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xifier linux版:今日重识王阳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9:17
今日重识王阳明2011年01月03日

圣诞夜和友人一起看了一回夜场大片连放,无论是探讨婚姻和人生“不省心”的当代话题《非诚勿扰2》,还是《让子弹飞》里令人血脉贲张那不绝于耳呼啸而过的子弹声,以及流传了两千多年,无愧于世界大悲剧的《赵氏孤儿》里的小人物在面临“舍生取义”这一命题上的内心纠结,都让人感慨多多,言有尽而意无穷。

然而,从午夜看到天明,走出电影院,脑海里却蹦出了一个不搭界的名字:“

王阳明”;耳边回响着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致良知”。

前两天,刚刚看了本新书《传奇王阳明》(商务印书馆出版),我不太明白,怎么王阳明在今天变得如此热门。在过往的印象中,王阳明不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吗?其“代表作”:“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用张学良先生的话说即:我看花,花在;我不看花,花不在。这所谓的“言上开花”那不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嘛!

仅仅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便看完了根据央视《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全书已然是大白话,通俗易懂。

读后,一个曾被重重迷雾遮蔽的明代大儒,清晰地站在了我面前——他一生坎坷,屡遭陷害,冒死上书,却遭奇耻大辱之明朝廷杖(廷杖:即在午门外当着众人的面打屁股),饱尝牢狱之苦,四处颠沛流离,始终痴心不改!他虽为文人却能带兵打仗,亲自制定的军纪里有一条竟是:“经过宿歇去处敢有搅扰居民及取人一草一木者斩。”

在狱中他作诗云:“我心匪石,胡为欣戚动!”在赴谪途中,他在壁上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苦难成就了他坦荡的胸襟与光明峻伟的人格。此人临死之时只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们不禁要问,他的大仁大义、大忠大孝、大智大勇从何而来?《传奇王阳明》告诉我们,因为他一生都在完善自己“致良知”的“心学”思想,身体力行着自己“知行合一”的追求。

“致良知”——阳明学说的核心,用大白话说,即每个人都有“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回归“良知”就是回归我们自己的本心,就是回归生命的本质。而“知”就一定要“行”,“知行合一”则是“致良知”最根本的方法。

阳明学说在中国的志士仁人那里从未被冷落——黄宗羲、张岱、王士慎、李贽、张居正、梁启超、孙中山、胡适都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据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知行合一”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也正因为此,中华文化中的大仁大义、大忠大孝等传统美德才得以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至于对以唯心或唯物来判别阳明学说的思想体系,书作者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说,对文化先贤这个方法是过分简单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时下正火爆的几部大片——有人说,《让子弹飞》里张麻子的行为动机让人无法理解;而我觉得,尽管那片子里不乏“姜式幽默”的搞笑元素,但虽有抱负终落草为寇的张牧之,劫富济贫、体恤弱者,一身英雄气概,他与“致良知”的王阳明的心不是相通的吗?也有人说,《赵氏孤儿》里陷入伦理困境的程婴人格分裂,但我以为,即便在“陈版演绎”中,无意间卷入了屠岸贾制造的“赵氏灭门案”,又在阴差阳错之间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承担起养育赵家唯一骨血的程婴,为上百个婴儿的生命,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养育赵武成人……这与王阳明在精神上亦是相通的啊。《非诚勿扰2》虽说是当代人纠结的婚恋描摹,但给我印象深刻的倒是那一场为了秦奋的好友、患上癌症的节目制作人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香山的女儿说:“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这也可以看作“致良知”在当代人精神深处的另类解读或延伸吧?

于是,无论是除暴安良的动作片或是慷慨悲歌的伦理片,那当中都充溢着震撼人心的英雄主义情怀;而都市言情片亦在幽默调侃的背后,表达了令人钦佩的“致良知”的真切追求……所以看了这当代的故事大片,却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王阳明”及“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