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硼砂怎么办:老赵轻佻,不可君天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3:29
MARK 03
  
  毕竟老赵是皇子,在宫外头的也没住多久就回到了宫里,要接受教育。在这一阶段,宋徽宗老赵接受的教育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王安石的学术思想。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王安石变法时产生了理论工具。当时由于思想界意见分歧,各说其是,烦琐的传统经注已经难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也不能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同时,为了替新法的全面推行网罗人才,也要求对经义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作为科举取士的新标准。这叫统一思想,一致改革!正是这种现实的迫切需要促使王安石颁布《三经新义》。
  
  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正式提出应该颁行新的经义。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王雱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官》等书。
  
  熙宁八年(1075),《周官新义》、《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完成,合称为《三经新义》,而又以《周官新义》最为重要,是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一个月后,《三经新义》便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的根本。
  
  王安石颁《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之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荆公新学"。宋神宗认为《三经新义》可以使学者归一,于是颂之于学官,史载“一时学者无不传,有司纯用以取士”。 可见,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了学者的榜样,而且成为科举取士的规范。
  
  王安石晚年又著《字说》献于朝廷,配合《三经新义》当教材,成为那时的学堂主流课本。
  话说到这里时和宋徽宗老赵无关,因为1082年他才出生。但不妨碍他日后去学习《三经新义》。老赵在学习阶段时,台上当政者是他哥哥宋哲宗,哲宗亲政后摆脱了向天后的垂帘听政,要继承先王遗志,便又往王安石思想上靠拢。这个后面还要仔细讲到相关内容。
  
  既然老赵从小接受的就是改革派王安石的思想教育,那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王安石的那一套治国理念,这也为他后来倾向于用改革派的蔡京等人埋下了伏笔。只是可惜蔡京之流借“改革”之幌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皇位之争】
  
  老赵有无进行皇位之争呢?
  自古为争夺皇位不惜父子相残、兄弟相搏,血肉横飞。此种例子举不胜举,最著名的要属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宫中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手段也真够狠的。好在李世民是位明君,后来就淡化了这件事的“不仁道”之处。还有秦二世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将太子扶苏赐剑自刎。后来又在咸阳市将十二个兄弟处死以及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
  
  特殊历史时期败于皇位下的抢夺者们都没有好果子吃,但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9岁即位,23岁那年土木堡兵败被俘。朝中不可一日无主,于是成王朱祁钰就被拥立为帝,改年号景泰(1451年)。这年八月,英宗被蒙古人释放回京。按理说,这事可不得了,天无二日啊,那朱祁钰应该想方设法除去这个隐患才是正常思绪。可是明英宗没被暗害,而是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生了一场重病,众大臣便请求他早日建储,但也不知这朱祁钰咋想的,居然没同意。结果武清侯石亨等人乘景帝病重时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年号天顺。就这样,时隔八年朱祁镇又坐上了皇位,历史上仅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