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的英语怎么读:怎样才能有效指导课外经典阅读 - 媚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52:12
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三小学        梅尔梅尔
一、对课外经典阅读的重新认识
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是写好作文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学到做人的道理;扩大知识面,丰富业余生活,开发智力,提高协作能力,了解历史,憧憬未来,舒解疲劳,调节精神状态,收集整理利用信息……对课外经典阅读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调整阅读指导的目标。
目标一:爱读书,快乐地读书
了解书的内容只是让学生读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喜欢读书,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把学生变成小书迷,这才能让他们受用终生。因为“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而要让学生喜欢上经典阅读,就得有人引领他们进入书籍奇妙的世界,拉近书与学生的距离,让经典阅读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学生除了影视杂志,惊险武打,世界奇闻,卡通漫画,各学科课外辅导书,网络文学之外,更能自由地漫游在中外名著,科幻小说之中,在阅读中滋养身心,健康发展。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告诉我们:“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也许是课外经典阅读最为重要的目标。
目标二: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非常强调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这些能力与习惯不是在讲书中获得的,而应是老师引导学生大量地看书读书中得到的。对当前的学生而言,即使是经典读物,他们也能粗略地看懂,可能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点给学生指引,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而课内阅读教学,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这样,让所有阅读好习惯成为快乐阅读的加油站,在阅读中进一步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要用阅读引领阅读
对于课外经典阅读,目前,很多学生是从电视或电影上知道和了解名著,然后再去阅读,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教师的指导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角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的阅读缺失。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应该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应该是个读书人,只有这样,才可能用阅读引领阅读,才可能做好以下的指导:
第一,教师应该帮助和督促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将它作为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第二,教师应该不断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与检查,不断改善,探索能让学生接受并可以产生实际效果的指导方式。第三,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应系统总结以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寻找新办法,把下一阶段的阅读指导教出新意、教出品位、教出效果。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接受的事物越来越丰富,面对着那么多新鲜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人永远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去亲历周遭所有的体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阅读,广泛的阅读,它能让人变得丰富起来。别以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师的事,跨学科、大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学会拓展阅读是每个教师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遵循阅读规律,让兴趣引发主动阅读
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应该能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以及何时学。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责任感,而产生了责任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阅读行动才是真实和有效的。
提倡“无为”而读,追求主动阅读的状态
为了呵护学生阅读的热情,给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时,要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无为”而读,读快乐的书。为学生营造一种读书的轻松氛围。“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的建筑自己的幸福”,教育还在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幸福与快乐。而事实上,我们的操作中,常常因为太多的考虑而适得其反。日本《读书杂志》发行人指出:“我倒不是认为老师劝孩子们读书有什么不好。问题出在老师劝学生读某本书时,往往在嘴上说他认为某本书特别有意思,大家可以读一读。可实际上老师在向学生推荐某书时,是否真的因为那本书有意思才让学生去读呢?长久如此,学生发现这是教师指导的一种技巧,就不会相信教师的话,使得指导无效。”
因而,教师在指导中,不要指定什么书目;不要强行规定写什么笔记、心得;不要规定学生什么时候该看书;也不要告诉他们应该用怎样的观点去看待一本书。读书有时候与散步相似,随心所欲也是读书的一种状态。但是,随便翻翻,作为知识的补充是可以,要是长久如此,而不专心致志地读几本,日久天长,也无真功夫。最好是两者兼顾。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课外经典阅读中的指导作用可以这样概括:教师象北极星,没有告诉学生去哪里,但是帮助学生找到了途径。
开放阅读,体验经典阅读的乐趣
因为经典读物自身的特点,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主动地阅读,此时,培养兴趣是关键。课外阅读指导中,要遵循阅读规律,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它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
研究学生趣味阅读也根据不同的阶段有所区分:
——在起步阶段,从书的封面到封底、从扉页到版权页、从前言到目录等认识书。用生动、夸张的朗读来呈现故事,以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
——参与式教学。鼓励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编写故事或续编结尾,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
——开放式教学。快乐阅读教学的地点开放,教师开放,内容开放。
——互动式教学。同学间互动,师生间互动,课内课外、网(校园网)上网下互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作家和学生们互动。
……
引导经典阅读兴趣的形式不胜枚举,最终在于引发主动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主动学习指学生自动担负起学习责任的学习。当一个人真正发生了体验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人类如此丰富的语言的贫乏性,常常体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深切体验,往往以惊叹、呼喊、默默点头或手舞足蹈等到表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头脑中却发生着活生生的图景转换活动。换言之,体验是与生命感动同时出现的。阅读,说到底是阅读者与被阅读者进行心灵交流时不断追问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多形式引发阅读兴趣只是一个过渡作用,最终是让学生主动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朗读,激活课外经典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教师经常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课外经典读物精品段朗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大重要形式。可以小组交流,可以见缝插针在班队会、早会课等各个时间段进行。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这就好像“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的道理一样。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一阵晨风浑忘我,最是堂上读书时。经常的自由选择课外精品段朗读,极大促进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
4、立足基本方法,引导个性阅读
课外阅读基本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可开设专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何浏览,如何精读,如何跳读,如何摘记,如何旁注等。
有时也可以以学生经验介绍的形式进行指导,如怎样阅读序文和目录,什么时候用工具书,如何做"读书卡"等这一类的知识。教师在指导时,只作一般的方法介绍。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和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只要学生能从大处着眼,整体领会,心无旁骛地去读,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会就行了。教师不必作统一规定,更不能硬性要求非用某种方法读不可。因为每种方法都各有妙处。
个性阅读,风格各异
经常通过讨论式阅读和交流式阅读,能极大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能力。但是,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其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可强求一律。个性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较高境界。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尽相同,每种阅读方法各有长处。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对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没有必要进行总结或评价,应当认识到经历就是一种体验,体验就会有改变。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唯有带他们到书海畅游。一个人一旦与有益的书交了朋友,他就会越来越认识自己的不足,他面前就会展现出一个没有止境的世界。
5、学以致用,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习惯
保证阅读时间,追求博览群书
制定阅读计划,确保每一名学生有一个较大的阅读计划;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可以实施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可让学生自带图书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还要充分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阅读网页。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一切阅读资源,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让学生有时间自主阅读,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当前,不少校园里有这样的标语:“让读书成为习惯”,“静静阅读”。这既是提醒大家在读书时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别人;同时也是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抛开一切浮躁,静下心来读书,读经典。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每完成一段读书之旅,就在讨论中交流分享;通过讨论去了解其他的书,激发阅读更多书的热情。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阅读量,也才可能有“举一反三”的博览。
活学活用,让经典阅读进入良性循环
根据学生爱仿效的特点,让他们的所读有用武之地。注意三结合: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课内外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如学生在阅读一些结构上极有特点的文章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从而尝到阅读的甜头。倘若把质量上乘的仿写文积累起来,编印成册,则更能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这样,让学生那种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
课外阅读与各种活动相结合。举办各种阅读兴趣小组,如“读书会”、“文学社”、“阅读组”等,经常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也可开展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如“经典读物知多少比赛”、“我最喜欢的经典读物”等,面向全体,在全校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总之,课外经典阅读的有效指导,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生态,良好教学生态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带有极大的广泛性,实际上可以与他的全部生活相联系。这就像蒙塔古说的:“儿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蚂蚁,都是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的指导与学生的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阅读、思考、交流、实践活动延伸和扩充了学生生活的领域,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二OO九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