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氟酸生产厂家:大同名胜古迹之五:跟我去看大同府文庙(43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10:11

大同府文庙重现光彩
抖落史乘灰尘 展示学宫风仪 大同府文庙重现光芒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在大同府文庙即将修复之际,高人拍了一组照片,我找了些文字,编排了一下,将其发表出来,供大家欣赏。

 




朝圣之旅,先从云路街南头出发,第一个牌坊前是这个、——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云路街全景

 


好看的雕塑

 


第二座牌楼

 




精美的雕塑

 


云路街的四合院

 


即将进入文庙(棂星门)

 












北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宁静的泮池

 






大成门

 




大成门的彩绘







大成门两侧的侧廊里都是朱熹的书法


大成殿


斯文在兹

 




大成殿的小特色


斗拱大的都要用木头支撑

 



碑亭之一

 





古建之美

 







表情各异的小石狮,日夜守卫着大殿和孔圣人

 





朝圣的主角(尊经阁)

 







景观射灯隐藏的很深

 



红墙也很美

 

  “道贯古今圣,德侔天地师”说的是孔子。在古代,每个县级以上的都会都有一座文庙,它具有双重效力:一是作为祭奠孔伟人的园地,称作孔庙;二是作为县(府)学的学堂,供当地高足念书之用。位于大同城内东南角府学门街的大同府文庙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作为府一级的文庙,它在大同史乘上具有重要身分。作为古城保卫与修复工程中的一局部,连年来我市对府文庙实行原貌修复。


  记者克日在府文庙修复工地现场看到,尊经阁、器材配殿、器材廊庑、碑亭、碑廊、泮池、棂星门等修建主体工程均已修复完成。由三座牌楼组成的棂星门宏伟壮观,院落广阔整洁,古刹构造匀称,修建美好,造型奇特,占地1万多平方米。现在,动工职员正在实行地面铺装、彩绘等后期工程,抖落了史乘灰尘的府文庙重新抖擞出熠熠的光芒。


  作为传道授业的地方,旧时寻常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本地官员的指挥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来大成殿星期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指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入泮”之后才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学之道,在分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三字经》、《大学》、《中庸》儒学经文的诵读,这些古代文化精华,在历代朗朗诵读声中得以发挥和传承。


  在老大同人的印象中,府学沿中轴线最南是云路牌楼,再北是大成坊,迤东是义路坊,迤西是礼门坊。大成坊正北是棂星门,由三座牌楼组成。前方有石狮子一字摆开,左右立“下马碑”,过门是泮池,池中有碧水围绕,池架环桥,桥上有汉白玉石雕雕栏。泮池东有斋明厅,西有洁清厅相对称。泮池北为戟门,门器材两侧分别是名宦祠、乡贤祠。过戟门是大成殿,东、西庑相对,左掖有神库,右掖是神厨。大成殿后是尊经阁(藏书),殿西北是崇圣祠。经明、清两朝多次修筑增补,府文庙成为范围宏壮的修建群,也成了大同培育科举人才的学宫。只是多年来,由于饱受风雨侵略和战乱糟蹋,府文庙紧要残损,上世纪九十年月成为大同六中校园的府文庙仅存有大成殿、神厨、神库、乡贤祠、名宦祠、戟门等六处古修建,但是奇特的史乘后台和府文庙的修建代价仍让文物专家赞不闭口。2008年,大同六中迁出后,我市启动府文庙保卫修复工程,加固修复年久失修已呈倾颓之势的修建,并收复重建其他史乘修建,使府学修建群重现当年盛景。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二)(48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7b.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三)(34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88.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一)(65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1nx.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四:跟我去看华严寺(44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z5j.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三:跟我去看云冈石窟(16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ad.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二:跟我去看悬空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9c.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一:跟我去看九龙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92.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