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喝了多久能退烧:教改是一个趋势,或中国社会更需要淡定! - 日志 - 梁石川 - 新京报网博客 - Po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2:17
真有些怪。我觉得。昨天,疯了似地怒斥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今天早上起来就发现了种种的不妥当。中国教育的路该走向何方,你问我问谁去。有时候,觉得一些专家的说法,很不合心意,就找出许多的理由来扁他们一通。但是,后来想想,不听他们得又去听谁的呢!

 

爹死娘嫁人随它去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凡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就像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会出现车祸或者其它灾难一样,反正阿Q是没戏了。现在再来说这些,拿“阿Q精神”来自慰或者作贱自己,就有些自欺欺人了。

 

“别看了,我脸上又没有公路!”当余华拉着浙江音符说出这句骇言的时候,阿Q已经开始退缩了。人活一个自我陶醉的世界里总不是办法。简言之,就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的精神战斗法,是一个假的不再假的命题了。

 

或许这并不像人们意识中的“鲁迅大撤退”那么简单,而是他完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使命,是应该“修身养性了。”鲁迅需要淡定,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人群都需要淡定。中国教育只要不像丁启阵教授一样,认定朱自清的父亲是因为“违反交通规则”才要删除一样,就很有希望。比如在法学精英汇聚的正义网有一棵“会唱歌的树”,能给人活泼且又浪漫的感觉。昨天我睡醒了,牙根生生的痒,想起徐州的陈老师为自家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家孩子,就把怒火就一起烧到了教育界的一些专业人士的头上了,那时,“会唱歌的树”就开始鸣唱了。

 

“会唱歌的树”,对台湾媒体断章取义,大陆的这次语文改革在刮“文革风”,这样回答:“收入了巴金反思文革的文章,怎么能说是‘文化大革命’呢?好像这(是)第一次有深度反思文革的文章进语文课本,这总应该算进步;《背影》删掉是很奇怪,应该是从文学价值考虑的吧!《荷塘月色》还留着,那个“交通规则的话”可能是一个副教授瞎说的吧:),不可能是真正删除的理由。刚仔细看了一下新闻,感觉删除鲁迅那几篇是不是因为批判传统文化?还有反映国共斗争。《祝福》就还留着,还加入了很多传统诗文。《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也去掉了,这个恐怕是文学价值的考量。”

 

或许是因为我过于偏心,特别喜欢“会唱歌的树”这个名字。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写诗了,不知道是时代过于浮躁,还是我不够淡定,“啊”出的诗句总觉得苦涩无味。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的争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直接回应是“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他们的理由是:“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中新社称,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课本变革一直没有停止,人教版的教材出到今天也已是第10版。从杨朔的《荔枝蜜》到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从以大篇幅的抗战文学为主到金庸小说进课堂,从鲁迅的杂文遍布中学各个阶段到余华的先锋小说、巴金的反思文学进入教材,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缩影。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家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开始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全国先后有80多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数百种各科中小学教材,教材内容日趋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也让语文课本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阶段。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也将陆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可以预计,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文章进入语文教材。(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