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与碳酸钙如何反应:3日凌晨 神八、天宫“敖包相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32:20
神八、天宫“太空会”
3日凌晨 神八、天宫“敖包相会”
预计两个飞行器14日白天将第二次交会对接 神八将在17日返回地面
沈阳日报2011年11月2日 星期 三

助推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升空的航天发射器上的超大型钢球轴承,就是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为航天部生产的超大型设备配套产品。 记者李浩摄

揭秘“太空之吻”>>> 神八发射模拟图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
如果这一切顺利到来的话,属于中国空间飞行器的太空初吻,将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来临。
那一刻,天宫一号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542圈。
北京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神八与天宫的两次对接的第一次是在3日凌晨,另一次是在14日。
也正是因此,神八升空之后的控制动作将非常的密集,在1日中午12时左右,神八进行第一次轨道控制,抬升近地点高度。2日,当它运行到第13圈、16圈、19圈、24圈时,还将进行4次轨道控制。这样经过5次远距离的导引控制,在3日凌晨时就可以与天宫一号进行第一次交会对接。然后进行锁紧,也就是之前所说的让天宫和神八的接吻能够更加紧密更加严丝合缝。
此后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飞行12天之后,也就是在本月14日时,神八将撤离天宫一号,然后再进行对接,他们共同飞行2天之后,16日神八将第二次撤离天宫一号,17日返回地面,这样天宫其神八交会对接工作就算圆满完成。
据介绍,由于轨道运行原因,第一次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正好处于夜间,即太阳光无法照射的阴影区,肉眼很难看到,只能通过专业手段进行观测。据介绍,预计第二次交会对接处于白天。
沈阳造“钢球”助力神八游太空
“我们又为沈阳争了光!”
11月1日,在位于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的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一间办公室里,董事长郝钢与清水台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勇击掌相庆。
郝钢告诉记者,助推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升空航天发射器上的超大型钢球轴承,都是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底气足,所以胆子大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公司是怎样成为专门为航空航天部生产超大型设备配套产品的企业的?
董事长郝钢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为天宫一号、神州八号航天发射器生产配件——6.20米超大型钢球轴承的全过程。
2009年,郝钢参加了在鞍山市举行的七城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发展会议。当时,在会上推出了一个国家航天工程项目——6.20米直径超大型高精度轴承。
“哪个厂家能生产这种产品?”主持会议的领导问了几遍,但会场鸦雀无声。
“我们公司能生产。”郝钢噌地站了起来。
“你先看看航空航天部这张图纸,看看设计结构形式。”郝钢非常清楚,这位领导在试探他们公司的实力。但郝钢内心却底气十足:1980年和1990年,公司曾经为运载火箭、海军军舰火炮和快速中子核反应堆等军工项目生产过钢球轴承。不仅如此,50多年来,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生产的钢球轴承产品,还填补了10余项国内空白。
不久,郝钢又参加了在齐齐哈尔市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在会上,他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航空航天部设计的那张图纸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修改建议。没想到,立刻得到了几位权威专家的认可和赞同。在认真地阅读了国家科技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等部门曾发给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的证书和贺电后,几位领导和权威专家当场决定将这个军工产品交给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技术强,所以获殊荣
接到任务后,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上下沸腾了。但大家都十分清醒: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有科学态度和过硬的技术做保障。为此,公司专门召开了有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参加的攻关会议,确定了人员、设备、技术三位一体的“三精”原则,确保产品达到10微米的精度,生产过程一丝不苟达到精益化。
6个月后,高精度的航天工程配套产品——6.20米超大型钢球轴承亮相了。接着,产品进入检测验收阶段。“测验收一次性通过——产品合格。”郝钢兴奋地说,交货后不久,公司收到了航空航天部发来的传真:制作天宫一号主机设备采用沈阳钢球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组装调试成功。
郝钢告诉记者,6.20米超大型钢球轴承运抵齐齐哈尔安装调试成功后,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视察,并当即批示: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第一台主机,希望你们还要生产出第二台主机,以备不时之需。“温家宝总理批示后,航空航天部立刻又与我们公司进行技术洽谈,开始研制第二台主机。11月1日5时58分,继第一台主机助力天宫一号遨游太空后,我们公司生产的第二台主机——6.20米超大型钢球轴承,再次助力神州八号升入太空!”
特约记者王兴华 本报记者赵国清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吸收纵向和横向的撞击能量,进行缓冲。碰撞、捕获、缓冲三个步骤共需要大约60秒时间。
第四步是“校正”。当神舟八号成功捕获天宫一号并实施缓冲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继续往外推至300毫米,同时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校准时间约需80秒。
第五步是“拉近”。校准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缓缓收缩,将两个飞行器“拉近”,这一过程约需240秒。
第六步是“拉紧”。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面上,分别安装了6组共12把对接锁,每把对接锁的拉力达3吨。当两个飞行器被拉近后,两个对接面的12把对接锁一一相扣。
第七步是“密封”。两个飞行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第八步是“刚性连接”。通过对接锁使两个连接器贴合,实现“刚性连接”,将两个航天器组合成一体。拉紧、密封和刚性连接共需220秒。
神八八步赶天宫
据介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两个飞行器正飞行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
交会对接为何选择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实现?据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工程师陈翔介绍,甘肃、陕西两地测站分布比较密集,属于搭界弧段,可实现测控全可见。同时,甘陕两地又处于天链01星和天链02星两颗中继卫星的覆盖地段,能够保证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从相距140米的停泊点,到最终的靠拢锁紧阶段,整个过程都在我国观测范围内。
陈翔说,测控全可见的意义在于,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测控,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各类操控的可靠性。
据介绍,神八与天宫的第二次交会对接,其实现位置基本上也处于我国甘肃、陕西上空。
“接吻”地点在甘肃、陕西上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飞船总设计师技术顾问戚发轫解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则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
通俗地讲,我国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实质就是:“天宫一号”以8公里/秒的速度在飞,“神舟八号”追上去,“天宫一号”对接口的4只直径为3.8厘米的电连接器的插头,必须在准确的时间内完成与神八对接口上4只插座的对接,无异于尘埃与尘埃的“碰撞”。
揭秘“太空之家”>>>
对接相当于尘埃碰撞
“太空医院”给航天员检查身体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研制的多项高科技技术在天宫、神八中得到应用,可帮助航天员在天上吃饭、休息甚至就医。
“太空厨房”:长、宽、高均不超30厘米
据了解,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神舟八号上搭建了迷你“太空厨房”——食品加热装置,保障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正常生活、开展科学试验。
这座“太空厨房”是为飞船量身定制的,长、宽、高均不超过30厘米,重量仅有4.4千克。在5-30分钟内,既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更不必航天员亲自“下厨”,就能通过这个装置,利用事先配备好的食品材料,加热出一份份美味佳肴。将来如果航天员需要,还可以增加液体加热装置,为航天员热上一杯苹果汁、果粒橙或纯净水……
“太空空调”:为航天员提供宜居环境
气体流量调节装置、宇航服温控调节装置等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护分系统产品,犹如一部“太空空调”,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因为太空环境的差异,这部“空调”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与日常家用空调大不相同。
据介绍说,气体流量调节装置可以通过电动舱外控制器远距离对飞船内的气体流量进行调节,保证舱中具有适当的生活、工作环境。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则能够调节航天服内的温度,确保航天服能够适应太空骤冷、骤热的环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舒适。据了解,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上。针对航天员未来太空生活的需要,该装置在神八上进一步接受考核,为今后神九、神十的应用打下基础。
“太空医院”:由10余种长方体装置组成
谁也想不到,10余种最大不过成人巴掌大的银灰色长方体装置,却能适时监测航天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将数据自动分析后传送至地面设备,以便地面人员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这些装置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九院研制生产的环控生保、医监医保系统产品,目前,它们已跟随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它们的安家将让航天员的生活更加舒适。
医监生化检测装置是该系统配套产品之一,主要功能是将收集到的航天员尿液与生化试剂充分混合后,通过SPR技术检测航天员尿液中的生化指标,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医学信息管理主机,为航天员医监医保提供依据。
检测并自动传输航天员心电、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的生理信号测试盒;对航天员进行电脉冲刺激,协助航天员进行肌肉疲劳恢复和肌肉力量训练,防止长期飞行试验造成肌肉萎缩的神经肌肉刺激仪;读取航天员心电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医学信息管理主机配合相关分析的动态心电数据读取记录装置……这一项项科研技术的攻关,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更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