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漂白衣服要用热水吗:英学者猜欧洲7年后“开战” 描绘“路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23:46
 

    文章说,法国与英国的矛盾在危机中逐渐升级。2017年夏天,布鲁塞尔爆发骚乱。8月1日,萨科齐出兵比利时。英国将其视为莫大挑衅,决定派出自己的部队。但到2017年,英国陆军已经减少为7.5万人,战败已成定局。一年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的支援下,法国军队包围英国远征军,将它撕成碎片。美国抛弃了英国,英国各个城市每周都爆发新的反战、反资本主义骚乱。在苏格兰,民调显示70%的人希望独立。在北爱尔兰,爆炸日复一日,接连发生。米字旗随风凋零,英国雄风不再。

    对欧盟悲观情绪持续蔓延

    预测欧盟分裂、崩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据《苏格兰人报》报道,美国中情局早在2005年就预测欧盟将在15年内解体,除非对它病入膏肓的福利制度大动手术。但最近债务危机持续恶化让这种预测更耸动,也让人们对欧洲的未来更悲观。

    英国《每日电讯报》29日报道说,金融大鳄索罗斯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单一货币体系犹如慢动作的列车相撞,让他想起苏联解体。他指的是那种感觉——不可避免的崩溃,欧盟许多改革和举措都未触及真正问题。英国《金融时报》称,近来欧洲的衰亡进入视野,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但是一个政治实体,在劫难逃。十多年前成立的它也许将加入许多早逝的组织之列。它缺乏可行的金融和政治管理组织,必须尽快重组,否则就将崩溃。

    德意志广播电台30日以“欧元区国家面临动乱”为题说,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由于经济危机,欧元区社会动荡的风险加强,欧元区的经济衰退可能持续10年。法国调查机构IFOP日前进行的民调显示,7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形势是近年来最糟的,53%对欧洲和法国的经济及社会形势表示“强烈不满”,46%的人认为危机到2014年也好不了。法国《观点》杂志称,许多人开始怀疑,当初的欧盟理念是否走错了方向,因为前苏联等无数残酷的例子表明,一个跨越民族、传统的超国家联盟想要维持正常运转和起码的效力,就要牺牲相当的民主、自由和民族自决权。如果又要超国家联盟,又要确保各成员国的民主和自决,结果不仅是效率低下,还会导致利益人人均沾,义务无人承担。

    虽然悲观情绪和唱衰的声音持续蔓延,但欧洲国家仍看重欧盟的特殊作用。德国《世界报》30日题为“默克尔警告过分强大的中国和印度”的报道说,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欧洲联盟,德国经济就可能在新兴国家面前丧失机会。默克尔在巴伐利亚州举行的第10届中产阶层和经济会议上说,如果欧洲不团结,那么与13亿中国人、12亿印度人以及其他地区竞争就没有机会。她还表示,印度、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势头,它们可能成为美国和欧洲的替代者,欧洲必须担忧这些问题。

    “究竟谁需要欧盟?”美国CNBC提出这个问题。报道说,就是欧洲自己,原因很简单,这是它们能想到的避免杀死自己的最好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约有3000万人丧生,5000万人无家可归,欧洲心脏地带的基础设施大多被摧毁。欧洲人将和平与欧盟建立在一个信念上:由密切的贸易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国家通常不会爆发战争。

《悉尼先驱晨报》29日称,关于欧洲的未来,现在众说纷纭,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托马斯·克奥认为,“从灾难到积极”都有。他的负面设想与默克尔不谋而合:“欧元解体后果严重,欧元区陷入严重衰退,民族主义、仇外主义和民粹主义肆虐,民主制度剧烈动荡”。他的正面设想则是,这场危机可以迫使欧洲进一步融合,“在欧元区国家建立类似联邦的制度,管理他们的经济、预算和财政政策”。俄罗斯《观点报》报道称,俄罗斯经济专家索罗德科夫表示,欧元区最坏的情况是未来德国退出,虽然德国政府尚没有这一打算,但民调显示,半数以上的德国人都支持退出欧元区,这将使德国政府面临很大压力。报道称,欧元未来的命运直接关系到欧盟的命运。

    对外“求救”刺痛欧洲神经

    在舆论的一片忧虑声中,欧洲向中国等新兴国家“求救”的消息显得格外醒目。法新社30日报道说,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将目光转向北京,欧洲金融稳定基金首席执行官克劳斯·雷格林28日在北京与中国商务部和央行官员举行了会谈,据说他希望中国掏钱援助。英国《独立报》30日称,中国帮助救援欧洲将赢得世界地位,在政治上赢得尊重。

    但有西方分析人士对给中国这份“尊重”似乎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纽约时报》29日说,欧洲毫不掩饰地向北京求援,表明世界对中国经济多么崇拜,中国已经开始与美国在世界金融舞台长期扮演的角色竞争。“这是一种结构性转换,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将十分重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专家鲍泰利说。加拿大《环球邮报》29日写道,曾几何时,欧洲人凭借船坚炮利,迫使中国让步。但今天,他们态度谦逊,希望说服中国领导人将他们从金融混乱中拯救出来。中国19世纪在鸦片战争中失利,被迫与欧洲大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标志着“耻辱世纪”的开始。现在,中国转而要求欧洲让步,世界权力重心正向中国转移。

    “欧洲将向中国磕头吗?”“欧亚评论”网站29日以此为题称,欧洲指望中国结束其债务危机,北京预计会要求欧洲降低对中国人权记录和货币政策的批评调门。类似的调子在欧洲舆论中很普遍。《法兰克福汇报》说,尽管欧盟与中国在经济政策方面有许多互相接近的理由,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在有争议的诸多领域中,双方都没有互相走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售、气候政策等等。

    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报》30日说,几年前,中国还是德国的发展援助对象,现在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出现在欧洲面前,欧洲领导人正在倾听中国的教诲。旧大陆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是缺点,但欧洲一定要小心,并认识到“更多的债务意味着更少的主权”。

    也有一些分析对“中国救援”的看法颇为冷静。《华尔街日报》29日说,中国对援助欧洲小心翼翼,表示将会继续购买欧洲债券,但没有表明购买规模。法新社30日说,拥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经济严重依赖对欧美出口的中国既有手段也有动机拉欧洲一把,但许多中国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居高不下,粮价与房价高企,人们担心巨资援助欧洲将引发不满。路透社30日援引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称,欧洲不应期待中国成为其债务危机的救世主,尽管北京将尽力援助危难中的朋友,在最大的贸易伙伴倒地之时,中国不会坐视不理,但“在欧洲史无前例的危机中,中国既不会担当欧洲救世主的角色,也不能治好欧洲病”。(本报驻英国、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霍斯欧 杨明 青木 魏辉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