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的化合价:汉字与汉字技术的辩证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15:51
从工程技术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 汉字与汉字技术的辩证关系 ——循汉字的历史轨迹看汉字的未来 金岷彬 摘要:
    本文简单扼要地回顾分析汉字的历史形态与文字技术的相关关系。认为,在计算机这种新型技术条件下,要自觉地把握汉字与汉字技术的辩证关系,促进汉字和计算机汉字技术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汉字、文字技术、计算机     在“北大中文论坛•语言文字漫谈”版块里,见到关于讨论汉字与电脑技术关系的帖子。有网友认为,“汉字不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兹将有关的看法转贴如下:
    “汉字不是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最佳信息文字.
    发展汉语拼音行成汉语拼音文字,使其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有何不好?
    发展汉语拼音行成汉语拼音文字,使其适应现代化信息设备,更有利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详见网文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9870

    金岷彬认为,网友们论及“汉字是否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问题,并非“汉字是 / 否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那种“选择答案”“二者必取其一、也只取其一”式的问题。文字和文字技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于对方、相互影响对方、相互促进对方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对方的反作用而有自身的改变,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汉字的整个发展史表现出来。

    一、甲骨文的字形字体风格,明显带着刻画(而不是书写)的痕迹。这是硬质的文字载体与尖锐的刻画工具,对甲骨文字留下的技术烙印。
    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甲骨文不可能是殷商社会记录文字的唯一方式,也不可能是社会里优先的主流方式;优先的主流方式应该是用笔书写,书写(技术方式)比刻画(技术方式)来得容易和快捷。只不过殷商时代笔写文字资料的载体材料,不像甲骨材料那样耐受腐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里,笔写文字的载体腐烂了,只有甲骨材料能够侥幸地遗存至今,保留下了后人见到的甲骨文字。
    现在见到的甲骨文资料,几乎都是殷周代占卜的记录。有学者把甲骨文书的这种性质定为“与神袛的对话”,十分恰如其分。但是,作为文字的社会职能,应该是“与人的对话”多于“与神袛的对话”;与人的对话没有契刻在甲骨上,因而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

    二、竹简对古代字形的深远影响
    竹简是窄长条,限制了字形不能向左右横的方向展开。于是,
    (1)秦小篆及更古老的字体字形,都是长形字。《说文》对“篆”的解释是“引书也”; “引,开弓也”——篆的字形,就是拉开来写。显然这种“引书”只能往上方和下方“引”,而不能向左右引,竹简造就了古文字的长型字形。
    (2)一些表示四蹄动物的字,改变了字形的书写方向,写成了头上尾下四蹄向左的形状。
    (3)竹简编连成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书的简册制度,也形成了中国书籍传统的竖排格式,和从右向左的行文顺序。
    (4)在单枚竹简上记录,载体面积有限,容字数量很少。在有限的写字面积上,古人不能“想什么就写出什么”,而只能拣最紧要的字来写,这就是中国文言文的发端与滥觞,是书面语与口语分道扬镳的技术性原因。形成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原因,那就是在甲骨上刻字很困难,契刻甲骨的贞人(殷代社会里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字的主要使用人群)也是用尽量少的字,要记录尽可能多的事情——这导致了“浓缩”书面语的文言文体式。
    笔者另有专文分别详细论述竹简对中国文字、文书、数学科学、易经等方面的影响,发表在“北大中文论坛•古典文献学”版块和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

    三、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字技术工具之首
    最原始的笔,是棍笔——这是古人对自然材料的直接利用,古文献里有“上古竹挺点漆而书”的记载。但是,棍笔的蓄墨性不好,连续书写时不方便。于是,先民们把能蓄墨的材料绑扎在棍端,成为了最原始的毛笔。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陶片上,就能看到软性笔的笔触风格(郭沫若语)。
    笔墨纸砚,这是中华文化传统里的“文房四宝”,而笔,则是文房四宝之首。只有有了利于书写的工具,文字才能顺利记录,才能积累和发展。汉字体系的形成、汉字体系的发展,都与毛笔的制造技术,使用毛笔的书写技术有密切关系。
    毛笔,还发展出了汉字的书法艺术。

    四、纸,一种宝贵的文字载体材料
    纸上写字,对汉字、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纸有较宽大的写字面积,可以让书写者连续运笔。汉字的行书、草书等书体,都是在东汉魏晋纸的应用之后才产生的。
    纸,是汉字书法艺术的重要技术基础。
    纸,还是文字复制技术的重要技术基础——摩崖刻石的字稿、碑石的拓片、印刷术的承印材料。
    笔者在光明网上有论文《纸文化研究的补充》。

    五、印刷术,使汉字产生了印刷体
    这是文字技术影响文字的最典型、最明显的史例。印刷体,利于印刷工程对字形的制造,这是技术对汉字字形的改造作用。印刷体还方便了人的阅读——笔画扩展至整个字面范围,比手写字遵从“中宫收紧”的字个头大些,笔画相对疏朗清晰,因而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成为了工程专用字体。但是,印刷体不适合手写。
    笔者研究汉字印刷术与汉字印刷体的相互作用历程时,注意到,从印刷术的创用到最终形成汉字印刷体,历时八九百年,接近一千年之久。这个漫长的历史摸索,我们的祖先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摸索。现在,当明白了文字技术会促使汉字产生适应那种技术的变化,那么,面对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就应该自觉地考虑文字和文字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它们相互变化适应对方,共同发展。

    六、西方的字母打字机
    郭沫若对西方的字母打字机推崇备至,认为“字母打字机应该是继造纸和印刷术之后,人类文化工具的又一伟大发明”——《日本的文字改革和文字工作机械化》, 1964-05-02(?)《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日共同刊登此文。郭沫若在文章里,流露出了对西方作家能把字母打字机放在随身携带的旅行包里带上飞机,在飞机上也能写小说,那种机械技术方便性的羡慕。
    汉字不能使用字母打字机,这是中国人直观地、普遍地看到的汉字工作机械化困难。还有,汉字的电信传输,无论是莫尔斯式的点划电报码,还是由字母打字机发展起来的电传打字机,都不能直接传输汉字。这些近代现代的文字技术都与汉字无缘,是老一代文字改革者们要推行字母式拼音文字的重要技术原因之一。
    笔者研读字母打字机与汉字的关系,感悟到,无论什么样的文字技术工具,都必须要能够表现该种文字,才能获得在该种文字领域里的应用。这是文字(类型)对文字技术的选择作用。或者换一种表述法:文字技术必须首先能忠实地、真实地表现文字,才是对于那种文字有实用价值的文字技术。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先后文字技术,都是中国先民在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所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与文字同步发展起来的技术。中国历史上的文字技术,都能适应汉字的形态,并与汉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涉及了汉字处理技术,涉及了中国人的汉字表达观念。计算机技术像历史上的其它汉字技术一样,与汉字之间仍然有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方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文字技术或者新的文字领域(指从字母文字领域到汉字领域)的相互关系。

    七、试论,计算机技术与汉语汉字的发展
    公元6~7世纪隋唐时代,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出现了。印刷术相对于以前的手抄型文字复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最终产生了汉字的印刷体。但是,隋唐,甚至宋代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雕版印刷术能够促使汉字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字体,印刷字体。
    同样,当代的人们,只能依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想到计算机今后会使汉字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在什么时间,产生什么具体的变化。因为现在的人,代替不了后人的技术实践。
    笔者朦胧地觉得,汉语汉字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可能会有下述几方面的发展变化:
    (1)汉字编码解决了汉字信息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使中国人能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汉字。但是,汉字编码毕竟不是中国人的自然语言文字,今后中国人迟早要实现计算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文字双向交流。
    (2)将来中国研制的高智能机器人,是用汉语思维吗?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实现机器汉语思维的技术方案?
    (3)不可能用一套新的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体系。但是,应该为汉字创造辅助工具,增强汉字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人机交际和人际交际(比如,用拼音文字来准确表示这两种交际,renji,究竟是“人机”还是“人际”)。因为汉语汉字的同音字同音词很多,仅靠单纯的字母音标,区别不了它们。就连不识字的文盲,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也会告诉对方,自己是姓“弓长张”或是“立早章”。如果取消了汉字,那么“新拼音文字”的同音区别,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笔者觉得,在某些汉字使用确实不方便的场所,以拉丁字母为表现形式的汉语信息,作为汉字的辅助工具,可能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4)汉字字形机器生成的新技术探索。有一些计算机工程师在考虑,用基本笔画组成汉字部件,再由汉字的规范化部件组成汉字整体字形的技术路线。这可能是计算机技术要“改造”汉字的最着力的地方。但是,这种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新的字形表现方式,目前不是主流技术方式,还只是萌芽阶段的技术。而且,这方面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汉字的传统字形美学观念,必须表现出优美的汉字字形,才能有社会性的实用价值。

    回顾以前走过的路,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明白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是为了今后的路走得更顺利和平稳。这就是金岷彬致力于探讨文字和文字技术之缘的基本想法。
                                                                                    2007-05-23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