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后视镜塑料裂了:银监会与保监会合作 对保险理财误导销售说“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20:09:54
近期,银监会与保监会相继出台政策,整治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银监会和保监会同时将银保误导销售的问题放在整治工作的重点,并出台了多项规定,保险理财产品误导销售顽疾也许有望治愈。据金融时报3月5日报道,银保业务合作始于1996年,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的一种业务行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银行网点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业务已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渠道。根据相关统计,目前银保业务实现的保费收入已占我国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国银行保险合作短短十几年间获得飞速发展,除了自身发展的张力之外,与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密切相关。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个开放的框架之下,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混业经营蔚然成风。国际金融市场中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时有交叉与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银保合作起步之初,就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双方合作只局限于兼业代理层次,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其中社会影响最为恶劣,对投资人利益损失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银保误导销售问题。

  生活中,有关银保误导销售产生的纠纷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导火索都是投资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误将一款保险产品作为储蓄品去投资。目前,我国保险产品在设计结构上缺乏保障类产品,投资联结险较多。每款保险产品都由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设计,产品的特性、风险,对于不具备专业金融保险知识的人来说难理解。

  老百姓去银行网点存款时,仅依凭保险产品在利率上的稍许优势,在对产品性质、风险不甚了解,信息不充分,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单靠销售人员的几句避重就轻的模糊推介,短短数分钟时间,便仓促购买了一个本来一无所知的产品。事后发现其中的问题去提款时,才发现这个钱存进去容易,拿出来却不像“定期存款”那么简单。

  老百姓对我国银行招牌的信任,特别是对国字头银行的信任,冲淡了其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认识。投资人的抱怨,有其自身原因,但很多情况下这份委屈,是与保险产品是在银行柜台购买密切相关。

  尽管此前银监会一再强调要求商业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开展理财产品等业务创新,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误导销售始终屡禁不止。

  此次银保两会的联手动作中,打击销售误导位列首位。在银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中,严格了准入和退出管理的制度。按照这一规定,对于具有投资性的保险产品应在设有理财服务区、理财室或理财专柜以上层级(含)的网点进行销售。

  这意味着,今后只有那些有授权、有资格的商业银行网点才能销售与其网点性质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对于厘清银保合作的混乱局面大有裨益。银监会在这份通知中还明确规定要规范销售行为,严禁误导销售与不当宣传。

  按照规定,代理保险销售人员要在以开展营销为主的理财服务区域或其他类似职能的独立区域宣传保险知识,介绍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的持证销售人员应有明显区别于银行销售人员的标识,在提供服务前,应明确告知客户其身份。银行应确定专门机构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持证销售人员的管理。

  让有资质的银行网点销售、将保险柜面分离在储蓄柜台之外、让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着装挂牌,使受众能一眼分清哪个是银行工作人员,哪个是保险销售人员。两会的规定,将有助于投资人规避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进一步解决保险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条文设计过于复杂冗长、难以理解,保险销售人员服务不够专业等,保险理财产品误导销售顽疾也许有望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