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莲花图片:《活明白!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7:39
《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4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所以,“经济总量”归根结底是由“需求”决定的,而且还得是“有效需求”。
  在经济的世界里,“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这几项都属于毫无争议的“有效需求”。
  但是,因为“政府支出”同时包括了“政府消费”与“政府投资”这两项,其实归根结底还得算到“投资”和“消费”的范畴里去,只不过这种“投资”与“消费”属于“政府行为”而已。
  “进出口”的事儿稍微复杂一点儿。“出口”叫做“有效需求的净流入”,说白了就是“你扎到了人家的钱”;而“进口”则叫做“有效需求的净流出”,说得简单点儿就是“人家赚走了你的钱”。
  所以,从“出口”里刨去“进口”的“净出口”,就属于货真价实的“有效需求”了。
  这几个“有效需求”,分别与“利率”和“汇率”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而且还都是“反比关系”。
  其中,“消费”和“投资”与“利率”有关。
  利率越高,人们越对“存钱”感兴趣,对“花钱”没兴趣,因此就会抑制消费,反之则会促进消费;
  同时,利率越高,借贷成本就越高,人们对贷款的兴趣就会降低,所以就会抑制“投资”,反之则促进投资。
  “出口”与“汇率”有关。

  汇率越高,货币越坚挺,你的东西在人家那儿就会卖得越贵,销路就会不好,因此就会抑制出口,反之则会促进出口。
  总之,这几项“有效需求”的所有动静,就是一国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
  “国民总收入”,就是由这几项“有效需求”共同决定的。
  因此,为了发展经济,就得在这几项“有效需求”上下功夫。
  我们经常说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说的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项。

  先来说说“消费”。
  “消费”可以说是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类进行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社会大众的“消费”服务的,就是说,是为了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生活”服务的。偏离了这个宗旨,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失去它的意义。
  而且,在所有经济总量的构成元素中,只有“消费”是最具“可持续性”的有效需求,简单点儿说,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费来拉动,就会比较稳定,比较靠谱,比较可持续。
  一般情况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普遍还不太富裕,收入较低,所以“消费”很难独挑大梁,得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担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发展中国家为了确保投资资金的来源,并不太会鼓励国民消费,相反,往往会号召大家“勤俭节约”,把钱都存银行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哪个街道储蓄所能超额完成居民储蓄任务的话,还会得到通报嘉奖呢!

  所以,消费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往往较小,一般只有三、四成左右。
  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国民富裕,所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消费”来拉动。
  在他们那里,消费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度往往要占到七八成,甚至更多。
  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就业”是一个比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问题。因为确保了“就业”,就等于确保了“消费”,也就等于确保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因此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人的“失业率”指标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再来说说“投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无论是机场、公路等所谓“硬件儿”,还是电信系统等所谓“软件儿”,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这些个“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个异常薄弱的环节,
  这种现象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简单点儿说,就是为“投资”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为要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好歹投点儿钱,就能派上大用场。
  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力相对较弱,所以政府投资往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大显身手,出尽了风头。
  因此,从一张白纸的状态中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可以相对轻松地保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设施”已然非常完备,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投资”,尤其是国家的投资所起的作用就会显著变小,只能靠企业的那点儿投资单打独斗了。
  所以,一般来说,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贡献度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最后,再来看看“出口”。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意义不可小觑。
  因为发展中国家甭管有多少人,经济规模往往都很小,老百姓收入极低,很难形成真正“成气候”的市场。所以,光靠国内这点儿市场上的仨瓜俩枣是很难真正拉动经济增长的。
  怎么办?
  把东西卖给外国人呗!

  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就是说,人家一个人的“购买力”就能抵得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小村落一个村的“购买力”,所以,只要能把东西卖给他们,这市场容量就会一下子扩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还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刚刚步入社会的我曾经做过一件特“书生气”的事儿。我相当认真地把当时中日之间的收入水平做了一下计算对比,得出了一个结论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当时日本一个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可以在咱这儿买整整一大卡车的鸡蛋!
  尽管颇有些“同人不同命”的委屈感,但人家老外的市场之牛叉,还是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所以,为何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削尖了脑袋,拼着命地和“出口”死磕,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得不死磕“出口”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发展中国家要想从其他国家进口东西,手里没俩“硬通货”绝对不行,这等于没有“支付能力”,所以为了这个“支付能力”,也不得不狂拼出口,尽可能多攒点儿“硬通货”。

  好事儿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什么都巨便宜,尤其是“劳动力”巨廉价,因此生产的东西极具“价格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百姓也愿意买单。
  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由于什么都贵,所以生产出来的东西成本就较高,在“出口”方面的竞争力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弱一点儿。
  但由于人家兜里不缺“硬通货”,甚至有些国家自己的印钞机就能直接印刷出“硬通货”来,所以人家就可以不用发愁没有“支付能力”这种事儿,大大方方地从咱发展中国家手里大肆“扫货”。
  因此,在国际经济领域,发展中国家主攻“出口”,发达国家专门负责“进口”,这本是一个相当“合理”而“和谐”的局面。
  但这二年风向却有所不同了。
  随着自身的经济在危机中泥足深陷,迟迟不能脱身,甭管怎么打折老百姓都捂紧腰包就是不买东西,最近发达国家也急红了眼,纷纷祭出“促进出口”的大旗,要来和发展中国家抢饭碗了。

  许多老牌经济大国天天吵吵着新兴国家“汇率太低”,跳着脚地要和这些发展中国家掐架,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以上,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个公式以及它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当然,有关这个公式的故事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但是,你过去、现在和将来能够看到的任何经济事件,几乎都能与这个公式或多或少扯上点关系。
  就是说,甭管你是一个对数学有多不感冒的人,还是请你至少记住这一个公式。

  只要你记住了它,理解了它,一场叫做“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大戏,就将在你面前拉开她巨大而神秘的帷幕。
  瘸了腿儿的“马车”--- “消费”缺失的苦恼
  我们常会听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说。
  这“三驾马车”,指的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