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韵:中欧王建铆教授:中国金融改革,时机千载难逢X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1:34

  中国现行的金融压制体制是粗放发展方式的制度基础,其延续必然导致粗放发展方式的延续。如果中国延续粗放发展方式,即使能够侥幸避免粗放发展危机的爆发,也必然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金融体制,第一是需要大力发展体制内的小银行。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的私营小银行本身没有导致危机,导致危机的往往是没有监管的银行和混业经营、监管不善的大银行。


  第二是需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二就是,生产性的企业债券本身不会导致危机,导致危机的往往是非生产性的政府债券的泛滥成灾。


  第三是需要开征普遍覆盖非固定收益资产(房地产、股票、期货、金融衍生品等)市场的资本利得税。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三就是,固定收益资产市场本身没有导致危机,导致危机的往往是非固定收益资产市场的过度投机。


  第四是需要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动,大力发展对外投资。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四就是,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本身没有导致危机,导致危机的往往是在固定汇率制下开放资本项目。


  根据国情,开放资本项目应该从设立海外股权投资基金做起,使得中国国民可以定向投资在中国投资的海外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权,特别是在符合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方向的那些行业中。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4764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土地使用权增值等因素,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实际价值应该超过2万亿美元。因此,对在中国投资的海外公司的股权投资,相当于有部分实物抵押的投资,因而是风险比较低的投资。如果实行资本利亏扣除的话,风险就会更低。


  根据日本和四小龙的经验,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可以在未来至少20年内维持平均每年7%以上的高速增长,符合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方向的那些行业就应该可以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对在中国投资的海外公司的股权投资,是回报比较高的投资。


  因此,相比日本2149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和不到2%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得天独厚,可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辟大规模、高回报、低风险、高流动性的海外股权投资渠道。


  只要建立反向操作的机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必要时,以一定的溢价和抽签的办法,收购海外股权投资基金来把外汇调回国内,海外股权投资基金就成了“不是外储的外储”,中国就可以实现“藏汇于外”,就没有人敢于在中国开放资本项目以后对人民币发动攻击,中国也就没有任何必要再持有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


  扩大对外间接投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战略资源储备、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多边金融机构的储备头寸等多管齐下的话,中国目前的外储困局就可以迎刃而解。


  一旦实现了“藏汇于外”,发展了企业债券市场,开征了资本利得税,人民币就可能在几年内基本具备实现完全可兑换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


  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主要是内部失衡造成的,因而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只要国内的总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就会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只要资本项目逆差不能完全抵消经常项目顺差,余额就会转化为外汇储备。


  以日本为例,日元开始自由浮动的1985年底,日本的外汇储备只有219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6%;2010年底,日本的外汇储备达到10358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8.8%。假如没有1985-2010年期间6000多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净流出,日本目前的外汇储备就会还要多60%。


  因为金融压制体制压低了中国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导致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所以只有通过金融改革消除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才能消除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这次的西方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仅因为内外经验教训的积累有了加速的可能,而且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有了加速的必要。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时期发生了全局性过热,在“十二五”时期必然要进行减速调整,这就为金融改革创造了宽松的内部环境。但是,如果金融改革没有在“十二五”时期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中国的人均增长率就会在“十三五”时期降低到5%以下,金融改革的宽松内部环境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可能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