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上央视:生命的诗篇——追忆福建神学院院院长郑玉桂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0:20

  云彩见证

  生命的诗篇(一)

  ——追忆福建神学院院院长郑玉桂牧师

  作者:岳清华

  2011年2月2日9时30分,生命的钟摆倏然停住,福建神学院郑玉桂院长安息主怀,享年95岁。他用虔诚的侍奉、刚正的品格,为我们铸就了一座浩气长存的丰碑;他用至情至性、爱憎分明(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的一生,谱写了一篇隽永深沉的生命赞歌。

  同工谊

  90年代初,我还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求学时,郑玉桂牧师已经担任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总统。尽管年逾七句,但他不管教务再繁忙,每次到南京公干,总会忙中拨冗(rǒng:忙,繁忙的事:拨冗,忙中抽出时间),挤出时间到金陵神学院看望福建籍的学生,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情况。嘘寒问暖(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一句句暖人心扉的言语,一席席爽朗喜乐的谈话,常常引发金陵神学院同窗学友对我们福建籍学生的不胜羡慕。

  毕业后,我分配到福建神学院担任旧约课程的授课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我一时有些茫然无措(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郑牧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我第一次灵修讲道,第一次为学生授课,他都为我祷告,亲自陪我到授课现场,耐心地听我讲道,给我信心、勇气和胆量。

  岁月流年,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如今我已成长为福建神学院的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我完全明白,能有今天的成就,既是神恩的眷顾与保守,也与老牧师的殷切教诲和无私栽培密不可分。

  蓦然回首,那段岁月恍似昨日,一幕幕温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而今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慈爱的牧者已经荣归天家。对于如何帮助和引领年轻同工,他的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无疑是一门最直观的课程。追忆于此,不禁嘘唏(xū xī:哽咽;抽泣 )感慨。

  在担任福建神学院院长期间,郑牧师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同工的灵修侍奉,经常勉励年轻教师要多怀感恩之心与主亲近,学习神的话语,操练祷告,藉此来体验神的慈爱与权能,获得生命的更新。每周一、三、五早晨七点半,福建神学院都要举行同工灵修祷告会,90多岁高龄的郑牧师准是早早地出现在会场上,长年累月,无论刮风下雨,从不缺席。他用行动带动了福建神学院的灵修风气,也用行动诠释了他的人生原则:关爱一个人,首要的就是努力促使他与上帝亲近。

  学院有几位单身的年轻教师,郑牧师担心他们因熬夜备课、辅导学生而未能按时用餐,每天早上,都让他女儿多煮饭,预备年轻同工的饭菜;外地来榕办事的同工同道,也常常被挽留在他家用餐;我住在郑牧师家隔壁,近水楼台,也时不时地去蹭(cèng)饭,于是他家的餐厅俨然成为我们的第二食堂。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简单得近乎苛刻,经常都是地瓜稀饭配咸菜、萝卜。

  郑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顾全大局,清正廉洁,体恤同工,平易近人,始终展现了牧者的本色,在信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凡是和他有过交往的同工,都为他谦卑诚恳的风范而感动不已。

  但是在大是大非(属于政治原则性的是非问题)的问题上,郑牧师旗帜鲜明(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立场坚定,刚正不阿(刚:刚直;直:正直;不阿ē: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一些关涉教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和个别同工可以争得面红耳赤(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会后,他又和他们成为好同工、好朋友。他就是这样的一位慈恩善牧,一位深受教内外敬重和爱戴的正直长者。

  赤子心

  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海峡两岸间的三通呼声日益高涨。郑玉桂牧师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发挥教会在两岸和平统一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995年1月,郑玉桂牧师应台湾中华平信徒传道会会长黄约翰牧师的邀请,率领福建教会牧师团访问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批宗教界人士正式受邀访问台湾,开了闽台教会交流的先河。

  返榕后,郑玉桂牧师坦言: “作为大陆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访台,促进了海峡两岸宗教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座谈介绍,消除台宗教界对大陆宗教界的许多误解和疑云,增强了相互了解,沟通了联系和感情。”

  郑牧师还引用圣经的话说,海峡两岸都要“用爱心说诚实话”;求大同存小异,共促祖国统一。

  对于福建省宗教界此行,台湾各大报纸都对此做了详细报道。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访台,两岸宗教界人士都有一个共识,两岸宗教应多来往多交流,共同促进两岸宗教文化发展。

  同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同志来闽视察时也由衷地称许了这一交流盛事。

  郑牧师不但主动走出去,也主张把台湾教会请进来,福建教会于1995年,正式邀请台湾基督教教会领袖一行20人访问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教会,受到各地教会热烈欢迎。

  福建教会还着眼于两地教会年轻一代的交流,1997年7月,郑牧师又邀请台湾教会青年访问福建,台湾教会青年所到之处与那里的青年教牧人员亲切交流,互赠礼物。通过团契联谊,台湾教会青年消除了多年对大陆教会的误解、隔阂(gé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和偏见,对大陆的宗教政策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此以外,1989年,两岸教会首度打破隔阂(gé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16位台湾牧师以巴西华人教会名义赴大陆参观,大陆教会的全陪就是郑牧师和包佳源牧师。其中一站就是福建厦门,建立了郑玉桂和孙鸿、诉牧师的感情。在接触、交流中,郑牧师言谈举止间流露的闽南情和教会情,使交流更加温馨和融洽。

  1997年和2000年,台湾卫理公会曾纪鸿会督率团顺访福建教会、福建神学院,作为郑玉桂牧师的小老乡,他们自然又坐到了一起。郑牧师就是这样,不顾年事已高,频繁穿梭两岸,搭桥铺路,为两岸教会的正常交流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也为两岸民众的和平与福祉( fúzhǐ:幸福;福利)尽着一个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

  (转下篇)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