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磷酸化与辅酶a:瀛洲村章氏宗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41:45
                                                  瀛洲村章氏宗祠
                                                                                        章亚光
安徽省绩溪县瀛洲村俗称油坑口,一度又称瀛川,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县城之东郊,两地相距9公里。上行5华里,是胡锦涛同志的祖籍地龙川村。龙川村俗称大坑口,两村同属瀛洲乡。有趣的是,油坑口,大坑口,两村缘份厚重,青年男女结成“两口子”者多多。大坑口人、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1512—1565)的元配夫人就娶自油坑口;胡宗宪的嫡系后裔、闯荡苏北创办多爿胡裕泰茶庄,并在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有广泛声誉的大坑口人胡沇源(1830—1892),其在老家的唯一后代胡锦霞却成了油坑口章姓人的媳妇。据传,现保存下来的瀛洲村章氏宗祠,也是模仿龙川村胡氏宗祠建造的。如今,前者还属“县保”单位,后者早是“国保”单位了。
徽州人自古以来就很看重建祠祭祖。古徽州一府六县,莫不如此。他们认为,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过去的祠堂,既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可谓宗族的“圣地”;又是宗族祭祖、集会、活动、议事的场所,可谓宗族的“司令部”;也是宗族执法的场地,可谓宗族的“法庭”,家法统治的中心。
瀛洲村何时建了章氏宗祠?我查阅民国三十一年(1942)编修的《瀛洲章氏宗谱(稿本)》(下称“瀛洲谱稿”),其始迁祖章运(1103—1175)名字之旁注,载“宣和六年,重建昼锦堂,以奉先祀。”其实,“昼锦堂”就是祖祠,或者称家庙。因为瀛洲章姓来自浙江昌化览村(今属临安市),览村章姓来自福建浦城。浦城老祖宗建有“昼锦堂”,章运于宣和二年(1120)迁来瀛洲开疆辟莱,念念不忘祖先崇拜,第四年即宣和六年(1124)就“重建昼锦堂,以奉先祀”,应该说这是瀛洲最早的章氏祖祠。绩溪元末明初鸿儒舒頔(1304—1377)于元?至正甲辰年(1364)撰写有《瀛川章氏重建宋郇国公昼锦堂记》,说明元末期间 “昼锦堂”还在的,但建于何处无从查考了。清?嘉庆版《绩溪县志?人物志》中,有三位瀛洲人与建祠相关的记载,一是列入“学林”的章杲,字宾阳,“公议倡修祖祠,杲理事11年”;二是列入“孝友”的章良勋,字功彩、国金子,太学士,“倡建宗祠,竭力经营,历时7载”;三是列入“乡善”的章铫,字子泰,“建宗祠,修祖坟,合族称道”。据此分析,瀛洲前辈大约在明朝即公元1500年前后的某个时间,在村中心即现章氏宗祠旧址兴建了祠堂,后由杲公他们对该祠进行了长达11年的大规模改造。它毁于洪杨之乱,即咸丰(1854—1862)期间,这是有史书记载的。
民国四年(1915),瀛洲村一批士绅出面主持,成立组织,广集资金,选择师傅,在原祠废墟上重建章氏宗祠,头尾历时5载,民国八年(1919)竣工,耗资16000多银圆。(见“瀛洲谱稿”《瀛洲章氏宗祠重建落成记》)我外曾祖父章鲁馨(排行名钟焘,从受国子学。1864—1919)曾参与其事,“其族中宗祠,丁红羊(“红羊”,指洪、杨)劫,毁于兵燹,町畽瓦砾,遗址仅存。公每一凭吊,辄不胜俯仰欷歔之感。因谋宗人长者,醵资重建,娄经约策,族咨佥同。公自承协理,鸠工庇材,殚心督构,不遑宁处,历五载始克告成,于焉陛一新,栋宇高大,为绩郡诸宗冠。岁时伏腊,奉寝式堂,典祠克惇,敻伦攸叙,彜乎伟矣!”(见“瀛洲谱稿”:《章鲁馨公传赞》)重建章祠的先辈们,筹资、备料、构思、请师傅等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境界,可贵至极!我外曾祖父就是在章祠竣工不久仙逝的。
该祠主建筑1200平方米,三进七开间,进深60米,开阔20米;上首的附属建筑约300平方米(院墙、院门剩殘部),总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是我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祠堂,已于2005年7月4日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原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牌坊,横额外向书“章氏宗祠”,内向书“天下为公”,气派得很,我小时候是见过的,如今四根石柱还在,上层不知何时倒塌了。进门是一个院坦,除两侧小部分可能用来绿化为泥地外,中间大部分铺了麻石板。第一进为五凤楼,仪门两侧的一对青石抱鼓,毫无损伤,鼓面平滑,光可鉴人;底座及两边各附衬的三块青石栏板,雕有麒麟、凤凰、鹿、鹤、燕、喜鹊、鸳鸯和梅花、兰花、葵花、荷花等吉祥物。这组石雕,雕技精湛,形象栩栩如生,实是徽派石雕中的上乘之作,这在徽州古祠中亦很难见到。东西两头,各开书卷式券门,门楣砖雕,东曰“源远”,西曰“流长”,不仅为章氏家族有着悠久历史而自豪,且又表现了章氏文化的深厚,这也是该祠与其它地方众多古祠的不同之处。仪门上端,原挂“章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大匾额,此匾已经不存。两端外墻之下部,也各嵌有两块雕了荷花的青石板,同样是徽派石雕中的精品。走过五凤楼,中间是一个宏大的明堂,地面也全是铺了麻石板,四周竖有22根石柱,东西两侧是庑廊。第二进为享堂,它是祠堂的中心,用来祭祖和其它重要家族活动的场所。享堂显得轩敞与庄严,轩敞是人丁兴旺之所需,庄严则是祖宗威望之凸显。该处圆木竖柱就有30根,正中两根外围达1.63米,其高大宽敞程度可见一斑,这在其它古祠中也很少见。以往,柱上有楹联,梁上有匾额,“文革”中被毁于一旦,享堂左、右和正中三面的皮门也未能幸免。第三进为寝室,是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章氏宗祠从大门至寝室,取逐进递高的建筑风格,由院坦至五凤楼,要上3档踏磡(绩溪方言,踏磡即阶级);由庑廊至享堂,要上2檔踏磡;过里天井至寝室,要上6檔踏磡。很明显,这种建筑风格蕴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章祠屋顶,五凤楼、享堂、寝室之上都有飞檐翘角,蔚为大观,可惜在“文革”时也大多被敲掉了,作孽呵!阴鸷呵!据说,当时“不怕牺牲”敢爬上屋顶敲砸翘角的为首者,是一个称为“司令”的人,村人对其恨死。其实,大破“四旧”,大毁文物,扫荡历史文化遗存,主要责任不在于这位小小的“司令”。尽管章祠在“文革”中受到破坏,但因解放前后一直被机关单位占用着,所以总体结构基本完好。2002年2月18日,我上书县主要领导,请求关注章氏宗祠。不久,分管副县长即去察看,要求瀛洲粮站尽快搬出。该站搬出之后,一些在村、在县的离退休人员自筹资金,多次对章祠进行修葺,但都是翻盖拾漏之类的“小打小闹”,旨在防止倒塌。倘若能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将门楼、翘角、皮门等修整如旧,陈列民俗生产、生活、文化器具,作为一座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并与毗邻的4A级龙川景区整合成一体,这是能够产生相当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构想!
据新编《绩溪县志》(1998年版)记载,瀛洲章氏宗祠由著名木工汪聚有(瀛洲乡孔川村人。1881-1960)主持建造。汪师傅是以龙川胡氏宗祠为蓝本,筹划建造章氏宗祠的。一个偌大祠堂,构件浩翰,榫头万千,又集砖、木、石匠于一体,按现代的建筑设计要求,图纸少说也要装满一大橱。汪师傅只读了两年私塾,既不会画图,也不会设计,就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将这个祠堂建起来了。施工过程中,他三天两头跑龙川,肩头挂着一把角尺,嘴里含着一根烟管,聚精会神,边走边想,有次在路上与妻子擦肩而过,竟然不曾觉察。可想而知,聚有师为建好章氏宗祠,煞费苦心,显已到了忘我的地步。
龙川胡氏宗祠的最大强项是木雕,专家、学者赞誉其为木雕艺术殿堂,1988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主建筑面积只有1100余平方米,稍小于瀛洲章氏宗祠;两祠的高度,前者也略低于后者。所以,我这个非专家、学者倒认为,从内在轩敞上看章祠,从外观气势上看章祠,尤其是站在高处看章祠西侧恢弘的外墙,章祠确也不同凡响!
2003年10月,我请曾冒着极大政治风险,积极支持凤阳小岗村农民搞“大包干”,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闻名于世,并由滁县地委书记晋升为安徽省省长、后又调任京官的王郁昭同志写了“章氏宗祠”四个大字,做成红底黑字的巨型匾额,挂到了原来的地方,为章祠增添光彩。今年5月20日,83岁高龄的王老省长偕夫人来到绩溪,我邀请他老人家去瀛洲看看章氏宗祠,他欣然同意。翌日上午,王老省长在省、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章氏宗祠,对它的高大宽敞赞不绝口,并叮嘱陪同的县领导要多加关注,督促文物部门和村委会将它维修好、保护好。王老还与在场的章姓人,以“章氏宗祠”匾额为背景合影留念。
         
                                                                                                                                                            2008-8-8
注:章亚光,排行名熙年,运公28世孙,1936年生。大专文化,系中国法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学会会员。退休前任绩溪县人民法院法官,退休后受聘担任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有100多万字的著述面世。现住安徽省绩溪县舒家巷38—2号,邮编245300,电话0563—8163493,电子邮箱jixizyg@163.com 章老与老省长王郁昭同志 
章老与东望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