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直升机 西安:赝品横行 艺术品市场步步惊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1:06

赝品横行 艺术品市场步步惊心?
 
  ■ 是人玩古董,还是古董玩人?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谢春彦    画家  美术评论家   林明杰

  主持人的话

  由徐悲鸿长子亲自作证的“徐悲鸿油画《人体 蒋碧薇女士》”被举报是学生习作;文物鉴定界“泰斗”史树青、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在内的5位鉴定家,给伪造的“汉代金缕玉衣”开出真品鉴定书。当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上成交金额不断创新高时,赝品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难道,如今的艺术品市场真的是“步步惊心”?

  A   赝品古已有之,是一门“专业”

  主持人:作为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先生也是艺术创作者,您怎么看赝品的存在?

  谢春彦:有关艺术品收藏中的赝品话题,我多年前就在媒体上谈过。我总结了一句话“古已有之,万寿无疆”——古代就已经有赝品流传到现今,未来,除非赝品不再能给人带来利益,否则它也不会消失。

  历史上,唐太宗颇为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后世的大多都是摹本。当时,会有大量的摹本产生,并不一定出于造假获利的目的。在印刷术尚未诞生的时代,要让书法这样的平面艺术作品广为流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请高手临摹、刻碑。到了宋元明清,书画作假已经十分普遍,后来,更是成为了一门“专业”。后来有分苏浙片子、扬州片子、河南货等等。

  目前的市场上,齐白石的赝品是北方仿得最好,几乎可以乱真。这些造假者还各自有非常细的分工,有人专画花草或草虫、有人专门写字、有人专门刻章、有人负责做旧……齐白石在世时,就曾看到过打着他的名头的赝品。他也曾用过一些方法来杜绝造假,比如,定制专用的有水印的宣纸,或者在印章上做文章,让人很难仿制。由此可见,书画创作者对赝品是不欢迎的。但即便如此,还是防不胜防。有些赝品是出自名家的学生或后代之手,就是所谓的“门里货”。

  对“门里货”的看法,业界有不同的观点。以董其昌为例,他有很多作品是让人代笔的,那些完全由他人代笔的作品还比较容易判定,但有一部分是别人代笔后,他自己又加了题字或略加修饰点染,后面这种情况,有专家认为,应该视作是董其昌的作品。

  B  赝品的盛行是艺术市场没落的开始

  主持人:现在很多花大价钱买古董的人,自己可能是个外行。是否经常会有朋友来向您请教有关艺术品的问题?

  谢春彦:几年前有位朋友打电话来问我,“是否认识董其昌?我想请他画一幅山水手卷。”我的这位朋友不懂艺术,他买画是为了送人。他了解到对方喜欢董其昌的山水,却连董其昌是什么时代的人都不清楚。若是遇到一个黑心商人,恐怕就会买到赝品了。

  主持人:这是买之前问了,避免了损失,有没有人买了以后发现是赝品的?

  谢春彦:曾有人通过我的好友,请我帮忙鉴定他们买到的画。那三位收藏者都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十几年来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都花在了购买名家书画上。见面时,他们带来了四五十件书画,有徐悲鸿的群马图、张大千的巨幅山水……几乎每一件都有“故事”,但是没有一件是真品。我不忍心道出实情,只挑了几张作假痕迹比较明显的书画解释给他们听。其他的那些,我推说不能确定真伪,还要研究。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还有一回我在谢稚柳先生家,有人带了一皮箱的书画请谢老鉴定。谢老指着我说,不妨请小谢先生看看。我看了几件,都是作假痕迹非常明显的。待我看罢,那位客人仍缠着谢老,请他再看几件东西。谢老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不懂,就去搞房地产嘛,买这个干嘛!”

  我的好友大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曾深怀忧虑地感叹:赝品的盛行正是艺术市场没落的开始。我写过一首打油诗《当心假画》:“股市熊市多风险,字画价高好赚钱。白石虫草成批出,悲鸿骏马列队窜……大款小款小心着,此中机关玄之玄。你若没有真法眼,还是回去炒房产。”我的劝告是真诚的,造假者借助现代科技,造假水平神乎其技,甚至有名家看走眼,将赝品误认作是自己的作品。

  C  鉴定界“权威”,过去比眼力现在比头衔

  主持人:在艺术品、古董的交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可是,媒体上也爆出过鉴定专家作假的新闻。这些鉴定证书靠谱吗?鉴定大师们可信吗?

  林明杰:中国艺术品鉴定向来凭经验,权威产生于大量的实践和口碑中,信誉非常重要。据民国初期赵汝珍《古玩指南》称,那时候京城古董圈最重信誉,坏过一次信誉,就别想再踏入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文博界确实汇集了一批鉴定高手,他们的眼力大多是在旧社会的收藏江湖中练出来的。由于艺术品市场中断了数十年,老一代鉴定家一个接一个走了之后,博物馆现在的专家,确切讲大多是文物学家、考古学家,重理论分析、学术论证,缺乏面对当今复杂市场进行真伪鉴别的专家。兼备系统文物学理论和敏锐地应对当下市场之火眼金睛者凤毛麟角。

  如今文物、艺术品鉴定还出现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谁的行政级别高,谁的头衔大,谁就够权威。好像你是某个博物馆的馆长,某个文物或艺术机构的领导,你就成了对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权威”。

  学术圈的人缺乏市场经验,市场里的人缺乏学术修养,这两方面的人还非常复杂,说的话真真假假,圈外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你说信谁好?

  所以说,想要进入艺术品市场,先要了解情况,最好寻找两位乃至以上的顾问,一位以学术为主,一位以市场实战眼力为主,多问,多思考,多学习,多观察,然后你就会明白什么问题该问谁,谁眼力好,谁可靠。

  主持人:作为熟悉收藏圈的媒体人,林明杰先生能否再多给我们揭秘一些“内幕”?

  林明杰:哪有什么“内幕”,早就是老生常谈了。在资深收藏圈中,藏家大多都靠自己的眼光买东西,或者有可靠、内行的经纪人代为操作。如今业内的确会有那么几位圈内大家比较服气的权威,其中有些人行事低调,没有显赫的头衔和名气,也不会到处给人开鉴定证书。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资深的藏家眼中,某些大名鼎鼎的鉴定家的名字等同笑话。比如,某位书画市场上经常露面的鉴定大师,其鉴定题跋的名家书画,内行人士皆不屑一顾。因为他收钱就题,无论真假。到后来,他的题跋非但没能提高书画的可信度,反而起到提醒人们要小心点的作用。当然,也会有画商找这些大名头的鉴定大师为自己的藏品出具鉴定证书,这一般都是给外行看的,为了将东西出手,卖个好价钱。

  D国外同行,一辈子只研究几个大师

  主持人:相关的法律规定拍卖公司不必为拍品的真伪负责,正因此,不少国内的拍卖公司,对于征集来的拍品的品质并不那么在意。在西方国家他们是怎么做的?

  谢春彦:在国外,大拍卖行的行业原则比较成熟,对于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十分重视档案工作,会把前期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女士,她是一位艺术中间商,经常参与国际大财团收藏艺术品的工作,具有非常好的信誉。她从不轻易以专家的身份去判定什么。并且,那么多年来,她做的工作只涉及印象派某几位大家的作品。对此,她的解释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林明杰:据说,在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家族鉴定是“终审”鉴定,但在中国行吗?有些画家家属根本是外行,冒充内行。个别家属甚至参与做假画。关键是胡说八道之后,没有谁承担过法律责任,也很少被媒体曝光。

  思考    收藏这个事儿不是经济决定的

  主持人:假艺术品、假古董已经形成了利益链,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有人去做,要打破这个利益链,哪里才是突破口?

  谢春彦:对于赝品的存在我们也不需要太悲观。至少,它使人们提高了警觉性。从前,古董铺的小学徒在实践中练出火眼金睛,如今假画横行,相信这个领域中也会产生打假的王海。

  赝品给利益链上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利润,成为了快速致富的手段。利益面前,我们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道德问题。除了完善法律法规,我们要在道德层面反思。艺术品市场要有更规范的行规。

  主持人:赝品固然可恶,但是,要让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不仅仅是卖家提高信誉的问题,购买艺术品的藏家本身的素质也很重要。这是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谢春彦:书画既是商品,又不完全是商品。它和工业产品、非精神产品是不一样的。我始终认为,艺术家的画品和人品要统一。艺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我们收藏作品,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打动你,另一方面是其背后的人文和历史含量。

  现在,收藏家成了一个随便讲讲的称谓。曾有一个收藏界较权威的媒体采访某位新藏家,问他,如何评价张伯驹?他回答:“张伯驹不算收藏家,他不懂的。”我认为,收藏家是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从表面看,收藏这个事似乎是经济决定的,但事实上,不是有钱就能当收藏家。收藏是要有人文情怀的。否则,就只是占有欲的表现。 

  设想

   将模糊的经验变成数据化的分析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央视曾曝光古玩鉴定行业的乱象。当时,就有人提出这是个无法标准化操作的事情,只能见仁见智。它真的无法标准化操作吗?

  林明杰:我主张在传统鉴定的大框架内引入科学手段。但我知道国内很多专家对此不以为然。过去我国的艺术品、古董鉴定多靠“目测”,讲“感觉”,鉴定家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但经验往往是“模糊”的。一些大鉴定家之间发生争议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引入科学的手段对鉴定进行系统化梳理,得出一些关键的参考数据,使这些经验变得更明确,更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更符合科学结论的要素。譬如,公认的司法笔迹鉴定,为何不能用到书画鉴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笔习惯,名家书画特征往往更明显。模仿只能模仿笔法的外在样式,无法完全吻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所有特征,尤其在自然的速度下,更无法模仿到位。专业机构的专家以及民间的鉴定高手,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将此当做一个大的科学课题来攻克。不妨列出目前艺术品市场被仿制得最多的一些书画大师,如八大山人、石涛、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参考司法笔迹鉴定的方法,对他们的关键笔法进行微观研究,数据化分析。

  再如,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在材料运用上也有不同。如明代陈老莲,他用的绢和颜料、墨不可能是清代,那么为何不可对不同时期,甚至不同书画家的书画材料成分和其他特征进行科学研究?

  书画鉴定的科学化研究,一定不能离开传统鉴定方法的宏观指导。我们要抓住鉴定的一些关键入手。什么叫关键?那就是如果违背这个特征,东西就不对。另外要知道书画作伪的复杂性,如真款伪画之类的拼接品,但这些用现代科技都是很容易探明的。

  ▲▲结束语

  据说,因为国内市场的火爆,大量流散海外的艺术品回流国内拍卖市场。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投入其中的不再只是个人,许多机构和基金也参与进来,甚至有成为主力的趋势。由此,不禁想到林明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表达的对于赝品横行的担忧,“艺术品市场上有赝品混入,损失涉及面会很大,可能会使得企业破产,员工失业,银行坏账;如果是作为金融产品发售的,那么投资的‘股民’们将血本无归。国家税收的损失更不言而喻。何况,赝品泛滥,法律失效,人心不古,这个损失更是无可估量。”从这个层面看,赝品影响的不只是那些花了冤枉钱的人,更是整个社会气质。要打破这个循环,所倚仗的不只是法律,更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