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液敷多久:毁灭与颠覆:重重迷雾笼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机真相(第三、四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49:27
主题:[连载]毁灭与颠覆:重重迷雾笼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机真相作者:荣跃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章 全球金融危机:看不懂的多米诺骨牌

章序

    158岁的雷曼48小时内突然破产,世界第三富国冰岛一夜“国家破产”,曾经让世界笼罩在谁是全球金融危机下一张牌的恐惧之中。然而,经过10个月漫长等待,人们却没有等到下一张多米诺骨牌,没有下一个雷曼,没有下一个冰岛,没有东欧债务危机,更没有金融危机第二波。有关危机的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

    全球金融危机这副看不懂的多米诺骨牌戛然而止,是在等待罗杰斯预言下一个危机——美元危机或货币危机?一场闹剧?为什么美国要主动引爆这场危机,又主动地结束这场危机?这场危机是真的不可避免,还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一系列不得不犯的错误所致,抑或是美国忽悠全人类的荒诞游戏?

    2008年11月19日,在荷兰陆瓦尔登市,来自17个国家的88名骨牌爱好者,为创造了415万张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的新的世界纪录而欢呼雀跃。殊不知,全球金融危机正把全球带入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恐慌中。

    众所周知,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可怕之处在于毁灭性,只须

    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可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一个相互联系的庞大而复杂系统瞬间崩溃,而且崩溃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无法阻止。

    主流媒体笔下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副看不懂的多米诺骨牌。全球化、流动性过剩、金融衍生品泛滥及监管缺位、华尔街贪婪,乃至美国过度消费与中国过度储蓄等,这些不可改变或难以改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倘若如此,人类岂不会没完没了地遭遇金融危机?其实,多米诺骨牌崩溃的关键在于第一张骨牌,而美国政府正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索罗斯说,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

    索罗斯还说,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国政府要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

    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的残酷。一切取决于第一张骨牌。而人类对于多米诺骨牌的愚昧主要有两种,要么无视第一张骨牌与其他骨牌之间巨大的实力不均衡,以为骨牌之间与生俱来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制衡,可以无限期地推迟多米诺骨牌崩溃;要么把多米诺骨牌崩溃归结于不可改变因素,结果一次次为多米诺骨牌崩溃埋单。

    如果说,冷战结束形成了国际政治多元化格局,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关系变成多米诺骨牌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那么,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颠覆了多元世界格局,而且使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变成第一张骨牌与其他骨牌之间的关系。如果第一张骨牌真的轰然倒下,那么随之而来就是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就是德国财政部长所说的“天塌了,大家一起完蛋”。但是,如果第一张骨牌是以假摔的方式轰然倒下,而后自己迅速爬了起来,那么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就是西方谚语中的诺亚方舟,即美国躲进了诺亚方舟,把全世界都抛到滔滔洪水之中。

    两种不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导致各国救市策略的完全不同,如果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遭重创,那么,各国原来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亚洲发展模式需作重大调整,反之,如果美国还是原来的美国,或许各国只要继续采用原来的发展模式,等美国经济复苏来拯救全世界即可,各国依然可以重回原来的全球化轨道。

    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究竟对美国及世界意味着什么?只需把现状与大萧条作一比较,就可一目了然。 1. 全球金融危机:大萧条再现?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页,道琼斯指数两年半跌去90%,全球工业生产倒退20~30年,1932年工业总产值较1929年下降362%,美国6000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25%,物价暴跌33%,国际贸易缩减40%。在这次大灾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其中一天有11名金融家自杀。

    2009年3月,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2009年将出现二战以来第一次负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是不是意味着大萧条再现?

    大萧条的谎言

    希特勒有一句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希特勒一度的成功源于德意志民族相信了他的谎言,而希特勒最终的失败是因为全世界不相信他的谎言。

    60多年后的今天,大萧条的谎言已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大萧条最终能否变成现实,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全世界是否相信这一谎言。

    索罗斯也有一句名言:预期改变世界。也就是说,谎言重复千遍,确实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当人们都相信了谎言,并改变自己的预期和行为的时候,谎言所描绘的虚假的现实,就可能会变成真实的现实。

    今天的世界是否真的会出现像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好像并不需要相似的数据支撑,只要不停地用大萧条、大危机、大崩溃,扑天盖地“轰炸”,让全世界相信大萧条一定会来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是渲染大萧条的主力,在报纸上和互联网上大量发表大萧条时期的新闻图片并配以耸人的标题。《华尔街日报》说,最近全球许多人似乎已开始确信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众多西方媒体都将这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美国《时代周刊》干脆把它称为“大萧条20”,理由是,两次危机都始于金融领域,两次危机都具有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的两大特征。林登•拉鲁旭甚至认为目前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比1929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年大萧条波及的主要是美国和德国,但现在已蔓延至整个世界。 

    全球金融危机是不是“大萧条20”?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失业率数据比较: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德国失业率曾高达438%,在危机发源地美国,1370万人失业,失业率25%。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失业率为94%,美国失业人口约1000万人。

    英国2009年5月底的失业率为48%。2009年初德国失业率为73%。这些数据远不能与当年大萧条失业率相提并论。更何况,两位数失业率才是经济进入萧条的指标之一。

    经济衰退数据比较: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三年减少近一半。

    大萧条中,世界工业生产总产值下降36%,世界贸易缩减40%。

    直到2009年5月美国宣布季度最高负增长62%,但是,2008年美国GDP为13%,仍为正增长。日本2008年四季度负增长127%,是唯一达到两位数季度负增长的发达国家。据预测,2009年美国、日本、欧元区负增长2%。

    金融领域数据比较:

    1929年到1932年近三年间,道琼斯指数经历了一个最大跌幅近90%的调整,截至2009年3月道指

    一年半时间最大跌幅约55%。大萧条中美国银行三年破产6000家,而2008年美国银行破产25家,2009年前三月19家银行破产。欧美政府承诺,不让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 

    2009年3月初道琼斯指数跌破7000大关创12年来新低,引起市场恐慌。这究竟是道琼斯指数先知先觉发出经济大衰退大萧条的警告,还是有人用道琼斯指数来制造大萧条的预期,引导大萧条的出现?

    据统计,历史上道琼斯指数与美国经济衰退的关联度不超过50%。

    以上数据比较说明,大萧条重演不过是一个吓人的谎言。

    美国抢衰退第一,意欲何为

    截至2009年1月,全球可以认定的只有美国、英国、日本、欧元区、香港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正式进入经济衰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反常规抢先宣布进入经济衰退。

    2008年12月1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突然宣布,美国经济早在一年前的2007年12月份就已经陷入衰退。其理由是,美国2008年经济活动的下滑符合衰退的标准。2008年,美国就业人数已经减少了120万人,这是判定衰退开始的最大因素。于是,迟迟未进入衰退的美国摇身一变成为第一个进入衰退的国家。

    作为认定美国经济衰退的民间权威机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此次突然宣布美国进入衰退,有两大疑点:其一,按照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这一公认标准,2008年三季度美国才出现第一次经济负增长(-01%),在四季度数据尚未出台之时,就抢先宣布进入经济衰退,证据不足;其二,追认2007年12月份就已经陷入衰退,而当时连一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还未出现,何言陷入衰退?

    在英国、日本、欧元区在2008年二季度、三季度持续负增长,正式宣布进入经济衰退之后,作为金融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急于把自己打扮成经济衰退最早受害者,是为了避免落下嫁祸于人的口实,还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全球经济衰退预期,还是为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埋下伏笔? 2. 全球金融危机:看不懂的多米诺骨牌

    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带来巨大的恐慌,源于人们担心多米诺骨牌效应没完没了不可收拾。

    既然金融危机的第一张骨牌是由美国推倒的,新世纪金融破产引发了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引发了金融危机,那么花旗银行国有化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的第二波?通用汽车破产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恐慌还在于,不知道谁是下一张骨牌?不知道谁是最后一张骨牌?

    比如金融危机的企业多米诺骨牌,无论是过去的新世纪金融、“两房”、贝尔斯登、雷曼,任何一家倒与不倒,还是未来的AIG、花旗、通用汽车,谁将成为下一个雷曼,都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美国政府说了算。乃至金融危机的国家多米诺骨牌中,谁将成为下一个冰岛,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国政府说了算。

    同样,要回答谁是最后一张骨牌,危机何时终结?先要搞明白谁是第一张骨牌?谁推倒了第一张骨牌?

    金融危机为什么发生在美国?为什么发生在2008年,为什么美国这个监管最严的市场,干预能力最强的市场,推倒了金融市场崩溃的第一张骨牌?

    最令人困惑的是,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救市,

    为什么美国越救危机越大?救市方案的钱越来越多?救市的钱越多,说明危机就越严重,而与此同时,救市的方案越来越模糊,可行性越差,解决问题的不确定性越大,市场就越恐慌。

    保尔森的7000亿美元的拯救金融机构计划,击溃了道琼斯指数的11000点防线。奥巴马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与盖纳克的10000亿美元稳定金融机构计划,又一度击溃了道琼斯指数7000点防线。美国的救市会不会变成无底洞?

    “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美国政府会经常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一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如是说。可为什么美国政府会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犯重复性的错误?奥巴马似乎在重复布什的错误。或许因为奥巴马处理危机的班子仍是布什的那伙人,美联储主席仍是伯南克,财政部部长盖纳克,是原来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是布什处理金融危机的三个核心人物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伯南克,一个是保尔森。有人说道指跌破7000点大关是华尔街与奥巴马对抗,不买他的账,因为民主党不代表华尔街利益,而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笔者认为也不排除华尔街与奥巴马一起演双簧的可能。 

    多米诺骨牌有两大特点:一是高杠杆效应,只要推倒了第一张骨牌,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一系列骨牌倒塌的连锁效应,产生无法想象的冲击力与破坏力;二是不可抗拒,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瞬间崩溃,人们来不及阻止,也无从下手阻止。

    而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与一般的多米诺骨牌相同之处是,利用高杠杆效应,很小的力量导致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崩溃,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一次性传导和单向传导。而次贷危机传导到金融危机,又传导到经济危机,最后传导到社会危机,这个过程既可以多次传导,又可以反向传导。

    其次,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一个封闭系统,除了推倒第一张骨牌需要外力外,其余骨牌的倒塌完全依靠对第一张骨牌冲击力的传导放大,且这一传导呈几何级数放大,而金融危机是个开放系统,每一张骨牌的倒塌,除了传递第一张骨牌的冲击外,几乎都得到外力冲击的协助。换句话说,金融危机的每一张骨牌,与其说是“不得不倒”,不如说是人为推倒的。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全球金融危机究竟是由于诸多必然或偶然因素不得不倒的多米诺骨牌,还是精心策划、人为导演的一切惊天大战?

    格林斯潘,预测危机,还是制造危机?

    为什么美国的媒体竭力渲染大萧条来临?

    为什么格林斯潘早在2007年2月就开始唱衰美国经济,称美国有1/3的概率进入衰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全球经济2003—2007年尚处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为什么2008年突然进入衰退,乃至演变成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究竟是格林斯潘先知先觉,还是要改变全球的预期,制造危机?索罗斯认为,格林斯潘是个擅长“操控市场”的人。由此推论,格林斯潘制造危机的可能大于先知先觉的可能。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中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并非自然界中四季更迭那样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恰恰相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都是受人们的预期影响而变化。比如当人们担忧信用危机的时候,信用危机就可能发生,当人们担心经济危机的时候,经济危机就可能发生。比如雷曼破产时,金融机构都担心自己的交易对手会成为下一个雷曼,这样信用危机就发生了。反过来,如果没有雷曼破产,也就没有这种担心,也就不会发生信用危机。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大家都担心自己会失业时,就会主动地减少消费,这样就会造成生产的过剩,以及企业的利润下降或亏损,进而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导致消费的进一步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自我强化的方式进行下去,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时候人们对危机的担心,或者说是悲观的预期对危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真的不可避免?

    1873—1907年平均7年一次经济危机,二战后30多年平均五六年一次经济危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国际金融危机平均四年一次,是否意味着周期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一种确定性思维的习惯——世上万物的变化总要寻求其规律,研究这些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的论述,使人们相信周期性经济衰退的不可避免。由此推论,经历了2003—2007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

    人们同样相信,周期性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了9次,平均四年一次,尤其是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引起金融危机十年轮回宿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莫非下一场金融危机是2017年?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前,国际金融危机为何极为罕见呢?

    笔者认为,所谓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是以制度存在缺陷,政府放弃干预或干预失败,甚至政府故意利用危机进行结构调整为前提的。

    值得深思的是,周期性危机的不可避免,是看得见手的失职,还是看不见手的贪婪?是人性的周期性心理共振,还是政策的周期性轮回?

    是华尔街的贪婪导致危机不可避免?

    应当承认,人性的贪婪也好,华尔街的贪婪也好,都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而且,贪婪与恐惧的周期性交替循环,导致金融市场的暴涨与暴跌的轮回,以及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轮回。但是这种人性弱点与道德风险是可以用制度或法律来控制的。如果这种贪婪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形成危机的隐患,那只能说明政府的失职。金融市场任何情况下都是预期市场,市场经济在特殊情况下也是预期经济。通过改变预期可以操纵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波动。利用名人效应、传媒的话语霸权乃至政府干预,都可以改变预期,也可以形成并强化预期。如果我们把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做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话,那么,一旦危机形成,政府及时进行危机干预至关重要。危机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市场预期,阻止危机形成、发展。 

    是制度缺陷导致危机不可避免?

    制度缺陷导致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些国家金融市场的某些制度缺陷导致的金融危机。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策源地的泰国。由于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外汇储备与外债水平接近,外资出逃时出现汇率危机。当泰国央行的美元储备,不足以按盯住美元的汇率支付外资出逃时产生的大量兑换美元要求时,泰铢不得不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大幅贬值。固定汇率的制度缺陷提供了汇率危机的可能性,但汇率危机能否形成,关键在于政府干预能力。比如同样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香港,依靠强大的外汇储备及外汇基金入市干预,取得了1998年港元保卫战的胜利。

    制度缺陷导致的另一类危机是,由于攻击方制度优势,也可导致危机的不可避免。

    美国利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与国际结算货币的优势,及美联储的事实上全球央行的地位的优势,利用美元减息周期与加息周期的轮回,制造弱势美元与强势美元周期的轮回,导致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轮回。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9次金融危机,都与弱势美元与强势美元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前8次危机,都是先用弱势美元周期引导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制造新兴市场泡沫,而后再用强势美元周期引导热钱回流美国,导致新兴市场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比如,1985年日元几个月大幅升值40%,从1美元兑250日元升到1美元兑149日元,启动弱势美元周期,受日元大幅升值影响,1987—1989年日本股市3年涨3倍,日本东京的房地产总值竟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房地产。日本泡沫破裂后,日本央行将利率从5%降到零利率,仍无法刺激经济复苏,形成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加上政府财政刺激计划几度推出,都未达到应有效果,使日本经济陷入持续20年低迷。

    再比如,1997—2001年强势美元周期(美元指数从88到121,大涨30%),先引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后又打造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而2001—2008年上半年弱势美元周期(美元指数从121到70,大跌40%),以超长的弱势美元周期,形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第9次金融危机,即2007—2008年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前8次金融危机属于区域性金融危机,或以新兴市场为主,或以成熟股市为主,而第9次金融危机,由于有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支撑,催生全球股市、房市、债市、大宗商品市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泡沫,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成为全球股市、房市、商品泡沫破裂的重要诱因。2008年8—10月美元指数大涨30%,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崩溃,这些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大萧条已被送进历史博物馆

    所谓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是指政府不干预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经济周期性地以危机的方式自我调整,换言之,周期性危机是一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自我复制或自我轮回。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正是政府不干预的反面典型。当时美联储在危机开始后继续实行5%利率的紧缩政策,紧缩市场流动性,使经济危机不断加剧,最终演变成长达十几年的大萧条。大萧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经典之作,也成为这一毁灭性黑天鹅事件的掘墓人。大萧条的惨痛教训,令各国政府、央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释放流动性反危机,避免大萧条再现。而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各国央行已开始的联合干预,释放大量流动性,今天大萧条的谎言难以变成现实,就是凯恩斯主义下各国政府的强力反危机措施的效果。当年大萧条是由于各国政府的贸易战错误,以及当时银行制度缺陷(比如银行破产无人干预导致数千银行破产),今天各国政府均表示不会重蹈覆辙,绝不允许大萧条重演。从这个意义上,大萧条已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尽管经济周期的上行下行波动不可避免,但在政府反周期反危机政策干预下,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有可能避免的。比如,中国出现了长达30年的平均年增长98%、通胀6%的持续增长周期;美国经济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出现了长达18年的持续增长周期。

    正如索罗斯所说,政府不能阻止泡沫的发生,但是可以阻止泡沫演变成不能忍受的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前8次金融危机大多数在不同的地区轮流发生,而不是在一个地方重复发生,这恰恰说明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政府的防范危机的能力以及监管能力提高,这就可以避免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比如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普遍增强了外汇储备,因此,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的影响远低于东欧。而东欧之所以成为此次金融危机重灾区,在于其过度依赖外资,外汇储备不足,在外资大规模撤离时,引发货币危机,被称为亚洲金融危机在东欧的重演。 3. 偶然的巧合,还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3 全球金融危机: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还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全球金融危机:一场准备了10年的崩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前8次危机属于传统的金融危机。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个金融市场、一个金融领域甚至一个金融交易品种的危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金融危机。

    历史上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类,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货币大幅贬值)、银行危机(银行资不抵债或流动性支付困难)、债务危机(1998年俄罗斯拒绝偿还债务)。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表现为货币危机(欧元、卢布及东欧货币大幅贬值)、银行危机(欧美银行资不抵债或流动性支付困难)以及债务危机(冰岛、巴基斯坦、英国及东欧债务危机)三者的叠加,还表现为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危机,以及全球资产泡沫破灭的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意味着传统的金融危机上升到整个虚拟经济(几乎所有国家、所有金融市场、所有金融产品)的危机。

    既然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并非如客观规律不可避免,那么,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精心策划的阴谋,还是一系列未知的偶然的巧合?

    次贷危机这副多米诺骨牌之所以愈演愈烈,演变成殃及所有金融市场所有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除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波助澜外,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只有形之手的推波助澜。

    多米诺骨牌的崩溃效应之所以表现出巨大杀伤力,在于传导速度之快,传导路径之复杂。从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被推倒,只需转瞬之间,在人们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整个系统已经整体崩溃。然而,如果全球金融危机这副多米诺骨牌,从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爆发开始,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什么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如果从1998年在格林斯潘、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等人推动下,美国国会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开始,从1997年摩根大通研制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CDO开始,为什么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9月恰恰是摩根大通冻结最大CDO承销商之一的雷曼资金账户,把雷曼逼入绝境。这与其说是偶然巧合,不如说这是一场准备了10年的多米诺骨牌崩溃。 

    谁在主导全球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在

    鉴署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同时,又宣布启动275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解决次贷危机。据悉,美国已投入与拟投入救市开销达128万亿美元。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倒退两年前,为什么2007年4月美联储非要让新世纪金融公司回购几十亿美元呆账而导致破产,引爆次贷危机?总额12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其中大多是以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房利美、房地美提供的)出现大量坏账,为什么美国政府不早些出面埋单拯救“两房”?

    美联储的辩护是,当时认为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只是个别金融机构的非系统性风险。但是,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次级债最大买家为欧洲金融机构。一德国银行称,已暴露的8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的坏账,80%以次债衍生品方式被欧洲金融机构购买。直到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半之后的2008年9月,美国财政部接管房利美、房地美,才使二者担保的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得以维持。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接管AIG,也使AIG提供信用违约掉期(CDS)的信用得以维持。

    无独有偶,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主动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与让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主动引爆次贷危机可谓异曲同工,还是想把危机转嫁他人。因为资产600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大部分债权人为非美金融机构和个人。

    当然,主流观点还是会把新世纪金融、雷曼兄弟破产归于偶然的巧合或失误。问题是,从次贷泡沫的孕育放大到次贷危机引爆,直到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至少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巧合或失误,谁敢相信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的华尔街与华盛顿会犯一系列低级错误?谁敢相信华尔街掌舵人出身的保尔森与研究大萧条出身的伯南克这对梦幻组合,会因为一系列低级错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就开始放松次级债监管,允许浮动利率并取消利率上限,难道没想到为次级债这只未出笼的老虎装上吃人的牙齿?

    借互联网泡沫破灭与“9•11”事件的巧合,美联储启动2001—2003年的减息周期,利率降到近60年来最低水平的1%,并在1%维持了一年之久,格林斯潘难道没想到超低利率会导致房地产泡沫、次贷泡沫的孕育放大?2004—2006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17次加息加到525%,如此激进的持续加息,格林斯潘与伯南克难道没想到会引爆房地产泡沫、次贷泡沫破灭?巧合的是,为什么格林斯潘一卸任当上对冲基金顾问,一切问题就都想到了。格林斯潘2007年2月就预言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有1/3概率进入衰退,2008年又一言九鼎地把次贷危机升级为“百年一遇的危机”? 

    再看保尔森与伯南克这对梦幻组合的表现。2006年美国房价跌了一年。

    这是二战结束以来第一次,警示了房地产泡沫破灭,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破产引爆次贷危机,然而,美联储直到2007年9月开始第一次降息,直到2008年1月花旗、美林巨亏,道指11000点危急,才大幅降息。

    2008年9月中旬保尔森拒绝拯救资金缺口仅6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却决定动用850亿美元(累计动用2000亿美元)接管AIG,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AIG提供次贷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CDS),AIG破产可能导致衍生品市场崩溃?还是因为AIG是高盛的第一交易对手,AIG破产会拖垮高盛?再有高盛成为五大投行中唯一全身而退者,与保尔森高居财政部长有无瓜葛?

    为什么正巧国会讨论保尔森7000亿美元购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案时,AIG高管去豪华会所度假曝光,于是众议院以压倒多数否决保尔森方案,正巧导致道指11000点破位,而国会再次表决即顺利通过保尔森方案?为什么救市方案通过后,

    保尔森正巧擅自把用于购置不良资产的7000亿美元改为注资参股金融机构,并以没有价值为由取消购置不良资产的方案,而几个月后,新财长盖纳克又再次拿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购置方案,而且动用资金从7000亿美元变成上万亿美元?为什么讨论盖纳克方案时,AIG又出现发放165亿美元奖金风波来干扰?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谁敢相信一系列偶然的巧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并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被无数问号笼罩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许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大萧条20版”,是一系列市场主体的失误的偶然巧合所致的超预期的毁灭性黑天鹅事件,一种解释是“金融珍珠港”或“金融9•11”,因为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人为力量主导这场危机。只不过,攻击者由山本五十六统率的日本舰队、拉登指挥的基地恐怖分子,变成了华盛顿、华尔街决策层引领下的全球对冲基金,攻击目标由美军太平洋舰队、美国的象征世贸双塔变成由华尔街为中心的全球金融市场。 4. 撬动全球金融危机的超级杠杆

    4 次级债为什么成为撬动全球金融危机的超级杠杆

    四道防火墙:次级债由魔鬼变成天使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次级债为什么成为撬动全球金融危机的超级杠杆?

    众所周知,次级债泡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其实,次级债泡沫,既是美联储制造的,也是美联储捅破的。

    次级债上游联系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下游联系股市、债市、期市、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而且次级债最大买家为欧洲金融机构,次贷危机既可以把美国次级债危机转嫁欧洲金融业埋单,又可以借机打击欧洲股市、欧洲经济以及欧元,次级债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超级杠杆可是个绝妙的选择。

    然而,要启用这一超级杠杆并非易事。次级债有四道防火墙,从而把高风险高收益的次级债打包成低风险高收益产品,

    从魔鬼变成天使。

    这四道用于风险控制的防火墙,第一道防火墙是国家信用隐性担保,总额约12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大多是以内含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房利美、房地美发放的。华尔街投行购买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后,再包装成次级债,拿到债券市场销售,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给低风险高收益的次级债的信用评级与美国国债相同。第二道防火墙,低利率与高房价的背景下,次级抵押贷款是优质贷款,次贷违约率仅1%。即使次贷买房人丧失还贷能力,也可以在房屋增值后出售房屋赚差价,或在房屋增值后再次抵押更多贷款以新贷款还旧贷款。第三道防火墙,即使在房价下跌利率上涨的背景下,次贷买房人违约不再支付按揭,次级债风险上升,负责承销次级债的投行还可以按合同要求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回购次级债。第四道防火墙,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除了可在市场上出售转让这些次级债外,也可以通过提前办理,由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提供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即可由AIG对出问题的次级债提供全额理赔。  

    次级债的四道防火墙是怎么倒下的

    首先,从放松监管、放弃监管开始。次级抵押贷款对买房人的高风险,是在享受两年期3%的优惠利率以及只付息不还本这一超低月供结束后爆发的。早在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两个法案,就取消了美联储规定的利率上限,允许使用可变利率。美联储对商业银行及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向无首付、无信用记录、无固定收入的“三无”买房人发放实行浮动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未尽监管之责,从而为次级抵押贷款出现大批坏账埋下隐患。

    第二招,持续加息终结房地产牛市。据统计,历史上美国房市年均涨幅2%,低于通胀率,2000—2005年美国房地产上涨100%,泡沫并不算太离奇。然而,2004—2006年美联储两年持续加息17次,利率加到525%,次级抵押贷款无利率上限的浮动利率达到8%~10%,相当于两年期3%优惠利率的3倍后,终于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灭,2006年美国房地产持续下跌了一年,是二战以来第一次。次级抵押贷款出现大批坏账。

    第三招最狠,2007年2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宣布2006年四季度预警,这本身没有多大风险。但新世纪金融被迫回购几十亿次级抵押贷款坏账后,

    不得不宣布破产保护,终于引爆次贷危机。

    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的破产,立即使最大的房地产按揭机构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机。然而,美国政府在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后1年零4个月中,始终不明确对“两房”信用的国家担保,任凭“两房”股价跌破1美元,鉴于市场对“两房”破产之忧,以“两房”发放并担保的次级抵押贷款为重要标的次级债大跌,较2006年最大跌幅达80%。

    第四招,2007年8月标普、穆迪对上千只次级债降低信用等级,动摇次级债之信用根本,次级债暴跌,四道防火墙最后一道的倒塌,是因为只有300亿美元资本金的AIG无力理赔子公司发行的6000亿美元次级债信用违约掉期(CDS),这就是美国政府动用近2000亿美元参股注资AIG,仍无法填满AIG黑洞的原因。次级债最终成为撬动全球金融危机的超级杠杆。随着四道防火墙的倒塌,次贷危机爆发了。

    由于出现大批次贷违约,次级债狂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与以高杠杆融资承销次级债的投行,以及开办信用违约掉期的保险公司纷纷资不抵债破产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最终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5. 全球流动性危机打造全球金融危机

    超级大泡沫的诞生

    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房市、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泡沫共同繁荣后的共同破灭。

    经典的投资钟理论认为,房市、股市、债市、期市会依次在不同时期进入繁荣与衰退。

    1991—1995年中国内地就出现过这一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流动性不足以支持多个市场共同繁荣,因此热钱不同时期在不同市场流入流出,引发不同市场依次进入繁荣衰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美元周期主导的9次国际金融危机,前8次之所以都是区域性金融危机,看上去是因为美联储利率政策变化引发强势美元周期与弱势美元周期轮回,导致成熟市场、新兴市场泡沫依次形成、破灭,实质上是因为20世纪全球的流动性不足以支持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同时形成泡沫。因此,短期资本在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或不同地区新兴市场的大规模进出,引发某一地区某一市场之流动性过剩与不足交替的危机,历史上大宗商品市场与全球股市的走势,也是呈反向的,此起彼伏、此伏彼起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宗商品牛市以高通胀导致经济衰退,股市低迷;另一方面也是全球流动性不足,不支持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共同繁荣。

    但是,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则不同,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交替的危机。

    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前8次危机形式上区别在于,前8次危机是单一危机,第9次危机则是次贷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两个危机迭加组合。与前8次危机相似,次贷危机也是区域性金融危机,仅涉及美国、西欧,次贷危机的爆发也是美联储加息周期与降息周期交替所致。没有2001—2003年持续27次降息降到二战后最低利率1%,就没有房地产泡沫、次贷泡沫形成,没有2004—2006年持续17次加息加到5.25%,就没有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问题是,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比次贷危机的爆发晚一年半?

    关键在于,前8次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元强弱周期转换,而美元强弱周期转换,直接受制于美联储加息减息周期指引。也就是说,前8次危机的导火索控制在美联储手中。 

    然而,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区别在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元强弱周期转换,但美元周期转换却脱离美联储利率周期指引, 2001—2008年7月美元指数121-70的40%的贬值,并未因美联储2004—2006加息周期改变,同样,2007年9月—2008年9月1年将利率从5.25%降至1%,却无法阻止美元日元大幅升值引发美元日元套利盘恐慌性平仓,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总之,次贷危机爆发受制于美联储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与美联储利率周期几乎无关,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给市场流动性的一大启示是,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全球流动性是由全球央行与全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共同创造,央行干预市场的能力大大下降。央行干预市场的主要工具是利率,按索罗斯的观点,对于国际套利资本而言,“汇率的作用远大于利率”。国际套利资本对汇率的操纵能力,远大于央行对汇率的干预能力。

    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前8次危机本质区别在于,前8次危机主要是通过美联储创造流动性、收缩流动性实现的,是美元套利盘主导的区域性流动性危机,第9次国际金融危机是通过欧美日央行与全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共同创造流动性、收缩流动性实现的,是美元套利盘、日元套利盘、场外金融衍生品共同主导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危机,形成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为什么2001—2008年上半年出现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

    索罗斯将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归咎为持续孕育放大20多年的超级金融大泡沫,归咎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欧美央行为防范经济危机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创造成千上万种场外金融衍生品,以30倍高杠杆进行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打造相当于全球GDP 10倍、规模几百万亿美元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然而,笔者认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日元套利盘、美元套利盘。

    2001年以来日本央行接受克鲁格曼建议,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释放零利率日元,金融机构利用日本商业银行30倍融资高杠杆,以及2001年7月—2008年上半年日元汇率在110日元上下10%窄幅波动的时机,以高杠杆创造日元套利盘,同时利用2001年7月—2008年上半年美元指数40%跌幅的负利率的时机,创造美元套利盘。当持续7年创造规模10万亿美元以上的日元套利盘、美元套利盘,进入债市、股市、股指期货,以10倍杠杆进入汇市、大宗商品市场时,导致2001年11月—2008年7月CRB指数181-614商品大牛市及2002—2007年全球股市大牛市,导致2001—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史无前例的共同繁荣,国际金融市场市值大幅增长,创造流动性。     为什么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又突然变成流动性不足?关键在于一方面600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突然宣布破产保护,导致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16000亿美元交易对手合约被冻结,引发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崩溃,金融机构为流动性在全球套现资产的恐慌性平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全线大跌,另一方面,日元美元汇率同时大幅升值20%~30%,日元创13年高点,美元收复两年跌幅,套利成本急升与套利对象全线急跌,引发日元套利盘、美元套利盘卖出一切买回日元美元的恐慌性平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全线崩溃,日元套利盘、美元套利盘联手恐慌性平仓盘,导致史无前例流动性过剩突然变成流动性不足。尽管全球央行为救市联手注入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引发国际金融市场2009年上半年报复性反弹,但由于央行注入的流动性,远不如金融机构回收的流动性与金融市场消灭流动性。因此,全球经济复苏前,出现通胀的可能性要低于出现通缩的可能性。

    所谓全球流动性危机是指全球流动性泛滥与全球流动性不足的轮回。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联储作为事实上的全球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与各国央行联合行动,用持续降息周期释放流动性,用持续加息周期回收流动性。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下央行创造的流动性,远不及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收缩的流动性。

    有两大因素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走向全球流动性不足。

    从广义上讲,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仅是影响全球流动性的一个导火索。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在牛市中创造的流动性远高于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史无前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史无前例的全球资产泡沫放大,如影相随,金融机构以几十倍高杠杆融资,又以几十倍高杠杆进行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实现流动性双重创造,放大,同样,金融市场也以市值剧增,泡沫放大,创造流动性。

    同样,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失去的流动性,也大于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因此,全球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变为全球流动性不足。一方面,2007—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全面崩溃,尤其是几百万亿美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直接消灭了大批流动性,更为严重的是,金融机构或破产或转型或追求资产安全,纷纷在场外金融衍生品上去杠杆化,使全球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陷入“流动性黑洞”,使全球陷入流动性枯竭。另一方面,出于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担忧,2008年欧美消费大幅下降,导致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口大幅下降,生产及信贷大幅减少以及银行的惜贷,也会引发全球流动性枯竭。 6. 场外金融衍生品怎么变成金融核武器的

    6 高杠杆率:场外金融衍生品是怎么变成金融核武器的

    高杠杆率:风险无限大

    巴菲特曾说,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作为对冲风险工具问世的金融衍生品是怎么变成金融核武器的?

    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单一基础金融产品形成的股市危机(1987年股灾)、债市危机(俄罗斯、拉美债务危机)、汇市危机(比如美元危机)、大宗商品危机(比如石油危机),一般只会形成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不会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为,长期资本可以通过跨市场的投资组合,规避单一市场风险,短期资本可以通过跨市场的流动,规避单一市场风险,而且资本还可以用不同金融衍生品对冲不同市场风险。

    但是,当市值几百万亿美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出现信用危机时,当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品创新的金融机构破产或出现信用危机时,那么,全球金融危机就难以避免了。

    顾名思义,金融衍生品是以基础金融产品(股票、债券、外汇、贷款)为标的衍生出来的产品。比如股指期货、商品期货、抵押贷款债券。金融衍生品问世的初衷是为了对冲基础金融产品的波动风险,比如持有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银行担心房价下跌,通过优惠价出售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

    众所周知,债券是基础金融产品中风险最低的,尤其是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债券或被评为高等级的债券。那么,被评为与国债相同信用等级、低风险高收益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是怎么变成金融核武器的?祸起高杠杆率。

    因为流动性泛滥是由几十倍高杠杆率创造的。一般的场内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最高杠杆是10倍杠杆,即10万元保证金可作100万元金融衍生品交易。但是,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实行30倍的高杠杆率。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十几万亿美元保证金支撑着五六百万亿美元的市值、交易额。 

    雷曼兄弟破产与采用30倍的高杠杆率密切相关,雷曼200多亿美元资本管理6000多亿美元金融资产(主要为场外金融衍生品),30倍高杠杆使雷曼处于资本充足率3%这一最低监管标准之上,只要资产价格稍有变动,资本充足率就低于3%了,而实际上,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止几十倍高杠杆率。因为华尔街投行还创造了衍生品的衍生品(COD平方),衍生品的衍生品的衍生品(COD立方)。

    从2002年到2007年年底,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飙升,杠杆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全球信用创造与实际货币供给的比例在2002—2007年平均为423倍,而在1980—2000年,该数字只有45倍。

    高杠杆率:金融帝国的掘墓人

    为什么次贷危机推倒的不仅有新世纪金融、“两房”等次级抵押货款机构,还有AIG、花旗、富通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这是因为在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过程中,各家金融机构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发行产品的信用等级、降低资本金和保证金要求,都用集团公司的信用、资本金为子公司担保。

    AIG用集团信用为子公司AIGFP的所有借款和表外负债提供无条件担保,AIGFP发售在外的CDS名义总额达到了5800亿美元,而集团公司的资本金只有300多亿美元。因此,迄今美国政府注资2000亿美元仍填不满AIG的巨亏。这些金融控股集团,以集团资本的高杠杆支持业务无关联的多个金融子公司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是分散风险超常规发展的捷径。但金融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全线崩溃、失灵时,子公司风险同时爆发,导致金融帝国崩溃。雷曼旗下有三家商业银行,AIG每年有400多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富通集团有近千亿欧元的存款,花旗吸收的存款更是达到8000多亿美元,然而这些都不能对抗他们破产或被接管的命运——无论是保费收入还是存款资金,都不足以吸收金融创新业务的高杠杆风险。

    在美国财政部动用3500亿美元拯救金融机构后,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依然存在。而对于投行、对冲基金之类从事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面临的是随着投行改换门庭为商业银行后杠杆率下降,几百万亿美元规模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去杠杆化”成为趋势,欧美央行向市场注入的几万亿美元,可能会掉进“流动性黑洞”。 7. 华尔街:为了金钱把信用出卖给魔鬼

    信用危机使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古人云,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讲的就是人的信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尤其是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生命。因为商品市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贷,信用仅涉及商品的质量,而金融市场上,客户一手交钱一手得到的是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合约。一旦金融机构失信,合约变为废纸。

    无疑,次贷危机之所以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华尔街为代表的欧美金融机构陷入全面的信用危机。起初,欧美央行通过大幅降息或持续降息,向银行直接注入流动性,但却掉入“流动性陷阱”,即央行不断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但金融市场流动性并未改善。因为银行为了去杠杆化操作,为了资产安全,宁愿不赚钱,也不肯向企业贷款,不肯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借款。可见所谓流动性危机背后是信用危机,因为企业信用、银行信用、市场信用一齐出了问题。

    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这里表面上是次贷借贷人的信用问题(借款不还),但根子是金融机构的信用问题(为什么偏要给低信用甚至无信用的人提供次贷),而金融机构的信用问题,既牵扯了美国政府的信用问题(次贷的最大提供者房地美、房利美正是美国政府批准成立、隐含政府担保并最终被政府接管的金融机构),又牵扯了整个华尔街的信用问题,发明、承销次级债衍生品的主要是华尔街五大投行,美林集团是担保债务凭证(CDO)头号承销商,美林最终以500亿美元被美国银行收购的原因是,2007年CDO滞销导致美林200多亿美元巨亏。2008年美林巨亏500亿美元,几乎拖垮收购美林的美国银行。全球最大金融服务商花旗集团是CDO第二大承销商,并通过其设立的独立实体SIV买进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CDO。此外,绝大多数次级债衍生品拥有的AAA最高信用评级,是标普、穆迪等三大评级公司授予的。而2007年7月标普、穆迪居然一次下调900多只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评级,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对次债衍生品评级和定价的信心,导致大量按揭贷款抵押债权无法出售,进而成为次贷危机迅速蔓延的导火索。穆迪一高管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公开承认“为了金钱,我们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2008年9月雷曼破产,引爆的金融机构信用危机使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五大投行烟消云散,三大评级公司信誉扫地,欧美信贷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全面冻结。

    欧美各国为了恢复流动性,不得不动用3万多亿美元拯救金融系统,通过政府参股直接接管银行,以及政府为银行存款、拆借、再融资担保,防止银行破产,当房地美、房利美及AIG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政府不得不以国家信用支持华尔街信用时,当美联储甚至不得不动用1万亿美元直接购买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收购政府特许房地产融资公司发行或支持的债券、直接支持对消费者和小型企业贷款,直接向企业注入流动性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华尔街,无疑遭遇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而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信用,以及美国树立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美国透支世界未来的消费模式,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谁是下一个雷曼或AIG

    随着2009年3月初花旗股价一度跌破1美元,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人们普遍认为,无非是两种选择,要么是雷曼模式——申请破产保护,要么是AIG模式——由政府接管或国有化。截止到3月底,美国政府采取的态度是将对花旗的持股提高到36%,实行相对控股。至于花旗未来的命运,依然是未知数。

    有学者认为,花旗银行的破产保护或被接管,将成为金融危机第二波到来的标志信号。

    从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次贷危机是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以“两房”被接管而告一段落,金融危机第一波以雷曼申请破产保护、AIG被接管拉开序幕,那么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的破产保护或被接管,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第二波的标志。而国有化一度成为令资本市场恐惧的词汇。

    鉴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承诺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市场消除了谁是下一个雷曼的恐惧,但是,谁是下一个“两房”、AIG的威胁依然存在。

    金融机构国有化意味着什么

    美国的银行国有化为何成为二级市场的灾难?截止到3月初,美国现有的四大商业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2009年以来股价的下跌幅度达到32%~82%。这四大银行共拥有7万亿美元的资产,其规模相当于美国一年GDP的50%。四大银行的下跌源于其2008年业绩极剧恶化及由此而来的国有化预期。 

    美国的国有化,与中国的国有化有一定的区别。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传统,美国的国有化实际上是指在一个阶段内政府介入经营困难企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暂时国有化”,时间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会长达数年,但是政府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从企业退出。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市场上来讲,由于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政府很难为美国的大型银行找到海外买家。在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企业高管薪酬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2008年10月英国首相布朗因为在政府纾困银行方面做得比美国更为彻底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但是短短3个月后,英国就面临着银行危机、英镑贬值和财政危机等多种困难。

    “两房”被接管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国有化的第一例,接着是AIG被政府接管。与被接管对应的是,普通股东的权益被剥夺,一方面停止了每年的现金分红,另一方面“两房”以及AIG的股价,都跌破了1美元,面临退市的风险,也就是说,所谓国有化或者是接管,美国政府仅仅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却牺牲了股东的利益。因此,资本市场把国有化视为洪水猛兽。随着国有化的传闻,花旗的股价一度跌破1美元,而美国银行一度跌破了3美元。花旗会不会走到被接管或破产这一步?

    花旗与AIG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分别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和保险机构,而且它们都是在1998年美国废除1932年银行分业经营法案之后,从商业银行跨入投资银行领域的,也都是被次贷危机拖下水的。花旗与雷曼也有相似性,它的资产是全球化的,股东也是全球化的,这就意味着即使花旗破产,那么损失最大的并不是美国,而是遍布全球的花旗股东和债权人。现在就看美国政府如何作出选择,是采用AIG模式、“两房”模式来接管花旗?还是采用雷曼模式对花旗实行破产保护?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股东的利益被断送,股价跌破1美元并退市。所不同的是,是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国有化花旗,那就是由美国政府接管花旗的资产与债务,债权人的利益会得到保护,如果对花旗进行破产保护,花旗的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损害。 

    但是,从美国政府的利益出发,只要股东的利益为零,政府就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花旗的控股权,此外,即使是破产保护,也可以保证花旗的资产不被廉价地让外国抄底。需要说明的是,破产保护与破产不是一回事,以雷曼的破产保护为例,雷曼母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但子公司仍可以照常运营,使得资产质量不至于由于经营的停止而恶化。此外,破产保护意味着母公司的债权人受到损失。母公司债务可以分为担保债务与无担保债务,持有总额1600亿美元的雷曼无担保债券的债权人血本无归,而担保债券的债权人,可通过雷曼拍卖北美及亚洲、欧洲资产获得的收入得到部分赔偿,其余只能等待漫长的破产保护清算期结束,才能获得赔偿。这样,雷曼的美国资产,尤其是数百亿美元的房地产资产,就可以等到危机结束后房价上升时再拍卖偿还。

    此外,截止到2009年1月美国已有25家银行破产。但是这些破产银行,其资产都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指定的银行接管,储户的存款也不会受到损失。因此,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的破产,与1929年大萧条的破产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美国的金融企业破产有三种模式,或由政府接管国有化,或实行破产保护,或由银行接管。而不管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企业,其资产绝大多数都还在美国手中,并没有被外国抄底。

    许多人认为,美国借贷消费透支未来的模式是危机根源。如果没有美国这一模式带来的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口会大大下降,如果没有全世界资本流向美国带来的同样巨大的资本项目顺差,也无法支撑美国购买全世界物美价廉的产品,无法支撑以美元、美股、美国债券、石油、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为中心的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

    这种流动性泛滥下形成的全球美元大循环模式还能继续下去吗? 8. 全球金融危机之危机干预(1)     索罗斯曾警告全世界,如果伦敦G20峰会不能取得实质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可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4月2日伦敦G20金融峰会上,只要经济刺激方案的美英,与只要改革国际金融贸易体系的德法,总算求同存异,使伦敦峰会达成了一致,1万亿美元注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各国承诺在2010年前合计拿出5万亿美元刺激经济。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首次形成统一的危机干预的措施。

    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时值大萧条上任的罗斯福总统有句名言: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今天,面临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吗?恐怕未必。

    在欧美联手救援金融机构之后,面对美英日欧纷纷宣布经济进入衰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的恐惧已由金融危机恐惧变为经济危机恐惧。

    索罗斯说: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全球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影响多大?正是这样一个无人可回答的不确定问题带来最大的风险。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不是独立客观的系统,人们的信心预期对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乃至于出现马太效应,让坏的更坏、好的更好,使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疯狂表现远超人们的预期。

    可见,危机状态下消除市场的恐惧,稳定市场的预期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由供求直接决定价格涨跌,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反过来导致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又反过来导致需求上升。这一封闭传导链可以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因此,商品价格会稳定在一定价格区间波动。商品市场的消费行为符合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属于有效市场范畴,政府无须干预。但全球金融危机破坏了这一封闭传导链,在危机状态下,商品市场由供求决定的市场变成由预期决定的市场:人们会出于对金融危机传导到经济危机的担忧,对未来的就业或社会保障的悲观预期,大幅压缩消费,进而导致商品大量积压,产量大降,失业率大增,反过来又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不同,在于金融市场是预期市场,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主要由看涨看跌的预期,而不是由供求或价格高低决定。金融市场的天量天价与地量地价表明,一旦市场形成多头单边市或空头单边市,金融产品价格越涨越有人买,越跌越没人买。 

    一旦市场预期及市场趋势形成,只要市场预期、市场趋势不变,市场预期、市场趋势会随着时间延长自我强化,直到金融市场走向疯狂或崩溃。全球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崩溃就是一个典型。由此可见,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当务之急,是采用各种危机干预手段,改变市场的悲观预期,避免由于经济衰退预期最终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危机干预与常规干预之别

    无论从全球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还是从各国应对这一危机政策效应的滞后性,都需要进行全球危机干预。令人遗憾的是,为应对金融危机阻止经济衰退,各国已采取的措施大多属于常规干预,离市场预期尚有较大距离,进而导致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忧。

    危机干预的原则有二:其一,危机干预时机要及时。干预越及时,力度越大,效果越好,相应付出的代价越低。同样的干预手段,出台晚了,不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无效或被市场负面解读。其二,危机干预手段要适当。非常时期须采用非常手段。非常手段,顾名思义,与常规手段不同的干预手段。从手段选择上,不限于常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而且可以动用行政、法律手段等一切必要措施。

    比如,货币政策效应通常有半年以上滞后期,不能马上见效。因此,货币政策调整,一般用作常规干预而非用作危机干预。当然,如果央行具前瞻性,也可以通过危机发生前的货币政策调整,改变市场预期,预防或推迟危机发生或减轻危机程度。然而,欧洲、日本、英国都是在本国经济出现第一次负增长之后,才在2008年9—10月实行第一次降息,中国央行也是在2008年第三季GDP较第二季大降一个百分点的同时,才实行2003年以来第一次降息。降息,不仅出台晚,力度一般,而且属市场预期中的常规干预,影响有限。迄今为止,属于危机干预措施的政策,中国只有一项,2009年一季度信贷增量458万亿元,超过以往一年的信贷规模。国外主要有两项,一个是欧美通过注资参股乃至接管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支持银行信用,承诺不让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一个是美联储直接进入票据市场,通过购买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向企业提供流动性。 

    危机干预成功的标志是改变市场预期,非常时期只有超市场预期的救市组合拳,才能改变市场预期,重振市场信心。

    对于危机,主流的观点是认为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已经进入经济衰退的阶段,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由于欧美政府的干预和承诺,不会再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但是没有下一个雷曼,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的终结。

    金融危机,包括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市场危机,可能通过以下多个不确定因素继续施加影响,比如作为危机干预中最有效的措施,欧洲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两年接管担保到期后会发生什么?即使考虑到欧美对金融机构3万亿美元注资参股,市值几百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去杠杆化何时完成仍是未知数,而在这一去杠杆化过程中,欧美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随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值下跌会恶化到什么程度?最后,美国上万亿美元第二轮拯救金融机构方案,能否实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剥离,此外,企业因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而追求债务最小化,不愿找银行贷款,而银行的惜贷也普遍存在,信贷市场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冬天?恐怕只靠央行直接进入信贷市场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欧美会不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欧美的央行利率已经趋于零利率,截止到2009年3月5日英国央行把利率降到0.5%,为1694年成立以来最低水平,欧洲央行降到1.% ,美联储利率降到0~0.5%,货币政策已经走到头,如果信贷市场的流动性仍然不能恢复,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形成。

    2009年3月,美联储宣布动用了3000亿美元购买财政部新国绩,惊动了全世界。伯南克坐直升机撒钱开始了,继美联储之后,多国央行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不惜以通胀为代价刺激经济。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之危机干预

    如果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人类大劫难,那么,问题在于危机降临时,各国各打各的算盘。 

    冰岛总统指出,金融全球化,需要全球的监管合作,以及危机时的联合干预。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为IMF)目前无力承担这一职能,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无法进行联合行动的原因之一。

    过去20年IMF的国际形象不佳,被视为美国的霸权工具。因为,美国一家占了IMF表决权的17%份额,重大事情美国不同意就无法实施。另外,对1979年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的处理上,IMF在提供援助时附加的苛刻条件,比如,开放资本市场、放开汇率,最终都给相关国家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该组织的地位仍然十分尴尬。

    无论全球金融危机的预防与化解,都离不开全球合作。

    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中包括“只买美国货”条款,这无疑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标志,当前最需要警惕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囚徒困境,各国追求各国利益最大化,导致全球损失最大化。

    如果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就应尽快形成全球合作阻击危机的实质性的举措。然而事关真金白银的救灾成本,各国都各打各的算盘。国力最强大的欧美以处于危机中心为由四处求援,而经济增长最快又有高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面对危机从美国到欧洲又到亚洲,则更关注自保。

    2008年10月25日闭幕的亚欧首脑会议的唯一成果是,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这一“大手术”的共识,但提交11月15日G20金融峰会讨论,却被美国拒绝。

    2009年4月2日伦顿G20峰会前,金砖四国提出以超主权储备货币替代美元,比上次的IMF改革更加咄咄逼人,立即遭到美国与欧盟的拒绝。

    诚然,要防范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旧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与新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建立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对于被送进“急诊室”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当务之急不是做除去病根的“大手术”,而是各国通力合作赶紧“输血”、“输液”抢救。首当其冲的是,阻止全球金融危机下一张骨牌倒下,其次,防止G20中10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升级为贸易战。 9.格林斯潘不退休,世界能否避免危机  

    9 如果格林斯潘不退休,世界能否避免危机

    格林斯潘:次级抵押贷款,错了还是没错

    2008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听证会。82岁高龄的格林斯潘,笫一次承认,其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

    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成功应对了1987年股灾、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使美国进入了长达18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格林斯潘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华尔街,而且征服了整个世界。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选的时候,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管他谁当选总统,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就够了。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却把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坛。如今,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格林斯潘对策”的过错是,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立即出手,且降息的幅度过大,维持过低利率的时间过长。但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使人们形成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预期之后,投机行为成了一场全民娱乐,也直接触发了一次次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一次次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批评者甚至认为,正是格林斯潘放宽次级抵押贷款条件,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最终引爆了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早在1997年,时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博恩女士即认为,金融衍生品,这些不透明的交易工具可能损害市场乃至美国经济,要求交易商披露更多交易细节和风险准备金情况。然而,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告诫博恩,她的所作所为会“引起一场金融危机”。结果是,博恩被免职。1998年11月,在格林斯潘及出身于高盛的财政部长鲁宾等人推动下,美国国会废除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从此,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监管空白,其风险控制完全依靠金融机构自律,进而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此外,尽管格林斯潘在接受国会质询时不得不承认,对“住房市场不可持续的投机泡沫破裂给经济造成的伤害”估计不足,但格林斯潘在他2007年9月出版的自传《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中却表示,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即便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冒这个险”。他呼吁美国民众:对经济保持“警觉”,但不必过于紧张。“当我们进入21世纪,动荡或许是维持世界经济增长性的必要条件。”格林斯潘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是当时没认清次贷危机会演变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还是暗示美国民众,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是折腾别的国家的,无须担忧美国?  

    格林斯潘能否力挽狂澜

    索罗斯认为格林斯潘有“操控市场能力”,而伯南克仅是个理论家。倘若如此,格林斯潘2006年1月的退休是不是人类的一大损失?如果格林斯潘依然在位能否阻止次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其危害呢?

    伯南克作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经济学家出身,以研究大萧条而闻名,而且有强烈的反通胀倾向。他上任之后曾极力主张把美联储原有的兼顾经济增长与反通胀两项目标,变为像欧洲央行一样把反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出发点。伯南克的这一特点是否导致对于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造成经济衰退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的降息启动太晚?当然,伯南克作为研究大萧条的专家,确实吸取了大萧条时美联储继续施行紧缩政策导致危机加剧的教训,全力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并联合各国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

    但是,不管怎样这位“大萧条专家”,未能阻止一场与大萧条相似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难道仅仅是伯南克判断失误、能力不足吗?未必。

    如果格林斯潘继续留任6年,我们是不是可以幸免于难呢?早在2007年2月格林斯潘就已经发出警告说美国有1/3的几率进入衰退。那么凭着这一判断他采取的降息行动可能至少比伯南克早半年。另外,格林斯潘也是2008年9月发出“百年一遇的危机”这一最严重的警告的人。

    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崩溃。这是格林斯潘的先知先觉,还是操控市场?

    这位在美国和全球都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为了防止全球经济衰退,防止百年一遇的危机,会不会阻止新世纪金融和雷曼的破产,从而阻止危机的发展。凭借着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18年使美国度过多次危机树立的威望,以及美国及全球投资者对其的信任,还会导致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吗?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格林斯潘能不能阻止这场危机,而是他想不想阻止这场危机。如果,格林斯潘本人参与了这场危机的筹划准备,并以退休后,既可口无遮拦“操控市场”,又能指点对冲基金实战牟利,配合这一危机实施,那就太可怕了。不过,格林斯潘操控道指不如操控A股成功。2007年2月格林斯潘对中国表示不要把泡沫捅破。到了2007年10月,他却把中国当做泡沫泛滥的典型公开谴责,敦促中国干预股市。短短8个月,格林斯潘对A股泡沫的态度判若两人。难道仅仅是由于A股从3000涨到6000,翻了一番吗?是否可以大胆想象,2007年2月唱空美国是向全球热钱发做空动员令,不让中国捅破泡沫是因为3000点泡沫不够大。 

    2008年10月6000点唱空中国A股,是因为道指已见顶,做空A股,美股及做空一切的热钱准备好了。否则,无法理解,格林斯潘掌舵美联储18年,只对美股说了一句“非理性繁荣”,为什么退休后对A股如此关心如此直白。

    至于,为什么布什一定要格林斯潘退休呢?应当不是因为年龄,格林斯潘退休的时候只有80岁,再干一届美联储主席也不过6年。76岁的麦肯恩不是还在竞选美国总统吗?如果说是布什没有意识到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即将爆发,那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专门研究大萧条专家来作格林斯潘的接班人呢?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保尔森独掌危机处置大权铺平道路。

    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离不开美国监管当局为了打造全球金融危机这副超级多米诺骨牌十年如一日的准备:取消银行分业经营的法律,导致AIG、花旗几乎被次债衍生品拖垮;放松对华尔街投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导致高杠杆率从十几倍放大到30倍;取消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导致金融衍生品这一“金融核武器”泛滥成灾;放松对次级抵押贷款的监管导致房地产泡沫次级债泡沫;从持续降息制造全球流动性过剩打造全球资产泡沫,到持续加息制造全球流动性枯竭引爆全球资产泡沫,尤其2007年6月美国证监会取消了自1938年以来实施的卖空提价限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7年11月发布157号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157号:2008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刚刚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SEC暂停根据美国会计准则157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美国证监会(SEC)宣布2009年1月开始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按照美国会计准则157号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投资的金融产品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买卖成交价格。对于场内交易的金融产品,成交价格公开透明,对于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比如MBS和CDO),由于流动量不高,成交价格不公开,没有办法衡量市值,因此美国《证券交易条例》就规定,持有这些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每天都要度量市场价值。并随时根据市场价值变化调整金融机构资产价值,及时公布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为资本与资产的比值,由于金融资产为资本与负债之和,金融产品价格下跌导致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计,资产减计必然导致核减资本金,进而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金融危机之所以导致上市公司价格大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系列监管失误很难说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常言说,无巧不成书。或者一系列的偶然巧合恰恰说明,这场危机是一个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局。

    如果把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比作一副多米诺骨牌,那么,下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什么?是通缩,还是高通胀卷土重来?是全球衰退,还是大萧条?

    截止到2009年6月,通用没有破产,花旗没有国有化,利率掉期市场没有崩溃,东欧未出现主权信用危机,道指顶着每月攀升的、逼近两位数的失业率创下2009年新高,金融危机第二波没有发生。难道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悄然结束了?似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全球金融危机这副多米诺骨牌之所以让人看不懂,不仅在于没有吓人的下一张牌,而且在于曾经主动让新世纪金融破产、雷曼破产的美国,正在全力阻止下一张牌倒下。

    无论奥巴马亲自主导深陷亏损资不抵债救无可救的百年通用破产保护重组,使其浴火重生转型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新通用,还是美联储公布对美国19家最大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解除花旗国有化警报;无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157号会计准则,导致美国金融机构一季度业绩扭亏为盈,还是美国证监会宣布考虑恢复对卖空提价引申义,关联词, “卖空提价规则”(uptick rule),一种美国政府在大萧条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根据这项规则,卖空股票仅能以高于先前交易价的价格进行卖空,或者是出价高于先前的价格,卖空交易才能成交,旨在限制机构通过卖空交易来不断拖低股价。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在2007年7月6日废除了这一规则。

    2009年5月6日“SEC”主席玛丽•夏皮罗称,她正将制定新规则限制卖空行为作为该委员会的头等大事,并表示该委员会已经听取了一系列投资者对限制卖空交易的建议。夏皮罗称,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她已经将“卖空行为监管条例的评估事宜以及任何有关于此的未来政策”作为SEC的首要任务。其中一种选择是恢复“卖空提价规则”。的限制。这都是美国在努力的证明。

    2009年6月中旬开始,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对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的被称作“数十年来最大的监管改革”改革草案进行听证,矛头直指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通过标准化合约金融衍生品放入场内交易;而难以标准化复杂衍生品,必须在交易时向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登记备案,以便监管机构进行追踪观察,以及通过建立场外的中央结算所,将长期以来处于“真空”状态的场外金融衍生品结算纳入政府监管。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为什么聚集了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的华尔街、华盛顿会犯如此多致命错误,迟至今天才纠正?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人类的愚昧,美国的残忍

章序

    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是“9•11”,远胜“9•11”。

    如果说“9•11”是恐怖主义里程碑,伊拉克战争是国家恐怖主义里程碑,那么雷曼事件则是金融恐怖主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雷曼事件与“9•11”有某些惊人的相似性?为什么雷曼开创一个企业引爆全球大劫难的先例?为什么布什和共和党会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替罪羊?这一切或许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利用人类愚昧实施美国金融恐吓及全球战略的阴谋。雷曼事件可以将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美国的竞争对手,完成一次全球财富大洗劫,为美国输血华尔街铺平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以全球金融危机受害者的名义,成功地掩盖其全球金融危机元凶的真相。这无疑是一个阴谋——“金融9•11”。

    雷曼之死的真相并不是媒体所说富尔德的傲慢、美联储的错误,也不是保尔森杀鸡给猴看,而是一个经过精心准备的金融恐怖事件——“金融9•11”。

    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与“9•11”成为全球反恐战争的导火索有异曲同工之妙。“9•11”是对美国的象征世贸双子星的自杀式攻击,“9•11”打破美国建国200多年本土未受攻击的国家安全神话;“金融9•11”是对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自杀式攻击,打破华尔街投行不会破产的神话,开创了一个企业破产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先例。“金融9•11”终结了全球股市的四年大牛市与大宗商品的七年大牛市,引发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全面崩溃,重创了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在实现对全球财富的大毁灭、大转移、大创造的同时,阻止各国的金融创新,维护美国在金融创新的绝对领先地位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对控制力,从而奠定美国作为21世纪唯一超级大国的重要基础。  1. 富尔德的愚昧,保尔森的残忍

    雷曼事件的真相,会不会成为重大历史悬案

    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雷曼开创了一个企业破产引爆全球财富大劫难的先例。

    然而,雷曼之死却笼罩着重重迷雾。

    为什么雷曼是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为什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会在短短两天之内轰然倒下?为什么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9•11”的严峻考验,甚至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还维持了赢利的雷曼,会在次贷危机中倒下?为什么曾多次拯救雷曼的英雄富尔德最终竟成为断送雷曼的祸首?

    迄今为止,主流观点把雷曼之死归于“自杀”,理由是雷曼作为MBSMBS:Mortage-Backed Security,住房抵押证券、机构抵押支持债券。

    MBS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按揭贷款相关证券。MBS是以按揭贷款池现金流为基础的债务凭证,利用贷款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证券。一般都是由国有公司或者由政府担保的公司发行的一种固定收益证券,但不属于政府债券。其优点是:债券由国家的信用担保,几乎没有风险;既有政府担保,又不依赖财政而独立发行,收益一般高于政府债券;经营方式灵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MBS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指定代理机构担保的以高质量的按揭贷款为基础的MBS,一种是由金融机构担保发行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MBS。被称为华尔街上的“债券之王”的雷曼公司一直是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的顶级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是MBS最大承销商,2007年标普、穆迪降低上千种抵押贷款证券信用等级,导致MBS、CDO滞销,这是雷曼破产的重要原因。

    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将购买5000亿美元的MBS,房利美、房地美和吉利美担保的定息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截至2009年3月其购买的总额已经达到1900亿美元。

    最大承销商、作为CDO(担保债务凭证,亦称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最大承销商之一,以30倍高杠杆大量购买MBS、CDO使自己承受不可承受风险,而雷曼董事长兼CEO富尔德的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拒绝了可使雷曼获救的韩国产业银行的参股。 

    而笔者认为,雷曼之死并非“自杀”,而是“他杀”。其真正原因在于,雷曼之死可以将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雷曼之死可以为美国政府拯救华尔街铺平道路,雷曼之死可以作为华尔街乃至美国的替罪羊承担历史责任。一句话,是历史选择了雷曼之死。

    那么,谁是杀死雷曼的凶手?是何动机?

    雷曼之死:富尔德的愚昧,美联储的残忍

    “为什么雷曼是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在雷曼申请破产保护一个月后,富尔德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愤愤不平地质疑。身为雷曼董事长兼CEO,却天真地把雷曼之生死抉择寄托于美联储,这才是雷曼最大的不幸。

    雷曼之死与其说是富尔德的傲慢,不如说是富尔德的愚昧。当富尔德拒绝韩国产业银行40亿到60亿美元的低报价参股的同时,自作聪明地为雷曼准备了两条最后退路——贝尔斯登的摩根大通收购模式和高盛、摩根斯坦利的变身商业银行模式。殊不知这两条退路,对别人是生路,对雷曼都是死路。愚昧的富尔德相信拯救了贝尔斯登的美联储一定会拯救雷曼,而残忍的美联储却抛弃了雷曼,置雷曼于死地。能救而不救,美联储有不可推缷之责任。

    金融机构的破产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资本充足率长时间低于监管标准,一类是现金流枯竭。直到2008年9月10日,600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的资本金仍有260亿美元,符合美国证监会对投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资产/资本金不超过30倍杠杆。

    雷曼面临的问题是现金流枯竭。由于摩根大通2008年9月4日要求雷曼追加现金和较高等级的抵押资产未成,于一周后冻结雷曼资金账户,导致其现金流枯竭。由于二季度出现20多亿美元亏损,雷曼股价遭对冲基金疯狂卖空已丧失融资能力,既不能像高盛那样通过增发新股融资,也不能像摩根斯坦利那样在美联储担保下获得了三菱东京银行投资参股的融资,更不能像被美国财政部接管的房利美、房地美那样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雷曼只剩下最后的选择,要么被商业银行收购,要么变身商业银行,以获得美联储流动性支持。

    按照1932年通过的《联邦准备法》,美联储贴现窗口只能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如果特殊情况下向投资银行提供融资,必须经七位理事中五人同意。鉴于美联储理事现有两名空缺,仅有五人全部同意难度很大,1932年以来这一条款从未启用过。因此,雷曼要寻求美联储融资,必须把身份由投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 

    2008年3月美联储就是先指定摩根大通以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再通过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富尔德相信,既然,美联储可以拯救同为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就没有理由不拯救雷曼。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有报道称直到9月13日美联储还在帮雷曼找收购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联储在雷曼宣布破产保护前的最后48小时,同时断了雷曼两条退路。当美国银行要求美联储,对于收购雷曼作出类似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那样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承诺时,美联储明确表示拒绝,接着美联储又拒绝雷曼申请转型银行控股公司(仅隔两天,却批准高盛、摩根斯坦利相同的申请)。美国银行、巴克莱在得知美联储的态度后,在最后时刻放弃了对雷曼的收购。美国银行在放弃了对雷曼的收购后,立即与美林签订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的合同。

    显然,在雷曼这一问题上,伯南克应向国会说明为什么对雷曼的处理既不同于贝尔斯登,也不同于高盛、摩根斯坦利的理由,否则有违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退一步讲,美联储纵然能找出为什么雷曼不被拯救的正当理由,难道不应该早一些警告或暗示富尔德,雷曼将不会被拯救吗?如果有这种警告或暗示,富尔德很可能在没有退路时接受韩国产业银行报价,那么自然也就没有雷曼之死。而美联储偏偏没有这样做。即使不追究美联储涉嫌置雷曼于死地的主观故意,美联储也难逃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严重渎职之过。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美联储指定让摩根大通收购,恰恰是9月4日摩根大通要求追加60亿美元现金和等级较高债券的需求,并随后冻结了雷曼的资金账户,使雷曼处于绝境。贝尔斯登的拯救者恰恰是雷曼兄弟的终结者。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

    如果说雷曼之死,仅仅体现了富尔德的愚昧、美联储的残忍,未必符合事实真相,因为决定雷曼生杀大权的并非美联储而是保尔森。有海外投行人士称,伯南克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听命于美国财政部的美联储主席。

    雷曼之死:杀鸡给猴看找只替罪羊

    华尔街五大投行,为什么偏偏不救雷曼?

    因为只有雷曼之死才能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这是保尔森的意思。

    保尔森在接受国会质询时称,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后,国会与公众对华尔街私人银行不顾风险地利用金融衍生品赚钱,出了事却要政府出面拯救,用纳税人的钱埋单极为不满。此次不救雷曼,就是为了改变市场上由于拯救贝尔斯登形成的“出事有人救”的预期,华尔街必须对自己的疯狂与贪婪承担责任。 

    果然,杀了一只“鸡”惊动了三只“猴”,美林CEO也是在得知美联储拒绝拯救雷曼后决定立即接受美国银行500亿美元收购。雷曼破产两天后,高盛与摩根斯坦利同时向美联储申请由投资银行转型银行控股公司,从此置于美联储的保护伞下。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不复存在,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1932年大萧条中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颁布的《银行法》,导致美国银行业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然而1999年美国国会又废除了有关分业经营的法律条款。结果持续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又变回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

    这只“鸡”为什么是雷曼?如果一定要在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找只“鸡”杀,2008年3月第一个出事的“老五”贝尔斯登最该杀,实力最强的“老大”高盛与“老二”摩根斯坦利不能杀,元老雷曼不该杀,至于美林则属可杀可不杀之列。结果呢?该杀的贝尔斯登偏偏没杀,不该杀的雷曼偏偏杀了。

    论历史,贝尔斯登只有85年的历史,而雷曼是158年的历史,在五大投行中历史最长。论规模,贝尔斯登是第二大债券承销商,雷曼是全美最大的债券承销商,而且雷曼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资产规模达6000亿美元,影响遍及全球,按说应属于“大到不能倒”的投行。如果贝尔斯登晚半年出事,倒下的是贝尔斯登还是雷曼?

    有着130年历史的高盛是华尔街最好的投行,作为华尔街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受到冲击的投行,从1999年上市到2008年三季度,高盛业绩都没有出现过季度亏损,稳健的业绩使其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雷曼破产前,高盛通过引进巴菲特50亿元优先股及增发50亿元新股,充实资本金,提高了抗风险能力。退一步说,即便高盛出现了雷曼的危机,2006年才从高盛的董事长兼CEO的岗位上去当财政部长的保尔森,恐怕也不会让高盛破产。

    摩根斯坦利成为全身而退的两大投行之一,首先因为它是高盛的战略盟友,与高盛采用了相似的投资策略,在次贷问题上介入不深,损失也不大。尽管如此,直到美联储出面担保摩根斯坦利不会破产后,摩根斯坦利引进日本三菱东京银行投资,才在雷曼破产前顺利完成。

    而美联储为什么一面拒绝拯救雷曼,一面担保摩根斯坦利不会破产?美联储与摩根斯坦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财团。摩根财团在美联储成立前就在扮演中央银行角色,美联储成立后又是纽约联储银行的重要股东。1929年大萧条后,根据新的银行法,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必须分开经营,罗斯福政府为了防止摩根财团势力过大,让它分为摩根大通银行和摩根斯坦利两家。因此,即便是摩根斯坦利出现雷曼的问题,作为2008年唯一保持赢利的美国商业银行,摩根大通也一定会出手援救自己的同门兄弟。考虑到摩根财团的在华尔街曾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摩根斯坦利也是不可能破产的。 

    在次贷危机遭受重创的美林本来可能成为另一个雷曼。如果雷曼接受韩国银行参股,如果美国银行收购雷曼能得到美联储支持,或许历史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与2007年赢利的雷曼相比,美林2007年巨亏240亿美元,2008年又巨亏500多亿美元,几乎拖垮美国银行。据悉,美国银行在得知美林巨亏500多亿美元时,本来要放弃收购,但由于保尔森反对,只好作罢。2009年1月,美国银行在完成收购美林之后,得到美国政府再次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1100亿美元不良资产担保。

    创立于1994年、资产1万亿美元的美林集团是全球最大券商,美林是CDO的最大承销商,由于AIG从2006年起拒绝提供高等级CDO的信用保险,美林手中大量持有的高等级CDO在次贷泡沫破裂后承受巨额损失,截至2008年4月美林资产冲减已达300亿美元,庆幸的是美林前任CEO 2007年辞职后,新任CEO大刀阔斧地处理次贷资产,使美林没有出现现金流的危机,并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自救成功。

    最后的结局是,加上此前被救的贝尔斯登,华尔街五大投行救了四家,雷曼成为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

    保尔森这出戏,究竟是杀雷曼这只鸡,给华尔街其他猴看,还是为华尔街找只替罪羊?显然是在找替罪羊!为什么不让贝尔斯登当替罪羊,而让雷曼当替罪羊?

    保尔森在接受国会质询时称,2008年3月拯救华尔街五大投行第一个出事的贝尔斯登后,市场早就预期下一个贝尔斯登是雷曼。也就是说市场对雷曼破产是有准备的。既然有准备,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就不会大。而贝尔斯登出事时,市场对于次贷危机从按揭贷款机构发展到华尔街投行是缺乏准备的。所以,需要救贝尔斯登来减少市场受到的冲击。

    然而,事实与保尔森的上述诡辩恰恰相反,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是有准备的,对雷曼破产却是没有准备的。道理很简单,贝尔斯登不是突然出事的,早在2007年8月,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就因涉及次贷衍生品交易的亏损而宣布暂停赎回,其后又首批被清盘。岂能说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预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改变了市场预期,市场才形成了美联储不会让五大投行倒闭的预期,而此后美联储拒绝拯救比贝尔斯登更大更有影响力的雷曼,再次改变了市场预期。市场担心摩根斯坦利、高盛、AIG可能成为下一个雷曼,所以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混乱。然而雷曼破产没两天,美联储就批准了摩根斯坦利与高盛转型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与此同时,AIG也被美国财政部出资850亿美元接管,其后保尔森操刀的7000亿美元拯救金融机构方案,更是用国家财政资金拯救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在内的20多家金融机构,这岂不与保尔森让雷曼破产杀鸡给猴看的初衷南辕北辙? 

    鉴于此,保尔森的杀鸡给猴看之计,真正的“猴子”并非华尔街金融机构。

    那么,杀雷曼这只“鸡”给哪些“猴子”看?

    欣赏杀鸡表演的“猴子”,主要分下面四类:

    一是对冲基金。如果说新世纪金融之死引爆次贷危机,是做空次级债、做空房地产股动员令,那么雷曼之死引爆全球金融危机,是做空金融股、做空一切(除了美元、美国国债)的动员令。美国有19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一般采用3~4倍杆杠,控制6万亿~8万亿美元资金,可以左右最高20万亿美元市值的美国股市。与必须保持80%以上仓位的、在下跌中只能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的美国共同基金不同,不受监管的对冲基金,可以在下跌市大规模做空甚至用裸卖空疯狂套利。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只有像雷曼这样有158年历史、6000亿美元资产的庞然大物在48小时轰然倒下,才有类似“9•11”世贸双子塔轰然倒下的冲击力,只有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华尔街“出事没人救”的恐慌,纷纷担心摩根斯坦利与高盛、AIG会成为下一个雷曼,才足以形成华尔街崩溃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冲击波。

    三是美国国会。只有雷曼之死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衰退,导致投资美国股市的美国401K退休金、养老金出现了巨大亏损,美国国会才会不顾百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同意拯救华尔街。美国国会才可能批准保尔森用美国纳税人的7000亿美元,去拯救由私人银行组成的华尔街。当然,至于华尔街是否真需要拯救那是另一个问题。

    四是各国政府。只有雷曼之死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乃至经济衰退,各国政府才能相信,尽管华尔街的疯狂贪婪导致了危机,但如果让华尔街效仿雷曼破产承担责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各国政府必须支持拯救华尔街,为8500亿美元的美国救市国债埋单。 2. 雷曼之死:为了拯救的毁灭

    对于雷曼破产、华尔街五大投行的消失,很多人认为是华尔街的崩溃,而在保尔森眼里则是拯救了华尔街。而拯救者不是别人,正是逼死雷曼的保尔森。

    保尔森:华尔街拯救者

    2008年11月,当美国一位电视主持人请保尔森为自己打分,从0(无所作为)到10(竭尽所能)作出选择时?保尔森起初拒绝选择,继而表示“如果说最终的目的是稳定金融体系,那么我会选接近10分(竭尽所能)”。

    雷曼之死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何来保尔森为稳定金融体系的竭尽所能?

    其一,雷曼之死换来华尔街投行转型,从而稳定金融体系。

    2004年,美国证监会批准华尔街五大投行资本充足率降到了3%,这意味着总资产3%的波动,就足以把资本金赔光。这无疑是巨大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五大投行的资金杠杆从十几倍提高到30倍高杠杆,如果以30倍高杠杆融资,再介入高杠杆的场外金融衍生品的投机,导致高杠杆风险双重放大,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可能对五大投行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从长期而言,刀尖上跳舞的投行难以为继,必须转型。

    而华尔街五大投行之间的疯狂竞争以及内部风险失控,导致场外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必须通过投行破产进行结构调整,消灭严重过剩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产能。一句话,雷曼不倒别人就得倒。从为华尔街清理门户选牺牲品而言,首选2004年以来疯狂发展次贷业务的雷曼似乎是一种必然。雷曼之死震动了其余的三大投行。

    美林被收购,高盛、摩根斯坦利转型银行控股公司,延续近80年的华尔街投行时代结束了,投行转型无疑消除了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隐患。

    其二,雷曼之死促使美国国会批准8500亿美元救市方案,从而稳定了金融体系。雷曼不倒,就不能说明华尔街为什么不得不救,雷曼不过是华尔街的替罪羊而已。

    雷曼之死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崩溃,这一巨大的市场冲击波反过来成为华尔街不能不救的最有力证明,这就为美国不惜代价救华尔街奠定了基础。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本来就对华尔街高管通过追求高风险、高利润获取高年薪、高分红极为不满,更何况出了事还得拿纳税人的钱去拯救。因此,为了拯救华尔街,保尔森一定要找一个替罪羊为华尔街承担责任,于是雷曼就被选作了替罪羊,尽管华尔街的贪婪和疯狂给全球带来了灾难,但是如果不拯救华尔街,会导致股市暴跌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样,就给通过拯救华尔街来拯救美国股市找到了理由。 

    然而,即便有华尔街替罪羊雷曼之死的巨大冲击波,保尔森拯救金融机构的方案还是历经一波三折才被批准。方案先是遭到上百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被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斥为“很糟糕”;2008年9月29日,方案首次提交众议院表决时又被以压倒多数否决,结果当日道指暴跌近800点,年内第一次收盘于11000之下。道指暴跌使议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8500亿美元拯救金融机构与刺激经济方案终于在10月1日和4日分别在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其中拯救金融机构7000亿美元,按3500亿一批,分两次到位。此时此刻保尔森终于以华尔街拯救者的身份出场,在9月接管“两房”、AIG之后,又动用2500亿美元,拯救20余家金融机构,两次注资花旗。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尔森为稳定金融体系确实“竭尽所能”。

    综上所述,雷曼之死,是为了拯救华尔街。华尔街是否真需要拯救?拯救华尔街是否就能化解全球金融危机?

    保尔森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保尔森就任美国财政部长半年后适逢次贷危机爆发,当时人们还在庆幸布什发掘的华尔街银行家保尔森与大萧条专家伯南克的梦幻组合,可以帮助美国乃至全世界化解次贷危机。然而,当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时,这个梦幻组合尤其是保尔森本人的表演就越来越令人感到困惑。

    在美国国会表决通过金融机构拯救方案之后,道指在短短3周之内下跌30%。

    全世界投资者都不明白,为何不论拯救金融机构方案通过与否,美国股市都大跌?美国的金融机构到底需不需要拯救?

    当保尔森把国会批准的通过购买不良资产拯救金融机构方案,先是改得面目全非,继而全部推翻时,令人不仅对美国国会的权威性以及国会对政府的制约能力表示怀疑,而且对保尔森利用职权谋求华尔街利益最大化表示质疑。保尔森在把2500亿美元分两批救助几十家华尔街私人银行时,却同时冷酷地拒绝对通用汽车等汽车三巨头及相关百万员工面临失业的救援,理由仅仅是没有得到美国国会的授权。应当承认8500亿美元确实不包括对通用汽车的救援,但是,保尔森不是未经国会许可,就把7000亿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案变成注资及购买金融机构股权,又未经国会许可最后取消购买不良资产方案了吗?他这些行为又置国会于何地呢?

    保尔森将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改为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遭到一些国会议员的质疑。保尔森竭力辩护称,改变并不意味着他在拿纳税人的钱做实验,他只是发现,在试图购买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包括欧洲一些银行也问题连连,整体金融形势继续恶化。因此,财政部决定直接注资、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是更有力也是更快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4个月后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部长盖特纳,提出的上万亿稳定金融机构方案恰恰还是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看来,只要给华尔街输血怎么说都有理。

    “更快解决问题”,在保尔森最后三四个月任期内把第一批到位的3500亿美元救市资金给华尔街花出去,这才是保尔森的心里话。如果按原来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案,不良资产定价困难,在保尔森任期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给华尔街输血方案的。

    作为华尔街拯救者,保尔森从组织人昼夜加班炮制拯救金融机构方案;在美国众议院首次表决否决方案后,保尔森为二次表决通过,不惜向众议院议长下跪乞求通过拯救金融机构方案;方案通过后,未经国会同意擅自改变救市资金用途,动用2500亿美元给20多家金融机构用于政府注资参股。

    其中最具争议的是保尔森动用100亿美元拯救高盛。高盛需要被拯救吗?自从1999年上市以来一直到2008年的三季报高盛从来没有出现过季报亏损,而且高盛2008年底拟拿出60亿美元给全公司作为年终分红,平均每个员工可分得几十万美元(高盛的七位高管迫于全社会对华尔街高管的高薪高分红的不满已决定放弃7位数的2008年分红,只拿60万美元的年薪)。在高盛可拿出60亿美元分红的情况下,凭什么还要得到100亿美元的拯救呢?

    这一系列举措,效率之高、胆子之大令人叫绝,保尔森为拯救华尔街可谓“竭尽所能”。

    如果说,在逼死雷曼时,保尔森公报私仇,一举两得地除掉高盛的对手雷曼、自己的对手富尔德时,他的狐狸尾巴还若隐若现。此时此刻,保尔森作为华尔街金融资本及高盛代言人的狐狸尾巴,已不屑作任何掩饰了。

    华尔街是否需要拯救

    既然华尔街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策源地,既然拯救华尔街不是为了拯救私人金融机构,而是为了拯救美国金融体系,那么,某种意义上保尔森拯救华尔街就是拯救全世界,全世界都应感谢保尔森。

    华尔街是否真需要拯救,保尔森拯救华尔街,是公私兼顾,还是假公济私?

    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金融危机究竟是金融市场危机,还是金融机构的危机?虽然二者有密切关系,但不完全相同。

    应当承认,金融机构的危机必然导致金融市场危机,但反过来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并不意味着全球金融机构普遍面临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美国6000多家银行破产导致欧美金融市场危机不同,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尤其是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成灾,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就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如果华尔街金融机构普遍出现危机,保尔森拯救华尔街公私兼顾,无可非议;如果以全球金融危机为名,借雷曼一家投资银行的破产,为华尔街输血,就有拉大旗做虎皮,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之嫌。

    迄今为止,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金融市场危机,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危机。尽管雷曼之死被称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是雷曼之死作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后并未出现金融机构接连破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人们也许会把没有发生金融机构破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归功于2008年10月欧美大规模注资参股银行金融机构,并承诺不让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这未必正确。

    美国有8000多家金融机构、900家银行,截至2008年底,当年银行破产只有25家,2009年前三月银行破产19家,此外还有AIG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及两次注资花旗。与1929年大萧条时美国6000多家银行破产,可谓天壤之别。欧洲银行破产更是凤毛麟角。2008年雷曼破产后仅在欧洲出现了冰岛三家银行资不抵债被政府接管,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几家英国银行因次贷造成巨亏被英国政府接管。

    雷曼之死形成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波,主要有两条传导路径:一方面表现在,华尔街五大投行消失,带来投行、对冲基金大规模“去杠杆化”操作,引发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全线崩溃;另一方面表现在,1600亿美元雷曼无抵押债券崩盘,导致历史罕见的货币市场基金亏损,引发货币市场基金的大规模赎回,资金市场流动性猝死,信贷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冻结。流动性危机背后是信用危机,由于担心经济衰退,金融机构不肯向企业贷款,由于担心交易对手信用,金融机构彼此不肯借款。直到欧美以政府信用实施危机干预,通过政府注资参股直接接管银行,以及政府为银行存款及其发行债券担保,以国家信用置换银行信用防止银行破产,美联储甚至表示直接购买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终于使欧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回到雷曼事件之前的水平,但信贷市场仍未解冻。令美国国会议员不满的是,25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投向了华尔街的几十家金融机构,却掉进了“流动性陷阱”。这些金融机构拒绝用得到的注资向信贷市场上非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这样依然不能缓解信贷市场危机,致使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发展。

    如上所述,当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作为市场看门人的政府必须拯救,因为政府的责任是维持金融市场运行,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化解金融危机。但是,具体到一家金融机构是不是需要拯救,关键在于金融机构是不是处于危机之中,是不是会引发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美国政府似乎更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危机,而非金融市场危机,有本末倒置之嫌。

    一个金融机构,本身是否面临危机主要有两项标准:一是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标准,另一个是现金流枯竭。前者需要迅速通过再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至监管标准。后者需要迅速通过同业资金拆借或借贷解决,或由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紧急援助。如果金融机构短期无法解决危机,就处于破产边缘。应当承认,由于花旗两年巨亏170亿美元,以及次贷资产大规模减计,资本充足率已有低于监管标准之危,AIG的300亿美元的集团资本,无法承受全资子公司6000亿美元CDS巨亏。美国政府对AIG的接管,对花旗的两次注资与参股是必要的。

    同样,一家正常运营的企业难免出现短期现金流枯竭一时周转不开的状况,这是可以救的,贝尔斯登和雷曼都是由于现金流枯竭而陷入危机的。只要美联储给它们一定的短期贷款支持,就可以化解这个危机。结果,雷曼由于没有得到拯救而破产。

    令人费解的是,那些既未出现资本充足率不足,又未出现现金流枯竭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反而受到拯救?这就有该救的不救而不该救的救了的嫌疑。

    退一步讲,一家金融企业即使处于危机状态,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该破产就破产。当然,商业银行情况特殊。如果一家商业银行破产可能引起大规模储户挤兑,引起银行体系危机和社会动荡,政府必须出手拯救。比如,欧洲的银行贷款总额高于存款总额,且无存款保险,一旦出现储户挤兑会导致银行破产,欧洲国家通过政府参股注资拯救商业银行,为银行存款及银行间拆借担保,以国家信用支持银行的正常运营,同样是必要的。而美国的商业银行一旦破产,由联储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储户存款无风险,不会出现储户挤兑导致银行破产。因此,保尔森照搬欧洲的办法参股注资华尔街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明显反应过度。当然,对于雷曼之死引发华尔街的信用危机,美联储应当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再融资,以及同业拆借担保,恢复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与信贷市场功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通过包括接管“两房”等多种措施已缓解了次贷危机,况且华尔街金融机构有关次贷衍生品数千亿美元不良资产,还仅仅是账面亏损,可能随着未来几年美国经济复苏、房地产价格上涨而扭亏为盈,何需拯救?是不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愿意让政府低价抄底不良资产,所以保尔森才放弃了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方案?是不是基于相似的原因,盖纳克的上万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案,也是虎头蛇尾?

    保尔森与美联储对拯救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种种不当反应,令人不得不怀疑,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把次贷危机升级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目的,是要为支持他的华尔街金融资本,从纳税人那里榨取几千亿美元而设的局。

    当然人们会辩解说这几千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多数是以注资参股的方式进行的,注资是要还的,至于参股将来在股份升值以后还是可以通过转让而获利退出的,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当道指及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时候,这几千亿美元对于华尔街抄底金融市场具有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参股的投入是不能退出,只能转让的,也就是说这笔资本金对于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来讲是白拿的,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付出代价(每年支付股息除外),可以说是用纳税人的血汗中饱华尔街的私人银行的腰包。

    对于2006年从华尔街到华盛顿任职,最终可能重归华尔街的保尔森来说,他为华尔街利益最大化立下了大功。这就像他2004年作为高盛的CEO带领华尔街五大投行联名向美国证监会申请把资金杠杆从十多倍放大到30倍一样。

    应当承认,即便保尔森为了拯救华尔街毁灭雷曼是美国的内政,但雷曼之死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总要向保尔森讨个说法。
3. 雷曼之死:一场“金融9•11”

    华尔街劫持了美国,美国劫持了全世界。

    美国华人金融协会会长汤晓东剖析全球金融危机根源时说:“美国财长跟美联储的主席在处理雷曼兄弟倒闭的这个事情上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他们没有考虑到雷曼兄弟倒闭,导致为美国金融体制提供资金的欧洲银行和亚洲银行对美国的资本市场信心绝无,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大一场危机。但是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错误其实他们好像也是不得不犯的一个错误。但是,即便要用雷曼之死警告美国国会与公众华尔街不救不行,金融市场为此付出的代价也过于惨重。”

    无论是根本的错误,还是没有考虑到的错误,还是即使考虑到也不得不犯的错误。总之,把雷曼之死归于错误。

    尽管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有些错误不能犯。如果犯了不能犯的错误,要么是愚蠢,要么是故意。如果在不能犯错误的时候,犯了不能犯的错误,要么是愚蠢至极,要么是阴谋诡计。

    拒绝拯救雷曼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就属不能犯的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金融危机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可谓不可承受之重。2008年9月—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最后决战期,对布什政府是不能犯错误的时候,在不能犯错误的时候,犯了不能犯的错误,共和党就等于自己把自己赶下台。

    然而,保尔森与伯南克恰恰在不能犯错误的时候,犯了不能犯的错误,那么应把他们归于愚蠢至极,还是阴谋诡计?

    退一步说,即使可以容忍保尔森与伯南克在拯救雷曼上犯了不能犯的错误,也不能容忍保尔森对此的解释含糊不清、自相矛盾,更不能容忍他们在拯救金融机构上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把美国股市变成上蹿下跳的政策市。

    看来,对他们的行为,用正常思维或救市思维无法解释,用非正常思维或阴谋思维反倒可以解释。比如从“金融9•11”的角度来看雷曼之死,就有令人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与巴菲特把全球金融危机称为“经济珍珠港”有异曲同工之妙)。

    雷曼之死与“9•11”的惊人相似性

    “9•11”是对美国的象征——世贸双子星的自杀式攻击,以十几名恐怖分子丧生这一极小的生命代价获取巨大战略利益,“9•11”打破美国建国200多年本土未受攻击的国家安全神话,“9•11”以恐怖组织这一非国家组织之力,通过非军事战争行动,打击了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9•11”通过电视互联网大众媒体直播世贸双子星的崩溃,震撼了全世界。

    “金融9•11”是对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自杀式攻击,同样通过大众媒体渲染雷曼破产、华尔街崩溃,震撼了全世界,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美国通过雷曼之死同样可以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可以将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打击美国的竞争对手,可以为8500亿美元拯救华尔街铺平道路,可以为华尔街乃至美国找到危机的替罪羊。

    此外,如果从以极小的代价获取巨大战略利益的需要出发,雷曼也是最合适的死亡人选。首先,雷曼的资产管理客户、债券客户与债权人主要为美国以外的机构和个人,雷曼破产美国损失小,全球损失大,对全球产生巨大冲击波。其次,雷曼破产可以为美国政府清除害群之马。为了躲避对冲基金做空雷曼股票的强大压力,雷曼曾率先指出房地美、房利美资不抵债有破产之忧,导致2008年7—8月“两房”股票、“两房”债券被大规模做空,而“两房”债券内含美国政府的信用,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来拯救“两房”。2008年9月初,“两房”被美国财政部接管。所以,雷曼作为资本市场的害群之马,同样要受到惩罚。其三,雷曼破产还可以清除掉高盛的最大竞争对手,而高盛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代言人,在2004年纽约时报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榜当中保尔森居首位,富尔德的排名紧居其后,而正是从2004年开始,雷曼在债券市场的收益屡创纪录,同时也开始大量购进抵押贷款资产,甚至收购数家房屋抵押贷款公司,大有借次贷业务突破,挑战高盛的华尔街老大地位之嫌。且雷曼与高盛在金融市场的投资战略针锋相对,雷曼在次贷做多与高盛在次贷做空,2008年7月以前,高盛在石油上做多在美元上做空,而雷曼恰巧相反。

    综上所述,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以雷曼之死制造一起“金融9•11”成为必然。

    如果说珍珠港事件开创美国受攻击的先例,“9•11”开创美国本土受攻击的先例。那么,“金融9•11”开创华尔街受攻击的先例。

    雷曼之死与新世纪金融之死的比较

    2008年9月雷曼之死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与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成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新世纪金融的破产,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其一,吹响了对冲基金做空次贷衍生品的号角。美联储强迫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回购几十亿美元呆账贷款而破产,这等于为对冲基金提供了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及全球股市从繁荣到崩溃过程中获取暴利机会。对冲基金教父索罗斯早在2008年年初就指出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大的危机,这等于是对冲基金发出的战争动员令。其二,新世纪金融的破产引爆次贷危机,通过欧美次贷衍生品的崩溃终结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超级泡沫,通过美国股市的大调整终结2003—2007年的全球股市大牛市,通过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衰退预期终结了2001—2008年的商品大牛市,为孕育全球金融危机准备了市场环境。其三,新世纪金融的破产形成美国政府不救次贷机构的预期,为房利美、房地美及涉及次贷衍生品承销的雷曼等一批金融机构股票大幅下跌及相关上市公司破产创造了条件,为孕育全球金融危机准备了定时炸弹。

    雷曼的破产同样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其一,雷曼的破产使欧美资金市场流动性一度陷入瘫痪。首先通过1600亿美元雷曼无抵押债券跌至票面价值的15%,引发购买雷曼债券的一家大型货币市场基金因此出现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亏损,触发货币市场基金的挤提危机,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要买家的公司债市场与资金拆借市场立即陷于绝境,雷曼的破产引发信用危机与流动性枯竭同时出现,此外,欧美金融机构由于对交易对手信用担忧、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自身去杠杆化的资金需求,停止同业拆借市场拆借以及停止发放信贷,加上债券市场与商业票据市场的困境,欧美资金市场流动性一度陷入瘫痪。其二,雷曼的破产引发谁是下一个雷曼以及6000亿美元雷曼资产清算的双重恐慌,引发全球金融机构股票大幅下跌,欧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导致欧美金融机构从全球撤资解救总部危机,以及欧美金融机构及全球对冲基金去杠杆化的操作,避险资金全球撤资转向购买美元美国国债,导致2008年10月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全球股市、汇市同时崩溃。其三,雷曼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首先,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数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损失,引发全球对经济衰退以及失业的预期,将严重打击消费,抑制生产。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打击金融业、企业以及资本市场投资信心,导致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下降,抑制生产。

    尽管雷曼之死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与新世纪金融之死引发次贷危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新世纪金融之死,表现为蝴蝶效应,其次贷危机的影响长达1年半才逐步显现出来。从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破产到2008年9月拯救“两房”,直到“两房”股价双双跌幅达90%以上,美国政府才以极为苛刻的条件出手接管房利美、房地美,成功地抄了大底,由于政府以优先股股东身份接管导致流通股东利益无条件的剥夺(优先股股东分红,流通股股东不分红,若流通股股东不同意,政府放弃接管,“两房”破产股价一文不值),因此政府接管导致房利美、房地美股价双双暴跌,跌破1美元,面临退市之忧。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一年半后抄底“两房”,其战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两房”空头龙头股效应最大化,为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贡献”最后力量,一是“两房”接管成本最小化。

    如果说,新世纪金融之死对市场预期的改变,表现为长达两年的蝴蝶效应,那么雷曼之死对市场预期的改变,表现为原子弹冲击波效应——短时间的毁灭性的打击。从2008年9月15日至10月27日短短一个半月冲击波效应基本结束,10月全球金融市场一度全线崩溃。

    雷曼为什么开创一个企业引爆全球大劫难的先例

    其一,雷曼破产是对市场预期的毁灭性的打击。

    金融市场是预期市场,只要改变市场的预期就可以对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在人们心目中,华尔街是不可能破产的。至少经过1929年大萧条考验的作为华尔街象征的五大投行,是不可能破产的。而次贷危机导致排名第五的贝尔斯登一度出现现金流枯竭时,美联储主动、及时、创造性地以指定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方式向贝尔斯登注资,更使市场形成一致预期——即使华尔街五大投行出了问题,美联储也不会让它们破产。因此,当五大投行中历史最悠久、已创立158年的雷曼,出乎市场预料地在48小时闪电破产,市场的预期崩溃必然就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力。

    而雷曼破产之所以引发全球金融恐慌,不仅在于五大投行不会破产的预期毁灭后对华尔街崩溃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美联储信任预期的毁灭。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18年,之所以使美国平安渡过了1987年股灾、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及两次经济衰退,正是因为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公开性、加息周期与降息周期的稳定性及不干预泡沫原则,赢得了全球投资者对其信任的预期。而伯南克主持的美联储,令人猜不透他下一步要干什么?

    比如,次贷危机为什么从不救新世纪金融到救“两房”?全球金融危机,为什么从救贝尔斯登,到不救雷曼,到救高盛摩根斯坦利,乃至救整个华尔街?

    笔者认为,这套从不救到救,再从救到不救以此循环以至无穷的策略,其可怕之处在于,保尔森与美联储始终以市场预期为敌,每一次出手或不出手都是为了改变市场预期,而不是稳定市场预期,救这个是为了不救下一个,不救这个是为了救下一个,谁都看不懂,保尔森与美联储究竟要干什么,最终市场预期在无所适从中崩溃。

    其二,2008年9月的特殊背景放大了雷曼破产的杀伤力。

    恰恰是在美国政府9月初接管“两房”,次贷危机最大隐患排除,连身处旋涡中心的雷曼CEO富尔德都认为次贷危机最坏时候已经过去时,雷曼却被送上断头台。

    而雷曼破产之所以引发全球金融恐慌,因为它与全球经济衰退数据同时出现,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产生的联想,才能产生与大萧条相似的末日效应。

    首先,如果美国的次贷危机要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需要得到经济数据的支持。而2008年9月是欧洲、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公布第二季度经济数据的月份。经济负增长的数据再加上雷曼的出人意料的破产的双重打击,才足以形成全世界的恐慌。

    而耐人寻味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过山车走势,对经济数据的恶化与市场预期的恶化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石油,2008年伊始石油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一路狂飙,7月11日石油创下每桶147美元的高价之后,几乎与此同时,布什发布取消近海石油开采禁令之行政令,之后石油在百元之上坚守到9月底,终于等到美国国会9月底批准取消近海石油开采禁令,在实现美国石油资本利益最大化之后,10月份石油创历史单月最大跌幅32%。2008年9月15日,主要央行联合降息幅度不大,直到10月底11月初才开始大幅加息,中国央行直到11月26日才出现108个基点的加息,恐怕都与担心百元之上石油带来高通胀有关。也就是说,石油2008年上半年大涨完成了把全球带入高通胀抑制全球经济发展的任务,石油2008年下半年大跌传递的信号全球已经进入经济衰退。石油大跌在强化那些糟糕的经济数据的影响。此外,如果三季度石油过早地崩盘,那些二季度三季度才开始进入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就难以出现由于高油价带来高通胀进而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进入衰退。因此在第三季度的结束之前维持100美元的高油价是必要的。

    美国给全世界带来了一场财富大浩劫、经济大衰退,必然激起美国国内民众以及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那么美国在获取了丰厚的危机利润的同时,也要对国内外有个交代,安抚一下不满情绪。因此,美国必须为自己寻找替罪羊。
4. 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替罪羊

    4 布什和共和党: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替罪羊

    布什总统留下的最大悬念是,作为二战后最强势的美国总统,连任两届总统期间,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9•11”恐怖袭击,经历了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为什么最后却沦落到连自家的共和党政府都没保住的地步?

    布什总统执政八年表现出了非凡的危机处理能力,为什么他在处理全球金融危机上的表现如此低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布什总统及共和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最大受害者还是最大操纵者,还是最大替罪羊?

    布什:全球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还是最大操纵者?

    2008年11月14日G20峰会上,布什总统声称“被迫退休”。

    连任两届总统的布什,将于2009年1月20日任职期满,正常退休,何来“被迫退休”?

    所谓“被迫退休”,可能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布什是因全球金融危机“被迫退休”,离开华盛顿权力中枢的;二是,美国共和党也是因全球金融危机被迫从盘踞八年的白宫中赶出去,失去了国会控制权,从执政党变成在野党的。

    2008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看上去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在选举人中获压倒性胜利,但实际上共和党的麦凯恩也获得49%选民支持,双方实力相差并没有那么悬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9月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大选前无人知晓,缺乏政治经验、外交经验的奥巴马,未必能打败麦凯恩入主白宫。

    失败的不仅是共和党,还有布什。《纽约时报》在大选揭晓时甚至表示,美国人对共和党总统布什充满了历史罕见的厌恶,布什的支持率在盖洛普民调美国总统季支持率历史上最低的五次中占据三次。

    鉴于此,把布什总统及共和党视为全球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似乎并不为过。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布什总统及共和党又是最大操纵者。正是他们自己引爆全球金融危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阴谋,不管是哪一类,布什总统都难逃干系。

    回想布什在这场危机当中的一系列表现确实既令人非常失望,又令人疑虑重重。

   首先,2006年1月,让一年后最先预警美国经济衰退与全球金融危机的格林斯潘退休,引入保尔森与伯南克这一“梦幻组合”,并让他们全权处理次贷危机,结果导致次贷危机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布什是否有用人不当之嫌?

    其次,布什对危机的严重性似乎远远估计不足,是否有失职之嫌?

    比较典型的是,2008年8月8日布什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不仅开创现任美国总统亲自出席在本土以外举行奥运会的纪录,而且,还亲任美国奥运代表团的拉拉队队长,奔波于各大赛场之间。

    此时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只有1个月,布什是对此毫无察觉,还是早已安排妥当?而此前美国国会在7月15日刚刚通过接管房利美、房地美的决议,布什是否也认为随着“两房”问题的解决,次贷危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呢?

    9月下旬,当保尔森在昼夜加班拟定财政部7000亿美元救援金融机构方案时,布什依然在从容不迫接待外国元首来访,并没有表现出全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姿态。布什为此还受到媒体抨击。只是到9月29日国会表决财政部救援方案前才去发表讲话,结果当日众议院以压倒多数否决财政部方案,当日道指创历史最大点数跌幅,首次跌破11000点大关。

    据媒体报道,被授权全权处理次贷危机的保尔森、伯南克,在决定拯救贝尔斯登之前曾向布什汇报过。由此可以推测,在作出拒绝拯救雷曼这一更重要的决定之前,也应向布什汇报。倘若如此,布什应对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及共和党大选惨败的雷曼之死,负决策失误之责。而保尔森、伯南克不过是布什的替罪羊而已。

    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对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衰退前景,寝食不安,忧心忡忡之际,在四年一届的共和党民主党大选决战的关键时刻,处于旋涡中心的布什如此悠闲自在,如此漫不经心地出现一系列懈怠失误,实在令人无法理解,要么是这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那么严重,要么是这场危机的发展尽在布什掌控之下运作之中?不管哪种,都有“金融9•11”阴谋之嫌。

    布什和共和党: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替罪羊

    全球金融危机留下的又一大悬念是:共和党为何用全球金融危机赶自己下台? 

    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集中在华尔街、华盛顿,但是最聪明的人也会干最愚蠢的事。华尔街发明的次贷衍生品,差点让华尔街崩溃。

    华盛顿的人比华尔街更愚蠢。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居然把自己控制了一年半的次贷危机,在大选之前两个月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把自己赶下台。

    假如保尔森不拒绝拯救雷曼,不引爆全球金融危机,麦凯恩还会输给奥巴马吗?

    不过,用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来形容共和党的愚蠢之举也许更为贴切。

    有两种可能性支持共和党的不胜而胜:一是共和党连任两届,打了两场战争,制造两场危机,深陷泥潭无法脱身,急于解套;二是虽然共和党想连任,却为维护国家利益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带来的损失可能达14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中旬,欧元区、日本、香港、英国都因为二季度、三季度连续负增长而宣布进入衰退期。

    美国给全世界带来了一场财富浩劫,必然激起美国国内民众以及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也要安抚一下国内外不满情绪。

    这一角色非布什与共和党莫属。布什和共和党看上去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操纵者,实际上是最大替罪羊。

    问题是,什么力量才能让共和党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是民主党吗?

    在两党政治的美国,两党轮流坐庄是个不成文的规矩。此外,美国历史上的传统就是,先让共和党惹祸,再让民主党来收拾烂摊子。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执政两届,从伊拉克战争没完没了,到次贷危机越来越大,祸闯得如此大总得有人出来担责任。因此,共和党下台民主党上台顺乎民心。

    然而,表面上看是民主党通过2008年大选把执政的共和党赶下台,实际上是共和党所代表的美国石油资本与金融资本希望共和党下台。不仅是因为共和党留下了烂摊子,更为重要的是,共和党已经完成了的历史使命。

    得克萨斯石油商人出身的布什执政8年,使美国石油资本实现了三大梦想:其一,控制了世界上未开采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伊拉克;其二,国际石油6年涨10倍,一度上涨到每桶147美元,让美国石油资本获得暴利;其三,迫使美国国会取消了近海石油开采禁令。 

    布什执政8年,以二战以来最低利率及美元贬值,制造全球流动性过剩,促进场外金融衍生品空前繁荣,使美国虚拟经济迅速膨胀到实体经济的几倍,在华尔街金融资本获得史无前例大发展的同时,通过泡沫破裂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完成华尔街自身结构调整。

    当然,对于华尔街而言,最大的利益是用几千亿美元数字符号的次贷呆账换来了政府的几千亿美元真金白银资本投入,几万亿美元流动性的注入。为了输血华尔街,保尔森借全球金融危机之际,玩了从买不良资产到买金融机构股权到不买不良资产的游戏,成功地为华尔街资本空手套白狼。为了输血华尔街,保尔森与美联储使高盛和大摩成功地从投资银行转身商业银行。根据美国法律,美联储只能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贴现支持,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联储向整个华尔街(从商业银行扩大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直到对冲基金)注入了25万亿美元流动性,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雷曼破产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上升到35万亿美元,根据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华尔街作为私人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是不能动用纳税人的钱去进行救助的。而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惯例。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美国《联邦准备法》,在经济危机时,美联储可无限量发行货币,让全世界为美国走向衰退埋单。截至2009年3月美国投入救市资金高达128万亿美元。

    既然共和党已经完成了使美国石油资本与金融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历史使命,既然伊拉克战争与全球金融危机使共和党名声扫地,那么共和党作为最大的替罪羊被赶下台,让民主党的奥巴马以改革者、拯救者的身份出场收拾残局,可以迎合国内外舆论。从麦凯恩只有可怜的8000万美元政府资助竞选经费,而奥巴马居然不要政府资助竞选经费,创纪录地募集10亿美元竞选经费足以说明,共和党被石油资本、金融资本抛弃了。

    当然,利用共和党实现利益最大化后又让共和党当替罪羊,不仅是两党轮流执政的国内政治格局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共和党下台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21世纪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其世界霸权,打击遏制竞争对手。为达此目的采用的一大策略,就是弱势美元周期与强势美元周期的轮回。历史上共和党执政与弱势美元相伴,而民主党执政则是强势美元的天下。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某种意义上正式宣布2001—2008年长达7年弱势美元周期的结束,强势美元周期的开始。借助长达7年弱势美元周期,制造全球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及高通胀,最后以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终结这个超级大泡沫,遏制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印度、欧洲的策略已经奏效。下一步进入强势美元周期既可以继续维持新兴市场的低迷,引导国际资本流向美国,支持美国股市、房市的复苏,支持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又可以用强势美元压低油价,打击俄罗斯、伊朗这两大对手。  

    美国借大选最后两个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促成共和党下台民主党上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正是因为离大选揭晓不到两个月时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那么即使危机闹得再大,影响再恶劣,美国也可以顺利逃避国际社会的责任追究。

    首先,危机是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惹的祸,与大选获胜的民主党无关,随着布什共和党政府2009年1月下台而承担了其应有的责任,而且布什代表的共和党也在2008年11月4日大选中遭到历史性的惨败,不仅共和党失去了连任两届的总统,而且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权,变成了在野党。更何况,美国众议院政府监督委员会还举行了长达2个月的追查危机元凶听证会,把危机所涉及的各类金融机构(投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评级公司)政府监管部门现任及前任高官,全部找来质询,对全世界也算有交代了。

    其次,从2008年11月4日大选揭晓到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入主白宫这一权力真空期,即使危机闹得再大,影响再恶劣,美国也可以无多大作为无多大责任,从而可以为事态进一步恶化,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入全球经济衰退留下充足时间,于是人们见到了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崩溃,见到了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一事无成。奥巴马以一个国家同一时间不能有两个总统为由拒绝出席,这次G20峰会被媒体讽刺为“茶话会”。峰会领导人联合声明既没有对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进行点名批评,也没有就通过加强全球合作应对经济危机取得实质进展,欧洲所提出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也被搁置起来,只能等到奥巴马执政100天时的伦敦峰会再议。2009年1月我们看到来自美国世界各国最糟糕的经济数据。而此时,白宫的主人正在准备把职位交接给新总统,他什么都做不了,新总统也什么都做不了。

    再次,2008年9月初揭晓两党总统候选人后,开始大选最后冲刺,两党博弈空前升级。布什政府作为看守政府(尤其是大选揭晓民主党获胜后)的的运做空间十分有限,而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也会牵制布什的救市,打大选牌救市牌,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于是人们见到了众议院9月29日否决保尔森救市方案时道指暴跌,等到国会10月初通过修改后的救市方案后,道指经历近百年最大周跌幅,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崩溃。人们见到了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与布什政府在救不救面临破产的通用汽车上扯皮,导致11月19—20日道指两天下跌10%,再创调整新低。而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在表决其经济刺激方案时,共和党在国会设置“只买美国货”障碍,一度阻止了道指与全球股市的反弹。

    这使人们联想到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上台时,一个华尔街的“马仔”在中国时说的话——“里根就是我们华尔街的马仔”。也许这句话多少有一点夸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华尔街和共和党的美国总统之间密切的关系,至少从里根到布什应当是一脉相传的。 5. 美国: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谁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祸首

    美国究竟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最大拯救者,还是危机的祸首?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单方面摧毁主导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而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前,金融危机极为罕见。

    此后,短短30多年,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9次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不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已从国家危机、区域危机升级至全球金融危机。

    历史学家将如何叙述上述9次金融危机,尤其是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将记录谁的“愚昧和残酷”?有没有人试图改变历史,掩盖谁的“愚昧和残酷”?

    那么,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一场财富大浩劫?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华尔街绑架了美国和美国政府,美国和美国政府绑架了全世界,这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和实质。

    对于全球金融危机,人们无法用华尔街从业人员的集体疯狂来解释,也不能简单地归于美国监管当局的失误,需要从更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认识。

    那么,是谁的愚昧和残酷引发了这场危机?为什么一个有100多年历史、最成熟的证券市场,一个有全球最完善的监管体系的美国,会不断制造危机转嫁危机,而且危机不断升级,直至祸及全球?为什么在会聚了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的华尔街与华盛顿,会犯如此愚昧的残酷的错误?

    最有意思的是CNN把美国普通老百姓列为金融危机的十大元凶之首——危机的不可避免,是由于美国民众的透支未来借贷消费的生活模式造成的,即由世界各国认可的各国向美国出口商品,再把美国为购买商品支付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债券及金融产品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为建立这套模式而确立以美元为世界储备货币、以美联储为“全球央行”的国际金融贸易体系。

    既然美国的消费模式与国际金融贸易体系难以变更,既然美元的地位没有任何一国货币能够取代,那么金融危机依然会再次爆发,而全世界都需为此承担责任,不能只把板子打在美元身上。这样的结局正是美国期待的,美国擅长的就是制造危机、转嫁危机。 

    谁是危机的制造者?没有人否认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全球金融危机都是由美国引发的,但主流观点并不认为美国是故意而为,而是一种过失——外部监管的过失、内部风控失效的过失,或者是无奈——大势所趋的无奈、人性的贪婪的无奈。总之危机要么是不可避免,必然要发生的,要么是一系列巧合,偶然造成的。

    谁是最大受害者?很多人认为因为美国是这次危机的受害者,甚至是最大受害者,所以它不可能有意发动危机,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即使美国是最大受害者,也不能说明它不是祸首,也不能说明美国搞的不是珍珠港事件式的苦肉计,不能简单将美国的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与其他国家的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进行比较。比如,美国是善于利用经济危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美国通用汽车的破产保护就是这种结构调整的需要,在资不抵债的通用汽车面临破产之际,通用汽车债务人与工会终于降低了条件,使美国政府以最低成本拿下新通用的控股权。

    谁是危机拯救者?人们普遍把美国当做危机的拯救者,尤其是寄希望于白宫新主人奥巴马。当然美国作为全球头号经济体和头号消费国,其经济的复苏确实能给全球经济产生拉动作用,但是,即使美国最终带领全球走出衰退,成为危机的拯救者,与美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祸首二者并行不悖。因为,美国的目的仅仅是打击美国的竞争对手并趁机发一笔危机财,而不是把全球推入深渊。

    谁最先走出危机?即使美国这次的损失和其他国家相差不多甚至更大,只要美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危机,美国就是这场危机的最大赢家。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谁能够首先走出危机,就能够在经济的复苏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最后,谁是最终埋单人?即使是美国率先走出危机,也要看看谁为这场危机埋单。美国是靠自己的力量还是靠其他国家的支持走出危机,从目前来看,至少美国数万亿美元救市国债还是指望中国、日本、中东认购。

    从犯罪学的角度,寻找全球金融危机这场人类大浩劫的元凶的关键,不在于嫌疑人是不是受害者、拯救者,而在于嫌疑人是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有作案动机,如果本案最大的受益者又恰恰是本案的过失犯罪者,那么人们有理由怀疑本案不是过失犯罪而是故意犯罪。而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引爆者恰恰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恐怕难逃祸首之嫌。 

    对于美国而言,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金钱上的得失,而在于战略上的得失。

    何为美国的战略利益?首当其冲的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打击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麦金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说了一句话,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后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句话言简意赅:谁统治了东欧(德国和波兰),谁就控制住了腹心地带(俄罗斯和乌克兰);谁统治了核心地带,谁就控制住了世界岛屿(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欧亚国家);谁统治了世界岛屿,谁就控制住了世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顾问布热津斯基,在阐述“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时称:“历史上所有问鼎世界的超级大国都源于欧亚大陆,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大国,如中国和印度,也在欧亚大陆,它们很有可能是美国优势在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挑战者,美国之后,六个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强国都在这里。”全球金融危机使排名美国之后的六大强国(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都受到重大打击,这仅仅是巧合吗?

    或许,终结美国之后的六大强国以及全球经济的高增长,可能就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发出警告:“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有长达10年的繁荣,其根本前提,主要并不是其信息技术经济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苏联。美国为了渡过这次金融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会不会是重复20世纪90年代用来搞垮苏联东欧的办法,即调动其所有能量搞垮当今世界上的大国或强国呢?”

    从国家利益考虑,21世纪的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战。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硬实力与软实力造成了损害,而俄罗斯、伊朗一度借助石油价格暴涨,试图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或地区大国,对美国霸权进行挑战,而华尔街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也受到来自伦敦金融城、东京、迪拜、香港、上海等金融中心的挑战。但是,美国最担心的是对美元霸权的挑战。 

    《石油战争》的作者威廉•恩道尔指出,支持美国强权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支撑基础——独霸世界的军事垄断地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独领风骚的货币龙头地位,美元是世界硬通货,美联储便是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在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挑战美国的军事霸权,而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却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及国际贸易结算额的六七成。除了美元以外,欧元和日元、英镑都是国际结算货币。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的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虽然没有变,但是随着美元长期贬值,已出现世界外汇储备中欧元比重上升而美元比重下降的趋势,其中最值得美国担忧的是,2007年12月伊朗已决定由欧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而作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的俄罗斯也表示要用卢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部分中东产油国要取消美元作为欧佩克石油唯一结算货币的地位,这一点可以说是对美元地位的根本挑战。

    因此,如果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元不能恢复其强势,满足市场的避险要求与安全要求,那么美元的霸权就有可能被终结。

    如果美国国家战略是通过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维护美国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那么美国可能已经赢了。欧元区率先进入衰退,俄罗斯因为石油跌破每桶50美元陷入财务危机,中国、印度的持续高增长或许已经告一段落。

    如果美国国家战略是通过全球金融危机打击欧元、日元以及试图挑战美元地位的其他货币,加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美国可能已经赢了。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元是外汇市场最强势货币。问世十年来一直想挑战并取代美元、被伊朗作为石油结算贸币的欧元,试图被俄罗斯作为石油结算贸币的卢布,因为2008年外汇市场欧元的崩盘、卢布的狂泻,受到沉重打击。

    美国的战略利益除了用金融危机打击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外,还可以用金融危机转嫁危机进行全球财富再分配,进行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提升国力。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利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入数百亿美元国际资本,完成美国经济向新经济转型。

    美国主动引爆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利用危机进行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不排除打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旗帜,转嫁危机的可能。危机转嫁说能否成立,要算多笔账。 

    第一笔直接经济损益账,美国通过雷曼破产赖掉多少账?也就几千亿美元。可美国金融机构的次贷坏账也有几千亿,加上救市要花2万亿美元。但与欧洲救市代价2万亿欧元相当于25万亿美元比较,美国救市代价则低得多。更重要的是,欧洲救市是自己掏真金白银,其中救市的2万亿欧元通过货币交换从美联储换回25万亿美元。对有11万亿美元国债、储蓄率几乎为零的美国,这25万亿只能是美联储印出来的新美元,货币交换为美元发行提供了信用支撑。如果没有2万亿欧元的救市资金兑换美元的要求,美联储无法印25万亿新美元。道理很简单,货币的发行要想避免带来货币发行国的通胀和货币贬值,要么与黄金储备挂钩,要么与实体经济的增长挂钩。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逆差、零储蓄以及美国的高负债,使美国面临美元的短缺。如果美联储乱发美元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直接威胁美元的地位。于是美国必须用资本项目的顺差来平衡贸易逆差支持美国的流动性。而全球金融危机给了美联储创造了新增发行25万亿美元又不引发通胀的机会。因为这25万亿美元是由2万亿欧元兑换要求产生的,在全球范围来看,是多了25万亿美元,但是由于欧洲将货币互换的25万美元作为政府注资参股冻结在银行体系之内,并不增加流动性,所以不会产生通胀。在市场上流通的只是美联储手中的美元,也不会增加通胀。

    如果美国2008年10月宣布的8500亿美元救援金融机构计划、2009年2月宣布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发行国债方式,由中国、日本、中东埋单,只是把别国手中的老美元转移到美国手中,同样未增加全球美元流通量,不会带来全球通胀美元贬值风险。倘若如此,美国借金融危机仅通过货币交换与发行国债就可以净得4万多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显示,2008年美联储新发美元4万亿~5万亿美元。 美联储新发的4万亿~5万亿美元会引发通胀吗?全球金融危机下,或许不会。金融危机资产泡沫破灭会导致金融资产的损失,以及货币创造、流通的大幅减少,新美元不一定带来通胀。倘若如此,金融危机对美国岂不是财源滚滚?

    第二笔间接经济损益账。10000亿美元的次贷房地产实物资产还在美国,美国毕竟靠全世界埋单解决了几百万穷人的住房问题。几年后房地产复苏,美国金融机构的次贷坏账又会变成利润。至此,购买次贷衍生品的海外机构估计大多数已割肉离场。2008年次级抵押证券市值只有2006年的4/5,是不是又让承销次级抵押证券的美国金融机构抄底了呢?

    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汽车业钢铁业,是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而未来实体经济模式将以高附加值、高技术为主,其中包括军工、航天、IT、生物医药。而虚拟经济代表的金融服务业仍将是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经过此次危机,华尔街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投行消失,少数中小银行金融机构破产,不会影响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从珍珠港事件到雷曼事件,美国两次成功地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珍珠港事件真相被掩盖,欺骗了美国人和美国国会,而雷曼事件真相被掩盖,不仅欺骗了美国人和美国国会,还欺骗了全世界。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因为通过危机实现21世纪美国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以最小的代价让美国的竞争对手倒退了多少年,或使竞争对手对美国的挑战推迟了多少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