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飞车17 火爆狂飙:[]记叙文写作·安排结构的方法之五:欲扬先抑法(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7:33

记叙文写作·安排结构的方法之五:欲扬先抑法(转帖)

 

    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个富家的老太太要过生日,他的几个儿子便请唐伯虎题诗祝寿。唐伯虎落座后,挥笔写下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此句一出,举家亲朋都十分震惊。接着推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震惊转为喝彩。当写至第三句“儿子个个都是贼”时,众人又由喝彩转为震怒。待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尊”,大家无不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诗,为什么能如此跌宕生姿?原因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何谓“欲扬先抑法”?清代著名文学家唐虎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来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读书作文谱》)也就是说,在作文时,为了凸显某种事物,为了激起文章的波澜,人们便常常从其反面人手,先用“抑”笔作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托出本意。例如,贾平凹的《丑石》,先极力把丑石的外形和用途写得一无是处,“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砌墙铺台阶,嫌它“极不规则”;洗石磨,嫌它“质地太细”;浣纱捶布,又嫌它“不够光滑”。其用途,一是石凹处盛水后可供鸡儿去喝饮;二是到了三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观月。丑石不仅样子难看,而且用途也微乎其微。而正是这样一块丑石,却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人们“带来过光明和憧憬”,被天文学家视为珍宝。本文是歌颂丑石的,正是因为有了前面抑的描述,才显示了丑石那种不炫耀宣扬自己、不屈于误解和寂寞的伟大精神。

    运用“欲扬先抑法”要注意好两点:一是写“抑”之笔,目的是为了“扬”。“抑”和“扬”不是对立的,“抑”是为了衬托“扬”,“抑”中藏着“扬”。二是抑和扬要有分寸。一般来说,“抑”和“扬”的落差越大,其艺术感染力就越强,但无论是“落差”怎样大,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都要符合情节的发展。

 

    范文链接

 

邻居阿麻

    王选平

    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一年多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40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单身汉没有空闲,管闲事管到了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炭窑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高兴得直翻跟斗。正当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拦住我们:“看我不告你们的爹娘?”回家后,我们都挨到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瘁。”这时,阿麻便要追击,我们“哗”地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出外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将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好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条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业。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四角。阿麻“发”了,腰包胀鼓鼓。有人骂他“黑心肝,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

    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小桥落成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二千响响过以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镇的人。”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不知是哪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以后,阿麻每天目送孩子们去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鉴赏点击

 

    阿麻是本文所要讴歌的主人公,可文章的开头却是极力展现他令人烦心的“丑样子”。阿麻“脸麻、腿跛、背驼”,40多岁了连个媳妇也没娶上。不仅“我们不喜欢他”,就连“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小镇西边的一条河上的小桥被冲走,阿麻“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这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都认为“他在积德”。人们果然没有看错,第二天他就开始了收费,起初是一角,“后来竟涨到四角”。“有人骂他黑心肝,赚昧心钱”。阿麻不仅“形丑”,而且“行也鄙”。等到小河上石拱桥落成的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随着镇长的讲话,人们得知是阿麻用摆渡六年挣的钱修建了这座小桥,于是,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凝住了:“镇长的眼圈红了”,“人群中有人哭泣”,“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人们为阿麻雕了个半身石像,阿麻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

    作者巧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情节上的跌宕与悬念,掀起了感情上的怨逆与悲喜,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