆人说,她特别想见一见高斯先生。仆人就去请高斯,但是高斯当时正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根本没有理仆人。夫人抱恨而终。
  费马大定理(用C程序来表示,就是pow(x,n)+pow(y,n)=pow(z,n)这个数学等式,当n>2时,找不到三元整数组(x,y,z)满足该等式)是300多年前的费马提出的假想。高斯在一本书的边白上写道,自己已经找到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可是这块空白太小了,写不下。于是费马大定理又经过了数百年,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得到证明。这也算是一个趣事,不过有人怀疑高斯并没有办法证明费马大定理,只不过想通过这种方法来诱惑后人来试图证明它。

  3, 哲学家康德
  听过“哲学”一词的人都知道伊曼努尔·康德这个人。康德一生足迹未曾出过哥尼斯堡小镇,他只信仰自己头顶的那片星空。
  正如同他的哲学学说那样,康德的生活极其简单而单调。传说他每天散步经过当地居民门前的时候,人们就以这个时间来校准自己的时钟(多说一句,我们中国也有这种人,《汉书·霍光传》记载大将军霍光每次出入宫殿,踏过的地方都是固定的)。康德一生著述丰富,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他终生单身,临终忏悔的时候,神父问他可有什么罪过需要忏悔?康德想了半天说:我年轻时候曾经对表妹动过歪念头。
  (P.S.我不大喜欢康德的哲学,主要是因为他依旧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蕃篱。)

  4,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itein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也是最奇怪的一个人。通常认为“他以天才的犀利批评,彻底抽空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欧洲的钢铁大王,维特根斯坦就凭着遗产成为了当时全欧洲最富有的年轻人。另外,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还是中学同学呢,只不过希特勒比他低一级,而且后来又留了一级。但是,维氏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机构,来救济一些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只记得其中就有杰出的诗人里尔克,就是写《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自己一生清贫。
  维特根斯坦后来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读书,师从罗素和摩尔研究数理逻辑。后来实在穷得无法生活了,就申请奖学金,但是学院的管理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就凭你钢铁大王的儿子还需要这点奖学金?
  维特根斯坦不懂哲学史,这似乎是个缺点,但是因此导致了他的哲学是二十世纪所有哲学家中独创性最高的。他发表那本薄薄的《逻辑哲学论》时还不到30岁,发表之后,他自信的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跑到一个偏僻的小乡村里隐居做小学教师去了。由于此前他一点名气都没有,幸亏罗素为他的《逻辑哲学论》写了序言,才得以出版;但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改写了整个二十世纪英美分析哲学,并直接导致了维也纳学派的诞生。
  维特根斯坦是个全才。他11岁的时候自己发明了一台缝纫机;在剑桥取得建筑学(建筑学还是空气力学,不记得了)硕士学位,为自己的姐姐设计了据说是当时全欧洲最好的别墅;他还是一流的小提琴演奏者。他在听罗素讲了一学期的数理逻辑后,第二学期开学时,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坐在讲堂里,于是对他说:“维特根斯坦先生,你不需要来听我讲课了,我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给你了。”
  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思考生涯中,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思想转向,但前后的思想总会有某种蛛丝马迹的联系。维特根斯坦是个极端的例子:后期的他,完全推翻了自己前期的学说,前后学说水火不容。于是英美分析哲学再度为之转向。英国哲学史家艾耶尔说:“对一个哲学家来说,从世俗的角度看来,他所作的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能够改变整个哲学的方向了──但是这件事维特根斯坦做了两次。”
  多说一句,维特根斯坦是同性恋。

  5, 数学家与哲学家:怀特海&罗素
  怀特海与罗素是师生关系,二人的巨著《数学原理》奠定了原子主义数学体系的基础。二人都是典型的英国绅士。晚年的时候,怀特海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被罗素看到了,不同意其观点,于是撰文说“怀特海老糊涂了”;怀特海回报了罗素一下,撰文说“罗素还不成熟”。这一年怀特海90岁,罗素80岁。
  罗素悖论。当时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被称作最后一位数学全才的是不是他?还是希尔伯特?不记得了)在巴黎数学大会上说:“现在人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数学已经达到了。”瞧,多乐观!可是罗素先生就在这个时候发表了他的悖论。最初是说:“包含所有集合的那个集合,是否是自身的真子集?”无论你回答是或否,都不对。一开始人们认为只是集合论的一些概念没处理好,没什么大问题。后来罗素简化了悖论的陈述,成为:“村子里的理发师,只为村子里那些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是否为自己理发?”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于是数学家开始恐慌。一位偶记不起来名字的数学家,跑到出版商那里把自己的将要出版的著作抢回,悲哀的说:“我的毕生心血,都被证明为无意义。”罗素悖论后来导致了公理化集合论的产生,不过这个偶没研究过。
  一句话推翻整个学说?呵呵,有意思的是,罗素先生穷一生之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主义大厦,又被一名叫做Frank Ramsey的孩子推翻了,也是用一句话。
  [对逻辑不感兴趣的朋友请忽略下面这节]
  弗兰克·拉姆塞很小的时候(好象是18岁?)就开始翻译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后来在剑桥大学他成为维氏的导师(晕,这都是什么关系嘛)。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所有原子命题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前提之二是:原子命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也就是逻辑命题A为真或为假,绝不可能说明逻辑命题B的真或假。例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里有一句话:“在视域的一个位置上同时显示两种颜色是不可能的,而且是逻辑上的不可能,因为它为颜色的逻辑结构所排斥。”这句话就是某种意义上想说明原子命题之间是独立的。但是拉姆塞问道:我给出一个位置Position p1,定义命题A为:p1是红色的;定义命题B为:p1是绿色的。它们都是原子命题吧?A为真则B必为假,B为真则A必为假──谁说原子命题之间是独立的?!
  对了,稍提一下,罗素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那个时代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简直就是天才大本营。

  6, 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图灵
  Alan Turing是个怪人。跟维特根斯坦一样,他也是一位同性恋。《Expert C Programming》一书说,1939年欧洲爆发的时候,为了防止货币贬值,阿兰·图灵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换成了一个大银块,埋在了某个乡村的一棵树底下。后来战争结束了,但是图灵却忘记把银子埋在哪儿了。
  图灵最终吞食了一个注射了氰化物的苹果自杀。

  7, 计算机科学家与工程师:Dennis M. Ritchie
  DMR以C语言之父与半个Unix之父的身份著称。但是DMR上大学本科的时候,学的是物理而不是计算机。通过本科的学习,他发现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物理学家,于是研究生改学计算机;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DMR又发现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成为合格的算法专家,于是改学程序设计。于是设计出了C语言,和部分Unix操作系统。
  第一等的人才,必然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

  8, 语言学家与哲学家诺曼·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在语言学上的地位毋庸多说,同时,他也是我们CS专业的人应该记住名字的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为了对抗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说(可能偶很崇拜的索绪尔也包括在内),乔姆斯基开始发展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并最终使得语言学在西方高校中成为与传统的数学、物理、文学等并驾齐驱的一门科学。文法中著名的乔姆斯基层次(0型文法,对应短语结构语言;1型文法,对应上下文相关语言;2型文法,对应上下文无关语言;3型文法,对应正则语言。其中每一个都是前一个的真子集)对计算机的编译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有人把他和冯·诺依曼一起并称为计算机之父(至于谁这么干的偶就不记得了)。
  此外,乔姆斯基还是个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他老兄抨击美国政府最起劲,他有一句名言:“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恐怖主义者。”

  9,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是一个严肃到令人震撼的思想家。他和维特根斯坦都出生于1889年,都讲德语(海氏是德国人,维氏是奥地利人),各自在自己所属的领域(海氏在欧洲大陆现象学/存在哲学,维氏在英美分析哲学)独冠群雄。海德格尔这人的生活比较有意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作为一名思维缜密的思想家,他老兄竟然在1933年就任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公开支持纳粹,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这件事偶一直不理解。总有些人想给这件事和海氏思想之间找些“必然联系”,可是偶也算深受海氏思想毒害了,也没变成纳粹。二战结束后,海氏被禁止讲学。这时候,他的好友、正直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开始展开活动,为海德格尔争取解禁。他们并非认为天才有犯罪豁免权,而是太清楚地知道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什么样子的意义。
  海德格尔反科学反技术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偶当年读他的著作就一个感觉:自己以前的所有思想都在渐渐被他颠覆、渗透。后来他的夫人为他在托特瑙堡的深林里建立了一个小木屋,海氏躲进其中思考,一下子就是后半生。
  如果允许偶僭越地说一句偶本没资格说的话,那就是:自古希腊泰勒斯以来,马丁·海德格尔是整个希伯来-地中海诞生出的西方文明中,最为优秀的哲学家。

  10, 哲学家叔本华
  叔本华是个怪物,哲学家和文学家。他老兄的时代,还没有谁能够看出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精神/文化危机,他却能嗅到这一气息。举世都傻而你独聪明,那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叔本华就是这样。他老兄郁郁不得志,免费给某个大学讲课,自负的把自己的课程安排在跟黑格尔同一个时间。结果呢?大家全跑去听黑格尔了,没人理叔本华。郁闷久了,叔本华说:“要么是我配不上我的时代,要么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等到晚年,叔本华预言过的危机一一开始出现,人们才想起来:哦,这家伙是个天才!
  叔本华一生都看不起女人(不过还没象尼采那样严重,后者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有句极其恶毒的话:“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但是叔本华死后,别人发现他的书中夹着一张梅毒的疗方,呵呵。

  11, 几位古希腊哲学家
  对古希腊了解不多,只好凭记忆乱说。
  古希腊哲学家都很有个性。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始祖,传说他以相似三角形理论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预测了日食的发生而阻止了一场战争,仰观天文时掉在臭水沟里而为婢女嘲笑……太多太多;苏格拉底大家都知道,可是罕为人知的是他娶了一位悍妻,而且自豪的说:“如果最劣性的马你都能驯服,还有什么马不能骑?”;传说恩培多克勒跳进了火山口;赫拉克里特以贵族的身份躲进森林里吃树皮草根,直至饿死;斯多葛学派的远祖Stokes说过,“我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阿那克西曼得,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伊壁鸠鲁,阿那克萨哥拉,阿那克西米尼……那真是个哲学的时代,呵。

  困死偶了,又冷又饿,不多说了。不过总说西方,怕被愤青冠之以“汉奸”的名号,偶还是再扯点中国的故事吧,就从前几天的文章里抄袭:

  柯绍愍(《清史稿》的主要作者之一)这个人我很喜欢。依稀记得是山东胶县人。他的最精彩的著作,当然要数《新元史》。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的聊城杨氏海源阁,为保证藏书的不流失制订了很多家法,但对柯绍愍这样的学者,却是非常欢迎的。柯氏之所以能写出《新元史》,恐怕也是很借助于海源阁藏书之富的。那个时代的那些人,在今日的我们已很难想见其风流了。《一士类稿》记载柯绍愍和他舅舅一起外出,遇到暴雨或泥石流什么的,他舅舅死掉了。回到家,柯绍愍风尘未洗就开卷读书,他父亲发现行李有被水浸渍的痕迹,又没见到柯绍愍的舅舅,就问他:“你舅舅呢?”问了好几遍他才听到,漫不经心地抬头说了句“死矣”又低头读书。
  你可以说这种人是畸形儿,你可以说这种人变态。但是你不能不承认,真正的读书人都有这样的“痴儿”气质。海德格尔说:“愈是伟大的大师,其个性就愈纯粹地消失于作品的背后。”又说,“大师在作品中的当前现身,乃是其唯一真实的当前现身。”(《泰然任之》。嗯,想起来了,海氏有一学期在弗莱堡大学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按照惯例是先讲述哲学家的平生,而海德格尔只说了一句话:“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死去。”就算是介绍了其平生,然后讲述了整整一学期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我说,真正的读书人从来都不在生活中读书,而只在读书中生活。

  偶们是凡人,无法想象大师们如何能够活得如此之洒脱。偶坚信,读了《丘吉尔传》就可以说自己懂丘吉尔,读了《周恩来传》就可以说自己懂周恩来……但是要有资格说自己懂爱因斯坦,有资格说自己懂海德格尔,那是看几百本《XXX传》都不行的,而必须深入了解其思想……
  天才并非是自生自长在山林里的怪物,中国并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培养天才的土壤,鲁迅说。偶试想一下,倘若维特根斯坦生在现代中国,他要赚钱糊口,要办理各种麻烦的手续,要经常被客户蹂躏,要写没技术含量的代码,要考虑找女朋友、买房……要做的事太多了,不知道他还能否继续茁壮成长为“天才”。。。

                                   albcamus
                       2005年11月06日,凌晨4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