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哪些是花钱的大项:彩礼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5:01

彩礼的经济学分析

魏凤春   

结婚,你要准备多少彩礼?

    春节,我回到了山东潍坊的老家。家乡这两年富裕了一些,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较以前开放了许多,文化素质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结婚时女方索要彩礼之风依然非常盛行,由于经济贫困而娶不到媳妇的仍大有人在。而且彩礼额度之高,让人嗔目。一般而言,在农村结婚,房屋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一系列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音响,摩托车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服装衣物和婚宴酒席费用。这样平均算起来,在农村结婚所需的全部费用大约在5—7万元左右。这笔钱在城市工薪阶层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大部分人为了这件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伤透了脑筋。相形之下,目前城市里的婚姻则根本不存在彩礼一说。而且女孩子们的择偶标准除了人品以外,主要看重的是男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男人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十分计较。为何城乡之间的差别会如此之大呢?在此,我们想借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你了解他吗?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自己认为最合理的选择,所有行为都是基于这一前提产生的。在农村结婚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导致男方负债累累,并影响到婚后的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不理性的。事实上,不论男方还是女方,其行为都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种交易,交易双方为男方和女方,其中男方为需求方,女方为供应方。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明确城乡在婚姻择偶方面的两个基本不同点:其一,城市中一般女人有自己的职业,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因此在经济上她们可以完全独立,不必依赖男人生活;而农村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妇女地位还没有本质改善,大多数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对男人有较强的依附性。其二,城市中现在的恋爱方式一般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具备充分了解的机会,信息较为对称;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出于某种原因而了解不充分的现象,而且这种不对称会导致供求双方在交易中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图。在农村的婚姻择偶过程中,女性由于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婚姻关系确定之前,作为人力资本的供应方,她会想方设法地要求信息完全对称,会尽力找寻信息传递的渠道来了解男方。但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即介绍人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其作用不可小觑。但众所周知,中国有句古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何况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为,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只能片面了解,要识“庐山真面目”,难度之大可以想见。那么,客观地讲,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难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人品、性格、素质良莠不齐的男性群体中,女性出于保护自身的动机,宁肯以综合素质中等偏下的男性个体来取代其对男性整体的客观评价,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讲的“次品车”现象。从男性角度来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即婚姻关系确立之前男女双方互相博弈的结果会使男性群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以次充好”的现象,造成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而婚后往往实现不了。而且,在婚姻这一纸契约成立以后,逆向选择的结果易形成道德风险。婚后男性的生活能力以及精神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为了以后的生活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根据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在消费者理性消费行为的前提下,他会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它的消费支出,既包括即期收入,也包括未来预期收入,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为使自己满足程度最大化,消费者的合理消费方式应是平均分配收入,年消费量大致相同。在工作期多进行储蓄,以满足退休后的消费,从长期来看消费倾向趋于稳定。表面上看农村结婚索要高额彩礼这一消费方式不符合该理论。但从具体情况分析,农村的收入有其特殊性。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目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并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基本也是在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赚钱,由于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低,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的使用效率逐年降低,所获收益也会随之减少。等到老年,农村中又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晚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相形之下,城市中在工作期(18—60岁)人们可以获取稳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退休以后也可以拿到退休金,从社会保障体系中获益,出于理性的选择他们肯定会平均安排自己的消费。而在农村,未来收入不确定的风险太大,女性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性,决定了她出于日后生活保障这一动因而向男方索要彩礼的行为。让我们看一下彩礼所包含的项目:家用电器属于耐用消费品,可以长期消费;日常生活用品和大批量购进的服装也是为留待日后慢慢使用,亦属长期消费,等等。从本质上说,彩礼本身,即是为将来消费所进行的“储蓄”,从其未来消费来看,事实上是将收入平均分配、消费均等化了。它恰恰符合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农村消费者从其自身情况出发选择了合乎理性的消费行为。

爱你一万年----真实的谎言

    婚姻是一种交易的达成,结婚证书即是一份合约。男女双方从经人介绍相识、相恋到结婚,事实上是一个男女双方互相博弈的过程。博弈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策略互动,具体而言,在婚姻之前的交易过程中,不论男方或女方,其所获得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还取决于交易对方的行动,博弈过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选择某种策略使自己获得的效用最大化。事实证明,博弈的结果是双方进行合作,达到纳什均衡(即由参与双方的最优策略达成的均衡),这会使双方效用得以最大化。在婚姻达成过程中,彩礼是一重要前提,男女双方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是最后达成合约所必不可少的。合作的最优化使男女双方在彩礼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性。女方通过索要彩礼这种方式,可为婚后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部分弥补了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的劣势,同时可为自身带来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受重视感。男方给付彩礼,达成婚姻,也为其带来了收益。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要随之而来,包括对友谊、爱情的需要,社会交往和自我尊重的需要等等。自来成家立业都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家庭的建立会给男性一种心理上的安定感,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目前仍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风俗,婚姻的达成可以使其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任务。双方均能通过彩礼这一工具达成合约,从中获取收益,最后在均衡中双方均获得最大满足,何乐而不为?而且,彩礼在婚姻关系确立之前虽然归女方所有,但在婚后一般都以耐用消费品的形式进入新的家庭,成为夫妻的共同财产,这部分共同财产成为维系夫妻关系的最为重要的纽带。众所周知,感情是婚姻美满的基本因素,但姑且不论农村婚姻的特殊性,单就婚姻本身而言,仅靠感情维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极易破裂。有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之间由于爱情而共同生活的时间不会超过6个月,婚姻长久的奥秘在于共同的财产(包括孩子)将两个人紧紧维系在一起。共同财产使双方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一种均衡,要打破这种均衡需耗费昂贵的交易成本,高昂的代价使得本来跃跃欲试、试图打破均衡的人望而却步。就这方面而言,彩礼由外部进入婚姻内部成为夫妻的共同财产以后,为夫妻之间均衡的打破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从而有利于婚姻的长期稳定。

终于迎来这一天

    自从人类的婚姻由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并真正地固定下来之后,婚姻的稳定往往是与当时的经济情况相一致的。当前,彩礼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从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陋习。只有当农村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农民的未来收入有了切实的保障,妇女的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到足以自立的程度时,婚姻的供求双方力量才会相对均衡。这时候,没有彩礼的婚姻也会达到纳什均衡,并在合作中享用美满的婚姻。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