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朗润地产: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44:20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  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中国特级教师薄俊生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推陈出新,有的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被名师们雕饰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谈何容易。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教学的境界?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因为,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重复的。课堂是展示教师创造力的场所,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机械性与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自己的东西,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课堂四十分钟教育的最佳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让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变如此,行之贵日新。"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六部分 学习习惯篇:做一个完善的人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一  有颗成为名师的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成为名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是毕其一生之功,它是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大众认同的必然结果。所以,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事实如此,那我们还有必要去追求、去奋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我们一定要有颗成为名师的心。因为理想、追求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大小。莫格利希曾断言: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名师的成长内驱力非常重要,要成为名师首先要想成为名师。有成为名师的愿望和信心,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发展、培养的可能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教师而言,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教书匠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凝固,名师、大师才是今天的目标。因为名师、大师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名师、大师的称号,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衡量教师成就大小的最好、最简单明了的尺子。

成为名师的奋斗过程是一个净化精神的过程,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个全面超越自我的过程。很多普通教师都是通过这些磨炼才成为名师的。可以说这就是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名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可能我们暂时无法消化名师的思想,名师的理论,但至少我们可以踏着名师成长之路,一步步向他们靠近。名师也是由普通人成长而来,他们之所以成长为名师,一定有值得大家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要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先一颗成为名师的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二 听课要学会"品课"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巴班斯基

古人品茶,注重一个""字。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课,也需要评课者有心地""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听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评课,是每一个人听课过后的例行公事,尽管很多教师听了很多课,评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是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仅仅是例行公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评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

现实中,很多人忽视听课,即使去听课,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听课。尤其是学校领导在听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领导因此被教师戏称为"万金油",并对领导的评课不以为然,失去了听课、评课的价值。

听课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听课的角色中去。为听课而听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行尸走肉。

提高听课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以""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

""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听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三   让自己"现代"起来

 

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正威

"让自己'现代'起来",这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现状,还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在教学中继续沿用老的一套的话,那就有可以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不能及时、全面地接触到新事物,并在实际和认识中产生偏差,轻的可能闹笑话,严重的可有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一直以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这一定位,人们只是反复引述,却忘记了用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

当今,我国发展方针是科技兴国,而科技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因此教师自己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概念,分析新技术、新情况、新名词,然后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将新出现的负责的东西坚决杜绝,让学生们早日认识到其危害性,获得健康成长。

在新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学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和谦虚的精神,以现代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现代的步伐实践新课程,成为一个有现代感的、出色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四  精彩人生需笔耕

 

笔耕不止,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造就教师杰出教育成就的熔炉,是壮丽教师辉煌教育人生的摇篮。——(中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友开

教书育人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教师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我们的教育就好了,但是,现代教育课堂则不一样,不仅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还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课堂、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开发出校本教材,走适合自己与自己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道路。因此,现代化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研究,走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的道路,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带动研究,促进现代课堂的纵深化发展。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职称论文发愁,到处求人发表论文,到处给版面费发表论文,然后混一个职称,满足自己加工资的欲望。其实求人不如求己,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开拓进取,那我们的教育人生将更加精彩。鉴于笔者的教育实践和体会,建议年轻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自己的写作,改变自己残缺的教育人生。

作为普通教师而言,要教好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实践、思考并记录,而这正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关键所在。因为当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记录)时,他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科研的状态了,而且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这是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方式。教育研究之所以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在于它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精神、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精确地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教育日记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须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教师的日记写作,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教师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正确对待你的课堂、学生、教材,注意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注意你自己思想的发挥与创造,然后,写出你的教育感悟就可以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写作,从你的思想开始,开始你新的人生征程,你会发现,你的天空将更加精彩有趣。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五   成为博客一族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科布尔

进入新的教学改革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慢慢由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转变中,把博客当作学生成长的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国外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把博客用于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交流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地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了解教师的观点和教育思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把一些不便当面表达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其他类似的学生也有启发作用。

没有博客之前,有些老师也曾参与一些网上的教育话题探讨,大至教育理念,小对教学个案,但时间长了就发现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观点很分散。虽然参与一些争论能开阔视野,但距离自己的专业教学越来越远,而且无法与同行分享自己在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建了博客后,这些问题很轻松就得到了解决。目前,博客正成为一个教师交流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的平台,而教师写博客也逐渐成为"将教育延伸到网络"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坚持博客写作就是一种积累,是自我过滤、自我反思、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老师们不要小看自己写下的一切,这会成为一股力量,会对历史产生自己的影响。目前,一些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教师博客圈,正计划推出优秀博客个人专著,每年5-10本。博客让教师能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倾情教育,关注教学。很多教师在同一个天地里,以专业发展为指向,以志同道合为准则,自发形成相对稳定的圈子。他们在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更多地注重教学案例的积累和实践后的反思,他们共同探讨甚至争论的也是专业的问题。很多优秀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外出听课回来,赶紧写下感想和收获写到博客与大家分享;课堂上有什么点滴体会,赶紧三言两语记在课本上,空余的时间整理一直,写到博客上;教研活动意犹未尽,把自己的想法继续写下来,备课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学中遇到难题,及时提出来,写到博客上。

教师要提高能力,就要经常性地与同行们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在交流中提高。担这些交流仅仅依靠日常的接触是很难完美实现的。我们总有精力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但博客日志没有这些限制,它们可以分享,可以交流,可以记录下课堂实录,可以向家长、学生传递信息,延伸课堂,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作为情感交流,沟通的渠道。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六  向周围的人学习

 

一个聪明的人能拜一切人做老师。——爱默生

囿于自己的所学。教师所知永远只是沧海一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只以学校的教师"唯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老师。

教师,肩负着引导人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比其他任何人群都更关注自身的成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与时俱进的成长,没有素质的提高,我们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学习是人们实现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向别人学习又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向他人学习,那人们自身的成长就会像缺少某种维他命一样缺少营养。

向周围人学习,这个"周围"很广,很多人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周围"具体化,提高针对性,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教师向周围人学习首先要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如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虽然他们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他们的精神、理念却一直在我们身边。熟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生平,研究他们的思想将对我们的进步大有裨益。

其次,我们还要向当代的优秀教师学习。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我们报熟悉的于漪、魏书生等等。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再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的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营养。教师不是万能的,所学知识肯定也是有限的。可是学生不同。每届的学生都在发展变化,况且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如果都能够以孔为先例,把自己当作学生,虚心向相互交流最多的学生请教,那真是教学相长的至高境界了。作为教师,每天要与多少青春学子一同徜徉于求学之径啊,如果能不耻下问,真诚而谦虚地向学生学习,不仅是对自己学识的充实,也是对学生学风的一种熏陶。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较,而是一句切实的写照了。

最后,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只要他是优秀的,我们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学习。这种学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是人品道德的学习,精神毅力的学习,为人处世的学习……

不管是向谁学习,最重要的一点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七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运用认识能力去认识真理,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真理。——罗伯特·庞德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教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长年如一日地站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外界信息的千变万化,如果他不去思考,那么就算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其结果也只能是在教书匠的层面上做无谓的努力。

《韩昌黎集·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年的谆谆箴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在教师平常的言传身教中还存在着"只见知识,不见智慧"的误区。其实,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探求此中的智慧,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只有掌握了思考这个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与实践中架一道亮丽的彩虹,方能兼顾理念的验证和扩充,使得实践经验增长。如果我们从开始教书那一天起就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不断总结与提升,那我们肯定能够做出成绩来。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勇于思考,善于思考。他们思考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可以说,名师终身秉持"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的精神,深悟"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的精义,坚守"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信仰。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永远牢记:有了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反之,没有了善于思考的老师,也就不会有善于思考的学生。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八   习惯"研究"自己

 

吾日三省吾峰,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认识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做你自己",这是哲学家奥里欧斯说的。"做真实的你",这是莎士比亚说的。那教师应该怎样说呢?答案是:"研究"你自己。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开了研究自己的先河,所以千年来我们一直很重视对自的研究。这个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其中说的最多的,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自我反省。浙江省奉化市的周建国老师曾在《教师不妨先研究自己》一文中强调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不要陷入"不悔自己无见识,但将丑语诋他人"的境地。

"研究"自己是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一个人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但惟独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有的人可以为别人出谋划策,但却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究其本质原因,就是认识不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认识不了自己,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即使付出了辛劳,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的总是片面的一部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每个人又都有一定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成就辉煌的事业,避免走弯路、错路。研究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周身的事物,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向最好处努力,向最坏处着想:研究自己,就是要从不足之处努力,就是要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能够遭遇挫折的打击,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教师要学会研究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已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已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还会失去人生的追求。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九   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

 

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中国特级教师孙双金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职能的转化要求其自身发展是持续的。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与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为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双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转换知识观,而且要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从国际教师专业化探索过程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适应教育变革及其新要求,做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这是鼓励教师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的必要性。

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就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既要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做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这是鼓励教师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的重要因素。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  读书要""

 

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朱熹

读书是一门艺术,会不会""书,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书出版的多而杂,读书的时间又少,因此读书要有选择,有重点。要学会品书,了解书品,懂得书的好、坏、优、劣。

读一本书,就是要明确读书的目的,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要思考,要辨析,不能生吞活剥。为了简单地追求文艺作品中的某种生活状态去读书是不科学的。

清代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我想,读书不品,何知味?品而有味才会体会读书之乐趣。真正的读书,不是念念有词,而是心有灵犀。品而有味自会明白读书之用途,就如培根所提出读书的功用:饴神旷心,增添情趣,长才益智。

何谓""?曾国藩读史之法可谓深领其会。他说:"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职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读罢,大喜,得之矣!"这就是读书之人每每能进入书中之情节,自然会深得体会。

时至今日,读书人又有""""""之法。不吞,无以求其广博;不啃,无以致其精微;不品,无以得其精神。读书,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过来嚼过去,临了吞下细细的香末,还有余味在口中。如此说来,切不可开了卷,浅尝辄止,或者囫囵吞枣不知其滋味。

教师只有通过""书才能达到为知、为已、为人的读书境界。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这是教师提高水平和自身素养的基础。

为已,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已、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已"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为社会、为教育读书"的为人,也就是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已"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一   "嫉妒"是一种进步

 

见贤思齐焉。——孔子

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心。嫉妒裨上也是一种竞争,是竞争的异化。思想家罗素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嫉妒其实也是个人追求自尊、进步的一种表现,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提倡嫉妒。嫉妒的危害众人皆知,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被嫉妒心理左右,就难以教育出合格的人才。

教师所应有的"嫉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的仇恨心理。"这里的"嫉妒"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它实质上是指老师的进取心;当周围的同事超过自己时,这个"嫉妒心"不是怂勇自己去恶意打击、报复、中伤他人,而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将"嫉妒"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动力和热情。这种"嫉妒"对于老师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它可以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并非什么坏事。

教师有了这种"嫉妒心"就会不断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以此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且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这种好胜心,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当然,这种"嫉妒"需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胜心过强,就会发展成真正的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嫉妒"就要学会见贤思齐。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思想纯正的人,一个能积极进取的人,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做得好,比自己有能力时,从不去考虑别人是否超过了自己,或对别人心生不满,而是从别人的成绩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从而振作精神,向人家学习。这样,便有可能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迸发出创造性,赶上或超过曾经比自己强的人。这就是古人说的见贤思齐。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二   练好"三字一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功。

教育学生写好字,教师首先应该自己写好字,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立品导行、为人师表的一项重要内容。

书写,对于教师来说,可谓是无所不在。汉字的书写,随运笔留下的点画结构,一方面它是有音有意的符号,另一方面它又是书写者无可掩饰的心理现实外的可感图画。教师写一手好字,既可以丰富为人师表的内容,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审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它好比无声音乐的流响,是心灵的倾吐,是生命情意的传递。当然,书写不只是对字体的较为熟悉及对书写工具的充分利用,而应是书写者性情、修养、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如果这一情感是积极的,并长时期地处于稳定状态,学生就会对该位老师的授课倍感兴趣。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能够努力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之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明文规定:教师应明确树立普通话是教师职业语言的思想,把掌握普通话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在教师过教材关,合格教师考核、民办教师转正和吸收新教师考查时,原则上都应把汉语拼音和普通话作为一项内容。

对学生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写好字,说好普通话。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生。很难想像,一个"三字一话"不合格或者不过硬的教师,其所教班级学生"三字一话"会好到什么程度。在课堂内外,教师始终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巨大的、深刻的。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练好"三字一话"意义深远。

针对目前的情况,教师的基本功要能够与时俱进,就要在"三字一话"的基础上增加"一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教育领域,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变革,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大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国际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成为当今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关注点,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投入到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去,要努力学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三   教师,不妨跨学科听课

 

当前,教师在全面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胡亚敏

跨学科听课应是教师一种不可缺少的听课方式,不妨一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按照纵向学科体系进行教学的,这种分科教学相沿成习,已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势,教师和学生都很少考虑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其结果必然禁锢和封闭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触须朝纵向延伸可以是无穷远的,但没有横向拓展的意识和习惯,这是目前学生发散思维薄弱,创造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有份调查结果如下:当问及所教的学科或胜任的学科时,只有0.7%的教师能任教两门以上的学科,说明具备一专多能,熟悉多学科的教师极为匮乏;当问及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时,只有54.2%的老师偶尔涉及,说明现实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极为少见;当问及是否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或研讨时,只有60%的教师偶尔为之,当问及平时阅读的内容与什么相关时,占第一位的仍是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内容,说明中学教师业余的学习与提高也很少涉及其他学科。

这样的教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吗?当然不能。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关注各个学科。而关注各个学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要跨学科听课。

跨学科听课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助于各科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都全面地了解、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因此,跨学科听课也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听课方式。

 

第四部分 生活习惯篇:做一个充满情趣的人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四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苏霍姆林斯基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一样东西却能点入肌肤,融入骨髓,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那便是书。

莎士比亚坦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正如高尔基所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延续主要依靠书籍,所以,成功从读书开始。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这个崇尚读书的民族,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让世人瞩目的天才。

教师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殆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智慧的源头,还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让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让读书创造我们生命的喜悦;让教师更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具有感应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神游,能敞开胸怀接纳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开拓出更加深刻的心娄,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有准确把握真、善、美的能力,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传授给学生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今天的教师不但要喜欢读书,还要善于读书、能够思辨。倘若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提升自己而持续地读书,倘若教师都能够边读书、边思考;倘若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那么,他们的生活就更充实,人生就会更有意义。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五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拿破仑·希尔

现代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拥有这个快乐和宝藏的法宝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点。

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良好的心态,教学工作带有非常浓重的功利化色彩,一味"向钱看",导致教育姓""而不姓"",让现代教育变了味。功利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致命伤,甚至让教育作用指向开始游离于教育之外。

其实,作为教育,对这一职业、对教育、对学生必须有深入的认识,不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才能保持教育的纯洁性、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少受外界环境的污染。

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授指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因此,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心态,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育问题。教师良好的心态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关注,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教育者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教育者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童真,换教育一片璀璨的天空。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六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爱默生

健康,是人生最大、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任何珍珠玛瑙也无法相提并信纸的,因为珍珠玛瑙失去可以再赚回来,健康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变成了永恒的缺憾。

我们不仅要勤奋的工作,也要勤奋地保持自己的身体,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会因为保养不好而中途换"零件",甚至出现提前"报废"的状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则无法弥补,你辛苦工作几十年所盼望的晚年幸福将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你将无福享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万事好都不如身体好,这是一个恒定的自然法则,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抗衡,只能遵守。

努力工作是肯定的,但锻炼身体也是必需的。不论是老教师、中年教师、还是刚入行的年轻教师都是如此,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明天,即使你什么都行,什么都是领头雁,受到的表彰难以计数,地位也愈来愈显赫,但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一切都将与你无缘。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来源于平时对健康的积累,没有积累,储蓄健康,一到退休,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消磨你的晚年幸福。

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做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停的储蓄健康,为自己的健康体魄和幸福买单,为自己的健康体魄和幸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给自己一个美丽的明天。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七   为生活创造快乐

 

 

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和那一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伟的事业的人手携手地去工作吧。在生活中,堆积了许多美好的、实际的工作,这些工作会使我们从偏颇、成见中解放出来,会使人们变得很快乐。——高尔基

教师职业是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长年累月,一届又一届,缺乏生活的激情。很多老师一直兢兢业业,付出很多,但却没有一点幸福感。他们埋头在教室,在办公室,在学生身上,在成绩单上。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65.1%的中学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职业病"。其中,腰背痛、咽炎、颈椎病、痔疮和胃炎或胃溃疡是排在前五位的疾病。据郑州市教育局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54%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燥、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脸上很少有灿烂的笑容,缺少生活的乐趣。

有人问这种乐趣怎么会失去呢?其实不该这么问。乐趣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没有去寻找。有人说当今社会,凡是有""的地方就会使人丧失生活乐趣,不是吗?战场,你死我活;官场,你上我下;商场,你赚我专亏。这种""的效应也蔓延到了学校--考场,我第一名就意味着你第二名,我考上了,就意味着你可能考不上。由此又影响了教师的生命价值。罗素说过,竞争和嫉妒是不幸福之源,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一时难以改变外部的大环境,只能调整个人的心态,寻找生活的乐趣。

教师的生活不能平庸化,更不能沉沦化,找找自己的支点,兴奋点,生活会更加充实,有趣。魏书生曾说享受是生命的支柱,要享受人生所有的快乐,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只要你能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你就能经常站在享受这个点上,来寻找享受的理由,体验享受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释放各种压力,不会因为工作的琐碎而缺少成就感,从而丧失进取的动力,产生职业倦怠。

懂得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有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的身心是和谐健康发展的。他们除了教给孩子知识,培育孩子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能给孩子一种行为引领,一种思想启示。善于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善于化僵持为和缓,化尴尬为融洽,化难堪为大度,化艰险为挑战,化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理念为行动,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化希望为企盼。懂得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才可能是有幸福感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健康向上、有幸福感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子女交给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的教师,还是交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抱怨、整日死气沉沉的教师?答案肯定是前者。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懂得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吧!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十八   认识你自已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难看清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一个人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但惟独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有的人,可以为别人出谋划策,但却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究其本质原因,就是看不清自己,认识不了自己。

一个人如果认识不了自己,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即使付出了辛劳,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的总是片面的一部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每个人又都有一定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成就辉煌的事业。另一方面,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可能会遭到恶报,因为你以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

认识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周身的事物,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认识自己,就是要从不足之处努力,就是要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能够遭遇挫折的袭击,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大的胜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胜利。要想征服自己,首先就得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想办法悦纳自己的职业,这是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教师要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缺少自信,难以成为好教师,而自我感觉太好,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好的意见、经验,都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以致自己裹足不前。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已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已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会失去人生的追求。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