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ph值调节: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9:30
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4(附译文)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世宗即位,授枢密副使。从征高平,周师不利,东偏已溃,仁浦劝世宗出阵西殊死战,遂克之。故事,惟宰相生辰赐器币鞍马,世宗特以赐仁浦。世宗欲命仁浦为禁止,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禁止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以疾在告。太祖幸其第,赐黄金器二百两、钱二百万。再上表乞骸骨,不许。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数千人,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为假黄缣制暑服假:借。
  B.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侪:同辈、朋辈。
  C.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赍:携带。
  D.太祖幸其第幸:庆幸、欣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 ②独不怜公子姊耶?
  B.①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①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仁浦为人“宽厚”的一项是
  ①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
  ②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
  ③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
  ④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
  ⑤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
  ⑥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在辞别母亲去洛阳时沉衣河中,发誓不能显贵就不再渡河回来。
  B.魏仁浦的政治才能早在于枢密院任职时就已显现,当时魏帅杜重威对他也十分器重,希望他去任职,但他不为所动,而去投靠了汉祖。
  C.隐帝采用李邺等人的计谋,密诏谋害王殷、周祖等人,当时澶帅李洪义将此消息透露给周祖,周祖向魏仁浦求救,魏仁浦密授机宜,终于使周祖化险为夷。
  D.世宗即位,魏仁浦随其征讨高平,在世宗危急时刻,魏仁浦为他出谋划策,终于战胜敌人,世宗对魏仁浦大为赏识,特地破例赐他以器币鞍马。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再上表乞骸骨,不许。(2分)
  (2)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3分)
  (3)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3分)
  11.D(“幸”,皇帝到某处)
  12.C(①“以”认为,②“以”因为)
  13.B(①讲任职的勤勉,②讲对汉祖的拥戴,③言其谋略)
  14.B(“政治才能”说法错)
  15.(1)两次上表皇上,请求告老还乡,(皇上)没答应。
  (2)做子女的不能供养母亲,竟使得慈母通过借贷来给我做衣服,我能安心吗!
  (3)不如按照将杀掉全部将士的说法修改诏书内容,激起他们的愤怒之心,(这样)你不但可以自己免祸,也可替杨、史二人申冤。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
  [注]五官:官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     怨恨
  C.乡村责让之      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  欺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桓玄闻而赏之      ②去今之墓而葬之
  B.①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一人醉不能归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            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  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参考答案
  第 11 题 :B  恨:应该是“遗憾”的意思。
  第 12 题 :A   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项:前一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一个是动词 “去”。C项:前一个是连词“就,那么”,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D项:前一个是代词“其中”,后一个是表命令语气的副词。
  第 13 题 :B  ③是弘季盛、徐寿之的观点,⑥表现谢方明为政谨慎。
  第 14 题 :A  B项:“严辞拒绝”错。C项:五官没有竭力反对,也没有劝说。D项:遇到必须改的不留痕迹地逐渐改变。
  
  
  1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2分)
  ⑵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3分)
  ⑶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3分)
  15参考答案.⑴谢方明劝谢邈避让贼寇,谢邈不听,贼寇到后谢邈被杀害。(“不听”“被害”前必须补出主语“谢邈”,1分;其余1分。)
  ⑵古人虽也有(放囚回家过年)那样的事,或许这是记载夸大其辞。(“记籍”1分;“过言”1分;其余1分。)
  ⑶于是最终没有逃走的囚犯,远近的人都感叹佩服他。(“焉”翻译成兼词或助词皆可)(“竟”1分;“远近”1分;其余1分。)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颥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乃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遣李催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 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率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节选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独将宗族至冀州将:带领。
  B.分非素结也分:本分,职分。
  C.即勒兵设备勒:统率,率领。
  D.九锡备物 锡:通“赐”,赐给。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待彧以上宾之礼徒以吾两人在也
  C.邈乃使刘翊告彧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乡人留者多见杀略君既若见录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荀或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 )
  ①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 ②彧独将宗族童冀州
  ③彧常以司马从 ④即勒兵设备
  ⑤驰召东郡太守夏侯停 ⑥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彧曾被任命为亢父令,后又弃官归乡。后来虽在冀州受到袁绍的礼遇,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就跟随了太祖(曹操),太祖很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好谋士。
  B.荀彧认为颖川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久留之地,劝乡亲们赶快离开。他的判断得到了应验,后来没离开的乡亲大多受到了杀戮和掠夺。
  C.荀彧在太祖征伐陶谦时,洞察了张邈、陈宫暗地里与吕布勾结要发动兵乱的阴谋,一方面做了应对的准备,一方面召来东郡太守夏侯停,诛杀了几十个阴谋叛乱的人,控制了局势。
  D.荀彧认为太祖匡扶朝廷,使国家安宁,保持忠诚,坚守谦让,是他起兵的本义。让他进爵国公,违背了起兵的本义,是不应该的。太祖十分赞同,就放弃了进爵国公想法。
  
  
  15.将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5分)
  (2)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因辄留或。(3分)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君不可以不戚戚:忧愁。
  B、斩关赴爽,呼敞同去关:关隘。
  C、凡人在难,犹或恤之恤:担忧。
  D、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竟:终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魏其不昌乎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①祜曰:“将为灭蜀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且为人任,为人死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辛氏“明鉴”的一组是( )
  ①魏其不昌乎 ②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③请其子琇为参军 ④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⑤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 ⑥会至蜀果反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欣喜异常。宪英知道后,认为他缺乏忧患意识,国运
  难以长久。
  B、大将军曹爽与太傅俱受明皇帝临终之托,曹爽却大权独揽,谋篡帝位,被宣帝诛杀,是
  他罪有应得。
  C、曹爽蒙难,辛敞终随鲁芝赴险,虽救援未果,却成就了自己的义行,这得力于姐姐的帮助。
  D、钟会有反心,在他做镇西将军时,请羊琇任随军,羊琇固辞,帝双不允,只好依母命而行,终于化险为夷。
  
  1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2分)
  译文: 。
  (2)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3分)
  译文: 。
  (3)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3分)
  译文: 。
  11、B[解说](关:门闩)
  12、A[解说](都是语气副词,相当于“大概”;B项①介词,相当于“与”②介词,相当于“到”;C项①助词,表示肯定语气②助词,用于句中停顿,舒缓语气;D项①介词,相当于“被”②介词,相当于“做”)
  13、C[解说](排除③⑤即可)
  14、B[解说](“谋篡帝位”理解不当)
  
  15、(8分)(1)替人家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2分)
  (2)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3分)
  (3)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3分)
  [译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就不会兴盛吧?”
  辛氏的弟弟辛敞任大将军曹爽的参军,宣帝将要诛杀曹爽,趁着曹爽跟从魏帝出城门的时候关闭了城门,曹爽的司马鲁芝率领府兵砍断门闩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辛敞很害怕,就问宪英说:“天子在城外,太傅就半闭了城门,人们说这将会不利国家,事情能够这样做吗?”宪英说:“有些事情恐怕我们不了解,但是根据我的估计,太傅大概是不得不这样。明皇帝临终的时候,把着太傅的手臂,嘱托后事,这些话还在朝臣的耳边回响。况且曹爽和太傅一起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托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却大权独揽,这对王室来说就是不忠,从人道上来讲就是无理,太傅的这个举动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要去出城营救了?”宪英说:“怎么能不去呢!恪尽职守,这是人的大义。大凡有人遇到灾难,尚且要去救助;替人家执鞭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况且被人家重用,就要为人家效命,这是受人重任之人应尽的职分,你只要跟着大家一起去就行了。”辛敞于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宣帝果然诛杀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后,辛敞感叹说:“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这件事,几乎失去了道义。”
  后来钟会担任了镇西将军,宪英对羊耽的侄子羊祜说:“钟士季为什么到西边去?”羊祜说:“为了灭掉蜀国。”宪英说:“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等到钟会将要出发的时候,他请求让宪英的儿子羊王秀任参军,宪英忧虑地说:“以前我为国家担忧,现在灾难到我家了。”羊王秀坚决向文帝请求不去任参军,文帝不允许。宪英对羊王秀说:“去吧,一定要谨慎!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在职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道义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罢了,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钟会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了,而羊王秀终于能够完好的回还。羊祜曾经送给宪英锦被,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事情,生活俭约,她泰始五年去也,享年七十九岁。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大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余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大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大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欺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结谋,定讨超约,使从弟谟至冀语岳,并结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约誓既明,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安定长史 拜:任命,授给官职 B.法一而兵精一:统一,一致
  C.多衅易图耳, 衅:挑衅 D.辟阜为别驾辟:征辟,征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超人,拘岳于冀 ①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①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 ①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②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非其好,(杨阜)遂去官。 B。而苏伯反河间,(太祖)将引军东还。
  C.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韦端)安定长史。 D.十七年九月,(杨阜)与叙起兵于卤城。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阜有敏锐的眼光,对曹操与袁绍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他断言曹操必定能成大事,而袁绍则不能。
  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攻打下冀城,并杀了刺史、太守和杨岳。
  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了一同讨伐马超。后来马超杀害了姜叙的母亲,打伤了杨阜。
  D.综观全文,杨阜这个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不苟且偷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3分)
  译文:
  (2)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3分)
  译文:
  11.C(衅,嫌隙,争端,引申为“分歧”)
  12.D(第①句“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第②句“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13.C(拜(曹操)而不是拜(韦端))
  14.B(文中并没有杀杨岳的意思,只是把他拘押在冀城)15.参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杨阜,字义山,是天水冀城人。以州从事的身份作为凉州刺史韦端的使者到许昌拜见曹操,被任为安定长史。杨阜回来后,关西各位将军问袁绍和曹操将谁胜谁败,杨阜说:“袁公宽厚但不果断,喜好谋略但缺乏决策,不果断就没有威严,缺乏决策就会误事,现在他虽然强大,但最终不可能成就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断应变豪不犹豫,法令统一而军队精良,能使用不循常规的人,所任用的人都各尽其力,他必定是能成大事的人。”长史不是他喜欢的官职,于是就弃官而去。韦端征召他任大仆,韦端的儿子韦康代父任刺史,征辟杨阜为别驾。被举为孝廉,征召为丞相府官员,州中上表请求把他留下来参赞军事。
  马超战败于渭南,逃走退守到西北诸戎族中。太祖追到安定,而苏伯在河间反叛,太祖将要率军回东面去。杨阜当时正有使命在军中,对大祖说,“马超有韩信、英布的勇猛,甚得羌、胡各族人之心,西部的州郡都害怕他。如果大军回去,不进行严密的戒备,陇地诸郡就要失去。”太祖认为他说的正确,但回军很仓猝,防备不周密。马超率领各部族的头领来袭击陇地的郡县,这些郡县都响应他,只有冀城聚集州郡的兵力坚守。马超兼并了所有陇西的军队,张鲁又派大将杨昂来帮助他,共一万多人,攻打冀城。杨阜率领城中的士大夫和自己宗族的子弟精兵一千多人,让堂弟杨岳在城上建立半月形的营寨,与马超接战,从正月至八月一直坚守,但没有援兵来到。州中派遣别驾阎温沿着河水潜出求救,被马超所杀,于是刺史、大守恐惧失色,开始有投降的计议。杨阜哭着劝谏说:“我们率领父兄子弟以道义相激励,除了死没有另外的打算。过去田单守城,也没有比这里更牢固。(投降是)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成功,并陷入了不义的名声中,我要以死坚守。”于是就大声哭喊。刺史、大守最后还是派人请求停战,打开城门迎接马超。马超进域后,把杨岳拘押在冀城,派杨昂杀了刺史、大守。
  杨阜心中有向马超报仇的志向,但没有得到机会。不久,杨阜以丧事为由请求给予埋葬妻子的假期。杨阜的妻兄姜叙屯守在历城。杨阜年幼在姜叙家长大,见到姜叙和他的母亲时,说起前些时候在冀城中的事,非常悲痛。姜叙说,“怎么你这么悲伤?”杨阜说;“守城没有守住,刺史、太守被杀而自己又没有一起死,还有什么面目在世上活下去!马超背叛父亲和国君,虐待杀害州中将领,这难道仅仅是我的忧虑和责任,一州的士大夫都蒙受了耻辱。你统兵独据一方,却没有讨伐叛贼之心,这与过去赵盾被记载为拭君是一样的。马超强大但没有道义,内部有很多分歧,是容易对付的。”姜叙的母亲受到感动,命令姜叙听从杨阜的计策。计议确定后,他们又与同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共同计划谋略,商定了讨伐马超的期约,杨阜派堂弟杨谟到冀城告诉杨岳,并交结安定的梁宽、南安的赵衙、庞恭等人。誓约明定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元)九月,杨阜与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而赵衙、梁宽等人释放杨岳,关闭了冀城城门,去讨伐马超的妻子儿子。马超袭击历城,抓到姜叙的母亲。姜叙的母亲骂他说;“你这个背叛父亲的逆子,杀害君王的强盗,天地难道会长久容纳你,你不早死,还敢有脸见人吗?”马超发怒杀了她。杨阜与马超交战,身上受了五处伤,他
  族中的兄弟死了七人。马超于是向南投降张鲁。
  
  
  赵绰,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隋文帝杨坚)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士彦等狱,赐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马二十匹。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聊,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因赦摩诃。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其为朕特赦摩诃也。”因命左右释之。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裤,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厌”即厌胜,迷信说法,认为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撼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诃”同“呵”)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閤(“閤”同“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赵绰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恪:谨慎,恭敬。
  B.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     夺:改变。
  C.陛下不以臣愚暗        暗:愚昧。
  D.天子之威,欲相挫耶      挫:挫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矣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①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C.①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因命左右释之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13.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绰刚毅正直举动的一组是
  ①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②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  ③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④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
  ⑤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⑥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绰性格刚毅正直,在任大理丞时,由于办案公正,业绩突出,多次受到提拔,他端庄严肃的态度和刚毅正直的性格得到高祖的常识,因而受到亲近和器重。
  B.赵绰认为对盗贼当行尧、舜之道,多加宽容饶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天下,高祖高兴地采纳了的意见,并提拔他为大理少卿。
  C.赵绰性格倔强,敢于犯颜抗上。萧靡诃之子世略在江南造反,高祖认为世略年纪小,是被人所逼的,但赵绰坚持劝谏,不肯退朝,坚决要求定摩诃的罪。
  D.赵绰执法一心。在处理刑部侍郎辛亶和市上二人以恶钱换好钱案件时,坚持按法律办案,曾触犯龙颜,但最后皇帝被他忠诚正直的胸怀感动,对他更加亲近和器重。
  
  11—14题参考答案
  第 11 题 :D  “挫”应释为“压制”
  第 12 题 :C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A项:都为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B项:都为动词,可译为“做”“干”;D项:都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第 13 题 :D  本题属不完全列举题。①句概括介绍赵绰办案公正,业绩突出。④句是说明萧摩诃应当定罪的事实。
  第 14 题 :B  赵绰认为对盗贼不应加重刑法,其主要原因是:法律是天下最大的凭证,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绰是河东人,品性正直刚毅。在北周,开始做天官府史,因恭谨勤恳,被提拔做夏官府下士。
  杨坚接受北周皇帝禅位,建立隋朝,授与赵绰大理丞,赵绰按法律办事,公正适当,考察成绩连接排名第一,提升做大理正。很快升迁为尚书都官侍郎,不久转为刑部侍郎。因处理梁士彦等案件(有功),赐给物品三百段,十个奴婢,二十匹马。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赞美他,逐渐亲近、器重他。皇上因盗贼不能禁止,要加重刑法。赵绰进谏说:“陛下推行尧、舜的王道,多存宽容饶恕(的仁爱之心)。况且法律是天下最大的凭证,难道可以失掉吗?”皇上高兴地采纳了赵绰的劝谏,于是告诉赵绰说:“如果还有见解,应多多陈述说明。”(接着)提升(赵绰)为大理少卿。原南朝陈国将军萧摩诃,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萧摩诃应当因牵连定罪。皇上说:“世略年龄不到二十岁,又能干什么事!因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所逼迫而已。”于是要赦免萧摩诃。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让赵绰退下去吃饭。赵绰说:“臣上奏的安件未作决断,不敢退朝。”皇上只得说:“大理,为朕特赦萧摩诃吧!”,于是命左右的人释放了萧摩诃。弄部侍郎辛亶,曾经穿过红裤子,世俗说法认为这样做对做官有好处,皇上认为这是厌胜巫蛊邪术,将要杀辛亶。赵绰说:“依据法律不应当判死刑,臣不敢按皇上的命令办理。”皇上大怒,对赵绰说:“卿爱惜辛亶却不爱惜自己吗?”命令左仆谢高颎把赵绰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臣,也不能杀辛亶。”到朝堂,脱去朝衣判罪斩首,皇上派人对赵绰说:“究竟怎么办?”赵绰说:“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舍不得死。”皇上气得抖抖衣服走到里面去了,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问鼓励他,赐给物品三百段。当时,皇上禁止质料薄劣的私人铸造的钱流行,有两个人在市场用劣钱换好钱,武侯抓住了他们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令全杀掉。赵绰进谏说:“这个人应当受杖刑罪,杀掉他们不合法律规定。”皇上说:“这事和你无关。”赵绰说:“陛下不因臣愚昧无知,安置在司法刑狱官署,皇上要随便杀人,怎能和臣无关!”皇上又说:“摇撼大树不动的话,就应当退去。”赵绰回答说:“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皇上又说“喝汤时,太热了就先放在一边,天子的威严,你要凌辱它吗?赵绰拜而向前,皇上大声呵斥他,也不肯退。皇上于是回到宫中去。治书侍御史柳彧又上疏直言极谏,皇上才打消这种念头。皇上因赵绰有忠诚正直的胸怀,经常引入阁中,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坐在一起,(皇上)就招呼赵绰坐下,一起评论政治得失。总共赏赐赵绰上万的钱物。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
  ⑵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⑶臣望撼天心,何论动木?
  15题参考答案:
  ⑴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他)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赏识他,逐渐亲近、器重他。
  ⑵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舍不得死。
  ⑶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上谓曰:“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很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则五鼎亨②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至齐,使人以王淫失之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
  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使人上书,告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之金,实不劫齐王令自杀。上欲勿诛,公孙弘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选自《汉书?卷六十四上》,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亨: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数:读shuò,屡次,多次。
  B.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適:通“嫡”,正妻所生的长子。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亲:亲人。
  D.及齐王以自杀闻闻:上闻,使……知道。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①大臣首畏其口……或说偃曰:“大横”
  ②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③赵王……告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
  ④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
  ⑤偃服受诸侯之金,实不劫齐王令自杀
  eq oac(○,6)6公孙弘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A①②③ B.④⑤ eq oac(○,6)6 C.①②⑤ D.③④ eq oac(○,6)6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在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省”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朝奏,暮召入见。”且武帝有相见恨晚之感,足见主父偃的进言能够抓住要害,切中时弊,使武帝极为欣赏。这也正是其职“岁中四迁”的原因。
  B.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C.由于主父偃深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武帝面前进谗,故多行其贿,“赂遗累千金”。有人劝说他“不要太横行无忌”,父慢听后说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表现了他为了国家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
  D.主父偃起初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学燕国和赵国,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主父偃的报复行为,使赵王非常害怕。于是便先发制人,派人上书武帝,告发其接受诸侯的贿金。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
  (2)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11.C(亲:父母) 12.D 13.D 14.C(主父偃的话反映了他为人偏狭阴毒的一面。)
  15.(1)(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共同”等)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
  译出大意给2分;“相与”、“不容于齐”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可以”等)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
  译出大意给2分;“得”、“侯”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身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膂力绝群。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稍迁建平大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大守。
  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及彦为顺阳内史,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从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c“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连其太守,彦悉讨平之。在镇二十余年,恩威宣著,南州宁靖。
  (选自《晋书.吾彦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大众攻之不能克 克:攻下,战胜 B.给吴大司马陆抗给:供事,服役
  C. 清身率下,威邢严肃 率:带领 D。重饷陆机兄弟 饷:馈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 造船于蜀,彦觉之
  A 。 B.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得复见将军于此
  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
  C. C. D.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吾彦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
  ①(王濬)造船于蜀,彦觉之 ②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③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 ④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⑤重饷陆机兄弟 ⑥恩威宣著,南州宁靖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13.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吾彦出身寒微,陆抗为了提拔他,便秘密地指示他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
  B.晋兵伐吴,沿江诸城或克或降,唯吾彦坚守,晋兵攻之不克,退舍礼之,吾彦乃降。
  C.吾彦为顺阳内史,清身串.下,威刑严肃,顺阳王畏惧,诬之以罪,冀其去职。
  D.陆机、陆云是陆抗的儿子,因为吾彦回答皇帝问话时说“道德名望,抗不及喜”,他们便认为吾彦忘恩负义,毁之不已。
  14.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3分)
  译文:
  (2)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3分)
  译文:
  10.C(“率”是“作表率”的意思)
  11.B(A于是/竟然;B都是介词“在”的意思;C用/因为;D表转折的连词/表顺承的连词)
  12.D(第④句是吾彦对陆喜、陆抗的公正评价;第⑤句说明吾彦重感情)
  13.D(A项,“秘密地指示他”不对,只是“密使人阳狂”;B项,吾彦是吴国灭亡之后才投降的;C项,吾彦清身率下,顺阳王没有办法诬陷他)
  14.(1)等到王濬的军队逼近边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者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应注意“临”缘”见”拔”等重点词语)
  (2)孙畅找不到诬陷的借口,于是又推荐他,希望吾彦离开顺阳,不再担任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应注意“乃”冀“迁”等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县人。出身贫寒家庭,有文武之才。身高八尺,徒手能杀死凶猛的野兽,臂力无人能比。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陆抗很赞赏他的勇敢和谋略,准备提拔重用他,担心大家不同意,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拿着刀冲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平郡的大守。当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等到王凑的军队逼近边
  境时,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者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王濬大军攻不下建平,只好后退三十里,对吾彦以礼相待。吴国灭亡以后,吾彦才归顺投降,武帝让他做了金城大守。
  当时,顺阳王孙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都被他诬陷而获罪。到了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清廉自律,充当属下的榜样,严厉肃穆,依法办事,大家都很敬畏恐惧。孙畅找不到诬陷的借口,于是又推荐他,希望吾彦离开顺阳,不再担任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武帝曾经问吾彦说:“陆喜、陆抗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吾彦回答说:“道德名望方面,陆抗比不上陆喜;建立功勋做事方面,陆喜比不上陆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陆机于是没有接受。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总是诋毁吾彦。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在这个时候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消除了。
  当初,陶璜死的时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乱,把当地的大守驱逐走了,吾彦平息了这次叛乱。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严显著,南方州县安定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