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 乙醇 溶解性:修道程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9:15:43
修道程序
      前言
爱河孽海相通    偏要流连忘返
忘却极乐故家园  为把本真迷掉
尘世认为乐园    逆旅当作本家
阴阳地狱总无差 两地皆非恋土
          (右调西江月)
迷迷惘惘大梦  华华世界醉乡
木铎晓夜催   醒来谁觉黄梁
可怜可怜    茫茫苦海无边
           (如梦令)
  此二节词,言虽简,而寓意极深,把人生自降世以来,至令六万余年之久,全然忘却本来面目,性命的根源,自从迷入太极迷魂大阵以后,失了本真,蒙在鼓里,气禀为阴阳阳拘,干变为离,坤变为坎,鼎炉颠倒,水火未济,精气不守,神灵眛昏,性质愈流而愈劣了。
  精气神既生错综,五脏自然受五行所制,五气自不能朝元,精神愈趋而愈乱矣,虚无妙道之性理本心,由是悉被欲蔽情封,而失权衡,幻虚迷味之精识血心,从此自专恣意纵情,而肆败度了,从兹以往,一生总在梦中,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孽海认作受河,地狱当作乐幽,流连忘返,天当视为无何有,尘世当作真本家,以真作假,以假当真,世世如在醉乡,一生迷在圈里,三魂游离于名缰利锁之场,七魄荡漾于狂妄无明之地,六神似乎无主,梦境只当实情,所谓本心迷掉者,即此之谓也,孟夫子所以为世人哀之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本心既失,血心当权,真君退避三舍,识神僭越居尊,八德乘机鸠占,从此以后,心无定止,意似浮萍,心猿跃跃而乱动,意马啈啈而乱驰,四门大开,六贼奔命,魔王蕴凶于内,贼奴招摇于外,内外连接,狼狈为奸,一动念,便趋名利酒色,骄奢淫佚,欲海难填,一作为,就怀狼毒阴险,戈予甲兵,情关难制,事之未着也,日夜萦萦而乱思,费尽精神,绞尽脑汁,方寸、常为运筹帷幄之幕府,事之既发也,时刻惶惶而系念,用尽心机,使尽精力,五内,永作攻防驰驱之战场,此皆为忘本失源,血心用事之所以然也。
  长此以往,性燥心粗,气质暴戾,狼贪骄横,放肆妄为,愤怼瞋怒,巧诈放纵,无所不为矣,事多即心烦,气促即性乱,终至火焰昆岗玉石俱焚矣,由是性亡命促,举念皆离道,行为皆脱轨,因果因此而造成,冤孽由是而互结,冤以冤报,仇以仇讨,葛藤结愈多,孽债纠缠不了,浩劫有自来矣,轮回终难免矣,呜呼哀哉,放心失道之害,至于如斯也欤。
  心何以放,道何以失,只因道非时不降,若没有天命特降真道者,不论谁何,都不得知道本性为何物,良心血心之真假,且释门自六祖慧能祖师以后,道脉暗转儒门火宅,自此释家绝了宗风,正法失传,大道隐矣,释门弟子,且无法可以知道「性理真传」的圣道,何况一般的世人,怎能明白这个性即是道,即是良心,怎知保重,使其不放失呢,故自此以后,世人只认血心为心,不知还有一个真本心在身,所谓真本心者,就是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即无极理天之真天理,赋命与人谓之性,儒家所谓良心者是也,由此本性(良心)而行,这便是道,故曰:「率性之谓道」,此性此道,虽是人人所固有,但人人各不知其自有,是以放失而不知求,一任血心胡为妄作,而不知检,所有作为,皆非本性之所出,既不率性而行,自然离道远矣,人心既离道,失了本真,有如洪水泛滥横流,不可复制矣,由是人心反常,道德尽废,造罪招愆,因果互结,冤债牵缠,轮回不了,未曾有之大浩,劫由是而生,小混沌之大殃祸,从此而起了。
  所来值此三期末劫,维皇上帝,鸿慈广播,特降真道,俾曹天神仙,人世众生,地狱鬼魂,三曹等,得此唯一无二的机缘,得以明白自性为天命,在天谓之理,赋与人谓之性,性即是道,又令明师,指授万古秘传之「性理真传」,使人知道大道的真理,本来的面目,求回本心,才可以救灾弭劫,跳出苦海,脱出轮回,登彼极乐,超生了死,成仙成佛,成圣成贤,此降道之所以由来也,此求道修道之以为要因也。
  ▲1.心如何放失?
▲2.道失后变成怎样?        序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言宇宙间,万灵万汇,皆有本,有末,万事,万性皆有始有终,先知其本,次知其末,先知其始,后知其终始可以知其理,而益穷之,朱夫子云:「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则凡天下之物,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身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诚能如是,格物致知,则本末始终,了如指掌,则先后次序,自是判然矣。
  如果不知其本,只求其末,不知其终,则先后颠倒,徒劳无功,恰如海中求虎豹,山上搜蛟龙,终不可得耳。故修道,须先知到道之为物,道之来源,道之实体,何谓本,何谓末,何谓始,何谓终,何为先,何为后,何为轻,何为重,方可得循序进修,不至倒行逆施,颠倒错乱,才得一劳永逸,事半功倍,一帆风顺,一步直超,此修道之所以要有程序者明矣,程序者何,1求道,2修道,3行道,4成道,修道之程序,如斯是否,敬俟高明。第一篇  求道(求知)章
  求道是什么意义,求是追求,就是要来追求这道是什么物,其来源出处,是什么地方,其本体实相,有无形色,在吾们身上什么所在,与人类万物,有甚么利害关系,是怎么宝贵,怎么奥妙,原要切切实实,追求到明明白白,才能诚心求之,信道有笃,修道有方,行道有恒,成道自然可期可必了,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止而后身修」,此言先要格物致知至,终能发出诚意正心,意诚心正,然后可以修身修道,此乃圣人遗留的明证,由此观之,修道必须先求知者明矣。第一章  求道、道是什么
  原来这个道,就是吾人之本性,儒教谓之良心,佛教谓之金刚,又称为菩提心,道教谓之道,又曰谷神,总而言之,即是佛性也,名称虽是种种不同,其实则一也,按这本性,来自无极理天,在天谓之理,又谓之天命,赋与人则谓之性,又谓之道心,良心,循此性(良心)而行,即谓之道,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性,本属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朕兆,无端倪,不可测度,似空非空,似有非有,实是空中有妙有,有中有妙无,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即道之精华也,其征妙忘奥,实非笔墨所能描写,亦非口舌所能形容,此则大道之实体了,实体无相,乃妙有真相,非尘世之有声色,有名相,之假体假相也,天地虽大,不得此妙道不能成,人物虽灵,但不得此妙道不生,宇宙万汇,但不得此妙道而生成的,万灵万汇,虽各自有,但不论谁何,都是有而不知其自有,但是一刻亦不得离开此道,一离道,就是拔本塞源,性命不保了,怎么说呢,因为这个性理真道,乃是万灵之天根,性命之生源,万汇之根抵也,若果拔了本,绝了源,其枝末还能搜盛吗,还有性命之可言吗,三教之圣理真传,即在此耳,自数千年前,中已有证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不是明证吗,可知道即理,理即性,性即是良心,亦即是佛,要超生了死,脱出轮回,躲劫避灾,成圣成佛者,番由此道也,道之宝贵,不用说而自明矣,释迦不慕太子之贵,妙善不贪官主之荣,古人绝离尘世,抛妻离子,苦修数十年,非无谓也,为求此性理宜传之大道耳。
  此玄妙之圣道,先天地而有,然莫能知其始,后天地而存,然莫能知其终,其微妙玄通,虽圣人亦莫明其妙,莫能名其名,故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此即道之由来也。
第二章  太上何以强名人之性理谓之道
  「道」字之含义最广,大别之,有三义。
道:1.道者路也,人人必由之路。
  2.道者道也,引导之义也。
  3.道者说也,述也,言说陈述之意也。
  盖因人性来自理天,孔子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原是无形色。无声臭之物而无物,无朕兆之可观,无端倪之可见,非有非不有,非无非不无,至微至妙,至幽至玄,非笔墨可以形容其妙体,非言说可以探测其本真,天下莫能知,莫能名,原来此真空妙有,无相之相,幽微玄奥之性天中,含有至善之中德,就是八德又称曰八宝,即「仁、义、礼、智、忠、孝、廉、节」,此乃人人必有真经正路,故强名之曰「道」者一也。
  如上所述,性道即如是幽深玄奥,非笔墨所能尽,非口舌所能说,视之而不可见,听之而不可闻,不可捉摸,不可端倪,何能知其实相,何能知其玄妙,至于来源妙处,止宿善地,怎么得知呢,所以必须依圣人仙佛之经书,典藉,以及明师,前人来指授,引导,才能明白这性道之妙理,故强名之曰「道」者,二也。
  但是这道虽是不可以言说的老师曾说过:「道本不可以言说,虽有言则差,出口则非,然无言说,道无以明」,如果只靠经书,专靠神会聆悟者,非上上智之人,是不可能的,还要依先觉者之言说演述,才可以明白其奥妙,故强名之曰「道」三也。
  明性理真道,此三者本不可以缺一,因「道」之一字,恰好含有此三义,是以太上强名之曰「道」者,非无由也。
  兹将性天中之八德,简单说明,聊供参考。
「仁」者,心德也,天理良心也,体上天好生之德,合乎天地,和乎万物,一性圆明,十分平等,圣人云:万物同体,恻隐之心,仁也,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去私心,还天地公心,济人利物为仁也。
「义」者,人路也,义为人之元情,礼让之根本,见得思义,和气不争,不以利而害名,不损人而利己,这「义」字,乃八德在我头上,王道在我身上,一阴一阳,至大至刚,浩然正气,道义精微,关公所以为圣,颜子所以成名,率由此义也。
「礼」为吾人的元神,天理的节文,人身的法则,行为的轨道,男学才良,女慕贞节,廉耻常存,淫乱不犯,以正为本,礼德是尊,关公秉烛耀千古,韩湘同床不动心,守颜子之四勿,此皆克己复礼之根也。
「智」智德是人的元精,立身处世的指南,出迷入悟的明灯,出世入道的明路,智有智识与智慧之分,由智慧,则性静生明,明心见性由智识,则聪明外露,逐妄迷真,故转识为智,则天堂,转智为识则地狱矣。
「忠」忠者中心也,中为真中,心为良心,真中有良心,可以明见天真也,口中一直,至理在中,不偏不倚,出口上为天,出口下为地,乃表现心中起意,天地皆知,心通神,神通心,善恶难隐,是非难瞒,故能尽此忠者,自心无愧,鬼神无欺,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不怍于人矣。
「孝」孝为百行之先,八德之首,「孝」字,乃半老半子,半老在上,为天,为父母,半子在下,为地,为子女,上半生,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下半世,子女尽孝扶养父母,此理之当然也,三教九流,男女老少,那一个不是父母所生的,士农工商,富贵贫贱,那一个不是爹娘养育的,释迦由孝而成佛,玄天报亲而为帝,目莲僧行孝,天榜标名,大舜帝尽孝,帝尧让位,自古圣贤仙佛,莫不由孝而成的。
「廉」廉字,立头端正,身披半乡,双足立地,两袖清风,贵在身清,不在衣冠,安贫乐道,铜臭无恋,杨震辞金,只畏四知,天子访贤,特举孝廉,上廉而下洁,官清而民正,廉之所以举也。
「节」节是人之操持,即节操贞节也,为人之仪范也,志操卿贞,操守严正冰清玉洁守身如玉,如竹节之坚贞,如松柏之凌耐,如菊残犹傲霜枝,如梅雪争春不下,男重操持,女慕贞节,文天祥殉国负帝入海,王昭君尽节尸向上流,此皆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也。
  性中有此八德,故「性」字,左三划,为三纲,右五划,为五常,乃入世出世必求之正法,圣贤仙佛入道正经之大路,故谓之真经正法。即圣理真传之核心处,人人必由之正路也,老子强名之曰「道」者,大有深意在焉。
1欲知行八德对何处着手?
2意欲代天宣化应该怎样办呢?
第三章  何以必要求道
  道为人之本性,为性命之根源,在第一章,第二章,已经详细说得明白了,道即为人之本性,在人身中,就是人人所固有的,怎么又要求道呢,即说人类万灵,莫不是得此性理妙道而生的,这便是有生之始,这个性道,已赋在人类万灵的身上了,怎么第一期青阳,第二期红阳,现在第三期白阳,三期末劫,又须要维皇降道的必要呢,因为这性道,微妙得难言,虽在人身中,其出入也,并没有影象之可见,其来去也,亦没有声响之可闻,故不论天地,人灵,万汇,都是有而不知其自有,若无维皇上帝的大命,特降真道,授命于明师,指传这个「性理真传」,点开窍妙,阐明万古奇秘的心印大法,那么你贤过颜闵,智胜范增,亦是无法可以知到这个性理妙道的来源出处,玄关善地,怎能知到他的奥妙呢,他的宝贵呢,怎知他与天地万灵万汇,具有生死紧密的关系,造化无穷的玄妙处呢,所以古圣王轩辕,亦须拜师七十二,释迦放弃青官之贵,而入雪山修道,孔子求师问礼于柱下,神光立雪少林,断臂示诚者,皆为要求此「性理真传」之真道也。
  观夫孟子为世人哀之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可知世人悉把本性良心放失,而不知求者久矣,然性道良心,即在吾人的身上,怎能放失呀,因为由理天赋命与人这个性理,自入太极迷魂阵以来,经过太极的造化(初步太极造化理且不必说)先天化落后天,纯洁的本性,为阴阳气禀所拘纯善的良心,为世情物欲所蔽,先天的真慧妙智,(般若智)化为后天情识聪明,真灵化为识神,三魂七魄,被五行所制,理性变为气性,气性又变为质性了,因为这样的变迁,就把这个性道本心的主人翁,贬在一隅,真君退位,血心当权,识神用事了,耶稣教主所谓「上帝让权」即是指此义来说的。
  自是以后,世人就把这个性道本心,有如歧路亡羊,莫知所之,概不知求了,终致认贼为父,以血心当作本心,一任他肆无忌惮,胡为乱作,而不知检了,坏了坏了,从此魔王专权于内,六贼纵横于外,意马溜缰,乱踹方寸宝田心猿脱锁,大闹天官,不可复制了,因是造罪招愆,结冤造孽,因果牵缠,轮回不了,人心日下,道德日亡,未曾有的大浩劫,由是发端了,从今而后,世人一概,都是在苦海中求生活,向地狱寻死路,当初来时那条正路,已经没有人问津了,这个八德真经,还有谁何要去顾盼呢?所以这条真经正路,遂至茅塞不通,天堂乐国的门前,可以罗雀了,孟子所谓「山径之溪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其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即此之谓也。
  世人为之放本心,不知那里去了,甚至这条真经正路,又被荆棘阻塞不通,所以无有法儿,可以找回这个性道本心了,因为这样的缘故,所必要求道,又心须修道者,就是这原因了,求道是怎样,就是要找回放失之本心,修道是怎样,就是修复要去找本心这条的正路呢,若不求道,不能明白本心的来源,及止处,亦不能知心放失的原因,及被锢的地方,不修道,不铲除途中这些障害物,怎能容早进军,不进军,怎能叱退那些包围着本心的妖物,魔怪,所以必须求道,修道,才能救回本心,回归故家乡极乐国,使吾们的主人翁,重见天日,拜见老母,欢会龙华,何等美满啊。
  1古圣仙贤求什么道?
  2吾人不能脱出轮回原因在何处?
第四章 上天甚么时期纔有降道
  道是非时不降的,非人不传的,要降道,必须鉴察世的盛衰,道运的兴废,人心的沦变,劫运的机缘,而来定的,如太古卯会以前的时代,人心未曾离道,凡有作为,悉顺自然,合乎天理,行乎无为,本心既无放逸,那有降道的必要呢,上古以降,辰会以后,至于中古,人心递变,天道渐废,凡有作为,多有蓄私,作事渐趋于有为了,由是道心日晦,识心日长,巧言令色,口是心非,从此而起,奸谋诡计,狡诈欺瞒,从此而出了,至此世道渐衰,良心见弃,上下相欺,贵贱相凌,争奇斗智,再接再厉,弄巧逞能,愈出愈凶,种的祸根,结的恶果,冤连债结,葛藤纠缠不休,报应反复不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劫数由是而成了,劫数既成,上上天不得不降劫来收杀些恶孽,但只降劫,若不降道,又不能救护良善,故须道劫并降,才见上天,福善祸淫,报应之不爽了。
  所以维皇慈悲,特降真道,于第一期,为青阳水劫,劫数仅有九劫,道君掌教,燃灯主持,道降于君王将相,是为龙汉初劫,名曰无极,效度二亿仙人成真,第二期,为红阳火劫,劫数倍加为十八劫,释迦掌教,弥陀主持,道降于师儒,是为赤明次会,名曰太极,亦救二亿真佛子成道,及至本会,乃是延康午会,皇极应运,人心败坏,更胜于前,故三灾八难,一齐降临,九九八十一劫,是谓三期末劫,道落儒门,弥勒掌教,儒童主持,道降于庶民火宅,大开普渡,普及三曹,要救回九十二亿残零,此时人心离道太远,迷昧太深,要救渡众多的原人,诚非容易,上天仁慈,复差先天二亿诸仙,中天二亿诸佛,尽下南瞻,飘散九州岛,借母投窍,修真养性,助天行道,代天宣化,救度众生,此即降道之所以由来也。
  降道怎么待必待有劫数的时才降呢,因为这道是无有形影可以观的,无有色体可以触摸的,所以奥妙,是不容易知道的,且修道又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见出效果的,若在清平的时候,来降道者,任你有苏张二舌,喊破喉劫,嚼烂舌头,说得天花乱坠,人人只当作马耳东风,谁肯掉转头来一顾呢,若不是有凶灾劫煞临头之时,呼天不应,唤地无门,彷徨无路,急似燃眉之际,谁能警觉惺悟,谁肯改恶向善,来求这个淡而无味的真道呢,故道非时不降者,就是这个缘故了。
  又说道非人不传,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真道,是最宝贵的,乃上天最玄妙的秘宝,若非真人,是不可以得这个真道,假使传之与他,他亦不能保持得住,故曰,道非不传,那么什么人才是真人呢,就是保住自己的本心,行得着八德正路,作事皆以良心为主,不假识心用事的人,这才可以谓之心人,因为本心中所具的八德,就是道的真根,若其人八德保持得住,就是与道有缘,一闻大道,如胶似漆,绝不得分离了,若其人八德已放弃无存,就是已经绝了道根,与道已经无缘,怎么得此真道呢,假使偶然得之,亦必旋复失之,真道必有真考,上天所以降考者,正是要分别真假人呢,真人愈考愈,坚任考退,假人一考即倒,虽得而又脱去,所谓「道非人不传」,信不诬了,故欲得真道者,必须求回本心才可以呢。
1祸劫是谁造成的?
2降道之目的是为什么?
第五章  每期降道在甚么地方
道乃至中至正,至善至美,不偏不倚,大公无私的,居于中央戊己土,真中的至善地,我大中国,自古以来,称为中原,中国,又称中华,这实有深远的意义呢,盖因我中国,位在地球之最中心,国之后方,四川新疆,背控高山,古昔称为须弥山,以后又称昆仑,现名改作「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山脉,为全世界的最高峰,故称谓世界之屋梁,全球的地脉,悉从此昆仑发源的,昆仑上对天河,河水倒下昆仑,而通黄河出瀛海,黄河流域,地质多黄,黄河之水,始终浑浊而黄色,若中国将出圣君,或将降生圣人的时,才有澄清数日,以显瑞微,按此黄河,透昆仑通天河,乃位乎天地中央戊己土属黄之左证了。
  我国既位居天地之中心,是以维皇上帝,创造宇宙,降生人灵万汇,自然先从中心点之中国着手,后乃渐次及于四周,此理之当然也,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此亦不外乎其理呀,所以中国,先有七圣来治世,河图出,洛书出,伏羲得之,仰观俯察,而画八卦,神农为民命尝百草,而医药有方,后稷播百瞉,而民得以粒食有赖,黄帝制冠冕衣裳,而民得依服而免冻,有巢氏构木为巢,民免穴居而有室,燧人氏钻木取火,民得熟食,仓颉制文字,而代结绳。
  人类的进化,确是我中国为最先,文物的发明,亦是我中国为最早,上天降道,每期都是降在中国,当初老祖石门传经,乃在四川境内,碣石,龙门两地,如本期之大开普度,特降真道,亦从四川发源的。
  且中国自古以来,所发明的文物,其种类实不可以胜数,发明的对象,虽是远不如现代惊天动地之精巧,但是皆可益世利民的,古今东西,日用所不可缺的,与世是有益无害的,虽有发明几种凶器,不过是些刀枪剑戟的小小武器而已。不似现代外人争奇斗巧,竭尽狼毒,专事发明杀人灭国的武器,昔时战争十年,所杀伤人命的数量,还胜不过现代,投下一个原子弹的威力呢,这种无人道的发明,到底灭人还是自灭,有什么益处呢。
  至于文化方面,中国古来,就是这四书五经,传记诸经,经过孔圣之撰述,悉关于世道王化,敦风正俗,为道德之源泉,入世出世之宝鉴,人人必由之径路,如大学中庸二书,悉是大道之渊源,论语孟子二书,亦皆是修身养性之正典,其外诸子百家,传记,史记,种种群书,都是益世利民的期藉,如小说演义,戏文脚本,诗词歌咏,亦皆寓有劝善惩恶,讽刺世道,规正人心,化世益人之书,不是现代的小说、杂志、剧本、歌谣,专事反背古道,忘了文化之使命,甘心作了文教之罪人,如古之隐恶扬善,今反为隐善扬恶了,专以揭短为丰眼,扬人之恶为本能,或表演杀人害人的手法,或表现猥亵诲淫的丑态,描尽风情画意,说尽淫词艳语,教人反善为恶,导人近于兽行,伤风败俗,破坏道德,诬民毒世,等等的文化之可以比拟的。
  所以我中国之可以贵者,位于天地之最中,兼有悠久传统之善德,堪称为至善地,是以为降道之中枢,为道德之渊源,为文化发祥地,圣王贤圣多降生于中国者,非无因呀,老师曾说过,「得道有四难,第一难中华难生,第二难人身难得,第三难三期难遇,第四难真道难逢」。可见每期降道,确实降在中国,是无疑的了,欲求真道,若非生于中华,犹如缘木求鱼的了,古今常说:「三生有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就是说三世种得好因缘,(祖宗、父母、及自己前生的积德三世的因果)得生中华为一幸,得生人身为二幸,得遇三期为三幸,得此三幸,才得遇真道降在庶民火宅,大开共度,人人有份,这个好机会,故曰:「三生有幸」,但三幸虽得,还有一难,这才是难上难呀,这是第四难这个「真道难逢」这一关了,真是「三幸还易得,尾难正是难」,试观现在中国的人数,四亿万万,其数不是不多呀,三幸不是不得呀,然得逢真道者,实若晨星,寥寥无几,这又是甚么缘故呢。
  盖因今生若把本心放失,八德零落,道根已斩,与道缘悭,或前生冤孽深重,债主要来惑乱本心,虽然偶尔得三幸:
也有全然无缘,不得闻着真道的。
也有道既闻了,只是当作马耳东风,只付之一笑的。
也有道既求了,不肯心诚求之,只当作有也无也,偶遇少考,则拔根偃苗的。
也有认道不真,信道不笃,一遇左道邪术来煽惑,则朝秦暮楚的,故欲求四难全得,必须求回本心,重整八德,作个新的真人才好。(第四章参照)
1古今文化对人宜利害关系如何差别?
2上中下士之差别在何处?
第六章 谁是道的主宰谁能传此真道
  道之为物,道的玄奥,在第一章,第二章,已详述了,兹不在烦赘道是有隐有显,有明有晦,有降有收,有时济度,有时涅盘的,若在隐晦的时候,不论谁何,都不得知到这道时什么物,道与人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好处,若在明显的时候,上天才将真理的奥秘泄出,使人得知道的玄妙,道的宝贵,道的来源,道的止处,有生生息息之玄机,有形形色色之造化,万灵性命的本根,为万汇育化的生源,若有降道的时,就是要来济度众生,上天才降真天命,特命佛圣掌教,又授命于名师,指传这个「性理真传」,使修道者,个个知道道的真根出处,才能知向这目的地进修,人人知道这个性理的止处,才知由这根据修起了,若天命收起,道在涅盘的时期,任何掌教的佛圣,都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决不敢再传,不敢在济度一人呢,就是名师,亦不敢再授此「性理真传」了,所以这道,一旦天命收起来以后,不论谁何,也就不能再求这个真道了,所谓「有缘遇着着佛出世,无缘遇佛涅盘」就是说有缘者,就能遇得着天命降道,佛圣济度众生的好机会,无缘者,就是遇着天命收起,道已止度,这就是无缘可以求真道的意思,所谓三期难遇,欲求真道者,须要趁这个三期真理降世,若是错过这个机会,再要遇三期普渡,又须要后元会,十二万余年呢。
  若问主宰这道的隐显,收降,或济度,或涅盘,这个权衡的人是谁的话,这又当先知道这个无极的妙道,乃是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体物而不可遗的,玄玄妙妙的物无其物,最幽玄最神秘的,天地神明,亦莫知其奥,圣贤仙佛,亦莫名其妙,谁人可能知其玄妙的真理呢,谁能主宰其权衡呢,故曰:「天上天下唯道独尊,这个玄奥的独知者,就是大道本尊的无上尊神,天人皆尊之曰:「维皇上帝」,佛之密教,称为「大日如来」,这个玄妙真理,万古最极神秘,绝不经泄的真传,」是谓人「性理真传」者是也,主宰这个极秘的真传,要隐要显,或降或收,济度涅盘的权衡者,就是维皇上帝本尊的大命,故千佛万祖,再上尊号,称为「玄玄上人」,又称为「明明上帝」,又因为宇宙间所有一切万灵万汇,皆由此无极的妙道所生的,恰似万灵万汇的生母一般,故又尊谕之曰,无极圣母,这无上的尊称,就是大道的本尊,即是「性理真传」的元祖。
    惟道独尊我独尊  生克制化老身分
    三界十方母为主  养育圣凡一灵根
  凡有降道的时期,其期间皆有限制,道君受维皇大命掌教一千五百年,第二期,释迦受命掌教三千年,至六祖慧能祖师,将道统暗转于火宅儒家,收回释迦的天命,释门从此绝了宗风,真法正传,已无从捉摸了,自是成为普通的教化,不得再传真道了,现在第三期,白阳末劫,普度三曹,弥勒掌教,儒门应运,大开普度,办理末后一着。
1何谓三期离逢?
2谁是宇宙主宰者?
第七章  道与教是怎样差别
  道是性理的本体,就是无极之真理,赋与人为性,故谓之「性理」,亦即是良心,既谓之「性理」「良心」,怎么又称为「道」呢,这在第二章,已经说得明白了,不容再赘,这个性理,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既由如是处来,死亦应如是处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经正路,乃万古最神秘的「性理真」,口授心印的秘宝,属在佛教中之密教,若不受维皇上帝的大命,应运来传此道者,不论任何仙佛圣人,都不敢妄传,乱泄这个性理真道的奥妙呢,所以真经不在纸字上,儒教的四书,五经,释教的经、律、论,三藏的经典,老子的道德五千,清静经,黄庭经等,处处虽有藏着这真道的奥秘的证明,但不得明泄,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若不得受命的明师来指授真传,点开窍妙,阐明真理的奇秘者,任你甚么名儒硕学,亦无法可以发见其奥秘呢。
  这样的微妙,这样的宝贵,这样的奇秘,这就是道的真面目了。
  教着,乃属道的外围功夫,就是由道所发之万法,万行,万端,用来教化于世人的,是为道之用也,换言之,即是积德行善,修身养性,俾将来可得出世入道之基础教化,故曰:「修道之谓教,教属在佛教中之显教」,就是普通的教化,使世人修心炼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匡济人心,勿使其恶化,得唯一世之善人,俾其将来,得以享受有限的福报,所教的皆是普通平等的道义,不论何人,皆可以知道的,佛教所谓平等法者也,经书上所有的明载,人人可得易知之处,就是属于平等法的教化,经书中还有暗藏真机奥秘,表面上似乎言在此,其实而意在彼之奇秘很多,若不得经明师指传,得了无上的法者,任你怎么聪明伶俐,亦难知道其奥妙的,这就是「道」与「教」的差别了。
  道的正法真传,自释门于中原第六代慧能祖师,揩法入火宅,道统暗转入儒家以后,佛门自是仅传依钵之形式的传统而已,实已绝了宗风,只徒认蹄作兔,执筌为鱼,真传正道,已属歧路亡羊,不知所之了,从此以后,这个正法的「性理真传」,除了儒家以外,任何教门,都是无从抓拿了,故自唐末、五代、两宋、元、清,以迄于今,约千余年间,道属隐晦之期,各教都是变为普通的教化,此间要闻真道,可比登天还难了,慧能祖师曾有诗曰:
  释家从我绝宗风,儒家得我正法通。
  三期末后收圆事,正心诚意合中庸。
  教是常有的,道是非时不降的,道是有隐有显,道在隐时,任你有盖世英才,聪明特达,兼之博通今古,学富五车的贤士,亦无法可以得者这真道呢,因为这道是非时不降,非人不传的,有降劫时,才有降道,教是常有的,无降道的时,这教原是有的,有降道的时这教也是有的,因为这个教,乃入道的基本教化,所道不离教,教不离道,道若离教,则道的门前,便可以罗雀了,教若离道,则为旁门左道不成善教了。
  道与教到底其效果,又有什么差别呢。
  「道」是可以超生了死,脱轮回,登极乐,躲凶灾,脱浩劫,解冤孽,消罪愆,改命运,出苦海,真有不可思议的妙处呢,故曰:「天上天下,唯道独尊」岂是虚言的吗。
  「教」是教化世人,渡世的法则,人道的典型,修心养性的方法,入世为人的仪范,造成国家的栋梁材,涵养世间的道德器,教人改恶从善,循规蹈矩,作盛世良民,享来生的福报,预作将来出世入道的础石,所以这教化,亦是不可以一日无的,这就是道与教的效果之差别处了,只好任人自去选择了。
    罗公曰:
  逐利贪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觅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1平等法与无上法是如何差别?
2大道如何要显要隐呢?
第八章  五教同源
  道与德本是人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因为世道变迁,智巧日比,人心反常,逐妄迷真,坠入迷界,就把本来的面目失去了,世人既生了道心,世道日畏,道德见弃,人心无所归依,故上天特命圣人,负道降世,重新立教,指示出迷之方法,这才能使本来的面目重现,而原来之故家乡,始可在望了,故自古以来,每遇世道崩溃,或人心反常,单靠人力所不能挽教的时,上天必降匡教之办法,差圣人降世,一面设教,教以常道,一面特降真道,泄漏真传奇秘,假天人交接之机运,指我固有之所在,和修复的方法,这就是所谓求道者是也,但真道却不是随便可以传的,必须受过,维皇上帝的天命,应运才能传此真道的,(详见第六章)然五教之中,应运受命者,就是道教老子,儒教孔子,释教释迦,三教圣人,耶回二教,不传道统,只可传普通教化而已。
  五教之宗旨,都是以复性作目的,道曰炼性,儒曰养性,佛曰见性,耶曰圆性,回曰全性,皆以归根为出世上之归宿,此乃五教共同之要点,实则一花五瓣,五教之建立,生于三代以下,为全人类之需要,所以由一「道」化出为五,故道曰,抱元守一,儒曰执中贯一,佛曰万法归一,回曰清宜守一,耶曰默祷亲一,这都是以一如,作立教之基本也,可见五教,本是言殊而理同的,这是绝不错的了,五教之对社会人类之功效,是怎么样,有人说可以补充法律之不足,可以限制人类之自作诸恶,可以导人自知向善,给自身作个处世立身之合理定向,此乃五教同法之功用,然如说到是否真正能归根复命时,则就「希望是希望」,「实得是实得」,「道」之与「教」,在这一点上,便有分别了,此点视「天命」之转替,和「道统」之延续如何,而定的「天命」者,是宇宙主宰,维皇上帝之差遗,道降于何方,何方必有圣人出,始能负道而阐化,「道统」者,是心传之源脉,泻瓶相承,以为将来万殊归本之导线,荷担道统,就是受「天命」之差遣者,所以若非天之历数在躬之「明师」,是不能当此重任的,五教圣人中,有「道统」不传者,乃是不传大道正体之明示,而「天命」则是一律,可见教本是道的外围工夫,依佛所说,便是「平等法」,儒家所说,就是「教化」,道者,是「教」的正体,依佛说的,便是「秘密法」,儒家说的「道」,「教」与「道」的助缘,其效果,便是化劫导善的,「道」是「教的枢轴」,其效果,便是能超了死,苟要实修真道,「见性成佛」,「归根复命」者,必须遇到荷担天命,身负道统的明师,实得心法的「性理真传」,才能成就的,试看现在五教的沦变。
  1.「道教」现在的道教,只重方衡符箓,这实非道德之所旨,虽仍以老子作始祖,其实乃始于汉之张天师,故可说是同名义,不同道义。
  2.「儒教」儒门之「三达德」,「五达道」,其体系虽是精微毕至,但自心法失传以后,亦等于枝末之荣了。
  3.「佛教」佛教之心法真传,自从六祖起,始分成「南顿北渐」以后,宗风以经断绝,尤有派别之纷争,以后更把完整的佛理,分割得七零八落,故至令除了诵经习禅以外。这「心法正传」,「大乘极谈」,已无法可以知到的了。
  4.「耶教」耶稣之博爱精神,本源出于「圣灵」,这「圣灵」的充满,必以十字真理为寄托,然这十字真理之体在,请问谁还能知悟?(如新约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七节)耶稣曾说:「凡不能背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此其一证。(马太福音第十辛三十八节)
  5.「回教」回教本以伊斯兰为真一不二的究竟,但至穆圣之下半期,却专注于政治,和争伐方面,穆圣故后,更生起教势分判处,亦可以想象而知了。
  这就是五教同样的,没却了当初立教的主旨,遂致这样的变质了,各教至今日,对于世道人心,虽不能说是无补,然早已有各无实,而道与教之分判处,亦可以想象而知了。
  各教自有「道」与「教」之明暗分流以后,各教体自行分裂,纷纷纭纭的演变下来,致各教之间,互相攻讦,排斥起来了,我们今日要学佛,要先知真道,与教化之关系,并体会五教同一本之调和性,不要存着支离矛盾的心理,这才能获得兼收并蓄之效果,总而言之,明哲之学佛士。
1.要取其真理,不要注重形式上之小节。
2.要认清五教圣人之救世本心,个应调和一致,在万教归一之今日,更不可再生抵啎。
3.要认清道之正体,即是宇宙间之绝对真理,这个真理,只有一个,居高应下,统理万殊,居中应外,统理万善,故五教之最高归止,皆依此绝对万理作终局。
  最后修道人,最要注意,不可忽略之重点,兹特要交代,就是五教,既然是一花之五瓣,现在若看一看,各教自身的蜕变,与气数之淘汰,以及人心之归趋,也可以知道这时应当是花谢的时候,花在当时开放时期,虽然欣欣向荣,季节一过,自然花谢花萎的时期来了,这是天地间之阴阳消常律而然也,我们要切要留意着,即在花谢花萎的同时,因为这个时候,将又代花结实的时候了,此最后一点真「实」,怎可忽略呢,要问此「实」,是什么,这便是五教合一而垂降的「圣道」是也。
  是以现在人心之凋弛,和世道之颓败,已达极点,而劫数之膨胀,道德之没落,亦以致顶,这真是生民以来,最大一次之大悲运,燃上天慈悲,故将三千年来,向未明泄之「圣道」,应斯运垂降于世寰,而负责执行之圣人,亦以奉「天命」而降于东土,阐化圣道,普救残灵,继五教之花而结之「果实」,这不但真儒复兴之新生机,亦将是全人类沐道浴德端倪,今日我文化道德发源地之中国,以升起了就结救难,复兴道德之一线瞩光,为世道之康乐,和人类之幸福,树立真道德,确立新教化,而况孔子早已有继周者,虽败是可知也,之预言在先,且人类若经劫难皆于前,亦自有真觉悟于后,在这天心与人与人望之集中下,可以预知这瞩光,一定可以如旭日之升起,光照四表,德披八荒,这可以断言的,这乃是「万病一针」,「起死回生」的转折点,我们只有衷心盼望全人类,都能忏悔接受,更祷祝瞩光,早日冲破黑云密雨,发扬伟大的光辉起来,普照十法界的众生,尽登道岸,不再有一点黑暗与罪恶存在,尤希望一花五瓣,尽都归复「果」,不要遗落了任何一个,这就是万殊归一的一番大机缘,我们只管拭目以待,这个「幸福果」结实的佳期到来,就好了。
1教由道分如何要分及何时何分?
2试问现在五教之中之蜕变如何?
3欲修真道士应抱持如何心地?
第九章  求道有什么好
  道者路也,乃是要回天堂西方极乐之正路,却不是凡尘世之人路,并不是颠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坠入轮回之末路也,这条路在那里呀,悟者近在目前,一步可以直超,迷者远在十万八千里,经千万遍的轮回,还是找不出这条正路,虽几万年,亦行不到的最奇秘的路呢,原来这条路,是在吾人的本性中,来自理天的,来时,在理天谓之无极真理,赋来人身中,乃谓之性,故曰「性理」,来时既由如是处来的,去时亦应向如是处去的,这就是人人生死来去,必由之真经正路,所以又称之曰「道」者,就是这个缘故了,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即是此义。
  换言之,就是求回本性之天理良心者是也。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耳。」
  如果求得着这个「性理真道」,是有甚么好处呢?
1.可以超生了死=超生了死是什么意思,就是超出阴阳,跳出五行,脱轮回,登极乐免了生生死死,永在苦海,万不能翻身,何以必要超生了死呢,因为这生死,皆不是好的事,阳世阴府,怕不是好的去处,庄子所以说。「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基至」,释迦当时弃青官之贵,为了生死一大事因缘而出家,可知世间并非乐土,生死皆非好事,生在阳世也是活地狱,死在阴间也是死地狱,生死总在地狱苦海,阴阳两地,皆非善地,活地狱,死地狱,皆非乐园,也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必须求道,四生六道转变之苦,此所以必要超生了死者此也。
2.可以改恶向善,去邪归正=求道才能找回本性良心,始能知到人心有真有假,真的就是本性良心,亦即是元神,假的就是血心,人心,即识神是也,世人每一兴念,悉涉贪私偏邪,每一举动,皆属阴险狠毒,野狐伎俩者,皆因本性良心,悉被欲蔽情封,不得出现,一任血心人心之识者,用事所以然也,所以必须求道,才能求回本心,生发妙智慧,才可以照见是非曲直,善恶邪正,转识为智,守正恶邪,所有作为,皆依中道本性为师,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言本性良心,即吾们的良师,举凡有所作为,依此良心做去,则万无一失了,其不善者,即指耳目招摇之谓也,所以求道,才能改恶从善,去邪归正,诚然有之。
3.可以消祸解冤孽=祸劫冤孽,皆由人自造的,因为人人放失本心,弃了八德,血心用事,所以作为,悉违反良心,不合理正道,所以结冤孽,造因果,殃连祸结,久而久之,遂酿成古今未曾有之大浩劫者,皆由世人失道故也,祸劫冤孽,既因放失本心失道的原因,而酿成的,所以必须求道,求回本心,才可以消祸劫,解冤孽者,明矣,果能求得良心正道回来,自然知道祸劫之所由来,冤孽之所由结自能悔既往之过失,自怨自艾,诚心忏悔,极力行功立德,以偿宿孽愆尤,自然冤解孽消,无有牵缠,且从兹以往,一意一念,悉依本心为主,一举一动,悉依八德是遵,那能再结孽债,再造劫因呢,似此新仇不结,旧恨无存,身心清净,自然祸劫冤孽,不解而自解矣。
4.可以改命运=命运何来,由天命,乎由神定,乎由人造,乎人自造其因,神天乃助其缘,最后自然成其果了,总而言之,三世宿缘,数世食果,虽是神天助缘,实皆由人心自造之也,观夫世人,或生为王公将相,田园万顷,大厦连云,富甲一方者,乃其人前生本心常存,心不离道,兼之祖宗积德深厚,福田自种佳禾,自然今生结得好果,此自然之道也,或自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一生落魄,贫无立锥之地,家无隔宿之粮,或伶仃孤苦,或灾祸连绵者,皆系三世不修,本心流亡,血心识神用事,福田偏种恶草,自然不得自食好果,所谓天网恢恢,报应不爽,信不诬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欲改命运者,必待求回本心,把福田的恶草除尽,重植佳禾,将来自得佳果,哲家洪子云。「盍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试观邱祖,当初乃金蛇锁口,最凶恶的命运,求道后,努力实修,积功累果,终至冤解孽消,不知不觉之间,冥冥中,把他的阴纹,改变二抢珠的大贵格了,求道之好处,亦可了然于心矣。
行盍世间天下路,独是修行不误人。
1求道有几点好处?
2求了道应如何才能得其好处?
第十章  道运
一、理 数
混沌未开,理无不在,鸿蒙甫辟,数无不周,未有天理,先有此理,鸿蒙将判,先有定数,所以理曰定数,天地循环,无有往而不复的,世道盟衰,无有废而不与的,世衰道微,至此极则反,故此际正当正法重光,真儒复兴之时也,因为大道隐晦太久了,人心废道废德,已经到了极点了,恶业浩劫,已造成了,劫既成,上天不得降真道来救劫,吾们三生有幸,得逢三期末会,真道降世,欲求真经正法,性理真传,正在此时了。欲求真学问,要为真儒者,真在此时也,时乎时乎,机最难逢,切勿错过,大道为万灵之主宰,上至天地人物,莫不从此道而生的,下至草木山川,虫鱼鸟兽,莫不由此道而成的,所以天地之循环剥复,世运之兴废盟衰,悉由此道之专主呢。二、道运之现在及将来
  永夜沉沉人寂静,银河西坠众星稀焂。
  忽鸡唱三更彻,回看东方已吐辉。
  大道虽是降世,还属半明半暗,但不久灵鸡三唱,旭日交将东升的时候了,只因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对待的,有真便有,假有善则有恶,有正就有邪,为假不知真,无恶不见善,无邪不显正当此道将兴的时,自有万教齐发,旁门左道,假祖师,假弓长,天考。魔考。(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日妖魔)齐来赶此一会,以魔万灵,正玉石分判,善恶分辨的时候了,故现在真道,正属半显半隐的时,恰如还在五更未明之际,让那些旁门小术,木鱼敲得六响,法螺吹得嘹亮,且迷人尚多黄梁未醒,偶而有些梦觉之人,还是心旌摇摇,不知事齐乎楚乎,心还无有定向的,那么既有此真道,岂容这些万教来考炼呢,谁不知家贫方见得孝子,国乱才显忠臣,金经火炼,才知真金,果树经风,才见真果。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三千六百的仙佛,四万八千的贤人,要由这三期末会期中选出的,非经千魔考,怎么能知其真假呢。
  根有为根枝有枝,一缘一会不差池。
  果然月到天心处,正是风来水面时。
  这首诗的妙义,就是说修道的人,各要革自己的根枝,根枝坚固者,使有好缘会,任何沧桑之变,犹如泰山屹然不动的,根枝浅薄者,就遇恶缘会,一经飘摇,就如浮萍,随波逐浪,任东西去了,此时真道降世,正欲救度原人,发扬光辉的时候,恰如明月到了天中,正待高照江心,不期忽遇风来,把水面吹得涟涟波兴,就将那光圆皎洁的月痕,弄得零零乱乱,认不得清楚了的意思,故修道之人,须要认明真理真道,果能牢守,知,止,定静的工夫,以待风括浪静,水自无痕,圆明皎洁的明月,自见重现了。
三、合五六统平收万教
  本期维皇降道之目的,在于救劫,救心,救教,这三大目的而降的,因为世衰道微,人心反常,道德丧尽,人人造罪,个个作孽遂这成未曾有的大浩劫,五教本为维持世道人心而设的,至此人心亦已涣散,五教自身,亦早已变质,渐渐没却了当初立教的主旨,各教体自行分裂,于今已将不复存了,所以维皇特降真道,阐发真传,先救人心,使人恢复天理本性,道心既复,人人改恶向善,个个知到性理根源,将来各教,自有惺悟之日,追根认,知到最高的归止,自然依此性理真道为终局,一花五瓣,并结一圣果了,这就是以一圣道,统合五教,是谓之合五统六之大机缘呢,那么这圣道,既为救劫,救心,救教而来的,为什么半明半暗,或显或隐,是怎么缘故呢,因为这真的道,须要真的人,才可以得的,(谁是真的人第四章参照)故使万教旁门,万魔异端齐显,以假混真,以邪乱正,藉以验真假,办贤愚,测根器,判玉石,这就是上天巧妙的安排,且未会人心,离道太远,沉迷太深,若不使他经过一番天灾人祸,翻江倒海之后,谁能警愓,谁肯悔过迁善,改邪归正,舍妄求真,回头去找当初来时这条旧路呢,所以必须经过小混沌,一番大淘汰,恶孽清除,颇冥猛省,人人向善,个个修道,五教归宗,万教平收,东西南北,中外万邦,皆向黄中通理,世界大同,化娑婆而为极乐世界矣。
  大道阐发圣脉传,敕令三佛办收圆。
  若还不求天然渡,历劫千年身难翻。
1理数会不会变?
2将来万教齐发时靠什么修道?
3五教的发源及归宿在那里?
第十一章  苦海
  世间怎说是苦海,现在这个世间,人智大开,文明日进,百工俱备,器用日新,千奇万异,巧夺天工,何物不有,何事不足,到处山明水秀,芯月楼台,千般佳景,万种风光,明明都是花花的世界,各各都是锦绣的江山,怎说是苦海呢,试观世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三教九流,公子王孙,梨园子弟,托钵丐儿,谁能保得千日好,一生免了百岁忧呢,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为国民,内忧外患,日夜汲汲思危,未尝有一日安,日日长吁短叹,虽山珍海味,罗列满前,终是苦不能下咽,这不是苦海而何。公侯将相,官高位重,事上接下,他每日的起居动作,处处要如临深渊,步步如履薄冰,终岁战战兢兢,毕世忧心耿耿,这不是苦海吗,田园万,顷大厦连云,家财万贯,米谷如山,心为利欲所驱,身为财神所使,东奔西跳,昼夜奔波,争名夺利,招惹是非,休何尝有一日无忧患在心呢,权贵富豪,尚且如此,其它三教九流,贫穷乞丐,更不待言矣,总而言之,尊有尊之危,贵有贵之险,富有富之忧,贫有贫之患,谁能得一日无事,而作小神仙呢。
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住居都城市,肆乡村角落.总不能逸出这个忧烦苦闷的圈外,故曰。世间是苦海。二、苦海何来
  什么谓之苦海,苦海在那里呢,原来这苦海是无有形象,亦无有一定之广狭大小,可以言的,大是大至无有边际的,小是小至一步可以登彼岸的,因为造苦海是由于人心妄念,自造出来的,就是在人人之方寸宝田中,要大要小,皆可从人之所欲,放大之,则无边际,一生找不到岸的,故终身落在苦海中,随波逐浪,不能登彼岸,收束之,可以纳之芥子中,一步便可超出苦海,这个苦海,乃人人私有的财产,除了圣贤仙佛以外,不论谁何都有的,只因人心离道已久,本心失真,莫辨是非真假,遂致认苦海为福田,以为必争之地。
  所以愈权贵,其苦海的领域便愈大,愈豪富,苦海就愈广阔了,因为强横的人,为要争名夺利,持势凌人,千方百计,施其狡猾的技俩,侵占他人的境界,他自以为要扩张自家的福山,却不知倒把苦海的区域,坤张起来了,弱小者,心有不甘,亦自团结起来,与他相抵抗,那知争的不是福田,却是苦海,所以这世间,遂变成苦海争夺战的战场了,愈争愈纷乱,区域境界,愈分不清,终至有些人觉起悟来,遂把各私有的苦海财产,提供出来,联合起来,组织一个「世界大苦海」,共营的有限责任的大公司,自数百年以来,各股东互相努力,开疆拓土,业务可算长足的进步,成绩颇有可观,自数百年前,已经开始红利的分配,虽有数次实施,但还是属于预告的,小规模的配当而已,(例如雷劫之频繁,疯犬之怪异,风灾水患,瘟疫瘴气,草命劫,扫灭劫等等)
若要正式的配当,须待将来小混沌大开幕,大浩劫降临的时候,那时自然按照各人认股多少的实积,公平分配,绝无循私,决无遗漏,但上天悲世悯人真道降世,道德重光,有先见的人,明了圣理真道,发现了方寸宝田,心机一转,把从来的心思念头,掉转头过来,在所有的嗜欲趣味,一变看作冲淡了,贪名图利的心,亦变为灰冷,把富贵功名,亦视作浮云,虚花假景,亦知是梦幻泡影,渐渐知道这个世间,乃是一个迷魂阵,太极圈,不是久恋之乡,苦海这途的生意,实属破家丧命的死路,所以决然把苦海公司的权放弃,毅然脱股者,颇不乏人,公司自然发表声明,退股人,今后已经无有权利可以再受分配给了,所以近年来,苦海公司的社运,渐渐陷入衰竭的景象,他日若再经过一番小混沌以后,这「苦海大公司」不旋踵也要遭逢倒闭的机运,这是可以预断的。
  盖因人人若经过造小混沌受了意外的配给(枪林弹雨,炮片,瀑风,死伤,疠疫,水火刀兵等等)当得猛省,自然悔悟从前错用心机,本为求名求利,求福求寿的打算,殊不知反出这样可哀可怕的结果,大失所望,惊骇欲绝,不用说,还有人要保留这样财产吗,股券自然变成废纸,还有人希望吗,只好把自家的苦海,废耕,把他填平起来,此外那有什么办法呢,到那时,苦海公司还不倒闭,更待如何呢,从来爱河本与孽海相通的,苦海原是与地狱毗连的,孽海市场的繁华,都是来自爱河的顾客,地狱里这些主顾,都是由于苦海中来的贵宾,苦海公司,即告倒闭,苦海即已填平,交通路绝,顾客绝迹,地狱也就无有人问津了,十殿阎君,也要回归天庭,享受极乐的天福,从此以后,爱河,苦海也填了,恨天、怨府也补了,地狱也归于无何有之乡,阳世化为蓬莱仙境,荷欤盛哉,愿勿以斯言为河汉,斯可也已。
1苦有几种?
2苦海由何处而起的?
第十二章  苦海无边怎登彼岸
  地球上面的海,虽是非常广大,一望无际,到底亦有边际的,这苦海是什么海,怎样无有边际呢,原来这苦海,乃是比喻来说的,不是真实有形体有地址的海,就是人人心中自所造成的,迷则尽有,觉则全无。
  迷者,就是忘了本来面目,放失本心,而不知求,一任血心识神用事,一举念,皆属邪思妄念,一作为,悉是违道背德,所谋即不合天理,所行自不合人情,念头即有不止,作为自见乖张,自然事出离奇,祸生不测,事中生事,祸中生闯,节外生枝,一波万平,万波齐起,一忧未戢,百患齐来,心田受波激,苦海辄兴波,日日苦闷,夜夜忧思,终岁愁眉不展,一生闷怀难舒,这便是苦海,每增一念,便升一重的境界,每多一事,就增一段的伸张,念头未曾有息,苦海何尝有边,这苦海不是由人心造成的吗,人心不死,苦海难免无边,人心未平,虽移尽昆仑之土,这苦海终亦难填平的,故曰:迷者尽有。
  觉者,就是觉悟自己原有一个本性,游天所赋,儒教称之谓良心,道教称之谓谷神,乃吾人之元神也,过能奉此本性的元神也,为中堂主人翁,每兴一念,悉从良心而出,每一作为,皆尊八德而行,便是率性而行,这就是循天理,合天道了,本心用事,行不离道,念头自是公正,举止择呼中庸,上顺天心,下合人意,冤不结,孽不生,祸不至,福自来,种的是善果,结的是福果,自然无可忧患可侵,哪有苦闷系心呢,诚如是,心地宽舒,意念裕如,有何事烦心,有何事烦恼,燕居闲处,心地光明,夙兴夜寐,神气清和,无忧思,无妄念,方寸宝田,常为乐园,三关五内,自见升平,无是可以生事,无浪可以兴波,那有苦海在哪里呢,故曰:觉者全无,一步可超彼岸矣。
  那么这苦海与地狱,又有什么差别呢,如上所述,苦海是由于人心所造成的,但是这「苦海」二字,世人不论如何,都是厌恶的,为什么要自造成这样苦海,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世人,为了这个「求生太厚」,每一兴念,便是求生、求福、求富贵、求安乐,善求之反而不得其道,是以越求越糟糕,要求生,反而速其死,要求福,反而速其祸,欲求富贵,而反贫贱,欲求安乐,而反苦恼,凡有计划,皆不如意,每有作为,皆不顺适,自然气愤交集,忧烦并至,心思错综,行为颠倒,越急越迷,越弄越坏,气促神迁,六贼纵横阃外,猿马播乱心田,六神即无主,五气自相兴波,苦海重重,波浪滚滚,罪恶孽债,冤愆灾祸,悉由此中卷起来了,卒致形成地狱。
  这苦海就是可比由爱河供给来的资材,再加工制造罪恶、孽债、祸劫之工厂地区,地狱、就是办理在苦海中生活的人们,按各人在苦海中,所做的功过、善恶、罪孽、殃祸、冤愆、债账,经十殿阎君,酌量功、罪、愆尤、之多寡、轻重判定功赏、罪罚,该怎么惩创,怎么转轮,把苦海中来的,这些罪孽制造者,分发十八层地狱,严刑惩创,使其饱尝其应当的报酬之处了。
  前章亦错说过,爱河与苦海相通,苦海与地狱毗连,这乃三不离的生死密接的关连处,可说爱河即苦海,苦海即地狱,地狱即苦海,并不用强要甚么分别呢。
  妄念才与神急迁,神迁六贼乱心田。
  心田即乱心无主,六道轮回在眼前。
1要脱离苦海用何种方法?
2苦海无边之原因是何处?
第十三章  乐可乐非常乐
  可以看得见之乐,非常乐也,可以名为乐者,非常乐也,可以看得见之苦,便不是常苦,可以说得之苦,亦不是常苦,此盖一时的假苦,并非久远之常乐、常苦也,这个假乐,不但不是常乐,且能乐极生悲,这个假乐,不惟不是常苦,且能苦尽甜来,这其中的妙味,修道之人,不可不究。
一、乐为苦之本,福为祸之基
  世人不论谁,何都是喜的是乐,爱的是福,反之,厌的是苦,恶的是祸,所以日夜奔波,以求其乐,汲汲以求其福,却不知乐中有苦,福中有祸,一遇乐境,苦根便由是而生,偶尔得福,祸患遂从此而出矣,乐愈多,苦愈深,福愈多祸愈大,例如。
1.富家子弟,生于富家,宠爱过甚,要一奉十,未尝经历艰难辛苦,不知父祖的经营苦楚,每日只晓夸富持势,炫耀于人,吃的是三餐五味,穿的是银罗纺丝,日日笙歌,夜夜饮宴,秦楼楚馆,携妓宿娼,展风神,作阔舍,悦目骋怀,乐而忘归,可谓乐矣,自以为蓬莱仙境,可四时皆春,父祖的脂膏,可以源源而来,那知游手好闲,不事经营,有出无入,坐食山崩造化弄人,偏不使人长享,好景不常,一剎那间,床头金尽,壮士无颜,娇滴滴的鸾声,忽变为迅雷的逐客令,秋波的媚眼,倾变为白眼横眉,前是大爷大舍,今是落魄丐儿,到了此时浪子不知何以为情呢,从此变不测,祸患悠然而生,乐已不知那里去了,苦根源源而生了。
2.官居极品,位至三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堂上一呼,堂下百诺,五霸之首,牛耳主盟,声势赫赫,炙手可热,可谓乐矣,试观齐桓内讧,阴人作崇,奸人朋比,尸作虫窝,臭闻数里殿堂作战场,尸身无人葬,其乐何在,福在那里,这不是乐极成悲吗,这可乐之乐,可是常乐吗?
3.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谓乐矣,那知国事多端,内外多事,日日烦心,夜夜忧虑,稍一失政,求为庶民而不可得,何乐之有哉,权贵富豪,尚且如此,以外不问而可知了。其它何事不是乐中生苦,何处不是乐极生悲呢,故曰。乐可乐,非常乐。
  花逞艳姿一刻分,月痕镜影未常存。
  电光石火瞬间了,佳兴无多空断魂。
那么欲求常乐者,当如何而后可,须知,
二、乐由苦中出、福从祸中生
  乐极生悲,苦尽甜来,此乃古今一定不移之名言也。
例如◎释迦弃太子之荣贵,孤身隐遁山林,遍求明师而不可得,独坐荒山,餐风宿露,卧雪眠云,苦修数十年,可谓苦矣。
◎神光二祖,虽讲经四十九年,因未得明师,指传性理心法,只知万归,却不知一归何处,是以立小林雪,断臂示诚,要求达摩祖师一指,可谓苦矣。
不知到底一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
立雪小林为甚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妙善公主,不恋宫主之贵,何仙姑不贪范石之富,甘愿闭门苦修,历受种种考炼以金枝玉叶之身,不辞工作劳碌之苦,愿弃锦衣玉食,自甘茹素淡泊,亦云苦矣。
◎孔夫子涉万里程途,问礼于柱下之老子,弃官周游列国,欲行其道于世间,阨于陈蔡,绝粮七日,被围于匡,身临险地,受尽讥诮讽刺之侮,蒙及削迹代檀之辱,道不行归鲁,设教杏坛,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前后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贤,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可谓苦之甚矣。
◎邱祖当年之苦修,自王重阳祖师归空之后,各自散伙分途,劳燕分飞,各任西东了,邱祖当时,无家可以栖身,无地可以托足,上无管鲍之知交,下无怜贫之范叔,流连颠沛,遍走江湖,庚癸频呼,屡屡绝食,几经饿死者数次,不亦苦乎。
    释迦由苦而成佛,神光由苦而得道,妙善公主忍苦成观音菩萨,何仙姑耐苦位列入仙,孔子因苦而成至圣,邱祖因苦封状元天仙,此等圣贤仙佛,莫不是皆由苦中而成者乎,试观古今东西,能从乐中而成圣成佛者,未之闻也。
  乐似砒霜糖衣里,苦如仙丹胆皮衣,如此当初备尝辛苦,终能成圣成佛,长生不死,道成天上,名留人间,不生不灭,长享极乐,这才是真的常乐呢。
◎由乐与苦而得的享受是什么?
第十四章 昔时要出家修道今日何以在家修道
  修道之法,有修性功,有修命功之分,有先修而后得,有先得而后修之别,昔时(第一期第二期)人心离道未远,凡有作为,还存有一点良心,八德未敢全抛,是以作恶造孽,未甚深重,劫数轻微,上天虽有降道,但要先修而后得,无有明师,指开窍妙,传授性理心印之法,所以世人虽然各有本性,却不知其自有,并不知这性理,就是人之性命的根源,来自何处,止于何地,不知性理为何物,所以不能直修这个性功。
  幸喜当时人心迷昧未深,尚还与道有缘,一闻真道,便能知到道的宝贵,能超生了死,成仙成佛的玄妙,都能一心向道,诚意追求,故当时有一修道者,魏伯阳真人,细心研究,虽不能知道性理,却能知道人之命根,就是精气神三宝,要长生不死者,须要保重此三宝,乃发明修命功之法,盖欲由气入理,抽坎填离,逆水升天之修法也。
  原来天地人三才之造化,原由先天无极之一气,化入中天太极,一气化为二气,而分阴阳,阳,为清阳,阴为浊阴,清浊分焉,清阳之气,上浮而为天,浊阴之气,下凝而为地,天得纯阳,为干、为父,地得纯阴为坤、为母,先天真阳属水,故曰真水,先天真阴属火,故曰真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在上,火在下,水火即济,天地定位,是以阴阳不错,四时不乱,而造化生焉,惟是人兼禀天地之干阳,坤阴二卦,干失中爻而摄于坤,变坤为坎,坎失中禀而摄于干,变干为离,离位在南,为离明火,坎位在北,为北海水,离火在上,而上炎,坎水在下而下流,鼎炉颠倒,水火不相济,故要长生者,必由坐功,使离火不上炎而下降于坎宫,使坎水不外泄而上升于离,谓之抽坎填离,铅汞相投,婴奼相会,这谓之逆水升天,就是欲使精来化气,气来化神,神来化虚,便是由气入理,之修法也,此种修法,是非常困难,所以修之者众,而成之者寡也。
  昔时因不知性理,所以不能直修性功,故不得不用此法,所以必须抛妻离子,绝尘离俗,独守荒山,枯坐苦修,这是红阳时代,自六祖将性理真传正法,暗转于儒家火宅,释家正法失传,绝了宗风以后之修命不修性之修法也。
  如今三期末劫,真道降世,救度原人普度三曹,特命明师降世,指授性理真传,又命千佛,万祖,齐下东林,代天宣化,大阐性理真道,明示性命双修之法,直由性功入手,不用抛妻弃,放弃家庭,绝尘避世,在家出家,在尘离尘,夫妇子女,可以同修,父不失于慈,子不失于孝,夫妇不失于义,兄弟不失于友爱,又可免了独善之讥,亦可免了逃世之诮,不论士农工商,皆可修道,先天真道,亦可以进修,后天事业,亦可以营谋,如此容易,如此简便,这乃是老母爱子心切,大发鸿慈,大开恩典,使吾们不论谁何,都可以修道,不论妇女文盲,亦得超生了死,脱了轮回,登彼极乐,使文人士子,得求真学问,可以列真儒,成贤成圣,成仙成佛,似此好机,千载难遇,惟愿五教同胞,切勿固执门户之成见,须知五教本是同源,一花五瓣,此时正合五统六,共结一大圣果之机缘了,万勿泥执偏见,自蔽灵明,错过这个机会,以致自贻伊戚,则成千古恨了。
  万古奇缘奥妙多,三期末劫开天科。
  三元运会龙华选,考拔佛子证大罗。
1性功与命功是那种为重要?
2今时在家修就能成道吗?其因在何处?
第十五章  智识与智慧
  智由心发,心有真假,是为真智慧,假心发的,是为假智慧,亦即是智识,那么真心假心是怎么分别呢,所谓真的心者,就是无形象之可观,无声臭之可闻,乃真空无相之本心,自天所赋之无极真理,乃吾人之本性,儒曰天性、良心,释曰真如金刚,道曰谷神,道心,性中具八德,为万德之源,万善之本,五眼六通,悉具其内,良知良能,固在其中,为吾人之元神,性命之本根,造人之源泉,由此本性所发露之智,才是真智慧,吾儒谓良知,吾佛谓之般若妙智慧,真内造,良心流露,击念常出于无为,作为悉合天理。
  所谓假心者,就是有形有象之血心,由后天二五之精,先天之真五,妙合而成的肉团心,又分化为三魂七魄,散居各部,魂居于上中下三焦,魄分处于脑,身、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君,此等种种之部门,虽属假体,然其中各有无极本真之一理,分御在其中,方能成其作用,是为识神,由此中所发之智,谓之智识,就是假智慧亦即是脑作用也,这绝不是本来的面目,依此假智慧而行者,非由本性用事,纯由六尘牵动,只知争名夺利,不顾仁义道德,终日醉生梦死,一生沉沦苦海,而不自知,还要自夸为聪明伶俐。
  盖先天所赋之本性,最为真我,内含八德,具有五眼六通之妙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人不能知,而我独知,人不能见,我独能见,是以圣人称为独知之地,韬光于内,谓之内明,不衒机智,不露聪明,明理达智,故有所思虑知见,皆属真知实见,纔能率性而行。
  若夫后天所生之血心(识心)是为假我,内含八识,(耳、目、口、鼻、身、意、末那、阿赖耶)蕴藏十恶八邪之假智慧,是谓机智,聪明外露,实即无所不迷,无所不昧,恶自不知,而人已知,愚自未见,人已先见,所以吾佛称谓无明之乡,智衒于外,谓之机智,识见外露,谓之聪明,不明真理,不达真智,故所有知闻见识,悉属假知,妄见,所以起念胡涂,作为颠倒,往往聪明反为聪明所误。
  是故世人,有完人,有坏人,有真人,有假人,几种之分别者,乃因这真智慧,与假聪明之所以攸分也,所谓完人者,就是一生在世,常保得住上天所赋之,本未尝放失,举止动作,常遵八德而行,恒存爱国忠君之心,常怀济世利名之念,凡一切心思举念,皆出自天天性,悉凭真智慧,这便是入世而为完人了,坏人者,就是本心流亡,八德丧尽,一任血心识神用事,凡有兴念皆属邪思妄念,作为都是违道背德,乘伦乱理,胡为乱作,倒行逆施损人利己,若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真人者,由人道,而达天道,由入世而达出世,除掉血心,求回本性,去外识,求内明,利黜聪明,用真慧,全凭良心,发挥天性,行止率由五伦八德,修为悉合正等正觉,由贤而圣,由仙而佛,这便是真人了。
  所谓假人者,沌沦一世,背觉合尘,言语意念,不出乎本心,举止行动,皆离乎常道,礼义廉耻不修,冤债愆尤劝种,益世利民之事,丝毫不举,伤风败俗之行,多么施为,忘却本来面目,丧尽天理良心,这就是假人的了。
  故修道之人,须识透心之真假,智识与智慧之悬殊,不为识神所迷昧,常保元神之精明,求得真道,明得性理,发誓愿,渡众生,挽回颓风,共出苦海,尽人合天,返本还源,生则为贤为圣,死则为仙为佛,这才是真的妙智慧了。
1智慧与智识关于人之利害如何?
2本真智妙慧应用在何时?
第十六章  真道何以暗渡
  宝玉深藏,瓦砾外露,这是尽人皆知的,真道之奥秘,真道之宝贵,已在第六章,说得明白了,这真道原是宇宙间所有的一切,万事,万能,万化之主宰,为天地人物,日月星辰,山河江海,风云雨露,之造化主,万灵万汇之生源形色音声之大本,得此则万汇生成,失此,万汇坏灭,故曰:「天上天下惟道独尊」,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则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死守善道」,可见这道就是无上的至尊王贵的了。
  这真道因为有此无上之神妙,所以人得之,则成贤,成圣,成仙,成佛,长生不死,羽毛,鳞甲万灵得之,亦可以修成人体,仙风道骨,木妖石灵得之,亦可以成精,变化无穷,是以真道不得妄传,严秘不泄,所以真经不在纸字上,故谓之无字宜经,若不受过,维皇天命,应运传道者,不论仙佛圣人,都不敢乱传,惟恐泄漏真传秘法,被匪人或精灵所窃,将来祸世殃民,为害不尠,假使有不肖份子,故逆天命,胆敢妄泄天机者,必遭天谴雷诛之惨报,绝不是儿戏的。
  只因真道有这等的利害关系,乃有「真道」与「教化」明暗之分,别明施教化,暗传真道之分流,「教化」是不论何时,何地,何人,皆可传的,「道」是非时不降,非人不传的,故佛教有密教与显教之分,有平等法与无上法之别,儒门弟子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知孔子杏坛设教,也是明传教化,暗传真道,是无疑的了,老子之道德五千言,旨在宣明道之真体,因其言简意深,言不易知,故世人对此于书,未能见重,如释门的经典,儒教的经书中,真道真理真,传正法,在在暗示,处处秘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故自数千年以后,任人展读,但是只探皮毛,未能测度奥秘之真旨。
  盖因这唯一无二之真道,若非有夙根深厚之有缘者,实难闻得此真道的,所以不同于普通之教化,高挂牌子,大吹法螺者,实欲暗中遴选真根佛子,暗里救渡善良,此真道之所以暗者,良有因也,须知荆山之玉,与市场叫卖之货,原自不同,兹值三期末会,维皇特降真道,大宽恩典,不论官民士庶,皆可与闻此道者,实千古未曾有之大法缘也。
    切望人人,通权达变,因时制宜,切勿胶柱鼓瑟,不知权变,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认蹄作兔,执筌为鱼,苦守枯株,终无所成,及至「缘会一过,好机不再来」,到那时才知道迟了迟了,悔之晚矣。
    铁树开花易错过普渡再遇难。
1真道怎么严秘不泄呢?
2真道凭据什么谓之真的?
第十七章  道之兴替
混沌未开,鸿蒙未判,未有天地,先有一理,为万物之生源,万灵之主宰,盖宇宙之造成,万汇之生化,皆有一定之理,是谓之定理,至鸿蒙甫判,宇宙既成以后,天运之循环,阴阳之消长,草木之荣枯,人物之盛衰,皆有一定之数,是谓之定数,「理」为造化之大源,「数」为兴废盛衰之法则,理即无极之真也数则也。无极之真,在天曰天理,在人曰性理,在物曰物理,在事曰事理,是为造化之真宰,原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非色非空,妙无妙,有,仙佛亦莫名其妙,圣人亦莫名其妙,太上强名之曰「道」。理是万古不变,故谓之定理,数是应运而有变,但变而有常,故谓之定数,故道之自身,亦遭受之推移,亦有盛衰兴废,以符运数之循环剥复之妙用,不过任何沧桑之变,道是绝无损失加减,永远常在的,惟人之本灵,换房移居而已耳。道之兴废,非他自身之兴废,乃依人心世运变迁,是人自兴之耳。
由来上天降道,分为三期,第一期上古伏羲之世,为青阳期,犹如一年之春也,第二期周昭王时代,为红阳期,即属夏了,第三期即现在三期末劫,为白阳期,阳便是秋了,(阳与羊同音假定作三羊来说)第二期青羊期,正当青春生发之候,羊之毛色,青苍润泽,令人可爱,恰当道运生发正法兴盛,当时人心,各循天道,顺自然,鼓腹击怀而歌,顺帝之则,第二期红羊期,正当,炎夏,花开花萎之时,羊之毛色,赤褪焦脱之候,恰当道运由正法遁变递相法递变为相法的时代,道运式微,此焦递之羊,渐见无人照顾了,终至歧路亡羊,红羊已不知所之了,自六祖以后,正法失传,或刻舟求剑,或胶柱鼓瑟,或助长揠苗,五教从此变质,受人排斥,教将不可复存了。第三期白羊期,正当秋收枯黄结子的时候,羊之毛色,老而斑白,正合道运末法之世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造成未曾有之浩劫来了。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际此万法皆末之际,依数而论,物极则反周而复始,数之使然也,此时正当正法重兴,人心复古,万法由末而返始,万殊归一本之大机缘,正在此时了,故上天慈悲,为救原人佛子,救教,救劫,特降,真道,普渡三曹,特命诸仙佛,倒装下世,广设慈舟,大开普渡,泄尽秘宝,使人人知道本来面目,追根认祖,求回本心,大阐真道,抛下金线,救度众生,脱灾离劫,共还故乡,诸仙佛日夜奔忙,飞鸾劝化唤醒迷人,不遗余力,如今多有人惺悟起来了,把亡羊已经找回来了,但是全身毛色,已变成雪白,变成白羊了,故现在末期,白羊应运,普渡人、鬼仙、三曹全,在此道,奈何世人还在黄梁梦里,浩劫临头,任唤不醒,不知祸之将至,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在前,而不知趋避,良可叹也。
救劫唯此道,道为化之大源,宇宙间所有的万灵万汇,上自天地日月,中至人物禽兽,下至草木虫鱼,莫不由此道而生,由此道而长,终必由此道而坏灭,夫道乃造化之真宰,其造化之奥妙,皆有一定之理,亦有一定之数,故其造物之安排,备极巧妙,实难推测的有利必有害,有生必有死,有兴必有废,有成必有败,天道至公而无私,至正而不偏的,利以害随,祸以福济,强以弱克,刚以柔摧有物必有破,有生心有克,必不使一方独擅其长,而无他物可以制之者。
  试观蛇、蛙、蜈蚣之相制,五行之生克,可见造物不偏与,造化忌满溢,天道既能生之长之、岂不能制之、破之哉,盖浩劫之由来,人自造之也,劫既由人自造,自应由人自灭,不过人造其因,天助其缘,以成其自食其果耳。譬如化人心失道,自造浩劫之,因,天乃助缘,假人以智,发明杀人灭国的凶器,使造孽者,将来自食其果报耳,凶器虽凶,究属后天之有形物,先天自有无形之不可思议的妙,道足可以制之,故曰:千算万算,不值得天的一画,诚哉是言也。「天运迭转末三秋,八三灾难遍地流。九九浩劫谁能脱,救世惟凭一贯舟」。
1何谓三期末劫?
2道如何要兴要废?
第十八章 道之宗旨
  修道要先知道之宗旨,不知道之宗旨,盲从人心识神,妄作妄为者,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在前,而不知避,危莫甚焉,夫道本人人所固有,因为人人皆不知其自有,只因这个道有无穷变化之玄奥,有生生息息造化之神妙,具有五眼六通之无上妙智慧,能知过去未来之神明,彻知森罗万象之事理,大无不包,小无不贯,莫知其来,莫知其去天下莫能知,莫能见,仙佛莫能说,莫能名,玄上玄,妙中妙,是为天外天最精微之真天理,为天地万古之最神秘之大道也,万灵万汇,莫不得此而生成,圣贤仙佛,莫不由此而成圣,有些玄妙,有些奇秘,是以万能万汇,虽有而不知其自有者,无足怪也,是故维皇上帝,乃有顺时应运,特降真道者,厥有由也,然则降道之宗旨为何。
1.为使人知道造化的大源
人之生也,最初原是天地未辟,混沌未分之前,先有一位大圣,凭太空虚无之气,分形分性,孕育五老,各具一性,各一方,东方曰木公,西方曰金母,南方曰赤精,北方曰水精,中央曰黄老,是五行之祖,造人之主,五老既生,默念这位大圣,鞠育之恩,欲申报本之意,遂遥上尊号曰:玄玄上人,上人乃将孕育生人之专责,委属五老,而仍飞腾于太虚无形之表,五老恭承教命,共推尊木公金母,修持其事,万老,乃择须弥山为丹丘,寻真孔穴处,搏士为釜,安炉立鼎,自承其中为黄婆,赤精、水精二位,以水火既济相助而为理,于是木公,金母二老,以金液炼形之道,存精静养,涤虑妄机,子午抽添,咸中其节,岁候将周,至已成之期,彩云朝顶上,甘露酒须尔,二老知丹已熟,揭开其鼎,见中有二物合抱,金母顺手取其一视之,乃阳象婴儿木公举一视之,是阴象奼女,二老大喜,爰在山同心察伺,山坞忽起万缕烟霞,充塞天地,起身窥探,见婴奼已现法相,皆踊跃相庆曰,斡旋造化,成就天人,不负道祖之命也,嗣后婴奼二子,栖止严谷,采取日精月华,皆能洞晓阴阳,牝牡互交,胚胎始结,月历十次盈亏,产出两男,未几又产二女,自是之后,生生不已,此即九六亿皇胎,所由孽息也,溯其根源,非金母为众生之母哉,这便是天生人也,此则所谓原胎佛子者是也,自原人降世,赞天地之化青,生生不已,化育众生,自是以后便是人生了。
2.性命之根本
道之大源,即人生之根本也,木也本,水有源,不论万灵万汇,莫不秉受此道,由无极而太极之造化而生,是为生灵万汇性命之根本,最初天生人的时代,原人直接承受天命,禀受无极之真理而为性,故谓之正命,原人降世,代天地赞化育,自是而后,即是人生人,由祖先父母,禀受天性而为性,间接的由父母承受天命,是为受命,这便是无始无终之无极真理,受天明命,而赋与人谓之性,所谓「顾諟天之明命」者,即此之谓也。
性为先天之真五,妙于后天二五之间,真假相依互凝,而性命立焉,性命之根本,即在是矣,先天赋我真性为真我,父母生我此身为假我,真假相依为性命,所以人各有二天,先天为木,后天为末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既知天命为吾人之性,自应率性而行,敬天地,礼神明忠君爱国,和睦亲邻,尊重祖先,孝敬父母,尊重师训,遵三教之经典,守圣贤仙佛之立言,求真逐妄,明八德,复本性,启发良知,良能,己立立人,行功立德,消除前世冤孽,防止将来罪愆,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这就是修道唯一之宗旨,以外绝无作用,无组织,无不良思想,与社会毫无抵触,坦坦白白,如晶石之透明,光明大道,孔子所谓,「有教无类」,又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道与人密切的关系
道者理也理者道也,赋与人谓之性,人人必由之路也,中庸云:「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之依道,如火车在轨,轮船在水,飞机在气,人若离道,便是拔本塞源,自绝其源,就如火车脱轨,轮船离水,飞机离气,祸害立至矣,又如驾船无舵,驭马无缰,无有规矩准绳,可以凭依,自然举止失度,作为反常,在社会受法律制制裁,在阴司受阎罗判断,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灾殃祸患,由此而起,冤债因果,由是而生,冤冤相报,纠缠不清,此所以道不可须臾离者此也。
孔子曰:「君子死守善道」,「君子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由此观之,可知道为人生之大本,性命之根源,故人云:「若要保长生,须要存佛性」又云;「沃技叶,不如培根本」,诚哉是言也。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
  度人必用真经渡,若问真经癸是铅。
1人类的元始是谁造成?
2试问对道如何之认识?
第十九章  性理真传
1.维皇降道的目的
道本非时不降,非人不传的,令为人心不古,造孽过多,积成古今未曾有的大浩劫,故吾佛曰:三期末劫,儒曰,日暮途穷,哲家曰,物质终僵,耶曰:世界末日,天运至此,筹成万法皆末的机运,大道由正法而相法,而至今之末法,五教亦由枝荣而开花,而今已濒于花谢之时了,人心由天道而迁于仁义,如今已达至无神道,无宗教,唯识独尊之可哀的末场了,至于劫数,亦由九劫而倍增至十八劫,至此期三期九九八十一劫,悉会萃于此大清算期了。
上天的好生,为救心,救教救劫的目的,既有非常的劫运,若无非常的真道,不能救此浩劫,是以维皇上帝慈悲,特降真道,普救三曹,使气天神仙,尘世众生,地狱鬼魂,得逢千载幸遇,能明大道的真理,知大道的奥妙,真根由来,出处止处,总得明白,故自第一期,救回二亿仙佛,第二期,救回二亿圣贤,正所以备这三期末劫,大开普渡的时,各倒装下世,借母投窍,代天宣化,化益众生,上帝慈悲,特将大道的奥妙,妙理真传,命众佛圣,神仙,飞鸾劝化,著书立说,大泄真传妙理,但虽知大道奥妙的真理,真根的出处若不知赋与人身中之止处的至善地者,还是属于盲修瞎炼,犹如空中观楼阁,海上望仙山,可望而不可即耳,终归纸上空谈,纸上谈兵,两无实际,不明道之真根出处者,是修道无有目的地,可以凭依,不知道之性理止处者,是进修无有根据地,可以依据,前无凭依,后无据点,何以修道,何成道耶,神光二祖,讲经四十九年,还不知「一」要归何,无足怪也,因未遇明师,未得性理真传故也,所以古人修道,「遍走天下访明师,踏破铁鞋无觅处」,此明师之所以有必要者,明矣,是以上帝慈悲,特命济公活佛,为三曹大命之明师,又分灵下世,受天明命,先天师命,现身指授真传,点开窍妙,此即明师出世之由来也。
2.传性理明心法
  道乃吾人之本性,乃无极之真理,来自理天,故在天谓之理,赋与人谓之性,(又曰良心,曰道心),故谓之「性理」虽是人人之本性,个个各自有,苟无真道降世者,不论谁何,都不知性即是道,道即是性,由虚无而生妙有,生生不息之玄妙,由无极而生太极,造化无穷之天真,虽知各有灵性,各有良心,亦只是指有形象之肉团心,以为灵性良心耳,化无穷之天真,虽知各有灵性,各有良心,亦只是指有形象之肉团心,以为灵性良心耳,谁知此乃后天之血心,识心而已耳,殊不知此性理,即吾人之天根,万汇之生源,来时亦由于是,回时亦由于是,易之坤卦,谓之「至善之中德」,孔子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儒曰执中贯一,道曰抱元守一,释曰万法归一,儒教之成呈,道教之成仙,释教之成佛,三教皆传此唯一无二之性理真传者也。
  古圣王之传统,十六字真传中,有「唯精唯一,允执厥中」者,即指此也,孔子问礼于老子,亦不外受此真传也,神光讲经四十九年,其修道坐功非不久也,「只因不知一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小林为甚事,只求一指脱阎罗」,亦是只求此性理之真传也。金刚经法会因由分第一,在其法会中,如来佛并无有写一句经,说一句话法,仅仅示一段无言之教的行持,已将其无上之性理真传,默示暗点于须菩提了。
  此乃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之心印大法也,此即所谓性理真传,明心法之真谛也,所谓维皇降衷者,即指此心法也。
  此性理真传正法,溯自六祖慧祖师,指法入火宅,天命暗转于儒家,真传正法从此隐矣,仅继承道统而已,释家从此绝了宗风,失了正法真传,其后神秀,所立之北宗禅,仅传依钵,诵经礼佛,敲打念唱,修道已流于色相了,此谓之相法时代,自此以后,世虽有心于修道者,因性理真传这条正路,已无从捉摸,不明心法性功,故不得不由命功来苦修了,古人云:「修命不修性,修道决难成」,试观当时修道,总要抛妻离子,绝尘遁世,独守孤芦面壁枯坐,坐破薄团,迄无所成者,比比皆是,释尊当初在雪山修道,枯坐十六年,自觉徒劳无益,还须受燃灯,指传心法,才得成道,除了明师指授此性理真传以外,任何坐禅,任何安炉立鼎,采药炼丹,怎么搬运紫河车,怎么逆水升天,抽坎填离,铅汞相投,婴奼相会,或有什么点石成金法,撤豆成兵术,千奇百异的妖法、魔术,亦只是诬民惑世,玩弄愚人,一时之幻术吧了,试问古今东西,由于左道旁门,新奇小术,邪说异端,而成道,未之有也。
  孔老夫子曾说过:「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西天如来
  菩提慧觉娑婆诃,波罗蜜多性弥陀。
  真空非空法无法,如然自在是这个。
文宣王
  穷埋尽性全善玄,人欲净尽天理全。
  穷神知化知其止,定静安虑见本原。
◎万教齐发之今日欲成圣成佛者应修那一门?
第二十章  世界是一个迷魂阵
  庄周曰:「吾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顺治皇帝出家诗云:「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可知世人常说世间,乃是苦海地狱,真犯罪者之收容所,诚哉是言也,试看顺治,梁武,弃帝王之贵而出家,释迦舍太子之荣而修道,观世音乃金枝玉叶之宫主,何仙姑是富家妙龄之姑娘,何以舍富贵而求道,弃锦依玉食,而求淡泊耶,盖因知到世间,乃是一座的变化无穷,鬼神莫测的太极八卦大迷魂阵,这个大阵,乃包涵世界,四面八方的大阵,不论神人、鬼魂、禽鱼鸟兽,莫不陷入此阵的。
  吾们人类,自无极降落太极之时,虽从生门而入,不能从生门而出,从此陷在此阵中,东崩西撞,南旋北转,不分东西南北,不辨昼夜晴阴,或见金光闪闪,或见黑气昏昏,有时黄沙漠漠,有时白雾蒙蒙,纷纷攘攘,嘈嘈杂杂,阴风惨惨,鬼气腾腾,道路迂回如蜘网,一举步,便有魔鬼椰榆,坑坎曲折如列星,一失足,就是蛊惑上身,内里不住阴阳变化,常见阴盛阳衰,阵中不断五行生克,常教火炽水枯,弄得昏昏沉沉,迷迷惘惘,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思念酒,便闻酒香阵阵,想着财,即见金银累累,一念舞场,则舞女在前,思及秦楼,即笙歌盈耳,醉眼廉胧,妖狐认作仙姑,神情颠倒,鬼关误认天堂,这些迷人浪子,还不知死期将至,依然醉死梦生,谁知掌阵的魔王,正在摩拳擦掌,待机的魔兵,久已持戈待命,一旦魔旗一举,五雷施威,八方震动,风火齐发,雷电交加,兵戈四起,瘟疫流行,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山崩地塌,鬼哭神嚎,到那时,方才彷徨凄楚,呼天抢地,一声爷来,一声娘,有何益处呢,所谓「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悔之晚矣。
  天运迭转末三秋,三灾八难遍地流。
  九九浩劫谁能脱,救世惟凭一贯丹。
  今幸上慈悲,仙佛大愿,怜悯众生,陷在阵中,迷而不惺,坐以待毙,众神圣不忍,跪奏瑶池金母,各愿努力下凡,破此迷魂大阵,幸蒙老慈母,大发鸿慈,特降真道,垂下一条金线,使天下众生,返本还原,复使众佛圣,大显神通,侵入阵内,大施佛法,大阐真道,唤惺愚迷,又蒙 老母慈悲,运用无极真光,射入迷魂阵内,冲散阴霾,吓退魔王鬼兵,又命明师,打出掌心雷,打开众生迷窍,并指开一条明路,透出光明,照出迷魂阵的生门使阵中迷昧佛子,一时惊惺,魂魄归舍,回复知觉,重见天日,急急抓住金线,乘此灵光,一跃跳出火坑,只因陷阵日久,虽是跳出火坑,遇有带些阴霾,心地昏迷,身中未免还有多少邪气,冤孽牵缠,惑乱本心,所以虽然觉惺,还有疑疑惑惑,不知所以者,尚不乏其人也。
  众仙真佛圣,再运用三昧真火,真把那些十恶八邪,妖氛逆气,烧得无踪,大施佛法,传授性理心法,默运灵光慧剑,把三尸九虫,八魔四相,碎尸万段,宣扬佛法,大阐无字真经,阐明圣道,使各佛子,明心见性,大发真修,自将六贼紧栓,五蕴扫空,猿猴系锁,意马穿缰,佛法慈悲,普施甘灵,使离火下降,坎水上升,抽坎填离,倒转乾坤,三宝聚会于黄庭,婴奼会合于黄舍,丹成九转,舍利结珠,丹书下迎,乘鹤跨鸶,拈花微笑,朝金阙,拜谒慈母,会龙华,拜会群真,饮的是玉液琼浆,吃的是蟠桃仙果,不生不死,极乐逍遥,猗欤盛哉,又何乐而不为呢。
   头顶干兮脚踏坤,万千秋兮万千春。
   自餐御酒仙桃味,留得长生不老身。
    千年铁树开花易,错过普渡再遇难。
1.为何陷在迷魂阵内?
2.怎能脱出迷魂阵?
第廿一章 修道要有始有终
  修者、修道也,道犹路也,即修复回家认母之西方天堂路也,路在那里,在吾人之方寸宝田中,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住性处者,是也,性乃由天所赋之无极真理,在天曰理,赋人曰性,易之坤卦,谓之至善之中德,则为吾人之天根也,来时由于此路,归时亦须由于此路,故太上称之曰道,来既有路,何须再修,只因人自降世以来,陷入太极变化无穷之迷魂阵内,被阴阳气禀所拘,受五行生克所制,卒致灵明锢蔽,一任识心专权,魂为情思颠倒,魄为欲念颠连,迷真逐妄,认假作真,忘却故家园,贪恋虚花境,失却本真,那知来路,故顺治皇帝,出家诗曾云:「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之句,孟子亦云:「山径之溪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其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为此道路,自人生降世以后,鲜有人回乡,那有谁何再去行此路呢,路既久无行,坑堑自现,荆棘自生,天凡一方,圣凡路绝矣,此修道之所以必要者,此也。
  修道必要有始有终,要有始终者,必须信道有笃,修道有恒,假使认道不真,则信仰不固,矢志不坚,则易反易覆,持心不谨,易受煽惑,意气不刚,易生退缩,眼光不远,必定喜易迎新,会悟不深,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望洋而返,故要认道有真,认理有实,才能发出真诚,始能克始克终也,是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欲知此「明德」者,必先格物致知,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此乃修身必由之径路也。
  且修道贵乎有恒,恒者常也,恒久不变,始终如一之谓也,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谓修道者,必有恒常之心,才能有始有终,克成其全美也,有始无终事必无成,有终无始,必难成事,有其始,必有其终,是为木有本,水有源,源长根固,方有成果之完善,有其终,而无其始,犹如瓶中插花,有其枝叶,而无根本,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修道若无恒心,初虽有凌云之壮志,凛冰霜之坚贞,一遇时变、境迁,风云变色,则中途变志,便消刚为柔,染洁为污,变恩为仇,变智为昏,则见难思避,见易思迁,弃旧迎新,认贼为父,自斩其根,自绝其源,哀哉、枭獍之毒,实自饮而不辞矣。
  际此修罗混世,播乱伦常,废弃礼教,败坏道德,绝弃仁义,无家族,无社会,倡共产,主公妻,人兽不分,自由平等,无父无君,甚于洪水猛兽,可怜世道,远受杨墨之流毒,近受修罗赤化蹂躏,而一般愚庸之辈,不知真理之所在,不明天命之攸归,瞎听盲从,随波逐浪,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卒致旋入毒涡,陷入铁幕,一任铁蹄踹踏,始悔当作筹错,而今呼号无门,未陷入者,亦早已把固有之道德,弃如弊屣,不畏天命每慢佛圣,把经书视作废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慨沦亡了,呜呼今之修罗,甚于昔时共工,头触不周山,把天柱折倒,地维崩裂,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兼之,万教齐发,左旁迭兴,真隐假显之时,无有恒心者,辄为魔障所惑,心无定止,意似浮萍,往往妄想移桃接李,有始无终,结局一事无成,终身落伍,脚踏两船,到底陷溺,万劫不能翻身矣。
  圣贤仙佛,悲世悯人,著书立说,木铎常鸣,还不能黄梁梦觉,宁不自知猛省,悔悟自新,及早回头哉,圣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无恒心者,尚且不可作巫医,何况修道乎,夫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恒古常存,天地混沌,山河变迁,而不能更易也,这些黑云毒雾,何能损于日月乎,愿世人早自觉惺,跳出樊笼,世情自得破,天理认得真,脚跟立得稳,血心死得了,才能得受持真道,超脱轮回,脱出浩劫,可登消遥极乐之天,内功、外果并行,性命双修勿辍,度己度人,切勿作个自了汉,斯可也已。
  天不变兮道不变,耿耿此心随境见。
  信我金刚不坏身,何妨百折经磨炼。
有始有终及有始无终得之后果是怎样呢?第二篇  修道章
  在第一程之求道(求知)章,已经详说道之来源、出处、归宿止处。道在无极之本质,本属圆明洁,神明玄通,经太极之递变,几经变质分化,曳受气禀所拘,情欲所蔽,名利所迷,痴受所惑,渐流于失真,缺了圆融,失了光明,昏迷失智,随波逐流,流浪苦海,不知回头,以致忘却本来面目,不知故乡来路。如今经已受过第一种之指道明灯,本第二程之工程,就是要实行修复本来的旧路,排除万难,铲除邪魔障蔽,寻求主人翁,大破迷魂阵,求得仙佛的起死回生的灵丹,慢慢调养主人,俾使回复知觉,培养元气,借仗佛光,三昧真火,迫退阴霾,消灭邪气,使其回光返照,生发智慧,发出良知、良能,辨别善、恶、邪、正,去留取舍,成竹在胸,养精蓄锐,枕戈待旦,以备第三程行道之进攻,这就是第二程之要务也。
第一章 修要从心修起
1.道在什么地方
吾佛云:心则是佛,佛则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是道。佛经云:「见性成佛」离心无佛」。中庸云:「率性之谓道」。心者性之所处也,道之所在也。性为天理、为良心、为道心。以此可知道乃在人之心中,不可以他求者明矣,故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是以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练性。释曰:明心见性。又曰:万法惟心。故修道必要先从心修起者,可知矣。
2.心有什么心
人的心只有一个,那有什么心呢?原来人心虽是一个,却是一真一假而合的。有形生于无形,无形驭于有形;虽有者真无依,离无者假难成。有无相依而不可相离者也。
  何为真?即无极之本真,为吾人之本性,乃真空妙有之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朕兆之可观,无端倪之可见,乃自然无为之实理,即吾人之天根也。
  何为假?即太极之化工,由无而生有之有声有色,有形有影,可以目睹,可以触摸,乃造化有为之假合,即吾人之血心也。以真性之天根,驭在化工之血心,赖真以成假,借假以显真,真假相依,始有运用之功能耳。
3.修道要从那个心修起呢
欲知修道要从何处着手,须要先知真心与与假心之本末轻重。何为真?何为妄?何为善?何为恶?何为清?何为浊?何为佛?何为魔?须要看得清楚,认得明白,以定存留,方不至于颠倒。天堂地狱,在此分路;苦海乐国,在此分途,欲升欲降,在人抉择耳。
每观世人,往往迷真逐妄,去清留浊,舍本求末,令贼守库,用孤守栖,是谓引鬼入宅,使其监守自盗耳。此乃去佳禾,而留稗草;舍珠玉,而留鼠粪,愚莫甚焉。是以每欲求富贵,日夜营谋钻虑,百计千方。竭尽心思,费尽精力,汲汲以求其福,及其结果。福还未来,祸已先至,欲求安乐,殊不知得乐一时,受苦终身。厌贫贱,而贫贱越增;畏苦难,而苦难越多,这是何故呢?只因求之而不得其道耳。此则用假心以求幸福也之后果也。
若夫圣贤仙佛,当初原亦是为求福德,求极乐,但求之道,与众不同,孔子之成圣、释迦之成佛、邱祖之成道、莫不是去假求真,去浊留清,拾安乐而求淡苦。悉由苦中,了苦向乐所得来的,此即所谓求之而得其逆也。此乃以真心而求福乐之实果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悟透定超尘;
尘凡立功广宣化,化世归根同求真。
4.故修逆要去妄心而求真心
真心无形,被假心锢蔽,以奴震主,以致失了权衡,灵明昏昧,而奴用事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天堂大路,本是平坦光明,为被后天假心,招魔聚党,结六贼,兴妖弄怪,兴波作浪,播乱心田,使六神无主,任意胡为,阴阳乘舛,水火不能相济。五行互割,五气不能朝元。群奸割据,五内分崩,弄得阴霾弥漫,毒气氤氲,葛藤遍地,荆棘丛生,沟壑自现,坑堑自生,天堂大路,还能保存本来面目吗?因此路绝人行,此等魔缘障蔽,悉生于血心(假心),故修逆必须先去假心之魔障,而后纔能发见真心耳。
张拙云:「一念不生全体现」。
五祖曰:「不识本心,学佛何益」。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可知假心用事,对于将来身心,一无所益,所得者惟有冤孽债账而已耳。
5.什么谓之假心之魔障
魔障:贪嗔痴爱、酒色财气、名利物欲、情枷爱锁、争强斗胜、虚伪诈骗、奸狡狠毒、巧言令色、骄奢傲慢、其它种种(毛病脾气)
   此等魔障,悉为入道之障蔽,果能将此毛病脾气除清,则天堂大路自见,主人翁自现,此则吾佛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吾懦所谓「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即指此也。
6.欲除毛病脾你从何入手
道心清静,人心盲动,只因道心,乃元神在内故静,人心乃识神在中故动。夫道心无欲无念,一性圆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心多欲多爱,凡人之毛病脾气,概由此爱欲而生也。因爱欲而牵动七情,生起六欲,而生三毒,耸动六根,生出六尘,故称六贼,耗损六神,致使六神无主,昏迷失智,逐物外移,神情颠倒,放肆妄为,坠入轮回,转轮六道,故欲去毛病脾气者,必先除去这个万病之源之「爱欲」二字为入手。
清静经云:「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既不生既是真静,三花自然聚顶,五气自然朝元」。释家所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道家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此即儒家所谓「人欲净尽,天理自然流行」。人心既无障蔽,真佛自现矣!故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第二章  真假辨
1.何为真何为假
  宇宙间万有之物,大至天地,小至人物、禽兽、草木、虫鱼,不论有情无情之类,皆是一真、一假而合成的。天地鬼神皆有灵,人畜禽鱼、毛虫、草木皆有性,此性灵乃由天所赋之真理,在无极谓之理,在天地谓之灵,在动物植物谓之性。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未有物体,先有此理,故天地万物,若不得此真理,是绝对不能成立的,此理乃真常不变,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永久不生不灭,即为吾人之本性,亦即是佛性良心,人之求道则求于此也,此则所谓之真也。
  此真理乃先天无极中之一真炁,由无极化为太极,一炁化二气,而生阴阳,而分清浊,是由真空无一物之中,渐化而为有形质之妙有了。此真理贯充万物,以为万物统体之性,性者物物各具之理,万灵万汇,皆具此理,但是有而不知其自有,由此真理之主宰,使阴阳动静,寒暑迭更,日月运行,光阴互转,五行变化,雨露普施,造化由此而开端,万物自是而成形,天地有形,万物有体,此乃由无而有之假体也。凡有形象,有声色之物,不能永久常在,迁变无常,终有坏灭之日,故谓之假。
二、真假相依为性命
  凡天地万灵万汇,虽是由太极之造化而生的,必须得此真理,而为造化之生源而为性,方得成其物之体,此体是由太极阴阳五行之化工而成的假体是为命。因这种假体,若无真理主驭其中,恰如木偶土像,不能有所作用,且只可成于一时,而不能永远常存,故谓之假。
  不得其真,假体必不能成,终不能成其物不得其假,真理无所依附,到底不能成其用,故必须依真而成假,借假而成真,体用俱全,性命立矣,故曰:真假相依为性命。
  假如有真无假,犹如有人无屋,无所依归,有电气而无机械,何能显其功用呢?茍有假无真,如有车无马,事何以能行?有机械无有电气,机械何能运转呢?
  故太上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万物得之则生,侯王得之以为天下贞。
妙无妙有分真假,非色非空始为真;
真假相依为性命,始终本末重轻分。
身前名利非真福,身后长生是妙机;
遂妄迷真非实智,真传应执在夷微。
3.真假之本末轻重
  虽然真假须要相依,本不可缺一,但要认明本末轻重,如果舍本求末,去重就轻者,就是迷真逐妄,先得颠倒,则天堂路塞,地狱门开矣。
  何者为本?无极之真理,为吾人之本性,即人之元神,是为吾人之根本也。何者为末?本极之化工造化而成之形体,为吾人之身命,即人之识神,是为吾人之枝末也。
  上述既说真假相依为性命,固不可缺一。何以有本末轻重之分别耶?试观前线军人,不幸受伤,切去一足,其伤不可谓不重矣,但生命无妨;壮年之人,偶断脑筋,未见损伤毫毛,伤痕且难发见,而性命勾销,其故何也?只因去一足,伤虽重,伤其枝末也。断脑筋,伤虽微,伤其根本也。由此观之,本末孰轻孰重,固不待言而自明矣。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老子云:「吾爱此身,吾患此身」。身既属假,即为末为轻矣。何以老子说:「吾爱此身」,是何意也?盖因无此假身,真性无依,须要借假而修真,故不得不爱也。但是真假、本末、轻重若错认颠倒,认假体为本为重者,则迷真逐妄,日日为假体,营谋钻虑,费尽心思,竭尽精力,以致损根害本,使本真之性灵,迷离失所,不能返本还原,终至流浪苦海轮回六道,永无了时,此皆为此假身,而害本真耳。故曰:「吾患此身」盖此义也。
  经营世故曰芒芒,错认前途是本乡,
  古往今来皆不在,无非借镜混时光。
  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仔细从头思想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4.除妄求真
  未闻道以前,谁也不知吾身有真有假,心亦有假有真,文盲俗子,固不待言。文人士子,哲人学士,亦不能知其知有真假、有本末也。所以不论谁何,都是认假作真,认末为本,以人心为本心以识神为元神,一任识神支配,大权独擅,真心退避三舍,毫无权力,终至有如恶马溜缰,行无轨道,盲人失杖前进无凭,道德之沦亡,人情之反复,世道之衰微,纲常之颠倒,皆由此始焉,此所以必须除妄求真者明矣。
   然上文曾说真假相依,方能成其物,才能成其用,若果将假心除去,则真无所依附岂不是失了造化之功能,则「成其物」,「成其用」,之二玄功,不是两废吗?不然,所谓去假除妄者,除其假心所生发之十恶八邪、毛病脾气,其它种种之障蔽,适足以锢蔽性灵之罣碍物耳,却不是把有形体之血团心,摘弃之谓也。
5.培根固本
  果能扫尽杂欲,刿除障蔽,毛病脾气尽销,烦恼罣碍尽除,自然心静神清,本心自现天理流行明心性矣。清静经云:「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则除妄求真之至理也。妄既除矣,真既现矣,自应二六时中,不忘培根固本尤为修道之要务也。
  培根固本者,培养性根也。性为人之根本,培养性元,而道自生焉。故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皆不外乎培养性根者也。要培养性根者,须用先天药饵,(亦即是食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者是也。此药性温良平顺,补泻适宜,寒温适中,刚柔并用,急缓相应,升降兼通,味甘无苦,可以悦脾胃,可以和五脏,善平六腑,善调阴阳,养神气,壮元阳,平五行,朝五气,制七情,除六欲,袪万病,养长生,消阴长阳之金丹,益寿延年之圣药也!故名曰:「八宝长生丹」。此丹功效异常,神妙无比,不伐岁时,不伤天和,不拘东西南北,不分寒暑温凉,皆可常服,能使人心和气平,毛病不生,脾气不发,与世无争,寿过老彭矣!欲培根固本者,非此丹不可。
  盖因先天本性,乃真空妙有之无相之妙相,要培养他的药饵,或食粮,亦须以无形无象之先天药物,或食粮方才有济。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味药方,乃是有其名,而无其形,有其字,而无其味,医先天无形之性元,故亦须先天无形之丹丸可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悟透定超尘;
  尘世立功广宣化,化世归根同求真。
  莫认身心都是空,空中原有去来踪;
  气如蛇怒生炎火,肝作龙飞起黑风。
  一念稍邪沦鬼域,寸心纔正入天宫;
  要知仙物真消息,不在乾坤在此中。
  此药灵丹在目前,透出玄机通大千;
  玉炉炼就长生药,金鼎烧成不死丹。
第三章  何谓缘份
1.何谓有缘
  所谓「缘」者,有两种分义。譬如某人与某人,一见如故,是谓之前世有缘。故曰:「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又如天南地北,终成眷属,是谓之夙世因缘,故曰「千里姻缘一线牵」。又如因缘果报,十二因缘,此乃言普通一般之前因后果之福善缘,或孽债缘之谓也。
  至于佛家所说之「佛虽慈悲,难渡无缘人」。「有缘者闻之不舍,无缘者强之不行。」
  「有缘遇着佛出世,无缘遇看佛涅盘」,此等之「缘」,乃言世人与佛有缘与否与道有缘与否之谓也。所谓与佛与道有缘者,除了应运下世之多少神圣仙佛,几多之孔门弟子,或在前生有修,或在天庭与佛有缘以外,总是说人心中,还有几分道根佛性存在与否。若有道根佛性之存在者,就还与道与佛有缘之谓也。
  盖人之本性,原是佛性,即是道之天根,性中具有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吾人当行之正轨道。此道根佛性之八德,若能保得金瓯无缺,光明无垢者,一闻真道,就如他乡遇故知,恨相见之晚也。犹如胶遇漆一般,还背赋别离吗?故曰:「有缘者闻之不舍」此则谓之有缘。
2.何谓无缘
  所谓无缘者,就是迷真逐妄,贪恋声色货利,杀盗淫妄,奸贪伪诈,把本心放失不检,八德放弃无存,将八德囊,弄成八个坏蛋,八魔(贪瞋痴爱、酒色财气)乘机鸠占鹊巢,遂成八魔窟了。至此佛性全无,道根已斩,虽闻真道,一若马耳东风,冰炭不同炉矣!既谓「熏莸原异气,冰炭不同炉」,虽前生道德清高之士,与佛有缘之客,一至于此地步,佛虽慈悲,亦难渡无缘之客。故曰:「无缘者强之不行」,故谓之无缘。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
3.缘可赎乎
  如上所述,为前世不修,今生不检,生了本心,放弃八德,拔本塞源,自斩天根,致使与佛缘悭,与道绝缘。虽是三生有幸,人身已得,中华已生,三期已遇,三难俱得,只可惜第四难这个「真道难逢」这一关,不得其门而入耳,眼睁睁看大众舍舟登岸,直向天堂大路进发而去,可怜这些无缘之人,彷徨左道,孤鸟失林,茫然若失,坐以待毙,宁不可哀也欤。
  可怜这些无缘之人,原其初心,实因不知心有真假,以致认假作真,放失本心而不知求,卒致迷真逐妄,流浪生死,不知回头是岸,贪恋虚花,废弃八德,终至与道绝缘,而不自知,良可慨叹。却不是明知故犯,实是情有可原,上天固有好生之德,仙佛本有慈悲之心,岂无容人改过自新之路,大开特典法门,赐他们得再赎缘乎。曰:皇天广慈,大宽恩典,特命千佛万祖,广设慈舟,大开普渡,拔苦出渊,迷人果能痛改前非,实心忏悔,毅然撵退人心,求回本心改过迁善、重作新民,虽有弥天罪过,亦可一齐消矣,哲家洪子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又云:「世人孰能保无过,能改悔为圣贤」。
  观夫邱祖与王太和的故事,其前世若不是与道绝缘,何以再世注定金蛇锁口,终要饿死之恶运命呢?而邱祖能决心改悔,矢志修道,任磨任考,绝不改志,果然人定胜天,道成天上,证果天仙状元,居于七真之首。而王太和,在松江问子平以后,知道自己命运乘蹇,觉悟自己系前生不修所致,孽债应当自作自受,自发良心,不欲带累其未婚妻,中途拾金不昧,避雨破庙,见内有一女子,终夜蹲在檐下,不敢入室,甘愿自己吃亏,绝不肯辜负他人,有此数端的阴骘感格苍穹,捷如影响,把他命里带来之螣蛇纹入口的坏相,忽变而为寿带纹之贵格了,这就是绝缘再赎之好榜样了。
  众生流浪转循环,妄心一动惹牵缠;
  切切行功结后果,速速积德了前衍。
此时不将道缘赎,何日方能故乡还;
  嘱尽哀言当觉悟,睁眼即见菩提船。
  缘由前因生,因由前世种,人造其因,天助其缘,结局食困者,还是种因人也。种善因者,生为王公宰相,富比陶朱,寿比冈陵,位列鼎台,家道隆隆,子孙昌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荣妻贵,举家雍雍,如此善缘,应当世世续之。续之有道乎?曰有。贵者益谦和爱人,富者愈慈善济人,以忠信起家,以孝悌为本,夫妻相敬如宾,妯娌视如姐妹,孝顺翁姑,敬重伯叔,外无怨言,内无细语,疑猜莫用,天性为亲,惜福为念,势利为危,此则续缘之要谛也。
4.缘可了乎
  善缘当续,恶缘当了,不可不知也。试观世人,或还在母胎内,已经六根不全,呱然一声落地,已自带了残疾,或一生疾病缠绵,毕世贫寒交迫,坎坷颠踬,祸患颜连,又如家庭风波不断,不幸之事连连,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缺后嗣,多鳏寡,等等恶果,其故何也?此皆因前生放失本心,专以血心用事,八德尽弃,八魔居心,元神退位,识神当权,放肆妄为,作恶多端之所以然也。既然种了恶因,自然附了恶缘,而成此恶果耳,此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似此恶缘,应当作速了之,岂可再续乎!了之有道乎?曰有。去邪心,取正念,剔除虚妄血心,求回天真本性,逐去八魔,赎回八德,以真良心用事,不许识神擅专,任劳莫怨,任苦莫嗔,了解果报之定律,觉悟孽债之当还,逆来顺受,始终不屈,夙孽愿偿,善因愿种,今生克苦,果报来生,这就是了缘赎缘之真谛也。
5.何谓有份无份
  有缘求着道了,这真是三生有幸,又得遇明师得此真道,三幸四难皆得,良非偶然,应知大道的宝贵,时时在心,只怕坠落人后,积功累果,够立信心,不生疑贰。始终如一,勇往迈进,终能成道,那时按功定果,位列莲台,此谓之有份。
  如求道后,不实行进修,心志不坚,疑信参半,马虎了事,遇考则退,受惑则迁,只说今日不修而有来日,今年不修而有来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不知及时精进,虚度光阴,不立功,不种德,到那时那有什么果位呢?此谓之无份。所以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本章要项:
1.有缘无缘是怎么说?
2.缘怎么赎缘怎么了?
3.有份无份是怎分别?
第四章  道之真象
    道为何物在第一章中已详言矣,既说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至尊至神,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何以又说道有真象者何也?为其无形无象,才是真象;无音无声,纔是真声;无香无臭,才是真味,故太上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无名」。佛经所谓真象无相,真昔无声,无象之相,是为真象,是谓实相。此真象乃真空妙有之无柏之象,故无微而不入,无物而不有,大而天地,小而微尘,莫不有此无象之妙象存在焉。但不论何物,不论谁何,都是有而不知其有,不可睹不可闻,故谓之真象。此郎所谓真道者,即此是也。
    由此无形无象,而成天地之有形有象,由无名无声,而生万灵万汇之有名、有声,是谓之假象、假名、假声也。是故道祖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至尊至神之真道,五教皆尊祟为绝对神,皆上尊号。
儒教=尊称上帝。易经「荐之上帝」。虞书「肆类于上帝」。商书「丕厘上帝」。周书「以敬祀上帝」。大学「克配上帝」。中庸「以祀上帝」。孟子「以事上帝」。小雅汤诰「维皇上帝」。召公「皇天上帝」。
释教=尊称「大日如来」。
道教=称为「谷神」。
耶教=称为「上帝」。
回教=称为「天父」。
诸神圣仙佛皆尊称曰:「玄玄上人」。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大无形,强以圈形之,(即象○)虚理一圆,至虚至静,谓之无极,是为道之全体,无极一动而生太极,圆圈伸直而为「一」。(一即○之动象)是为造化之源,万物成形之始也。宇宙间所有的一切万汇,皆由此「一」而生成的,故曰:「一本散万殊」,是为道之用也。「圈」动「一」生。「一」缩为「?」。「点」伸为「一」此圈、一、点、即道之动静,伸缩,变化无穷,放之则弥于六合,曰「一」;卷之则退藏于密,曰「点」。大而无外,少而无内,无所不贯,无所不包,充满天地,森罗万象,真空妙有,为万物之真宰也。此道在天谓之理,在人谓之性,理者万物统体之性,性者物物各具之理,人人有而不知其有,能知此道者,大化神圣,成圣成佛,长生不死;迷此者堕入鬼域,轮回六道,万劫不拔,故曰千经万典,不如一点。这一点统四端而兼万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万善之心,信之本也。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所谓万善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伦道德诸善也。
    此「一」字,直写为∣,横写为-。直为「经」、为「理」、为「道」、为「体」。横为「纬」、为「数」为「德」、为「用」经纬俱全,理数兼赅,道德俱备体用并行。为「+」字,是谓之十字真经,亦即是道之体用之妙处也。
    此真道专主进化,可以经天纬地,化育群生,创造万物,统摄万善,为天经地义,为天鼎地炉,为天地之定理,为元会之定数,为道德之总枢,为造化之源泉,为周天之运行,为阖关之真机,故为万汇生生化化之主宰也。
    老子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情,长养万物,未有天地,
先有此道,既有天地,道广其用。光阴互转,寒暑迭更,五行之生克,日月之盈亏,阴阳之
消长,事物之盛衰,生生化化,循环往复,皆不外此道之妙用,即这个「一」之主宰也。
    此真宰造化之妙用,变化之神妙,试以图解聊供参考*
 
第五章  出世之道
1.何谓出世
    世人初生小孩时,皆称谓「初出世」,这实在是不得谓之出世,可以称为下世,或称降世才是。世者世间也,在于阴阳气数内,不出五行八卦中,是谓之世间。
    出世者,就是求得真道,受明师指开窍妙,性命双修,积功累果,跳出五行气数外,超出阴阳三界中,脱出轮回,免堕地狱,成佛成圣,不生不灭,逍遥极乐,功德与天地同参,盛名同日月齐辉。这方可得谓之出世。
    出世歌
    吃菜根淡中有味,幻假景享受几时;
    征覆辙神气抱一,悔既往志向夷微。
    生前事何妨淡薄,身后境愿毋勿机;
    难上难难中有易,悟中悟仙佛可期。
2.何谓人世
    人世者,投生于阴阳气数内,奔走于五行尘世中,却能不昧前因,立志功名,忠君爱国,守正恶邪,敦伦崇礼,显祖耀宗,守圣贤之名教,尊道德之准绳,修善积德,恤孤怜贫,铺桥造路,济困扶危求福禄于来世,动修人道死后为神,或来生享福,这谓之来世。
3.何谓混世
    除了人世出世之外,还有混世,所谓混世者,终身迷真逐妄,一世醉生梦死,不务正道,不顾名节,只管争名夺利,任情态意妄为,贻害国家,茶毒万姓,疯疯狂狂,颠倒于苦海之中,生生死死,轮回于六道之劫,不明天命之所在,不知圣教为何物,凡事只顾眼前快乐,不顾身后罪刑,死后名与身同朽,此谓之混世。
    混世歌
    看眼前只图欢娱,见小利何曾远图;
    一举手思攫千金,一卷书便望公侯。
    今日作明日要收,百年事于我何求;
    生何来何关轻重,死何去渺渺何愁。
4.要出世从何做起
    菜根谭云
    出世之道,尽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遁世;
    了心之功,只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又  云
    定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真了心。
    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自古以来,欲求出世者,真不是容易,因为若无有真道可求,实难明白出世之道路,然得道有四难,虽得生于中华,亦幸得了人身,苟不遇此三期,真道就难逢了。
    如今三生有幸,四难皆得,道运应在庶民,明师送到门前,不用放弃家庭,亦免抛妻离子,亦不用潜身于高山洞府之中,且免绝尘离世,原是置身于家庭中,混身在尘世里,在尘离尘,在家出家,半圣半凡,家族可以同修,事业可以并治,此千古难逢之好机会也。
    只须先求得明师,指传大道之所在,知本性之所从来,力求了心之功,谨守三教经书之圣教,实行三纲五常之常道,摈弃识心,求回本性,除尽罣碍妄念,驱逐八魔三毒,切勿好高骛远,慎毋着相妄求。孔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4.出世之道如何
    欲求出世,须要了心,了心之法,先要明道,明得真理纔能去妄求真,铲除妄心,求回真性,本性既明。智慧自发,自可率性而行,实行三网五常,尊重人伦道德效天地之无心,行圣人之常道,深究佛圣经典,立志效圣法贤,悟透真假,识别虚幻,名利淡然,富贵浮云,七情斩断,六欲不生,酒色财气不沾,贪嗔痴爱不染,断除情欲,看破恩爱,四相不存,罣碍何有,天性光明,身心清净。儒圣所谓「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道祖所谓「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佛教所谓「明心见性」,这就是了心之道也。
    所谓了心者,即了有形虚妄之人心,而存无思无虑,无欲无念之本心之谓也。人心即了,本性常明,真诚修炼,慎守戒规,己立立人,代天宣化,救度众生,积功累果真,解除冤孽,脱离因果,克服考魔,了却俗缘,即可成佛成道,了脱轮回,跳出五行,超出三界,登彼极乐,此即出世之道也。
    本章要项
1.要出世成仙成佛者先知入世出世法之分别,次要知道本性之来源,真心、假心、道心、妄心之出处,方得留真除妄,方可达到了心之功,这才可以言出世矣。
2.不明此理者永远不能出头天矣。
第六章  无我无心
「我」「心」之意义
    我字起笔就是一画,此画就是人类有生之初,得天赋畀之本性,便是真我之表现也。若失了此一画,便成「找」字,就不成真我,而变成假我了,真我既流亡,自不得不找了。
    「心」字,原是一直心,被后天之七情六欲所牵引,渐渐歪斜,遂变为勾心「心」了。只因正心,被物欲所迷,被情爱所溺遂失了本心之正鹄,便生出本心中所无的贪妄心、虚假心、巧诈心、毒恶心;种种不应有之偏心「、」出来了。此乃直心以外之另加一个的不正常之假心,这乃是不应有而有的心,故谓之多心,故心字就是直心变钩,右边加一点,「心」此即所谓人心、血心也。圣人制字,真是巧妙之极。
    佛经教人修道,必要「无我」、「无心」,纔能成道,若然则此我是为无用之物了。何以此处又说真我流亡,须要搜找,宁无矛盾耶,圣经立言,圣人制字,绝无有矛盾,似乎矛盾之中,恰是真理之所在,这才是佛学之真价哩!
    盖因「我」有真我假我,真我无形,假我有相,此「我」字,左一「才」右一「戈」两戈相向,非相戕而何。
2.何谓「真我」「真心」
    真心即真我,真我即真心也。真我无形,乃上天赋畀之真性,无有形象之可观,无有声臭之可闻,为造化之根源,为身中之主宰,即人之元神,具有五眼六通,备足万能万善,虽云无思无虑,而无不思不虑,虽谓无识无知,而无不识不知,人不能知,而我独知,人不能见,而我独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为独知之地,故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即所谓无形之真我也。真我无形,真我无相。太上云:「内凝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真我既无形相,既无声臭,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空无一物,那有容戈之地,虽是「我」字有两戈,他亦无所用其技俩矣!
3.何谓假我假心
    假心,即假我也。由太极之化工,四大假合之假体假心也。有形有相,有声有色,为本性之旅舍,为元神之工具,即入之识神,佛曰人心假体是也。内蕴八魔,外结六贼,具有勾心斗角,孤媚技俩,备足奸姣伪诈,十恶八邪,虽云有识有虑,实是无识无虑,虽云有知有见,却是假知妄见,自谓聪明,实是惘懂,自谓无所不知,实是一无所知,是为无明之地。老子所谓「不知知病」,此即所谓有形之假我也。假我既有形式之可见,有声臭之可闻,即有客戈之地了,「我」之两戈,适足以用武矣。
4.无我
    上述「我」有真我假我,真我即大我,假我即小我也。佛教所谓无我者,是要无其有形之小我的观念,而培植无形之大我之谓也。因为世人迷真逐妄,认真作真,只知有假我,而不知有真我。故认假体为最贵,识心为至尊,日日萦萦而乱思,夜夜浑浑而惑梦,为功名,为货利,求虚荣,求福寿,造罪招愆,毁躬败德,莫非皆为此假我而绞心血也。殊不知费尽精神,耗尽心力,损根害本,拔本塞源,未有枝叶能茂盛者,所以吕祖观世人只为这个假我,日夜奔忙,劳劳碌碌,以致自戕生命,故曰:「生人寻死路」。
    由此可知这个假我,就是罪孽之渊薮,万恶的怨府,损根害本的戈矛,轮回种子的苗圃,故欲免生生死死,脱轮回,登极乐,成仙成佛成贤者,必须无此假我,故曰无我。
5.无心
    心有真心假心,真心者,上天赋畀之佛性,即天理良心,乃人之元神也。假心者,即二五相交,三五凝结,妙合而凝之有形有象之肉团心,乃人之识神也。佛经所说无心者,乃无其假心,识神所生发之智识(外识、聪明)观念,而培养真心之性元,常保光明,使其清静之谓也。盖因世人只认识神为元神,以血心为真心,不知别有无形之真良心,为人身主宰之元神在焉。故对识心奉若神明,对于真本心,视若陌路人矣!一在假心执牛耳,掌大权,胡思乱想,妄作妄为,意似溜缰龙马,一霎时遍走六合,心如脱锁猴狲,一觔斗十万八千,云驰电闪,一瞬千里,思名思利,市恩逞势,贪功名,慕轩冕,逆天理,背人情,趋炎附势,忘恩悖义,争长竞短,较雌论雄,人情势态,倏忽万端,此皆为此假我而害真我也。
    于此可见这个假心,就是生发妄念之渊源,招愆之馆舍,造罪之型床,追魂之律令,丧名败德之罪府,敲膏斵之斧斤,故曰:万恶惟心造,欲免流浪生死,要脱阎罗鬼关,超升天堂,登彼极乐,位证莲台,证果仙真者,必须无此假心,故曰无心。
    正阳帝君
    可叹苍生错认心,常将血肉当黄庭;
    三途坠落无春夏,丸界升迁少信音。
    便向仙街了罪籍,遂从道路脱寒阴;
    吉凶两岸无差错,善士高升恶士沉。
    重阳帝君
    道心惟微人心危,几筒清清几个知;
    至善中间为洞府,玄关里面是瑶池。
    猿猴紧锁休迁走,意马牢拴莫教驰;
    允执厥中涵养足,金光一道透须弥。
    本章要项
1.修道要无,我到底要留谁哩?
2.无心是要留什么心?
3.我之意义?
4.心之意义?
5.何以必须无我?
6.何以必须无心?
7.无我无心何能修道?
8.无我则有我,有我则无我是什么意思?
第七章  罣碍
1.真心无罣碍
    人之本性,原是赋于理天之真理,吾人得之而为性,释教谓之佛性,儒教谓之良心,子称之谓道,按此物原是形无其形,声无其声,是谓「真象无形,真音无声,浑沦莫识,渺冥莫测之不可言说之物也。若说了无一物,却是无而非无,若说其有,又是有而不有,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此玄妙之物,其可以为吾人之元神,为性命之根本,为万灵之生源为造化之主宰者,因其真象无相,妙体无形,玲珑皎洁,光明清净,寂然炯照,感而遂通,无一毫纤尘所得染,无一点丹青所得污,无识无知,自然无有系念之地,无思无虑,那无罣碍之天,不偏不倚,不党不阿,故能无坚而不入,无微而不有,无处而不在,无物而不容,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任何沧桑变幻,天翻地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生不灭,永远长存。其最贵者,贵其本来无一物,无处可着纤尘,无识无知,无处可发妄念,无思无虑,无处可生罣碍,其最神者,神其无识无知,而无所不知,无思无虑,而无所不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所以为天上天下,惟道独尊者宜矣。
2.罣碍之来因
    人人皆有佛性,何以有贤愚圣凡之别耶?圣人云:「人性本善」。佛经说:「人人皆有佛性」。何以降生尘凡,就有贤愚圣凡之分,善恶吉凶之别,贫富寿夭之不齐者何也?
    盖因各人之因果律不同,造因有善恶,根行有深浅,祖德有厚薄,依此定其因缘果报,当其人初受胎之时,间接的由父母禀受上天赋畀之本性,原属纯洁无垢,经过太极之造化,受气禀之所拘,及至呱然落地,先天之气收,后天之气人,此时所禀受阴阳之气,或清或浊,年月日时,干支之冲和,星宿之吉凶,九宫八卦之所拘,五行之生克,种善因,得善缘,种恶因,得恶缘,结恶果,得善果者,禀气清和,吉星相辅,五行协调,一生顺适,故少罣碍,无罣碍,即不锢蔽圣灵,不障碍大道,灵光常明,不受物欲所迷,情感所惑,不致迷真逐妄,善自解脱,容易明心见性。
    圣贤仙佛,悟透此理,看破假境,去浊留清,除妄求真,除尽罣碍,使本性复明,所以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也。
    凡夫俗子,因迷了本真,不知本未轻重,去清留浊,以致造出种种罣碍,致害本灵,坠落轮回不了,所以永远陷在五行内,不出阴阳气数外,作茧自缚,不能超脱,所以为凡夫俗子也。
3.何谓罣碍
    如上所述,人人虽各有佛性,只因下生之后,佛性被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情感所惑,恩爱所牵,妄念所系,酒色所迷,财气所动,由六贼之招摇,牵动七情,自起私心偏见,固执拘泥,生出喜怒哀乐,贪嗔痴爱,骄奢淫夫,利锁名疆,播乱心田,覆蔽真灵,有此罣碍,自然灵明不现,心志昧昏,妄念迭起,作事便胡涂,胡涂生错误,错误惹争端,事端愈多,精神愈乱,心烦意乱,易发愠怒暴戾,辄起毛病脾气,结成冤孽,造成因果,如此罣碍重重,何能见性成佛?故曰:「万法惟心造」。又云「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妄念纔与神急迁,神迁六贼乱心田;
    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眼前。
4.要脱罣碍当如何
    罣碍何来,于第二节第三节,已略说大概矣!既知病源,应除病根,自家有病自家知,莫待大疽既溃,命亦随之了,那时悔之晚矣!如今既知吾们的性灵,被这些种种罣碍所蔽,这便是心有病了,心病须用心药医,后天的医生是没有辩法,后天的药饵,亦绝不能见效的,须求仙佛指点病源,求得先天的药物,方有功效。
    莫认身心都是空,空中原有去来踪;
    气如蛇怒生炎火,肝作龙飞起黑风。
    一念称邪沦鬼域,寸心纔正入天宫;
    要知仙物真消息,不在乾坤在此中。
此诗原是仙佛留下的医心病处方笺,病源仙方尽在此中。
    万病源由心,一念生万法;
    心空念自灭,罣碍自解脱。
    后西游小行者,被造化小儿,把一个好胜圈套住,任跳不出,一怒之下,直踪九重天,云端里,奇遇李老君,行者求破法,老君笑曰:「那有什么圈儿能套得住你哩!还是你自己套自已吧了。你这个小猿儿,一生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以为天下无敌,一味好胜,纔被这个好胜圈儿套得住,他如名利酒色,贪嗔痴爱,各种圈儿,所以套不住你者,因你这猿儿,已经无有此等念头,故此等圈儿,与你无缘了,小行者闻言大悟,实时万缘放下,万念俱空,圈儿自脱矣,可见,
    心病原由心念发,除病还须息念心。
莫虑牵缠,休愁束缚,一念空虚,自能摆脱。
  一心清后一心净,万法空时万法通。
  漫道寸丝俱不挂,寸丝不挂妙无穷。
    本章要项
1.罣碍由何处生发?
2.道为天上天下独尊者何也?
3.人人皆有佛性何以有贤愚圣凡之分。
原因︰近因、远因、觉因
4.什么谓之罣碍?
5.脱罣碍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第八章  万法皆空
    本第二程第一章所述「修道要从心修起」者,盖因心有真假二心真心为本心,(良心、佛性),假心为血心,(识心),本心为万善之源,血心为万恶之本,世人有八万四千之毛病脾气者,皆由血心(识心)所生发也。
    佛有八万四千之对治毛病脾气之法门者,皆由佛之慈悲本心(真心)所生起也。故曰:万善由心生,万恶惟心造,所谓「万法惟心」即此之谓也。
    悟此者则能遗其血心识心,而建其本心法相,(佛性)建立八万四千法门,而来对治八万四千的毛病脾气,使万念俱寂,应无所住,天理自然流行,息念忘尘,佛自现前,所以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也。金刚经云:「歇则菩提者,乃主张荡遗名相,遗之又遗,杳然泯灭,惟恐人有所住着也」,「而生其心者,(生其佛心之谓也)则灭彼仅相,而建法相,(真本心之谓也)建之又建,惟恐人述义不祥,乃有三藏十二部之所以产生,万千法门之所由建立也。」
    迷此者灭其本心佛性,而建其血心名相,不惟不立八万四千法门,反建立八万四千的毛病脾气,来覆灭本心,锢蔽佛性,此所以成凡夫俗子,为轮回之种子也。
    故修道之人,必须将自己这个生发万恶血心识心,而灭度之,把所有的毛病脾气,铲除净尽,而建立去邪除妄之法门,纔能使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真佛自见现前矣!
    但登岸必须舍筏,切勿效那劣马恋栈豆,除法又建法,终是着相修行,成为不了禅师,必须万法皆空,了无二相,纔是修道之归着,故曰:万法皆空。哲家云,纔就筏便思舍筏,纔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一心清后一心静,万法空时万法通;
    漫道寸丝俱不挂,寸丝不挂妙无穷。
    所谓八万四千的毛病脾气,为数很多,不遑一一枚举,兹将其重要者,列举数端,以供参考。
二惑:恩惑=贪、嗔、痴、爱、慢、疑、即情意之迷妄也。
      见惑=边见、邪见、我见、即理智之误谬也。
    世人皆为此惑业,造成万千毛病脾气之苦业也。
四相:我  相-执着有我,为我一身打算,争名夺利,执着妄相,自爱其身,以为实我。
      人  相-妄计人我,嫉人之有,吝人之求,分别你我,攀援人势。
      众生相-不明宇宙之本体,和万有之实相,妄计自身之色、受、想、行、识之假和合,认假为真之谬见也。
      自性众生相-有度入之骄傲心,妄慢心,妄想果报。
      他性众生相-迷于外界,迷于宇宙一如之理,面生贪嗔痴爱之心。
      寿者相-妄计寿命之长短,望求福田,利益观想。
五蕴:色-凡属物质有形象者,四大所形成之肉体,及五根之对境,由知识所成皆是色蕴行。
      受-由意识而成,凡感受苦乐畅快之心,即感觉之感情,知觉所主动之蕴行。
      想-亦由意识所成,凡己受之感觉,再加以思虑之心作用,如表象观念,概念,皆属想蕴行。
      行-此亦由意识所成,即意志是也。凡对已观念之心作用,更起取舍之心作用者,即是行蕴行也。
      识-亦由意识而成,即阿赖耶识,凡四蕴所成之行,至此蕴而起意识分别之作用,俗言即是心,或魂是也,此为五蕴中之最上者,而由此蕴中所生之了别作用,便是识蕴行。
    按此五蕴,乃构成世界之万有,更成物心相关之情绪,此五者因受因缘之影响,由离合集散,遂成生灭变化之诸现象,此即有为世界之由来,诸行无常之生起,皆由此五蕴而造成的。
尘相:色尘相-凡有功善,有我相之念头,功行喜住于色,贪住于他人之观瞻赞仰,谓之色尘相布施。
      声尘相-凡着住外人赞仰之声,喜接受他人之称颂,以布施博取声誉者,谓之声尘相布施。
      香尘相-虽有利人之功行,但贪图香花供养者,即谓之香尘相布施。
      味尘相-虽有利人之功行,但贪受五味之享受,顺其所欲,乐意接受。
      触尘相-虽有利人之功行,但图色身之荣耀与舒适,着住触欲之满足。
      法尘相-虽有利人之功行,但存分别计较之心,怀人我之见,贪嗔不净,爱染不空。
八邪-酒、色、财、气、贪、嗔、痴、爱。
十恶:身-杀、盗、淫。
      口-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意-贪、嗔、痴。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眼贪美色-堕卵生。  耳好听邪话-堕胎生。
      鼻贪肉香-堕湿生。  舌贪五荤三厌-化生。
      身贪淫无厌-卵生。  心贪财而无厌-胎生。
三毒(三尸神):上尸名彭琚,管上焦善恶。
中尸名彭(王盾),管中焦善恶。
下尸名彭(王乔),管下焦善恶。
二障(修道上之障害):
烦恼障-心存昏烦不纯之念(如贪嗔痴爱等),不能发出妙明之真性,即见思二惑。
理障(又曰智障)-由无明之妄染,固执不化,以非为是,而障真智之发生,为事缘业因所系,致生死相继续,而无法解脱也。此皆为所知之法,障碍智慧之明也。
十苦-生、老、病、死、愁、怨、苦受、忧、恼、流转。
十种众生心:心易轻举,飞扬远适,谓之卵生。
心常流转,习气深重,谓之胎生。
心随邪见,沉沦不省,谓之湿生。
心见景趣,迁变起幻,谓之化生。
执相修因,顿起邪思,谓之有色。
内守顽空,不修福慧,谓之无色。
滞诸闻见,系念染着,谓之有想。
静沉死水,犹如木石,谓之无想。
起生灭见,落两头机,谓之名︰非有想。非无想。
欲界︰苦谛十恶-身、边、邪、取、戒、贪、嗔、痴,慢、疑。
      集谛七惑-邪、取、贪、嗔、痴、慢、疑。
      灭谛七惑-邪、取、贪、嗔、痴、慢、疑。
      道谛八惑-邪、取、戒、贪、嗔、痴、慢、疑。
    本章要项
1.善法由何生发?恶法由何生发?
2.毛病脾气最初由什么发端?
3.毛病脾气之重要项目?
4.何以必须万法皆空?第九章  修道要怎样修
1.何讲修道
    在第一程中第二章曾说过,道者路也。为吾人必由之真经正路也。性之来也,性之去也,来往必经天堂之也。六万年前由天生人,次面次之,皆由人生人也。故自降世以来,游子迷恋异地风光,一去流连忘返,精神游离于迷魂阵里,世世流浪于苦海波中,弃旧主于不顾,(旧主者即本来之真性根乃人之元神也),卒至歧路亡羊,莫知所之,遂致认贼为父,狼狈为朋,(所谓贼父者三魂七魄之识神也),狼狈为朋者,(即识神与六贼相结托之谓也)。
    自此元神被锢,失了权衡,贼奴用事,随波遂浪,溺爱河,陷孽海,堕落轮回道中,不复知有极乐故家园了。本来这条天堂大路,早已无人顾盼,还有谁何再去窥探这条旧路哩!孟子所谓「山径之蹊间,孑然用之而成路,其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即此之谓也。自此天人路绝,无复有人知道自己来来面目,于兹六万余年矣!
    际此三期当头,白阳应运,老母慈悲,眷念寅会初头,三山坡前,母子分离之苦,牢记诺言,际此三期,特降真道,大开普渡,特命千佛万祖,大阐宗风,明师出世,指授性理真道,使皇胎佛子,个个大梦初醒,得知本来面目,知到旧主被锢的地方,并指示追踪寻迹之明路,使吾们将来,可得求回旧主,同咏归去来兮之词,早回极乐故家园,拜会老母,叩谢皇天,赴龙华会,喜庆团圆,如此幸遇,千载难逢,互相黾勉,真诚修道,共济收圆的绝好良机来了。
2.修道要从何处着手
    道在何处,在吾人之方寸宝田中,即吾人之本性(第一章修道要从心修起参照)虽云方寸,近则一步可以直超,远则十万八千里遥。盖因此路,自六万年来,路绝人行,荆棘自生坑堑自现,虎豹豺狼居之,蛇蝎毒虫藏之,妖狐精灵为怪,魑魅魍魉为崇,三尸在内为王,六贼在外为援,七魄九蛊,助纣为虐,十恶当关,八邪阻隘,意马为传令使,心猿为急先锋,据关扼险,霸住山头,不容人开路。
    善悟善修者,拜受  老母心印大法,领受道祖的真经剑令,仗吾佛的定心真言,先将意马牢拴,心猿锁住,借仗圣人的五常军,冲关破寨,驱除毒虫野兽,扫尽妖狐鬼魅,斩伐荆棘,填平坑堑,搭桥造路,去八邪,除十恶,直捣巢穴,斩三尸,制七魄,杀九蛊,破三开,通九窍,直进须弥山前,石洞门口,恳求黄老介绍,拜见旧主翁,二六时中,守卫温养,以待他日,丹书下诏,欢欢喜喜,同回古家乡,此修道之要纲也。
    本节中所谓方寸宝田中,所有的荆棘、坑堑、猛兽、毒虫、精灵、鬼魅、十恶,八邪、等类者,乃本书第八章中所述之。
1.二惑。2.四相。3.五蕴。4.尘相。5.八邪。6.十恶。7.七情。8.六欲。9.三毒。10.三障。11.十苦。12.十种众生心。13.欲界等,种种之毛病脾气之引喻也。
3.修道之先后次序
    太上道租训,(先修心,后修性,再修命)。
    上古之时,道一而已,无所谓教,至中古,才列为三教,而道始为专门,三教之理,名虽殊而源则同,知其理,先寻其源,不可以流之分派,而歧视之也。
    以修性命为指归,未有舍身心性命之理,而专言夫教也。夫人有生之初,天赋我以灵根,先天太极,本自浑然,如谷之有种,如桃李之有仁,生意中含,万善俱备是即所谓性也。逮有生以后,即落后天,自非上圣高真,鲜不为嗜欲所扰矣!
    修道者,知本性已染到尘垢,而急加修炼,始能以后天而复于先天,则修心修性命之理,宜急求焉已矣!然则修道者,其先修性乎!修命乎!抑先由心致力乎?则固有先后缓急之辨也。何也?盖汲汲于修命者,曰长寿也,不死也;曰坎离交媾也,水火升降也,铅汞调匀也。黄河倒流也,火候温养也,阳神出窍也。造其极者,曰三远七返也,九转还丹也,婴奼和合也,脱壳飞升也。修命之法,亦云至矣,夫岂知第知修命,而不注重夫心性,欲求长生也,奚足恃乎,是以上圣高真,入道之始,必致力于性功,而修性之要,又必自修心始。(此二句为修道之士不二法门),修心之诀,必将三尸尽斩,六贼消除,刀兵水火,不足以摇其中,六欲七情,不足以纷其念,务使此心如铁石、如枯木、如出水之莲,不染污泥,如水晶之莹,内外皎洁,心地既澈,益炼吾性,今向之顽性劣性,一化为虚性灵性,向之恶性暴性,悉化为仁性善性。先天之真性既复,然后讲求命功,自然左右逢源,迎刃而解,而精气神,及可保固,此时性命双修,内外合一,金丹大道,自我操之。再加以济人利物,积善累功,可以证大罗天仙之位,可以成金刚不坏之身,有何难哉。夫今之求道者,不知修心之法,更不知先性后命之理,故虽持斋茹素,而伦常弗尽,善事弗为,贪嗔痴爱弗除,三尸六贼弗去,叩其所行,而作恶者如故,叛道者如故,以云求道,而道远矣!方堕落之不暇,尚妄希登真哉。又有求道者,观其表面,似亦孳孳于道,而私欲憧扰,障碍横生,至道未明,旁正未辨,偶得一知半解,便自以为得道,盲修瞎练,逐妄迷真,于是内魔先扰,外魔乘之,而种种怪象发现矣!如是求道,不惟无益,害且随之,虽坐破蒲团何益哉。
    三教之理,不外此心,能治其心,性命之学,由此递推,登真作圣作佛之基,即在是矣。儒家之存理遏欲,克复归仁,四勿、四知、九思、三戒;佛子之三皈五戒,除却一切障碍,无口鼻耳目身意,无人我相,无色相、无众生相,皆所以治心也,夫吾道言清静清则不浊不污,不昏不昧,静则不扰不乱,不动不摇,治心以清,使方寸不垢不昏,如水之清洁,而无渣滓,治心以静,使灵台常镇定,如山之安峙,而不动摇,帝王之治天下,主德清明,清心寡欲,以静制动,以简驭繁,端拱垂裳,无为而治,得吾道也;儒者之定静安虑,即此道也。且吾道又在感应,盖以善相感,此感彼应,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孔氏之言,与吾道合也。吾道以研求性命为宗旨,儒释之理,岂能外乎性命哉!修持性命,此为内功,而又贵立外功,外功者何?济人利物,度人度己,世之修炼家,硁硁自守,闭门盲修,功善不立,作自了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纵使修炼合法,归空之日,亦不过小小果位,作个散仙,终久归于淘汰,焉能如大罗金仙,与天地同不朽哉。
    叩玄关须寻祖窍,由正路莫入旁门。
    本章要项
1.修道是要修什么道?
2.修道从何着手?
3.天堂路中有何障碍物?
4.有何妙法可以劈除这些障碍?
4.道祖垂教修道之阶段如何?
5.三教至理重在那边?第十章  立志向
    人生自寅会当年,在三山坡前,饮泪别母,转落尘世以来,不幸陷入迷魂大阵,迷失本真忘却本来面目,不明白家根底,不知家乡何处,认逆旅为本家,以幻景为实情,遂致游子迷恋异地风光,一去流连六万余年,未尝一回故乡,生生死死几万次,六道轮回几千回,其间沉沦苦海,饱尝世味,贫贱辛苦,疾病疮痍,灾殃患难,怨恨吁嗟,忿怒耻辱,种种的滋味,岂还尝得不满足吗?黄梁大梦,还未曾醒吗?老慈母在堂,终日倚闾而望,望眼亦要穿了,朝夕忧思,日夜悬念,虽在寤寐之间,亦未尝不永叹呢?特命千佛万祖,齐下东林,飞鸾劝化,遍设慈舟,广救迷人,出离苦海,永脱轮回,同登极乐,何幸如之,老母慈悲,爱子之心,佛圣救度同胞大愿,吾们固非木石,虽铁石心人,亦应被此热情,溶作一团矣。当此三期幸会,普度三曹,大道真传,人人有份,个个能成,只萑有志无志之差耳。
    岂不闻千年古树,万年怪石,可以成精,狐狸龟蛇,亦可成道,人为万物之灵,更逢末会,实是三生有幸,馋得这千载一遇的良机,修仙学道,更加容易,要脱劫,躲阎罗,成仙成佛,在此一举,若错过这段奇缘,踏破铁鞋,更无觅处了,须要立起冲天大志,不要昏迷不醒,以苦海当作乐园,更要辨别正旁,认明真假,不要朝秦暮楚,脚踏两船,一失足则万劫不能翻身矣!切勿效那些厌世而恋世,恶世而逃世之人,永在红尘寄身,常在火坑落脚,他日天时一转,一声令下,魔旗一举,终难脱此浩劫,那时试看那花天酒地之安乐窝,可作避劫之台乎!酒池肉林之温柔乡,可当躲无常之地乎!
    趁此浩劫未临,翻然悔悟,弃假求真,蹴破迷津,放下一切,速向西方大路进行,切勿一步一转,回头顾盼,须知世间不是乐园,正是迷魂大阵,许多虚花假景,繁华热闹,皆是夺人魂魄之迷场,酒色财气,贪嗔痴爱,悉是堕人名节之祸胎,芙蓉白面,原是带肉骷髅,美丽红妆,总是杀人利刃,悟得透,看得破者,圣贤仙佛终有份,舍不开,丢不去者,胎卵湿化下三途,(火、血、刀途),速悔悟,立大志,勿效灯蛾扑夜火,自焚其身,苍蝇触晓窗,知进而不知退焉可矣!观夫古来成佛作祖之人,弃江山,辞显职,舍富贵,甘淡泊,由此观之,贤愚可以立判矣!
    行尽世间天下路,独是修行不误人。故修道之人,不可无志,志不可不立,不立志者,犹如行船无有指南针,进止无有目标地,不立规模,徒效小儿转盘,左旋右转,不分东西,不知南北,一生蒙在汪洋苦海,身心总属浮萍,随风逐浪,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荡漾无依,不知回头是岸,浪费光阴,空渡良缘,与草木同朽,良可慨叹!
    立志贵乎有恒,无恒心者,见疑变志,遇境移情,见难而退,见易思迁,一遇危难,意阻志堕,一事无成,要有恒心者,先要知人生斯世,各有天命,颜子知命,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矢志乐道,虽处在人不堪其忧之苦境,未尝一见其蹙眉。曾子立志,日事三省,始终弗怠。张良进履韩信跨下,孙康映雪,苏秦刺股,皆古昔知命之君子,立志之大贤也。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生百岁。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于道者,不论贫富,不拘贵贱,随遇而安,素位而行,富贵不足以移其志,贫贱不足以挠其心,安危不可以夺其节,成败不可以变其操,古人佯狂受辱,毁容藏俏者,皆是立冲天大志之人也。
    立志又须有智,仁、勇三达德,乃为全美。
智:为人之元精,即人之精力,为精进活泼之发动机,立身处世之指南,渡海登岸之明灯,出世入道之明路也。
仁:为人之心德,乃天理良心也,合乎天地,和平万物,一性圆明,十方平等,万物同体,恻隐之心仁也,克己复礼为仁。
勇:为人之毅力,勇敢果断,见义勇为,仗义疏财,义勇奉公,凡义之所在,牺牲身命而不顾,刀锯临头而不惧,临大节而不可夺,此大勇也。
有智:方得分真假,别善恶,辨邪正,识本末,知轻重,识透机关,以定进退,是为转识为智之源泉,人禽仙鬼之转轮车也。
有仁:乃有恻隐之心,能体天心,能合天理,推己待人,以诚付物,一视同仁,视万物为一体,克服人心,复明本性,为修道之原动力也。
有勇:才有无畏的精神,认理直进,排除万难,克服一切,任何沧桑变幻,矢志不移,虽泰山崩现在前,心赤不动,邪旁煽惑,一蹴千里,魔考临头,死守善道,此为修道之急先锋也。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故知此三者,乃修身所不可缺一之德也。三者缺一,则有不达,故谓之三达德。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之达德也。」
    本章要项
1.圣贤避劫之台安在何处?愚夫避劫之台置在何处?
2.修道首重的是什么?
3.立志最要的是什么?
4.三达德为何物?
5.何谓三达德?
第十一章  善恶真根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亦说性善无恶,儒书佛典,皆说天赋之性,本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者,盖因性乃无极之绝对真理,无有对待,只有纯善,故无可谓恶,因无有恶可以比拟,何以为善,何以为恶之可分,故无可谓善,故孟子言人性本善。
    然此性在无极理天之时,因无有浊恶之气禀所拘,亦无有好恶之情感所惑,原是无思无虑,无识无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一毫浊恶之可染,清净玲珑,无声无臭,故可谓至善。但一入太极之后,一气化二气,分出阴阳,变成两仪,始有清浊之分焉。真阴驭于清阳之内,干变为离,真阳驭于浊阴之中,坤变为坎,成为四象,以此先天之二真,以驭中天二气之中,方可使阴阳二气,发生动静交泰,方能成其造化之妙用。又清阳化为三魂,浊阴化为七魄,如此分化,故在理天纯善不变之理性,至此已变成轻浮易动之气性了。性既浮动,自未免有时而善,有时而恶了。故告子言人性有善有恶者,乃言此气性也。
    及至落地之时,先天之气收,后天之气由口鼻而入,禀气愈浊恶了,兼之日日,接近世情物欲之熏染,渐被物欲情感之所蔽,至此又一变而为质性了。
    性既流注于物质,自是执着形相,遂迷于假,而昧于真,故心一动,便趋于物欲,凡有作为,皆属于恶,而无善矣!所以苟子言人性本恶无善者,因其只知此质性,而不知有气性,气性之上,还有理性之故也。
    虽然经书中,皆说人有道心,人心,有真假二心,乃言真心落后天,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遂变质而为人心耳。然世人凡有恶行者,皆归咎于人心,此不亦谬乎。
    既说人心与肉体,皆属是假的,岂不是要依靠真性为之主宰,方能成其有用吗?既不能自作活动,而其所为之恶行,何得不归咎于主宰者之真心呢?盖人心者,不过是受父母精血,所谓二五之精,先已禀受三五之真,始能凝结而成形者。三五之真无形为性,二五之精成形为命,假依真成,真依假附,而性命始立,及至落地之时,再禀受天地阴阳二气,为三魂七魄,是为识神,然命与识神,非得三五之真者,命亦不成,识神亦不能自生作用。所谓人心者,亦可谓真心分化之变质耳。
    此真心在理天固无所惑,故得如如不动,及至入后天,随于人心而受迷,遂致心旌摇摇,不但失了权衡,无有毅力,可以截然防止恶念而已,且能起此恶念者,亦是真性所主驭的,岂有木鸡土偶之人心,自能起比恶念乎,故道心原虽是纯善,然入太极气天,又经象天之习染,自身亦已变质了,何得归罪于人心而自欲逃其全责耶。
    虽说人心用事,但人心之活动,是谁主之耶,修人应悟孟子所说之「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又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耳」。由此观之,孟子并未责于人心用事,单责人放去本心之害耳。
    故修人切要深究中庸所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之真义,盖圣人所以为此言者,乃是说人人初起恶念之时,本心莫有不知也。知而故犯,盖有欲也。故虽知是恶,而不能毅然制止,只得半辞半许,半推半就之态度吧了。有欲故谓之人心,然此人心,原与假体相同,乃是偶像耳,何尝不是真性为之主动,而真性落后天,被气禀物欲之习染,遂变质而成为气性之劣质了。今以拙劣之变质性,来主驭机械的人心,使起妄念邪思,而行恶事者,其责不归于变质之真心,而欲谁归耶,如果无有真性为之主驭,那机械的人心,岂独有发动邪念恶念之能力乎!
    圣人所言慎独工夫者,乃教人必要维护本心,毋使放失而不知求,切责本心,必须常持把柄,勿任人心纵情逐妄,胡为妄作,及其有过,乃悉委之人心,以为真性之逃逋路者,其可也乎!
    故修道之人,务须把变质之本性,使其回复原状,故三教之真传,总不外乎治心。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儒之「人欲净尽,天理自然流行。」此即是去变质之人心,修复整洁无瑕之本心也。
    道之「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就是除去分化之万殊复归一本,使其返本还原,所谓归根复命者是也。
    释之妙行无住,自性自度,灭四相,除五蕴,去六尘,转识为智,此亦不外乎去除人心,求回本性,即所谓明心见性之道也。
    故欲去人心,复真心者,必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者何?第九章第三节,太上道祖训,所载之「先修心,后修性,再修命。」已备详之矣请参照。
    本章要项
1.人之为恶不得单责人心,而本心亦不得辞其咎者何也?第十二章  浩劫
1.什么叫做浩劫
    浩者大也,劫者灾祸杀机也。数者定数也,或在劫,或在数。在劫者,乃罪恶稍轻,虽罹受灾殃,却还有生机者。在数者,则恶贯满盈,无可逃脱者,有如受死刑宣判者一样。按此浩劫之运算,自混沌初开,洪蒙始判,天地开辟,人生降世,三才成立以来,以至天地寿终之际,其闻以地支而系其名,自子至亥,分为十二小元会,合而称为一大元会。子会开天,丑会辟地,寅会生人,三才既立,世界成焉。一小元会为一万零八百年,一大元会计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乃分为四古,太古,上古、中古、下古。太古时代,人智未开,百工未备,无宫室舟车,无冠冕衣裳,野处穴居,编草御寒,生食果蔬,鸟兽同群,人畜不分,浑浑沦沦,贤愚莫辨,为无为,事无事,无争兢,顺自然,无因果,无劫数,至上古时代,七佛治世,人智日开,文明日进,百工渐备,文化渐臻,法制渐说,上下分矣!人兽别矣!此时上以道治世,下守法无欺,但人智既开,私智渐出,由无为渐进于有为,由自然转入于造作矣!迨至中古,人智益见发达,文明大启,文化大进,人心愈争奇喜异,兢尚私智,而天道废矣!至此不得以仁义来治天下了。乃有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作焉。继而三教大圣,分门立教,阐提道德,仁义礼乐,以匡扶人心,振作颓风,其中儒教盛倡网常伦理,三网五常,五伦八德,当时儒教伟功,大有可观,自周末以至于今,约二千余年间,人心愈见反常,仁义道德,渐次搁置脑后去了。甚至羊头狗肉,借仁义以营私,假仁义以行诈,卒至仁义,亦被世人所唾弃了。降至满清之世,海禁大开以后,欧风东渐,人心急趋于喜新厌旧,醉心于科学,把东洋固有的道德,遂弃如蔽屣,致使我国最宝贵的道德文化之温床,几被崇欧者流,踹踏至于无完肤之地了。
    此间人心之转变,愈流愈浊,愈趋愈下,至此人心之反常,废道败德,造因浩劫,已臻于极点,殆不可以言喻了。在上古以迄至今,人心所造成的劫运,再分为三期清算淘汰,第一期上古,为青阳期,九劫,水淹昆仑,为龙汉水劫。第二期中古,为红阳期,十八劫,火焚虚空,为赤明火劫。第三期中古,跨下古,为白阳期,九九八十一劫,期间最长,劫数最多,又最严重,将来天时到日,劫运大开,小混沌开幕之时,其灾祸的惨重,谅非笔舌所可得形容的,此乃未来的天机事,非吾人所敢逆料的。
    自古以来,劫数的流行,有五十年一劫,有百年一劫,或五百年,或千年,惟今回与前大不相同,乃六万年之大劫,为世界第一大浩劫,劫既大,则劫必繁,劫既重,则劫必久。浩劫之种类,大别之,为天灾、人祸。天灾者,水劫、火劫、风劫、干旱劫、饥荒劫、瘟疫劫;人祸者,革命劫、赤化劫、扫灭劫、则水火刀兵,此乃小混沌之时也。
2.劫数何来
    由天降乎!由地生乎!由人造乎!天有好生之心,地有资生之德,人有求生之欲,只因正法失传,天下失道,人人不能体天法地自然之德,不能效圣法贤,无为之妙,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因求生太厚,以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只求有利于己,不顾他人生死,只要得名得利,那管有天理没有天理,出言两舌还嫌少,且要分些由鼻孔喷出,瞧人犹嫌眉毛遮蔽,还要倒竖起来,作事心皆打横,行动犹如螃蟹,前路亦能行,后路赤会走,横行四至,无顾无忌,逆天悖理,倒行逆施,你争我夺,你要我死,我要你亡,争端起矣!人与人争,国与国争,鬼与妖斗,魔与魔杀,丧尽良心,灭尽天理,天下纷纷,社会扰攘,造罪招愆,造因造果,冤孽由是而结,债账从此面生,浩劫之由来,由是而起了,劫由人造,人造其因,天助其缘,遂成天灾人祸,水火刀兵,就酿成小混沌了。
3.何以有此小混沌
    人心不齐,善恶不等,善恶有大小,功罪有高低,善有善报,大小分明,恶有恶报,轻重有分,故有在劫,有在数者,则此之故也。观夫封神时代,谁不知西周之仁圣,纣恶之满盈,禅教门徒,皆要保周而灭纣,截教门徒,偏要助纣而肆虐,明知纣恶,而偏欲助之,明知天意之所在,而故逆之者何也。盖因他们乃是数中之人,不得不去应数耳,所以禅教门徒,皆有善德,故历劫而成道;截教门徒,多是恶德,故应数而命难逃。故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有此小混沌,方可以昭明天道报应之不爽,是以此小混沌,亦不可无,亦不可不打开也。
4.何打开小混沌
    要打开小混沌,总要天人合一,盖因劫由人自造,须由人自解,劫由人心做,解须由人心解,原因为万灵自下东林以来,已经六万余年,迷失本真,真宰主人翁,被那些万魔,将虚花假景,酒色财气,殷懃奉承,博取欢心,使人昏迷失智,引起贪嗔痴爱,醉生梦死,迷而不返,诱入迷魂阵中,关在迷魂洞里,外边布置许多十恶八邪,周围守得水泄不通,外间消息,不得见闻了。一任那些万魔,兴风作浪,弄得颠颠倒倒,倒行逆施,作奸犯科,胡为乱作,造出种种罪恶,冤孽债账,纠缠不了,累了主人翁受罪,世世轮回,不能翻身,如此因果牵连,葛藤互结,冤冤相报,仇雠相讨,罪业重重,小混沌由是而成焉!所以上天慈悲,特降真道,命千佛万祖,齐下东林,为救众生,待命明师,打开迷魂洞,借仗佛光,打散阴霾,除去邪魔,扫尽妖气,救出主人翁,合力进修,代天宣化,救度众生,行功立德,化愚为贤,化恶为善,挽间世道,唤转人心,广积善气,自能感格上苍,自然消灾饵劫,人心惺转,恶气尽消,个个悔过迁善,知天命之所攸归,识透万魔乱世之机关,人心一转,魔气自衰,小混沌不解而自解矣!
    本章要项
1.劫数有几种?
2.劫数何来?
3.何谓劫?何谓数?
4.人心之反常?劫数之严重?最大原因在那边?
5.要消劫数打开混沌应当怎样?第十三章  解冤孽脱浩劫
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冤孽为修道之第一障碍之魔障,老师云:得道有四难,如今人身已得,中华已生,三期已遇,三难皆已幸得,只此第四难,虽逢其时,而不得逢真道者,实可哀也。真道早已降世,不论士农工商,不拘贫富贵贱,皆可求道,但至现在,得求真道者,还是寥若晨星,万无一二,还有无量数之人,未得与闻真道者,何也?最大原因,大都是前生夙孽,魔障牵缠,从中阻挠,播弄人心,或使利欲熏心,或使名利动志,或迷以酒色,或诱以娱乐,迷昧人本心,启发人邪念,千般的鬼计,万种的手法,遮眼障耳,昏心迷神,使人闻而不闻,见而不见,虽求道而不精,虽闻法而不信,得而复失,进而又退,疑疑惑惑,踌踌躇躇,信道不笃,前进不力,闻风而惧,遇考而退,正道不行,旁门偏闯,此皆万魔障道之所以然也。是以修道,必须先解冤孽者,不亦宜乎!
2.冤孽何来
    前生造孽今生报,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类自降世以来,迷失本真,一任人心用事,造罪招愆,以致生生死死,轮回不了,难免造下无限的罪孽,欠下无数的冤债,如生前诈欺取财,借债不还,即欠下钱债,如恃势害人,枉法虐民,即欠下冤债,如杀生肥己,谋财害命,即欠下命债,如狡猾唆弄,使人媾讼,即欠下孽债,其它如离人骨肉,破人姻缘,毁人信誉,败人名节,占人便宜,夺人之爱,阻人为善,导人为恶,种种罪孽冤愆不遑一一而枚举,此皆冤孽债账之所由来也。
    俗语云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此理之当然也。其中最重者,莫如杀孽,此仇最深,此业最重,绝对不肯放松,不能躲脱,虽隔三世五世,数百年之久,千万里之遥,也要跟踪寻迹,必要讨还的,且值此三期末劫,数百世之冤愆,千万年之宿债,在此期中,是要一齐清算,绝无遗漏的,试观近数十年来,人心之反常,道德之沦陷,天时之转变,灾劫之频繁,如水火刀兵,瘟疫饥馑,风灾水患,革命劫、赤化劫、扫灭劫,种种杀劫,层出不穷,更有奇闻怪诞,有心神恍惚者,有活见鬼妖者,此皆冤债牵缠,孽缘报应之所以然也。
3.宽孽可得解否
    冤孽可得解否?曰可。俗语云:「冤可解不可结」,要解冤孽者,须知冤由人自造,孽由心自作,苟不如自解,而欲向人求解者,这就是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之事也。前世种因,今生食果,前生欠债,今世偿还,理固然也。假如受人欺侮,当思那人前世,必定受我欺侮,今生要来讨账,自应平心坦怀,不尤不怨,甘愿偿还,则冤债解矣!如果不了解,怀忿不平,强欲与争,则前冤未解,后孽又结矣!又如受人欺诈,遭人谤毁,一生贫贱困穷,毕世疾病颠倒,命乖运蹇,灾连祸续,此皆世世不修,自种孽因,招来之果报也。果能悟透此前因后果,知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铁定阴律,报应不爽者,自应自怨自艾,自悔自愧,不怨天,不恨地,不自暴,不自弃,任劳莫怨,任苦莫嗔,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绝不变志,誓不改节,悔过迁善,克苦奋斗,自可稍释冤愆,亦可种下来生的善果。
4.消冤孽脱浩劫唯一的门路
    冤孽浩劫,非以金钱贿赂,可得解的,亦非求神问卜,可得脱的,只有一途,求道而已。际此三期末劫,真道降世,惟有迅速求道,真诚修真,彻知冤孽浩劫之生发处,速除种孽造劫之苗床,(冤劫之苗床者即是我与人心也)所以第六章,说要无我无心者,非无谓也。(参照第六章第四节第五节)只因人心失真,以致认假作真,故以假我为造孽之渊薮,以人心(假心)为罪恶之型床,若非真道降世,受过明师指授圣理真传者,不论何人,都不能悟透其中的玄奥,虽知冤孽应解,而无有解之、之法,虽知浩劫当脱,而无有脱之、之方,惟有迅速修行,纔能抵脱冤孽浩劫,不然实万难幸免,但是修行的门路很多,种种不同,有上中下三乘,有性命双修,有顿渐之法,若无真道降世,遇佛涅盘者,所修的不过是诵经参禅,放生舍财,铺桥造路,吃斋念佛,只知修命,而不知修性,此系中下二乘,属于渐教之法,虽系善举,不能达到超生了死之地步,这不过消却这些小灾小厄而已,不能超凡人圣,也不能尽消冤孽,亦不能躲脱浩劫,如欲登峰造极,必得遇佛出世,访求真道,受明师一指,得心法真传,方可以性命双修,得求上乘顿法,实行三达德,立起宏誓愿,猛勇精进,广施宣化,普救众生,接引原人,行功立德,才可以解冤孽,脱浩劫,使身心清净,无罣无碍方可超凡入圣,超生了死。但须觉悟,真道必有真考,道高冤孽紧,得道后难免折磨,难免魔难,切要认明真理,识透考魔,无论千磨万折,总要持心不动,以无畏之精神,不挠不屈,不惧不惑,万勿忧疑,只管努力进修,自然达到成功的目的。
    本章要项
1.修道何以必要先解冤孽?
2.冤孽何来?
3.造孽造劫的苗床在那里?
4.解冤债脱浩劫最好的门路是什么?第十四章  知因果
1.天堂地狱随心转
    茫茫宇宙,问天无言,几更沧桑,运数系焉,上古人心醇朴,天理浑全,人能全其天性,须其自然,为无为,事无事无冤孽之牵缠,无因果之可说,罪恶鲜少,劫运轻微,阳世且免牢屋,阴附何须地狱,当斯时也,七佛治世,历代皆出圣王贤君,三皇五帝,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曾恩孟,俱得真道,超升天堂,长享极乐,此乃由道心所造成者也。
    及至中古三王之世,人智渐开,道心渐晦,八德渐缺,八魔侵入,狡智日生,伪诈百出,大道废矣!从此不得不以仁义,匡扶人心了。老子所谓「大道废有仁义」者,即此之谓也。大道既度,人心离道,奸贪伪诈,造罪招愆,有如洪水,冲堤而出,泛滥横流,泛而无统,如恶马溜缰,自然乱驰,不可复制了,从此人心递变,圣教亦不足以绳人心,仁义亦渐搁置脑后去了,虽有阳世法律,反成为司法者,赚钱的机关,供与强梁者,作夤缘之护符,遂把法律理在铜臭中矣!卒致阳律,亦不足以制人之恶了。
    故上天悲世悯人,鉴及世人善恶之悬殊,强梁势利者,虽是无恶不作,反得扬眉吐气,逍遥法外,善良柔弱者,虽然守己安份,反乡含冤莫诉,负屈莫伸,故上天悲世悯人,自周以后,始有地狱之创设也。此皆由人心所造成的,故曰:天堂地狱随心转。
2.地狱何用
    地狱之设也,为惩创恶人,而昭报善良,以彰天道之不可欺,而报应之不爽也。盖因人生在世,善恶不等,强弱不齐,贫富不同,贵贱不一,恶要欺善,强要凌弱,富欲吞贫,贵欲压贱,微诸春秋战国之世,异端邪说,横行天下,无父无君,甚于禽兽,人心反常,人伦大变,阳虽说仁义,阴实怀虎狼,猛兽毒虫,不足以喻其毒也。是以孔圣,悲天悯人,弃官周游列国,欲行其道于世,道不行归鲁,乃作春秋,以正无父无君之罪,因获麟而绝笔。继而亚圣孟子。陈明王道,以救功利,霸权之偏,于是王道圣功,如日月经天,昭然于天下乱臣贼子。惶恐无地,垂尾戢翼,而世道赖以小康矣!
    何期际此末世,科学昌明,古道尽废,乾坤倒转,冠履倒置,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父无君,寡廉鲜耻,纲纪不修,伦常尽丧,更有甚于春秋战国时矣!老子所谓「智慧出有大伪」,岂虚言哉。世道如斯,虽有鬼神,主持其间,圣佛经典,维持世道,奈何未世风行。洪堤决溃,防不胜防矣!大疽既溃,万毒横流八德出亡八魔鸠占,自由兴妖作怪,毒雾漫天,灾连祸结,劫数成矣!
    此等强梁势利者,只恃财势压人,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言,有事时恃势利,托情面,仗金钱,作夤缘,钱死人无事;弱小者,无财更无势,哑子吃黄莲,理直反遭殃,圣教既不足以绳人心,阳律亦不足以制其恶,故有地狱之设,铁面阎罗本无私,强梁有财无用处了。
3.因果律
    自地狱创设以后,善恶报应分明,吉凶祸福判定,寿夭穷通,富贵贫贱,升降浮沉,轮回转变,冤债牵缠,因缘果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成,天数难逃矣!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缘,结善果,未有种恶莠,而得佳禾之幸事也。从此冤有冤报,仇有仇讨,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三世因果,绝难幸免,只争迟速之差耳,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来果,今生作者是。」所谓:
    人心虽巧巧,天网自恢恢。
阴司有对联云:
    在阳世,为恶千端,总不信有鬼神,人人放胆,到阴司,受形万状,纔知道利害,个个寒心。
4.解脱因果
    因果有善有恶,种善因,得善缘,结善果;种恶因,得恶缘,结恶果,如困果之恶者避之惟恐不及,急须解脱,固亦宜矣!若夫因果之善者,求之犹恐不得,今云解脱,岂非可惜乎!何可惜哉!凡在因果律者,不论善果恶果,皆不能逸出有为之圈外,绝不能脱出对待之果律,有善必有恶,有兴必有废,有来必有去,有福必有祸,有始必有终,有享必有尽。虽云因果甚佳,亦难保其恒久不变,未免有山穷水尽之日,且因果若从有为中得来者,绝不能为无为,事无事,学不学,欲不欲,不能顺自然,行无为,自然未免有执着,有对待,有其因,自有其缘,有其缘,自生其果,因缘果报,辄转互生,纠缠不了,世世不能逸出因果律矣!
    更可惧者,苦由乐中出,祸由福中生,偶尔种得多少善因,得了多少善果,便自以为右顶天,恃富以凌贫,恃贵以欺贱,骄奢淫夫,争权市宠,有善不作,无恶不为,善根辄拔,恶根辄种,一旦福果享尽,恶果生矣!由是观之,修道之人,须知有为之善果,终为恶果之温床,故不论善果恶果,总须除因了缘,解脱因果者,不亦宜乎。
5.无为自然果
    无为自然果者何也,吾佛云:「无我无心」,「妙行无住」,「无为福胜」,太上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吾儒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三家之说,言虽异,而理则同,总不外乎为无为,事无事,顺自然,行无住,换言之,即是屏绝有为而为之法,灭尽有施而住之布施,旨在依本心之真法所生之大慈大悲心,行自然无为之布施,不重在福报,全在救人救世,内不存能救能度之心,外不执所度所施之念,纔得谓之真无为。
    夫真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乃有为而不住耳,因有为不住,恰如照相师摄相时,镜头虽然照着影像,然底板不开,影像何能印入原版,自然一无所著,人之内心,亦犹如是,果能为而不为,施而不住,如圣人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则内心常清净,一尘不染,既无种因,缘何所附,自无因果之可言,便可脱出因果律矣!此则吾儒所谓「过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者,即此义也欤。
    内心既澄澈玲珑,不作底板,凡有所受,或有所施,悉皆过而化之,一无所住,是以圣人行无为之教,施无为之德,功成而弗居,故能脱此因果律,而法天地自然无为之实理,以还天地本来面目,返本还原,太上所谓「归根复命」者,便是无为自然之实果也。
    本章要项
1.何谓因缘果报?
2.天堂地狱随心转是甚么意思?
3.何谓因果律?
4.什么因果要解脱?   
5.无为自然果是什么果?第十五章  延康劫
1.延康劫运之由来
    三龙运会,劫近延康,正天地否塞之际,大道晦冥之时,挽之不易,救之良难,机谋颖达之士,莫不兢尚潮流,与洪波巨浪相驰逐,以求权势,而争名利,则有慕道学佛之修士,多属遯世独善之徒,而无觉世牖民之心,维道济时之志,盖因释佛之法运,正法,相法之时代,俱已过了,现在末法,亦已经过九百八十余年矣!释门自六祖以后,正法失传,无上大乘法晦踪,继而相法之中小乘法,亦告废灭了,现在只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自西欧科学,发明以后,五教渐见凋零,佛学哲学荒弃,圣道礼教废弛,异端邪说曰起,世道人心曰坏,至此世道已将不可收拾了。当夫前劫庚子运会已兆下元老母念三龙之将至九二之难收,在瑶池恸哭,感动众神圣、佛仙、诸修罗,同到瑶池问候,老母见三教圣人,与仙佛诸真,前来慰问,更觉伤情,呜咽而言曰:「前日集议收圆,未有良策,致为娘忧心如结,想起这些残零,不思返本还原,贪恋红尘者,皆为良心死绝,若不加以创惩,他不知报应因果,循环往复,所以甘心为恶,而不为善,甘心堕地狱,而不愿上天堂。也是他下世后,种成之恶因恶果,尚未清白偿还,所欠的罪业,亦未了清,所以他们,不知返本还原,这也难怪,现在娘欲敕令修罗魔部下世,好去结束这盘大账,了清一切业冤,这三会龙华,方纔能办,九六原人,方可能收,尔三教之意如何?」
    宣圣禀曰:「天地以好生为心,吾娘以慈悲为念,世界芸生,堕落红尘,不知返本,皆缘孩儿等启迪无方,致使其迷失先天,驰逐后天,造作种种恶业,皆属儿等之罪,望吾娘大舍慈悲,儿愿遣门徒下世挽救,俾他们知非改过,去恶为善,敦风淳俗,世界亦可渐跻于大同,庶免修罗再造劫难,难返天衢,复为慈娘后日之忧,老母闻奏,犹豫未决。
    如来复禀曰:自洪蒙开辟,火化发明以来,人以物类为食,充作庖饪,上干天和,以故轮回转变,人畜互伤,虽经龙汉,赤明两会,而劫冤莫偿,兹丁午会,文明极盛,人心险恶无边,不经惩创,众生贪嗔痴爱,终难割舍,色空未破,难望返本,老母敕令修罗混世,加以挫折,俾其自知,富贵功名,子爱妻恩俱属幻泡,各自修因,母待强勉,则人人皆可还原返本,正合运会阴阳消长之机。
    道祖禀曰:「牟尼之见,诚是正本清源,但修罗下世,一定反常,原人虽可收回,而世道必然混沌,修罗必然堕落,又将以何术维持」。牟尼曰:「治极必乱,乱极必洽,愈混沌愈清明,此必然之理,不须过虑,修罗堕落,吾自有妙法接引,祇须如此如此。」道祖会意,也不言了,当时上皇见三教会议已决,即遵奉懿旨,下敕修罗,准其听命混世,延康劫运定矣!
纯阳祖师叹曰
    修罗混世乱延康,总为人心大反常
    失却良知忘八德,废除礼教紊三纲。
    奸贪诡诈逢天瘅,险恶阴谋触上苍;
    劫运酿成神鬼泣,残零此际好还乡。
2.三教圣人及诸仙佛维持世道
    当时诸圣仙佛,知劫运已定,哭泣悲号,唏嘘不己。而修罗部众,则欢喜无任,三教圣人,知道延康之世,劫运难移,诸魔混世,杂法普兴,若不差遗门徒下世,维持道德,振起宗风,则大道晦盲否塞,乾坤混沌,无复光明,乃决议各遗有道高真,下世维持,又同去请燃灯古佛,到雷音殿上,告以瑶池议会,老母排定后来劫运之事,三教圣人,亦各自唏嘘感慨。深叹后来人伦泯灭,大道沦亡,世界混沌,请问维持之策。古佛曰:世有治乱,道有隆污,运际三龙,三盘更易,弥勒治世,混沌重明,此运会之自然,三圣皆已知之,至于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责,老衲勉为其难,但要三教合一,毋得各树旗鼓,自立门户,面生异端也。三教圣人,各自遵依法旨,古佛从此寻觅因缘,俟期投生东林讫,此乃前清咸同年间事也。
3.修罗混世大反伦常
    回忆同治以后,时势日非,朝政日繁,人心风俗日壤,内乱外侮频仍,几无宁日,光绪变法立宪,送学生出洋,学习政治学术,本为励精图洽,何期反招祸胎,盖因不知治本,专事治末,反种下崇欧祸根,酿成洪灾浩劫,自西欧科学发达,文化日进,盛倡平等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离缘,各适己志,男女平等,人权平等,倡公妻共产,造成无父无君,至于风化之颓败,风行电闪,弥漫全球,烫发短袂,裸体跳舞,接吻猥亵,行同禽兽,学效蛮夷,扫荡纲常,废除礼教,杨墨翻波,欧风是尚,异言是贵,纲常尽废,伦纪灭绝。把东洋固有道德,荡尽无余,古来礼教文化,悉皆弃如蔽屣了。时势之趋下,莫此为甚了,此祸水之来也,皆为修罗混世,魔性不改,自以为奉命下世,不是自由下世,所以他们敢与三教圣人作对,废弃礼教,纲纪伦常,将国家闹得糟了,人民苦得够了。当时释佛只令其磨苦原人,以结这盘未了之账,并不令其废弃人伦,带孽往生,而今已为万仙所否认矣!
4.伏魔大帝正论
    伏魔大帝,曾对游生说曰:「他们这些修罗,虽然是奉命,因将五伦八德,天经地义,人网人纪废弃,又造下无边无涯的大罪恶,结果将来,定要永堕三途五苦,无有出期,真是便宜了人,吃亏自己,他偏不知,他偏得意,推人高坐莲台自己甘堕深渊,天下之至愚,其有过于此乎!他就要造个好奇立异的伟人,如那杨朱墨翟,只倡为我兼爱,而千秋訾议,骂不绝口,其灵魂在地府受罪,有了学问智识,还教后人唾骂,人虽至愚,何苦造如是之孽呢?」
5.无极大道
    无极大道,万古不易,圣人之道,永久不灭。无极大道,乃万古不易之常道,恒久不变之至理,任何沧桑之变,天翻地覆之异,而圣道不否不塞,任你人心何等反常,如何废道,修罗何等逆天如何毁道,这道虽是隐晦有时,终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却未尝有稍折磨也。
    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能坏,而圣道不坏,虽人心坏灭彝伦,修罗破坏道德,而圣道虽有隆替之秋,而终不可亡灭,不久浮云散尽,还是日丽中天耳,运际三龙,盖为昌明大道,不能不以魔力砥砺之也。有道要有魔,无魔道不成,道魔固不能并立,然无魔何以增长道力,善恶对待道魔并兴,正所以辨贤愚,别善恶验真假,测根器,以资拔圣选贤之南针耳。
    文帝序云:使三期不遇收圆,则必无此魔力;使延康不值封神,则必无此道功;理势之自然,亦阴阳消长之机缄也。中国大同景运,从未实施,而今将开,故真大同之前,必有假大同为之引,真平等之前,必有假平等为之导也。
    本章要项
1.现在世风正常否(不正常处在那里)?
2.败伦乱德之始作俑者其谁也?
3.世人动曰应时世顺潮流此说当否?第十六章  生死大事
1.何谓生死大事
    人生最可哀者,莫如生死大事,所以庄子不欲生,不欲死者,非无由也。悉达多太子,偶游四门,目击生老病死之苦,感慨于心,他虽生在万姓崇仰之帝王家,(所谓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尊居东宫之贵,享受储君之荣,却未尝有快乐之色,日夜郁郁沉思,终有所悟遂起超凡出世之心,超生了死之念,决然弃青宫之贵,寅夜踰墙,脱出皇宫,入山修行,无非为这生死大事因缘而出家者也。
    死固是可惧,面生应是可喜,何以谓生死皆可哀者何也?盖因阳世阴司,实相表里,阳间是苦海,阴府是地狱,苦海地狱,原无二致,阳为现世狱,为活地狱;阴为身后狱;为死地狱,两地皆是地狱牢屋,彼此总属罪府刑场,两两皆非善地,「阳有警察局、刑警厅、地方法院、检察处、监狱、高等法院、覆审院,种种机关,阳律森严,不可谓不周矣!但作恶之人,多用机心,巧钻法缝,夤缘了事能使曲者直,直者曲,事多颠倒,恶者逍遥法外,善者哭诉无门,是阳世法律,不足以制恶人之奸狡」。故上天慈悲,为赏善罚恶,锄暴安良起见,乃有阴司地狱之所由设也。阴司设置酆都地狱,十殿阎罗,孽镜高悬,铁面无私,使夤缘势利者,一无所用其技俩,奸狡鬼魔之徒,到此绝难漏网了,第四殿有联云:
    任他世界翻新,我冥府仍崇古道;
    那怕人心似铁,这地府早设洪炉。
俗语云任他奸如鬼,亦须吃我洗脚水,此便是身后之死地狱也。阴律严明苛酷,实足令人胆寒,但阳世之人,不得而知,故不知惧,依然顽而不改,造恶多端,急进愈凶,上天广慈,用尽机关妙法,循环报应,务要将阴府之刑狱,酷刑状态,使世人明白,了然于心,特举罪恶深重者在阴府恶狱酷刑,还不足以偿其辜之重犯,转轮时再将其余罪,还附其身,使他带孽往生,转世在阳间,重受活地狱再受重刑,以毕露其罪刑之实状,俾世人知所警省,而知诫惧,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惟阴府有冥罚,而阳世亦有冥报者明矣!此谓之活地狱。
2.阳世是傀儡台善恶测验所
    由上述观之,阴间阳世,皆是罪府刑场,虽然阳世有多少公子王孙,官宦人家,富豪才子,安享其前生的福报。亦不过藉阳世之傀儡台,以测验其根底,验其流源远近,察其能惜福与否,果能生生世世,不昧前因,善根盘固者,上天不负善人,自有冥佑昭报,或拔荐为神,或钖福来世,倘如戏台里之优伶忽而为忠良卿相,忽而为好恶大僚,以一身而递变其品格。偶而辨演皇娘贵妃,忽焉妆作侍女娼妓,以一人而数变其品性,居贵而恃势,何能久安其位,处富而骄奢,焉能长享其福,傀儡上台,声势赫赫,偶而卷旗息鼓,其堂皇威武何在?此车辙马迹,其可以为世人之龟鉴,当亦有所警省者也。
    只此可知阴府阳世,皆非乐土,两地悉非可恋之乡,生来阳世,亦不是可乐,死去阴司亦够是可哀,是以生亦不可,死亦不可,生死皆不是好事,阴阳皆不是乐园。庄子云:「吾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不欲生偏要生,不欲死偏要死,生死固人人所不能免,是以悉达多太子,引此「生死」二字,以为人生之最大事,不得不脱出这个生死轮回之惨苦,是以毅然出家者,为要了此生死大事也。
3.超生了死
    不欲生须超生,不欲死须了死,超生了死之道云何?必先求得性理真传大道,认清真假二心涤除人心秽毒,求出菩提妙慧,刺瞎色眼,保留内光,断恩割爱,绝念忘情,制七情,除六欲,锁心猿,拴意马,闭四门,擒六贼,黜聪明,仗慧剑,驱逐八魔,赎回八德,转识为智,逐妄求真,洪誓愿了,皈戒守清,行功立德,解除冤孽,清口放生,莫结后因,纲纪伦常先立,彝伦礼教常遵,然后直修性功,存心养性,静气养神,万缘放下,息虑忘机,陶铸三魂,制炼七魄,三魂者,即三尸神也。生魂名彭琚,居上焦住玉枕关,觉魂名彭琼,居中焦,住夹脊关,灵魂名彭(王乔),居下焦住尾闾关,(此三尸又名三毒)。七魄者,一名尸狗,好吃,二名、伏尸,好穿,三名雀阴,好淫,四名吞贼,好赌,五名蜚毒,好祸,六名除秽,好贪,七名臭师,好杂事,应北斗七星,看其人本命属于何星,如属北斗第三星,应雀阴,即其性好淫,本命之窍,左右有辅弼,合而为九,故曰九贼。
    陶魂铸魄有良工,金木相交性不攻;
    真意真炉真水火,管教锻炼老还童。
    修道必将三魂七魄收饮,不致放荡,使身心常清常静,万虑皆空,乃行采药筑基,舌砥上颚,搭起鹊桥,鼓动先天真气,卷出华池甘露,撤下十二重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候也)到了中丹田,借巽凤,吹离火射下下丹田,北海之中,烧逼龙王献出定海神针,乃是真精至宝,收做三车。此时最要拿定主意,勿动春心,塞断橐钥,此即所谓采药筑基者是也。从此打出三阑。三关者,第一道,尾闾关,炼精化气之处,居中有个窝儿,窝儿底下左右有八个小眼,中有一个方眼,此处名为黑中取白,所分之渣矿,从小眼灌进,白金从中间方眼内直上,走银河,至命门,中有天然真火,即曰奼女,白金乃为婴儿,有黄婆勾引,入洞房媾精,洞房即太极也。丹经云: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江山。
    即是此处,此处即第二道夹脊关,炼气化神之处也。产生真金,是名白中炼黄,此处有个眼儿,两个小眼通虚无,一个大眼上玉枕,渣滓从小眼流入横空,即是取坎填离也。真金从大眼内,卷上天谷穴,此间又有三个眼儿,两个小眼,过漕溪,一个大眼上泥丸,在此炉中,分清气液,液从漕溪流下,润泽脏腑,真气从中间大眼进泥丸,入玄关,由黄庭结成舍利子即是第三道玉枕关,炼神还虚,即堆功也。
皇极主人有诗曰:
    炼丹用鼎鼎从炉,九转三环气缓呼;
    六万年来传不得,今朝一泻泪如珠。
又有九蛊,阻塞三关九窍,使真阳不能上升。
一曰伏蛊  住玉枕窍。
二日龙蛊  住天柱窍。
三曰白蛊  住陶道窍。
四曰肉蛊  住神道窍。
五日赤蛊  住夹脊窍。
六曰隔蛊  住玄枢窍。
七曰肺蛊  住命门窍。
八日胃蛊  住龙虎窍。
九曰蜣蛊  住尾闾窍。
    九蛊住九窍,忧化多端,隐显莫测,化美色,梦泄遗精,化幻景,睡生烦恼,使其大道难成。
丹经云:
    三尸九蛊在人心,阻塞黄河毒气深;
    行者打开三硐府,九蛊清灭寿长生。
    要知斩三尸杀九蛊之法,访明师,求指大道,请动孙悟空,在东海龙宫求来金箍棒,打三关,借来猪八戒之钉扒,扒开九窍,而三尸亡形,九蛊灭迹,关窍开通,法轮常转,性根长存,命基永固,七情顿息,六欲不生,三毒清灭矣!总而言之,用金木交并之功,大药即成,魂注于肝,魄注于肺,性情合一,魂魄打成一片,河车自转,天地交泰,即所谓安炉立鼎,铅来投汞,龙虎相随,婴奼相会,坎离抽添,阴阳交媾,日月合明,龟蛇盘结,水火既济,乾坤定位,后天返先天也。这便是性命双修长生不老,超生了死之道也。有诗曰:
    取坎填离汞入铅,后天造化返先天;
    日月阴阳颠倒用,功成无处不神仙。
    本章要项
1.生死怎说皆不是好事?
2.采药筑基之道?
3.陶魂铸魄之道?第十七章  大同景运
    三期末会,劫运非常,道劫并降,正旁并兴,修罗混世,万教齐来,千门万户,各树声帜,各立门户,真假难办,正邪难分,五教自家,且不知当初立教之主旨何在?向后之递变如何?正旁之分歧又何若?自身之变质,教旨之正否,尚且不知,正法,相法。末法之蜕变,犹还未觉,杨墨之道,无父无君,灭伦绝纪,还不知自哀,亦不知天时之演变,运敷之变迁,只知认蹄作兔,执筌为鱼,死守枯株,不知权变,固执门户之成见,见到荆玉反闭门,何况其它杂法外道,有如春笋,到处丛兴,倡之者,从之者,其能知其来源出处乎!是否,正邪,真假,够能辨别否?并不能究其教理,有合圣道与否,有符合三教经典中之证明否,只徒盲从瞎听,误己误人,累及九玄七祖,同坠深渊,胶柱鼓瑟,不知通变,有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在前,而不知避。当今世人,先是醉心科学,继而修罗夺魄,几乎魂兮游离,魄兮无依,犹如登山失路,暗夜失灯,信步盲行,那管高低,那管坑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了。人虽不要性命,奈老母之不忍心何。
    世道混沌,杂法普兴,龙蛇混杂,是非莫辨,往往以假当真,以真作假,一失足则天堂路塞,地狱门开矣!特援引佛圣垂训,以为指路出险之明灯,借来仙佛之慈丹,以渡迷津之佛子,愿我兄弟姊妹,勿效刻舟求剑,勿胶柱鼓瑟勿执着偏见,勿固执门户,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者何也。盖因自足自是,而不知强中还有强中手,蓬莱之外别有天,妙中原有真妙,玄外还有妙玄,际此大道昌明之期,儒门当令之候,正是合五统六之机缘,五教共结一圣胎之缘会也。岂可执一之见,而失了千古之良机,一失足则成千古恨矣!惟愿人人放开度量,莫自限门阈,是理则进,非理则退,勿执门户之成见,勿拘种族分东西,藉此佛光,打破迷蒙,蹴破迷魂阵,跳上无底舟,荡出苦海,共登彼岸,脱离轮回,共赴收圆,同享大同景运,良机勿失,请看佛圣之指道明灯。
    果老祖师论教之起源
    「我国三教之起源,先道、后儒、后释,东西一贯,而儒在中,南北圈来,而儒在内,时当午会,正大道发华之时,千门万户,共复一爻,将来种种教派,皆要归本于儒,盖儒教不立门户,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五伦八德为归,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不限门墙,不拘信仰,以天地为量,以沧海为容,非若各教之偏畸也。现在各种教派,虽然各立门户,而其主宰,则同是无极老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是老母之主持,运数之生灭,兴废盛衰,亦皆是老母之权衡,老母即是道之本尊,无上尊神,亦即是道母也。能尽彝伦,即能尽道,又何不可归根乎!」
    儒圣设教,盖本于道母本根之八德,即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天道为础石,而立纲纪彝伦,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五伦八德,细分条陈,详明缕晰,俾世人容易明白,人人容易遵行,是谓人道是也。人道即天道,由人道自然达至天道,能尽人道之彝伦,即能尽天道之母根也。这便是归根了。太上所请「归根复命」,「而贵求食于母」,吾儒谓之「尽人合天」,即指此之谓也。
    际此三期末会,弥勒掌教儒童主持,儒门当令,真儒复兴,三教合一,修炼法取三家,以儒门之纲常伦理,为修道入门之阶梯,为培根固本之筑基;由人道而至于天道,以释家之皈戒,为除妄求真,息心止念,明心见性之修持;以道家之修炼工夫,为归根复命之归着,试观现在三龙运会,三盘更易,道魔并降,万教齐发,三场大考中,要磷选三十六百圣,四万八千贤,要以何标准,要选何等人品耶?原来三教圣人,早已共订定选仙章程,兹录其文曰:
    此回普度收圆,专重五伦八德,前番选举天皇,老母示谕明白;
    时值午会延康,大道全归火宅,悖了伦纪清修,不入选仙之列;
    最上一等佛仙,孝弟克全为则,立功立德立言,上品莲台高绝。
    忠臣义士真夫,罗汉金刚等缺,谨厚守礼之儒,知耻立名立节;
    金仙一等加封,逍遥瑶圃金阙,妇女孝节双成,一品菩萨位设;
    克尽四德三从,二品三品各列,照此考校行持,前因后果细测。
    几生无过有功,修身其仪不忒,定然佛果完成,不许将他扣折;
    前生无过有功,今生半多迷惑,一品降作三品,又看细行再说;
    本来大佛降生,住世无有功德,今生犹再执迷,送往封神考窍;
    本来畜类转生,生生笃实愚拙,闻道立地加功,一心皈依不忒。
    选作上品金仙,长生不清不灭,另外定有章规,条条详明细则;
    敕尔选仙各宫,遵照详将检阅,到期一律取齐,分途送到金阙;
    老母赐宴蟠桃,各宜前席争列,倘如舞弊徇私,打入幽阴内穴。
    为此剀切谕知,欲哉钦此切切。
    老母诰命略曰:
三期选佛,首重伦常,五伦克尽,八德无荒,一等佛果,一等金期,一等罗漠,永证西方,正觉大觉,名号辉煌。孝子忠臣,果位严庄,秦汉以来,迄于清亡,所有忠孝,快乐天堂,不生不灭,参赞阴阳。义夫节妇,日月争光,金仙上品,永证金刚,不生不灭,人纪人纲,若不修身,不尽伦常,鬼仙下品,难上天堂。体行八德,功果不藏,补修补炼,准上天堂,八德之中,体得一行,金刚罗汉,照功表扬,三等九级,按照品量,着明细则,切实参详。特此告谕,十极八荒,无鞅圣众,遵照无忘。
    大士垂训
    大士曰:「此次三会收圆,不重世外清修,纯重伦常大道,若外了伦常,歧外寻歧,幻中生幻,失了三教大中至正之理,又是三教之异端矣!杨墨之道,流出外国,势力大张,今反流入中国,无君臣父子,要将人道沦亡,故此次收圆,要力挽「为我」,「兼爱」之祸,而维持后六万年道德,以正人心,老母三教五老诸佛诸祖共同表决,以五伦八德,为收圆治世大同之张本也。其细则虽多,亦皆照外功内果之大小高小,以为准则,至入坛入善之人,举皆三教门人,不可艳羡洪福,不可蔑视伦纪,不可废弃八德不可毁谤圣贤不可分门别户,不可妒贤嫉能,不可借道饮财,要遵燃灯住世之法令,则三三归一,万道归宗,三会收圆,世界大同,万象回春矣!」
    道祖训
    「这回的普度,不此往常,凡三曹上下,旁门外道,俱要完全归根,若有一个不归,就收不得圆,因为时当午运,文明已达极点,大道已极发皇,旁门外道,异端邪说,亦是非常驰逐,倘如不将他收纳,为害非浅,但长斋中,有青莲、白莲、红灯、西华、复命、万全、普度,种种俱容易收纳,无妨世道,独是杨墨之道,这个无父无君的波涛,尚在汹涌之中,一时难以归化,此事还仗慈音、文昌、吕祖三圣,辅助关皇维持,因势利导,不可燥急,至吾三教,从今兢纳于儒敬之中,以免分门别户,(现在之异端者其谁也)自来旁门祸小,异端祸大,除此异端,我与牟尼文宣,已有计划,不久大道昌明,如日月经天,面爝火自熄矣」。
    观夫果老祖师之论教起源,及征诸六祖揩法入火宅,道转儒门,燃灯住世,先将三教合一,弥勒掌教,儒童主持,又鉴诸三教选仙章程,老母的诰命,大士之垂训,道祖训等,莫不是首重五伦八德,纪纲彝伦,为选拔仙佛圣贤之张本,但是现在各教派,尚未能悟彻,天数之有定,天命有攸归,还各执其两端,犹未能执中用中耳,将来五教合一,万致平收,千门万户,统归儒宗世界大同之景运,自不难炫耀于中天也。第十八章  性命双修
1.性命之大源
    人性得自无极理天之大道,大道来自鸿蒙未判之元气,五太之先,未有形质之可见,无有声色之可言;太极之后,理气形质俱备,而形体着矣!水火阴阳俱全,而声色备焉,先天化为后天,由无而生有,而造化之始基立矣!而阖关之真机开矣,先天之气,化为后天二气,阴阳始分,清浊始判,乾坤定位,天地成矣,从此天地交泰,阴阳互交,抽爻换象,干阳摄真阴,(真火)变干为离,而为性,坤阴摄真阳;(真水)变坤为坎,而为命,性命立,而人始生焉,是为天生人也。向后人赞天地之化育,由是而人生人矣。人为三才之一,秉天地之气而生,而不能和天地之自然,同天地之攸久者何也?盖因人身两兼阴阳,水火兼备,动静兼胲清浊互混,半阴半阳,半升半降,阳化三魂,阴化七魄,半仙半鬼,半圣半凡,乾坤倒转,鼎炉颠倒,精气倒悬,水火未济之所以然也。是以修道必要性命双修者,其理即在是矣!
2.性命双修之道
    性命双修之法,要从何做起?其先后次序,于第九章第三节,太上道祖训,已有明示「先修心,后修性,再修命」。性为命之根,命为性之舍;性为人之元神,从无极而太极,,主宰造化,十月胎足,一个觔斗下地,呱的一声,元气奔入内心,先天之气收,后天之气,由口鼻而入矣!此时识神随天地阴阳二气,吸而进以为授胎,与元神合而为一,同居于心,从此以心为主,而元神不识不知,无思无虑,好清好静,识神则最显最灵,好扰好动,发动七情六欲,牵动本性,扰乱元神,致使元神,不安不宁,而渐耗散矣!元神耗尽,地水火风分驰,则身呜呼哀哉了。故修道必先以性命二字为重,先知身有真假,心有假真,元神识神当分,人心道心当别,清浊要辨,动静要明,要除假求真,去动取静者,必先修心也。
1.修心
    人心因有六根,而生六识、六尘、六贼、六道。故要修心者,必先斩除六根,制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喜多伤心,怒多伤肝,哀多伤肺,惧多伤胆,爱多伤神,恶多伤情,欲多伤脾。
除十损︰久行损筋,久立损骨,久坐损血,久睡损脉,久听损精,久看损神,久言损气,食多损心,久思损脾,久淫损命。
遗欲︰太上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是以二六时中,常将灵台打扫清净,勿使物欲所摇,杂念所惑,情感所迷,万虑所腰,自见心如澄潭,知止定静,自然清静矣!心既无念,元神自清,元神清明六贼自无妄动矣。
扫三心灭四相︰过去心不可存,现在心不可有,未来心不可起,扫灭人我众生寿者四相,打死人心,扶植五元,人之所以不能成仙成佛成圣成贤者何也?皆因不能去喜情,化为元性;去怒情,化为元情;去哀情,化为元神;去乐情,化为元精;去欲情,化为元气,能使五欲,化为五元,自然仙可成,佛可证也。
    三教圣人,总是教人去私欲者何也?盖因私欲皆属阴也。消阳长阴,则为鬼;消阴长阳,则为仙。丹经云:朝进阳火,暮退阴符,要去阴炼阳者,应守儒之「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之独知地。释之「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果能照三教圣赶行持,又有何私之不可去,何欲之不可遗也。私欲既不生,则心自清静由是可以修性矣。
2.修性
    性乃人之元神,亦即是先天之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至清至静,不识不知,无思无虑之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惟已独知之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天既若是,因其隐微,易被欲蔽情封,虽极神明,最忌滋扰。故曰:「心有所忿忿,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谓人心惟危而易显,道心惟微而难见,故必先除人心,去五欲,使五气朝元而心自澄,神自清,使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盖念从心发,心既无心,念从何生?心生于形,形既无形,心从何生?身从物发,物既无物,身生何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道祖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金刚经云:「不可以色相见如来。」临济禅师云:「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古仙云:「莫执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古之成仙成佛者,皆以忘形守真之道也。身心物念既俱空,性还先天,无思无虑,那有欲之可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真常者,先天五德也,良知也:常应者,先天五元也,良能也。良知良能,乃名真性,人心死尽,道心全活,故曰真常得性,如此得性,如此清静,则渐入真道矣!
    儒圣所谓「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释谓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道曰:「虚其心实其腹」。三花自然聚鼎,五气自然朝元,神空于下焦,则精中现铅花,神空于中焦,则气中现银花,神空于上焦,则神中现金花,三华聚于鼎矣!空于喜,则魂定,东方肝木青帝之气朝元;空于怒则魄定,西方肺金白帝之气朝元;空于哀,则神定,南方心火赤帝之气朝元;空于乐,则精定,北方贤水黄帝之气朝元;空于欲,则意定,中央脾土黄帝之气朝元。故曰:五气朝元,此便是炼魂制魄之道也。(三魂七魄详说在第十六章第三节参照。)
3.修命
    修命不同于昔时之修命不修性之法不同,红阳时代,因要先修而后得,难得明师,指明窍妙,不得性理真传,不能直修性功,故不得已而单修命功,虽坐破蒲团,因未得明师指示,何处安炉,何处立鼎,怎样炼己,怎样筑基,何谓采药,何谓得药,何谓河车,何谓火候,何谓乾坤交媾,何谓坎离抽添,何谓金木交并,何谓铅汞相投,至于阳火阴符,清静沐浴,灌满乾坤,脱胎神化,种种工夫,犹自不如,纵有三花聚于何鼎,五气朝于何元,亦只是落得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一朝寿满,清灵善化之鬼,来去明白,名叫鬼仙,或顶众神,而受香烟,或转来世,享受高官显臣,倘若迷昧本来自性,依然堕落,前功画废,枉费多年苦修,深可惜哉!深可痛哉!
    今也运际三龙,三曹普度,上天广慈,大开方便,破天荒大特典,先得后修,得受明师指授性理真传,可以直修性功,明白本性之来源,得知人心之顽妄,故能制人心,求真性,去妄情,除人欲,息心止念,绝虑忘机,无人我相,无情欲念,心澄神清,意静性定,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儒之存心养性,释之明心见性,道之修心炼性,三教莫不修此性功也。性既寂然不动,万缘顿息,自然离火下降,坎水上升,河车转运,法轮常转,万派朝宗矣!此乃由性功而修命功之道也,故谓之性命双修。(修命之采药筑基,七还九转法,以及斩三尸,杀九蛊,详见十六章第三节)诗曰:
    道从天地转阴阳,颠倒乾坤事非常;
    妙旨今番全泄漏,灵丹一服寿弥长。
    本章要项
1.性命双修之次序如何?
2.修性与修命各单独行之否?
3.性命双修之「修命」与昔时之「单修命」之相异点。第十九章  灭无明
1.何谓无明
    无名者,乃本心晦冥否塞,觉照不明,真妄不觉,是非莫辨之义也。原来吾人之自性,本是「真如凝然,不作诸法。」因被妄念之无明所熏染,是谓随缘无明,由此随缘无明,而生真如缘起,变成阿赖耶识之「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之「智」与「识」之正妄两途了。故曰︰「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由此真如自性之转动,遂生起万象矣。
    明朝于朝恩大元帅,一日访问寺僧,求问「无明」之意义,僧故讥之曰:汝亦有求问无明之资格耶。元帅大怒,僧曰:此则「无明」也。
    唐半偈取解当年,偶尔受猪一戒之愚弄,心生恼怒,终至肝火动,烧绝了栈道,脾风发,吹断了天街,肺气弱,御不得列子之车,肾水枯,泛不得张骞之棹,等等之应验,由此观之,无明之厉害,可见一斑矣!
    一把无明火,烧尽昆山玉。
2.阿赖耶缘起
    由无明而生真如缘起,由真如缘起,而成阿赖耶缘起,而生「智」与「识」,智为「名言种子」,识为「业种子」,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识为妄想之心,对于六尘而起,耽迷不觉,与牛羊无异,故恣识妄为,则增长妄惑而已,故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依智不依识,此乃上达之道也。金刚经所言之「应如是住。」(生智)「应如是伏其心。」(止妄)即依智不依识也。
    故此阿赖耶识,即善恶、真妄、分流之处,迷悟、升降、分界之所也。夫道心、人心,本是浑然之心体,一覆上无明,便失了原相,不能再称作真如,而称作业识,顺次下流,从妄起妄,精明外溢,由是造出因果,终受因果之淘汰,故心一动,心相必生,如水之波纹,和风之声浪一般,层层而起,便成千变万化之法相矣!执着心相,迷于声色,有造作人为,便是有为法,故为轮回之起因也。此即所谓转智为识,使业种子之威权,渐次扩展,遂成迷界,是谓之流转门,而名言种子之势力范围,日见缩小矣!
3.灭无明
    故修道者,必须灭去无明者,即此之故也。兹将「真如」譬为水,「无明」譬为风,风起时,则湛然之水面,必生波浪,这便是真如凝然之体,因无明之作用,而缘起万有之差别相也。虽然成此起伏之波浪,但并不能离开原来之水,即千波万浪,亦终是原来之水性只因势之所逼,乃生波浪而已,所以虽展开无尽之万业缘,而真如之体,并不能有所变化,终是不灭常住,绝对存在的。
    果能打灭无明,以无漏智之名言种子作因,再以诸佛圣之教为缘,自能将有漏之业识转化成为无漏之智慧,是为转识为智,由是而展开悟界,是谓还灭门。
    此和前者,相逆之方向,真如被阿赖耶之熏习,转无明而向觉性方面展开,此为上达成仙成佛之道也。
    故曰:三界唯心,心外无别法。
4.无明由何处生起
    人之无明,概由「气」字上得来的,此气何气也。并非正气、刚气、义气、神气等之浩然之气也。不过是那些浮气、躁气、血气、俗气、暴气、戾气、痴气、怒气、矫气外一切小气而已耳。
    此等小气,尽人而有,或于貌上流露,或于言中争胜,或于事中争强,或于念中逞雄,或在石火电光中,争光阴,或在蜗牛角面上,较雌雄,大都认气不认理,焉有正气、刚气,神气、义气、浩然之气、之可言哉。如此等人,也来学道,岂不可笑,此皆由于人心未化,道心未彻,易起无明之所以然也。
    修道之人,欲求断绝此等病根者,必须庸德庸行,装愚作憨,方遏一切小气,庄重旷怀,养浩然之正气,扶植坚忍低柔之德,持其志,勿暴其气,常依乎儒之「醒」,释之「觉」,道之「悟」,能醒、能觉、能悟,则天下事,可以透彻,而无明当亦可灭矣。
    佛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本章要项
1.阿赖耶缘起说明?
2.无明何来?
3.流转门与还灭门说明?第二十章  真修与假修
1.何谓真修
    数世灵明不昧,几生致意根芽,虽在迷魂阵里渡生活,阴阳地狱浪婆娑,却能处身高洁,和而不流,莲出泥中,污而不染,防意如防城,六贼虽顽,而不敢放肆,守心如守玉,八魔虽巧,而不敢窍伺,元神自在,八德常存,一闻真道,如胶投漆,永不相离,立定铁石之心,奋起苦修之志,千难不改,万难不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根寻本,逐妄求真,能将身外之假名假利,假恩假爱,一刀两断,贪嗔痴爱,酒色财气,一切根除,实行外功,开荒下种,设坛渡众,阐扬道宗,代天宜化,助道护法,行功立德,真修内果,去妄存诚,培根固本,性命双修,积功累德,三千功满,八百果圆,炼成金刚不坏之体,作个逍遥物外之仙,道成天上,名留人间,这才谓之真修也。
2.何谓假修
    前世有过无功,今生昏迷暗昧,迷真逐妄,四门大开,六贼奔命,真主出亡,识神僭窃,八德委弃,八邪侵入,造孽重重,结冤累累,虽云求道,而道为何物而不知,虽云修真,而真理之所在而不解,不知真空妙理,往往着相外求,虽说求道,何尝诚心诚意追求,那知道之来源出处,求道之目的何在?道与性命之关系如何?只望道能富人,道能祛病,道能消灾,道能灭怪,虽曰修道,何尝进求修道之方法,那肯真心实意来真修真炼呢?只要妄求身外之物,贪名图利,高官显爵,荣华富贵,丰衣足食,万病不生,所谋顺适而已耳。
    若与之谈经,而他却又心不在焉;与之讲道,他又付之马耳东风;偶尔有患小疾,则谓我既求道,何以还有疾病呀!倘遇事业稍挫折,野望稍不能如意,就说求道既不能趁吾愿,适我志,求道有何益哉,便生疑忌之心,遂起退缩之念,心既疑惑妄动,魔便乘机入窍,从此惑乱心田,疑云莫释,遂至进寸而退尺矣!若再遇着小小风考,则学老乌龟,缩头又缩尾,或被旁门左道煽惑,便思朝秦暮楚矣,此即谓之假修也。
3.真修真得
    无得乃真得,真得实无得,此言何谓也,夫吾道所言关窍、药物、本性、元神,铅汞婴奼,精气神三宝,一切种种美名奇宝,无穷无尽,本自天赋畀,一概都是人身自有,并非身外得来,何可谓之得哉。故太上云:「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苟欲真修真得者,必待受道之后,立定久远之计,立起冲天大志,苦修苦炼,千磨不屈,万难不转,始终一贯,矢志不移,定要将身外之外扰,假名假利,假恩假爱,酒色财气,一刀斩绝,还要将身中之内魔,贪嗔痴爱,五蕴六欲,七情十恶,一切除尽,速求身中至宝,法轮常转,七还九转,抽爻换象,移炉换鼎,金木交并,婴奼相会,龙吟虎啸,水火既济,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丹书下诏,身拜金阙,享受天爵,这才是真名,大丹成就,舍利结珠,这才是真利,超度父母,常聚天堂,天性相亲,乃为真恩;坎离相交,金木交并,乃为真爱;拜会龙华,会宴蟠桃,玉液琼浆,菩提香胶,是为真酒;婴儿奼女,常会黄房,是为真色,七宝瑶池,八宝金丹,乃为真财;氤氲太和,浩然回风,乃为真气,这便是身中之八宝也。
    舍得身外物,才得身中宝,舍得虚假情,纔得真实果,去其身中本无之身外物,而得身中固有之身中宝,这才是真得,真得乃得身中所固有的,非得自身外来者。故曰:真得实无得,无得乃真得也。
    以此,外培功,内培果,动以度人,静以度已,日就月将,积功累果,外功浩大,内果圆明,脱壳飞升,万劫长存,方为得道,成道、了道,大丈夫之能事毕矣。
4.假修假得
    有得是假得,假得无所得,此义云何?夫人之所谓有得者,悉属有形有象,有声有色之身外物,声色货财,名缰利锁,高楼大厦,金玉宝石,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阶前竹影,镜里空花,眼前尽有,转眼成空,这便是虚花假景,只可悦一时之耳目,慰一时之欲壑,非恒常不变之长物,非身中固有之真宝也。
    虽谓得之,旋复失之,所谓田也空来地也空,未几换了多少主人翁,虽生前家财万贯,大厦连云,归去时、两手空空,何曾带得一物。故曰:有得是假得,到底一无所有。
    修道之人,如果假名修道,不明真空妙理,道心未彻,血心未除,人我未忘,色相未空,见名利则如蝇兢血,周声色则如蛾争灯,劝他听经,他则借故而逃避,招他宴乐,他则拨忙而争先,听说法,则倦倦欲睡,闻弦歌,则跃跃鼓舞,令他行善,则一毛不拔,若说嫖睹,则万金不惜,闻真道,而不肯力求,见假利,而愿赌身命。
    以此修心,而心愈妄,以此修道,而道愈远,如此假修,自然所得是假,假者,两眼睁时则尽有,眼帘一闭万事空。故曰:有得是假得,假得无所得。
    本章要项
1.真修与假修之概要?
2.真得是得什么?
3.假得是得什么?第三篇  行道章
    序言:
    第二程之修道章,二十章,概将身心所沾滞之毛病脾气,疑云妄念,情关爱锁,因果冤孽,天根四相,无明挂碍,种种之适足以障碍大道之邪魔,陆续辟开,坑坎次第填平,荆棘渐次除灭,孟子所谓「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矣。」路既成矣,障蔽除矣,自然坦平顺利行走如意。
    第一程求道章,道之为物,道之宝贵,道之玄妙,道之来源,止处已知之详矣。故在第二程,排除万难,决死奋斗,重修旧路,路虽修成,不行不到,如不用之,又恐如孟夫子所说「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恐荆棘再生,坑堑重现,路绝人行,阴霾自生,妖魔鬼怪巢之,蛇蝎毒虫藏之,则前功尽弃矣,是以第一程之真知,第二程之真修,本第三程自然要真行了。
    此行是要直向须弥山前进军,把那些锢蔽性灵之七情六欲十恶八邪辟开,直捣魔窟与魔决斗,大破迷魂阵,救出主人翁,成败关头,在此一举,故在此第三程,行道以前,要有万全的计划,充分的准备,人人各具有智仁勇三达德为要素,觉悟万难不退,万死不辞,勇往迈进,借重孔圣之五常军,释佛之皈戒,道祖之修炼工夫,内外并进,誓必达到目的地而后已,此乃第三程行道之要纲也。第一章  致知力行
1.格物致知
    本第三程,是专重于行道功夫,夫道者路也,如不知道路途,只管信步乱行,认错方向,愈走郎离道愈远矣,故欲行道,必须知道之真义,道之来源止处,止宿之至善地与人生有何关系,其真空妙理,无象之实体何在,实体与住处之分别,佛所指之「如是」处,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慎独」之地,虽然知道是菩提心之止处,但此菩提心,由理天来时,本具有莫名其妙的真妙体,赋与人身中当然亦有极奥秘之止宿地,此极奥秘之止地,决不是由肉眼所得观瞻之处,亦非外来之言说文字,可得窥探其神秘处的,要真知到这个其真妙体之真实处,必须由内证法,证悟出来,才是真实呢!此即所谓之「心印大法」,这纔是真的致知了,欲行「致知」必自「格物」始,朱夫子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又一节云:「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乃由格物而致知,即格致事物之至理,而致于至知之谓也,此即三达德之所谓「智」者是也。
2.致知格物
    前节之「格物致知」是格致事物之至理,而致其至知之义,本节之「致知格物」乃是由致知事物之至理而后格除物欲之义也。观夫人心,最易动者情也,最易染者欲也,易起者妄念,易溺者痴爱,按此七情六欲,妄念,痴爱,要知其害者容易,要格除之者实难。且道心微而难见,人心显而难制,苟能格致事物之至理,而致知道心人心之由来,真假本末,清浊正邪之分别,七情六欲之所从起,妄念痴爱之所由生,人心之危,道心之贵,彻见到底,才能知到要格除情欲,妄念,痴爱者,必要正本清源,去浊留清,从生发处之人心,格除为人手。
    盖因念(假心)乃生发妄念之渊薮,招愆之馆舍,造罪之型床,追魂之律令,丧名败德之罪府,敲膏断骨之斧斤,实万恶之种苗地,故不可不格除之也,人心既格除,自然这些障蔽灵明之情思物累,一切铲除,则道心自现矣,道心既现,般若智自生,慧光常明,慧剑在手,有妄则觉,有觉则除,以此除妄,无妄不除,以此灭魔,无魔不灭,以此度性,无有觉性不复,以此度心,无有真心不现,此即三达德之所谓「仁」也。
    灵光独现,业障俱空。
3.致知力行
    上述先由格物而致知,次由致知而格物,则无有事理而不知,无有物欲而不除矣,事理既能彻知达见,则为真知实见,邪妄之起也,一起便觉,一觉便转,魔障之来也,一来便知,一知便除,大学所谓「止于至善」金刚经谓之「如是降伏其心」以此力行,何所不行,以此行道,何道不行,以此破坚,何坚不入,以此进攻,何攻不克,此即三达德之所谓「勇」也,以此智、仁、勇三者力行大道,何有道之不能行也哉,不知妄行犹如盲人骑瞎马,知而不行犹如无知,是故修道,必须致知力行。
4.行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夫道乃至公至正,不偏不倚,无亲无疏,无表无里,无对待,无巧饰,无做作,无偏护,故曰大道无情,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佛圣失道,也要返众生,畜生修道,也要成佛果,故曰惟狂克念可作圣,惟圣罔念可作狂。
    天下为公  (公道颂)
    维皇降衷,至正至中,圣王传统,允执厥中。
    千古不易,万世真常,易曰中道,天下为公。
    公道公行,毋徇私衷,假公济私,莫负圣真。
    既失厥中,终属偏旁,雄心维公,正法允藏。
    蹁跛行道,一蹶堕坑,道非自私,正行乃公。
    克配上帝,心契道宗,公道煌煌,匪容幽殇。
    皇乎至尊,祖道维皇,景星庆云,天下大同。
    本章要旨
1.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之相异与说明。
2.人心为何譬作万恶的苗圃。
3.「致知力行」是知到什么田地,力行是用什么来力行。第二章  网常伦理
    修身必由人道而达于天道
    道为天理,根系于天,天赋与人,其实体备于己,在吾人心中而为性,故谓之性理大道,性中八德即三纲五常,亦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者也。是为吾人应当遵由之路,故曰道者路也,故欲修身者必须由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彝伦之人道实行实修,自然由近而远,由卑而高,自然而然而达于天道耳。
    圣人大道遍九洲,三纲五常化愚流。
    五伦八德时常究,世返尧天乐无忧。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一纲、君为臣纲
    君为元首,受命于天,心存大道,效法圣贤,法尧禅舜,禹汤是沿,克己复礼,德化三千,爱民如子,辨佞识贤,罚恶扶善,体天自然,礼贤下士,上下安然,勉行善政,贵在无言,政令德教,公正无偏。暴饮榨取,民心离迁,上下争利,邦危国颠,使民以时,勿妨桑田,上爱下敬,君明臣贤,君德北辰,众星拱焉,一日无君,国乱民迁,殷纣失政,戕忠贼贤,秦始坑儒,灾祸蔓延,二世灭亡,社稷早迁,朝纲尽丧,遗臭万年,失了君纲,祸及祖先,为人臣子,忠正莫偏,保国卫民,矢志不迁,整肃朝纲,为国荐贤,忠君爱国,邦家酋安,防御外侮,护国盘坚,爱民若赤,君父如天。
二纲、父为子纲
    父为子纲,一家主翁,伦常常究,教子义方,修身齐家,纲常精查,孝悌礼让,永守勿抛,父慈子孝,牢守名教,诗书传家,才称贤孝,父不教子,是为不慈,子不守训,是为孽子,朱子家训,人人应遵,毛病脾气,弃勿遵循,贪酒好色,持家不久,恋赌抽烟,家产难守,父兮不修,子兮效尤,以顽济顽,父子成仇,道德常言,远佞亲贤,勿交匪人,化恶为善,慈孝为宗,此为二纲,上行下效,天禄永藏。
    蓼莪之诗
蓼蓼者莪,匪莪伊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三纲、夫为妻纲
    夫妻配偶,天地正理,夫唱妇随,伦常网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家无室,家道奚昌,干健坤顺,男外女内,干刚坤柔,各自理会,关睢常咏,和乐且耽,君子淑女,情义是涵,夫妇相敬,有如佳宾,对上对下,仁爱相亲,善教妻子,孝顺为先,善敬夫君,和气为贤,奉亲诚敬,妻子莫偏,治家公正,勿蓄私钱,清心寡欲,守身如玉,勿败门风,贻祖辱孙,遁规蹈矩,率性而行,男女混杂,败坏家声,孝子兴家,切勿偏听,任妻胡闹,永坠不升,夫妻前定,惟命是崇,美丑莫嫌,端正三网。
    三网大道镇乾坤,上下内外要认真。
    如今末劫人心混,谨遵三纲乐尧舜。
    五  常
仁德
    仁者心德也,天理良心也,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合乎天地,和乎万物,佛曰一性圆明,十方平等。圣人云:万物同体,侧隐之心仁也。
孟子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礼  曰:天子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庶无故不杀犬豕,此皆求仁之道也。
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此言克去私憨,还天地的公道,体天地好生之德济人利物,爱惜万物,自己怕死,众生岂不惜命。何谓真善,不过救命,何谓真恶,不过杀生。
儒=忠怨。释=慈悲。道=感应。
折损草木且有罪定,何况杀生岂无罪名,欠债还钱,杀生偿命,天道至公,循环报应,人生病苦,灾祸临身,皆是前生不仁,今生不修,上天虽慈,怎奈冤孽不肯放手何,故修道必须先解宽孽,欲解宽孽,必先行功立德,以清还先前宽愆债账,又须清口,以杜绝将来因果冤愆。
义德
    义是礼让的根本,便是人之元情,心存礼让,自然和气不争,国兴礼让,天下太平,家兴礼让,老幼安宁,君子待人接物,贵让不争,见得思义,不以利而害名,不义而富且贵,较比浮云犹轻,损人利己,忘义丧名,义气常要振作,贪妄诈骗勿生,安贫乐道,颜子成名,富贵由来皆分定,不义发财终久倾,妓女下贱,辱亲丧名,世道寝衰,上下交争,天下义气,你谦我让,桃园结义,万古称扬,浩然正气,王道居中。
礼  德
    礼为人的元神,天理的节文,人身的法则,行为的轨道,男学才良,女慕贞节,门庭水清,家门玉洁,廉耻常存,淫乱不犯,以正为本,礼德是尊,见色动心,败坏人伦,廉耻不顾,人畜不分,行为如是,忘礼乱伦,身正意诚,邪念不生,柳下坐怀不乱,鲁子见色闭门,关公秉灼耀千古,韩湘同床不动心,圣贤戒色,复命归根,上报师保,下荫儿孙,色比狼毒,削骨伤身,颜子四勿,复礼之根,君子行端表正,不入狐党狗群,禽心兽行念扫尽,敦伦崇礼全本真,生于色,死于色。一言难尽,丢江山破家产,损命伤身。
诗  云: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智  德:
    智德是人的元精,立身处世的指南,渡海登岸的明路,出世人道的明灯。
    朝闻道夕死可矣,金石良言,要明性理大道,须要效法圣贤,齐必变食,割不正不食,饭疏食饮水,屏除浊气,留住清芬,心广体胖,鹤发童颜,性静智明,明心见性,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是为智德也。欲求了死超生,只在归根复命,须知留清去浊,切勿贪口腹,但看三教圣真,切戒荤厌伤神,不义富贵浮云,纲常名教是尊,酒色财气乱性,贪嗔痴爱移情,四两半斤倍还,四生六道轮转,世人逐妄迷真,失却本来智根。
信  德:
    信是真诚实意,就是吾人元气,处事一言为定,不作反复猜疑言忠信,行笃敬,口随心,守信义,说孝悌,讲廉耻,天有信,运三光,地有信,水火风,人有信,在纲常,年四季寒暑更,秋冬藏,春夏生,欲修真倍则明。
    若夫:巧言令色,口是心非,言言仁义,行行诈欺,一嘱百诺,阳奉阴违,言不足信,为不足恃,信口雌雄,心腹皆虚,种子无信,根芽不萌,人而无信,修道不成,纲常伦理,男女须知,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本  章  要  旨
1.何谓纲常。
2.何谓伦理。
3.蓼莪之诗说明。第三章  三从四德
    三  从
1.从父、未出嫁女子在家从父母教训,事奉娘亲,勤操厨事,少串邻舍,学习手工,烹调料理,不可怠慢,免你出嫁被人作难,恭敬哥嫂,和气当先,同胞姊妹,衣食不可争论,莫教父母生气,出嫁之时,妆奁莫论好歹,免父母余外操心,俗云:好男子不计较产业,好女子不贪求嫁妆。
    在家从父,母女怡怡,洒扫茶饭,朝夕奉侍,勿串邻舍,惹人物议,学习针黹,厨事应知,免你出嫁,被人评议,恭敬哥嫂,首重和气,哥嫂有错,莫使娘知,交头接耳,哥嫂生疑,自家姊妹,勿争裳衣,教量妆奁,累亲生气,兄弟姊妹,和乐嬉嬉,父母心宽,终称孝义。
2.从夫、女子出嫁以后,要听丈夫教训,以礼敬夫,当尽妇道,无论内外事情,以夫为主,不可自己显能出头,孝顺公婆,勤操家事长幼有序,和气为先,丈夫迷恋花酒,刻薄逞强,不行正道,以正义善劝,勿效河东狮吼,勿违夫唱妇随之道,此为出嫁从夫也。女子出嫁,听从丈夫,夫妻相敬,有如宾主,克尽妇道,以礼敬夫,大小事情,尊夫为主,显能出头,牝鸡晨务,孝顺公婆,勤操家事,洽和伯叔,妯娌安居,丈夫迷恋,酒色赌事,逞强门殴,不行正务,励以大义,取他改除,勿暴其过,人前比夫,河东狮吼,妇德有污,阴以化之,方是正事,家有风波,宽容裕如,勿唆分家,财物勿私,说明相顾,辛勤刻苦,家人有过,不宜暴怒,夫唱妇随,兴家典模。
    男人勿效百里奚,女子莫学买臣妻。
3.从子、此是说夫亡从子,凡家中事情,与子相量,不可执着亲权,自己妄行,儿若年幼,当教以义方,不可溺爱,不分好歹,任其胡为,不行管束,自以为爱子,反误其将来,夫亡无子,应守苦节,应念夫妻情肠,境遇好歹是命,立起冲天大志,一生守节无亏,久后名留皇卷,死后魂灵升天,一世苦节,万世香烟。夫亡从子,圣教宜从,大小家事,母子相量,儿若年幼,教子义方,勿过溺爱,纵子行凶,三迁教子,古今称头,儿成大器,贤母名扬,夫亡无子,苦节应当,夫妻前情,永世勿忘,冲天大志。守节至终,不失人伦,名留史芳,灵性升天,极乐无穷,一世苦节,天禄永昌,饿死小事,失节最凶,贞操不乱,名列天宫。
古人云:
    好马不挂双鞍,烈女不嫁二夫。
    不要学那有子七人之母。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演莞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须学千古贤妇。
    孟母三迁教子,王翠娥教子义方,孟姜女守节哭倒万里长城,永为潼关之神。
    四  德
第一德  纯妇德
    纯者,纯粹漂白之心也,无有邪思杂念之义也。
    德者,心德也,天理良心也。
    要为贤德妇女,宜清心寡欲,除尽妄念,明白是非,知本性良心是真,世情俗缘是假,效法古人,访道修行,超脱轮回,登彼极乐,培植天性,涵养心德,体天地好生之德,感神圣化育之勿,报父母养育之恩,念翁姑裁培之苦,克己和众,互助成善,诸恶莫作,来善奉行,此便是纯妇德也。
    妇德云何,请听端详,存心养德,菩提慧光,杂念除尽,自见天良。访师求道,修炼圣王,女中丈夫,菩萨金刚,百年终老,迎上天堂,回天朝母,躲过无常,极乐清福,仙果琼浆,九玄七祖,父母沾光,大忠大孝,名标天榜,这样好处,全凭德广,外功内果,混俗和光,敬天礼神,齐戒为上,节义廉耻,时刻莫忘,家庭神坛,诚敬奉香,举步观蚁,虫物莫伤,多顺翁姑,妯娌忍让,顺夫敬长。教训儿郎,隐恶扬善,善言多讲,妻贤祸小,和气一堂,处事公平,谦让和乡,恤孤怜贫,好事多问,贫苦守分,莫丧天良,谷米勿抛,免把德丧,天生宝谷,切勿毁伤,字纸莫污,神鉴在上,化灰河内,顺水漂扬,污水乱泼,恐秽三光。
第二德  谨妇言
    谨者,谨慎也,小心之义也。
    言者,说话之义也。
    妇女说话之时,要谌慎小心,勿乱道,勿错说,应当说即说,不应说,即莫说,说话时,要想前想后,不可信口胡诌,恐招出是非,惹祸临身,悔之晚矣,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真名言也,妇女们,紧记在心,有益开口,无益缄默,和言悦色,话后微笑,此等妇人,终是贤妇,妇女讲话,小心谨慎,凡有开口,三思要紧,街谈巷语,远避勿近,闲暇无事,针黹认真,父母公婆,好话多进,兄弟姊妹,互爱互亲,夫妇婶母,相敬如宾,是非闲话,多惹祸根,张长李短,话勿乱言,秽语毒舌,不是贤人,闲话莫说,治家俭勤,毁谤翁姑,偏听怀恨,为满私欲,刻薄待人,阴险狠毒,唆夫背亲,东邻西舍,唆使害人,长舌翻唇,口孽造尽,欺心嫁祸,天良丧尽,自损阴德,自拔天根,结托妖人,邪法迷心,大伤天理,神怨鬼嗔,死入地狱,拔舌抽筋,倘得转世,不全六根,速求真道,求回本心,悔过迁善,纔是贤人。
第三德  精妇工
    精者,精巧之义。工者,手工也。
    妇人治内,操持家务,当精妇工,以助家计,各种活路,各自当心,女工针黹,刺绣剪裁,精工精巧,勤俭为本,精巧为先,此为精妇工也。
    妇女学艺,手工为上,各样活计,自能经张,厨事剪做,日事改良,夫外妻内,各事各掌,勤俭粒积,家道兴昌,奢侈抛谷,必受饥慌,进多用少,终可福享,出多入少,家计不祥,懒吃懒穿,家败怆惶,妯娌姊妹,和气忍让,烟赌戏舞,此行最狂,晨昏起居,门户慎防,天良妻贤,成家妙方,举家雍熙,万世荣昌。
第四德  正妇容
    正者  端正也,端方正品之谓也。
    妇人客貌,最要端庄,行住坐卧,举止端方,谈笑说话,严庄为重,夫妇和好,乐而不淫,尊上爱下,各守伦常,若是身中有孕,须要胎教有方,凡是妇女者,最宜遵规守矩,容貌端方,言笑不苟,是为正妇容也。
    妇人贵格,容貌端整,行住坐卧,要有章程,行止动作,常持稳静,肃然而立,身直如松,坐如泰山,屹然方正,睡卧侧身,弯曲如弓,声音和气,首重贤名,事要三思,庄重而行,浓妆艳抹,莫学妖精,素衣遮体,洁洁净净,炉灶莫坐,碾磨休蹬,厨中灶前,打扫干净,污秽衣服,勿披灶前,煮饭做菜,净手而行,街前门口,切莫站定,走东串西,不是正经,奉养公婆,和霭恭敬,尊长面前,正容而行,礼制不乱,伦常莫轻,身怀六甲,身心清净,太姙胎教,养育贤婴,行动拿物,谁慎而行,远行坐车,莫要强性,眼戒邪景,耳戒狂声,调和气脉,五荤断清,心和神安,胎心安宁,勿动七情,温和安静,胎义正气,儿女聪明,成人智慧,希圣希贤,显扬父母,四海扬名,生龙生凤,胎教最灵,女中丈夫,万代美名,猖狂妇女,专慕虚名,涂脂抹粉,仿效妖精,浪费金钱,不知节省,西妆洋靴,大放光明,摇摇摆摆,骄傲高兴,自由平等,跳舞猖横,名节不重,娆娇身轻,伤风败俗,地狱受刑,胎卵湿化,转轮无情,正身朴素,节孝完成,扫容记定,千古贤名,三从四德,万世光荣。    第四章  身外无佛
1.何谓佛
    「佛」字人边一弗字「弗」字与「不」字同义,即不是之意也。是谓不是普通人也,又表示有人心者则不是佛之义也。
    真佛为何?乃上天赋畀之无极真理,为吾人之性命根源,吾佛所谓「良心」音是也。故曰:心即佛,佛即心,离心无佛,除了心外别无佛。
    何以谓之佛,佛者弗人也,无有肉体色相之可观,无有尘缘俗虑之可染,人我两忘,万念尽空,具有五眼六通,过去未来,天上地下,四方八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有十具足者,称谓之佛。
    何以心即佛,盖吾人之本心,本是如如不动之菩提,玲珑坚利之金刚,真空妙有之谷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神妙,具有五眼六通,备足万德万善,原有真智妙慧,本有良知良能,虽是无声无臭,力有感而遂通,佛所具之能事,即心所固有之万能也,人得此而为佛,心即佛之所在地,故曰心即佛,佛即心,心在身中,身外无心。可知离心无佛,除了身外别无佛了。
    维皇降衷者,即降此心法真传也,人之求贤,求圣,求之于此也,求仙求佛,悉求于此也。儒家得此而为圣,释门得此而为佛,道家得此而为仙,总不外得此心传求回本心也。
2.何谓身外无佛
    宇宙间佛号,实有屈指奠数之多,如燃灯古佛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弥勒古佛。释迦牟尼佛,南海古佛,光王佛,自在佛,其它还有无量数之佛号,何以说身外无佛耶?
    佛虽是多多,但他当初各自性自度,并非求人所度者,乃自证之自性佛,并非由外得来之佛也,只有自性佛一个,是绝对不得分给人的,是以身外虽有佛,却非吾们所可得求之佛也,盖欲求佛者,只有自证自心佛,自性自度不可求诸于外也,盖在身外之佛者,皆是他人各自证之佛,不得求为我有,故曰,除了身外别无佛。
    早知心是佛,那有野狐缠。
3.何能自性自度
    欲得自性自度者,必须访求明师,求得真道,明了真理,识透人性有先天后天,神有元神识神,心有道心,良心,人心,血心,知真假识虚实,知其假而除之,知其真而留之,知其虚则去之,知其实则就之,除去后天,人心血心中所有之万缘俗虑,培养先天道心良心所固有之妙性天真,此则所谓诚心中之众生,而度回本性也,久而久之,自然万念俱空,性静生明,佛自现前矣,儒圣所谓「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释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便是自性自度也。
    自性自度要项:
1.闭六门,戒四勿,锁心猿,拴意马。
2.断尽见思二惑,去八邪除十恶十苦。
3.去四相,除五蕴,息六尘,制七情,绝六欲。
4.灭十种众生心(234详见第二程第八章)。
5.求得歇动一如之佛性。
歇动一如︰即动即歇,非动非歇。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佛法本是不二之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为八不之中道,歇动一如了无二相,故歇与动,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并不觉二,此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亦名菩提,这馋是歇动一如之佛性也。
6.炼心法:
◎守愚
蠢=不贪不妒,不想不妄。
愚=不知计虑,不明巧拙。
庸=不言怪异,不落尘俗。
◎去念头
私念起=念者二心也,念起则渣滓在心,私念重则气散,不能复灵机,私念尽则欲净,故私念当除,当戒,当灭。
私欲生=欲者贪欲爱欲也,欲起为心中大魔障,欲起则火动,火起则气散,气散则失先天,欲甚则气枯,气枯难得奥妙,欲净则阳纯,阳纯则阴消。
◎炼心
守心=守其未动时。
定心=定其必动时。
收心=收其已动时。
    本  章  要  括:
1.真佛在那里。
2.何以说心即是佛。
3.如何方能称作佛。
4.身外无佛是何意义。
5.自性自度简单说明。第五章  持斋
1.持斋之意义
    清口就是谨慎口舌,不乱言,不妄语,无毒舌,无秽语,不说虚词,诈语,不妄谈人是非,不食五荤,三厌(五荤者:葱、韭、薤、蒜、蕖。三厌者:飞禽天厌,走兽地厌、水族类水厌)以污口腹,不杀生害命以害身心,须食清淡芳香之品,不食荤腥之物是谓清口。原来「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可以为福,一言可以为祸,故古人有一句熟语曰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
    吾人这个「口」就是有如左记之三般利害关要处:
    第一关要:这个口就是虚伪诚信,是非,曲直,搬运出入的码头。
    第二关要:这个口就是培根固本或烂胃腐肠,乃维护性命之卫生检验处。
    第三关要:这个口就是罪孽宽债因果移入的港口。
    凡是属精神方面及关于身心方面之万事万情,与外界交流的,皆从此口而出入,有如进出口商,内外贸易一样的,故曰港口。
a.何谓虚伪,是非,曲直,搬运出入的码头。
    人之一生。言语谈笑,问答应对,最关系其人品之清高卑鄙,诚信,诈伪,是非,曲直,邪正悉由其口中吐漏出来,由此种种言词举动是是非非,种种态度,显出自己的人品性格,自能招致人之憎爱,毁誉褒贬及种种情感,因此惹出种种利害关系,这便是由此口所吐漏出来的是是非非,向他人换取种种的是是非非的利害回来一样的,恰如码头运搬货物出入一般,是以谓之码头。
    故一言一语皆有关于性情人格不可不慎,故须谨守颜子之四勿非礼勿言,又须戒除五口。
    乌鸦口=破烂嘴,破败语,危害毒舌,坏话。
    朱雀口=毒舌,秽语,乱噪,毁伤谤语。
    昧心口=欺心味良,巧言合色,巧饰藏奸。
    辩护口=自欺自恕,掩恶藏拙诡辩。
    海  口=虚言,诈语,煽惑夸张。
    此等秽语鄙言,毒舌邪说,皆可以污秽吾口,而害精神,损伤人格,损害阴德,比当清口者一也。
b.何谓培根固本,烂骨腐肠维护性命之卫生检验局?
培根者,培养性根也,培养性根,要用先天食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宝方可,日常居心,不忘八德,每要出口,须要不离礼义忠信,嘉言美德,无伤天和,以养灵根,使其安闲自在,恬静自然,勿言欺心之语,勿妄谈人是非乱说伤天害理的言词,以伤天地之和,招惹是非,损伤精神,锢蔽性灵,扰乱道心者,是谓培根固本也。若夫培养后天之身命,亦须采取清淡芳香之品,气味醇和之物,方可使胃肠清爽,血液清新,五气顺通,腑脏调和,身心清静,新陈代谢,容易畅通,可使精神愉快,亦可得三华聚鼎,五气朝元,人灵台天灵,神人合一,若贪口腹,妄食肥浓腥臊之三厌等物,气味激烈之五荤等类则,易使烂肠腐胃,易伤五脏六腑使五气不能朝元,气血不能畅通,则身心两俱伤矣。
    盖食腥则杀生害命,违仁养阴,食荤则蔽性昏智,清阳不升,神明不至,不戒则心志散乱,情欲杂投,精神失守,流为污下,此当清口者二也。
    吃斋吃荤一样人,田中禾稗一样青。
    有朝有日花结果,花开结子见分明。
c.何谓罪孽宽债因果之移入的港口?
    天地生物,原属一理,人与畜类万灵,性固同一而不异,只是人有三魂,畜有二魂,草木仅得一魂而已,故人之性圆明,畜类草木之性不能完全之差耳。天有好生之德,其造物各具有所用不是空生于天地间的,三字经云,稻梁粟,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未闻此六畜是要供人食肉的,夫此六畜者,生前原也是人类,因其杀生过重,食肉过多,造罪多端,恶孽不少,造成前因后果,失落人身,坠落畜生道,以填宿债耳。
    如果我们不知怜其境过,反杀其命而食其肉,他们怎肯甘心,后世怎得禁他不来食我们之肉耶,试看「肉」字,岂不是人食人吗?如此冤债牵缠,报应不了,何能了脱轮回,此等因缘果报,皆从此口而入的,此当清口者三也。
2.解冤孽脱因果
    上古时代,野处穴居,无冠冕衣裳,人兽不分,各以天地自然所生之草根木皮,水果之类以为食,不事争竞,不相残害,各顺自然为无为,事无事无冤孽,无因果,故当时阳世无有牢屋,阴府无有地狱,及至七佛治世,百工文物渐备,燧人氏钻木取火,火化熟食以来,人智渐开,由无为而变有为,从此智愚渐分,强弱渐别,人兽分群矣,由是弱肉强食,杀孽由是而生,因果由是互结,冤债愈结愈深,仇恨愈变愈烈,终至杀生害命,习以为常,毫无恻隐之心,其残忍之性,由小而大,初由虫鱼,而至鸟兽,由鸟兽而至人命,于是冤债重重,因果难解,遂至阳世有法院牢狱,阴司有阎罗地狱之设,虽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终难饵止人心之恶化,卒至形成未曾有之大浩劫,大清算之惨祸,此盖起于杀孽之由来也,试观苍圣制字之深意。
    肉字内里两个人,里面照见外面人。
    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食人。
    一把尖刀白如霜,刺头取血痛难当,
    玄毛割肉身未冷,这等冤仇怎肯休。
    子打父皮鼓、孙儿娶祖母。
    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鼎滚。
    修人果能明得其中一段因缘,轮回果报之实理,须当一面速速行功立德,以偿宿孽,一面爱护众生远离庖厨,切勿再结冤债,则身心自然清净,神灵交感,天人合一,自不难成仙成佛矣,所以吾佛特以此列为五戒之首。
△三教
道:木、金、火、水、土。
释︰杀、盗、淫、酒、妄。
佛︰仁、义、礼、智、信。
    五戒精严五气朝、六根清净头灵苗。
    七情斩断邪魔灭、八难三灾一概消。
3.斋字意义
    观音大士讲演「斋」字
    斋字先点一点就是先天之一点,太和元气圆陀陀光灼灼,常在顶上,光明灿烂,不磨不灭,此是由光音天流注于此人人皆有的,修斋人要顾持这点灵光,常使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扶佐这点灵光不容稍有失明,则含宏光大照临下土,无幽不灼又何患不能照破九幽热地府,使沉魂滞魄一体升天呢?你们吃斋可是把这点灵光吃下脏腑。用以充饥么。
    这点之下又有一横,这就是玄关一窍,你们修斋可曾不见着这一窍,朝朝暮暮只在荒野中乱行乱走,对于修行中最要紧的开窍门户,就不知在那裹,真是盲人骑瞎马了,又一横之下有三个动作中间是一个了字,你们得了修行正路就可望了死超生返本还原,那么做工程就要有些辣手,斩钉截铁,一刀两断,「了」字两旁左一把刀,右一把刀,是要令修行人,斩三尸,诛六贼,削平十恶八邪,铲去三心四相,用此两把刀,一把是阳刀,一把是阴刀,无论何人修行,不有此两把刀,就不能剿除群魔,直超净域哩,其下一节有两直,一直是阳路。一直是阴路,修行人果能依此法行持,则日光普照,晒干阴湿,可得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真阴真阳,配合为偶,共入黄房,育成圣胎此两直就是道家所说河车运转的大路,佛家所谓转法轮之大机器了,你们吃斋可曾到这修路口窥望窥望吗?又两直中间有个小字又有两根界线,这两个界线就是天地分界,人鬼关头,「小」字中间一直,上半节可以升天,下半节可以坠地,其中间之两旁两点,左一点为阳,右一点为阴,正中一直为生死开头,你们修斋可曾到生死关头,点几炷性香,把头撑进那水帘洞内偷看那个猴狲可在洞中纳闷否,这个关头至幽至寒,恐诸真不敢进去采看呢?
    吾慈劝你诸真,既己从吾到此,就要常以度己度人为念,早寻大路,驱马加鞭,翼翼小心,时防扑跌,如此做云,一天是一天,一月是一月,一年完了,自然道路习熟,门路皆知,可以放开胆量,一往直前了,须要谨体下节之意,小心修持,小心保重,小心上达,小心升堂,小心入室,到了明镜台前,睹睹圆陀陀,光灼灼的元始天主,小心跪拜丹墀,恳求收录好好奉事,得了妙用,然后由后面那条大路慢慢步上灵山,去赴蟠桃大宴,饮些琼浆玉液,雪藕玄霜,讨个封号,慢慢到爵罗萧台,无生宝池,要些日子,作个大罗金仙,好不快乐逍遥诸生顶礼谢恩。
  课  题
1.清口之意义略说。
2.口之三关要。
3.五口略说。
4.何谓培根固本。
5.何以吃斋就能解脱因果。第六章  忏悔
    「忏」字起笔就是直心,「心」是言忏悔必须拿出此真心(真本心)来忏悔,才有效果,次写二个「人人」字者,即一真人一假人也,下有「非」字又有「一」字是表示非一之假心也,右一「戈」字表示武器也,总而言之,欲实行忏悔者,必须以真心为主,以戈为助,用来歼除假人及非一之,假心之义也。
    「悔」字左一真心「心」右一「每」字是言每有动念须观真心,愧悔前非,毋容再犯之义也。
1.东土尘寰谁寄迹
    芝兰瑞草出幽冈,佛圣神仙乐西方。
    东土尘寰谁寄迹,冤仇孽债盘根乡。
    此言香高品洁之芳兰瑞草多生发于高山清幽之地,道高德重之佛圣神仙,多证果于西方清净之天,若夫落在东土尘凡者,多属有夙孽冤债,盘根错节纠缠不了之可怜虫,所寄迹之苦海活地狱也。
    人生降世,六万余年,欠他他欠,夙孽罪债,在所不免或解脱而又结,或不解而重结,冤冤相报,仇仇相讨,葛藤愈结愈多,因果愈积愈厚,宿冤愈深,积毒愈烈,卒致形成未曾有之大浩劫,六万年大清算之大悲运来了,世人处在这临渊履薄之危机,风灯水泡之险境,未知世人各有何所持,有何道高德重,可以逸出出这大清算之例外,有何本领可以脱出这九九八十一劫之惨祸耶,果能黄梁梦醒,悟透纯阳祖师所指示之玄机「世人如畏却之危险,惧劫之浩大,何以回心向善,从吾所指之道路,刖桃源不远,武陵匪遥,即见黄羊山下有一洞,能容十万八千众,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途送,送则为劫中人,留则为真种子,不受淘汰何得美也,吾今不惜苦心,请命于天,指出天机唤醒世人,急宜回头,自寻生路,渡此小混沌之难关,逃出浩劫,是吾之所厚望也。」则不论中外种族,不拘教门,速速醒悟,须知天时变迁,运数使然,救人心,救五教救浩劫唯一之真道,脱灾劫,解冤孽,消因果唯一之生机,愿人人勿固执,勿偏见,大开容言之量,启发先见之明,良机勿失,速速寻求武陵乡,桃源洞,真诚修炼,行功立德,庶乎可以免遭大清算,脱出大浩劫,渡过小混沌等等之难关斯也已。
2.忏悔为何
    际此万教发,旁门普兴,三场大考之期,三盘定盘之际,善恶分班之时,玉石分判之日,冤债大清算之秋,恶孽大收杀之侯,有先见之明者,一步可以直入武陵桃源,昧先机之昏者,万转亦难脱出苦海地狱,生生彷徨道左,世世呼号无门,切勿执迷不悟,拘泥潮流,昏醉新学,自作聪明,锢蔽神机,大劫临头而不知,慈航待渡而不觉,当知人心大反伦常,世风大乘天道,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盛衰有时,终而复始,际此天运大转机之秋,正当人心大觉惺之候,神则先机而知,圣则见机而作,圣则见机而作,愚则先机违时,生灭升降,由人自取,天堂地狱,由人自择,中庸云:「故天之生物,必因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愿明哲之士,效法圣贤,探求大道,访师觅洞,真诚修炼,行功立德,断除五荤三厌烟酒之类,求天慈怜,准予忏悔,大改前非,偿还夙债,方可清除冤孽,解脱因果,则身心清净,无孽债牵缠。终探出武陵大路,得入桃源,仙乡须弥在望,蓬莱洞开,逍遥自在,沧桑任变,乾坤转旋,安然无碍,忏悔因由,原非无谓也。
3.忏悔须知
    忏侮要先知自已一生所有过犯,及前生所有的罪过错,一一自陈,绝不可掩蔽,要知前
生功过,只看今生享受,自知大概矣,又要知道罪冤的起源忏悔的方法,兢兢戒慎,每
动念时,预从静里密操持,念念勿忘忏悔之真义,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
小过转为大罪。
    歌  曰:
    扫地白云来,纔着工夫便起障,
    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a.罪冤起源:
理性:气性=人心
      真心(觉神)
      质性=血心
识神:
疑心多心:因疑忌多心而生怪,生出意外,为招灾惹祸之因素。
欺侮嫉妒:或持势压人或心地毒劣,嫉人富贵,妒人才能。
贪婪嗔怨:贪心不足窃盗诈骗,多嗔多恨,结怨于人。
骄慢奢靡:骄傲暴慢,放纵不羁,多惹是非。
玩法声鱼货利:只重声色货利,贪财在法,不顾道德天理礼义廉耻,贪恋声色,逆待妻子。
功名权势嫁祸:为争功名,树立权势,毁谤离间,裁藏嫁祸,畜祸构衅,丧良心,损阴德。
暴戾横逆:躁急短气,背伦逆理,招灾惹祸,蕴蓄沉冤。
酒色痴情争恋争宠背意:痴恋色情,嗜酒溺色,或因床头金尽或移情别恋,反面其一除,真面目毕露,温情冰冷,恩爱成仇,或男女争恋,或妻妾争宠,醋火中烧,妇毒横生,杀身害命,冤债纠缠不了矣。
谋夺暗箭冷刀:见利忘义,持势行霸,谋财夺产杀生害命,或以暗箭伤人,或以冷刀杀人,因果互结,世世不休。
屠宰纲罟贪口腹:为贪口腹,弱肉强食,为利欲熏心,凶残成性,捕捉禽鱼,杀生害命,因此人畜互变,报应不爽。
偏爱逆伦:偏听妇言,偏爱妻子,忘了父母,鞠育疲劳之恩不敬翁姑,不守三从四德,牝鸡司晨,败坏家色。
2.忏悔方法:
    人之本性,固属真善,但入太极气天,一变而为气性,为人心,再入象天,又一变而为质性,为血心,后天阴阳二灵气,由口鼻入为三魂七魄,是为灵魂识神,从此本性隐微,而气质之性显露血心识神用事矣,虽说血心识神用事,然本性虽是隐微却未尝不驭于真中为主宰,总不外由一而生不殊,故要清万殊而复清净一本,故须先洗身次洗心而洗性,此则所谓急则治其标,而后正本清源之法也。忏悔若不追寻罪源出处,真心忏悔而根治之,如此只用口头忏悔「我过去有犯愿求赦免赐我改过自新」这是口头禅之忏悔,如斩草不除根,刀过芽还萌,终属徒劳无功,必要先知罪宽起源,冤债起因,摘瓜求藤,寻根求蔓,求得真根出处,才能拿出真本心挥起智慧剑一刀两断,拔求塞源自能实心忏悔,既犯者除而又除,渐次清净,未犯者早已无根,何以萌芽矣。
1.洗身:(用水)
闭六门-守四勿,防意如防城。
守皈戒-力行三皈五戒。
严道貌-谦恭慈霭,混和庄重。
谨言行-三畏九思,言行一致。
四威仪-行往坐卧,端正仪范。
2.洗心:(用功德水)
锁心猿、栓意马
去三思、除四相
制七情、去六欲
止邪心、息妄念
黜聪明、绝机智
静神气、悔前非
3.洗往:(用真忏悔)
炼魂制魄
转识为智
去血心质性
除人心气性
放下万缘
拿出真心忏悔净尽,以真良心解脱
魔圈开发新生
    其外还有忏悔八十一条。
    练习注重点:
1.东土是何人的家乡。
2.武陵桃源是什么好处。
3.要入蓬莱何以必须忏悔。
4.洗身洗心洗性说明。第七章  真孝道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为孝之始,保身为重,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盖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观夫,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可知父母爱子心切,惟恐儿子身体有所损伤,日夜常怀惕惕,子若外出,则终日倚门而望,惟恐有不虞之灾也,吾人之身子,由父母所生,故为人子者,应时刻保重身体,无使有疾病有损伤,以贻父母之忧,方可称为孝之始也。由此观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然勿使稍有损伤,完全还之于父母久可谓之大孝。若夫本性,元是受之于天,此又更须保重使之金欧无缺,以还上天,方称至孝,此乃是天经地义,更不待言者明矣。
    夫吾人之性命,乃由无极之真,冲合于太极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者为吾们之身命也,故谓之性命。性为先天真理,命为后天假体,真驭假中,如屋之有人,假依真立,如汽车之有司机者一样,故曰,真假相依为性命,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无极老母坛诗云
    二五相交性命全,三五凝结贯人天。
    何谓二五、目也(阴阳也)在天为日月,在人为两目。
    何谓三五,加上一「性」也,性为无极之真,是谓真五。
    人能明白此理,就可以知道真性与假体合而为一,才能成人,无有真性而假体不能动弹,无有假体而真性无所依附,是以两不可缺者也。故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性为本,体为末,本为重,末为轻,物无其本,如水无源,源无其物,则流不长,故曰:沃枝叶不加培根本。
    似此本末轻重,已知之矣,然夫子只说后天假体不可毁伤为孝之始,却未曾言及先天本性是为至孝者何也,盖因夫子主张实践论,而重证言,凡百事理,皆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使人易知易皖,易见易证,易悟易行之常道为主旨,欲教人以登高自卑,由近而远,由人道而至于天道,虽然言浅而意实深,并有悠远之依据,可使人容易明白,容易实践之常道也,只因大道之奥妙,固非一说而可知,且真经不能明载纸字上,只可处处暗藏真机以待末后三期真儒复兴之用耳。
    如离娄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之「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此言无非要使人知到天赋之本性,为人之本真,最宜尊重,无伤性德,无损本来,归根复命于先天,老母方可谓之事天,才是纯真之至孝耳,又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黄鸟丘隅等亦皆说本真之最贵者,且不可或离,焉可损伤乎。
    由是观之,夫子何尝不言天性之不可损伤也哉,不过真天大道乃宇宙之绝对真理,千古秘法,为教外别传绝不能明言直泄,是以吾佛之超世论,多采用言在此而意彼之方式,表面上不论说饰形容得如何透彻,而究竟之真意,却不能明白指出,似乎反倒用文字言语,把其真理掩盖起来一样,密不轻言。故难窥其奥妙耳。
    至于老子之绝对论,虽是以宇宙之自然,和大道之真理。统统似将水向漏斗中流出一般,并不隐秘,亦不掩藏,赤裸裸向世人来宣泄,但是其经文语句说法,却使人感觉悠深玄奥而无办法可以理解贯通的,虽不同于佛之「密不轻言」却是「言不易知」既不易知自然理不易彻,不彻真理,何能实践,假使强而行之,结果犹如雪中看山色,秋夜观月华渺兮茫无从捉摸,所以夫子时以易知易行之人道引入而至于天道,虽不言出世法,而其世间法中无形地寓有出世法在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中藏意是言上天赋我灵性,下生东林要我们善体老母慈怀,代天宣化,救度众生,率引后学归宗认母,无后学者,则为大不孝之义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此也不外乎明为世间法,暗为出世法以为三期末后之伏机,正是暗藏人之本性受之于天,务要克己复礼,恒保本来面目,存之养之,使其圆明无亏,奉还天地,毋沽辱乎祖宗,毋遗咎于子孙,这才是事天而为至存之人也。
    观夫三期选佛,三教共订章程(文中一部)。
    「此回普渡收圆,尊重五伦八德,前番选举天皇,老母示谕明白,时值午会延康,大道全归火宅,悖了偷纪清修,不入选仙之列,最上一等佛仙,孝悌克全为则。立功立德立言,上品莲台高绝,忠臣义士真夫,罗汉金刚等缺,谨厚守礼之儒,知耻立名立节,金仙一等加封,逍遥瑶圃金阙,妇女孝节双成一品菩萨位设,克尽四德三从,二品三品各列......」由此章程看来,选佛有重五伦八德,孝悌克全为最上可知矣。
    课  题
1.对后天父母当如何方称大孝。
2.对先天父母当如何方称至孝。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暗二义。第八章  尽已尽性
1.尽己
    人身一小天地也,万物皆备于我矣,盖吾人之性分中具有万德万善,良知良能,五眼六通,真知实慧,莫不其足,然落后天,理微气显,溺于声色,蔽于物欲,只求知人而不求知己,知人知外谓之机智,知己知内谓之内明,外有一分机智,内必有一分不纯,外有十分机智,内必有十分凿丧,致使聪明衒于外内明昏于内,自蔽灵明,把自往中固有之万德万善,良知良能埋没而不能用五眼六通,真智实慧锢蔽而不能通,则慧性不现,识神用事矣,自是迷真逐妄,执有着无,有无相生,烦恼相乘,心无所主,意似浮萍,背明入暗,一生颠倒,终不能得光明大道矣。
    苟欲学佛行道,精神切勿衒露,机智切勿外用,少私寡欲,专求内明,行之日久,本性自见重明,心德自见流露,真佛正法,自见现前,岂但知人而已,天地古今,无所不知矣,此所谓尽性知命,克己复礼,自然性定心清,意静神凝,气回精进,丹结殊圆矣,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故修道之人,必先尽己尽性,而后尽人尽物,则万物之道备矣。
    圣人之性尽矣。
    特引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尽己章之一部份以明之:
    「夫天地之化育,尽其道而已,圣王之明德,尽其心而已,尽道者阴阳也,天地非阴阳则不能尽道,尽心者诚明也,圣王非诚明,则不能尽心,是故天视万物为一体,圣王视百姓为一心,视万物一体者,于穆不已,大同无异未有圣凡大小之别也,视百姓为一心者,纯一不离,天德无私,不以见闻耳目为用也,见闻耳目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诚明之实理,所见者有形其无形者,不可见也,所闻者有声,其无声者,不能闻也,此等见闻之用,乃见闻于外。未尝见闻于内,不可谓之自知自胜之人也,如此而见之闻之者,未有不失其所者也(不失其所者,是谓不失其本真之至善地也)未有死而不亡者也。
2.死而不亡者寿
    人之有生有死者,皆因精神外露,内不断营谋设计,朝夕胡思乱想,以夺其精,外不离争名夺利,纵欲败度,日夜心烦意乱,以泄其气,凿其性,丧其心,迷其无,执其有,认妄为真,将真作假,求其末而害其本,所以有生必有死,大限到来,四大假合之体,四散分张,气散神离,终入鬼关矣,此皆不能自知性命根源,不知培根固本,不能尽己之故耳。
    修道之人,果能解得杀机颠倒之妙(所谓杀机颠倒者,譬如「心死神活,心活神死」这便是杀机颠倒之用也)既知其有颠倒之奇妙自当逆其机而修之,以脱死机而入于活机,岂可逸出生机而入于死机乎。
    人能悟透此理则吾之性体虚灵,永保不昧,则我身可与太虚同体我之寿可与造化自然,我之心历劫以常存所以谓之寿也。
    赤文洞古经云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即此义也。
    文中言死者,死其妄心也,不亡者,不亡其法性也,妄心既死法性自然常存,所以自古圣人,不以死为死而以不明道为死,不以生为生,而以明道为生,大道既明身虽死而其性不死,形虽亡而真我不亡所以我之法性,不何不生,不坏不灭,无古无今,永远常在,虽不计其寿,而寿算无穷矣。
    世人多不知保养先天真我之寿,徒知保养后天假身之寿,殊不知重假体之寿命而损先天之本真,如欲水之长流,而塞其本源一样,先天本真既失,后天假体亦随之而灭矣,到底身已死灭,魂受轮回永不能超生了死,何能高登彼岸耶。
    故修人必须去假除妄,恒守本真使本性圆明归根复命,身虽死而其灵万古不灭,如释迦佛祖,太上者君,孔老圣人,真可谓死而不亡者寿矣。
    课  题
1.何谓尽性知命。
2.何谓死而不亡者寿。
3.杀机颠倒之妙用。
4.圣人不以死为死以何为死。
5.圣人不以生为生以何为生。第九章 顺逆之道
    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天者顺天理也,逆天者逆天理也,天理者何即吾人之真性也,亦即是良心道心也,中庸云率性之谓道,顺本性而行者即是顺天理良心而行事也,所行悉属正而无邪是以昌,不顺本性而行,妄从人心血心用事者,即是违天理乖良心而行事也,作为总属邪而无正,是以亡。
    人之生也,由天而降,故曰降生,成仙成佛者由下而上,故曰上升。古人云修道如同上高竿下来容易上时难,譬如顺风扬帆顺水行舟,自然是容易的,反之逆风架帆逆水行舟这就难上难了,故人生在世,随落轮回者十有九九,超生了死者,万无一二,其故何也,盖因真道逆行,犹如决江河之水使之奔流于高山之上也,且真道无形,无声无臭,真空非空,是色非色,人是肉眼,肉眼只可见其有形不得见其无,故易曰「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尾」不能明见其形,不能耳闻其声,何能彻悟其真理,不明其真理,焉能生信心,不发坚信之心,虽肯下了死工夫,不下死工夫,何能逆水行舟耶,所谓顺行则鬼,逆行则仙。
    然水性虽本就下,但高山层楼亦可上升,逆水行舟,虽进寸而退尺,然终能达到上流者何也,一以前程无路,大奋凌云之志,一以处身低弱,大发鹰扬之心,孔子厄于陈蔡,顾二三子曰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皆幸也,当知刺激乃发奋之张本,但修道虽说逆风驶船果能用至诚之心发凌云之志,却不是如挟泰山以超北海之难也,观夫孔孟之书,教人以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人伦道德修齐治平,私自虽多总不外乎平易世间之常道,平坦无奋,易知易行,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容易行之。
    古哲云「定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如释教经典所说佛理,佛法虽有千经万典,万法千门,细心究之亦皆是平平易易,并无有素隐行怪异端之事也,有志于斯道者,一悟之下万法皆通,何尝有什么至准之事,而有不能行者乎。
    至于老子道德经,亦未尝言及拙填之法,亦只是清净身心,去除物欲,知虚无之妙,悟执相之非,有为之无益,无为之实得等之性功修法亦非难知难行之难事,惟有红阳期代因为大道极其隐秘,乃单独传授,且要先修后得,虽有志于修道之人,但无明师开悟,真经又不在纸字上,实难窥其大道之端倪,茫茫无头绪,无从捉摸,不知何从修起,故当时求道者流,因求道心切,穷思极想,魏伯阳道人,乃发明抽填之法,取坎填离,降龙伏虎,逆水升天,铅汞相投,婴奼相会,安炉立鼎,文烹武炼种种修命工夫,但此种修法备极困难,只修命功而不修性功,还属中乘,故难超生了死,故古人要求仙学道,成仙成佛者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道,不如修性功者,此乃性命双修之法,是为上乘,且修法平易,易修易行,在家出家,在尘离尘,容易自觉觉他,行功立德,救渡众生不为独善其身,兼之先得后修,窍妙一开,其智立现,所谓一法通时万法通,更可谓易中易也。
    道不远人,佛在吾心,何用远求只在心头,求心求佛,唯有诚信二字。
    一心能向道,万恶自消除。
    人人有卷无字经,不用纸笔墨写成,
    展开原来无一字,昼夜四时放光明,
    真经不与纸经同,纸上寻经枉用功,
    有人参透其中意,安在巍巍不动中。
    辛勤三五年,快活千万春,
    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试看释迦弃皇位,苦练雪山,黄帝舍江山,访道崆峒,张良辞国师,学道赤松,钟离辞将军,隐修终南,吕祖师、韩湘子、罗念庵皆状元宰相去富贵而求仙,观音古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犁山母、刘素真、何仙姑皆是皇姑宫主之身而悟道。
    课  题
1.修道何以谓之逆行。
2.修命功是怎么修。
3.性命双修是怎么修。
4.古今修道何以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第十章  严守戒律
1.何谓戒律
    戒者兢兢戒慎之谓也。律者纪纲规律,即规矩准绳之义也。国家立法,令人遵行,谓之法律,佛经圣典制定皈戒,令人严守谓之戒律。佛有三皈五戒,儒有三纲五常,三戒四勿,三畏九思。道有三花五气,三清五行此皆为修道之规矩准绳也,应慎始厥终兢兢戒慎,而不可放逸是谓之戒律,他如净三业,戒五荤三厌,五魔三毒,七情六欲,三心四相,十恶八邪等亦应始终戒备,勿被侵染此亦不外乎戒律之谓也。
2.戒律何为
    夫戒律者乃修道人之绳墨也,盖修道贵乎真知实行,不真知而妄行者犹如盲人骑瞎马,但漠然而不知险,既真知而不行者,有如础润两意,却寂然而不能言,是故修道者,虽广览经书,博通经论,受师指传窍妙,前贤讲解备详,知虽是彻头彻尾,行则又不三不四,虽知似无知,虽行犹无行,大道之难就,仙佛之难成者皆因不能严守戒律之故也,是以三教莫不首重此戒律,故佛有三皈五戒,儒有三纲五常,道有三花五气是为制教之大经为修道人之真师也,故当时如来佛将入灭之时,指「波罗提木义」(译戒律)以为众徒之真师者良有由也。
    夫释佛之经典,为经律论三藏,经藏与论藏为化教,律藏则为制教,化教者乃教人之理智,启发人之良知良能,使人知天道之玄奥精微,人性之来源出处,性命之先后真假,身心之本末轻重造化之玄妙,还无之功夫是为道问学之化教也,修道之人,往往只求多知多能,而不顾真行实践,终属口头禅而已耳,如鳄鱼吞经,虽满腹经书,岂能成道耶。故律藏之制教为经藏之中心,为修道者无相之真师者,盖因制教能制人之血心,能绳人之妄念,能使人战战兢兢,不敢踰规越矩,能话人躬行实践,不敢恣意妄为,是以此戒律之功用,相等于儒教之慎独工夫,虽在不目不闻之地,亦能中心警惕,兢兢戒慎自绳其心,足可以令人化为意诚心正之君子,才能众善奉行,饶益众生,从化教所学来之教法,依此戒律来助成实践行功纔可以迈入真修之本格以自觉觉他度己度人得道成道成圣成佛之首功也。
三皈:佛=参修真如妙性佛(元神佛宝)
法=参悟佛性,发出妙智慧(元气法宝)
僧=依智慧悟道精进力行(元精僧宝)
五戒:
杀=戒杀生害命,蝼蚁昆虫虽小勿伤,勿存凶心毒意,体天好生之德。
盗=戒盗者戒偷物夺财也,修道人虽无鸡鸣狗盗之行为,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亦不可私取,常存廉洁之心。
淫=戒邪事淫行,虽无踰墙苟合之举,不可谈淫污之言不可眼观邪色,不可意追邪情,常学仙佛清净之身。
酒=戒酒肉者,虽无腥荤肥瘦主食亦不可食浓厚之滋味,勿嫌淡薄菜疏,常存万物一体之心。
妄=戒妄语者,禁止妄言乱语也,修道人虽无嚣嚣之说,然许人一物,约人一事,要言行相顾,内外无欺,常法阴阳一定之序。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说明,本程第二章参照)
三戒:少时戒色
      壮时戒斗
      老时戒贪得
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三花:精=铅花
      气=银花
      神=金花
三清:上清=炼精化气返上清
      太清=炼气化神返太清
      玉清=炼神化虚返玉清
净三业:身业=戒杀、盗、淫以净身业
        口业=戒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净口业
        意业=戒食嗔除邪念以净意业
四勿: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三厌:天厌=飞禽类
      地厌=走兽类
      水厌=水族类
五荤:葱=伤肾耗水气
      韭=伤肝耗木气
      薤=伤脾困土气
      蒜=伤心灭火气
      渠=伤肺散金气
五气:肝木青气  东方青帝
      肺金白气  西方白帝
      心火赤气  南方赤帝
      肾水黑气  北方黑帝
      脾土黄气  中央黄帝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气同)
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愤思难
      见得思义
三毒:生魂名彭琚管上焦居玉枕关
      觉魂名彭琼管中焦居夹脊关
      灵魂名彭(王乔)管下焦居尾闾关
五魔:贪淫=洛书地六属癸水为交感之精其性贪求美色贪淫以伤精则水亏。
      贪财=地八属乙木为气质之性贪求富豪因贪财以伤性则木亏。
      贪贵=地二属丁火为思虑之神性贪求荣贵贪贵以伤神则火亏。
      贪杀=地四属金为无情其性贪求酒肉贪杀以伤情则金亏也。
      贪胜=地十属已土为私意之神其性贪求高大贪胜以伤气剧土亏。
七情:喜=喜多伤心
      怒=怒多伤肝
      哀=哀多伤肺
      惧=惧多伤胆
      爱=爱多伤神
      恶=恶多伤情
      欲=欲多伤脾
    即是耳目口鼻身意之六根,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而生爱欲尘劳藤蔽本性,助长血心识神,胡思乱想
,妄作妄为以耗六神,使人堕六道轮回此六欲又称六识、六虚、六贼。
(详细说明第二程第八章参照)
三心:过去心=不可存。过去旧事莫再想起,不可留为渣滓。
      现在心=不可有,事来即现事去随空,勿系于心。
      未来心=不可起,未来之事莫豫为测度妄希幻望徒劳心思了无实际,金刚经所谓「未来休指望,过去莫思量」则欲了此三心之谓也。
四相:我  相
      人  相
      众生相
      寿者相
第二程第八章参照
八邪:贪嗔痴爱
      酒色财气
三教皈戒异名同义对照
  释  儒  道
五戒:杀不戒杀则不仁而缺木肝胆受伤矣
      盗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肺肠受伤矣
      淫不戒淫则无礼而缺火心受伤矣
      酒不戒酒则无智而缺水肾胱受伤矣
      妄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脾胃受伤矣
    课  题
1.何谓制教何谓化教
2.修道者何以要用戒律为师第十一章  外功内果
1.外  功
    外功者外王之学也,成人觉他,度人度世,救度众生,挽回人心,化行俗美,维护世道,代天宣化,阐扬道宗,开荒下种,广设慈舟,天命为重,佛法为尊,善言美行为宝,遵师重道为心,守戒依法,忠贞不阿,无往相布施,无计量功果,六万年来因果重重,万世积孽冤债累累,非功而魔怎清,无德而孽怎解,故修道者,应极力精进舍财助道,舍身办道,上则代行天道,中则维持世道,下则实行人道,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化宿孽于无形,积余庆于身后,此则立外功也。
    夫修道要有三千功八百果方算功行圆满,才能成道,所谓三千功八百果者,乃人道之功一千,世道之功一千,天道之功一千是谓由人道而至于天道合而为三千功也。
    1.人道之功者何则济人饥寒,极人困苦赠药施茶,济困扶危化恶为善,化愚为贤,修桥铺路益世利民或助冠婚丧葬,或雠鳏寡孤独等等办够则一千即为人道之功一千也。
    2.世道之功,际此末世,人心反常,杀盗淫邪,好巧诡诈,祸国殃民,忤逆不孝,长幼无伦,平等自由,废纲绝纪,自由恋爱,废纪乱伦,作奸犯科,行同禽兽,世道之衰,至于此浩劫之兴,良可慨叹,有道有德之人有才有学之士,此时应振臂崛起,以身作则,代天宣化,发扬圣道,印善书,谈道论德,化转人心,挽回世道,唤醒愚迷,挽救颓风,功足一千者,即为世道之功一千也。
    3.天道之功:当此三期劫至,万法皆末之秋,人心大见反常,世道沦于亡灭之候,上天慈悲大开普渡,普救三曹,特降真道,救心救劫救教,辟开小混沌之浩劫,创造大景运之大同,诸天神圣席不暇暖,千佛万祖,日夜无休,为救残灵,慰安母心,吾们有缘,得逢真道,得遇明师,应知天命为贵,使命为重,代天行化。化益众生,开荒阐道,多设慈航,舍财助道,舍身救世,宏道新民,不辞劳苦,不畏艰难,迎上接下,共估收圆如此办足一千则为天道之功一千也,此即所谓之三千功也。
    然外功既立倘内果不修,则生死不休轮回难脱,有功无果,还属中小乘,不过成为气天之神或享人间洪福而已,不能超凡入圣成仙成佛享受无生无死之清福,难免生死之轮回,故必须受过明师指授真传得明大道,知性根之来源造化之妙理,顺流而下由理而气,而象之递变之修法,此等修功是谓之内果也。
2.内  果(八百果)
    内果者,内圣之毕也,由后天而返先天,由下而上,由末而始,实行九转还丹之修炼功夫也,先要扫除三心四相,镇定心猿意马,会合三佛六神,炼魂制魄,清净六根,扫尽八邪,放下万缘,歇止妄念使三华聚鼎,五气朝元,丢掉气象之人心血心,求回菩提清净道心,实行九节工程,精诚修炼,修到工夫纯熟,则谓之九转还丹每转得果九十共成九九之数,是则所谓八百果也。
    何谓九节功夫
1.筑基  2.燎己  3.探药  4.得药  5.进火  6.烹炼  7.温养  8.沫浴  9.退符
△筑基:夫筑基者乃上丹之时端身正坐必使玄关丹田一气相接,任督二脉周流通,二目微合,绝虑忘思,默然静坐,守至静极生动丹田气息温暖即谓之筑基,依此修炼得果九十也。
△炼己:炼己者乃提防心意忘动,有损地基,必将心中的所有私欲除尽,勿动春心,塞断橐钥,方可使道心纯静心既纯静则周身之精气,悉聚于丹田即谓之炼己,依此修炼得果九十也。
△采药:采药者由筑基炼己所修炼聚于丹田之精气借仗孙悟空之金箍棒打开三关,借来猪八戒之钉耙,扒开九窍把真精至宝,收做三车撞入黄河,直通三关,串过九窍入黄房会奼女是谓逆水升天,抽坎填离,铅汞相投,婴奼相会,金木交并,龟蛇盘结,倒转乾坤,返本还元,由后天而返先天,此则所谓采药丹者是也,依此修炼得果九十也。
    从此得药入炉由是进火、烹炼、温养、沐浴、退符节节功夫修炼成就则九九之数,此便是九节功夫,九转还丹之道也。(修炼法详细说明详载在第二程第十六章)
    本  章  要  旨
1.何谓三千功
2.何谓八百果
3.何谓九节功夫
4.何谓九九之数第十二章  五步工夫与三觉
1.儒之五步工夫
    五步工夫者,则定静安虑得是也。欲行此工夫者必得受明师指传妙窍,知性理之来源止宿至善地,识无中之妙有,无相之妙休在,然后清心寡欲,守颜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体论语之思无邪,常止于「如是」处,则性定神明,克己复礼自能由有思而入无思,由有为而入于无为,戒断淫念去除杂欲,放下万缘,歇止妄心,行住坐卧,心静意清,神明现前,明善复初,万念俱寂,万法归一,定止于至善,能知止而后可得定静安虑得之工夫。
a.知止而后有定
    人生降生以来,六万余年矣,大道废、仁义出、仁义亡、世道衰,天下贸贸歧路亡羊,莫知所之了,务凡者、溺爱河、沉欲海、务修者、明师难遇,性理难明,真传奥秘,铁壁铜墙,不得其门入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如助长揠苗,或白首无成,望洋而返不知所止者,若孤造独诸者,还无害于世,止非其所者,则以讹传讹,流毒无穷也,有志修道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后真行,真知者知至善之所在也,真行者,止于至善而不迁也,苟能止而不迁则身心皆获大定矣,「知」入为手,「止」为工夫「定」为效验,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b.定而后能静
    静者心既定止,自然躁妄尽释,万虑俱清,妄心顿息,见幻景而不动,感万事而不摇,心静神逸,性定理明,寂然不动,廓然无碍,恰似止水澄潭,青空明月,有如蕴玉以山辉,渊含珠而川媚,道实于中,德华于外,此周茂叔霁月光风,颜夫子箪瓢陋巷时也。
    静者心不动神不迁,念不起,欲不生,心静则气调和行住坐卧,言笑举止,肃焉威仪俨然道貌,世静则民安物阜,化行俗美社会和平,周旋应接雍焉嗥灿然盛世矣。
c.静而后能安
    安者性静神明疑云扫尽处心泰然,从容中道,不勉而中不思而万得,言行一如动静不二,此孔子从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取之左右逢其源,辞书曰文思安安时也,心常泰定。意总安舒,心旷神恰宽如沧海,不澄而自清,搅之而不浊,性似明月,心如明鉴,一尘不染,一事不扰,由止而定,由定而静,由静而安,功夫至此,则物欲全消,气禀悉化,内外贞洁,天真独露,寂然不动之道体立矣,感而遂通之德用全矣,心常安则精神清明,而身心舒泰,世常安则万事俱理,而世道安康矣。
d.安而后能虑
    上述由定而静而安者,乃由动而入静,静极而生动,动而生其心是谓之观,返观内照,去妄存真,反情合性,除诚假相,建立法相,摄万殊而归一本以立大学之体虑者,率由本真之实体,所生发之实智,辨是非,别善恶,分邪正,识真妄为立身之经论为处世之型范宝鉴常明,美恶自照,衡权常平,毫厘无差明德具足,慧光常明,不虑而知,所行悉当,虽寂然而不动,乃有感而遂通以达大学之大用道体德用悉备,良知良能俱全无事则万虑俱寂,有事则无虑不当,藏器待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行化则亲民新民,穷居则自立无损正已化人行止自在,无入而不自得矣。
e.虑而后能得
    以上定静安虑之功夫,经已明体达用,体既无不俱,用自无不周,则大人之学成矣,大人之道得矣。知止大学之入手,定静安虑则为造诣效验之功夫也。
    能得者,大学之成就也,各项条目,至此一结,如果安而不虑,刖有静而无动,有禅而无观,有如死灰槁木,动静不能互生,歇动不能一如,则不见造诣之功,便无有达用之妙矣。
    虑而不安者,则有动而无静,有观而无禅,则动静无凭,躁妄多失,由安而虑,则体立用行大学之道得矣,故曰虑而后能得。
2.释之三觉(三步工夫)
a.体知本觉
    本觉者,是谓本来之面目也,菩提自性,本来清静,具有万善万德,良知良能,五眼八通,本来无思无虑,无识无知实无所不思,无所不虑,无所不识,无所不知,虽是寂然不动乃有感而遂通,万能之所出,万法之所由生,般若妙智慧则在此中耳。
b.发展始觉
    依本觉之善德,良知良能之实智,为内熏和教法之外熏而生妙智慧。使邪念渐去,妄心渐息,儒所谓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自然发现真本心,正觉力,此便是去妄为真出迷入悟之阶段,自性自度之过程也。
c.达究意觉
    达究意觉者,由于始觉发展,而至于生发妙智慧,以此妙智慧,极力修持,灭尽十种众生心,度回本来固有之菩提心,使其复返与本觉一致者,便不超丝毫之妄心,不生半点之妄相,无执无惑,此则达到本然之全真也。
儒之五步工夫:释之三觉(三步工夫)
定静︰体知本觉
安虑︰发展始觉
得  ︰达究意觉
    本  章  要  项
1.不知所止何害
2.止非所止何害
3.有禅而观则如何
4.有观而无禅则如何第十三章  去疑解惑
1.疑惑乃人生之大障碍
    事物有真假,人亦有假真,理有虚实,事亦有真伪不辨其真伪虚实,则谓之惑,有惑而不能决断则谓之疑,疑惑二字乃人生之一大障碍也,欲无此疑惑者必须真假认得明白,虚实看得透彻是非分得清楚,真伪辨得分明,则善恶邪正立判还有何惑,既无所惑则取舍去就成竹在胸自可立断还有何疑也。
    故此疑惑二字,亦不可有,亦不可无,对于事理之真实者应无有疑惑,若有疑惑则失于真而惑于假矣,对于事理之虚伪者则不可无有疑惑若无疑惑则认虚伪以为真误入歧途矣。
    总而言之,疑惑二字,悉由于不辨真假,不明虚实而起,故欲无此疑惑者必须认明真假辨财虚实,何以致此,惟有求得真道求回性理本心而已耳。
2.性理真道
    性理真道者,乃天命之真理也,赋与吾人为本性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此性理中本具有良知良能,真智妙慧,五眼六通,虽寂然不动,乃有感而遂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何有真假之不分焉,有虚实之不辨,真假虚实既辨明则惑何从面生惑既不生,疑目无有,自然刚毅果断,去妄存真,率性而行,免入疑惑歧途矣。
    故曰「率性之谓道」人各有性,性则人之大道,人之所以为人端赖有此性,人之所以为完人端赖斯道,天之大,地之厚,亦不能逸出此道也,真天理即是真本性,真本性即是真大道,人能恢复如是之本性,即是真人,圣贤仙佛皆由此出焉,昧此如是之本性,则是假人,众生鬼禽从此而入矣。
    古之圣贤仙佛立言设教阐明性理真传心印大法,证据确凿如孔子之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其所立言,莫不是根据天地之至理,造化之经论决无一点虚伪,悉者描写自然事实,毫无虚谈空论,释佛之立言,三藏十二部之圣经妙理,皆是自证自悟之实理,如金刚经一部乃吾佛自心实证之如来心法,此乃天地万古之奇秘,佛圣传灯之秘宝也。
    依此人生大道,决无可疑自无有惑,疑惑二字自然清波于无形矣!
3.去疑解惑
    修道之人首要认明真理,去除虚假妄心,求得真实本性,心灯常明。慧剑在手,转识为智,逐妄求真,发宏誓大愿,立诚正信心,见惑即解,见疑即去,勇往迈进,精诚虔修,有何魔孽之可入,有何邪惑之可侵哉。
    但世人往往自作聪明,执相迷真,以真理为虚诞,以圣经为异端,以名教为迂腐,以邪说为文明,语以圣理真道,则目为迷信。
    当避闻及扬墨之言则视为奇货争趋,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世道之衰皆由人心所自致耳。
    殊不知聪明为聪明误,如读几本新书,稍得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文新明,新头脑自居,亦不穷究真假虚实,祸福利害,只管盲从,邪说异端,妄逐时世潮流,若与之讲道德说仁义,虽不见其掩耳,他却是听而不闻且大言不惭,妄加毁斥此谓之理障。
    若闻其淫词艳语,跳舞公妻之言,虽未见其破口,他早已神情脉脉破颜而笑了,此等人往往自认为文明中的巨擘,自夸为社交上的明星,却不自知堕惑入迷,偏信旁门小术,好新奇,喜怪异,误入邪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矣,此谓之孽障。
    又有修道者,名虽修道,并不加细心研讨,只略知皮毛,便自以为造诣渊深,道既得了,修功积了,以为大道如斯而已,学亦只此而已,殊不知只探皮毛外学,不明真空妙理,还是着相外求,着妄迷真,偶遇天考魔考便疑三惑四退缩不前,若遇外道蛊惑,则偏信邪术怪法迷人邪途,万劫不能翻身,且累及九玄七祖,同坠深渊,成为千古不孝之罪人矣,岂不哀哉,诚能斩断一切疑惑,只认道真理真,埋头攻苦,坚持到底,真诚实修,苍穹有鉴,神其格思,天心佑之,皇天岂有负人哉,中庸云诚则明矣,信不诬也。
    本章注意  要点
1.疑惑由何生发
2.欲了此疑惑二字当何
3.疑惑有何利害第十四章  考魔
1.考魔之意义
   「考」者考验也,考验其真伪也,所以增益其所不能也,「魔」者魔难也,魔难其意志,所以减少其过失也。语云不受考验不成佛,不受魔难不成道,故有真道必有真考,不考则真伪难辨不魔则过失难改,不但修道如斯,自古以来凡为国家栋梁之大材,或作中流砥柱之大器或建立大业之伟人,或掌持世道之英杰,莫不备尝辛英,考魔并受。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观之,此考魔周折乃佛圣神仙,大材大器者必经历之阶梯也。观夫释迦有割截身体之魔考,妙善公主有火厄及杀身之险祸,孔圣有畏匡绝粮之灾,神光有立雪断臂之英,邱祖大饿七十二次,刘备有当阳之惨败,韩信有跨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神圣仙佛,王公将相,莫不历受考却魔难而成者也。
2.考魔之种类及来因
a.天考
    渺茫宇宙,浩大乾坤,道德见弃,礼教尽衰,人心不齐,浩劫将至,欲挽转人心,维持世道,非真天大道而莫属,然天不言,地不语必待人来宏道,非道可以宏人,上天特降真道,必生济世之人代天宣化,显扬道宗,故必须选拔贤能,委以重任,且欲由此三期劫期间中选拔三千六百圣,四万八千贤,无有考验,何能见其本真,焉知修道是否真诚,意志有无坚决,动心忍性如何忍辱持戒何若。大加魔难严行考炼,此乃选精拔萃之用意,原为爱护之慈心,并非故意为难,无端苦人也。
    考有顺考、逆考、有情考、无情考或借事考,或借灾考,病考、风考、内考、外考种种不一举凡富贵亨通财为顺考,贫苦灾病是为逆考,逆考易悟,顺考难觉,故修道人。当发冲天大志须立坚决信心,忍辱耐苦,任考不退,任魔不屈,愈考愈坚,愈魔愈固,所谓「真金经火炼千回,此物原来七宝魁」这才是真人耳。
b.魔考
    魔考有生前夙孽之魔考,即是数世之积孽是也,有今生招惹之魔障即内心魔障,或外来魔障是也。
    人生降世以来,六万余年矣,其间生死轮回未免造下重重罪孽结了无数债账,自然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未解者,世世纠缠不了,永远仇讨不休,愈结愈多,愈解愈纷,此所谓之不了缘者也。
    今生之魔障何来,盖因人落后天,理微气显,道心隐晦,血心用事,欲盛理衰,举止不合常道,行动多踰规矩,轻举妄动,骄矜猖狂,心思失当,作为颠倒,难免愆尤滋生业障,由是而生了,自己内心既有魔障,自生贪妄骄奢,放肆横行,妄起邪念,妄求非份,外魔乘机而入窍内外结托兴波作浪,招惹是非,即成魔考矣。
    方今值此三期末会,六万年来一次总清算,不论新仇旧恨总要清偿,不得再拖延下去了,试观近十数年来,天灾之频数地变之怪异人祸之惨酷,层见咏出绵绵不休,此乃大清算前奏之现象也,将来浩劫降临,小混沌开幕之际,内魔外考,天魔、地魔,内外连结成为本格的大清算,大收杀之惨祸恐难幸免矣。
3.考魔何以解脱
    天考之来也,虽云由天而降,实是半由修道者持心不谨,信道不笃,见难思迁,遇考而惧,易反易覆,易动易惑所招致也,苟能认理实修,一心无二,勇往迈进,排除万难,煽惑不动,邪说不入,不尚新奇,不贪小利,毋欲述,毋贪功,逢考忍受,遇难不怕,只有一心并无二念,坚持到底,死守善道,则天考不消而自消矣。
    魔考之来也,皆由人自始耳,魔考有夙孽考,有外魔考,有内魔考,修道之人必须真心向道,失志真修,慎守规戒,行功立德,以偿夙孽,清还宿债,解脱数世因果,即夙孽自消矣。
    继而实修内功,速除心中之十恶八邪,毛病脾气,邪思妄念,除去人心血心复归清净本心,则内魔灭矣,内魔既灭,外魔自是无机可乘,无缘可入,即魔考自然不消而自消矣。
4.消灾殃浩劫
   灾殃浩劫乃人心所造成,非天所造成者也,虽说上天道劫并降,若夫道者纯是上天所降而劫却是上天应人心之要求,而助缘以成其规,使人自作自受耳,故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即此之谓也。
    道是救护善良的,人能如上文第三节考魔解脱之方法,真诚实修,则妄心欲念除尽,内外魔孽尽消,则本来至善之良心自然与道合一而获救矣,故曰道能救劫。
    劫是来收杀魔孽的,内心既无魔孽之存在,则天魔外魔何敢相侵,自然灾殃浩劫可以脱矣。
    一点灵台万丈魔,等开半步也难过。
    漫言见怪还无怪,没奈何时没奈何。
    忍耐存心一着高,千灾万病一齐清。
    丝毫不超贪嗔念,脱劫轮回祸不招。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本章之要点
1.天考招致原因
2.魔考招来原因
3.欲冤天考应如何
4.脱魔考之法如何第十五章  文化与世道之利害关系
    文化之利害,关于世道之盛衰,国家之兴废,社会之潮流风俗之美恶,人心之良否,道德之存亡,莫有不关于文化之良否优劣,而左右之也,观夫陈琳之一檄,操贼立愈头风,此文章之警剔人之深矣。
    子房一篇散楚歌,八千兵散走奔波,此文章可以唤起情思者明矣观数句童谣终为灭楚之功(隔壁摇铃,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此歌谣足可动人情性者又明矣。
    如诸葛武侯,只费一篇言词,便把王公大臣之王朗,骂死于马下,只用片纸之书,一则气死大都督周公瑾,一则辱死大元戒曹子丹,可见文化善能冲激人之无明,使其怒火中烧,可比勾魂夺魄之追魂咒耳,关睢之咏,使世世得见周文纪纲之正,王化之盛,又可知矣,鸡鸣之诗,足见贤妃知礼,关怀于国家正事而不贪于私情逸欲,此诗一出风化全国妇女,化行俗美,所以大周之兴盛,冠绝于万古者,有自来矣。
    卫凤郑声,诗乐淫乱,故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此非文化之荼毒欤。其它一言一语可以安邦定国,一诗一词,可以旋乾转坤者非无其人也。
    夫文化之警惕人心,激发情性,有如此深甚之利害,故吾人须知上天授我以真智,仓颉夫子教我以文字,五教圣人传我以经书,周公约我以礼乐者其趣旨何在耶,盖因天何言哉地何言,非假我人之明智,言语文字,诗词歌赋文章言论等之文化用来化世利民代天宣化,觉顽化迷,上代  皇天,敦化乾坤,下助圣王凑理国政,维持世道,风范人心调和风气,挽回天心,假使人人知道吾人日夜孜孜寒窗刺股,以求学问,却是为何须知孟夫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耳」所谓放心者,乃言吾人之本心,由天所赋即吾们之本性,万灵之命根,智能之源泉,一落后天,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昏迷暗昧。歧路亡羊,莫知所之,遂至迷真逐妄,不知天命之所在,使命为何物,尧曰不督命无以为君子也,虽读圣贤之书,往往违背天命侮慢圣言,徒待笔锋锐利,擅窃神圣典章,玩弄文墨,笔花果能吐焰,妄挥恬管孤毛胜似金鎗,信口雌黄,舌吐红莲,那管事之邪正曲真,任意言论,笔逞刚刀,焉知人之是非生死。
    因此使弱小者,蒙污被垢,含冤莫诉,负屈莫伸,因此使强梁者含血喷天,恶毒不止,唇气莫过,因此社会昏暗污浊,善者无以为保垒,恶者无以为警惧。
    因此人心趋下反常,无道德可以依皈,无正轨可以遵循,末世风行,全面草偃,道德废尽,纲常尽衰,冠履倒置,伦理反常,真心退避三舍,上帝忍泪让权,人与人争,国与国斗,鬼与妖乱,魔与魔杀。天下凶凶,莫知所以人心不古,浩劫由来悉基于此也欤。
    此作俑者,其谁之过欤,谁可谓文化操券之文人而读者之士子,亦难辞其咎耳,盖因读书者流,何以心志污下,若非专门著作淫词艳语,描尽风情秽亵之小说者,就说无有趣味,天以贞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智之生。
    不足悦目骋怀,不肯寓目。若非博载攻人之短,谤人之非之杂志者,他就视为无有魂胆,不足以快意舒情,不堪供读,偶有贤书正传词严之书者,他则目为干燥无味,不肯寓目而作者,只知逢迎顾客之欢心而不思波及社会人心之影响何如,诬民惑世,伤风败俗,罪何可逭,自己丧失良心,损伤阴德,独不知自哀也哉,噫!世风之颓败人心之反常,此致祸之远因不待喋喋为也,凡有涉猎于文教之文人士子皆难辞其责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吾人须知上天,命我们下东林者为的是来益世利民的,不是要来毒世诬民的,又命圣人传我经书,仙佛留下,经典须知不是为吾们苟图衣食争名夺利而设也,非为破坏世道荼毒万姓而传也,勿以经书为求利禄之津梁,勿以佛典为图口腹之牌照,莫以雄谈阔论为乱世害民之凶锋,莫以淫文艳语以戕世道人心之利刃,只要一言一语,可以匡扶世道人心。一字一句适足兴邦利国,这才可以称为「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之人也。
    古哲云「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为所长,以形人之短」是吾忧也,顾我职掌文化之文人学士,善体天心,体上天好生之德圣贤仁爱之心,仙佛慈悲之念当为不辱,慈命之孝子,勿作侮慢文教之罪人,斯可也已。
    盖圣经贤传佛典道书,经中深藏玄奥,言下隐秘真传在在妙谛,处处天机,自大道隐晦以来千余年矣,其间博学之人高明之士,虽不可以车载斗量,但是不论任何明哲过人,学贯古今,亦只是空诵虚文只采皮毛而已,望梅虽能止渴,隔靴何能搔痒,真理妙义,极其隐微,谁能洞悉个中之奥妙耶。
    际此人心反常,纲常大变,道德沦亡世道寝衰至此极矣,物极则反,末而还初,周而复始,天运循环,理固然也,今也三期末会浩劫将临,真道降世,真理显现,正法重光上天慈悲泄尽千古秘传,三千年来圣经佛典之奥秘今日才得直探本源大阐真道遍传天下,普渡三曹,分判玉石,辨别善恶,人心转机,真儒复兴,万民沐德,五教归宗,万教平收在此时也。
    儒门士子各教门徒幸逢千载一遇之机缘,须知天命之转移切勿固执门户之成见,悔悟从来之谬见,速求真道,深究真诠,代天行道发扬文化,大阐宗风,化愚为贤,化恶为善,化众生为新民,化娑婆为极乐,此乃儒门士子各教门徒操文化之机权者,建不世之奇功之时也,时乎,时乎,良机勿失,日月易逝,岁不我与,枕伦纸以待旦,抱管城以从我,庶乎使于东林不辱母命,方可谓之克肖令子也欤。
    本章之主眼
1.文化具有什么伟力
2.文化颓败变质之原因在那里
3.圣人制字传经留典是何目的
4.我们下东林为什么目的
5.此时何以为文人士子建不世奇功的时第十六章  真修实学
1.随缘修道
    修道是为自己的性命,生死大事,出苦海,脱浩劫,超生了死,免受轮回,求回本心,修复本性而修的,并不是为他人效劳为权势所迫而修的,也不是为争权夺利,沽名钓誉自欺欺人虚挂招牌而假修的。
    所以必须随缘而修,随遇而安,贫也要真修实学,富也要真修实学,穷也要如是修道亦要如是学,不论风雨寒暑,风波患难总要死守善道,绝不可中辍,现在三场大考的最末场,成败升降,在此一关,切勿以耶糟糠炖的火焰,在炖时,热烘烘,红焰焰一日被风移动,便支离灭裂而灰冷,虽然道在隐时,暂时停顿,以观万魔之变,便以为道已收起了,把热腾腾的求道心一变而为冷冰这便遭受了「倾而覆之」的大悲运了,不但自己坠落,九玄七祖亦同坠矣。
    修道之人此时正当努力潜修,精心研究静养身心,修复本性,养精蓄锐以待时来有日,这真道自有宏显之日,那时大挥力量,代天宣化,力行布施,救度众生,行功立德的机运自来矣,圣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此谓也。夫修道最要真修实学,要真修实学者贵乎实悟。
2.修道贵乎实悟
    修道者不能实悟何能自觉,不能自觉何能觉他,自己且不能救焉能救度众生,夫欲自救者必先得明师点开窍妙,次依经典文字为引导必须悟得真实处,即金刚经所谓「如是处」「应作如是观」是也,依此真实处而实修,方才得证无上菩提,而发真实之妙智慧这就是吾佛所谓「般若智」者此也,此般若智乃由真实本心所发出之实智,亦即是真实法,依此真实法,来对治自己所有的毛病脾气去邪除妄,闭大门擒大贼,锁心猿,拴意马,转八识为八德,即所谋转识成智也,把后天之气禀欲蔽邪思妄念,一切除尽,始能明心见性,凡一举一动,悉由此真实法而行,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者即指此也,这才可谓真修实学者矣,金刚经后记有云:
                不名为布施
    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因他不真,果始迂曲
                不名为受持
3.真修实学三要诀
a.依经实修者:须知经者路也,指吾们之路径而已耳,若以是经为真经,以其经义为真法者,到底空修百年,毫无实益,不过是空中楼阁,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耳,到底了无实际空空如也,与真实处不啻有千万里之遥隔了,这就是不名为受持,须依是经之文字般若,来证悟身上之实相般若,彻见自心实相,实地参悟,这才是真经实法,以此行持,方得谓之真受持也。
b.法施实修者:凡为讲师者,对于讲义一言一语,一字一义务要使听讲者,能参透彻悟为要旨,欲使听者彻悟,必要自心中,对于自己所欲言之事理,有真功之彻悟,毫无疑义乃可故须依经之文字般若,证自身之实相般若,发出妙智慧,照见真实处,纔能发出真实法,果能由此真空处所发出之真知实悟,才可以使语气有力,盖因舌尖主心,言由心发,自然舌尖有劲,可以打动听者之真心,而使其发动真实法,庶乎施法者,言不落空而听者亦受其实益矣,这才可谓之真布施也。
    如果讲演者自身,尚且一知半解,非真知实见者,其出言自非由真实处所发,只由于口舌间,故其言论就是属于谬谈戏论了,自心无有自信,其谈吐何能有劲有力,何能听者感触其真心,而发其真实法乎,似此施法者,总属徒劳,听法者一无实益,又如话题错杂,引证过多,又且文不对题,徒事博人欢心,有首无尾,有起无收,有花无果,忽而说东,忽而谈西,使听者,茫无头绪,不知目的何在,要点那边,有如波中捉月,混水摸鱼,扑了一场空,空使听者,迷浮心动,对于真理实法之讲义,反嫌干燥无味而生厌倦之心情,以致对于真修实学,一无所得,只得了一场空欢喜,到底瞽者煮鱼,空喜新鲜,实际无有半点滋味两两空劳无补徒唤奈何而已耳。
    又如讲演者只知极力吹牛,每说天上有长生不死之蟠桃仙果,瑶池有长年不死之琼浆玉液,八卦炉中有不死丹,麒麟崖前有长生草,道是怎么宝贵,理是怎么奥妙,说得天花乱坠,使人垂涎万丈,但是一日亦是这篇故套话,二日亦是这段口头禅,使听者空怀羡慕,奈何天台云封,云梯何在,却未尝指出一端,何从捉摸何处问津,只看落月屋梁,徒增梦魂颠倒而已。
    又如常谈世间苦海,天道轮回,因果报应,说得津津有味,令人毛骨栗然,徒使世人感得人生无味,益增悲观厌世而已耳,何尝论及救溺度厄解缠脱苦之真实法,用来救度众生,超脱苦海,躲脱轮回,指引迷人,同登彼岸,返本归宗呢!这就不名为布施了。
    是以讲道者,切不可徒事虚名,舌灿红莲,把珍馐罗列满案以夸示材料丰富,博取虚誉之名,反使坐客,不知真味在那里到底说者说得舌燥喉干,听者听得耳烦心乱,结局两袖清风一无所得吧了。
    哲家云「性天澄澈则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神」只要治一真病,必具有一真妙方,才是济世利人之实法也,譬如病理虽然断得明晰,若不给与药方,徒知病源,病岂能自痊吗?
c.听法实修者:听讲者只要身心清静,扫除杂虑,把定真修之心,具有解悟之智,留意于讲道者之形容态度,语气表情明说暗示,声音之刚柔缓急语气之严谨宽舒,把捉其出言之出处谨捉话题之眼目,须自己之心耳来所经以心默契,以神聆会务要明白讲话之趣旨,要点那边,真理何在,方法如何,纔能获得实益,若只图悦耳怡情不显真理在那儿,到底有如听小说观戏文一般,只博得一时之欢心,实际一无所得,空费时间,播弄精神而已耳,似此名谓修道,但错用心机,不知真修实学,终难收得实益,这就是不名为供养了。
    故讲经说法者,不用罗列珍馐或侃侃数言,或切切数语,或无言示意,或默化神机,话不在多,只在神真而已,勿效那驱一鹰犬欲使驱逐二免,结局是一无所得吧了。至于听经学法者,不要只图强记,不可徒求悦耳,须听以心耳,悟以真智,意于神会,行以真法,收其实果,这纔是真供养,方可谓之真修实学者欤。
  本  章  要  点
1.真实处是指何处
2.真实法是指何法
3.依经实修应当注意之点在那里
4.为讲师者当注意之点在那边
5.听讲者当注意之点在那边第十七章  说大学
    要    旨
    大学一书原由大载礼保传篇抽出,而成为四子书之一,世传为曾子所作,实乃述孔子所立言之性理大道,而述其所传也。
    为初学入德之门,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元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皆入大学,而教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至理,继天立极,继往开来实行三纲五常人伦之大道,兼重内圣外王,明德新民之功夫,三纲领八条目之要道,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由人道而达于天道之正经快捷方式也。
    夫本书之大旨,乃孔门心法秘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圣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足以遗经千古,垂宪万世,启万古之蔽塞,立后世之准绳为入世之大法,为出世之大经,体用俱备,本末兼赅,实足以为万世法,而为天下之准轨矣。
    苟志斯道者,虽愚必明,虽柔心强,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之可以大化神圣由贤而圣,由仙而佛,不学则狂妄鬼禽由人而鬼,由妖而魔矣。
    本书之八条目中,格物致知第五章,因秦火之厄失去本真,后经程夫子补述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使古今为学者之次第,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旨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学者必由是学焉,则庶子其不差矣(必要经心玩索以期止于至善,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世人有幸,得读此法心法圣经者,须知孔圣当时好古勤学之苦心,悲天悯人济世利民之婆心,周游列国,代天行道之苦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设教杏坛,诲人不倦之精神,实非寻常万万之所能及也。
孔  子  略  历
1.孔子之略历
    孔子先世宋人,因避难迁居山东,孔子生于民国纪元前二千四百六十三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戍九月二十八日,诞生于山东省曲阜县、昌平乡、陬邑、父叔梁纥,母颜氏征在,妻拜官氏,子鲤字伯鱼,孩名伋字子思,孔子平素好学,最祟仰尧、舜、文、武、周公,先代圣贤,无有常师,闻人有一长则师之,据说曾师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鲁昭公二十四年和南宫敬叔适周考察礼乐,问礼于柱下之老子。
2.老子赠言
    当时孔子年纪还轻,未免稍有傲色,老子告之曰「吾闻富者赠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色,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后参观太庙见金人缄口及背铭,欹器,心中默有所得(多作事少说话,无太过,无不及,中庸之道)时值鲁国大乱,昭公出奔于齐,思子乃适齐,齐景公佩服其贤,欲重之用,被晏婴所阻。
3.杏坛设教
    由齐归鲁,设教杏坛,在洙泗二水交界地方前后弟子三千,四配十二哲,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贤。
    及至阳虎失败以后,才肯出仕,初为中都宰,至司空司寇,摄行相事,三月而鲁国大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齐国心怀不安,请鲁侯颊谷会盟,黎尔密嘱乐工上坛奏乐,乘机欲害鲁侯,孔子乃根据礼法,斩案前的舞乐二人(孔子五十岁时)由是整理内政,诛少正卯削季氏叔氏二大夫之专权,完成了历史上有名之「堕都」运动,但齐为了颊谷之会失败,就改用美人计挑选美人八十,良马三十匹,送与鲁国,定公受之,日夜欢乐,三日不朝,孔子知大事不可为乃去官周游列国。
4.周游列国
    孔子因鉴及世道寝衰,道德沦亡,人心无所依皈,君臣名分无存,欲行其道于世,挽回世道人心使各国修文偃武,以道治世,以实现借世救民之愿望,由卫入陈,路经于匡,匡人疑为阳虎,起兵围之,此间夫子曾言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由匡返卫,由卫过宋,有司马桓公者奢侈荒淫过甚,孔子曾加以批评,桓魋因此而怀恨,便带兵追赶,思欲侮辱之,乃有削迹伐檀之举,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5.在陈绝粮
    孔子在陈蔡之间往来三年,毫无成就,再回卫,卫灵公问以军旅之事,孔子答以「只知礼法,不习军政」卫灵公大失所望,孔子知道卫国不能逗留,恰值楚昭王派人来请,遂应聘出发赴楚,经过陈蔡两国地方,两国大夫因思一向不曾礼遇孔子,恐怕他往楚得楚王重用,将来对于陈蔡不利,故连夜起兵追之,围困于陈蔡交界地方荒野中,孔子乃命子贡,突围托人买粮米蔬菜救饥,在此绝粮足足饿了七天,但是孔子泰然自若弹琴自慰,是时子路愠见曰「君子赤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至楚,楚王欲封以春社七百里地方又被楚大夫所阻,在楚五年无有成就,乃决计归鲁。
6.着春秋定礼乐
    孔子自从鲁定公十三年,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本为代天行道,改革当时社会,尊王爱民,息兵修德,共乐升平,何期仆仆风尘,奔走十四年间,不惟大道不行,反遭许多困厄,和不幸从游弟子,多感慨无量,而孔子反说「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亦即二三子之幸也。」
    孔子因鉴及当时是极混乱时代,乱臣贼子,窃据大权,纪纲不振礼法荡然,在二百四十年中臣弒君,子弒父之情事共有三十六次,孔子愤然,乃将列国当中臣弒君,子弒父,乱臣贼子,纷争战乱事实记载书简上,留于后人使人人可以明白,当时情形口诛不足,继以笔诛,从此闭门,著作春秋,至获麟而绝笔,乃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对于中国文化上伟大之贡献。
    时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戍民国纪元前二三九一年四月一病七天,与世长辞,葬于鲁城北泗水边孔里,门人比服丧三年,子贡庐墓三年,而归鲁哀公将孔子故居改为孔庙。
    大  学  之  道
1.义字解释
    「大」字之义,人得一而能修复,使万殊复归于一而为大。
    「学」字形似鼎炉为采药炼丹了一成丹之义也(详解在后)
    「之」字头一点,即无极之真理,动而为一,精一之义,入太极一气化二气,阴阳交泰,抽爻换象,鼎炉颠倒,故欲学大者必须降阴升阳,取坎填离,逆水升天即旋乾转坤之义也。
    「道」头上,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无极入太极化而为一,在人身中首上,不向外求「自」者指隐微独知,不可言说之处也。「/」指中道也,「之」表示程途通达,可行可止之意也,从「 」者谓之天地人三才。亦可谓之精气神三宝,亦可谓之儒道释三教。亦可从「止」( 者统言之)由象入气,由气入理,了一归虚,而还先天之义也。
2.大学之秘旨
    大学之义在古人所言,有国学,有乡学之别,国学为大学,乡学为小学,此不过就其普通教化上之分别耳,从密教上而言「大学」二字之秘旨,并非一时之用,乃立万古之标深藏大道之奥秘,是以大学中庸二书之秘旨自孟子心法失传以后,鲜有人知之者,圣人传此经预为百世后,三期普渡作证明真道玄奥之大用也欤。故中庸云「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又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观此可以为明证者矣。
3.何谓大学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随之刘炫谓之博大圣人之学,要学天学地,学人生死,学为大人圣贤仙佛之大道也。未子曰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何谓大人,大者人得一而为大,然人自生之初莫不得此一而生者,若人皆可以为大人乎,曰不然,人虽得此一而生以此一而为性,苟不能存此一养此性而不能率性而行,便是放失本心,而此「一」已作流氓得一而不能守,不能复一何得谓之大。
    故孟子为世人哀之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又云「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此乃得一而更能复一是谓大人,大而至于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功是谓「大而化之谓圣」大又得一而天是谓天人,再进而逸出阴阳脱出乎五行,超乎气天之外,此即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是为天外天之圣夫也,此即所谓大人之学也。
4.学大之道
    夫大人之学者,学「大」也,何谓大,惟道为大,包涵三极之大道,天地人物,万事方端之真理,三纲领八条目,五步工夫之常道也,故太上云「域中有四大,则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古人之学天也,一画开天,伏羲之学天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黄帝之学天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尧之学天也。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丈王之学天也,余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学天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子思之学天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孟子之学天也。
    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固有,是以天为人人所当学,学之则大化神圣,可以为贤为圣成仙成佛,不学则狂妄昏昧而坠,四生六道之门轮回无已,此所以人人所当学「大」者此也。
6.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云何,即学天赋之性理,心法之真传,然天有理天气天象天之分,故往有理性气性质性之别,而心亦有道心、人心、血心之不同,由此见地造诣之所攸分而有圣贤不肖之不齐也。
    理天者天外天也,理者无极之真也,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坏灭此理犹存,未有此身先有此性。此身既逝,此性仍在,理本无象,天现河图以象之,性本无形,人以出作入息以彰之易之坤卦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盖言人之性心,通乎天理,统四端兼万善,居于中央戊己土之黄中,为性之本体,为信之大用,此理之所以无不理,其体至虚而微,而万殊在此一本,其用至神而费,故一本能应万殊,至虚则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至神则淡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来,人之所由生也,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无极之真妙合其间作无形之性,三五相合,有无浑一,天寓乎人,人寓乎天,此理至神能通,实天理之全体也。
    天理者万物统体之性,人性者物物各具之天也,此性寓于身之中谓之隐,超乎有形之外谓之费,费则弥于六合,隐则退藏于密,弥六合则大无外,藏于密则小无内,此大学之道,已得于未生之先矣,迨此身之既生也,呱然一声落地,先天之气收,后天之气由口鼻入矣,从此理微气显,微而胜显,则拘于气禀知识渐开,甘食悦色,交物而引,蔽于物欲矣,理蔽于气,气蔽于物,物交于物,自理而气,自气而物,故愚人只知有物而不明乎气,贤人明乎气而不达于理,苟不从事于学则囿于小而昧其大矣,欲由小而人大非毕不可,此所以为大人君子者必顺学「大」者然也,故云。大学之道,学大之道云何。
7.在「明明德」
    「在」者在乎主义,言大学之道,在乎明白了性根之「明德」之意也。上之「明」字为动词,是明白之意下之「明」字为名词,言人之所得乎天之本性是谓之「明德」,明德者即天之命,无极之真理也,先天地而不知其所始,后天地而莫知其所终,不论何物不拘大小,不得此理不得生,不论何事不得此理难成事,在天谓理,在人谓性,无形象之可观,无声臭之可闻,其灵明之玄妙,却又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故儒家称之曰「明德」道家曰「谷神」释家曰「菩提」,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是为物之生源,万汇之根柢,即吾人之性根也,圣贤仙佛之观徼观妙,悉观于此也。
    此阴德虽是人人所固有,但拘于气禀蔽于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非学无以知其阴德之为何物,虚无真相之所在故欲学「大」者必先明此「明德」也。
    阴德既明,又当率性而行,存心养性,培根固本,以充实明德之体,使明德扩而大之,由大而化,而圣而神也。
明德:儒=良心  忠恕  存心养性  执中贯一=(至善地、灵台)
      道=谷神  感应  修心炼性  抱元守一=(蓬莱岛、灵关)
      释=菩提  慈悲  明心见性  万法皈一=(涅盘天、灵山)
      耶=圣灵  博爱  洗心移性  默祷亲一=(天国)
      回=灵光  清真  坚心定性  清真返一=(净土乡)
    既明明德之后,不可独善其身,必要兼善天下,以此明德推行于世,用以觉世诱民,实行外王之学,显扬明德之圣功,又须者在亲民新民也。
在「亲民」
    「亲」字又作「新」字解,是言亲爱天下人民令行人伦纲常大道,革其旧染之物欲使其重作新民也。(人伦又曰大伦又曰五伦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欲新民者必先使其自明本性之明德,而新民于天下,协和万邦,以亲九族,能率性而行代天行道,宣扬道德普化众生,故中庸云「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盖有无道则天人路迷,不知来源何能归根,有道无教则师生道绝,不知明德,道无以继,何能新民,道全于已可以继天立极参赞化育,道教于人可以宏道新民代天宣化,继天立极参赞化育者明体也,宏道新民代天宣化者达用也,明体者自明其明德也,达用者教人明其明德即新民也。
    经文「亲」读作「新」者非亲不新,师生之道无间,亲疏远近,同一视而教育之,熏陶渐染,德化渐新,师生之情渐亲,仁风广被渐远,化四海同登仁寿,连亲疏而成父子,孔门弟子,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贤三千徒众。当初大部陋巷草野之人也,及至明了明德身通六艺之后,尽成孔门高弟,而列国侯王多与之分庭抗礼,无复有草野之习,尽成衣冠道德之士,此非新民而何,现今圣庙布满海内,圣教洋益八荒,而七十二贤与天子同庙配享,而其后代子孙同派起名,此不但新于一世,而能新于万世,不但亲于一代而可亲于万代也,由此观之,新民之必须亲民,民愈新则民愈亲,新至旧染去尽,亲至百世不改,此方可谓之新民亲民也,亲与新一而二,二而一也,故曰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者止于当止之处,至善是须臾不可离之明德至善地之谓也。
    何谓在上于至善,至善即无极之静地,无极之理为至善之体,神为至善之用,新民非新于一时,应新于万世,故当止于至善而不迁也,尧舜捐让故韶尽美尽善,汤武征诛,虽尽美未尽善也,止于至善者,则尽于道矣,至于道,则理为至理,善为至善,诚为至诚,圣为至圣,人为至人,至善为何则明德之所在也,即新民之枢机也,学人多不知止于至善者,皆因不知天有理气象之分,性有理气质之别,心有道心人心血心之异,神有元神识神魂魄之不同。
    质性肉心魂魄出于象。
    气性人心识神气数之命出于气。
    理性道心元神天赋之命出于理。
    象则暗而不明,气则有明有暗,理则本体常明即至善之本体也。
    三极递化,有无混一,显微无间,两在不测,彻内彻外,非内非外,放之弥于六合,此明德至善之费也,卷之退藏于密,此明德至善之隐也。愚人执象以五行之质为道,团沙为饭,苦死无成之道之。贤者以五行之气为道,仰箭射空,力尽终坠之道也。圣人以五常之理为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化圣神之道也。
    盖明德虽人人所固有,然自有生而后,拘于气禀蔽于物欲,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盖非生知之圣,大都有而不知其有,上古圣神,乘时应运,聪明天诞,体无不具,用无不周,万化在乎宇宙生心,始于明德,则继天立极,终于新民,则代天宣化,至善止于一人,则德无不明,至善止于人人,则民无不新,果能上于至善之至理,则神智圆通,虚灵活泼,虽寂然而不动,乃有感而遂通大化神圣,可从而至,贤关圣域,可从而登,止之则狂可作圣,不止则圣可作狂,止于终身,则为万世之圣贤,易曰艮者止也,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止之,之法奈何,必访求真师,指点明路,超气离象,洞达神明,知其明德至善之所在,知空中之不空,识无中之妙有,然后清心寡欲,修心养性,守颜子之四勿,效曾子之三省,体论语之思无邪,由有思而入于无思,由有为而还于无为,便是在止于至善。第十八章  说中庸
    中庸一书,原亦由于礼记中有所抽出,乃孔子之孙名假字子思之所作,子思授业于曾子之门。独得孔门传授心法忧道之失传也。
    乃述孔子所传之意,以作中庸经二程子表章之,后朱子集注之时,分经分传,以定章句。合大学论语,孟子为四子书,后之学者,始知二书之宝贵,以大学为经,以中庸为纬(汉贾达之说)尊为至宝之经书也。英国公使亦曾说「中国不虑危亡,因有四书五经之宝书,自可以五治平之基矣。」朱子集注之时乃引其老师程夫子之传述,以为序,故人笔则称。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夫中庸一书,乃到圣相传,心心相印不外乎性理心法,言理则莫玄于天性,言功则莫大于道教,诚能志心是编,朝夕玩索,心领神会静而存养,以戒惧之功致其中,动而省察以慎独之功致其和,诚诚不思,穷神知化,不惟于风俗世道有所裨益,且能克造其极,而天理得以中和,阴阳赖以燮理,四时顺序,寒燠咸宣,二气氤氲,风雨时若,万灵各适其性,而遂其天,诸物各安其命,而遂其生,大别为四支,分为三十三章,以述圣祖之圣道。
    第一支=白天伦章至第十一章素隐章,朱子释之曰首章乃子思述夫子之心法,以立言,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善不可离,次言存养有察之耍,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则性自我尽,道自我成,教自我成,受命于天者吾能全其天,而通其化盖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一体,万物同性。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矣,通章以性道教为纲领,下十章乃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支=自第十二章君子章至第二十章问政章子思立言,以明道不可离,通章以费章二字为主,下八章引夫子之隐以明之。
    第三支=自二十一章自诚章至第三十三章至诚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以立言,下十一章,子思反复推明此章之义。
    第四支=三十三章衣锦章,前第二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体,复自下学立心之始,推言戒惧慎独之事,以驯致手其极,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此章与首章首尾相应为中庸一部之结束也。
    首章言天命而及体道之功,自天而推之人,此章由为已,而及上天之载,自人而达乎天,可见中庸一书。只一尽人合天之道而已。
    中  庸  释  义
1.中  庸
    「中」字之义乃口中一直,上通天外之天,下贯大地九幽,「口」字范围上下左右四方即表示宇宙之意,「∣」一直者即是无极之真理,太极之一气,至中至正,法一之中道也。
    「庸」庸者乃无过无不及,平平常常,坦坦荡荡之谓也,并非高远离奇之事,亦非卑俗简陋之行,至平易而无奇特,至真常而无更变,孝子仁人必由之路,圣贤仙佛必守之经,虽是日常之人道正是由此人道而达天道之正路。
    「中道」中道者,中央戊己土之真中,真空生妙有,真虚统至实,由无形而生天地万物之有形,由无声而发天下万种之有声,万灵万汇之所从始四端万善之所由生,即先天之理,无极之真是谓真天大道之奥窍,吾佛所谓至善地,亦即是专司造化之黄老,博土为釜,安炉立鼎,斡旋造化之丹丘也。
中与庸:
天命之谓性之性处=中。
七情未发……………中。
隐与微............中。
率性之谓道之常行=庸。
发而皆中节........庸。
费与显............庸。
自诚明乃明体而达用=中则必庸
自明诚乃明用而达体=庸则亦可中也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闻。无声无臭,隐微慎独︰中之体也。
三达德,五达德,九经三重。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庸之为用也。
知其道本,则谓中............内圣之学也。
达其德用,则谓庸............外王之学也。
中与三教传统
    按中庸二字,为圣门传授心法,其精微奥旨真使人莫可思议,尧以「允执厥中」四字传于舜,舜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传于禹,禹以是传于汤,汤以是传于文武周公,其后老子传于孔子,孔子传于颜、曾、思、孟、西天笠,释佛传二十八代,达摩西来,老水还潮迨至慧能六祖,道传儒门,至今圣圣相传,四千余年矣,中华应运,大圣杰出,心法传授,皆不外此「中」,金刚经第一分如来佛之「敷座而坐」之一剎那间就是传此心法也。第二分中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之一剎那间,亦即是指授此中也。而子思子又以「庸」益之,是为真常不忧之道,常行不易之理也。
中与易
    学者果能达不易之易,则造诣天地造化之大本,谓之圣域。能达变易之易,则明于造化之妙用,谓之贤关。圣域无为,是为天德,贤关有为,是为王道,若只知交易之易,则知显而不知微,知有象而不知无象者,未足与言道。
2.中道之妙用
    苟志于道,欲达贤关圣域者,必须先致知大道之本体,真理之妙化,太极五行之化工,达乎理之妙化,则入于圣域,明乎气之妙用,则入于贤关,惟狂克念可作圣,惟圣罔念可作狂。
    夫大道之本体,五太之先,不古不今,三才之后,非先作后,其实际之玄妙,却又无而非无,虽然视之而不可见,听之而不可闻,体物而不可遗,实是无物不有,无处不在,着言有又未尝见其有,空空洞洞,无有朕兆之可观,浑浑沦沦,未有形状之可指,此天道之隐微,性理之奥秘,可以神会,实不可以言传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无中之真理,先物则谓之道,物则谓之理,在人则谓之性,分而言之纷纷纭纭,莫不皆是此物,合而言之,万法归一,亦莫不是此物也,此物有无混合之机,浑同色空之妙其无体之体的妙道,无中妙有之真理,无而非无之本性,总不外存于无极之中,谓之中道,故曰「中」曰「道」曰「体」由无极之中道化入太极,应变于五太之始,五太者何。
五太
有理未有气:太易
有气未有形:太初
有形未有质:太始
有质未有体:太素
理气形质体用具备:太极
3.造化之玄妙
    由理而生气,一气化二气,而分阴阳,是谓两仪,形质由是而着焉,阳为清阳,阴为浊阴,而清浊判焉,清阳轻清上浮而为天,浊阴重浊下凝而为地,混沌既分,天地成矣,虽有天地未有人物,空洞枯寂,不成世界,是以无极圣母,凭太空虚无之气,分形分性,孕育五老,命其专司造化之职责,此五老各具一性,各居一方,东方曰木公,西方曰金母,南方曰火精,北方曰水精,中央曰黄老,是为五行元祖,于是抽爻换象,木公得阴像奼女故又称为木母,金母得阳象婴儿,故又称为金公,自此婴蛇诞育原人,是谓天生人也,于是三才立,世界成矣,由是生生化化而造化之基立矣(造化之大源详载第一程第十八章)然无极与太极实非两物,无极即是太极,太极即是无极,假使有无极而无太极者,则无极之实理,成为空寂,而天地人物,不能有生化之妙,恰如有资材原料,而无工厂机械一样,有太极而无无极者则阴阳不能有变化之功,而太极无有造化之妙用,有如有工厂机械而资材料只徒空转机械成何用呢!是以有理便有气有体便有用,有道便有德,有无极便有太极,有中便有庸,故中庸二字为修道人所当行之道也。
4.赋性之流迁
    嗟夫人生之赋性本同,而气禀则异,秉于理性之正者为道心,秉于形气之偏者为人心,发于血肉之私者为血心,三者恒交错于方寸之间。
    理胜于气,则道心见。
    气胜于理,则人心见。
    质胜于气,则血心儿。
    今世人部以人心血心为一身之主,而道心反听命焉,是以危者愈不安微者愈难见。动静云为,尽失其常,机谋变诈无所不至,是故不能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是以孔圣慨叹曰「中庸其至乎民鲜能久矣。」
    又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曰「道其不行矣乎。」
5.中庸之道诚难行乎哉
    夫中庸之道,乃最平易无奇,易知易行之道,何以似此难行哉非难乎行也,只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等之原因耳。
    果能效法圣贤,如颜子虽知虽贤,而不蹈于「知者过之贤者述之」之等弊,曾子虽鲁,而不至于「愚者不及也,不肖者不及也。」等之讥,苟能一日三省。拳拳服膺,以诚于中,而行于外以慎独为入手之工夫以至诚尽性为了手之方法,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患乎中庸之不能行者乎。
天命之谓性
    「天」天有三十三天,此天乃指三十三天外之无极理天,至静不动,至理常存,主宰宇宙万有之天也。
    「命」命犹命令,即赐予之意也,理贯三界,大化流行,使万物各安其生,使万灵各尽其职,故曰命。
    「性」者人之所得乎天,无极之真理即天命也,亦即所谓虚灵也,而实皆体备于我也,天命之谓性,见天外无性,凡嗜欲与顽空,皆非性也,性本无形,动生万善,得之理天者,神为元神,心为道心,开窍于目。得之气天者,神为识神,心为人心,开窍于口鼻,故人之目通理天,口鼻通气天,但是如鱼之在水,鸟之乘风,然通而不知其通,其所以不得大通终通,与之合而为一者皆因物欲之引,情思之蔽故也。
    本性蔽于情思,情思役于物累,是以迷真逐妄流浪生死,而鬼关禽关,于是乎入矣,贤关圣域于是乎远矣,所以必须率性而行者,即要葆此中存此性,养此元神,历代圣神,继天立极,继往开来。
    道曰炼性,释曰见性,儒曰养性,耶曰移性,回曰定性。总不外葆此中养此性也,夫性道乃无极之真理,动而为太极,分而为阴阳,布而为五行,生化万物气聚成形,而理亦赋焉。
    天以元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仁之性。
    天以亨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礼之性。
    天以利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义之性。
    天以贞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智之性。
天以「元亨利贞」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仁礼义智」之实理。
    信之性,盖在人在天,虽有性命之分,而其理之寓于气,未尝不一,人性物性虽有气禀偏全之异,而其理之至善,未尝不同,是性命于天乃天命之谓性也。
率性之谓道
    「率」循也,各循其性之自然之谓也,盖性分之中,本具八德,兼备万德万善,具足良知良能,所谓具象理而应万事者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理至当不易若大路然,要知率性之法先知性之体在率性的地方。
    儒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曰「应如是住」「应作如是观」耶「圣灵充满」必以十字为寄托此皆率性之所在也。
    道之感应,释之慈悲,儒之忠恕,耶之博爱,回之清真,亦即是率此性行此庸也。
    朱子曰率循也,人能率性循气而行使入贤关,息气合神,则入圣域,入贤关者,气还太极天也,入圣域者,神还无极天也,知其气而养之,塞于天循贤人之道也,知其神而凝之,范围天地圣人之道也,故曰率性之谓道,果能
  循仁之性:自父子之亲以至仁民爱物:仁之道,
  循义之性:自君臣之分以至敬善尊贤:义之道,
  循直之性:凡进退周旋之文恭敬辞让之节:礼之道,
  循智之性:凡是非曲直之别邪正真妄之分:智之道,
  循信之性:自朋友之交信而无妄:信之道。
    率性者何,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之谓也,愆者过也,圣贤之过者。多入于顽空,忘者不及也,性情之卑者,多沦于功利,此乃偏而不中者也,率由旧章者,知上帝与我之旧物,而率由之谓也。
修道之谓教
    圣人依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八德,万善立法,以垂训于天下,修节正道,推行法则是谓之教,而教非强久以本无也,性道虽同,而气拍物蔽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依其本性所当行之理为之品节防范使过不及者,皆有以适乎中,为辨亲疏远近,使之各尽其性,行道立德为法于世,如孔子遗致之礼乐刑政,文物制度,诗书经典,使后之学者敦伦达理,明礼义知廉耻,人人各知所以修身,各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则仁之为教立︰为别其贵贱之等︰使之各尽其分,
  则义之为教行︰为之制度节文︰使之遵守不失,
  则礼之为教得︰为之开导禁止︰使之有别不差,
  则智之为教明︰为之去伪存诚︰使之真实无妄,
  则信之为教着︰推之天下之物︰则亦顺其所欲,
    以上乃中庸三纲领,即同于大学之三纲领也。
由天而至性,由性而至道,由道而至教,此性、道、教三则一,一则三,是不可分离的,修道之人先明体而达用,由用而返还先天真如之体也。
    天命之谓性,即大学之在明明德。
    率性之谓道,即大学之在亲民。
    修道之谓教,即大学之在止于至善。第十九章  说道德经
1.老子之略历
    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火只五千,合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可知阴符,道德二经乃道书之权舆也,但言简意深,非上智者莫能明其奥义也,按阴符经乃轩辕黄帝之所作,道德灵文乃老子之遗书,但老子究系何人,据神话所说,在商朝第十八王,阳甲七年,民间有一妇人忽得一异梦,独自夜行于星月皎洁夜凉如水之原野,忽见天上有一道白光射来,定睛一看,却是一颗斗大的明星,从此以后腹中发生变化,竟怀孕了,足足怀了八十一年,至武丁一世,那一日妇人坐在李树下休息,忽然由左胁而生迎风而长,周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遂指李树为姓,即是一个白发盈头的老子,乃取名李耳字伯阳谥聃,因怀孕到老而生,故又名老子,诞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父韩干,圣母玄妙玉女,又有种种之传说或说老子有三人,一曰李耳二曰周太史儋,三日老莱子,或说老子生于周襄王时代,父李无果,母尹氏。祷阳山而得儿,怀孕十六个月,有一夜尹氏梦西方有一颗大星,落在怀中,翌日到已午之交果然生下一男孩,毛发纯白,五官异人,耳有三漏故名李耳,又呼老子,及长入阳山,从师上谷先生,学习长生自然大道,又得尧老秘传,采取百草炼制丹丸,可治瘟疫百病,学成归家,父母已代他聘一孤女,(申子狐之女)为妇,因此女乃敌国陈人不见容于楚,不得已乃远走西歧山避居,穷途借宿老莱子家,以丹药医治老莱子母呃逆之病以后苌弘望气荐贤于周敬王,用为柱下吏,寻迁为藏宝,他的为人极其守礼,因此守礼著名,故有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受老子赠言(孔子略历参照)故孔子曰「吾知兽之善走者,可以为网,鱼之善泳者可以为纶,鸟之善飞者,可以为赠,惟龙之为物吾不能知其何以乘风云而上天耶,老子其犹龙乎。」之叹,自是以后老子便有归隐之意,遂弃官西行,走一高山进谒窟石翁,翁赠以青牛,西出函谷关,受关令尹礼待,逗留关中,着道德五千言,此道德经之由来也,从此西出函谷关莫知所之。
    老子之来历,若是种种之传师不同,自来就是一个迷,连有名之史官司马迁,亦不能清楚,如有人说老子即是老莱子,而老子演义又说老子远走西岐山夜宿老莱子家,可知其说之不经者明矣。
    总而言之,老子乃大圣人也每边旋乾转坤道劫并降之世,他必负道而降世,次次改名易号,历劫渡人他的真跟脚,既属天机,自然不易使人知道的,亦不必强要稽考为是。
2.道德经之玄奥
    太上老君道祖也,天运循环,历劫变迁,每负道而降世,常历劫以渡人,柱下赠言,犹龙之叹,亟谷遗着,道德五千,立天地人之大道,化今古世之大经,夫道德之精微玄奥,岂易言哉,内蕴玄门神妙之精奥,外着修齐治平之圣道,寂然不动,神化玄通,成物化物,处世度人,超万有而独尊,历万劫而不坏,道超天地,德炳日星,道大无伦,故曰天上地下惟道独尊,德大无匹故曰万事万端惟德独贵,道之大也,为天地之大本,德之孔也为万有之妙门,道不单行必有德以匡之,德不独立必有道以淆之,故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3.道德经之精义
    道者德之本也,德者实践于道也,道本理性,根发于天体,备于身,常而不变,为万物生生之主脉,是为道。德本行也,体居于内,用施于外,为渡世之准轨为人生行为之定则,是为德,成于己,而立于人皆道之周流,而德之存发也,经者径也,希圣学佛,必由之路也,求仙学道之至理,为万古不易之天经地义也,天下之物无不生于道,故道为天下之至尊,宇宙万物无不成于德,故德为天下之至贵。
    万灵万汇非道而不生,非德而不蓄,生之者,不自有其道也,不自有其道,所以道之尊,故道尊而无上,蓄之者,不自有其德也,不自有其德,所以德之贵,故德贵而无伦,道本无形,德本无迹,至道之理,善应于万物,未兆之先,至德之妙,含蓄于万物未形之始,与吾儒成已成物相表里,与四书五经秘旨相发明,与周易大方相洽合,言言真谛,句句珠玑,但言曲而理微,且人性有顿渐故世人未易尽其妙,群迷未易得其诠。
    道本无言,非言莫显,故太上始有五千言,经本难明,非明莫得,故修人必读于是经,读是经者,必须正心诚意,究是理者必要致志潜心,康熙帝云「夫道由心得,经以印证,信斯言也。」
4.三教之立言
    夫三教原属同源,同出一理,其立教主旨,言虽异而义,无不同也,但各教之立言立论各有特征之方式。
三教立言立论方式:儒重「证言」︰实践论
                  佛贵「密言」︰超世论
                  道则「巵言」︰绝对论
    「巵」为漏斗是空而无底的随注随漏,自身却滴水不存,老子设教主义正是如此将自己譬作漏斗,以宇宙之自然和大道之真理,统比作水,统由自己之漏斗中流出,直向世人宜泄,并不隐秘亦不掩蔽,老子自身正是代表真理之发音人,所以老子之道向来被世人,称作绝对论者工因此耳,因其道为超天地之道,其德为不名德之德,虽然已全盘托出,但世人却感觉得悠深玄奥而无法可以理解通彻,然并不同于佛之「密不轻言」不过是「言不易知」而已耳,故当时孔子有犹龙之叹,世人之不易窥其底蕴者,固不足怪也,名士山西举人,宋龙渊先生,致仕专修清静无为之道,特注道德经,详明经义,洞彻奥旨,一见明如日月于中天,一悟如获宝珠于囊襩,要知道德之玄妙,大道之体用,真修实学之士,舍此其何所属耶。
    观  妙  章  第  一
道可道非常道
    先之「道」字是大道之道,可道之「道」字是既述之意义,「常」是直静悠久谓之常。道者先天之大道也,先天地而有,莫能知其所先,后天地而存莫能知其所后,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莫大小,莫方圆,大逾极天际地,小过织芥微尘,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万物得此而方生,万灵失此而绝命,至玄至妙是谓无极之真理,太极之大道也,杳杳异异有而不有,恍"惚"无而非无,莫可思量,莫可测度,所谓捕风捉影,风虽无形且有声,尚可量,影虽无体且有翳,故可指如此大道,无可量,无可指何能以言语说述耶,是以谓之不可道之「道」。可道者,凡有所形容,有所指示可以落言句者便是可道,此可道之道,既可以言语说述,既有形容,有所指示,必非真常悠久不变之事,必有所忧易既有忧易岂能常久乎,故曰可道之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先之「名」字即是无名之真名,可名之「名」字即是有名象可名之名也。
    夫大道乃无形无象无方所无朕兆,无端倪之妙无妙有之物,真常不易恒久不变之妙,故不可名,圣人虽强名之曰道,毕竟是无名,可名者乃指天壤间形形色色安名立字之名,比乃有忧有易非永久不变之常名也,故曰非常名,修道之人不能悟名之名实虚假,悟无名之名是真实者,即可至于万法皆空之境地矣。
无名天地之始。
    混沌未开,鸿蒙未判之前本无极也,无名也,无极动化太极清浊始判,阴阳始分,天地成焉,天地尚在无极大道之后,故曰无名天地之始,在人而论,即胎初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寂然不动之地,此则人心中无名天地之始也,修道之人,若能知此无名之始,便知天地之始,一切有名者皆属后起,皆是变减不常而非常名矣。
有名万物之母。
    大道既无名又言有名者何也,盖因大道本始于无极,无极未动时,虽体用具备,未生变化之作用,未显造化之功能,寂然不动渺无一然,故无名,及至化入太极由理而生气,由气而生形,由形而质,由质而象,由象而体形色着焉,而名立焉,天地根于形色未着无名之无极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万物生于形色既着有名之太极,故曰有名万物之母者不亦宣乎。
    所谓道(无极)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由无而生有,以一而化万,是谓一本化万殊,皆从无极所生发,经太极之造化,皆是无始自然之妙道所生者也,人能知此无名之始有名之母,便知万物各具一性,实同于一性,虽各具一名,实本于无名也。
故常无欲以观妙。
    常无者即无始无终,无声无臭,无象状之可言,无名字之可立,千古不易,万世不变是谓之常无,然无而非无,无中可以生妙有,生生化化由此始,育圣养凡从此生,若由有而生有固无足异,因由无而生有,乃所以为妙也,此是太上欲世人在此常无之中要观其至道,生化万有之妙者也,故经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者即此义也。人果能观常无,而会心于其妙,则知常无者,即无名天地之始,为修道人悟道之归着也。
常有欲以观其微。
    常有者乃无中之妙有也,是赞之常有,由此常有之变气气凝质体而成宇宙万有之有形有象,古今东西在在皆然,然究此常有,最初之生源,发于何处,生于何物,须反观万有至于坏灭时,其形体何在,声色何存,结居总归于无,由此还源返本之实据而推之,可知有归于无,其本源则无也,本源既无,何以能生万有,是以知其源虽本无,而实非无也明也,源非无而不见其有,不见其有,而能生万有,是以圣人欲由此以观其寂然不动之妙也,由此寂然不动之妙理,动生二气阴阳互交,由气而形,由形而质,由质而象,由象而体以彰着宇宙间形形色色之万有,由是可知此万有者皆由于妙无所化出,生生化化之徼而生者也,而生化此确确实实之妙徼也,人果能观常有,而洞其徼则知常有者,即是有名万物之母,为修道人入道之标的也,妙为生化之本,徼为造化之源,由妙而徼(由无即有)一即二,二即一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谓常无常有也,有无之名虽异,其实皆由无极之所出,故曰同出,名不得不异者,因为「无」可以无名,断不可以言有万物之朕兆未形也。「有」可以有名,断不可以言无,万物之形色已着也。「玄」者不可捉摸,不可端倪,无形象,无言说,至静至明,至圆至活,至真至常,浑化无端,妙用无方是以谓之玄,故经言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朕兆,无端倪,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可谓之玄矣。至极之又极,微之又微,真之又真,妙之又妙,岂非玄之又玄乎,是以观于无而识玄之,现于有而识玄之真,观于有无之同出而愈识玄之变化无穷在太虚为太虚之妙,在天地为天地之妙,在万物为万物之妙,一切有形有色,莫不出于此门是以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夫大道渺茫幽深,玄而莫测,妙而难言,实难以形容其变化无穷之至玄至妙也,朱子云,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至大万物至繁,皆不出吾人性分之中,故欲明虚无玄天道之至理,造化无穷之玄妙,可以远观天道之运行,阴阳之消长,万物之生灭近取自身以「常无欲」以验止水澄潭湛然清静之妙心处,此便是性理道体之所在,亦就是无名天地之始之常无妙处也。
    复次以「常有欲」以验无寂灭之自性一着欲念,则念念横生,事事物物形形色色层见迭出,所谓万法由心生,故亦相当于有名万物之母之常有处也,此皆由常无之妙道处,而化出常有之徼德也。人能在无欲之时常观心体之澄静无为之景象,再观心念一起之有欲时则万法悠然而生之实情,以此可以证天道「常无」之妙「常有」之徼,自不难悟入矣。第二十章  说金刚经
1.金刚经起始
    金刚经原是由大般若经中抽出来的,按这大般若经,原名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乃修道学佛之主要的经典,共有六百卷,其中之第五百七十七卷,旧译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鸩摩罗什译)其后的新译为「能断金刚分」(三藏法师译)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简称曰「金刚经」。
    本经乃修道者,最必要的经典,其本文虽是无多,而言浅,但是其中的藏义悉是,如来佛的心法,能生发妙,智慧的源泉,超生了死得证涅盘的正法,超彼岸登极乐的一条正路,悉在其中,所以经中有说一句「读万卷经,不如常参金刚经一卷,既通三十二分,不如实悟「应作如是观」一句,由此观之就可以知道此经是怎样的宝贵的了,这正是学佛之核心处,古人评论此经,曾谓「辞有尽而理无穷」此经因为这般的重要,所以特从大般若中抽出成为全经,就是这个缘故呢?
    这就是同于儒教之学庸二书的来历相同,因大学一书乃是儒门初学者,入德之门的经典,中庸是人生的实学的宝贵的典籍,所以亦是从礼记中抽出而成为专经,其后经程子朱子分章注释此二书的真价就提高起来了。
    按这金刚经的原经,乃是梵语,至无分节目,一气呵成的,以后由鸠摩罗什,除了紧要处保留原音以外,皆意译成为汉语,又经梁武帝之昭明太子将全经分为三十二分,另加上分名的节目,使经旨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却不是原来固有的,这又同于程,朱之定章一样。
    当时佛说是经的地方,是在中印度,舍卫城南边之给孤独园说法的次目,是在佛说「大般若」十六会中的第九会的时,所说的时期,是在于中国周穆王九年的时候,因为这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之多,前后共经二十二年,方才说完,故讲经地方和法会次数计有四处十六会。
四处十六会:
王舍城之灵鹫山...........……...一会
同............………...........……...六会
宝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三会
同........................……………..四会
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
王舍城竹林园中白露池边......一会
    佛一世说法,皆是应机而说,对症投药并无定法,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此正合孔子之因才而设教之义相同,所以佛一生皆是现身说法并无著作,至于本经之成立者,乃出于阿难之手记,是从佛与须菩提之问答,一段说法的记录,并不是如来佛所遗着的,恰如儒家的论语一样,亦是由孔子之弟子们所记录而集成的,亦不是孔子所遗着的。
2.鸠摩罗什及玄奘法师的略历
    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国人,父名罗炎,是印度人出家后往龟兹婚于国王之妹什婆,而生罗什,自幼聪明,七岁出家,对于佛学大有深造,秦主符坚慕,其道誉,发铁骑七万将军吕光,往征龟兹,掠得罗什,旋闻符坚已自灭,吕光乃独立于北凉,后秦主姚兴,代凉灭吕光,始迎罗什入长安,尊为国师,专事译经之事业,译成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卷,为中国佛教史上之伟业也就中这「中观宗」「三论宗」尤为后世所景仰的,至弘治十五年七十四岁入寂,临终时,曾言「吾所传无谬禁身以后,舌不焦烂」火化后果然。
    玄奘法师,为中国「法相宗」「俱舍宗」之高祖,东洋史上之大旅行家,并佛典新译之典型者,于隋之仁寿二年。生于洛州,姓陈名祎,出家后改名玄奘,因精通三藏(经、律、论)故又称三藏法师,最初学大小二乘,选生疑意,故生起探索佛经的原本之心,于唐贞观三年,由国都出发,指向印度入那烂陀寺,从长老戒贤,学「唯识论」之奥义,又巡拜印度各处佛迹,获了巨大的原本经典,贞观十九年始回中国(十六年)归国后,专司译经事业,所译者,大般若经,瑜伽经,俱舍经,其它共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卷,遂成新译之祖,又着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述印度见闻之情形,作佛教史上重要参考责料,门下弟子三千余众,至麟德元年,在玉华宫入寂,年六十五岁,敕谕厚葬,当时会葬者,超过万余人,可见其功德感人之深了。
3.序    分
    按古藏真经,本无分定节分,后经梁武帝之昭明太子定为三十二分,且另加以分名,此三十二分中又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点,名曰,三分科,后来遂成为佛教者译经上之通则了。
a.序分:就是「法会因由」第一分,因尚不是本经,故称作序分此序分中又有通序和别序之别。
    通序者是由「如是我闻起,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止,这是与他经共同之点,故称通序。又曰「证信序」
    别序者。自「尔时起至敷座而坐」止此乃局于本经,异于他经,然虽不同于他经,然亦不出序意。故称作「别序」又曰「发起序」换言之,本经序分上之别序,正是本经之正序也,虽言之曰序,而序中却藏无上经旨在焉。
b.正宗分,由第二分至三十一分因这是本经之主体,故称正宗分。
c.流通分,是流通后世之总结分,即最后之三十二分也,是乃举述本经之利益,把全经之经旨修炼工夫,应当破一切相,灭一切法,三身应复归一体,不殊总归一本之真旨,统归纳于如如不动之法身,至此真空无相之妙道,才算圆满,统摄于极峰,故无上般若妙法,至是遂成,佛之一片慈心于是乃告功德圆满矣。
4.说法会因由
    这法会的因由,就是阿难记经之当时,阿难随待如来佛在拘尸那城附近,酰兰若河的地方,佛在这个时候,已是快要圆寂,阿难见师父快耍临终悲从中来,侍侧号哭,这时候诸弟子二三名,见阿难号哭,因劝阿难曰「师父在世我们可以随时间道,师父死后,我们已没有法请教,哭是无益的,不如趁须父未死时有此四件事作可以请教师父指点。
第一件「师父死后,应以谁为师」
佛答以「波罗提木义(译成戒律)」
    佛何以不指出承继者为师,而要以戒律为师呢,殊不知戒律则无相之真师,在制化二教中,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制教中,戒律重在躬行实践,若只以人为师者,只求多知而不重实行,既不实行,何异无知,所以从化教所学来之教法,依此戒律来助成实践行动,才能迈入真修之本格,是以这戒律之功用,相同于儒教之慎独工夫,虽在不睹不闻之地,亦能时时竞戒慎,如此才能众善奉行,有益于众生,而成为意诚心正之君子,若只有化教,而无制教者,虽知而不行,有何益处呢!
第二件事「师父死后,应以何为住」
佛答以「四念」为住。
    1.观身不净:种子、住处、生前、死后究竟不净,知身不净便能生出厌弃污浊求生净域之念,不以色身为重。
    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是苦恼,既知是苦,自能生起出苦之念。
    3.观心不常:人心瞬息万变,无有常心,能观透此不常之心,这才能去妄心,求真心。
    4.观法无我:人生惑业苦之造成,皆因此「我」字而生的修道之不成亦是为「我相」如作能常无我观,则万念不生,道心常住而见自性矣。
第三件事「师父死后,应以何为法」
佛答以「摈」,就是不理他,不与他合作(因恐弟子中人心参差不齐生出不法者)
第四件事「金刚经起头,应用什么文字」
佛答以「如是我闻」这一句原来是个证信序,就是证明经文是确实不错的,是要启示未后介众生之信心,各经典共通皆有的。
5.说经名
a.金刚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而不变,喻性之不更不变,不死不灭
                      刚而坚利,喻性之至大至刚,充塞天地
                      光而透明,喻性之洒陀玲珑,光明寂照
                      不沾尘垢,喻性之纯白无染,照诸法界
                      珍贵希有,喻性之至尊宝贵,无可比拟
    此正同颜子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孟子之「浩然正气」大学之「明德」中庸之「天命之谓性」老子之「谷神不死」。此本性本是无形无相,不可言说的东西,但不言不说又不能明白其奥妙,足以只好借物来影射以言语来形容了。
b.「般若」此二字是梵语,译为「智慧」为解脱上之前锋和破迷除惑之慧剑也。此智慧不与后天之聪明相同的,后天聪明是由形的脑海而发,智慧是由于无形之性海而生的,此智慧在儒谓之不虑而知,良知良能知仁勇(三达德)。即老子所谓「自知者明」之明「明白四达」之明,知于外谓「机智」,知于内谓「自明」人之不明逆者,皆因有知外之践智,而无知内之自明故也,故机智愈多,内明愈少,故修人宣弃机智而求自明,黜聪明而用智慧,自然抱扑还淳,少思寡欲,心德自明岂但自知,即天地古今,上下四方,无有不知也妙哉,不见之中,自能照见,不知之中,自有妙知,人不能闻,我独能闻,人不能知,我独能知,此老子所谓「妙闻之闻」「知者不言」即此之谓也。
    由此观之「知」之一字,有内外真假之分,知于外则不识之知,仍假知妄见也,知于内则智慧之知,即真知实见也。
理:粗︰粗理易说............肉眼
    细︰细理要详说..........天眼
    微︰微理已难说..........慧眼
    玄︰玄理还可说..........法眼
    妙︰妙理便无可说了...佛眼(五眼智)
    故本经所讲的,乃是如来之心印大法,是最上般若,故加一「妙」字而为妙智慧,其真知蕴于内,而不炫于外,不露聪明。不事机智与俗人不同,老子所谓「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若闷」,俗人虽表现无所不知,实是一无所知,圣人虽表一无所知,实则无一不知也。
般若三德︰实相般若︰如是住降处
          观照般若︰自我所生之妙智
          方便文字般若︰方方法,便便门,依文字言语启发
c.「波罗密」译华语则彼峰。
    人能于苦海中,解脱烦恼,即是彼岸,此岸因拘念故苦,彼岸因克念故乐,在世不能为利欲所诱,不为权势所屈,不因环境作左右,不使顺逆扰心机,如颜子之不改其乐,虽未达至究竟的彼岸,早已脱离苦海入极乐矣。
    所以「波罗密」三字,可作明大道,悟心性,息念止妄,解烦除惑之解脱关键。
波罗密:权波罗密︰在世修心养性之彼岸谓之「权波罗密」。
        实波罗密︰出世超生了死之究竟涅盘之彼岸谓之「实波罗密」。
d.「经」经者路也,可作「径」字看,即指示正修之一条路子,因为众生都有觉悟到生死之可怖,烦恼之可苦,本欲诚意修行,但苦不得其路,其实此路,却不是在天涯海角,原来是在人人自已性中,固有的旧路,应该自动去走的,因为世人,多被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致使这条路子闭塞不通。孟子所谓「山径之蹊间,子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一样,因为这条路子茅塞不通太久了,所以人人迷入曲径,填入苦海中轮回生死地,不知故乡之路矣。
    所以证达彼岸之佛圣慈悲,可怜这些未觉之众生,不能寻出自性中之真径路,故佛将自心所证悟之真径正路,明白指示于弟子们,使人人各知到自己的真性所在地,引起无上妙智慧以达到彼岸之一条路子,当时阿难恐怕佛所说的妙法真旨日久或忘故将佛所说的一言一语,原原本本纪录起来,及至佛圆寂以后,乃将手记中记录,集成书本遗留后世,而为我们修道之借镜,此则现在所有之经的由来也,此不过是真经的写照之文字纸经而已。须知佛当时所说的法,皆是以自己的菩提心之无字真经来说的,若说当时佛是手执此经而说法者,则大谬了,即是大笑话了。
    是以修道者,应依据此纸经,所指之路径,循序而精进,精进不怠,刻苦耐劳,始终如一,能苦历这三十二段的丘陵地带,就可以发见其真径正路了,如只观望不前,虽彼岸在望,遥见他人一批一批的过去,而自己还作席地观,则永远不能到达矣。故必须要真知真行纸经及说经者是不能代替我们行路的。
    念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实行。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