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制药有哪些产品: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天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9:36

                             张卫民  

  

    2010年11月7日是居里夫人诞辰143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科学美女居里夫人。

   一、不仅要让学生超过老师,更要让孩子超过父母

    居里夫人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超过老师,更要让孩子超过父母──在培养伟大人物的过程中,第一流的人物应当肩负起更出色的父母任务——伟人是由伟人培养出来的。伟人们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老师的学校教育的失败。另一方面,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那么这个家庭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和钱三强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的学生。周培源是34岁、钱三强是24岁时成为他们的学生的,也就是说在他们20岁时还没有接触到世界科学的最前沿,但是,如果他们直接是这两位导师的孩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小居里夫人: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1956),本名伊雷娜.居里,居里夫妇的女儿。小居里夫人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射,后确定为中子;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进行研究。1935年夫妻共诺贝尔化学奖。小居里夫人夫妻俩还于1948年领导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核反应堆。

    伊雷娜很早就开始帮助她母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学完了护士课程,跟随居里夫人到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地进行救护。她当一名x射线技术员,为伤员进行x光透视,以确定子弹、弹片在体内的位置。1918年她转到镭学研究所的居里实验室,任居里夫人的实验员和助手,开始从事放射学研究。1925年她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她认识了约里奥。从外表来看,她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有时还忘了对人说一声早安。实验室里不少工作人员说她是“一块冰”,但透过这位年轻女性冷漠的外表,约里奥发现了“一种极敏感的诗人气质”。他还相信她和皮埃尔.居里具有“同样的纯洁、同样的善良和荣辱不惊的品质”。她给他的印象是“她是父亲活的影像”。 

    伊雷娜的学识和动人的容貌,都给约里奥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约里奥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善于交际,非常喜欢运动,爱科学、爱艺术,伊雷娜在约里奥身上找到了她求之已久的期盼。伊雷娜是滑雪和游泳的好手,也爱散步。于是,他们经常在一起滑雪、游泳或在枫丹白露的森林里散步。一年共同的科学研究,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共同的科学理想和崇高的事业心,把他俩紧紧结合在一起。1926年10月9日约里奥和伊雷娜终于结成终身的伴侣。外国妇女出嫁后通常随夫姓,而这对夫妇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婚后约里奥用了居里的姓,改名为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这样,约里奥夫妇就变成约里奥•居里夫妇。人们又称他们为小居里夫妇。

    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描写她的姐姐伊雷娜.居里的:“大女儿伊雷娜是21岁的大学生,镇静,平和,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使命是什么;她要当物理学家,而且很明确地要研究镭。伊雷娜•居里决心走比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的道路。她这种朴实和自然,实在值得称赞;她不问她的事业是否能象她的母亲的事业那样灿烂,她不觉得有一个太伟大的令名压着她,她对于科学的爱好,她的天赋,只使她产生一种抱负:她要永远在她看着建筑起来的实验室里工作;在1918年她就已经被任用为这个实验室的‘委任助手’了。”



    事实上在1916年,还是19岁的伊雷娜就已正式被聘为居里夫人的助手,1918年担任更高一级的委任助手。当朗之万推荐的优秀学生,伊雷娜的未来丈夫,25岁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走进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时,尽管在其他方面成绩斐然,但在放射性方面却远不如伊雷娜,正是伊雷娜在帮助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时,他们才产生爱情的。面对女儿、女婿的研究,尽管居里夫人没有亲眼看到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但是她却从来不会怀疑他们总会得到。

    伊雷娜献身于镭的研究,并不是从19岁进母亲实验室时始,也不是14岁参加母亲获诺贝尔奖仪式时始,甚至也不是从“教育合作计划”时始,可能在极小的时候这颗种子就播进了她的心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伊雷娜的女儿,也就是居里夫人的外孙女海伦身上可见一斑。海伦4 岁时,自豪的父亲就将她在一张纸上画的“质子轨道”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当心,她会成为理论物理学家而不是实验物理学家。”果然后来居里夫人的外孙女海伦成了一名物理学家,这种极好的物理环境是孩子成材最好的土壤!

    根据人类遗传学原理,人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一个人的智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仅仅依靠天生的高智商,是不行的。然而,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次是物理奖,第二次是化学奖。而她的聪明的女儿伊雷娜·居里后来也获得了她母亲曾经得到的诺贝尔化学奖。于是,人们便产生疑问:母亲获得了诺贝尔奖,女儿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否也可以“遗传”?

 

    二、智力遗传的秘密——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只要他们真正有这个意愿和爱心

    西班牙《世界报》2006年10月23日发表文章,题目是“智力遗传的秘密”,对此进行了有趣的解说。文章摘要如下  :

    1959年10月4日,12岁的罗杰·科恩伯格睁开迷糊的双眼,他看到父亲异常兴奋。他12岁的头脑一片混乱,因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叫醒。父亲阿瑟是个内敛而深沉的人,科恩伯格经常看到他在洛杉矶家里的书房中深夜研读。但这一次父亲没有保持一贯的严肃,他刚刚得到来自瑞典的通知,告知他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恩伯格回去继续睡觉,心想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亲为此表现出的兴奋之情令他无法入眠。

    数十年之后的2006年,当59岁的罗杰·科恩伯格接到同样的电话,事实上是在同一天:10月4日,几乎在同一时间:凌晨两点。科恩伯格不禁感到震惊。“我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他说。他刚刚获得了进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这个精英俱乐部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科恩伯格进入的是另一个范围更为狭窄的俱乐部: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的俱乐部,而他是该团体中的第七位成员。科恩伯格的事例向科学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智力是可以遗传的吗?如果以现有的证据来看,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西班牙神经系统研究专家何塞·马斯德乌说。

  父子诺贝尔奖得主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神经科学院院长马斯德乌是国际知名的神经学研究专家,现在他陪伴我们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解开智力是否可以遗传这一谜团首先要定义何为智力。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仅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就有7种完全不同的定义,从“理解和领悟能力”到“纯粹的精神物质”不一而同。马斯德乌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遗传吗?科恩伯格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父亲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改变了他。在学校中科恩伯格是个出色的孩子,尽管有点羞涩,但在社交上并无障碍。阿瑟带他来到斯德哥尔摩,让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科恩伯格耳边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和你爸爸太像了……你太像他了。”外貌上的相似却让科恩伯格理解成应该追寻父亲的脚步。而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也像他父亲一样,正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但父子俩并不只在这一点上相同。

  是纯粹的偶然吗?科恩伯格是否天生就能获得诺贝尔奖?马斯德乌说:“不能这么说。诺贝尔奖并不只是无与伦比的天才的结果,它更是努力、学习和技巧,尤其是坚持的成果。”坚持和外界刺激更为重要。

  智力遗传的表象 

  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03年10月,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因为在辐射现象方面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在她的长女伊雷娜11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次是化学奖。

  1935年,伊雷娜获得了与母亲同样的殊荣,也是因为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她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女儿,她的家庭有4枚诺贝尔奖章。仅仅是激励和坚持促成了伊雷娜的成就吗?好像不只是这些。她的父母是光芒璀璨的人物,具有很高的智商,她的外祖父是物理学教授,高智商是否在她身上有一定的遗传?“没错。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神经系统的某些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可以说一个人出生时的基因遗传自父母,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最终的智力。”马斯德乌说。

  人的神经系统存在着一种基础机构,但并非固定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后天成形的。马斯德乌说:“我们可以将神经系统与手做比较。如果一个人的双手用来打铁,那么必定是手指粗壮却不灵活,相反,如果双手被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定修长而灵活。” 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遗传更加重要。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基因与智力的联系是20%。这项研究利用神经图像技术(该技术分析神经元活动在特定思想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对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智力高低与父母DNA的联系率为20%,其余的智力发展是变化的,根据个人的生活改变和定型。特别的激励可以使神经结构改变和发展。

  有7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子女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所有这些人的生活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科恩伯格从12岁开始就生活在父亲的影子和激励作用下。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8岁开始给母亲当助手。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格·玻尔,是同样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尼尔斯·玻尔的儿子,从小在物理天才沃尔夫冈·泡利、维尔纳·海森堡等人的影响下长大。

  也许最能说明在培育天才方面外部激励比基因遗传更重要的例子是J.J.汤姆森,他在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并非是汤姆森最大的功绩。不仅他的儿子乔治·佩吉特·汤姆森在193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7名学生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成就:同一位导师培养了8名诺贝尔奖得主。

  后天培养更重要 

  马斯德乌认为,“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激励对于从父母身上遗传的智力基础向更高还是更低程度发展至关重要。”在上面提到的7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子女中,有5名是在与父母相同的领域中获奖,这是对上述结论的印证。

  伊雷娜·居里和她的父母一样,从事放射性物质领域的研究。乔治·佩吉特·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的属性(其父被称为电子之父);卡伊·西格班在X射线光谱学研究上有杰出贡献(其父也是X射线研究者之一);罗杰·科恩伯格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研究基因谜团的;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与其父亲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

  结论是,智力并不遗传,不过某些神经结构的确具有遗传性,但它们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只有15%至20%,其余是父母激励教育和子女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一个没有天赋的农民的儿子,其前途并非生来注定。他的努力和坚持将决定他最终的生活。除非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会受遗传的限制。”丁伯根兄弟的成就验证了这一结论,他们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扬·丁伯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尼古拉斯·丁伯根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父母并不才华横溢,但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在科恩伯格得知父亲获奖的消息并亲眼目睹了他的幸福之时,他的前途由此确定。也许他无意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只是想体验与他父亲同样的幸福。

    与此同时,以上提到的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子女都进入了比他们父辈级别更高的学术机构工作。总之,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只要他们真正有这个意愿和爱心。但是,如果硬要干的话,得搞出真正惊人的成就才行。科学要求科学家全力以赴,把毕生精力献给它。

 

    三、像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五组父母和子女成为获奖人。他们是人们熟悉的居里家族,即1903年居里夫妇获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获化学奖,1935年小居里夫妇获化学奖;J•J汤姆逊1906年获物理学奖,1937年其子G•P汤姆逊也获物理学奖;1915年布喇格父子同获物理学奖;1922年尼•波尔获物理学奖,53年后其子也获物理学奖;1929年汉斯 •冯 •奥伊勒•歇尔平获化学奖,51年后其子获化学奖。

    所有这些获奖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获同一学科的奖金,居里家族虽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奖项,但都是以研究放射性而获奖的。迄今为止,诺贝尔奖的5 个奖项中尚还没有出现跨学科的父子人才链。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在于这些天才人物有着极好的习育、教育、化育环境。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四代:居里夫妇的长女艾伦妮和女婿佛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都是从事放射线研究,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孙女海伦•约里奥也是核物理学家(海伦嫁给了居里夫人的恋人物理学家郎之万的孙子),第四代的阿伦•约里奥不久前取得了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这其中,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国科学界的主要人士。如果用是否当选法国科学院士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旁证的话:皮埃尔•居里是1905年当选,佛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是1942年入选,皮埃尔•约里奥是1982当选。虽然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境况却不同。尤其是早期,居里夫妇为法国科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过程较慢。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这些家庭从小就能以最快最好的接受方式让孩子接受正确的观念、态度和技能。在一个化学家的生活里,他即使烧饭做菜,都会用做实验的那一套,如贴标签面向上以免溶液流下沾污。怎样拿试管、烧酒精灯……,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到初、高中才开始接受这类规范训练,自然要落后许多。这也就同宗教一样,如果孩子从小就天天念佛、唱赞美歌、做祈祷,尽管不了解这样做的含义,但一再反复下去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同在弄清和接受了难懂的教义再去信仰是完全不同的,而一个从小没有这方面习育的,长大后如果没弄清为什么必须祈祷,为谁而念佛,那么他是不会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即使这种知识是正确的,但要掌握起来要困难得多,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这也就象让西方人用筷子一样,似乎怎样看都觉得别扭,而对于中国人则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拿筷子别扭一样。

    对于教育来说,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绝大多数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不管居里夫人、老布喇格、尼•波尔,还是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们的实验室都是向孩子开放的,这样,他们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同时也成了熏陶孩子的科学殿堂。只要有心教育,这些杰出人物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条件可以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材,而他们自己则是最好的老师。

  人类自有史以来,天才的出现一直都呈现出无序状态,似乎无规律可循。因此,天才仿佛象大海里的珍珠,高山上的灵芝一样全凭自然生长,正是这种天生天养,我们才将他们呼之为天才。可是今天人类揭开了珍珠、灵芝的奥秘,人类今天可以成批地生产珍珠、灵芝,甚至可以合成珍珠、灵芝,为什么就不能成批地生产天才甚至合成天才呢?在现在,呼唤天才不是不再重要,而是更加迫切,今天,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天才的诞生需要习育、教育、化育三者的完善结合时,当我们发现天才最容易将他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时,当我们了察到所有的天才必须将他们的一份精力用于他们孩子的培养上时,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让天才成批出现!

    让天才成批出现,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你们对下一代贡献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精子银行”里的精子,而是你们对自己孩子,对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那份执着的责任。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四、居里夫人的教育合作计划——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成批地培养天才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居里夫人对人类教育界的极大贡献在于她联合一大批科学家(许多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组成科学讲师团,向孩子们开放他们的实验室,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破除孩子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坚定孩子们的科学意志,传授孩子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诀窍,使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形成极高的智力潜力,使孩子们天生的天才遗传智力得以开发,居里夫人最终培养出了1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居里夫人亲自主持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有许多人被尊称为教育家,但是这些教育家却培养不出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国当代的这些所谓的教育家们与居里夫人这样的教育大师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无法望她项背。



    与居里夫人相比之下,在这方面,我所崇拜的另一位科学大师尼古拉.特斯拉比居里夫人就差远了。特斯拉是个十足的科学狂人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了科学研究,特斯拉竟然终生未娶,连睡觉都舍不得,特斯拉每天只睡2个多小时,更别说让他教育孩子了。另外,特斯拉也没有亲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更可气的是,特斯拉竟然在他逝世的时候把他的许多重大发明(例如电光火球、死光、无线传输电力……)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以致于当代全人类科学家绞尽脑汁也研究不出来。中国有句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斯拉竟然不给人类留下他的后代,真是天理难容。哪怕是他给人类留下一个他的私生子也好啊。我有时怀疑,特斯拉可能是混在地球人之中的一个外星人。

    与居里夫人相比,许多中国文人具有劣根性。中国有句古训: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请看看电影电视中的教子镜头和临终留言镜头吧,长辈很少要求晚辈继承衣钵,长辈大谈本行的辛苦与诸多不好之处,要求晚辈不要从事相同的职业,对本行秘方保守而不外传,另外中国人受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等传统极左主义封建糟粕思想的毒害,结果是功成名就的长辈把自己在某一行业中利用一生时间和精力获得的经验和心得带到坟墓里去了……在当代中国,能够带出比自己强的学生的硕导、博导,少之又少!实际情形正如同《圣经•路加福音》第6章第40节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摩尔根曾鼓励学生超过老师,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学校、老师的失败。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五、居里夫人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孩子的成长发育

    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艾芙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居里夫人不但自己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还把女儿、女婿培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居里夫人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有着两个笔记本,上面每天都记载着两个女儿的体重、食物、乳齿和思维的情况。这些日记,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记一样详细入微,一丝不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教她们做智力工具或手工,功课做完后她总要带孩子们步行很长的一段路,并且做一些体育活动。她还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园艺、烹调和缝纫,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滋润孩子的心田。出身贫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路。居里夫人有几次可以给两个女儿谋到一大笔财产,但她从来没有这样做。她把经过几年辛苦分离出来的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的镭,毫不犹豫地赠给了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

    居里夫人除了教女儿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小居里夫妇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