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特2l蓝盖价格:(今日关注)“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一种笨拙的教育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5:29
(今日关注)“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一种笨拙的教育公平(2011-10-31 01:15:00) 转载标签:

杂谈

吴龙贵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其中“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规定引争议。有网友称中国人民大学乱了方寸,重回讲出身年代。(《广州日报》10月30日)
    前段时间,“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曾引爆舆论。一项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农村大学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不断下降,揭示了贫穷代际传递、阶层持续固化的残酷现实。在此意义上,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几所名牌大学推出“圆梦计划”,在自主招生的过程对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的考生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确实是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担当。
    争议的焦点在于人大作出的“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具体规定。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三代贫下中农”这个历史名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曾经是一种耀眼的光环,在入学、提干乃至找对象等各个方面,处处享尽政策优势,其实用价值,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上面有人”。这种以出身来给人贴标签的做法,人人都可以看出其粗鄙之处,但在当时,确实是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
    教育政策向社会底层家庭倾斜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称,美国一直有类似的传统做法,出于追求社会公平的考虑,名校在招生时会对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有倾斜。原因是,同样的成绩之下,来自那些家庭的孩子肯定要比大城市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时过境迁,在今天这样一个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教育资源向社会底层倾斜仍要以“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方式来实现,显然是笨拙和不合时宜的,尤其是在讲究科学与理性的招生工作上。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软肋在于其笨拙,其“闪光点”也正在于其笨拙。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任何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政策,只要制订得稍稍宽泛一点,在执行中总是难免被扭曲和异化。譬如高考加分旨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却丑闻不断,甚至有被为权贵子弟所垄断的趋势。自主招生本意是扩大高校自主权,发掘特殊人才,但现在却更像是高校之间的掐尖游戏。“三代之内无大学生”固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好就好在规定已经定得很死了,没有太多可以回旋或者说偷机取巧的空间,它即便无法保护绝对的公平,但至少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
    这个看上去就极有可能引发争议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出台,我相信是人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一个无奈选择。教育公平大概这个时代最受关注而又最令人纠结的话题了,这不是哪一所大学、哪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它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权力频频染指公共利益,稀缺资源屡屡被特定阶层所垄断,在这样的现实下,教育公平注定是一条坎坷之路,教育改革注定要以蜗牛的速度艰难行进。“三代之内无大学生”引发的争议背后,其实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激烈交锋。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在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上谈理想,至少在当下还是一个奢侈的事情。
    “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种看似有些笨拙的招生举措,其实也体现了大学在追求教育公平上的不懈努力,但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看,这样的笨拙更是一种悲凉。当我们在为几个农村贫困大学生名额而争执不休时,更大的显见的不公却依然挺立在那里。政策和地域差异所形成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户籍壁垒下的高考“候鸟”,异地高考迟迟无法兑现……这些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不解决,而在细枝末节上放言改革,我只能说,教育公平,我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