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和钢琴哪个难:一、中國經濟的成就(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5:23

一、中國經濟的成就(1)

作者:林毅夫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和訊讀書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  (一)“中國熱”

  國際社會的視角2004年12月6日一期的《商業周刊》登出了長達二三十頁的封面報道,題名為“中國價格”[“中國價格”,《商業周刊》,2004年12月6日。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4_49/b3911401.htm。],由資深記者和相關專家共同討論高質低價的中國產品對歐美市場的搶占這一話題。報道關註於隨著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將不斷擴大,長此以往,歐美企業將如何守住自己的一席之地。2005年5月9日,《新聞周刊》同樣推出了題名“中國的世紀”[“中國的世紀:未來屬於中國嗎?”,《新聞周刊》,2005年5月9日。http://www.idsia.ch/~juergen/china.html。]的封面報道。眾所周知,18、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早在19、20世紀之交,美國已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並最終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取代了英國,奪得世界霸主地位。21世紀初的中國與當時的美國有所相似,因此中國能否取代美國並一舉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便成為當前領先國家迫切關註的問題。僅在一周之後,《財富》雜誌又登出了“改變中國”[“改變中國”,《財富》,2005年5月16日。]的文章,分析改變中的中國企業,探討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社會經濟在各個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未來走向。一個多月後,美國《時代》周刊也同樣將目光對準中國,再一次發表封面文章“中國新革命”[“中國新革命”,《時代》,2005年6月27日。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0,9263,7601050627,00.html。],深入分析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變化如何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發生互動。

  這種高密度的深度報道在之前是絕無僅有的,2005年7月,央視《對話》欄目為此特地制作了一期關於“中國熱”的節目。嘉賓中國方面有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四位老師,包括我本人在內;國際方面有美國幾所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以及當時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局長馬丁R26;弗爾德斯坦先生。這位頗具盛名的老牌經濟學家提到,自2004年暑期到這次節目,他共來到中國五次。對於一位年事已高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來說,能數度連續探訪中國,正是因為他站在國際學界的角度看到了中國的重要地位。近幾年我頻繁受邀參加國內外的各種相關會議,邀請方都是為了適當了解一些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在國外隨便翻開一張報紙,也總能看到有相當的篇幅報道與中國有關的新聞。媒體是政府的一面鏡子,外國政府對中國事務的關心也是顯而易見的。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自2006年7月份上臺以來半年內便兩度訪華,至今已經四次來到中國,而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則只在2007年3月第三次中國之行前才首次到訪,厚薄程度由此可見。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註絕非一時興起。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世界整體狀況,尤其是一些大國的情況產生了強烈對比。2001年3月互聯網經濟泡沫的破滅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打擊,隨後的“9R26;11”恐怖襲擊與兩年之後的對伊戰爭無疑又在雪上加霜,巨額的財政赤字嚴重威脅到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對美國幾成致命打擊。同樣歐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歐盟在成立之初曾被寄予厚望,然而時至今日,各成員國之間卻仍未走出尷尬的磨合期,各國在政治上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方面則更是如此。再說日本,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國家,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當時如《日本第一》等的很多著作都紛紛拋出了這一觀點,然而日本卻同樣沒能逃脫90年代的房地產與網絡泡沫破滅的打擊,直到2003年後才勉強走出90年代的蕭條陰影。

  反觀中國,自2003年至今GDP連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貿易增長則更快。中國產品廣泛占領世界市場,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進口方面,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使得中國成為帶動亞洲、拉丁美洲甚至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進口貿易的快速增長實際上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