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塑胶彩印厂:老师、学生、家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3:54:41
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问候
“呀,蒋老师,您对学生可真好。您瞧您,这么忙,还来家访,我家娴娴呀,多亏遇上您这样的好老师。她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我看她呀,呆在学校里似乎是关在监狱里一般难受,整天愁眉苦脸的。现在可不同了,整个人都变了,回家也乐意把学校里的事情讲给我们听了,脸上有了笑容,连吃饭都香了!”我才踏进金娴婷家的家门,她的母亲就仿佛看见救世菩萨一样左谢右谢开了,我倒反而窘迫起来,也不知我何时立下了此等“汗马功劳”。交谈中,我才知道“汗马功劳”得归功于一次小小的问候:2002年9月,病休下来的金娴婷调倒我们班续学,因为了解金娴婷曾经患心肌炎,且平时体弱多病,所以平时对她的身体状况就自然多了一份关心,经常叮咛她:“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9月的天气,夜冷白热,体弱的她咳嗽咳得厉害,见她这种情景,我不禁走过去,轻轻拍着她的背,询问道:“看医生了吗?怎么不多穿点衣服呢?”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声最普通不过的问候,未曾想,就是这样一声问候,竟让这样一个孩子感动了许久,竟然就融化了她心中久冻的冰层。金娴婷这样对我说:“蒋老师,您不知道。当时,您的这一问一拍,我所有恐惧、顾虑和压抑全没有了,我感觉到站在我身边的就是我的妈妈、我最亲密的朋友,当时我感动得眼睛涩涩的!”她的妈妈这样对我说:“其实,我也知道我们的孩子以前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的孩子成绩不太好,以前也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关注,而你却不仅不冷淡她,还这样嘘寒问暖,这怎能不让她感动与快乐?其实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孩子身心两健,而不希望她成为一个成天闷声不响的书呆子。”细想我们平时的作为,又何尝不是如她母亲所说的那样!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如此的偏心:对于优等生,我们总是笑脸相迎、宠爱有加、呵护备至,甚至可以包容他们的错误;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哪怕只是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我们也会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也无怪乎金娴婷之类的学生会为一句最普通不过的问候感动良久了。这份感动也着实触痛了我的心灵,可见我们平时是多么吝啬自己对学生的问候,尤其是对差生的问候,以致这样普通的一声问候竟成了学生慰藉心灵的奢侈品,成了学生快乐生活的源泉,对学生产生如此久远的影响。想起以前总是在学生面前匆匆收起了自己的笑脸,仿佛那会影响到自己的尊严;想起面对学生热情地问候“老师早、老师好”时,我们回报的总是一声冷漠的“嗯”,仿佛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我真的无法想象,在学生的心里,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不懂人情的怪物,更不知道当学生面对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要学会尊重人、学会关心人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又会如何地嗤之以鼻!德育,何必非要举行什么“意义非凡”的活动,何必非要进行什么苦口婆心的说教,也许,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你的一句话、一片情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所以,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问候!
               

快乐在哪里?这几年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日渐突出,人们都开始找寻自己的快乐,我也同样。非常惭愧的是,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活得稀里糊涂,什么也不懂,更不懂什么是快乐。于是我便放下手中的事,专门去寻找快乐。我尝试了很多途径:旅游、购物,吃、喝、玩、乐,努力使自己要找到快乐,却发现吃过喝过玩过乐过以后,一种莫名的失落会笼罩着我,反而,我比原来更不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困惑了好久,也痛苦了好久。偶然一天,看了几篇文章,也许对我来说真可谓“心灵鸡汤”吧,恍然大悟:一个人要了解生命的价值,明白自己的需要,懂得怎样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对未来始终有梦,也许就是这样,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我用自己的不大的眼睛看了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不禁为自己惋惜:唉,多好的青春年华呀,居然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来了,也没能为世界……哦,错了,太大……为社会……别抬举自己了……那说好听些就为了咱学校、咱的学生吧,竟然也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嗯?说到这儿不忍心再说下去了。得!大牛咱不吹了,就谈点实在的吧。说句大、大、大实话,我发现,除了做一个老师教书育人,彻底地把咱这支蜡烛燃灭以外,我还真不会做别的事了(这可是用十几年的青春换来的!),就这行我还算驾轻就熟,别的行业还真不敢去尝试,怕砸了。所以,也死心了,不去朝三暮四地想着这山高那山低的,一门心思就做个好老师吧,谁让咱这么喜欢孩子呢,也算是上船容易下船难啦!就这么着我做做深呼吸,回眸凝望,眼波流转,突然大吃一惊!    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我发现:    和学生在一起是快乐的!    看着学生成长是快乐的!    为学生带来开心是快乐的!    ……    工作着是快乐的!




            
感谢学生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吵吵嚷嚷地跑进音乐教室。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在钢琴前面很随意地弹着。无意间抬头一看,发现一个孩子在流泪,我以为他有什么难过的事,便停下来,轻轻地问:“你怎么了?”      “老师,你弹的是什么曲子?我好想哭啊!”      “噢?我弹的是《北风吹》,你听到什么了?”“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首曲子很悲,像是生命一点一点地消失!”那一刻,我惊讶极了:不过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呀,而且在平时的音乐课上他总是坐不住,对音乐的感觉竟如此敏锐!同时,他的话也带给我深深的思索:音乐是什么?学习音乐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我想应该是对音乐的感受吧!那么我们是否给予孩子这种感受音乐的机会了呢?想想我们以前的音乐课,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只是从音乐课上学会唱课本中的歌曲。音乐的美好在音乐课中变得枯燥而乏味,难怪会有这样的调查结果:“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第一次为我的课堂感到如此的不安。      上课铃响了。我激动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听听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孩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结果,有70%以上的孩子能把音乐的情绪说得很棒!我抛开本节课的内容,给他们讲白毛女的故事,我讲得很投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只不过是一个曲子,一个故事,孩子们却好像长大了很多。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不再拘泥于课本,孩子们也不再仅限于课堂。贝多芬的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成为我们师生共同欣赏的名曲。春天来了,我们一起走出课堂,用我们的歌声赞美春天;在母亲节来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欣赏《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教师节到了,我们一起学习《我爱米兰》……感谢学生,他们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谢学生,他们让我懂得音乐不是单纯的旋律。感谢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他们不再是不懂世事的小孩子,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感谢学生,他们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高的追求。感谢学生,因为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感谢学生!




               
信——心灵沟通的桥梁
略带稚嫩的言语,甚至还带着一些错别字。通过孩子在教师节写给我的一封封短信中,我感到我已慢慢走进他们心灵的深处。通过给学生简单的回信,我努力使自己跟学生贴得更近,沟通得更深、更广……学生的信:姚同学:9月10日是教师节——庆祝教师的节日。在人们成长的路上不管是伟人,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不能离开老师的关怀。三年来,您每次都有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细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学会了许多的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我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您喉咙痛,您还坚持来上课。可有些同学不听,有的做小动作,有的讲话,你不得不忍着疼痛,提高你的声音,让每个同学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儿向您说一声:真是太对不起您了,徐老师,谢谢您!因为您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所以我有一句心里话想对您说,每次你都让一些你心目中认为好的同学做事,其实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我也想做,为班级做事。看着她质朴的语言,真诚的心灵,我心思如潮,特给她回信如下:教师节能收到你的信,我很高兴,谢谢你从心中尊敬并感谢老师,这是我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在老师心目中,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比如你,热情大方,经常会主动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你为老师做的一切,让我十分感动,更使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乐趣。知道吗?每当老师看到你们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在生活中有了长进,我会感到非常欣慰。老师多么希望和你们能象朋友一样相处、交流、沟通,有心里话及时写信告诉老师,好吗?家长的信:今天,孩子回来对我说:“妈妈,老师说我也是好学生呢。”我有几分高兴,也有几分心酸。现在,考试的分数使学生自己把自己归类好或坏,丧失了信心。同样,老师的一句话,使她又有了自信。今天,姚烨回来很开心,谢谢你,老师。能对孩子说鼓励的话,这对她很重要。希望老师你永远这样,会在她成长的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深深地爱学生才能取得他们的信赖。教师节,在与学生们的书信交流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最佳桥梁。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我们更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田,用心去谱写这首诗,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我们写诗的语言!



              
一次特殊的家访
这个学生对于我有些特殊:她是我小舅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小表妹。刚毕业那会儿,曾有两年的时间寄居在小舅家,与那时刚上幼儿园的表妹吃、住、玩在一块儿,很不陌生。渐渐,她上小学了,越来越大了,虽同校,但不同楼,又是师生,倒不常见到。只是听她的任课老师说她的种种:知识面广、反应快、能说会道、爱劳动……也会从亲友那儿得知她任性、贪吃、爱看电视……那时的我,只当她是一个小妹,对于这些总是宽容的一笑了之。今年暑假,我被告知要教我表妹的班了。于是,家访的第一站就是小舅家。门一开,我吓了一跳,表妹怎胖成这样子?应声而来的舅妈倒茶让座拉开了话匣子。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我实在没办法了。我听母亲说过,表妹在一次皮肤感染后患上了急性肾炎,上学、病假反复了多次,每次都因为父母管不住任性、贪吃的孩子,忘记了医嘱,导致病情一点点的加重。果然如此,舅妈絮絮叨叨的说着:“跟她说她又不听,一个暑假在家,不是吃就是看电视,作业总要催了又催才勉强去做,更不要说复习上学期拖下来的功课了。爷爷又很溺爱,一到身边什么都依了她,恨不能给她摘天上的星星。她脾气一大半都是给老人惯坏的。现在家里没一个人的话她听,看现在胖的……”她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那一次:在外婆家,我不知教育了她几句什么,她竟然理直气壮地说:“你现在是姐姐,不是周老师。”把我气得够呛,但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奈及焦虑。由这一次的家访,我深深地感到,新时代的独生子女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家校联系、沟通,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问题,已是班主任工作中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在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父母长辈的溺爱,蜜罐里的成长之路,都让其容易养成骄横、娇气、懒惰等不良习气。如果在小学期间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教师不能与家长分析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并配合协作,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新的学期,特别对于我这样的新接班班主任,应该通过家访、电话交流等家校联系方式,迅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家校关系,对症下药,为学生树典型、找榜样,多鼓励、多帮助,给他们自由翱翔的天空,给他们自立自理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摆脱“娇、骄”二气,早日成长为展翅高翔的小小雏鹰!

            
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经常的事,但当众不留情面的数落,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劝说,往往收效甚微。尤其是粗暴的训斥,还可能导致压而不服、口服心不服的师生感情上的对立。每一个学生在其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必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教师的职责,就是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引导并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好多学生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如果能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则效果更好。   我班有这样一个女生,在家父母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事事顺心,因此,她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有时不能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有一次,数学老师多次发现她抄作业,并私藏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想通过这件事,教育其他学生能实事求是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在没有作全面细致分析的前提下,当众批评了她,并要求她在全班作检查。使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我一到校门口,就发现她母亲在等我并告诉我,昨天她女儿回家后伤心地哭了,并流露出不想上学的想法。本来我想重锤敲响鼓,使她有所改变,同时也起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却忽略了批评她的场合及表扬她的长处,结果引起了她情感上的对立。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失当而深感内疚。后来,我改变了只是一味地就缺点批评学生的作法,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在阶段测试后,我到这个学生的家里去家访,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她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并抓住时机在班上表扬她的进步。然后,我找这位学生促膝长谈,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例如讲话中采取间接提醒:“你这个阶段进步较快,如果你能进一步抓好课后作业和复习两个环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进步更快。”还有我把一些好的事例和文章给他看,去感悟她,这比单调的说教要更有效。其次,我对她循循善诱,引导她掌握一些做人的原则、学习的方法以及心理调节的方法,让她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再次,我在班级工作中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给她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经我提名,由她当我班的财政部长管理班费,她擅长唱歌,我就发挥她的优势,由她负责举办班级主题班会,当她在开展活动时,才发现班级同学对她的注视,才更深刻明白想组织好班级活动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样既锻炼了她的组织能力,又让她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在关注她,帮助她。后来,她在周记中真诚地写道, “老师,那次的事我错了,我到如今才真正的明白,你是真诚地希望我进步,希望我成功。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你等着瞧吧。”反思:1、从这件事,我认识到:老师要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批评学生,要注意形式与场合,大多数学生是不愿意被当众批评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有的情绪对立,有的紧张恐惧,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甚至默默对抗……很难达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2、任何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和机会,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地去促进学生进步,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平台,这是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老师教育要善于把握分寸,这既区别于板起脸孔训话,又区别于毫无原则的纵容迁就。在这里,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多表扬,并以侧面指正他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指导,辅之以效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取得进步。
他只是需要关注
案例:班里有一个叫小文的男生,行为跟名字正好相反,作业不做不说,课堂上屡屡破坏纪律,不是抓女生辫子,就是把书掀得哗啦啦响,甚至用怪腔学老师说话,经常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虽多次疾言厉色地批评他,制止他种种不良行为,也曾多次联手班主任、家长力数弊端,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直到他边流泪边写下深刻的检讨。在深感解恨、获得心理平衡之余,我才发现又做了一次无用功。他不仅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变本加厉了,真让人头疼。分析:万物皆有源,我自己深感没有对症下药,没有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如何走进他的心灵?对了,何不利用语文学科特色——写作,言为心声,说不定能找到解开心结的钥匙呢?于是又到了写作时间,我布置了题为《说说心里话》的作文,要求:写真心话,如实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烦恼、喜悦、忧愁。果然收到了他的一篇让我既高兴又震惊的文章:“其实,我不想和老师作对,只希望你们能多看我的优点,不要用变色眼镜看我。而且我自认为我就是天才,他们(同学)才是白痴 。班里没人理解我,同学老学我说话结结巴巴,模仿我走路跌跌撞撞,笑我唱歌跑调,说我是猪,是班级的灾难之星。因此我只能通过捣乱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也有自尊,可你们都害我,我也害害你们,让你们尝尝被侮辱的后果,让你们学得不安稳,大家一起完蛋。”这是一种很偏激的逆反心理,看着触目惊心的话语,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心病还要心药医。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句话:当一个人不能从积极的行为上获得他人的理解、关注时,就会在消极的行为上争取应得到的关注、重视。对策:关注,是一个最容易做到又最难实现的话题。试想一开始我们固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抓助他的小辫子,一味批评、训斥,逼其就范,结果注定要失败,导致你越批评得厉害,他越捣乱得厉害,处处跟你对着干,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俗话说:软绳才能捆硬柴。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从情感入手,要做有心人,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行为上关注他,寻找、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哪怕这个“闪光点”微不足道。于是我把疾言厉色、苦口婆心放一边,开始了慧眼旁观。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字写得不错。正好科代表跟我反映他们班的作业本经常收不齐,问及原因,有学生借口上课没听清。我灵机一动,何不增设一名科代表,每天专门负责把布置的作业抄在黑板上,让他一展所长呢?问题是怎么让他既当上科代表,又不伤自尊?我找来科代表,说了我的意图,要他在课堂上帮助我圆一个谎,提小文的名,让他感觉是同学选的。上课时,我宣布:“现在我班急需再选一名负责抄作业的科代表,要求是书写工整,你们推荐一下谁最合适。”很多同学举了手,科代表即使推荐了小文,说他字写得好,最适合当。我问:“小文,你愿意吗?”他激动得满脸通红,一个劲地点头:“愿意!愿意!只是我怕……”“怕什么,我们帮你!” 科代表真诚地补上。“好,全班没意见,就用掌声通过!”我故意大声说,就这样,他名正言顺地上任了。效果:他不仅每天按时抄好作业,字写得更漂亮了,难得的是有时还向我提建议,如今天其他作业不多,语文可以多布置点。一周下来,我及时进行了总结,表扬全班同学作业进步大,少做或不做的现象越来越少,启发大家思考进步的原因,同学纷纷举手称赞小文工作负责,他作业次次都能按时完成,上课听不到怪声了。期中考后,这个班语文成绩名列平行班之首,小文考到了平均分之上,同学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很多人纷纷向他取经,他融入了集体。现在,他不仅不再是班级的刺头,相反还主动协助班委维持课堂纪律,大家都夸他“像变了个人”。反思:他的转变,告诉我们①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是感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哪怕看上去一无是处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身为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学生。老师的欣赏,如同一颗火种,会燃起学生心中的热情与想象力,使他充满活力和激情。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差异,允许学生犯错,全方位地接纳学生,包括他的缺点与错误,经常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交心,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选择人性化的方法,耐心细心,艺术化地处理,用善意的谎言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改变不良行为。③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新德育的思想。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愿望,当一个人备受歧视,往往会做出极端的、反常规的行为,初一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巨变的交叉口,即逆反期,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酿成人格缺陷,严重的导致人格障碍。所以 不放弃任何一粒种子,只要是种子,就有发芽的希望。不放弃任何一个灵魂,只要是灵魂,就有苏醒的可能。——学生,需要关注。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是表现出众的学生,这些学生天资比较聪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快,也往往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在老师的笑脸和满意的目光注视下骄傲地坐在位置上。这时,还有一大片胆小的怕说错的、没有思考好的、开小差的和没有得到机会的学生则露出愧不如人和失望的神情。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总在思考:该如何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学生都经历过幼儿园的学习,从小就是在玩积木中长大,每个孩子对积木是非常熟悉,闭上眼睛也能搭些喜欢的形状。因此在这节活动课上,我把课的重点放在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创作上。先电脑演示“七巧板跳舞”,学生看到电脑会变魔术,一会儿是一只狐狸,一会儿是一个人,激动地跳了起来。老师介绍七巧板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拿两块板拼一拼,让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再三块、四块、五块板拼,教师同样选择学生演示。接着电脑回放有趣的拼图,鼓励学生创作。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自由走下位置,去猜猜同学拼的是什么,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出建议,最后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交流。并且课堂结束前,由电脑出示一个较复杂的拼图,让学生去挑战电脑博士,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从整节课我看到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位置,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同时我还发现,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也有话说了。



              
爱 的 心 愿
教师,这个称号实在是沉沉甸甸的。身为一个已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在与不同学生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责任与心血所赋于教师这个称号的份量。而给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认同的——那就是无条件的爱学生。尤其是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我清晰记得与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激动和欣喜,更难忘与学生分别时的那份牵挂和依恋。每经历过这样一次心灵的历程,我便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有了更多的深爱和执着,对做班主任工作更多了一份信心和热情。长期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热爱学生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后归宿。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更要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时时刻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起自尊、自强、自信的风帆。记得去年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由于特殊情况,学校决定由学生自己选择班级,选择班主任上课,由于当时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到我班,这时,有一位在初二就小有“名气”的学生拿着书包在我班犹豫着不走,当时班级学生的眼光都盯着他,从他们的眼神中透出不欢迎他的神态,一个个巴不得他赶快离开教室。当时我真有点手足无措,又有些莫名的恼火,因为有关该生不求上进,学习成绩极差,顶撞老师,不服管教的“劣迹”,不仅是我,就是班内同学见他都头疼。然而,从他不经意的向我瞥来的眼神中,我又分明听到一种无声的呼喊。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对新班主任的热切期盼……我的内心不禁为之一颤:这正是一点希望的火花,也是我们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打开学生心扉的最佳切入点。如果我们把这仅有的一点火花也给无情地扑灭,那么这位学生的心灵之窗将永远向我们关闭。作为一名神圣的教育工作者,被人们誉为春蚕、红烛、园丁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能轻易的将这样的学生拒之门外吗?不,我没有这样的权利!教师的天职就是长善就失。这正是一位我们最需要伸出双手去援助的同学啊!于是,我欣然接受了他。在同学诧异的目光中为他安排好座位。然后,我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要求,在这新组成的班级中,希望班级中每一位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帮助,在这个新集体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放学后我又找到这位学生,和他语重心长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了解到,该生4岁母亲去世,残疾的父亲既当爸,又当妈,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同时也因为没有母亲的爱护,父亲的疼爱过度,导致学生的放任,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不努力学习和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差。不听老师管教,那个老师训他,他就会不上这位老师的课,跑到篮球场打一堂课的篮球。同时又从他谈话的字里行间捕捉一些他自己都不以为然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以肯定。我热情的鼓励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曲折坎坷,只要我们不失去前进的勇气,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自己辉煌的人身之路。在学习上,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端正他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只要他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我就会及时的给予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也一天天好转。同时由于他家庭条件比较差,我还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每逢节假日,给他几百元钱买些学习用品,并贴补一些家用,改善改善生活,学校上课放学晚,还买些点心给他充饥。经过一年的悉心培养和照顾,该同学改掉了身上的自由散漫的坏习气,在思想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在中考中总分考了500多分,开始了他人身旅程的新的跋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心下健康成长,这是我作为老师的最大心愿。
   



               
带锁的日记
由日记而引起的冲突通常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孩子们因父母要查看日记而忿懑苦恼,令家长们坐卧不安的则是:孩子竟然把日记锁了起来!  那么,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为什么喜欢写日记,又为什么要把日记锁起来,这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查看日记的动机与效果又如何呢?  观点1 日记是成长中的孩子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青春初期的孩子急于要摆脱父母的保护却还没长成完整的自我,他不再轻易相信成人给他的原则却没来得及确立自己的原则,他思绪纷繁,心情不安,觉得孤独,和家里的每个人不对劲。这个时候,他会想要一个空间,一个完全属于他的空间。在那里他可以静下心,试着让各种浮躁的感受沉淀下来,把纷乱的思绪梳理清楚。他正在成长,充满了成长的欢悦、困惑和不安,他需要这样一个空间,把那个赤裸的、矛盾的、还不够成熟的自我安全地从内心世界转移出来,以便他能够比较从容地去面对他、评价他、安慰他、鼓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学着分析自己、把握自己、塑造自己。他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迷惘中走出来,长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好比蜕变中的蚕要把自己封闭在幽暗的茧子里,成长中的少年也不要别人去打扰他。跟以往所有的情形不一样,这回他想要自己来完成这个转变。通常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有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或者是一个放日记本的带锁的抽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日记看作是青春期的孩子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少年对于这份礼物怀着特殊的钟爱。如果说孩子年幼时曾在与父母的融合中获得完整感,那么,当少年从心理上把自己从与父母的联合中切割开来后,他们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一种"外人感",一种少年所特有的孤独感。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既不属于父母家庭,也不属于班级学校,在最内在最深刻的体验中,他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东西,同时也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地归属于他。少年正是通过这种孤独感来体验人生况味,体验自我存在,并经由这些体验来完成心智的磨练走向成熟。在这种背景下,日记就成了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的东西。在一些孩子心目中,日记是这个世界上惟一完全属于他也仅仅属于他的东西。日记是他的表征,他的另一个自我,是他惟一能够彻底敞开心扉的地方。  孩子们守护着这份礼物,就像守护着稚嫩的自己。这个正在努力长成独立个体的人还很缺乏自信。少年敏感、脆弱、羞涩,却又强烈地向往着坚强、优雅与从容,他难以忍受哪怕是一点点略为粗鲁的对待。他给日记加上锁,是想要在一个安全的地带独个儿打量自己,他不想被评头品足,他那点刚刚积聚起来的自信,还需要小心地呵护。这个时候,父母亲如果强行或者偷偷看了日记,孩子就会感到无处藏匿,感到羞辱,气恼,产生令父母惊讶的激烈的情绪反应。可能日记的内容很是平淡,但你窥视了孩子在完全不设防状态下展露的自我,他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受。  "孩子有心事为什么不跟我们说呢?"有些家长会疑惑:是不是自己没做好,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呢?"要知道我们一直很愿意倾听孩子,孩子也知道我们很关心他呀!"  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不能告诉父母,也不是父母亲做得不够好,只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喜欢"事事都告诉父母"的那种感觉。在学校里,他们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事无具细地一律去告诉老师,他们更热衷于在老师的视野之外用体力或脑袋来解决同龄人之间的争端。青春期的孩子宁肯躲在被窝里伤心地哭泣,想象着自己如何像一只被遗弃的小猫或小狗无人理睬,他们也不愿再像儿时那样动辄找父母诉说。他们更喜欢跑到楼顶上去骂粗话,趁人不备时朝墙上死命地踢球,或者就在日记本里幽幽地排遣……这让他们有一种独立、能自主的感觉。他们喜欢这种感觉,这不是父母的过错。  我曾读过一些中学生的日记(偶尔有一些中学女生把她们的日记本打进包裹从邮局寄来),我看不出那里有什么秘密。但孩子们喜欢这种拥有秘密、并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何地把秘密透露给谁的感觉,她们因此而感觉自己与众不同,并且体验到自己真的长大了一些。   观点2 孩子开始写日记应该是一件令家长感到欣慰的事情  我这么说,是基于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观察与理解:一个少年开始写日记,标志着他开始学习与自己对话,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  许多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情绪激烈之中他重重地关上门,伏在桌上写啊写。当他写完起身时,感到呼吸平缓了,心律也正常了,感觉好多了。虽然可能问题还是存在,事情未有转机,但他已经把极端的情绪从体内部分地转移到了日记本上,心里轻松了许多;同时,叙写的过程,也是他学着分析、整理种种粗糙的感受、情绪、思想,努力去把握内心世界的过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一般也就能够比较妥善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可以说,喜欢写日记的孩子通常比较善于调整心态,修复创伤,从而能以更明净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他们较少凭单纯的冲动行事,是比较令家长放心的孩子。  写日记是一个边写边想边体会比较修正的、相对直观的、可以重温的过程,成长中的孩子喜欢借助于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来回答"我是谁""我怎么啦""我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逐步形成自己的处世原则。喜欢写日记的孩子通常也是更善于思索、更有主见的。  在某种意义上,孩子选择了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青春思绪,他也就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位最好的倾听者。  青春期的孩子心神不定,喜怒无常,你很难想象有谁能不厌其烦地分享他的一切思想与情绪,而一个可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对象又是少男少女们内心最迫切的需求。日记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全盘接收的聆听者。  孩子在摸索着前行。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计划、理想,但他还不是很有把握,还看不得很清楚,或是一阵子清楚,一阵子模糊。他要尝试着表述自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说得不满意还得重新来过。他还受不了被误解、被挑剔,如果说到一半被打断,被说三道四,他就会气馁、会恼火,会不知所措。似乎也只有日记这位倾听者才具有如此非凡的耐心,也只有它始终如一的宽容的沉默能使孩子有信心继续前行。  孩子是首次独立在做一件重大无比的事情--塑造自我。他会觉得累觉得难有时还有点沮丧,他需要发泄情绪,需要安慰自己,但他不要别人看到他的软弱。日记是他能够找到的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在那里他可以让心出来透透气而不用担心它被伤着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是被给予过多的忠告而少有听众,日记它只是倾听,只是等待孩子自己作出忠告,这是我们做家长很难做到的。  如果你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写日记的经历,那么你可能会同意这样一种表述:写日记的习惯或多或少能够帮助一个人安然地度过青春期。



自卑——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个小学生小心灵历程  个案背景:丁丁(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男同学,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内向、孤僻的孩子,在同学们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们的话来说便是“一点都没有用!”他的作业总是比别人作得慢,而且质量也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尽管他加倍努力,但成绩还是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且,他长得有点胖,同学们却又喜欢叫他“小胖子”,平时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去玩,其他人也不会与他玩耍,做游戏。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实在不忍心看到他在班级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在元旦排练节目的时候,我特地请他去配音,他疑惑地看着我,似乎不相信我党话,终于慢吞吞地挤出一句话:“老师,我……我……不行的……”我想让他自信起来,用各种激励的话鼓励他,可他还是不肯答应。   丁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上的挫折,又由于自己长得有些偏胖,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便产生了苦闷、忧郁的情绪,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出现了自卑心理。与丁丁小朋友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自卑心理的呢?一、自卑心理的成因一般来讲,引起当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其了解不够,以致评价有偏差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地方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2、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屡遭挫折与失败   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开始定的目标是五颗星到最后变成能拿到两颗星、一颗星了,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及时关注,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这是导致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3、家庭环境的影响,“先天”和“后天”的不足   另外,小学生的家庭状况也影响着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窘困或单亲家庭,会引起小学生“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如果当他们因家庭原因受到别人冷嘲热讽时,便会无地自容。有些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们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学习条件又不好,在穿着打扮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学,因这些原因也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有些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一直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如果父母亲生性优柔寡断,喜欢忧虑,那么必定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其变得做事犹豫,一旦因为某事受挫折便会造成自卑心理。   4、生理上的欠缺,导致心理上产生阴影   小学生的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缺陷的小学生,常会有“自惭形秽”的心理,如有的学生长得太胖、口吃、有雀斑等,他们害怕这方面的缺陷被人发现,若因此受到嘲弄、冷遇,更觉得无地自容,有此经历之后,有些小学生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长相,陷入苦恼与怨恨之中,他们害怕出头露面,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这又是一个造成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5、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压力过重   但是,导致小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否定的关键原因是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对子女成就的殷切期待,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和落后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二、自卑心理的矫治自卑的存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克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呢? 1、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据心理学家研究,世界上大多数人(弱智及大脑受到严重损伤者除外)的脑子没有多少差别,因此不要总是认为自己的脑子比别人笨而看轻自己。作为教师,要多引导孩子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跳绳,折纸,捏橡皮泥等活动,让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并稍有难度的任务,让他在取得成功时获得成功感,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树立信心。教师帮助他把这种自信心迁移到学习上去。例如对丁丁的引导:我在组织学生跳长绳时,让丁丁也一起参加,每当他跳过去了我就当众表扬他,夸他不但跳得好,而且姿势也很优美,他似乎也显得很开心,跳得更加好了。以后的日子里,见到我也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了。   2、给予学生更多地关注和鼓励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关心这些学生,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情况,并且要多鼓励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表扬是有权威性的,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有优点。尤其在班级活动或竞赛中,发掘这些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参加活动,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我也行,我也能!”的想法,建立起自信心。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科学家、文学家年少时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较低的故事,如爱迪生、海涅等。在一次英语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竞赛,凡是表现突出的学生都给他们一个英文名,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就故意选了一道较易的题目让他回答,然后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You , you , wonderful ! ”(你真了不起!)并且给他一个响亮的英文名。自此以后,他对英语学科有些喜欢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任课老师,他们也决定一起来帮助他,这其实很重要。   3、让学生有不断补偿不足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教师要告诉小学生,不能光嫌弃自己埋怨自己的短处,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找到了原因之后就要“亡羊补牢”,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弥补知识的缺陷,教师在这里可以多帮一些忙,只要坚持不懈,不怕艰苦,多花一些精力去顽强克服困难,牢固地掌握知识,持之以恒,必定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重新恢复自信,慢慢消除自卑感。例如:丁丁的字写得不是很好,我先选了几张我写的钢笔字给他,告诉他要多练习,其他同学还很羡慕他能得到老师的字。于是,我能经常看到他一个人默默地在座位上练字,而且写得也挺好的。   4、引导学生不要有攀比的心理趋向很多产生自卑感的同学,都有一个明显的比较心理。在同一个班级中,家庭条件的好坏差许多,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会羡慕其他小朋友的新衣服,新的文具和玩具,然而又开始觉得自己家庭不富裕,产生羞愧感,造成自卑感。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真正的财富那便是每一个人的本身,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教师可以举例告诉学生,有许多伟人小时侯都是家境十分贫寒的,让小学生明白家境不好不足以令他自卑。   5、通过集体给与学生大家庭的温暖

对于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小学生,要避免小学生因其缺陷受到伤害。在班集体中让这些学生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不是嘲讽,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周围的学生群了解到他有缺陷不是他的错,我们不应嘲笑他,而应去帮助他。在这里,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多关心、多照顾、多鼓励这类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在这个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到自己与别人一样,建立起自信心。不再自惭形秽,自我否定,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丁丁也时常被同学叫“小胖子”,我单独找了那几个爱叫别人绰号的同学谈了心,他们决定不再叫同学绰号。“小胖子”这个名字我便再也没有听到过,丁丁好像也觉得轻松许多。一次,我与丁丁打篮球,趁这个机会我告诉他,其实人胖一点在篮球场上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他听了挺来劲的,便喜欢上篮球。
   现在,丁丁已经有好几个朋友了,他们一起为班级出黑板报,一起打篮球,人也开朗了许多。看到他能融入这个班级,我觉得很开心。



她是装病吗?
赵老师,我女儿最近有好几次在上学时说自己头晕恶心,开始时带她到医院看看吃点药,可过几天又犯了。后来发现她差不多都是在星期一早晨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怀疑她是不是不想去上学而装病呢?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就批评她偷懒怕苦,她听了后好象觉得很委屈,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我该怎么办?请指教。张琳张女士你好!谢谢你的信任。从所说情况看,可能你确实错怪女儿了。因为感到头晕恶心不一定是生病了,有时候心理原因也会导致这种症状,尤其是焦虑紧张或恐惧的情绪状态更容易引起这种现象。这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躯体化”,就是心理问题以生理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且那些症状往往是真实的而不是“装”的。就是说,你女儿周一早上头晕恶心的问题可能需要找到心理的根源。显然,与到校上课有关的一些因素使她对上学产生了强烈的负性情绪,内心的拒绝与不得不去上学的现实使她内心产生极大的矛盾,导致其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建议你和女儿好好谈谈,了解导致女儿内心不愿意上学的原因。一般来说,因为上学而导致学生不愉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压力过大,使孩子视学习为畏途。2、与同学关系不佳。对有些学生来说,和同伴的矛盾冲突、被排斥甚至被欺凌,都可能使学生心情不好,不愿意面对那些情景;3、与老师关系不良。因为老师的批评、师生之间的冲突、误解误会都可能使学生畏惧、回避老师或学校。4、节假日的安排过于宽松自由,和学校生活差距太大,会导致孩子对学校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使他们不愿意上学。这些都可能是孩子产生强烈情绪反应并引起生理反应的原因。了解女儿的实际情况后,你可以选择下面的某些方式或内容来帮助女儿:1、听女儿倾诉: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愉快,都需要得到适当的宣泄。也许女儿不一定马上会把所有内心的话说给你,但你一定要耐心。在孩子给你说一些什么时,千万不要习惯性地否定她或指责她,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让她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她才会把更多的心里话说给你,也才能通过诉说改善心情。完全否定孩子或批评孩子会使孩子内心产生心理防卫,从而封闭自己,家长就难以了解和帮助孩子。2、  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交流有关孩子的情况,寻求老师的更多帮助,包括对孩子给予鼓励,赞扬,和孩子多接触,让师生之间更加亲近;降低或调整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体验更多的学习快乐等。3、  对女儿的学习和交往予以帮助或指导: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她提高学习效率,就会在学习中有更多的快乐;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会让孩子情绪积极稳定。    4、星期天让孩子安排一些预习复习的活动,一方面减轻后续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另一方面让孩子对第二天的上学有适当的心理准备。    5、如果认为自己难以做到或效果不佳,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心理咨询、治疗的专门机构请有关专家给予心理辅导或治疗。




调皮≠捣蛋
调皮孩子,一般在校不受欢迎,在家受到严厉管教,这司空见惯。不过,日前在复旦附中上海康桥学校举行的上海儿童赏识教育参与式汇报暨主题研讨会上,老师讲述的不少例子倒形成一个共识: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不能把孩子调教成大人想象的“乖”孩子。对调皮孩子还是要以赏识为主。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假如一个孩子一点儿也不会调皮,在幼儿园一天生活下来,衣服一点儿没脏,坐在那儿不太动,那倒是真有点问题的。调皮,正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童真与童趣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该校,对低年级孩子的调皮,大多采取呵护加引导的策略,这是很有见地的。  孩子的调皮不能与捣蛋划等号,更不该与入学挂钩。有的学校在挑选孩子入学时,就以孩子“乖”与不“乖”作为录取的标准,使得一些调皮的孩子巴望着好学校而无缘。其实,调皮与捣蛋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童趣未泯,后者是行为欠缺。  对调皮孩子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再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要通过和谐的教育手段,使孩子的调皮变得有水平,学校老师往往通过一句欣赏的话,一次轻轻地抚摸,一份心与心的交流,来调教调皮,显得很有风度和艺术。  另外,把调皮孩子调教成“乖”孩子,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现在一些大人则以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用他们对“乖”的解释来衡量孩子,结果孩子不该成熟的早熟了,不该老练的世故了,一开口就是“大人腔”。其实这种“乖”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的,是以大人意志决定孩子的粗鲁行为。事实上,当孩子成为所谓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时,他们的童趣也就被“剥夺”了。



孩子经常“害羞”怎么办?
    我的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感到“害羞”,不愿主动参加活动,或上课举手发言,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教师也反映,不少孩子缺乏个性,面对一些问题,明显地缺乏自信。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担心,或是尚未进行实践活动,就自以为不行而不敢尝试。有的学生代表本校外出参加学科竞赛,准备了很长时间,却在临赛前打了退堂鼓;有的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本来明明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却因事先在心理上认定对手比自己强,因为主观上放弃了全力拼搏,甚至还认为能得个名次就已经不错了。上述情况并非智力因素不足,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不足多造成。     目前,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投资买电脑,到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辅导班,甚至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而剥夺了孩子家务劳动的自用和权力,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出高分数,做父母的甘愿上天揽星星,可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由于不少家长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挫折教育,忽视培养孩子正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造成了不少孩子“高分低能”或是“低分低能”。     人的个性品质应该从小培养,在培养孩子智力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差别并不是很大,所受教育程度也基本相当,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各方面能够很优秀,而有些孩子却令人很失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进取心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否有敢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否有现代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这所有的一切,均与非智力因素是否被认真重视有密切关系。     因此,家长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所有成就,就应当从小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心理品质与素质,而一味地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而自信的对立面恰恰是自卑,一个缺乏自信,遇事就慌、充满自卑心理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很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孩子智力因素的优势往往会被其非智力因素的劣势所削弱,最终的结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因此,家长在教会孩子认字识数的同时,还要教孩子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还。这对孩子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攀登事业的高峰,与他们拥有高度民主的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难以动摇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上述这些优秀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信手捏来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培育出来的。栽培者除了学校、老师之外,父母也是其中之一。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和园丁。




让孩子的性格“刚柔相济”
    过硬的心理需要从小培养。在中国家庭里,母亲一直担任着六岁以下儿童的主要养育责任,而在幼儿园和小学,甚至初中的教师队伍也以女性为主。的确女性能带给孩子善良、敏感、细腻、温柔等品质,但女性天生的敏感与脆弱有时会给孩子的心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爸爸们来尽力弥补了。        爸爸们光荣的职责就是在与孩子的交流和相处过程中,让他懂得勇敢、坚强、理智、达观等特质。        培养孩子快乐起来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气质,但这并不说明孩子天生就有乐观与悲观之分。快乐,其实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        女人通常都比男人敏感,而敏感则容易受伤,另一方面女人还容易钻牛角尖,喜欢与人攀比,这些都是她们不如男人知足快乐的原因。所以在孩子快乐能力的培养方面父亲的责任比母亲更重大。        也许有人觉得对孩子而言知不足才能有所进取,可在有些时候太多的不满足便会让快乐来得不那么简单。父亲应该让孩子知道他有哪些不如别人的地方,更应该让他能轻松地找到自己强过他人之处;父亲要培养孩子在逆境中快乐起来的能力,能从内心深处把失败与挫折视为人生的一种财富,而不仅仅停留于认识的表层;父亲应该尽力克服自己与家人的虚荣心,让孩子沿着正常的轨道生活,因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有归属感的人比较容易觉得快乐……        有针对性的压力训练        不要太过心疼孩子,特别是对那些生性比较胆小、怯懦的孩子,父亲有必要给予他一定的压力。        比如有的孩子在儿童乐园里根本就没有敢玩的东西,他不敢玩滑梯、不敢骑小车、不敢坐飞机,常常只是拉着大人的手默默地坐在旁边看别的孩子玩,脸上倒也满是幸福的模样。这种时候母亲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她甚至知足地告诉自己“胆小也不纯粹是件坏事,至少这种孩子比较容易管教,不会闯祸。”        可父亲就千万不能这样了,在这种时候他就要扮演“恶人”的角色,一点点用利诱、用威逼、用各种手段迫使孩子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当然,爸爸们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这样一来孩子不容易反感,二来他可以从容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抵消恐惧的心理。        始终用科学的观点给孩子解释事物        在童话里小老虎可能会和小白兔做好朋友,小花猫也可以与老鼠一起快乐地玩耍,天上打雷下雨则是雷公雷母在吵架,……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又被告知一切都不是这样。别说小宝宝了,有时连妈妈都会觉得迷惑,“为什么要把童话编成这个样子啊,搞得我都分不清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还有些时候妈妈为了管教方便,平白地拿出大灰狼、大老虎来恐吓孩子,或是说什么“不听说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对黑暗、对动物、甚至对警察生出了没来由地恐惧,而这种恐惧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种时候又要当爸爸的出马了。也许,爸爸、妈妈可以来个约法三章,妈妈负责讲故事,爸爸则应该一直以科学的观点来诠释一切,并且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这个才是事实。科学,是战胜心理障碍最好的法宝。        不让情绪化影响孩子        女性因为生理周期及心理特征的影响,情绪经常会大起大落,波动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她对孩子的管理尺度也会有很大的弹性。心情好的时候宝宝把房子拆了也没关系;而心情不好时,孩子玩水弄湿了地板都变得忍无可忍。相对而言男性就比较理智客观,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尤其是处理孩子与母亲矛盾上,父亲应该持公正的态度,力争做到不偏不倚。        除了尽量不让孩子受到成人情绪变化的影响之外,父亲还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不让情绪过多地影响自己的行为与心情。比如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冷处理,无论他痛哭流泪还是摔打玩具,都置之不理,并阻止家里其它人去哄、去劝;比如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他一定的个人空间,让孩子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        适当时候让孩子明白童话与现实的区别        宝宝的天性中有着太过善良的成份,有的孩子甚至听不得故事中带有任何血腥色彩,哪怕是剧情需要猎人打只野兔也不成。妈妈们也许觉得善良也不是什么坏事,便顺从孩子的意见尽挑些情节简单,故事美丽动人的东西讲,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通世事。长大以后接触到现实的生活便无所适从。        父亲在这种时候应该明白一点:让孩子永远生活在童话中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世界来向他展示残酷的一面,不如由自己来一点点地告知。有意识地培养他看看《动物世界》来了解一下小动物们真实的生存环境,讲故事时不要刻意回避那些经典却有悲剧色彩的童话。你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不是童话,而就算童话也并不完全都是妈妈口中那么宁静美好。        教会孩子一些协调人际关系的应变手段        有个妈妈在网上写了一则日记,她有对双胞胎宝宝,因为是小孩子,免不了互相打闹争吵,抢夺玩具更是家常便饭。在发生抢东西时她总是帮着那个原来的“物主”夺回玩具,并告知那个抢夺者“玩具要哥俩分享,要有先来后到,他先拿到的就应该让他先玩”。然而情况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干预而得到缓解,常常是她刚刚处理完走开,后脚就又听见了被抢者的痛哭声以及胜利者的欢笑声。        后来父亲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的处理方法与母亲不同,他也教育孩子们“玩具要互相分享”,但是分享的概念在父亲嘴中变成了“学着大家一起玩”,之后他会教孩子们一件玩具两个人玩的方法。渐渐的,家里的争吵声少了,妈妈惊异地发现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多,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最后妈妈在日记里感慨“看来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父亲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啊!”





种下责任的种子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 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告诉他:“以后你要跟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床,再困也得起来。妈妈爸爸不再叫你,上学迟到的话,由你自己负责。”这样坚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了,到时小闹钟一响,他会自己起床的。         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愈多,照顾得愈周到,孩子们就愈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儿童,注定会成为明日无能的父母!         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从经验中悟得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如果缺少了这两样东西,结果会给父母惹来烦恼,甚至会给家庭带来悲剧。         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责任的种子呢?许多妈妈爸爸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         培养责任感的另一个办法:在家里要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这样的家长可真糊涂,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到那时父母醒悟过来,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已经太晚了。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郾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句被大家所熟悉的老话,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这是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子女的话。“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那将来大家都会没有饭吃。         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扫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报纸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几件给孩子干,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爱心开启孤独的心灵
我有一个在北京海淀区群英小学就读的儿子,他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的乳名叫虎仔,自小长得虎头虎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张可爱的笑脸,聪颖灵俐。他幼年的照片多次被报刊采用,可谓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童星。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对他宠爱有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乐意带他去玩一会儿,才肯还给我们。虎仔成为我们家庭中幸福的“源泉”。二岁之前的虎仔,除了没有语言之外没有任何的异常表现,也没有引起家人的高度重视。直到三岁之前,我们才感到:小家伙可能有问题!经过多方求医,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诊断的结果像晴天霹雳一样,令人难以接受。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是一群缺乏自我意识、自控能力极差,不能与人进行正常交流的人。其中一些儿童终生没有正常的语言交往能力,还有一些儿童多动,有刻板行为,自虐,等等。孤独症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被发现命名后,一直病因未明,医生只能诊断,却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疗。我的孩子从确诊后到五岁之前一直没有语言,他的任何需求都是靠行为来表示。只有同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用心来理解他。那时,我们的痛苦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撕心裂肺的痛苦。我无法面对天真无知的孩子,经常抱着他放声痛哭,而他却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精神崩溃了,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次又一次地想抱着可怜的孩子跳下中央电视塔,和他一并结束这悲惨的命运。有一个孤独症患儿是我们全家的不幸,但在他康复这条艰难的路上,我们碰到了许多热心地、真诚地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一次一次地经历人间爱心的可贵、爱心的无价。首先,帮助孩子走上康复之路的,是中共中央警卫局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是她们的理解和接纳,以及无私的奉献,为孩子的康复奠定了基础;然后,是群英小学的每一位校领导和老师,是他们用爱心开启了孩子孤独的心灵。可以说,从孩子迈进学校那天起,他们就成了我的同盟军,我的孩子成了大家共有的孩子。     当给孩子报名入学时,负责接待的胡校长就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但她还是接纳了这个异常的孩子入学。我们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两天。当周菊云校长约家长面谈时,我真有一种如赴刑场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孩子被拒绝在校门外。我哭诉着把孩子是一个自闭儿实情告诉了她,又进述了我们是如何竭尽全力把他从没有一点语言能力训练到可以简单交流的经历。她默默地听着,随着我一起流泪。周校长责怪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她孩子的情况。她说,其实群英小学已经接收了三名孤独症儿童,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很有经验,非常了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痛苦的心情,愿意帮助她们。在孩子正式入学以后,学校可以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教他,减少孩子在校学习的难度。当时的我,激动得泪如雨下,就觉得苍天有眼,天不绝我,让我和儿子遇到这么好的校长。责学前班的胡校长安排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带他,观察到孩子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多动、危险意识差,就同意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正常入学打下基础。     孩子入学后,被安排到杨光老师的班里。杨老师为了孩子康复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耐心。她留心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仔细观察孩子在各种场合时的情绪和反映。她主动提出在数学课、语文课上家长不陪读。这意味着要让孩子尽可能的独自学会与人交流,并让班上的同学不歧视他。在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调适,孩子基本上适应了校园生活。杨老师把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康复训练的重点。因为孤独症儿童几乎没有社交的愿望,更没有社交的能力。课余时间,杨老师把她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上。每天,她安排班上3-4个小同学与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她在一旁观察指导,并在全班开展了“爱虎仔、帮虎仔”的活动。几乎每天晚上,杨老师都要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当天的表现,与我们共同商讨训练的方案,和我们一起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与出现的问题都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孩子的进步使每个熟悉他的人都感到吃惊。到目前为止,孩子能独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自己记作业,课堂和家庭作业及考试都能独立完成,各个科目考试都取得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能和同学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邀请同学出去玩;还学会了滑轮、游泳、打篮球、画画儿、弹钢琴,上学期结束时,他被学校授予“进步最突出的同学”奖状。看到孩子拿着奖状那种自豪的神情,我喜极而泣。是周校长、孙校长、胡校长、于主任、杨老师、高老师、徐老师、孙老师和其他的老师以及那些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同学们,是群英小学的校领导和师生们共同创造的这个环境和空间,给了一个孤独症儿童康复的良好氛围,是老师们用母亲般的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孤独症儿童的逐步康复。孩子得到的是老师们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是在心理上完全接纳他的一种爱。     一个孤独症孩子带给父母的是烦恼、失败、痛苦!那些可尊敬的老师,不光用爱心开启孩子封闭的心灵,也用他们的爱唤起我对生活的希望。可以说,群英小学的师生们不仅帮助了一个孤独症儿童,而是挽救了一个家庭。目前,中国孤独症患者至少有50万之众,这些家庭都处在万分的痛苦之中。我无法想象,如果群英小学的老师拒绝我的孩子于校门之外,他今天会是怎样?当我表达对群英小学的师生们的感激之情时,同时深切地呼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向那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不幸的家庭捧上一颗充满爱的赤诚之心,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孤独的小雨
                                        小雨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父母含辛茹苦,供她上学。小雨懂事很早,她从父母额头的皱纹、双鬓的白发读懂了人生的艰辛,为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改变这种状况,从此,她再没有多余的言语,只知道埋头苦读。人际关系、喜怒哀乐,几乎所有的感受都被她残酷地压到心底深处,久而久之,她变得不会哭、不会笑、不会与人交往,总是一副冰冷的面孔,令人见而避之。虽然她平时学习不错,可是到了中考、高考这样的紧要关头,却次次失利,为此她感叹老天不公、命运不济,心里很不平衡,面孔也更加冰冷,绝望到极点。最终她还是重新鼓起勇气,跨入不理想的大学之门,希望有一个崭新的开始,活出自己的精彩,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压抑与过分的自制,她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别人都三三两两,只有她每天形单影只,像个幽灵飘荡在宿舍与教室之间,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年级第一的成绩成了她唯一的骄傲,成了她的救命草。她与同学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很奇怪为什么一些食品、衣服……等“无聊”的话题,她们会谈得津津有味;每每看见室友的父母来看女儿送衣服、水果时,或者听到室友给家里打电话跟父母撒娇时,她心里总是酸酸的。渐渐地,她与室友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从此她害怕回宿舍,怕听到她们的声音,更怕她们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听起来那么刺耳,好像在嘲笑她的孤独与凄凉。为此她选择了逃避,她脱离了班集体,像一个边缘人,班里有什么重大活动,她总是后知后觉,同学们说她缺乏集体观念,她认为是大家剥夺了自己的权利。只有临近考试的时候,大家都来问她问题,从早到晚没有片刻空闲,她才觉得充实、开心。可是考试过去后,她的生活又阴云密布了。故事里的小雨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乐于助人,她的天空应该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她的生活满布阴霾,压抑又苦闷。哪里出问题了呢?究其缘由是长期的自我封闭心理所致。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等以外,大部分时间独处,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的人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是一种与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从而引起焦虑。而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最终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另有些人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如“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出头椽子先烂”等,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狭窄、情感隔绝,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心理活动病态化。  故事里的小雨最初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主动克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而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了与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从而丧失了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以致于当她考上大学,希望走出自我封闭时,却因长期自闭所导致的社交经验缺乏、强烈的自卑心理以及由此滋生的嫉妒心理,而不敢与人交往,又开始逃避,再次选择了自我封闭这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负性情绪日积月累,终使小雨陷入痛苦的深渊,不知何去何从。认识到自我封闭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就应尽快调整自我封闭的心态。自我调适的方法具体有三:1.纠正认知,增强自信,客观评价自己,不宜人为夸大自己的缺点,要乐于接受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时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很棒”、“今天看上去挺漂亮”等;2.要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社交能提高思维能力、更新思想观念、丰富情感并维护心理健康。要想融入集体,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就要敢于开放自我、表现自我,让他人了解自己;3.要勇于实践,逐步扩大与外界的交往,主动打破与同学之间的隔阂,缩短心理距离。


失去了心理成长的勇气
  对于一个青年人,你理解了他的性--包括他的性观念、性方式,便是对他的最大的理解。因为性是人类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在成长过程中,由性而引起的困惑乃至心理障碍是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楠是一个20岁的在校女大学生, 她有着含羞草似的腼腆神情,说话时扭动着小巧玲拢的身体,看上去像一个还在念初中的小女孩。但是,她却已经有了多年“强迫症”病史。她能诉说的主要症状是“我觉得自己的思想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我过不去,可又退不回来,因此我不知该怎样去感觉”。另一个症状是“夜晚我想入睡时,却感到有一样东西拼命地把我往上拉,令我无法入睡”。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楠自己做了详细的解释:五年前,她发现自己的思想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集中在某一个念头上。例如放学后她一离开教室,就反复回想是否有什么东西又遗落在课桌里。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搞得她头昏脑涨。在亲戚的建议下,她去了医院的心理门诊看病。可是等她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她按照医生的要求练习放松,改变思想方式后,却发现自己被卡住了,再也回不来。她说医生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她的问题,还不如回到以前的感受中好受一些。然而,她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失落了原来的感觉,回不去了,只能吊在半空中。这个案例反映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逃避成长”。她想退回去的愿望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其二是严重的依赖心理:在这五年中,她到处求询、不厌其烦。从中可见她对“咨询”上了瘾,她喜欢通过这种“求询”关系,来获得关注,寻求同情。这还只是她表面的问题,更大的隐情还待我去探索。这些“心结”可能被她意识到了,也可能为她所不觉。   “你的人际关系如何?” 我基本上不与人往来,只有一个女友关系还不错。”你害怕什么?” “害怕同学知道我的秘密。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们已经窥破了我的秘密……”楠说着垂下了头。通过她的自述,我才知道,原来她有自慰习惯。几年来,她一直努力地想戒除这种习惯,但不仅未能改变不良习惯,反而愈演愈烈,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使得自己失去了心理成长的勇气,形成强迫症状,徘徊在某种观念中。 强迫症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对某种无法消除、无法接受的事实的反抗。
父爱日记伴女成长
    孩子的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家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朋友同事在一起,几句话下来,就自然扯到小孩。为了教育子女,许多父母绞尽脑汁,可往往一肚子的无奈。小孩不知大人心,大人不解小孩意,于是斗智斗勇,威逼利诱,反复争夺。小孩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父母与小孩的斗争史,充满辛酸的汗水,泪水。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好呢?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女儿做作业,我就在一旁写。一方面是陪女儿,另一方面是要记下生活中的感悟。我发现女儿喜欢看我写的日记,常偷偷摸摸地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看,特别是写与她有关的事。于是,我便萌生了给女儿写日记的念头,美其名曰:父爱日记。女儿成长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教女儿怎么写作文,写在日记上;孩子做错事了,给她讲道理,写日记……    文字往往更能打动孩子的心,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再是你苦口婆心,她置若罔闻。这种方式,让孩子和父母都能更冷静、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喜怒哀乐,孩子乐于接受。现摘抄几则如下,但愿给年轻的父母们一些借鉴。           习惯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        天气:晴    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记得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所受的教育,幼儿园影响最大,在那里,他懂得了把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与人分享……养成好的习惯,生活就会比较充实,容易做出一番事业。一位学生放学回家懂得按时认真做作业,写字不马虎,自觉钻研知识,不懂就问,每天读一定量的书等,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整天无所事事,消磨光阴。越是成功的人,他越习惯于勤奋,他会拥有决心、意志、耐心……    坏的习惯祸害终生,容易形成。好的习惯坚持下去,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一般人总是做不到。实际上,人生就是与许多恶习斗争的复杂过程。    你有多少好的习惯呢?读书    2004年9月6日星期一        天气:晴    马勖读书一直比较好。今天晚上,我让马勖读《天安门广场》,马勖读得还不错,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又有感情。以后,要让马勖多练习读书。书读得好,语感才好,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好的锻炼。    马勖读书的缺点是不注意看字,不爱思考,读过了,收获不多,今后要改正。 孩子    2005年1月6日星期四     天气:晴    昨天一放学,马勖就抑制不住兴奋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我又被表扬了。”    我高兴地说:“真的。”    马勖忽然自言自语:“哎!有知识的人想不被人夸都不行……”    我望着马勖,笑了起来。接着,马勖更加得意忘形:“我孤独,我寂寞……”    “为什么?”    马勖想笑又笑不出,想了一会儿,说:“因为这几天除了我,没人被老师夸这么多次。我觉得没人配跟我玩。”    我越发觉得好笑:“王婷不配跟你玩?”    “别说王婷了,就连朱雨露都不配。”    我问:“老师又夸你什么了?”    “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秦老师说我的作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用词华丽,栩栩如生,有声有色……”    孩子毕竟是孩子,心里藏不住一句话,天真无邪见于言表。                    八、奖状    2005年1月23日星期日         天气:阴                                                 奖状马勖同学,你在2004年度世界睡懒觉大赛中,刻苦努力,成绩显著,荣获十岁年龄组特等奖。希今后戒骄戒躁,再创佳绩。    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世界懒人协会                   2005年1月23日     最近,马勖在学校一次拿了五张奖状,早上喊她起床,总是赖床,我戏称给她再发上面的一张奖状。其实,马勖的毛病还不少,如乱花钱,好吃,好看电视等。不知何时能改变一些。

失聪少年的画家梦
天没有给他一双可以聆听的耳朵,却让他在纷繁的色彩中发现了另一个世界。2002年,当13岁的栾天野从“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国际少儿书画大奖赛”上连捧两项大奖时,这个自幼失聪的少年终于会心地笑了——   “我喜欢画画,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当栾天野一字一顿、用不太清晰的语调把这句话对记者讲出时,他仿佛费了很大气力,头上微微地渗出了汗珠。然而,当栾天野打开他厚厚的画册时,该轮到记者吃惊了,无论是景物画、写生还是卡通画,尽管画笔还透着丝丝稚气,却掩饰不住那洗练的线条、斑斓的色彩背后所跳跃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高度失聪者,少年栾天野可能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各种声音,也缺少同他人沟通的能力,但他却用心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色彩和线条绘出了他所理解的美与真。   以画代话 1月26日,大年初五,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栾天野的姥姥家中,栾天野在这里过年。   “过了年,他刚满15周岁。”栾天野的姥姥高彦青对记者说:“他是1月份出生的,3天前才过了生日。”15岁的栾天野外表和这个年龄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一脸青春朝气,是一个高大的小伙子,身高已经1.82米,只不过很少讲话,偶尔说句话,也是一两个词往外蹦,而且咬字很不清晰,有时记者听不懂,还要他的母亲做“翻译”。 栾天野小名叫欢欢,出生在哈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姥爷是大学教授,姥姥、母亲也都在学校工作。刚出生时的栾天野活泼可爱,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而且理解能力很强,6个月时就能叫妈妈了。他长到7个月时,开始持续发烧,高烧过后,家里人发现他对声音不敏感,就领他到211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让全家人都很难过:栾天野患了重度神经性耳聋,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任何声音。 尽管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栾天野却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了兴趣和天赋。他喜欢看电视,虽然听不到声音,却同样可以理解电视的内容。为了和姥姥交流,两岁多时,他就拿起纸笔,无师自通地画起东西来。“有时他想吃什么,就拿笔在纸上画,而且画得很像,很有表现力。”高彦青说:“有一天早晨,他画出了奶牛、饼干,我就知道他早点想吃牛奶饼干了。” 栾天野的这一绘画天赋,给家里人带来欢喜,从此,父母就开始刻意培养他这方面的特长。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栾天野的绘画仍然进步很快,表现出很高的悟性。  安上人工耳蜗 8岁时,栾天野上了南岗区聋哑学校,同时在哈尔滨市少年宫参加了一个绘画班。看着活泼乖巧的孩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姥姥高彦青心里很是着急。1999年,高彦青听说国外有一种电子耳蜗技术,能够让耳聋患者部分恢复听力,就四处打听,后来听说北京协和医院能做这个手术,但手术费很贵,要19.6万。 为了让外孙不至于错过教育期,高彦青决定还是做手术,她把一处房子卖了10万元,又筹借了10万元,为栾天野的左耳安装了电子耳蜗。   1999年12月23日,走出病房的栾天野发现自己可以听到声音了,他一下子惊喜异常,那几天,他画了很多画,送给身边的医生和病人,希望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在北京经过两个月的语言训练,栾天野回到哈尔滨,并转学到宣庆小学,重读三年级。2002年,栾天野升入宣庆中学。   “他现在通过听声音和辨口形,已经能够听懂一些话了,但讲话有时还很困难。”高彦青说:“3岁到5岁是孩子的语言发育区,他已过了这个年龄,学起语言来很吃力。他现在的语言能力大概相当于3岁的儿童,需要每天进行语言训练。”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栾天野一刻也没放下手中的画笔,他开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专业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美术基础知识。2002年5月,栾天野画的一幅卡通漫画被《漫画大王》选用,还寄来了10元钱的稿费。 “孩子高兴了好几天,绘画给他带来了自信。”高彦青说:“虽然他是个残疾人,但我不愿看到他成为一个废人,如果有了绘画的一技之长,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画家的梦想    栾天野最喜爱画的是卡通漫画,如今,他绘制的各种卡通人物已经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少年美术比赛,取得了很多荣誉。 早在1996年,7岁的栾天野所画的《红绿灯》就在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大赛中获奖;2002年,他的两幅绘画作品入选“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国际少儿书画大奖赛书画展览”,并分别荣获铜奖和优秀奖;2003年1月,他的绘画作品在“北京金秋杯书画、手工作品大奖赛”中获青年组三等奖。 栾天野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喜欢画画,画画要有想像力。有一次课堂上画海洋世界,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去画,而是把鱼画成正在游动的,显得很生动,原来课本上的墨斗鱼没有眼睛,显得没有生气,我给墨斗鱼添上了眼睛,很有神,老师给我打了高分。这使我明白,画画要有想像力,构思要巧,才能不落俗套。”  15岁的栾天野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已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努力的方向,他的家人告诉记者,打算初中毕业后让他上高中美术特长班,然后考美术学院“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画家。”栾天野一字一顿地说,虽然吐字不清,却语气坚定,脸上充满自信。
致高三考生的一封信
母校的考生朋友们:大家好!我毕业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回忆去年参加高考时,我的心情和现在毕业班你们一样,在夹杂紧张、兴奋、担心的百感交集中度过每一天。在学习生活中有一点点小感悟,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奋斗到现在,大家一定身心疲惫吧。不过不能因此败下阵来,事到如今拼的就是身体和心理。大家都全力以赴,自觉地不看电视不看小说不玩游戏(这点都做不到你真是“昏头”了,奉劝你不要高考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24小时学习、休息,你想在这种情况下“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就要看你的体力是否充沛,心理是否适应。影响考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我大致分为三类:“天时”、“地利”、“人和”。正确对待高考的心态,我认为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以下我详细阐述原因。“天时”——关注天气情况,注意增减衣服,考前来场伤风感冒就亏大了,要是一个礼拜还不见好,必然精神也萎靡不振,勉强学习即没效果又不利康复,所以最好别生病。外,考试时间决定复习作业时间。例如数学是上午考,你可以安排上午攻数学,物理下午考那就下午钻物理。生物钟适应这种时间模式后也有利于考场相应的脑区激活,利于思考。“地利”——考试熟悉考场,生活小区,学校的周边环境,没法改变只有适应它,在安静的情况下能看得进,吵闹的地方也能背得住。考试不可能周围一片“死寂”,有点吵闹是自然的,不要对声音太敏感,分散了注意力。更不要因为环境吵闹就产生厌学心理,“为人所不能为”者:高明!这是保证高效的重要途径。其实你投入进去后,叫你吃饭你都听不见。人就是有这种潜力,好好挖掘吧。“人和”——维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点极为重要,涉及心理健康中社会心理健康一方面,却又经常为人忽视。人际关系和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而考前的压力感和紧张感会使人暴躁。如果成绩不理想这点就更明显,看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大发脾气,受害者是家人老师同学和你自己,内分泌失调,晚上失眠,白天要么动怒要么瞌睡,怎么可能静下心来看书解题。其实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你帮助很大。心理方面“心情好,什么都好”,可以以此对抗长久学习带来的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能,很简单: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据不完全统计:“唱反调的都没好结果。”老师怎么说都比学生有经验,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班主任说的话不是没根据的,多年宝贵经验,财富啊!不要“有眼不识金”!别嫌啰嗦,那些要求你都做到了吗?存在的问题你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的一些学习经验也是老师们先人们传授的,没有用怎么会留传下来。家长们只有你一个掌上明珠,难不成要害你?给个微笑去上学,心情好!大清早就吵一架在去学校,总感觉不爽,上课还想着那点鸡毛蒜皮的家庭小纠纷,说不定一个考试要点就没听到。同学们不到一个月就各奔东西了,好好珍惜,不过纷繁复杂的感情问题还是暂时甩一边,来日方长。燃眉之急是用分钟计时的高考! 对于高考的态度,我们不用去讨论它存在的意义、价值。记住:我们是考生,不是教育部长。“天意如此”,我们只能“听天命”。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人事”。穷尽我们的潜力,能使100%的力,绝不使99%,能考90绝不考89,一分相差多少名次!可以说老师们已经穷尽所有智力教授我们知识,家长们也穷尽心力为我们奔波,而我们要做的只有也只能有穷尽心思学习休息。    最后给出几点建议: 1、保证三餐。 2、学累了就睡觉(睡觉也可以调整心态),可以打个盹,绝不可以浪费体力。 3、不要厌学。(克服厌学上文已经阐述,不再赘余)对于冲刺重点大学的朋友:细心,细心,再细心。考虑全面补漏,高考考的就是细心! 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朋友:“黑马”就在你们中间,相信自己! 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朋友:稳扎稳打,稳中求胜,不考谁会得多,考谁错得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遥遥祝好!


如何告别“数羊”的日子?
我经常失眠。我晚上十点半准备就寝,往往到午夜两三点才迷迷糊糊的睡去。有时甚至到天亮还不睡。隔天,很累,但还是睡不着,尝试数羊、数数的方法,好象也是毫无用处。医生给我吃安眠药,有时吃了也不能睡。几天累极之后,才勉强睡去。这样循环着,我很痛苦,我曾向医生询问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他说没有必要。但我该如何克服失眠问题呢?解析:失眠症是一种无明显原因的睡眠障碍,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不良。失眠症的表现主要是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和醒后不解乏。入睡困难表现为翻来覆去睡不着,各种姿势都无助于入睡,辗转反侧、痛苦烦恼,即使头脑中什么都不想,也无法入睡,有时甚至会睁大眼睛等待天明,但多数后半夜能在迷糊中不知不觉地睡去。睡眠浅表表现为“清醒样睡眠”,即患者在睡眠中能迷迷糊糊知晓周围动静,有时也能偶尔听到自己的一两声鼾声,但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睡着过,甚至否认自己睡着,但自觉疲乏有所缓解。睡眠时间少表现为很早就醒来,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有时半夜醒来后过很长时间仍能迷糊入睡,但睡眠时间也就4-5个小时,甚至更少,白天常常精力不济、精神倦怠。易醒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容易被细小的声音惊醒,有时虽无声音刺激,也会在上面过程中频频醒来,失眠还可伴有焦虑,主要是担忧失眠对人体心理和生理的不利影响。长期的失眠症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持续的睡眠不足容易造成抑郁症和焦虑。此外,失眠患者最常发生的现象是集中力、记忆力、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都显著的下降,连带影响了人际关系。还有,失眠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生病。因此,及时矫治失眠症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失眠症的治疗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进行。尤其是心理疏导或改善是不可忽视的。失眠症的矫治(1)刺激限制治疗:此方法认为失眠是一种对与睡眠相关的时间(床上时间)和环境线索(床和卧室)的条件反应。按照这一前提假设,这种方法就是训练病人把入睡与床、卧室等重新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是通过缩短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和强制执行一个睡眠-觉醒时间表来完成。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计划——缩短与睡眠无关的活动,调整睡或醒的计划。因为对于大多失眠病人,在床上的时间、卧室环境已经变成了一个强烈的消极暗示,要睡觉但难以入睡,还有挫折感,易激发。具体程序为:①只有当困倦时才上床;②如果不能在15~20分钟以内入睡或重新入睡,离开床到另一间屋子,只有当再感到困倦时才回到卧室;③每天晚上可以经常重复①、②过程;④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有规律)不要计算一晚上共睡了几个小时;⑤不要在床上进行与睡眠不适应的活动,如在卧室内看电视、小说等;⑥白天的小睡时间不宜太长;⑦仅仅为了睡眠和性才使用床和卧室。(2)睡眠限制治疗:是缩短在床上时间,使自己在床上的时间尽量接近所需睡眠的时间。例如,如果你每天晚上睡着5个小时,而在床上的时间为8小时,限定睡眠时间(从开始上床时间到最后起床时间)应该是5小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前者睡眠效率为63%,应提高睡眠效率。许多失眠者在心理上对入睡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因为自己晚上入睡时间长,如果和别人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就会比别人睡得少。所以,在别人还没有上床入睡时他们就早早上床了,花很长时间努力去睡眠。而结果则和他们的期望相反,入睡时间不仅比别人更长,睡眠质量也不好,经常出现很多的片段性睡眠,这种睡眠习惯是顽固性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睡眠限制,就要设计一套个人化的睡眠和觉醒程序。这个程序是建立在对睡眠时间的估计上来进行调整,在床上的平均时间被限制,造成了一个轻度的睡眠剥夺,以提高睡眠效率。例如,如果一个病人报告每晚睡6个小时,而在床上时间为8小时,那么从理论上讲他在床上应只呆6小时,但事实上应轻度调节在床上的允许时间,在床上时间应比6小时再增加15~20分钟,这样睡眠效率就会超过90%。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就需要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应使睡眠效率经常保持在80%~90%之间。有人推荐在床上的时间应比睡着时间长5%左右。睡着(每晚)的平均时间应取一周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调整。但每晚在床上时间不能少于5小时,否则可能会造成白天多睡或出现危险事故。在白天中午的小睡是允许的,特别是在治疗的早期阶段。(3) 认知治疗:认知治疗寻求改变病人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例如,病人经常在上床后表现极大的忧虑,试图控制入睡时间,总担心失眠会对自己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有:①不切实的睡眠期望(每天晚上我必须睡8小时以上);②对造成失眠的原因的错误看法(我的失眠完全是由于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不平衡);③过份夸张失眠的后果,由于失眠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失眠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器质性损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失眠会单独给人身体带来器质性伤害;④每晚试图控制睡眠。其实睡眠属于自主性神经系统调节的一类生理活动,不受意志的直接支配;⑤缺乏睡眠感,失眠者总觉得自己仍在清醒状态。认知治疗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睡眠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如再归因训练、假设检验、再评价、注意转移等技术,重新形成他们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不合理信念和态度是导致经常性失眠、情绪痛苦、对睡眠恐惧的重要中间环节。    (4)放松治疗: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察,高唤醒水平无论是在白天和夜晚(生理的、认知的)都对睡眠形成干扰。渐近放松这一类方法,主要是为了减轻失眠者的心身紊乱(如情绪焦虑导致的肌肉紧张)症状,降低失眠者的心理或心理生理唤醒水平。但对于难以维持和难以集中注意力者,这种方法效果不好。    (5)矛盾意向法:此方法就是让失眠者由原来总想尽快入睡改为有意长时间保持觉醒状态,拒绝入睡。如果自己放弃了入睡的努力,实际上代之以保持觉醒,结果焦虑将得以缓解,入睡便易于发生。






给父母的一封信   
  我知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的去活一回。可是活着的感觉,有时好累。
                 
  偏偏在幻想中看见父母的脸,偏偏在照镜子中找到自己的苍白与憔悴。我现在,安静的躺在床上,茫然的看着看着天花板,等待着。没有忧伤,没有叹息,一切有点疲倦。我的生命,在这种状态下延续着。
                 
  因为外面的世界如我对它的认识一般灰色,因为外面除了连绵的雨就是猛烈炙痛的光,因为我现在没有力气走到外面。两天了,没有吃什么东西:周末的原因,心情的原因,还是,病得真有那么严重。
                 
  父亲刚刚回来过,看了我一眼,说了几句注意身体的话,匆匆的离开。他一离开,我就需要独守在这个房间,多少天家里都是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屋檐上,有灰尘织结的网,屋檐下面,是被网住的我。
                 
  我的鼻子,里面又有液体要流出的感觉。好些次,我把头仰过去,不愿意看见它,可是这样做,又会闻到那种发腥的味道了。不敢告诉父母,发生在几年前的一次意外后,遗留下来的这种症状。怕自己伤心,怕自己伤了他们的心。我没有癌的征兆,它流出后还会凝结。我不怀疑今天会这样的过,明天它再来拜访。
                 
  它太寂寞,所以选择离开我空洞的肉体,一点一滴的逃散,我理解一如自己的感受。
  爸爸妈妈,回来以后我才知道,一家团聚有多么的重要。我知道这些天我的面色不好,让你们担心了。我也不想这样。不要总是敏感的认为我的身体因为什么潜藏的病而虚弱了,我在外面过得很好,回到家过得更好。
                 
  好久,没有和你们聊一聊天了。现在我好想面对你们,看到你们。你们不是说过,我一旦在受伤以后就会想起家,想起你们吗?其实,我并没有受伤,我只是走过了任性的岁月后,懂得了什么才是重要的,我想你们。
                 
  还记得儿时那次离家出走吗?你们一定记得,只是为了我忘记而不去说。那是我最开始叛逆的倾向,我第一次试图脱离你们的怀抱。那时那一刻,没有你们的影子。我听见风吹的声音,我听见静夜里蛐蛐的叫声,我在黑暗中,沿着那条公路茫然的跑着。我因为害怕而忘记疲惫,跑了多远呢?为什么要跑呢?再跑远点是不是父母就永远找不到我了呢?我的脑中尽是这些奇怪的胡乱的想法。委屈了还是要拼命的抑制泪水,多想回去啊,你们一定急了,我在证明什么呢?证明我可以不是一个你们眼里的乖乖宝吗。妈妈你的声音我听到了,你在哭泣,你在喊着我的名字。我躲在路边,看见你从来没有过的那种伤心的表情。你们骑着那辆陈旧的自行车,它发出熟悉的咯吱、咯吱的声音。你们走的远了,我在你们的后面才喊出:爸,妈。妈妈,你知道吗。扑到你的怀里,我才发现,那里原来那么的温暖。你在断断续续的说:都是……你爸不好,不应该打你。我这时放声大哭起来,妈妈,我没有记恨爸爸的意思,我这样做我也不知道因为什么。
                 
  16岁,那次和爸爸吵架后,几天都没有吃饭。我把自己关在房间,想着爸爸凶神恶煞的样子,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亲生的。我一向在家里和学校都是很乖的,可是还要接受他的责骂,我还听见他说——断绝父子关系。
                 
  妈,我就知道你会偷偷送来食物。我说我不会吃,还是忍不住最后吃光。那一次,我在门缝的一角,听见爸说:儿子吃了吗?我看见爸眼角泛着的泪光。爸爸,对不起,那时我就在心里这样说了无数次,可是我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郑重的向您道歉。
                 
  18岁,我因为学业的不努力而和爸争吵起来。第一次考试是这样,第二次考试还是这样。那是我第一次和爸爸说了这么多过激的语言,妈妈,您给了我一记耳光,告诉我不应该这样和父亲说话,我记得很清楚:他是你爸爸。我在流泪的时候发现,妈妈也是如此的陌生,这是您第一次打我。
                 
  我真的绝食了,每天安静的躺在床上。第三天时,妈妈您走了进来,跟我说对不起,还央求我吃点东西。看着您流泪的脸,我有了想哭的冲动,我于是蒙上被子,尽量不让您发现。中午的时候,当厨房只剩爸爸一个人的时候,我看见他了满面的泪水,他喝多了。一个劲儿的说着儿子之类的胡话,我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我走过去,跟爸爸说:爸,您别哭了,我错了,爸。
                 
  高中毕业时,我的初恋结束了。什么原因,我至今仍搞不清楚。只是记得当时的痛苦。这时,想她的时候,看着那些日记的时候,我就以泪洗面。她离开了,我的生存似乎失去了意义,可是在我准备好那些安眠药的时候,却发现爸爸妈妈已不再年轻,他们额头的皱纹又增加了。叫我如何心痛的割舍下您们呢?
                 
  我在犹豫,走了以后你们会伤心,伤心的。爸爸常说我是他的骄傲,我可以写一些文字,还可以唱几首歌曲——我是他的希望。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只知道我的心在痛。爸爸,那天您看见了我在午夜流着泪,烧那本日记的情景。您说您理解我,所以我第一次在您的怀里痛哭,从11岁到现在,我们向来都是在争吵中度过的。可是现在在那个怀抱里,我却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温暖。爸,我真的好痛苦啊,我该怎么办呢,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说着一些语无伦次的话,我的心渐渐平息下来。
                 
  我离开家了,我背着厚厚的行囊,背着你们的寄托,远走了。开始的日子,总是想家,那个地方,那个校园,离家太远。
                 
  一个月以后,我大病一场。我的头上有接近40度的温度。我不能下床,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朋友们走了以后,寝室里空空荡荡。如果在家里,妈妈应该已经拿来很多水果,然后叮嘱我吃几片剂量的药了。我闭着眼睛,默默的想象妈妈的手,在我的额头上抚摩的情景。好无助啊,曾经梦想离开的家,离我那么遥远。这里的人和事物为什么是那样的陌生呢,爸爸妈妈,您们知道吗,我现在好难受……
                 
  我没有打个电话,或写封家书的习惯。日子久了,恋家的倾向渐渐淡漠起来。有时接到家里来的电话,嘘寒问暖,才不觉流露出伤感:妈,爸还好吧,不要担心我,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妈,你们要保重身体,别让爸喝太多的酒了……
                 
  离开以后的日子,恍然发现,隔过山水,那一片珍贵的土地。离开以后的日子,开始惦记父母的样子,白发是否多了,是否快乐。离开以后的日子,那些沉重的无趣的记忆变得生动起来。
                 
  每一次回来,都会觉察出父母老了。孩童们叫他们:爷爷奶奶。年轻人叫他们:叔叔阿姨。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给一个老人让座时,他十多岁的孙女对我说:谢谢叔叔。这是第一次有作为长辈的感觉。我在哭与笑的时候,自己也在成长,衰老。
                 
  不知道我曾经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快乐还是忧愁。不知道20多年过去以后,我是否真的变得成熟。不愿意去想了。
                 
  和爸爸一起喝酒的时候,他仍一如当年的滔滔不绝的说,而我则在一旁安静的听。他说的话,我听过上百次,上千次。我也回击过上百次,上千次。现在,我却不再愿意多说一句了,原来,我在外面日思夜想的就是父亲的教导,母亲的唠叨。
                 
  爸爸说我小的时候,总是拿他们的爱心去威胁他们。我想了又想,为什么绝食或者离家出走能一次次的成功呢,是因为爱,父亲几句稀疏平常的话,现在已经感动的我无以用语言去拙笨的表达了,我只是在心里一遍遍的说: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爸爸问我他是不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他的脾气那么不好。其实我一直隐瞒他,我在小学时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写的就是他。母亲是我心中一直以来最伟大的那个人,这些年在我身上她掉的泪水太多了,我要尽力不再让她流泪,我还要尽力,以我的力量,让他们过得好一些。
                 
  写这种文章,首先就要先赚取自己的眼泪,这是我所难以抗拒的。好久没有写信了,写一封吧,献给老爸老妈。
                 
  可是在我哭过以后,即将落笔之时。老爸突然从外面回来了,我竟没有察觉。他推开门,问我做些什么。我眼泪已干,有涩涩的痛觉。我还是有些慌乱,为了怕让他看到我写了些什么,还是不想让他知道我哭了呢?
                 
  还好老爸只是责备我身体不好不应该辛苦,然后就进厨房为我准备晚餐了。可是,现在我又在发呆了,鼻子好酸啊,爸爸。
                 
  爸爸妈妈,这封信我也许还是不会让你们看到。不然,当鼻子里又流出那种液体时,你们又会担心了,哎。
  原谅这样的一个儿子吧。





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每一次你们出去我就感到非常寂寞,如果你们8点没回,就证明你们已在牌桌上了。
    每一次双休日,你们都没时间陪我。记得小时候,你们经常带我去公园玩,看电影,现在,连在家陪我玩的时间都没有,晚上,只要你们一出去,准要十一二点才回。现在我一点也不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因为每次总是奶奶带我出去玩,有时,甚至谁都不带我出去,我多想让你们陪我一次呀!
    可是,希望每次都落空了,我多么想回到小时候!
    爸爸,还记得有一次,您说要带我出去玩,我非常高兴,正当我们准备动身时,您的同事来了,我知道,这次又去不成了。果然,您和您的同事走了,留下寂寞的我。
    现在,同学们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可我还是希望能和你们多聊聊天,让你们更加了解我,让我深入你们的内心,希望你们能多陪陪我,哪怕一次也好,爸爸妈妈,你们能陪我一会儿吗?
女儿:玲玲
2005年3月10日
致父母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
你们好!
妈妈,您在我3岁的时候,因手术出错离开了人世;爸爸,您又在我9岁的时候,被肝癌夺去了生命。从那以后,我成了孤儿,与76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做父母的谁不疼自己的亲骨肉?每当看到同学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学校缴学杂费,或者去买新衣服的时候,我就更加想念你们,泪水也禁不住流下来。
爸爸妈妈,我要告诉你们:我现在过得很好。
奶奶天天为我煮饭、洗衣服。有时她还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为我缝补衣服。睡觉的时候,奶奶怕我着凉,每天夜里都要给我盖几次被子。冬天奶奶为我送棉衣,雨天奶奶给我送雨伞。放学回家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三年级上学期,我患了乙肝,没钱治疗。这事被乡领导知道以后,发动全乡人为我捐款,仅老师和同学就捐助了7355元。那时,教委办主任三次专程到医院看望我。一些不认识的叔叔阿姨给我送水果、鲫鱼等营养品。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我更关怀备至:59岁的班主任王老师天天晚上为我补课,班上的同学给我送来精致的手工艺品。
每年学费都是乡里为我缴,还让我到医院免费检查身体。去年冬天村支书还给我买了一套运动服……
爸爸妈妈,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对得起那些疼爱我和关怀我的人,对得起在九泉之下的你们!
你们的儿子:石勇
1995年12月10日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料峭,你们可要多穿衣服呀!小心感冒!  爸爸妈妈,女儿要自豪地告诉你们:“我进步了。”我写的字比以前漂亮了;口算比以前快了……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会不怕麻烦地给我讲解。我对每一门课都很感兴趣,因此我上课很认真。现在,我特别喜欢上英语课,不像以前一样一听是英语课就头疼。爸爸妈妈,现在我正在准备参加青岛市举办的英语故事比赛,你们就等着听我的喜讯吧!  在宿舍里,我有6个亲密的小伙伴,我们像姐妹一样互相照顾。我们宿舍的7个人有7种不同的性格,我们有时会吵吵嘴,但一会儿后就和好了。  爸爸妈妈,我瘦了,因为我们的运动量增加了,而且我上体育课也活跃了很多。  爸爸妈妈,我上次写的作业受到了老师们表扬,夸我认真呢!  说来惭愧,爸爸妈妈,我期中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离我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我坚信“我能行”,我能达到我的目标,请你们相信我、鼓励我,为我加油吧!  祝你们: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女儿:西西                    2004年3月12日K  简评:离家在外的孩子最让父母担心。作者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向父母介绍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一个懂事、上进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青岛南洋学校小学部六年二班 李西西

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你们。因为我从小到大没有尝试离开过你们很远很远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国庆节,妈妈你要回去阳江参加同学聚会,去看二几十年没见的同学,可是我却哭着闹着不给你去,到现在我的心里都有点愧疚,在这里我对你说一声对不起。    妈妈你还记得吗?有一次,我和你还有爸爸一起去家乐福。在里面我看见了一条裤子,我非常喜欢。然后我就去问爸爸同意了,我又问你可你说不要买。我就非常的生气不理睬你了,走着走着你又叫我去买那条裤子,那时候我高兴极了,可是突然你又叫我回来,说去玩香港之后才买我的心情就从最高点落了下来。不过现在我相信你,你一定不会骗我的你一定会卖给我的,妈妈你说对吗?    妈妈您真的很辛苦,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要很早去学校,而你就一样那么早起床做早餐给我吃。做完早餐后你又要做卫生,做完卫生后你又要做午饭,大家吃完午饭后你又要洗碗。到了下午你买完菜以后还有洗菜,洗碗菜后你就有炒菜煮饭。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你才有几个小时看电视。妈妈虽然你的学问问不高,可如果家里没有你我们生活上的细节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真的要非常非常地感谢你。    感谢完妈妈就轮到你了爸爸。你知道吗?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又一次你出差,这是你第一次出差。就在你回来的那天中午,我一直在家里玩电脑。突然,冲大厅里传出开门的声音,我心里想:“这一定是爸爸回来了。”可是当我从房间冲出去看的时候,这只是我听错而已。过了一会儿,已经三点多了。突然我又听见有开门的声音,我就冲出去一看果然是爸爸回来了,那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你把东西放下后就把你给我和妈妈买的礼物拿出来,我看到你给我买的礼物非行高兴,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会给我买那么多礼物。有三个吊饰的小香包十分漂亮、一个前年甲虫的钥匙扣、还有一条手链和四个吊饰的小茶壶……在那么多的礼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条手链里,因为这是爸爸您第一次给买手链给我,不但是这个,还因为手链的每颗珠子上都有一个观音,真是美丽极了!    可有一天,那条手链不见了。那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心里特别难受。我想:“这是爸爸给我买的手链,现在不见了我一厅要把特招回来才行。”于是我看你和妈妈都不在家,就马上行动,我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找遍了,可是我还找不到那条手链。突然间我想起来了,原来那条手链我好像放在书包里了,我就马上去翻书包果然在书包里找到了。那时我十分高兴我能找回爸爸给我没得手链了。    还有爸爸我知道你很疼我,只要我喜欢什么你就会卖给我,无论妈妈同意还是不同意你都会给我买。例如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逛街,我又买衣服于是我就问你,你答应了但是妈妈好像不怎么愿意。不过你说过给我买,我们走着走着我看到有我喜欢的衣服,于是你就给我买了。    爸爸你记得吗?又一次,我穿这一件红色长长的短袖衣服,我还对你说我这件衣服很像跳街舞的衣服,你却说:“如果会跳街舞穿这件衣服会很好看的。”我听到这句话就发愣了。不解的想:“为什么爸爸会这么说呢?一般的家长都不怎么同意自己的孩子跳街舞。”我的心里有好多不解。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很希望我能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每当我考试考不到九十分以上的时候,你们都会很生气。不过爸爸你虽然是很生气,可是你重来都不会骂我打我。妈妈你和爸爸的方法不一样,你虽然很疼我不过你会很大声的骂我说我。不过我知道爸爸不打我不骂我不是不疼我。妈妈你很大神的骂我也不是不疼我。我知道你们无论用什么方法对我,不过你们一定很疼很疼我的,对吗爸爸妈妈?    十二年了,在这十二年里如果没有你们我就不会再那么幸福里生活,你们那么辛苦的把我养大,我要对你们说声谢谢,这声谢谢我还会用实际行动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