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马油护臀膏:当代名医妇科用药特色(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24:00

当代名医妇科用药特色(转载)

(2011-01-08 14:24:43) 蔡小荪 用药特色                       欢迎关注本博:http://blog.sina.com.cn/frenchdiy

一、当归

    1.主要治疗: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症瘕,不孕症,及其他妇科杂病。

    2.此药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各种疾病,临床见有血虚,血瘀症象者。产后诸痰大多要使用该药。

    3.配伍

    当归10g配  白芍10g  川芎6g  熟地10g 等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配  香附10g  延胡12g          等主治经行腹痛

    当归10g配  桃仁10g  红花6g           等主治经闭不适

    当归10g配  牛角鳃10g  仙鹤草20g      等主治崩漏

    当归10g配  白芍10g  丹参10g          等主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当归身6-10g配  生地20g  白芍10g     等治胎漏

    当归尾12g配  桂枝  茯苓丸             等治子宫症瘕

    油当归10g  配苁蓉  首乌                等主治产后血虚便秘

    4.最大剂量12g    最小剂量6g

    5.体会:

    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在妇科中应用极其广泛。治疗崩漏,有人不主张用当归,认为其辛散动血,而实际上,当归辛散止血而不留瘀,可以理血,养血调经。祛瘀生新而无走窜之弊,亦可用当归尾。产后病必用当归配川芎补血润肠理气。

二、生蒲黄

    1.主要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痛经、产后恶露不净

    2.用药指征:临床见有瘀阻腹痛者,大多使用该药

    3.孕妇不宜使用该药。因其有收缩子宫作用,用后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4.配伍

    生蒲黄10~20g配  阿胶10g  丹参10g  震灵丹12g  治疗崩漏(阳崩)

    生蒲黄10~60g配  赤芍10g  丹皮10g  熟大黄10g  等或配虫类药,主治内 异症,量多腹痛

    生蒲黄30g配  花蕊石10g  等药主治子宫肌瘤经量过多

    生蒲黄15~20g配  阿胶10g  仙鹤草30g  益母草12g  治疗产后恶露不绝

    5.剂量:最大剂量60g  最小剂量10g

    6.蒲黄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的作用,一般止血常用炭药,但生蒲黄的止血作用,强于蒲黄炭,较小剂量(10~15g)偏重于祛瘀,偏重(30~60g)侧重于止血。临床上对月经量少有血块,腹痛者用10~12g;量中或偏多带有血块,腹痛者用12~15g;量多如注,块多且大,经量愈多愈痛者,用30~60g  配赤芍、丹皮、熟大黄祛瘀,凉血止血。而不需投以常用的止血,止痛之品。子宫肌瘤经行量多者,用花蕊石,生蒲黄,活血化瘀,消症,不宜单纯用炭药固涩止血。

三、芍药

    1.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妊娠病、产后病、盆腔炎

    2.用药指征:妇产科疾患者且有血虚肝旺,血热瘀滞症象者,均可使用该药

    3.配伍:

    赤芍10g配  当归9g  川芎9g  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赤芍12g配  桂枝2.5g  茯苓10g  桃仁10g  丹皮12g  系主治子宫症瘕

    赤芍10g配  丹皮10g  败酱草30g  红藤30g  等主治盆腔炎,产后感染发热

    白芍10g配  当归10g  川芎10g  等主治产后血虚发热

    白芍15g配  平肝潜阳之品,治先兆子痫

    4.最大剂量15g  最小剂量6g

    5.芍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一般凉性药物,大多有止血之弊,因血得寒则止,而赤芍正与其相反,为活血凉血,长于散瘀,临床多用于血热,瘀血之症,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多用于血虚,阴虚之症。

四、败酱草

    1.主要治疗:盆腔炎、带下病、产后腹痛等

    2.临床见有湿热瘀滞者,均可使用该药

    3.配伍:

    败酱草20~30g  配红藤15~30g  等主治盆腔炎

    败酱草30g  配红藤30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等主治流产,产后发热,产后腹痛均为急性感染

    4.最大剂量30g  最小剂量15g

    5.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不孕症患者如果兼有湿热瘀滞者,可用自拟清热化湿方(云茯苓12g  桂枝2.5g  柴g梢4.5g  赤芍9g败酱草20g  丹皮9g  鸭跖草20g  川楝子9g  红藤9g  延胡索9g  淮牛膝9g)参自拟孕Ⅰ 等Ⅱ方调治。

五、皂角刺

    1.主要治疗:输卵管炎,生殖道结核,不孕症经前乳胀,乳癣,子宫内膜异位症

    2.配伍

    皂角刺12g  配丹参12g  百部12g  留行子9g  山海螺15g  鱼腥草12g功劳叶15g  夏枯草12g  淮牛膝9g  大生地9g  路路通9g  主治生殖道结核(抗痨方)

    皂角刺15g  配留行子9g  月季花4.5g  广地龙6g  降香片4.5g  主治输卵管炎,输卵管欠畅,阻塞(通络方)

    皂角刺20g  配甲片10g  必甲10g  丝瓜络10g  等主治经前乳胀乳癣等

    皂角刺12g  配化瘀散结之品,主治内异症,经净后服

    3.最大剂量20g  最小剂量12g 

 

陈筱宝 用药特色

    对桑菊、银翘、栀豉等方的用法:夏氏应用成方,很少原方照搬的,即使风温、温病初起,银翘散和桑菊饮亦很少用全。温病在卫分气分时,桑叶常用,而菊则必有头目症状时方用,若湿重者更不宜用,以服后每易引起口淡乏味之故。连翘有升发作用,透表药中最为适合。银花清热解毒为主,大多用于热象显著或兼有喉痛赤肿等症,否则如前胡、象贝之类,似较银花、菊花为妥。就栀豉汤而论,在当时豆豉分为大豆卷、淡豆豉、炒香豆豉、清水豆卷四种(目前不尽相同),大豆卷有麻黄渗入,用于汗不出者;淡豆豉无汗者用之;对炒香豆豉则有“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之说,故宜于汗少者;有汗者则用清水豆卷,湿温症中用之最多,如症状不变,常用连续用至二三候者;加山栀则多在病起数日后而有烦燠及大便不畅者,如有呕吐则用姜汁炒,大便泄泻者忌用,乃伤寒仲景之法。此外清热方中常用白薇、青蒿,如病在阳明而无白虎证者或邪在气分而逼近营分者,以白薇最为适合;若湿渐化燥而热多于湿者,则以青蒿为最妙。盖同一苦寒,芩、连之苦寒治湿热,青蒿之苦寒治燥热,是同中求异也。不但辨证如此,辨药亦应如此。

 

庞泮池 用药特色

一、附子

    《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入心肾脾经,是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一味要药。治疗亡阳欲脱,四肢厥冷,呕吐下利,腰酸膝软,脚气水肿,阳痿宫冷等症。因有毒,临床上很少生用。庞教授平时少用药性峻烈之品,可在关键时刻,选用附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附子配炮姜,温阳止血。对月经过多,暴崩不止,用大补气血难以止血者,或始起尚有效,日久则无功者,常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脉沉细或虚大如芤,庞师认为此症为暴崩后气随血脱,气虚极,必损及阳,益气摄血不见效是“力所不及”,应用附子温振回阳,辅助参、芪,增加补气之效力,配以炮姜,温涩止血。附子走而不守,炮姜守而不走,动静结合,使止血效力大增。

    附子配炙鳖甲阴阳双补,晚期妇癌腹水症,重病后期,阴阳俱虚,水湿停留,常症见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形体赢瘦,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庞师在此症抗癌利水的方剂中加入熟附块、炙鳖甲。舌红少苔口干之症,附子性温燥热,本为禁用之药,可庞师认为此为阳气衰微,鼓动无力,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固然有伤阴之症,然津不上承,亦会加重口干舌燥,故附子一味破阴回阳,宣通阳气,利水消肿,是谓“益火之源,以消阴霾”。配以炙鳖甲、咸平软坚,滋阴清热,又能制约附子之燥性,刚柔相济,作用颇佳。

二、紫石英

    《本草纲目》曰:此药“……其性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本经》亦有此药主治“女子风寒在子宫”之说。紫石英味甘性温,入心、肝二经,又镇心定惊,温肺益肾,暖宫止血。治疗虚寒性不孕,庞教授常配伍仙灵脾、苁蓉、黄精、菟丝子补肾暖宫促排卵;如腰酸背冷,配杜仲、川续断、鹿角霜;治疗月经过多、崩漏,则常与花蕊石同用,二者同入肝经,前者甘温暖宫,后者化瘀止血,使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相得益彰。

三、八月札

    八月札味苦性平,入肝经,疏肝理气散结。《大明本草》曰:主治“痃瘕气块”,临床用于胸胁疼痛,肝胃气痛、瘰疬等症,亦是庞教授常用的一味药。药理作用提示:有较广谱的抑菌作用。庞师以八月札与半枝莲相伍,前者疏肝理气抗癌,后者解毒软坚、抗癌利水,特别是晚期卵巢癌腹水症,使用更明显。在肝癌的治疗中,配以芍药柔肝养血;配以蜂房、僵蚕祛风攻毒,软坚散肿止痛。除此外,在治疗经前乳胀,月经失调、不孕症、经断前后诸症中,常配伍郁金、香附、柴胡、小青皮、合欢皮疏肝解郁,理气散结。

 

王大增 用药特色

一、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一般理介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而言。先生提出的“轻可去实”其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药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时主张施用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轻清升散之品,不用桂枝、麻黄等重浊厚味之属;湿浊中阻时施用茅术(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渗之品,不用苍术、厚朴等厚味燥湿之属;瘀血内阻,症瘕积聚时选用三棱、莪术、刘寄奴、大黄等破瘀逐血软坚散积之品,不用失笑散、全蝎、蜈蚣等气味重浊之品。

    2.指剂量轻微:先生所用的剂量宗叶天士法,一般均以1~9克为准,很少超过9克以上的认为只要掌握病情,药宜轻用,重用者往往旧疾不去,反致他病。当然剂量之多寡,最终还应适合病情之轻重,切忌太过与不及。太过则伤正;不及则罔效,务使药病相抵为贵。因此,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黄则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黄连只用到1.5~3克左右。

    3.指药味少而精:良医治病,辨证确切,用药如用兵。药味少而精同样能取胜;多而杂说明医者心中无数,对病情掌握不准,这样不但不能取效,往往反遗他害。因此先生的处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二、重视炮制,讲究服法

    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和配伍,要减少或监视其副作用,并能增加治疗作用,如熟地、阿胶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或配以辛香理气的如炒枳壳、陈皮之品,可减少其滋腻呆胃的副作用,从而发挥其补益的作用;对砂仁、蒲黄、车前子或有关丸剂入药者用包煎,以免药液混浊;对紫菀、贯众、仙茅等品,方书中记载有小毒,与甘草同用,以解毒性;对有特殊气味的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之类以炒炙用。如某些刺激胃肠的药物如墓头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尽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药后有不适感,嘱其改在饭后服,对某些虫类药物尽量避免应用,以防异体旦白过敏反应的发生。

    加工炮制能改变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盐炒则降,如杜仲、菟丝子盐炒后则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姜炒则散、厚朴、半夏经姜炒后,增强其止咳化痰、温中止呕的功效;醋炒则敛、如白芍、延胡索、艾叶经醋炒炙后,增强其收敛止痛的作用;某些药物经醋炙后,除增强其收敛止痛作用外,同时加强其曲直作酸,入厥阴肝经的作用,如先生研制的内异Ⅰ号丸中的生大黄、炙鳖甲等均经醋浸泡后入药,取其入肝经之目的。酒炙则升,如大黄经酒炙炒后则能改其通下之性为上行,具有行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蒸熟则泻下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临床多以熟大黄炭用于妇女崩中漏下,以达祛瘀清热生新之目的。

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先生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原则。具体应用时,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引气分药入血分,以活泼生机。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少佐醋柴胡、川栋子等行滞和血,以防滋腻;其动静结合可见一二。气虚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可适情选用少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补而不滞,气机调达;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一为畅通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血,而生血气。另外,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易耗气劫阴,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柔克刚。

四、药性温和,顾及阴血

    先生在调经过程中对辛热药或寒凉药的应用,注意不宜多用或久用,要中病即止。一般需与其它佐使药配合,以免过于辛热而使之血热妄行反伤阴血;过于寒凉虽能除热,然有火退寒生之弊。总之,清不可过用寒凉,以防损伤胃气,复阻经血;温不可过用辛燥,以防耗阴动血。特别是闭经治病过程中,不仅在于虚者不宜强补;实者不宜峻泻。补虚不可过用辛热滋腻之品,以免燥血滞膈;攻实不可过用苦寒辛凉之剂,以免败胃伤津。宜调和血气,使归平顺,以达“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目的。特别在治疗闭经时不能以一通为满足,还须注意疗效之巩固,以及禀赋体质,寒热虚实之不同。药性宜温和,以免耗阴伤血。

五、同时因地而宜

    在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生理、病理各异,因此在调经时,尚须根据经前、经后、经时与平时的不同特点,而选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要掌握经前勿补,经后勿泻;经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如经前多采用理气和血调经大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经血通畅而无滞涩之弊。若夹寒者兼予温经散寒,以助血运;血热者又兼凉血润燥,使热随血去。倘滥用滋补则有碍血运,致使经行不利,徒增腹胀痛等症之苦。但经前勿补并非绝对,如月经先期,经来如崩之属于气虚不摄者,也应调补气血,或兼予固涩,以控制血量,并调整周期。行经期间由于血运较之平时活跃,症状也常较明显,临床宜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症状治疗,以缓解病人疾苦。如经量过多者兼予止血,过少者兼予养血通经,腹部胀痛者兼予理气止痛等。经后由于血少脉虚易为邪侵,故宜调理脾胃,滋补肝肾,以增强其修复机能,恢复气血。经净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一阶段为平时,此段时间应本着“缓者治本”的精神,着重调节脏腑气机,特别是心、肝、脾、胃、肾的功能,以使脏腑安和,气血协调,冲任调和,其中邪盛者以祛邪治病为主,正虚者以扶正调血为主。

    同时还需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不同,其对女性生理、病理的影响不同。故在治疗用药中均宜加意斟酌,全面考虑。先生认为不同时令气候,对疾病亦有影响,用药亦应注意。如春天为风木之令,万物生长,肝阳易动,因此用药宜避免升提动火之品;夏令避免或少用辛热及滋腻呆胃的如附子、肉桂、熟地、阿胶之属;署必挟湿及霉令温重季节,要注意多用藿香、佩兰,茅术等芳香化浊之品;秋燥季节,应避免香燥之品,注意养阴为要;冬令藏精之季,根据其体质之寒热虚实,要及时进补。

六、遣方用药,布阵有方

    先生遣方用药,一般根据患者禀腻之强弱,病情程度之深浅,讲究循序渐进,轻重缓急。如柴胡一般初投4.5克~6克,逐渐祝症情需要增至9克;黄连因其过量易苦寒败胃,一般初用1.5克逐渐增至4.5克或6克。同一治疗法则,例如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症积时,具体应用则强调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初用和血行血法,常用当归、川芎、丹参、丹皮、赤芍、鸡血藤、牛膝、益母草、泽兰等,此类药作用缓和,既能活血,兼有养血之功,适用于瘀血轻证或血瘀兼虚者,或其它病证兼有血瘀者;进一步活血化瘀则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琥珀等,此类药物作用较强,既能疏通血脉,又能消瘀散结,故适用于瘀血证较重,疼痛较剧者;更进一步破血攻坚法常选用莪术、三棱、大黄、鳖甲、水蛭、地鳖虫等,此类药物,或为虫类搜剔药,或为攻下逐瘀药,或为破气攻坚药,作用较为峻烈,有的具有毒性,一般适用于瘀血重证,或*积较深久病入络者,临床应用时,当权衡标本缓急,可与其它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之类配合使用,或攻补兼施,或短期应用,亦可采用丸剂,以缓其性。

同样在清肝泻火药物应用中也有其程度深浅之别。如肝经实热,肝火旺盛,或肝阳上亢,常用清肝泻热法。泻肝法是以苦寒清热泻火的药物为主,使肝热得清、肝火得泄、肝阳得平。但由于肝热有轻重之异,病位有偏上偏下之差,故泻肝法分凉肝、清肝、泄肝、抑肝、平肝之殊,临床常因证制宜。如凉肝宜桑叶、菊花;清肝宜山栀、黄芩;泄肝宜龙胆、芦荟、大黄;抑肝宜柴胡、青皮;平肝取决明、白芍;镇肝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同属泻肝之药,但同中有异,临证宜巧用择取。由此可见先生辨证施治独特与精湛之处。

 

王辉萍 用药特色

一、调整平衡,寒热并用

    内妇科病用药,主要是调整平衡,常寒热并用,也是起到协调作用。如左金丸,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作用截然相反,两药同用,互补短长,治疗肝郁气滞类病证,疗效明显。或加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名戊已丸,协同用药,更可加强其作用。再如苦寒的黄连与辛热的肉桂,名交泰丸,可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等症,确有良效。

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妇科病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上大致分养血活血、活血化瘀、攻瘀散血、破症攻血等几类。其分别主要是药物力量强弱的差别,此外,性味不同辨证应用时也不同。例如:活血化瘀类,泽兰、姜黄是辛苦温,川芎、红花是辛温,吴茱萸为辛热,郁金、丹皮为辛苦寒,当仔细分别对待。再如攻瘀散血类,刘寄奴是苦温,地鳖虫为咸寒,水蛭或苦,芫花、乳香为辛温,虻虫、大黄为苦寒,各有特点,必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三、止血药的选择应用

    妇科病常用止血药可分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和养阴止血

几类。每类性味也各异。其中最常用的是具有既止血又化瘀、双重性的化瘀止血药

。例如苦寒的茜草,既能化瘀止血,还有凉血止血作用。三七药力较强,性味甘温,对热证要填用。蒲黄、血竭性味甘平,但药力也强,用时要注意。花蕊石酸涩平,主要作用是化瘀止血,剂量可用至每日30g,疗效尚好,但不是一次用药即可见效的。

四、菟丝子

菟丝子药性和平,是补益的要药,为内妇科常用药。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入肝肾经。主要功能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能治腰部酸痛、阳萎早泄。遗精遗尿、尿频、溺有余沥。头晕目眩、耳鸣、视力减退。能治先兆流产、胎动不安等。应用范围广,疗效良好,但使用时间应较长,急切不易见切,剂量可略高于常用量,虽长期使用每天达30g,也未见不良反应。

 

张云鹏 用药特色

一、桂枝

    用量6克-45克,主要用于冠心病(胸痹型心绞痛型);心律失常(心悸不整脉);腹水(各种原因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痹);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相搏证);类风湿性关节炎(wang 痹);普通感冒(外感发热);疲劳综合症(中气不足虚劳证);遗精(阴阳两虚);自汗(营卫不和);闭经(瘀阻)等。桂枝功能颇多,贵在通阳,外感用量宜轻,杂病剂量可重。

二、附子

    用量3克-90克,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两虚);低血压病(肾阳不足);支气管哮喘(肾阳不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两虚);风湿性心脏病(心肾两虚);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阳气衰微);慢性胃炎(脾胃阳虚);慢性过敏性结肠炎(脾肾阳虚);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痹);慢性肾炎尿毒症(浊阴上逆);虚人感冒(阳虚受寒);肺炎(阳气不足)等。应用附子时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配伍恰当。亡阳时,用附子可以温阳救逆,挽死亡于顷刻之间。如邪盛正虚者,亦可寒温并用,而获奇效。既要注意毒性反应,又要不能因噎而废食,关键在于审因辨证。

三、大黄

    用量3-70克,主要用于病毒性脑炎(暑温);中毒性休克(热厥);胆囊炎、胆结石(胆热郁结);急性肠梗阻(肠结关结);中毒性肠麻痹(肺热及肠);败血症(热入营血);中风(闭证);黄疸(肝胆湿热);脂肪肝(痰瘀互结);肝脓疡(邪壅肝络);肝硬化(水与气结);原因不明发热(三焦有热)等。大黄攻下既要得其时,又要得其法;邪实而正不虚者,可用攻下,邪虚而正虚者,宜扶正攻下并举,剂量由小到大,但亦有极量。遵循果断与谨慎相结合的原则。

四、黄芪

    用量10-150克,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慢性肾炎(脾肾两虚);乙型肝炎(实中夹虚);慢性支气管炎(肺虚咳喘);贫血(气血两虚);胃下垂(中气下陷);中风偏瘫(气虚血瘀);汗症(气虚不固);月经过多(脾不统血);手术后创口愈合迟缓(气血不足);肢体微循环障碍(血痹)等。黄芪一般均生用,补虚时方用蜜炙。虚证用之,因黄芪能补五脏诸虚不足;实中夹虚者用之,寓攻补兼施之意;有微邪者,亦可用之,因能扶正祛邪。

五、苁蓉

    用量10-30克,主要用于不育症(肾精不足);直立性低血压症(髓海空虚);乙型肝炎(肾虚邪伏);冠心病(肾气不足);骨质增生性疾病(肝肾不足);缺血性脊椎病(督肾两虚);闭经(肾虚宫寒);精血(肾虚失固);老年性痴呆(肾脾两虚);肌营养不良症(痿证)等。苁蓉入肝、肾、大肠经,为平补之品,有黑司令之称,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滑而不泄。有填精益髓,强筋健身,延缓衰老之功,故喜用之。

 

朱南孙 用药特色

药对:

    朱氏妇科善用药对,组方简捷,或二味成对,或三、四味成组,药精不杂,丝丝入扣。

    1.党参  黄芪  参芪健脾培中,益气升阳,凡妇科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漏下、子宫脱垂、白带绵绵、胎漏、滑胎等症皆为首选之药。对气血两虚之闭经,月经过少等,参芪入四物汤治崩中漏下,补气以生血。

    2.党参  沙参  二参相伍,益气养阴,宜于气阴两虚之不孕症、内异症、崩漏以及流产后、癌症术后放化疗等症。病后虚羸,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咽干疼痛,舌质暗红,苔干少津者。

    3.党参  丹参  党参益气,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宜于气虚血瘀之痛经、经闭、月经过少等症,气血两虚兼有瘀滞者,再配当归、川芎。丹参且能凉血安神,两药合用,又适于血虚血热,心烦不寐等症。

    4.当归  熟地  当归乃补血调经要药;熟地乃治阴亏血虚之主药,两药相伍,通守兼备,是妇科阴血亏虚之血枯、血燥之侍品。

    5.当归  白芍  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静而敛阴,为血中阴药,两药合用,动静结合,养血理血,对血虚而瘀之证有效。

    6.熟地  白芍  熟地基温入肾,白芍酸养入肝,肝肾并补,滋水涵木,宜于肝肾阴虚之诸症。

    7.熟地  砂仁  熟地腻膈,久服滞脾碍胃;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且引气归肾。砂仁(或用砂仁壳)配熟地,既可防熟地滋腻之弊  ,又可引熟地入肾。

    8.当归  丹参  养血活血,补中有通,通补结合,治血虚经闭、经少者必用,用量宜大,多至20~30g。也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输卵管通而欠畅之不孕症,有疏通血脉之功。

    9.生地  白芍  甘酸化阴,甘寒生津,养阴清热,柔肝敛阴,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内盛之经行先期、月经过多、经行烦中、妊娠恶阻、排卵期出血等,常配淡芩加强清肝之功。

    10.生地  熟地  生地养阴凉血,熟地补血滋阴,凡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而兼虚热之月经失调、不孕症、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运用。

    11.生地  玄参  生地甘苦而守,滋阴降火;玄参咸寒,养阴降火,解毒软坚,两药合用,适于阴虚炎旺,虚热上浮,或兼有(疒徵)结之症,如癌症放化疗后、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火旺津亏,大便干结,两药“增水行舟”,寓泻于补。常配麦冬、丹皮、以增养阴清热凉血之效。

    12.生地  百合  尊仲景百合地黄汤,常配甘麦大枣汤疗妇人心阴不足所致的心悸烦渴,躁动少寐,甚则精神失常者。

    13.菟丝子  枸杞子  常伍桑椹子,三子相配,补而不腻,不温不燥,不论肾阴虚、肾阳虚皆可应用,是平补肝肾之佳品。

    14.菟丝子  山茱萸肉  甘温酸涩,两药相配,补肾涩精,益阴固阳,是肾虚胎漏崩漏、带下等症的首选药。

    15.淮山药  山茱萸肉  健脾益气,益肾涩精,甘温酸敛,固气涩精,止崩托胎,常于脾肾两虚之崩漏、胎漏、带下、产后汗症、经行泄泻等症。怀山药需炒。

    16.肉苁蓉  巴戟天  温而不燥,味厚纯补,入督脉,填肾精,壮肾阳,随滋肾药则滋肾,伍壮肾阳药则兴阳,并对阳虚精衰之虚人便秘有润肠通腑作用,是补肝肾之要药。

    17.仙茅  仙灵脾  二仙辛温大热,助命火,兴阳事,配石楠叶以促排卵,对肾阳衰衰、命火不足之无排卵、排卵欠佳、性感淡漠等不孕症为宜。多用在月中,肝肾阴虚火者慎用。

    18.石楠叶  蛇床子  温肾壮阳而促排卵,配覆盆子,能促进性欲,对脾肾阳虚型不孕伴性感淡漠者,食后性欲增强。因性味辛热,不且久服。

    19.石菖蒲  石楠叶  怡情提神,醒脑开窍,多配川芎,用于垂体功能低下、排卵功能障碍,或平素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记忆力低下、经行头痛者颇效。

    20.鹿角片  紫河车  两药乃血肉之精,填精血,补督脉,养冲任,强筋骨,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虚之经闭、不孕、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崩漏复旧阶段,性欲淡漠者可与蛇床子。冬令膏方中常用鹿角胶或鹿胎膏。

    21.覆盆子  金樱子  温肾涩精,能补能敛,对久崩久漏、白带绵绵等属肾气亏损,精血滑脱,需培本复旧者尤佳。

    22.覆盆子  紫石英  用于虚证不孕,温肾暖宫而不燥,益肾固精而不凝,子宫发育欠佳、排卵障碍、性感淡漠者为宜。

    23.桑螵蛸  海螵蛸  固肾收涩,合用能固冲止崩、涩精止泻、缩尿束带,多用于肾虚不固之崩中漏下、带下绵延、小便失禁、大便溏泻等症;于活血调经方中,起固摄冲任、防血妄行之效,组成通涩兼施方。

    24.桑螵蛸  金钱草  通涩并举、益肾缩尿,通利膀胱,宜于下焦湿热瘀结,日久损肾,症见腰酸、尿频急涩痛,常用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症,病久肾虚腰酸,伴泌尿系感染者。一利一敛,开阖并施,湿热可利,肾气得固。

    25.川续断  桑寄生  补肝肾而强筋骨,固冲任且安胎元,多配杜仲,为妇科诸症所致的肾虚腰脊酸楚、胎漏、胎动不安之必选药。

    26.桑枝  桑寄生  补骨强筋、通络止痛,用于肾虚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常配路路通、丝瓜络,炎症性阻塞加红藤、公英等。亦治产后、失血后腰痛肢麻。

    27.女贞子  旱莲草  女贞子采在冬至,旱莲草收在夏至,两药配用,又名二至丸。女贞子甘苦入肾,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性平清补;旱莲草甘本酸入肾,滋阴凉血。两药合用,实肾养肝,凉血止血,凡妇科之肝肾阴虚所致的经崩淋漓、月经先期过多,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选用。

    28.首乌藤  合欢皮  益肾养血,解郁安神,《本草求真》曰:“合欢皮味甘气,……令五脏安和,神气自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志之效。”首乌藤益肾通络安神。两药合用,尤宜于妇人肝肾阴虚,肝郁火旺之心烦失眠,梦扰不宁者,常伍淮小麦、炙甘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29.芡实  莲须  固冲止崩,涩业束带,健脾止泻,故宜于脾肾气虚之经崩淋漓,带下绵泻便溏,胎动胎漏等症。

    30.煨肉果  煨金樱  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泄泻滑脱。常配芡莲须,使固涩之力增强。

    31.附子  肉桂  性味辛热,一守一走,两药配伍补命门而暖胞宫,散寒凝而止痛经。朱师用于女子宫寒不孕、痛经等,多配紫石英、艾叶、干姜等。

    32.小茴香  艾叶  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两药配用,适于痛以属寒凝气滞者。. 

    33.小茴香  沉香末  辛温香窜,擅长散寒理气,疏络止痛。凡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炎症控制,属寒凝脉络者,作为疏络通管(温通法)之首选。沉香以研末冲服为宜;多用伤津伤阴,一般于经期用5天即停。

    34.鸡血藤  桂枝  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络,桂枝温经散寒通络,两药配伍,温补兼通,入养血、通经方中,治疗血虚、寒凝所致的闭经、月经涩少、产后肢节酸楚疼痛。

    35.赤芍  白芍  赤芍清热凉血,通脉消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散,两药合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尤宜于血虚挟瘀有热之症,常用于妇女痛经、盆腔炎、徵瘕等症。

    36.柴胡  延胡索  肝藏血而主疏泄,两药皆入肝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凡妇女少腹、小腹疼痛,如内异症、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各种痛经,以及乳癖等所必用,多配川楝子效佳。

    37.蒲公英  地丁草  多配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消肿化瘀。常用于急、慢性盆腔炎及内异症、输卵管炎症性阻塞,亦用于经期不慎房帏所致的经淋、腹痛。对消散乳癖也有效。

    38.川楝子  路路通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常配留行子、丝瓜络,为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所必须。

    39.广地龙  路路通  地龙性寒下行,善走窜而通络利尿;路路通上通乳络,下疏胞脉。两药配合,尤宜于经前乳胀兼有输卵管积水阻塞之症。

    40.马鞭草  留行子  清热活血,通络利水,专用于输卵管积水症,若配石见穿可增强疗效。

    41.马鞭草  益母草  清热活血通经。宜于气滞瘀而兼有热象之经闭、涩少之症。血瘀甚者,多配泽兰、卷柏、川牛膝等药。

    42.泽兰  益母草  活血通络,有活血不伤正、养血不留瘀之特点,多配川牛膝、卷柏为一组药,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或催经止孕。

    43.川牛膝  淮牛膝  川牛膝活血通经;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脊。两药合用,寓攻于补,攻不伤正,适于肝肾不足,腰膝酸楚之经闭,或攻恐伤正气方中配伍而用。

    44.川续断  川牛膝  补肝肾而活血通经,对经行量少不畅,或经闭不行,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又恐伤肾气,两药组合,攻补兼施。川断可炒用,有固冲止泻之效。

    45.益母草  仙鹤草  活血止血,通涩相伍,动静结合,对血瘀崩漏,或平素经行量多绵延不止,经前用药,单止恐瘀,单行惧崩淋不止,两药配伍,瘀去血归其经。两药比例视瘀血、出血主次而定。

    46.仙鹤草  仙桃草  仙鹤草乃益气养血,止血之佳品,寒热虚实之出血皆可用之;同桃草又名接骨仙桃草、芒种草,性温味甘淡,能补虚损劳怯,健脾胃,活血止血。两药配伍,属强壮性止血帖,凡崩漏下血致形体虚羸者,皆宜应用,颇具功效。仙桃草用量12g~15g为宜。

    47.白术  莪术  白术健脾强胃,莪术善消痞结。两药相伍,每用于脾虚痰凝血瘀之经闭、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攻坚不伤正,实有枳术丸之意,莪术也有开胃之功。

    48.大黄炭  炮姜炭  大黄炭清热凉血、祛瘀行滞,有推陈致新,引血归经之力,而无腹痛便泻之弊;炮姜炭温经止血,温中止泻,“守而不走”。两药合用一,一寒一热,一走一守,寒热相济,通涩并举,相行而不悖。此配伍是瘀血崩漏、赤带绵延、产后(包括人工流产)瘀阻恶露不绝之良药。重用炮姜炭,也治脾肾阳虚寒积之腹痛便溏。一般用量4~6g。

    49.大黄  黄芩  大黄气味重浊。苦寒下行,能入血分,逐瘀通经,走而不守,古之无积丸(《医林集要》)独用大黄,分成四分,分别以童便、醇酒、红花、当归制过为未,蜜丸服治瘀血凝滞经血不通者,甚效。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两药合用,既可清血分之实热,又能活血通经,常配黄连,治心火偏旺型闭经。

    50.大黄  月季花  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通经,配大黄,清热泻火,活血调经,通便导滞,宜于心火偏旺之闭经。脾虚便溏者慎用。

    51.淮小麦  炙甘草  淮小麦味甘微寒,养心阴而安心神;炙甘草和中缓急。朱师善用两药再配首乌藤、合欢皮、茯苓神等治疗心阴不足、肝郁不畅所致神志不宁诸症,如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症、经期烦躁少寐以及闭经等。淮小麦用至30g。

    52.刘寄奴  石见穿  活血通经,消症止痛。凡盆腔(疒徵)积瘀滞疼痛者为宜,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瘀血综合征等。

    53.青皮  陈皮  青皮性烈,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性缓,偏于健脾行气,燥湿化痰。两药同用,调和肝脾,消胀除积,理气止痛。妇人肝脾不和之痛经、经前乳胀、经行腹泻以及痰湿阻络之不孕、徵瘕等症皆可应用。

    54.三棱  莪术  三棱苦平,莪术苦辛温,皆能破血和气,消积止痛,三棱破血力强,莪术破气力宏,两药配伍,尤宜于瘀阻(疒徵)瘕等有形之坚积,如血滞经闭、瘀阻痛经以及囊肿、肌瘤、癌症等。两药消积散瘀力强,是妇人徵瘕积聚之要药。但虚人慎用,或与参、术同用,以免损伤正气。

    55.石菖蒲  制南星  化痰醒脑开窍。制南星通胞络之痰滞;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合用为痰湿阻滞型不孕症之要药。能调节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症所致的闭经。每于经期中加石楠叶,既增生化痰通络之效,又能温肾兴阳,促卵助孕。

    56.桃仁  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两药合用,协力效增,专治妇女各种瘀血痛症,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徵瘕属血瘀实证者。

    57.瓜蒌仁  桃仁  瓜蒌体体润性滑,善涤痰垢而导积滞,有润燥滑肠通便之效;桃仁苦平,破血去瘀,润燥滑肠。合用宜于瘀阻(疒徵)瘕而兼大便秘结之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闭经、痛经、盆腔炎等症,瘀阻胞宫、胞络,日入阴亏液乏,大便干结不畅者,多配火麻仁(即麻子仁)。

    58.蒲黄  五灵脂  两药配伍乃古之名方失笑散,能治一切血滞腹痛,尤宜于瘀血内阻致经行欠畅之痛经,如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经水不止之崩漏;产后瘀滞不下之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用之颇效。血瘀型崩漏再配以炮姜炭、大黄炭、山楂炭等效佳。蒲黄乃粉末,五灵脂气味腥恶,故均需布包入煎。

    59.蒲黄  赤芍  活血凉血,散瘀止痛,常配丹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必用之品。若为热瘀互结,则加公英、地丁、败酱、红藤之类。亦用于消散肌瘤。

    60.炙乳香  炙没药  乳香、没药皆能活血止痛,消肌生肌。乳香辛温香窜,偏于调气止痛;没药散瘀活血,偏于活血定痛,两药兼施,相须效增,对气滞血瘀之痛经最为适用。也用于血瘀型经闭、徵瘕,用药量一般为各3g。

 

    61.橘叶  橘核  橘叶疏肝解郁,消肿散结;橘核苦温,理气散结,两药皆入肝经,为治疗乳房癖块之佳品,时配以广郁金、川楝子、青皮等。

    62.海藻  昆布  两药咸寒,清热软坚,善消瘰疬瘿瘤。上可解乳房郁热、结块,下可消卵巢囊肿、症积。

    63.猫爪  昆布  猫爪草解毒散结,昆布消瘿散瘤。用于乳癖结块之顽症,配用芋艿丸疗效更显。

    64.蒲公英  夏枯草  蒲公英清热解毒,又善消肿散结,夏枯草平肝解郁,且长清热散结。两药配伍,清热平肝,解郁散结,常用于肝郁火旺之乳癖,经前乳痛症。

    65.红藤  白头翁  清热解毒,通络散结,为治疗两腹侧抽掣吊痛,或兼湿热带下、便溏之要药,配椿根皮效尤佳。

    66.川楝子  红藤  川楝子苦寒,清湿热,疏肝气;红藤苦平,通血脉,解热毒。两药配伍。一气一血,是妇女附件炎必用药。

    67.广郁金  合欢皮  广郁金性凉,辛散甘降,乃血分之气药,平肝解郁,凉血散辨瘀.合欢皮甘平,活血止痛,怡悦心志。合用行气活血,疏肝悦情,是情志不遂,肝郁不达所致的经前乳胀、胁肋胀满、闷闷不乐之佳品。

    68.延胡索  川楝子  延胡索辛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为止痛良药;川楝子入肝经。疏肝止痛,性寒,且能导热下行,故两药合用妇女实证痛经或徵瘕结聚所致腹痛之良药,常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盆腔炎等症。

    69.知母  黄柏  同入肾经,清热利湿,滋肾泻火。多配滋养肝肾药治疗慢性盆炎之湿热壅盛,有肾阴虚之证,也用于治疗肝肾虚型不孕症,基础体温呈高温双相者。

    70.制香附  川楝子  香附辛平微苦,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配川楝子,尤善治妇科肝郁气滞所致诸症,是常用的一对疏肝理气药。若体虚,则酌情与补气、养血、滋阴药配伍运用。

    71.制香附  广郁金  香附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擅长舒肝解郁,调经止痛;郁金属血分之气药,辛散苦降,兼能清热。两药合用,调气活血,清降止痛,凡情志抑郁,气血瘀滞之经前胸乳胀痛,心烦气逆,经行腹痛以及徵瘕结聚等症皆可运用。

    72.穿山甲  留行子  穿山甲性专行散,能通经络;留行子功专通利,能走血分。两药配伍,通络下乳,善消乳癖。以两药研粉,每次吞服1.5g,治乳癖,效验。

    73.穿山甲  海藻  化痰消结,疏通乳络。对经前乳胀伴明显肿块、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适宜,常配夏枯草、皂角刺等加强消瘤散结之力。

    74.血竭末  三七粉  血竭行瘀止痛;三七止血要药,且能散瘀定痛。两药配伍,通涩并用,兼止血、行瘀、止痛三大功用,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经量多者必用之品。两药用量各2g,吞服即可。

    75.生地  钩藤  生地滋阴凉血清热;钩藤平肝清热降逆。常用于妇女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引起的经期精神失常、经前乳房胀痛、孕后胎漏胎动不安、子肿、子悬等症。

    76.生牡蛎  钩藤  平肝清热。常用于肝旺肾虚之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烘热汗出等症。也用于经前头痛。

    77.磁石  龙骨  磁石重镇安神,龙骨平有镇惊。常用于经期癫狂,症见烦躁失眠,甚者胡言乱语、狂笑喊叫,也用于阴虚肝之夜寐惊叫。两者配伍,有明显镇定中枢神经作用。

    78.赤小豆  绿豆  赤小豆清热利水解毒,性善下行;绿豆清热解毒,皮胜于豆。常配料豆衣(又名鲁豆衣,补肾阴而养血平肝,清虚热而止盗汗)三豆合用名“扁鹊三豆饮”。广泛用于妇人面部色素沉着之雀斑、先兆子痫、妊娠恶阻等属肝血热、湿热内蕴、冲脉气逆者。

    79.川黄连  莲子心  川连清心泻火;莲子心清心安神,止渴除烦,乃清养之品。凡心肝火旺、痰火扰心、心肾不交所致的妇女精神失常皆可应用。心肾不交之失眠、心怯,多配远志交通心肾。

    80.黄连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妇人邪侵冲任、湿热蕴阻胞脉,症见少腹抽掣坠痛、带黄气秽、大便稀溏者,皆可选用。

    81.黄柏  椿根皮  清热燥湿,收敛固涩,是治疗湿热带下,阴痒之常用药,多配地榆、侧柏叶等。  

    82.青蒿  地骨皮  清热除蒸,善退虚热。常在滋养肝肾方中加入此药对,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更年期合征、崩漏,以及不孕症基础体温高温双相或单相者。

    83.生地  地榆  再配侧柏叶、椿根皮能上能下,四味一组,习用于肝旺血热、脾虚便溏之证,症见经行量多,烦热口渴,大便不实,或伴小腹胀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增液,宜于肝旺血热之证,恐寒凉太过,用之脾虚者常致大便实,配椿根皮既可止血,又可涩肠止泻。盆腔炎、内异症、崩漏常遇此症,用之颇验。

    84.大蓟  小蓟  (大小蓟)清热凉血,祛瘀止血,适用于血热有瘀之崩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症。

    85.姜川黄连  淡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大热,疏肝暖脾善解厥阴之滞,消阴寒之气,但配川连之苦寒,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用于妊娠早期因肝旺冲脉气逆,胃失和降之恶阻。

    86.苎麻根  南瓜蒂  苎麻根甘寒,清热止血安胎;南瓜蒂止呕安胎,合用宜于妊娠胎漏,下血腹痛,兼有恶心欲吐之症。腰酸痛者再配炒川断、杜仲、寄生之类。苎麻根且能通便,胎热便结者尤宜,用量在15g~30g,故素体脾虚便溏,孕后无胎漏下血者亦应慎用。

    87.川黄连  阿胶珠  黄连苦寒,清心泻热,燥湿止泻;阿胶甘平,滋阴补血,止血安胎,《本草备要》谓“泻者忌用”,故用蛤粉炒成珠。两药配伍,清补并举,尤宜于妊娠后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胎漏、胎动不安者,多伴有心烦不安,腰酸腹坠等症。川连多用3g,阿胶珠用9~12g。

    88.紫草  白花蛇舌草  (若无可用水线草)再配生牡蛎、夏枯草、旱莲草,此五味组合,平肝软坚,消瘤断经,是更年期肾虚肝旺型子宫肌瘤、经前乳胀、月经过多的常用药,前3味各用30g。也常配入治疗上证的膏方中,阴虚可加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等,久服消瘤缩宫,断经防癌。

    89.棉花根  红枣  棉花根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红枣安中益脾,合用可治产后浮肿、经行浮肿。属强壮消肿帖。棉花根兼能通经,故产后恶露未净,或经行量多者不宜。

    90.藿香  佩兰  两药芳香化湿,醒脾启胃,是暑湿当令之药,也宜于湿浊内阻脾胃之妊娠恶阻,多配砂仁、苏梗,以助化湿宽中之效。

    91.苏罗子  路路通  行气通络,上通乳络,下疏胞络则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盆腔积聚、乳癖,症见小腹、少腹、乳房胀满疼痛之常用药,服后腹中作响,上易嗳气,下则矢气,胀满乃消。

    92.路路通  通草  两药配合,是性质缓和之通乳药。

    93.骨碎补  刘寄奴  骨碎补苦温,温肾坚骨,治疗折伤;刘寄奴活血止痛,善疗跌打损伤。两药用于产后息胞致耻骨疼痛效佳。

    94.鹿角霜  龟版  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擅长温通督脉;龟版得阴气最足,峻补阴血,善通任脉。两药皆血肉有情之品,一阴一阳,性味纯厚。尤宜于产后(人流后)肾气虚弱,腰部酸楚,以骶骨疼痛为主者。

    95.鹿角胶  龟版胶  鹿角胶甘平微温,温肾通督,生精止崩;龟版胶甘咸平而平,滚阴通任,益肾健骨。两药合用,阴阳俱补,大补精髓。《本经逢原》谓“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朱师常予两药入妇人崩漏带下、阴阳俱虚、形体虚羸,性欲淡漠之膏方中。若脾虚纳呆,需加健脾助消化之品,以防上药粘腻之弊。

    96.鹿角片  附子  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两药配伍,善疗产后受寒脊背寒冷而痛,俯仰不便之症,朱师还配以桂枝、络石藤、鸡血藤、海风藤等温经通络之品。

    97.当归  肉苁蓉  当归质润多汁,养血润肠;肉苁蓉质润而降,滋肠通便。两药配伍,养血滋液通便。是阴血亏损、肠燥便结不畅之必用药,多用于产后、久病体虚、失血津亏之人。

    98.茯苓  茯神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朱师用于妇科诸症属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症见神疲、纳呆、心悸、少寐者。以朱砂拌用,可增宁心安神之效。

    99.山楂  鸡内金  山楂甘酸微温,善消食积,且能化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善入血分为化瘀之要药,能除痃癖(疒徵)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鸡内金甘平,为消食化积之良药。若脾虚便溏,则炒用。

    100.贯众  远志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远志不仅能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也有止血之效。两药配伍,常用于血热妄行,心神不宁之崩漏、人流后恶露不绝等症。

 

    101. 玫瑰花  代代花  玫瑰花偏入肝经,解郁疏肝,行气和血,代代花甘苦气香,疏肝和胃,理气宽胸,开胃止呕。合用肝胃不和之恶阻,经行呕吐或妇人伴气郁。

    102.玫瑰花  月季花  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通经,两药配伍,常用于肝郁气滞,血瘀经闭、涩少之症。

    103.糯稻根  瘪桃干  多配浮小麦,3味配伍,敛汗专药,妇人虚汗、盗汗均可应用,配益气固表之参术,或滋阴清热之知柏,用于产后体虚汗证或更年期综合征。

    104.赤石脂  禹余粮  两药质重固涩,攻专下焦,均能止血止泻,久崩久漏,或久泻久利,属脾肾虚弱之证所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