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加磷是什么:俄罗斯经济:从崩溃到重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18:01

俄罗斯经济:从崩溃到重建

2011年08月26日 22:50来源:经济观察报    刘乾

从1988年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苏联领导人专注于选举、民族问题、外交等政治议题,对坚持经济改革的关注持续降低。同时,在僵化的决策机制下,无法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就更别说实际执行了

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什么失败了,而俄罗斯经济又发展得如何?

一般认为,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体制——在过分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法解决诸如劳动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在生产中体现等问题,继而导致国内产值下降。同时,由于政府过度依赖原料出口,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预算崩溃导致了经济的崩盘。盖达尔在其《帝国的消亡》一书中说,到1991年11月,苏联财政和货币流通的崩溃已是既成事实。

不过,也有人认为,苏联经济不仅没有紧缩,更没有“崩溃”。大卫·科兹在《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写道,苏联经济的问题并不比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更严重。“戈尔巴乔夫和他的伙伴们第一次退出他们主要的经济改革方案几年后,改革者迅速被所谓的革命团体夺取了权力。……到1990年,苏联经济体制日渐走向分割,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彻底粉碎了一切改革的努力。”

但毫无疑问的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到苏联解体,六年时间苏联领导人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适合苏联经济制度改革的道路。一方面,经济僵化到不能为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满足国内和对外贸易的正常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缺乏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变革的阻力。

1985年3月,当戈尔巴乔夫被推举为苏共最高领导人时,苏联已经面临诸多问题: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大量资源被用于维持军备竞赛、经济依靠大量出售原料维持、粮食和日用品消费极度依赖进口。在经历二战后的迅猛增长并完成国家工业化之后,苏联经济在1975年左右开始出现停滞。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首先提出了“加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总路线——为此需要大量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的效率,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被确定为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

但是,从1985年开始严重下跌的国际油价导致苏联外汇储备大幅减少了三分之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亚美尼亚大地震额外增加了预算开支。为提高劳动效率而进行的“反酗酒”运动不仅导致私酿酒泛滥,还因酒类贸易减少而导致预算收入损失。在“加速发展”路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决定进行市场化改革。

1986年到1988年,苏联相继通过了《个体劳动法》、《国有企业(联合公司)法》和《合作社法》。根据戈尔巴乔夫的设想,重建苏联经济体制的计划包括建立市场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自主性,发展私人的主动性,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但是,国家没有放开价格,没有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尝试,也不愿用自由市场代替计划体制,真正的市场经济改革并没有实现。

当经济改革并没有出现戈尔巴乔夫所预想的效果后,他认为应该从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用民众的力量推动改革。于是,1988年,戈尔巴乔夫开始了政治制度改革,即所谓的多元化、公开化。

1986至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缓慢,但从1989年起开始下滑,居民实际收入减少,消费品短缺,越来越多的食品需要定量配给。劳动者开始抗议和罢工。1988至1989年的经济困难使戈尔巴乔夫认为需要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不过,无论是经济学家阿巴尔金院士的工作小组提出的加快市场化的建议,还是部长会议主席(总理)雷日科夫提出的用5年时间进行的渐进的“可控制的市场经济计划”,都让戈尔巴乔夫犹豫不决。

与此同时,苏联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崩溃,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力日益增大。叶利钦以“革命家”的形象控制了俄罗斯,这个苏联最大、最具实力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8月,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商定,由一个经济学家小组提出新的改革计划,即沙塔林-亚夫林斯基的“500天计划”。这一计划要求苏联经济在500天内进行激进的改革——建立自由市场,进行大规模私有化,鼓励外国投资并建立新的金融体系。

不过,戈尔巴乔夫最终从“500天计划”中退了回来。他提出了一个更渐进的方案。但是,到10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否决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计划草案,宣布将在俄罗斯联邦推行“500天计划”。到1990年12月,雷日科夫承认经济崩溃,“改革遇挫”而提出辞职。

苏联经济开始剧烈的变化,中央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到1991年7月,苏联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物资供应委员会被解散,计划经济解体。

到此时,苏联的经济决策和执行部门完全陷于瘫痪,旧的体制完全被打破了,而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从1988年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苏联领导人专注于选举、民族问题、外交等政治议题,对坚持经济改革的关注持续降低。同时,在僵化的决策机制下,无法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就更别说实际执行了。

当高度集权化的制度被打破的时候,导致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而叶利钦在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时,也只能依靠其个人意志和身边的小圈子来选择国家的发展方向。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共和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告人民书》,宣布了俄罗斯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稳定财政、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11月,叶利钦作为政府首脑,成立了“改革内阁”,成员包括主管经济政策和财政问题的盖达尔和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私有化的丘拜斯。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

从叶利钦第二任期内,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基本掩盖了经济领域的问题。多次更换政府总理导致俄罗斯缺乏完整和战略性的经济振兴计划

为了摧毁旧的苏联经济体制,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叶利钦选择了盖达尔,选择了激进的“休克疗法”。这是由于,“极端”的年轻人不留恋旧制度,他们能够进行彻底的改革而不会走“回头路”。而且,他们也没有政治资本来掌握政权,对叶利钦本人形成威胁。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盖达尔、丘拜斯身边有一批在市场经济方面做了长期理论准备的年轻人,他们能够形成经济决策班子。

盖达尔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纲领:价格和贸易自由化,稳定财政(减少预算开支并严控信贷),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就是所谓的“休克疗法”——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很快实现经济转型,把国家社会主义体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

1992年1月2日价格自由化政策开始实施,国家放开了大约90%的批发和零售价格,产品统一分配(国家计划和控制)情况改变了。稳定财政和缩减预算赤字的措施同时进行。国家实际上停止了对工业和农业的资金投入。

而在私有化方面,1989至1991年期间已经开始了自发的官僚私有化——政府官员和厂长们在缺乏私有化规则的情况下将工厂和企业据为己有。而从休克疗法开始,丘拜斯开始主导政府的私有化政策。1992至1994年的“证券私有化”可以算做私有化的第一阶段。1.44亿份私有化证券被分发给居民,这些证券可以用于兑换私有化企业的股票,可以直接卖掉,也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当然,很多这种基金最后都破产了。在这期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小型企业都被私有化了。

199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4.5%,工业生产下降18%,固定资本投资大约下降了40%。而通货膨胀达到惊人的2500%。显然,休克疗法没有使俄罗斯经济变成有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另一方面是由于,该政策忽视了从苏联时代继承下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导致政策预期与实际结果严重不符。

盖达尔和他的班子还缺乏政策的执行力。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抵制全国性的私有化计划。在他的坚持下,莫斯科的经济改革和私有化被单列(这是卢日科夫的莫斯科独立王国的开始)。而控制议会的哈斯布拉托夫则公开嘲笑这些“穿粉红裤子的年轻人”,始终拒绝支持“休克疗法”。

灾难性的经济状况最终成为了反对派的口实,主导该政策的盖达尔也始终未能获得总理的职位。在叶利钦同议会的斗争中,政府的人事安排成为妥协的对象。叶利钦被迫同盖达尔们进行切割。当然,年轻的经济学家号称他们无意卷入肮脏的政治斗争之中。最终,切尔诺梅尔金被任命为总理。

尽管经济形势相当严峻,但在1992至1995年期间,俄罗斯并没有严重偏离休克疗法。俄罗斯领导层拿不出也没有能力实施更为有效的经济改革措施。在紧缩的财政政策下,政府没有扩大对工商业的投资,也无法保障文化教育领域的拨款,更别说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退休金制度了。

在1993年同议会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叶利钦取得了几乎无限的总统权力。他有意在政府中任命年轻的“副手”(包括最初的丘拜斯和后来的涅姆佐夫等人)来平衡切尔诺梅尔金的影响力。1996年,金融家波塔宁被任命为主管经济、国有资产、证券市场和能源的第一副总理。叶利钦认为,大金融集团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投资决策能力,这可以提高政府的经济政策效率。但叶利钦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说实话,吸收金融界代表参加政府机构工作的想法结果是错误的。”

1996年总统大选时,政府通过抵押拍卖赢得了政治上的同盟——与大商人共同防止俄罗斯共产党上台。当时被交易的大公司包括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新利佩茨克冶金联合公司和尤科斯公司等。这些资产至今都是俄罗斯经济中“耀眼的明珠”。而在叶利钦赢得第二任期的大选后,政权将国家财产分给了帮助他赢得大选的人。这造就了一批所谓的“寡头”,他们不仅把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掌握着部分政权。

国家通过抵押拍卖实施的借贷机制导致了无法避免的危机。银行获得国债的同时贷款给国家,但随着债务总量的增加,对国家偿还这些债务的信任逐渐降低,国家为此不得不一再提高利率。由于大量外债,俄罗斯开始受控于贷方,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整个90年代,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甚至跌到每桶10美元。这导致俄罗斯无法从能源出口(这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和外汇来源)中获得资金,从而没有能力实施有影响力的财政政策。

1997年3月,叶利钦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尽管切尔诺梅尔金继续担任总理,但主导经济政策的是丘拜斯和涅姆佐夫等人。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但是,不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同别列佐夫斯基的斗争、同杜马的矛盾)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机会。而切尔诺梅尔金势力的上升对叶利钦形成了威胁。叶利钦解散政府,启用了年轻的基里延科。正如叶利钦所言,他给了年轻人第二次机会。但是,年轻人并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1998年8月17日,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宣布卢布贬值,无力偿还国债(政府违约),基里延科政府垮台。所有俄罗斯的银行濒临崩溃,一些银行破产。不过,卢布的贬值提高了俄罗斯本国的商品竞争力,经济开始恢复。到1999年初,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现了回暖迹象,生产开始增长,特别是大众消费品和食品加工行业。但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叶利钦将政府总理当成了手中的一张牌,两年内四次更换总理,从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直到1999年8月,普京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需要指出的是,从叶利钦第二任期内,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基本掩盖了经济领域的问题。多次更换政府总理导致俄罗斯缺乏完整和战略性的经济振兴计划。这非常类似于1990年前后苏联的混乱时期——缺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乏力,也没有人为此负责。

可以说,叶利钦是改革家,是政治斗士,但不是经济专家。他希望以保护人的身份来组建自己的经济班子,愿意给年轻的经济学家——自由改革派们提供支持。而他自己,既需要同政敌们(比如哈斯布拉托夫、久加诺夫)和老牌政治家们(切尔诺梅尔金、普利马科夫和卢日科夫等)进行权力斗争,又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西方大国的承认,还背负着车臣战争和多病的身体。但可惜的是,年轻的经济学家既没有自己的执政基础,又常常被当作叶利钦政敌们的靶子,最终成了牺牲品。

普京的执政,除了其本人的意志力和坚决果断的品质 (叶利钦语)之外,其政策还有很高的执行力和平衡性。普京把握住了经济决策中自由经济学家和强力集团的平衡

普京担任总理后,尽管车臣仍在进行反恐行动,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胀,稳定了外汇市场,降低了失业率,减少了工资拖欠,社会趋于稳定。到2000年,俄罗斯已经基本摆脱1998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普京在1999年12月30日(叶利钦于次日辞职,将总统职位交给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他认为,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经验显示,俄罗斯缺少一个为期15至20年或更长年限的长期发展战略,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俄罗斯的具体条件改为实施最佳的改革战略。

2001年,居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超过了生活费用的增长,经济开始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利的外部行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但国家生产也在发展。

2000年2月28日,普京在与大资本家代表的会面中表示,不能容忍商界对国家决策的干预,不能容忍商界使政府权限私有化的图谋。要求商界同政权当局保持距离。这表明了普京加强国家控制的决心。而寡头们则不甘于失去对政权的控制。普京同寡头的战争随之开始。而结果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流亡国外,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

从同寡头的斗争开始,俄罗斯政府开始对油气资源进行国有化整合。阿布拉莫维奇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卖给了国有的天然气工业公司(现改名为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了尤科斯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同时,一些油气行业的外资公司在俄罗斯政府的压力之下或者退出,或者出让控股股份。通过对能源原料行业的控制,并得益于国际原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普京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基本建立。

在这一过程中,普京依靠了出身克格勃的他的前同事们。尽管克格勃本身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批评,但这些人又是前苏联体制内培养的效率最高、执行力最强、对领袖最忠诚的精英群体,也是苏联解体时社会地位、声誉和物质损失最大的群体。

经济班子中的一些自由派人士反对这一过程,包括被解职的总理卡西亚诺夫和辞职的总统顾问伊拉里奥诺夫——他们反对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反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同“自由竞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也证明,这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的信心。但是,出于对90年代寡头廉价瓜分国家财产的憎恨,普京同寡头的斗争和国家收回战略资产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

油价的上涨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涌入的石油美元使俄罗斯预算开始摆脱赤字。在财政部长库德林的坚持下,2004年1月1日,俄罗斯建立稳定基金,从石油价格攀升中获得的额外收入纳入其中。稳定基金中的资金首先用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债务,其余则作为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经济危机。

掌管政府预算和稳定基金的库德林一直坚持谨慎的财政政策。到2008年初,稳定基金被分拆为储备基金(用于危机时的稳定)和国家福利基金(用于弥补退休金赤字)时,其总额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同时,行业部门则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用预算资金发展经济,实施大规模政府投资。直至今日,这都是财政部同经济发展部之间的争论焦点。

得益于预算收入的增长,福利政策改革被俄罗斯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2005年1月1日,国家福利货币化政策正式出台。根据该政策,各类居民此前享受的国家福利被取消(包括免费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免费药品和疗养、低价使用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取而代之的将是政府以卢布现金形式发放的补贴。政策在出台后的几个月内遇到了社会的强大阻碍——人们还无法适应多年以来享受免费福利的突然消失。在俄罗斯政府多次上调补贴费用,并承诺按照通货膨胀率每年提高后,福利货币化政策逐渐被公众接受。但也正因如此,俄罗斯预算背上了庞大的社会开支负担,退休基金也面临亏损。

2005年9月,普京提出了实施国家优先项目的计划。其实质是利用国家预算的资金和政府的行政资源,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和农业四个领域实施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具体项目。

在普京的第二任期内(2004至2008年),俄罗斯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居民收入也快速增长——这是高油价、高投资带来的。同时,俄罗斯未能避免高通胀——年均通胀超过8%。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执政,除了其本人的意志力和坚决果断的品质(叶利钦语)之外,其政策还有很高的执行力和平衡性。普京把握住了经济决策中自由经济学家和强力集团的平衡。前者的代表包括财长库德林、央行行长伊格纳季耶夫和前经济部长格列夫等。他们强调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国有企业透明度。而强力集团则倾向于国家控制和监管。

2008年,梅德韦杰夫在普京的支持下成功赢得总统大选。作为总统,梅德韦杰夫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国家制度的全面完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司法制度)。但是,俄格战争、金融危机和森林大火严重阻碍了这一进程。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8.7%,大量资金外流,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制造业下跌超过40%。尽管稳定基金注入银行业和实体经济避免了类似1998年那样的崩溃,但受影响程度严重暴露出俄罗斯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缺陷,诸如对油气价格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效率低、私有财产保护不力、垄断行业膨胀以及腐败横行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进入2010年,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了“现代化的俄罗斯创新发展”之路。梅德韦杰夫强调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要求政府官员退出国有企业管理层并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时候的私有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预算收入,而是减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回顾苏联解体后的这二十年,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制定逐渐摆脱了理想化的色彩。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高效的、能够独立于行政机构良好运行的经济体制,为俄罗斯的智力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同时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过度依赖制度。同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俄罗斯还处于这个过程的初期——人为和传统的因素仍占主导。就目前而言,由于俄罗斯大选的前景尚不明朗,梅德韦杰夫提出的政策和战略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仍有待观察。(作者系莫斯科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