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乙烯酯: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49:44

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学佛的人,必先养成一个‘人’应有的优良品质,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譬如要造摩天高楼,必先巩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过。我们平日举止行动一定有很多缺点,应该常自检点,发露忏悔,努力改正;并要养廉、忠职,要慎言、择交。勤息贪、嗔、痴、慢,戒除杀、盗、淫(邪淫)、妄(妄语)。

二、要存心诚厚。常常悲愍、敬爱和协助众生,因为一切众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诸苦恼时,正与我受诸苦恼时的苦,无二无别,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教导我们要常修慈心,护念众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信诸法推求本来无我;信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信世间、出世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等等,更要时常涵养省察,以作学佛的准备。

四、要发大愿。学世间技艺、学术尚须发愤立志,方克有成,学佛是关系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须发百千万劫永行佛道的决心,愿度无边的众生,愿断无尽的烦恼,愿学无量的法门,愿成无上的佛道。有此大愿,必有大成。

五、要务实行。就是要痛切而实在,恒久老实,坚毅勇猛,不偏执自是,不自欺欺人。

学佛的人具备这五项,自然进趋有路。

修心的一般法则

‘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了的人,就称做佛。学佛就是学觉,学觉就须修心。修心与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须仗工具,修心还仗自心。不断以觉心对治妄心,到光明自在为止。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修心本来没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药,要看各人的病况而有不同。众生习气无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无量。但方法虽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贪,二、以持戒度放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进度懈怠,五、以禅定度散乱,六、以智慧度愚痴。六度又可约而为三学,就是戒、定、慧三个总的法则。戒就是禁戒,不造恶因,自无苦果。欲使自心清净,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所以实际上,一切佛法无不是戒,戒是学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终日动乱,必须以定来对治,因此佛说一切法,无不嘱咐学者努力修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说一切法,无不以智慧为前导。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而且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说戒则定慧在其中,说定则戒慧在其中,说慧则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资相成,一体圆融的,也正因为三者本来就是自性圆具的功能。

修心的总的法则,虽然一样,而具体的下手方法却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顿悟入道,或借一句话头,发起疑情,专精参究,逼得无路可走,无理可究,到山穷水尽,忽然妄念脱落,亲见本性,这叫做禅宗;有的执持一句佛号,心心不异,念念不忘,久久能所两忘,证入一心不乱,这叫净土宗;有的严净毗尼,精持禁戒,举止语默,合乎规律,自然妄心不生,事理圆融,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转识成智,这叫唯识宗。此外,或诵经礼拜,或弘法利生,法门极多,难以尽述。不过法门虽多,目的是一,譬如医道虽多,愈病则一。病愈药废,法门也就无所用了。

介绍一种简要的修法——观心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观心的方法,先要将一切万缘放下,善事恶事,过去未来,都不思量。直下内观自己当下心念,此时但见念头憧憧往来,生灭不停,切勿执著它,也勿随逐它,也勿著意遣除它,只管细细静看(观即是看)。妄念起时,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念头不起时,仍只看著(此时正是慧照),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证入空净之境。此时眼前种种,都是客观的真实(现量),明明了了,非不见闻(非空),然而寂寂然了无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注意:此时也没有这段言语文字)。但贵在认得透,咬得实,常常与这真实相应,这样就称作见性(可见明心见性,是当然事、平常事,毫无奇特处)。见性以后,一切惑、业、苦,自然有办法逐渐消释,因为慧眼既开,照知惑、业,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无住者,妄念便失其依据。常修此行,这就叫做‘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观心方法,本来不拘时间,要行住坐卧,时时警惕,刻刻不离观照,方能成就,天下无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学佛以了生死。初学的人,每日至少要观照数十次,庶可逐渐纯熟。假使自觉心念纷飞,难以措手,那么不能不借用静坐的方法。坐时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单跏趺坐,假使能双跏趺更好。身体必须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即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安于脐下跏趺之上。合目断光,闭口,舌抵上颚,呼吸听其自然,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有风处勿坐,两腿在秋冬等寒凉时,必须盖好。坐毕,两手搓热,抚摩面目,以活血,然后下坐。这样每日至少静坐半小时至一小时,愈多愈久则愈妙。在坐中静静观照,逐步训练,到功夫纯熟,便可无时无地无事不观心。观力愈强,那么定力就愈足,定慧交资,妄心自息,妄心息处,我们便能非常清楚地见人事磨练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譬如枪法纯熟之后,正需破敌,假如遇敌而不抵抗,那么贼兵纵横,天下无太平之日。因此这时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并需借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钜,皆我练智练力之处,而且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发志气,正先哲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观心过程中,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见(见惑)为我执,解而空之,情(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动出来,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著应付(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愈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在行住坐卧中,绵绵密密,摄心专注而念,欢喜时也念,烦恼时也念,无事时也念,做不用心事时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哪里知道一句佛号,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信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学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嗔,即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弥陀,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界发生,譬如浓云将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间,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报尽横超三界,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确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读者们能加注意。

几种对佛教不正确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于哲学上的唯心论

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我觉得有申述一下的必要。

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方面讲,照而常寂,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寂而常照,无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唯就是‘为主’的意思,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以及‘心本无生因境有’等说法,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不过就思想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佛法便有‘唯心所现’的说法;但佛法所说的这个‘唯心’,正指出它唯是主观的妄想分别,教人不要上当,要彻底加以破除。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学的唯心(夸大的观念论)绝对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存在与思维关系的密切来说,而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心物共说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说法,那么佛法又像是亦心亦物论。但因为心和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不停的假相,而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那么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论。可见佛法说心说物,原无定法,它的目的总在使人破除主观的分别执著而归到客观的真实。既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废,空有齐资,纵横无碍。所以光说佛法是唯心论者,对佛法是不够了解的。

(二)不是单纯的‘劝人为善’

也有人以为佛教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这一看法,实似是而非。诚然,佛教是讲究为善的,因为它本来大无不包,细无不举。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但问题在于佛不但劝人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为善而不住著于善,也就是说,为善要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否则虽有作用,终不彻底。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三)不是消极逃世

‘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是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作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正是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维摩诘经说:‘为众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众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可见学佛绝不是消极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摄六度,悲智双运,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间佛教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佛的结果,定力坚强,自能履险如夷,增长胆力;慧力明朗,自能观察微妙,应付宽绰。在人事日用上,在学问研习上,在服务群众、利益众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伟大的、积极的、光明快乐、自在平等的人生乐趣。从前有人说过:‘学佛是在证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后有事可做,然后可以做事!’真可谓一语破的,恰到好处。谁说学佛与现实人生不相结合呢?

不过学佛也有消极的地方,那就是对于世间一切声色货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过这种消极,正是准备大积极的一种手段啊!先哲所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四)不是神道设教

佛法完全是一种纯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讲理性实践的应用学问。它所说宇宙人生的一切问题,完全是从实证的智慧中所流出,与愚昧盲从、不可理解的邪说根本不同。其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点,以及由意识的活动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更是与宗教家创世主权高于一切的迷信说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谓佛和菩萨,是能以佛法来自利利人,肯牺牲自己,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在不同觉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词。可是由于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影响,一切愚昧无知、荒谬怪诞的邪道百神,无不附会于佛,这不但埋没了佛教的伟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我们不能不为佛教大喊冤枉。至于历来学佛者本身的腐败、堕落,以身谤法,造成了社会一般人士对佛教发生不良的印象,这不是佛教的问题,而是佛教徒本身应负的很大责任!

六、结论

总结以上所述,可见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无量而不是有限,是利人而不单自利,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绵延不绝。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后,声教之广,更是无与伦比,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莫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佛法经、律、论三藏,多至八千余卷,博大精深,穷劫莫赞!是我国伟大瑰丽的文化宝库!

我觉得佛法既这样活生生地与现实人生相结合,假使不将它通俗地传播开来,广大群众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佛法,因写此文,作一简单的介绍。此文第二章可说是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第三章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第四章可说是佛法的目的论和方法论,第五章是杂论。读者若能因此生信,进而深探,将终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