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取图片中的文字:两大误读影响中国人对世界认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39:10
         中国人误读世界的原因分析

 

两百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两百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当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比如新华社多位驻外记者曾撰文介绍了中国人误读的世界包括“伊朗人恨死美国”、“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印度远落后于中国”等。 而寻找“误读”的根源,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盲目跟着西方媒体走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流动自由度相当大的时代,媒体不是只有一家两家,声音日渐纷繁多样,了解事实真相的机会并不十分匮乏。可是,每个人都会受时间、精力、经历以及手段的制约,我们最终接受信息的渠道可能还是有限的,误读的发生当然就在所难免了。

  目前国际新闻基本上仍被美英等少数西方国家所垄断,这使得西方媒体对他国的报道偏好和误读很容易扩展到世界其他地方。比如媒体刻意选择造成以偏概全,往往就会忽略了更加真实的全部。比如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东似乎总是和恐怖袭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中东地区的犯罪率要比美国和西方国家低得多。

  偏激的民族情绪易让人误读,将一厢情愿的幻想当真实

  国人在国际问题上存在诸多误读,比如说,以为俄国人总要摆出架势同美国佬对着干等等。之所以产生此类误读,原因之一就是把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和希望当成了事实。有人不愿抛弃冷战思维,错误理解韬光养晦,以为既然美国跟我们过不去,最好别的国家也去同老美作对。

  当前中国人世界认知状况调查

  10月1日大庆展现的中国风范,不仅有欢庆喜悦,更有从容自信。有媒体评论,面对世界,历经60年发展,中国人民从“站起来了”到“腰板竖起来了”。

  近现代以来,在如何看待世界这一问题上,中国人的心态跌宕起伏。当中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后,“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崇洋媚外”、“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思潮和心态在不同时期主导国人的思维。当前国运昌盛,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面对成就与不足,我们拥有怎样的心态?公众是如何认识世界观与国运的关系的?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千人问卷调查组围绕着 “中国人世界观”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调查,在随机采访不同群体的同时,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等推出网络问卷调查,得到了受访民众、网友的热情支持与响应,共收回有效问卷4190份。

  认为中国人“自信理性”与“祟洋媚外”的受访者比例各占近半

  在“当前中国人看待世界的主流观点是”这一选项中, 46.4%的受访者选择“中国与西方各有长短,能够自信理性看待西方的长处与不足”,45.2%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相对不足,仍然崇洋媚外”,还有6%的受访者选择“中国长处更多,已能与西方抗衡”,2.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中国人“自信理性”与“祟洋媚外”的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当前这两大认识都颇有市场,体现了民众看待世界的心态冲突。

  专家分析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成为最强大国家美国的债权人。对于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功,不仅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国际社会对当今的中国也是刮目相看。随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在不断提升,对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

  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中国人持有“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中国那些豪华的别墅区门楼上,很难看到“桃花园”那样透着中国文化的名字,最容易读到的是“瑞士豪廷”那样的名头。此外,那些豪华的写字楼也都是“曼哈顿”,富人区的街道也都是“第五大道”等等。更有不少人花大把的美金把不爱学习的孩子送到国外镀金,还有人付出巨资去换取一个毫无意义的洋学位。

  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民众看世界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到中国真正成为富裕国家后,持“崇洋媚外”心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逾八成受访者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借鉴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时,83.8%的受访者选择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7.4%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的比外国的先进”,5.6%的受访者选择“外国的比中国的先进”,3%的受访者选择“互相冲突”。这说明中国人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

  西方价值观念继承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适合西方社会大生产的价值观念。它注重个人奋斗和实力竞争,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精神。而中国的价值观念则主要有以古代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当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的价值观念奉行中庸之道、崇尚忠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价值观念也在冲突中不断融合,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念认同趋势随之强化。

  逾九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在遏制中国崛起或有遏制意图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西方是否在遏制中国的崛起”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70.4%的受访者选择“是的,有明显的行为”;21.2%的受访者选择“有潜在的动向”;4.8%的受访者选择“只是有意图,还未有明显行为”;3.6%的受访者选择“没有遏制”。也就是说有91.6%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在遏制中国的崛起。

  专家强调,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西方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进程,而中国人可能要在相当于他们1/3,或者1/4的时间内就要完成工业化。这对国际力量对比,对世界能源消耗,对世界经济体系和结构乃至全球的文化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必然是很大的。随着中国产业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不断从低端向高端扩展,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利益摩擦不断增多,西方有些人指责中国抢了他们的饭碗,对中国有恐惧心理。于是,不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遏制”的态度,并通过种种手段,对中国的崛起设置了重重障碍。

  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性地看待西方的吹捧

  在对“您如何看待西方的吹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9.6%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的政治策略,要警惕”;8.3%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被中国取得的成就折服的结果”;41.3%的受访者选择“具有片面性,要冷静对待”;不到1%的受访者选择“理所当然地接受”。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吹捧。

  近年来,历来热衷于对中国进行丑化的西方主流媒体,现如今突然开始大肆吹捧中国。2007年初,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维克托·托马斯的文章《中国可能将同美国一样成为超级大国》,预言2020年世界将有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为封面故事,指出21世纪将成为“中国世纪”,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其地位作用逐渐被中国所分解。

  专家指出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对中国的吹捧实际上居心不良。第一,他们企图通过夸大、高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承担不适当的国际责任,承担过重的国际义务。第二,转移他们国内人民的视线,将他们本国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低等问题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将人们对他们本国政府的不满情绪转嫁给中国身上。第三,为“中国威胁论”找依据、造舆论,以便设置更多的障碍阻碍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普遍能正确地看待西方的责难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西方的责难”这一问题时,51.6%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不了解中国真实情况所致”,43.7%的受访者选择“毫无根据,是西方打压中国的方式”,3.3%的受访者选择“有一定的道理”,仅有1.4%的受访者选择“基本属实”。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够正确地看待西方的责难。

  专家指出,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意图去发展,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必然继续充满撞击和冲突。而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西方对中国的挑剔和责难短期内不可能消失。但是,从维护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中国与西方的合作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继续多做工作,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情与和平道路有更多的理解。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高举和平与合作的大旗,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就是应对国际责难的最好回答。

  73.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在对“您如何看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受访者选择“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17.3%的受访者选择“崛起的大国,但被误读”,5.3%受访者选择“大国风范,受到好评”,3.8%受访者选择“穷国,没什么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自己对本国的实力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中国还远远不是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人均GDP在世界上仍排名百位以后,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中国的区域、城乡差距非常大,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东部、中部和西部就像三个世界。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每天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严峻和复杂的。中国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强国是不一样的,她既有强和大的一面,也有自己弱和小的一面。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对中国影响较大

  在“您认为下列哪对国际关系对中国影响较大” 这一问题的回答上,72.4%的受访者选择“中美”,59.4%的受访者选择“中俄”,52.3%的受访者选择“中欧”,42.6%的受访者选择“中日”,27.1%的受访者选择“中印”,26.4%的受访者选择“中非”,15.2%的受访者选择“中朝”。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国际关系是中美、中俄、中欧关系。

  专家指出,以上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全面,但中美、中俄、中欧选项排在前三位,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公众对当前世界上各主要政治体与中国关系的认知。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双赢。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俄是毗邻而居的大国,而且都面临着加快国内发展的历史任务,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对双方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在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赵怀普教授认为,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上的两支重要力量,发展相互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当前中欧关系虽然正在经历调整和转型,但就基本态势而言,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前行。

  受访者普遍认为助长国运需打“组合拳”

  在“您认为哪种观念会助长国运”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8.4%的受访者选择“虚心向各国学习,兼容并蓄,取众家之长”;74.9%的受访者选择“树立信心,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应对国际竞争”;70.7%的受访者选择“理性对待外国的误解、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之路”;68.2%的受访者选择“做世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的创造者,成为世界游戏规则和制度的一个制定者”;56.4%的受访者选择“没必要在乎国外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53.8%的受访者选择“重视国际消极舆论,积极做出解释”。调查结果显示,所有选项的得票结果都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受访者普遍认为要助长国运,需打“组合拳”。也就是说,既要虚心向各国学习,兼收并蓄,又要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应对国际竞争,还要理性对待外国的误解,积极消除各种消极言论,做世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的创造者。

  专家指出,为了助长国运,中国一方面应主动融入世界,在开放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中国应提倡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以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为宗旨的新安全观,坚持双赢、多赢和利益共享的行为准则,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

 

侨报评论员按语: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无论面对无妄的指责还是无度的吹捧,中国人始终要保持自省吾身的能力,不要被舆论所迷惑,方能师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