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润达为什么生意差:对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45:28

对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究

学校团委 夏玉红

内容摘要:针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自身、学校、社会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 键 词:中职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原因  解决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量7年内从400万人增加到810万人,2009年,又提出完成招生86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对促进中职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日益增长的毕业人数造成社会就业形势供过于求,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中职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广州市一所市属中职学校校长说:“2008年,学校将有872名毕业生;而到2009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700名,整整翻了一倍。”尽管近年来该校一直保持着接近100%的就业率,但在逐年大幅增长的毕业生数量面前,他坦言自己“10年来第一次有了压力”。广东一所技工学校的招生就业办负责人说:3年前,该校的毕业生数量只有1000多人,而今年却达到了3000多人。由于毕业生数量的猛增,这位就业办老师坦言自己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像这种“毕业生数量几年间翻数倍”的现象,在广东中职学校中非常普遍。

日益增长的毕业人数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生涯素质在不断下降的中职生中,就业愈显艰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2009年许多参加“两会”的人大、政协代表纷纷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支招献策。

二、造成中职生就业差的原因分析

1. 扩招导致素质下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叶嘉国告诉记者,虽然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非常受珠三角地区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欢迎,但随着中职学校的迅猛扩招,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过剩;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却没有跟上,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必然会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相应降低,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2. 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广州市区一所职业学校负责人最近在考察就业市场时发现,一些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外向型企业近来由于拿不到新的订单,纷纷减产,有些企业的车间大半都闲置了下来。该负责人告诉笔者,职业学校培养的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多半都去了外向型企业。过去,这些企业效益都比较好,每年都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每到年底就开始纷纷进驻我市的职业学校“招兵买马”,今年,这一情况则不多见了。

3. 大学生降低期望值与中职生“抢饭碗”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就业心态普遍较高,但现在不一样了。”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以前只想从事精英岗位的大学生,现在都纷纷降低自己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以求找到一份工作。比如,几十个大学生争一个普通文员岗位的现象早就已非常普遍了,甚至本科生、研究生激烈竞聘殡葬工和大学生当搓澡工、环卫工和保姆的例子也已见怪不怪了。大学生们不断地降低薪水、岗位期望值,必然将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举例来说,过去,银行柜台、电信营业厅里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学生普遍嫌“工资低”、“不够体面”,而不愿从事这些基层的服务性岗位。但随着大学生们不断地降低自身的薪酬、岗位期望值,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愿意从事这一类职位了。同时,“现在不少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也已与中职毕业生基本持平,不再象以前那样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了。”这意味着中职毕业生将面临与大学生们“争饭碗”的局面。

4. 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些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有些中职毕业生去到对口单位实习,适应不了企业三班倒、工作时间长、厂区离宿舍区远等种种理由选择逃避,认为那样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情愿放弃专业去专卖店做售货员卖衣服或去士多店做收银员。

5. 城市下岗和无岗人员的再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大批量转移都是造成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种措施

1. 苦练内功加强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吴健伶认为,虽然中职毕业生就业会受到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变化所带来的考验,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中职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

如今,各中职学校都有这种意识,就是要练好内功,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在中职教师中已扎根,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一理念,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我认为作为学校,首先在新专业、新课程的开发上应有前瞻性,避免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其次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系统的课改,向课程改革要教学质量,把好教师教学这一关。本校已把“有效教学”作为课改重点之一,通过“有效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上,特别是加大对学生技能的培训,深入贯彻执行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意见》,在校内积极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以竞赛促技能提高,以技能促就业。现在校内已形成“人人学技能,人人比拼技能”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竞争能力。所以,作为学校只有苦练好“内功”,才可能从容地面对就业市场所带来的新挑战,虽然能预见今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有所增大,但只要中职学校注重修炼内功,特别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逆境求存。

2. 引导中职生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当前,金融危机对国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萧条、工厂导闭、大批人员失业等等,使中职生的就业直接受到影响。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已经从“量”的需要转向“质”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逆境求胜的关键。作为校方必须引导中职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让中职生多一点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能力,知彼知己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条件进行求职、就业、升学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3. 帮助中职生正视自我,按企业要求打造人才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证明。所以,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中职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点,条件差一点,地方远一点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树立 “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

大学生与中专生相比,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方式上都是不一样的,中职生在“实操”上应比大学生强,不然就不会出现大学生到中职学校重新学习技能的例子了。但愿意“低就”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要坚持“低就”他们必然要承受比中职生更多、更大的压力。作为校方,中职生和已经具有较强判断能力的大学生相比,找工作的能力和经验都很缺乏,把找工作的重担完全压给他们也不现实,这样,作为培养一方,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就业的责任就尤显重要。作为学校因主动积极的开拓就业门路,采取各种方式,如今的中职学校普遍都实行2+1模式,学生第三年到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和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双向选择。如中海物业属下各公司需要电工维修人员,校方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实训安排,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对学生进电工方面的培训,考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过在企业的锻炼,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动手能力猛增了一大截,过去书本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看起来也活了。可贵的是,他们还在锻炼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调整了就业期望值,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合作中,企业也发现了中职生的特长,改变了对中职生的看法。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不论学的是长线还是短线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了,就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用人单位也格外欢迎。

4. 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好就业心态

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中职学校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如:在校内开展模拟应聘活动,让学生在踏出校门前能提前进入应聘状态,认清自己在应聘前需要准备什么,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明白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兴趣、性格、个人能力、专业对口在选择职业中的作用,必然适得其反。按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只有终身不变的知识更新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终身不变的职业。因为,第一,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既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更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得到强化。第二,性格是可以完善的。一些职业对从业者性格有特殊要求,性格有许多"天生"的成分,但却并非一成不变。第三,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在职业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第四,专业对口在以后的就业中是可以实现的。在第一次就业的时候,也许不是专业对口,但积累的工作方法和社会经验应该说是一种能力的积累。只有调整好就业心态,积极应对,就会为成功就业加分。

5. 政府鼓励企业接收中职毕业生

很多企业不喜欢使用应届毕业生,喜欢拣“现成的”有经验的熟手,针对这个问题,各地方最近陆续出台一些政策,如小企业招用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达到在职职工人数规定比例的,可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各有关部门要为这些毕业生提供档案、人事代理等服务。这些政府对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措施,以后还会继续出台。对于中职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然而,从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生不受企业欢迎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中职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距离太大,更突出的是缺乏职业人必备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以“德”为核心,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在中职毕业生中如文明礼貌、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这些最基本素质仍显欠缺,笔者认为,应该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中职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既要抓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可忽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校教育应把关键能力的培养浸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使中职生真正成为受企业所欢迎的人。

    社会的发展,注定要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中职毕业生,要抢抓机遇,有岗位则上,无岗位要挤,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要有在岗位上学习、进步、锻炼、发展的意识,将自己正确定位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