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锉刀和钢锉刀:兴国之魂,匹夫有责(望海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7:47:51

兴国之魂,匹夫有责(望海楼)

李泓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01日   第 01 版)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一份主题是文化的文件,这在中共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这份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厘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甚至出现了“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庄重表述,更让各层干部悚然一惊的是,一向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文化,居然也要纳入政绩考核的范畴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将文化发展抬到如此重大的位置?

  一个关键词就是——“国魂”。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30余年只是一瞬。而在这一瞬中,中国锐意改革,实现经济高速起飞,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卓著令世界瞩目。然而,有一个软肋,一触即痛——那就是文化。五千年文化底蕴很厚重,也很沉重,“五四”后经历了相当长的文化反思,试图去芜存精、革故鼎新;又经历了“文革”动乱,造成精神滑坡,继之以物欲横流带来的拜金狂潮,厚重文化渐有被切割得轻薄的危险。

  这并不仅仅体现在文艺作品的失血,或是文物古迹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焚琴煮鹤之举也令人痛楚;甚至也并不仅体现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文化需求迅速放量、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多元,而在文化发展上积累大量“欠账”,导致国人文化渴求旺盛与文化供给贫乏的反差;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社会道德滑坡。

  中国不会容忍经济富有、道德却持续陷入贫瘠。中共中央全会提出用文化来“兴国之魂”的目标,以此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全会之志,志在与国魂息息相关的宏大叙事,事关民族精神与国民素养以及国家发展走向。

  中共中央对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4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就说过,“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温家宝总理也早就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均相当清楚地表明了对“大文化”内涵的理解。近年来,中国频频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战略上谋篇布局,这一次更是大张旗鼓、昭告天下,正是力求满足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饥渴,疗救道德上失“魂”落“魄”之病。

  衣食足而知礼仪。礼仪之邦的中国,该补上文化这一课了。如果失“魂”落“魄”成了流行病,枉有强劲的骨骼,走得再快,也有陷入泥沼的深忧。失去文化根基的地方,必有失血、失德的国民,苍白、浮躁、失信且缺乏自信与发展的底气。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与百姓共鸣。国魂兴亡,匹夫有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你的为人处事,也反映出整个国家如何行事。如果你是光明的,那么中国就不会黑暗。但如果你都无动于衷,那么,中国将也漠然无情。”

  中国已经开始行动,郑重夯实文化根基。重塑国魂,值得期待。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