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听的日文歌曲动漫:如何写好会议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05:29

 

                               
                         如何写好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是报道会议中发生的或与会议有关的新闻。会议新闻在新闻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最新精神,直接告诉群众的有效方式,又是指导工作、动员群众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舆论工具。会议新闻不是可有可无,对其作用更不容忽视。纵观以往的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弊病是滥、长、空以及写作的程式化、模式化,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议新闻的作用。如何改进会议新闻老一套的报道,把会议新闻写好,写出有个性的、有新意的新闻呢?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记者要有善于捕捉新闻的敏锐眼光。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说过:“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讨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来。那种认为会议新闻必然呆板、枯燥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记者参加的会议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关全局的对某一区域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会议,有某些部门召开的工作性的会议,还有座谈会、总结会等。对此,记者必须学会用眼睛采访,注意观察不同会议的不同内容和看法。在会议中,还要留心会议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抓最有新意、最具价值的新闻事实,练出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比如,笔者采写的新闻《亳州市出台五项措施,治理“三乱”》就是从会议报告中“挑”出来的。2004年初,笔者参加亳州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市长在报告中谈到创业环境时,分析了“三乱”行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创业积极性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三乱”的措施。笔者敏锐捕捉到这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会议结束后,及时就治理“三乱”问题进行采访。《亳州市出台五项措施,治理“三乱”》这条新闻跳出了一般会议新闻的写法,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敏锐的眼光,视而不见,就采访不到好新闻,甚至有时还会把重要的消息埋没掉。一次笔者参加某会,会上与会人员有的呼呼大睡,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窃窃私语……会议结束后,笔者只发了一条简单的会议消息,而有一媒体记者却跳出会议内容,采写了新闻特写《睡会》,把参会者的种种不良表现予以曝光。稿件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肃会风会纪的决定》。笔者对自己错过这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感到惋惜,也更加深刻体会到新闻敏感性的重要。

  记者参加会议不仅要有观察问题的能力,还要有灵敏的听力,善于在听中发现新闻,抓取能反映事件或人物本质的东西,捕捉到新闻亮点,练出一双灵敏的“新闻耳”。记者采访会议大多要拿材料,旁听讲话。一些常跑会议的记者认为“泡会”枯燥无味,因为讲话的人大多照本宣科。但也有不少讲话者不满足于读材料,有时也就某件事、某种现象发一番感慨,或脱离讲稿举几个例子,这其中很有可能就有好的新闻线索。如果记者只知赶会,不知坐会;只知“泡会”,不用心听会,以为拿到材料就万事大吉了,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新闻线索。比如2001年下半年,笔者参加全市干部工作会议时,市委书记在讲话中,没有完全按准备的稿子念。在谈到少数领导干部不思工作,却热衷于跑官要官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痛斥跑官要官现象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败坏了党风党纪。笔者在发这条会议新闻时,没有按照一般的会议消息发,而是捕捉了上述片段,写出新闻《市委书记痛斥跑官要官现象》。通过这条新闻,受众可以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整治跑官、要官现象的决心。再如笔者一篇曾获得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和亳州新闻一等奖的录音新闻《颜集农民钟点工悄然兴起》,它的信息来源也是会议上听来的。2002年年底,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召开党员大会,会上,有几名农业大户介绍致富经验。按照一般情况,这只能发条简讯。但笔者从一位发言者的介绍中,获得一些农业大户在农忙季节临时从邻近村庄雇用民工,来完成部分或季节性生产的情况,于是就深入到多个村庄和农户家中采访,迅速写出了角度新颖、生动的录音报道,反映了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民观念的转变,受到了好评。

  记者参加会议,除了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脑思考。如果记者只满足于到会,看到了、听到了却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就可能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因此,记者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会议中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以使会议报道更有指导性、思想性、可读性。一次,笔者参加谯城区推进沼气化现场会。在会议安排的现场参观过程中,笔者发现,与会者参观的刘各村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依靠党的好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专业村,如今又成为全区第一个沼气化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洁净的沼气,村风村貌有了很大改变。笔者意识到,这个现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就。提炼这一主题后,笔者找到村干部和村民进行采访,及时写出了《刘各村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的消息。这条消息从群众日常生活入手,写现场、写变化、写群众感受,反映了当前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同时也突出了会议的新闻性。

  因此,会议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正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思考,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思想正确、水平高超、在受众中产生较好影响的会议新闻。 

  最后,记者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讲话时,对会议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由于有些节目会议新闻过多,加上报道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新意、变化,因而使得受众对其敬而远之,削弱了会议新闻应有的思想性、指导性、贴近性。因此,记者应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真正让会议新闻能吸引受众、深入人心。 

  要写出能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会议新闻,除了要选取那些最新鲜、最有特点、最能够拨动受众心弦的话题外,还要多使用鲜活的描述性语言来替代政治话语,使会议新闻听起来舒服,看起来流畅。会议一般是严肃的,但是如果记者多观察,捕捉到会议上富有人情味、为受众所感兴趣的事件、场景、细节,运用描述性语言,再现出精彩片段、典型细节,往往就会拉近受众与会议新闻的距离。如曾获全国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消息速写《赶丑媳妇见公婆》,文中写道:“12月28日上午9点,济宁市市政府会议室里情况异常:电视台记者扛起了摄像机,摄影记者不断扳动照相机快门。开会的人中,有的凝目沉思,有的夹着烟头忘记了吸,有的额头渗出了点点汗珠………原来,市经委、市标准计量局正在这里举行‘六家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曝光会’。”在这条消息中,记者用粗线条的描绘,寥寥数笔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六家工厂厂长在曝光会上的窘态勾勒得淋漓尽致。这种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使会议新闻报道增色添彩。同时,记者要善于打破会议新闻的陈旧套式,在报道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有所突破,力求报道手法多样化。除了写消息外,还可以多采用特写、侧记、通讯、专访、言论等文体。 

  总之,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只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会议新闻的写作,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脑子思考,掌握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不拘泥于会议报道的固定模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就能从会议中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写出好的会议新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