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王之王 古天乐 弹夹:道家金丹篇之【天人合一金光法】(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5:33

第五节 定法四乘:万法归空


说定无定,缘不由心;
师训无为,灭寂识心。
师传为隐,阴阳递乘;
法传至空,魔识至净。
颠倒求实,心由意动。

炼至此乘者,已经是法无定法了,若还有甚么需要依循的,那就是”定“,说定无定,定的是你的识神,没有定而勿需定的是你的元神。

缘不由心,金丹的结果不是靠谁能够自己炼出来的。《尊师重道论》中山人已经论述。即使你在修缘法三乘时没有见到仙师之助。也不得否认上天之功。

师训无为,灭寂识心。《老子》曰:“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吾解此语,实是修丹器成之后的火候行持原则。左者,柔弱之位,偏将军是识神之心的代称。

丹成,元神(上将军)则反客为主。由阴(体内)及阳(迁出体外)位。有位者刚强之代称。修道炼丹与生活之道相反才能成功。顺则为人,逆者成仙。同样也体现在这里。并非单指人体有形的修为,世人只知有形(阳),贵异(相反)近道,须知无形(阴)贵异才能得道。兵者不祥之器,本心不可能驾驭。兵者何物?是具有生杀予夺能力的元神。要想有好的结果,只有居左顺右。即将你的识神(主观意识)作为偏将军放在左位,使其处在柔弱和被动的角度,而让元神(或诸神)处在右位,隐者处在阳刚之位,贵异(反之则道动之)之意也。因此古人诗曰:

用将须分左右军,
饶他为主我为宾;
劝君临阵休轻敌,
恐丧吾家无价珍。

此诗深得炼丹之三昧,一个“饶’字用极为帖切。并非是事出不得已,因为吾前文曾说过,识神毕竟处在阳位,对于很多修炼中关键的火候是可以做到釜底抽薪的。“饶”既是一种让,也是一种明“道”的大度,不“饶”则无以使身安,不“饶”则无以使神定,不“饶”可能会使你费九牛二虎之力炼出的元神(无价珍),耗蚀于无形。

因此师传为隐态时,阴阳递乘的先后顺序特别重要了,先阴后阳,先炼神后炼形,自有仙人接引。法传至空,魔识至净,魔意识的转化,一靠本心的修待境界的提高,二靠仙师大德无私的加功,一阴一阳不可少。

大药修之有易难,
亦知由我亦由天。
若非积行施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

易难是一对阴阳之数,吾与天亦是“好生”之缘,成功靠平常修持的积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都够找出阴阳交叉的迹痕。丹成有魔候,修成金丹之时,瑞雪呈纷飞。祥光惊鬼神,群魔环视难免不失惊,那群魔纷纷前来抢夺,实质上都是识心悔过难及深层,魔识化魔形。若非平日阴德丰隆积于无心,功败垂成,功亏一馈 也不一定。

因而吾接三乘之后劝请有缘者及时修持定法四乘:“万法归空”。勿要凡心不死,生出百般的犹豫,舍不得书、法、术、形诸般有形之事物,致使到手的成功转成空。


本乘无真言,只有一联引:

颠倒求实,心由意动。

这两句含意吾已尽宣在上文中,不再赘述,话已至此,本应无话无法可传了,理当让炼及致此的修持者“自证自悟”。无奈初修此法者真识(真意识)难固,魔识难消,吾在此传一“五转玄功”作为此乘丹法的中心,其余精粹当由各人依此实修时证,勿要拘泥于有形。

但是“五转玄功”亦适应于初涉修真之门的人作为基本修持之功。只不过方法上要兼顾前三乘功法的精髓。为此,仍设开功与收功诸节,以使初涉者有个依循。请勿视为有形不空之证据,实际上本法是写给顺利度得“缘法三乘”的读者。

开功:

按初法一乘前介绍的准备程序完成后,按图一取坐式结金光法根本印。双目神光内视人体内中脉(百会至会阴连线)为形如橄榄状(两端小中间粗)的光柱。其光无影,空空蒙蒙。初学者当存想干一白莲于中心,人坐于莲台之上。

变手印为合什,掌指朝上。

双手翻掌上举,两手中指相对,掌心向上。双手翻掌使掌心向下,由上向下降,经肋下向背后穿行。到背后则使双手手指向下,手心向外。

收回双手掌,使双手背紧贴两肾。以双手背上下,摩其两肾。此时能见其双肾内有一对金红色鲤鱼游动者佳。摩动数字上下共七个往返。

顺身体使双手下降,沿腿前行,双臂始终使手背与身体两边外侧和腿部外侧相摩下行,至膝部翻掌,拍膝(掌心对准膝盖)九下,随轻随重,当随意行。

翻掌使双手手心朝上,手背与膝盖相摩九下。随即拍掌一下,分手,手心向上,成金光法根本印。两手食指仍然相触,右手食指在上左手在下。

以下动作随君本意之为自行调整,例如你平时功中贯持之手印或下意识形成之动作等等。不要拘泥于以上所导于功态的始终。

以上所介绍的动作过程,是一种形的引导,就象旅游之导游,其目的是使你熟悉环境,找出捷径,事半功倍,顺利通灵,进入神境,深入下去就看各位游客的雅致所寻。

法理分析:形定在前,心定在后。

从此乘的法理来分析,以上完成的是“形定”的过程,接着下来是要完成“心定”的环节。

“心定’份为五个环节,定境、观心、止念、反省、观想。下面就五个环节逐一陈述。



定境:

境由心生,且境能杀心,道者心之用也。定境,谓取阴而弃阳,定者,与动相对,处阴之位,能定境的实际效果即是定心。然而在此所要强调的指出的是修行人出现的定境,有心定和神定两者。

心定,是初修丹道者,为了使自己能高度入静,出俗摒缘而持定的一种方法,因此《脉望》中曰:“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此是定境。”故《清静经精义》中说:“坐见本性为定”。此言很是明白,若不能看到静极生动的真我——元神的发动那就不能算是达到了定境。

问题就在于,元神一动识心难辨其真其境,有很多情况是识心生魔,魔则生幻。由幻生境,真妄相存,造成一些修道人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以后章节中详明)。因此这个时候应该转入相反位置的定境。即反客为主。饶他为主我为宾,进入神定的阶段。

“他”指的是真我,是本性,“我”指的是识神是本心。因此真我的出现需要一个辨别的标准,同时还需有一个相适应的方法来处理。

这个标准就是本性(真我元神)一定会有很大的力量,当其在体内时那是“心不由境”,当其在体外时则是“心不生境”,在此是指进入定境的状态以后所产生的结果。由于元神具备一定的能量,又为识神之母,因此你的“头脑”中是不会由于环境干扰而有什么“念头”的。

若此时你仍然能够怎么想,“他”就怎么做,那就是幻而不真,或者是低于元神的信息体。所以元神出现后如果能够予以调控,那就一定不是“元神”。你当于此速速摄伏本心,定于“一境”转入下一个环节“观心”。



现心:

修行人区别于常人之处就在于常观己心。而且能够常洗其心。

观心同样有识观和种观之分。

识观,是从一“境”寻源,察明所产生的此境与自己的生活禀性的联系,当你能够弄清自己的禀性与某种“生物”的习性相似联系时,你在修德上实际就寻到了自己的根。依此根因势利导,阴阳道动贵反。自然会受用无穷。

吾曾谈到一学员来信,言其修炼中看到他自己十八岁时一张照片,可是只有半个脸,另半个脸在白雾后面看不见。他印象很深,却难得其解。

当他还来不及加上“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意念时,接着在后面出现的各种图象就消失了。

吾当时评述日:“犹抱琵琶半遮面”,见者有缘,听者有份,阴阳之隔,有形无音,我亦非我,自然过程,本无谓怪,忘见已形,难得,难证!”

此例是一个神观其心的例子,由于阴阳缺其一半,因此只能以图象暗示其本心。事实上这一境已经定在他心中了,其本性是很急切盼望他然悟透此境的,以便彻底地超脱时空。

你不明他(神)不现,悔过迁善是促其显真的法宝,此道友心中隐有所梗吾不便详明,然而他素备仙缘,听之不闻者,有缘无份也。只要他悟及禀性之根,这个*曲就会成为他修真路上的自然过程中修见本性的一种验证。真人列中自然有其一份。

至于其他图象的出现,更是诱导其悟及性根的体现。本性至灵,你将其视为怪,他就先退出其境以显其灵。因此在各类修行中出现图象和声音的过程中想照定“真我”,证实分明,的确是一件难事。然而你只要由境观心,悔过诚(澄)心,那个时候的“我”就不会再是现在的“我”了,其德自然生于无形中。

因此观心者,一定不要回避所定下来的境。因为他出现的任何思维与其经历的环境同样是有定数的。解开这个数的方法就在于善观自己的“本心”,看“我”在功态中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景和思想与自己的禀性到底有何关联。若一味强调自我存在,维护自我尊严,不愿首先从内心过程中解剖自我,要想在修真过程中明白“我亦非我”的境界完全不可能。

所以观心要善观;首先要有善愿,其次才能有善法,进一步方得以到达善地。正如《道乡集》所云:“佛之真传,在于观上。观者何?将我目光温照于至善地之义也;止者何?将我真意止于至善地之义也。”

因而接下来需转于止念的环节。



止念:

止念对于一个进入神修阶段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止念亦有心止和神止两类。心止者,初学修真,心猿意马,由心止而摄心住缘,顺缘而深达其性,所以谓三乘法为“缘法”,实质是指缘中藏着本性“真种”之意。

神止者,念不由心灭,而是自生自灭。然而心和神本来就是一对阴阳。此起则彼伏。初时心止念,是为了静极神动,次后神止念者是要修者心随神运。

因此很多修真者,当自己的本性一现之后,(出神后)往往是气短神倦,感到气力总是不佳,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思睡多困。有的人甚至酣睡不醒,为了“炼功”不致有“误”,只得以头撞墙,强迫自己运气清醒,这些实质上是不明神修神止之妙,不能顺其自然地止念的原因造成。

神修出之后,不但杂念不能产生,即使是你想用意守的意念也不能随随便便由你本心安排,否则功亏一馈,一生悔恨。

例如当你看到修出去的神在体外邀游戏嬉无定时,你只需看定他,看定了他你就止住了念,看不到他了你就收功。有的同道却于此时固守下丹田,此法也不尽善,因为其神与肉身的联系是互为其根。当神送进能量时是明显具备调节的目标性,进到哪要顺其自然。其后,神如果要回返其肉身,所藏之处也非一般料想得到的。你过份着意于下丹田,其神就要花去相当能量化解你的意识圈。结果就是心与神争主,两下俱有伤。

你用识神去衡量和判断及处理出神后的~切,实质上就是“我为主他为宾”,你的肉身感到气短神倦就不奇怪了。顺其自然,并非漠不关心。

因此止念当止在“一”处“。唯“他”是一,唯本体是一,唯本性是一。唯其一念起处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以神为正我为臣,伏首知命,修真前途自然变化无形而至正道。



反省:

生活就是道。

在功态中要反省自我,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也不停反省自我,你才有可能在修真道上获得成功。

人区别于其他众生之处就在于人能反省。

反省的根源是人有本心,(识神)若是灵根深敏者,自会由一悟空,由空及万物。迟缓者亦不必自怨自艾,只要遵吾**,常常因过头去想想已做过的事情的阴阳两方面的结果,久而久之无不灵性倍增。故曰:尊师悟道灵性通。

象止念一节所引出神后依然意守之例,只要省思一下修持的过程,均不难得出有利还是无利的结论。若是越意守感到越气短,那就证明是有为干扰了精“神”

这里所指的反省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初修此法的循环过程,另一种是修此法后在生活中需养成一种习惯。

前者初修时景象纷呈,信息众多,真妄参半,若不能即悟,错过醒悟良机是其一;心不死,妄想就多,往前看,道窄魔宽,只怕此道难得进是其二。

因此止念之后是反省。

反省是向后看,反省的含义和作用与意守不一样。反省是让自己识神思想处于后这个“阴”的位置。是负阳抱阴,颠倒颠,悔过即神仙。

谁都知道想现在和想将来都较想过去来得费力,现在看不透,将来望不穿。因为人的识神的特性是逆道而行的。当你反之,使自己的识神站到“阴”的过去位置,则道动之,得道多助可谓如此

另外有二种反省的情况。当修持到本法至一定火候时,你的修行实践就会验证初修入门时接到的各式各样的信号,很多“道”理、法“宝”会因为你的反视其后,而省语大白。顿悟在何处?渐语在其‘前’。

作为一个立志修真者若只是炼功当时几小时将生活与修道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在收功后,生活中不停地反省生活和炼功,那他永远只会失去德多而德道的极少,因此反省是一种“倒骑毛驴”地看清自我,同时也是将自己的修行“片段”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有一学子在悔过时,自觉心身一动,额部闪光,当即赋偈一首:

悔过即解脱,罪孽何其多?
恶缘难离去,痛苦令磋砣。
日行不间闲,德镜靠心磨。
成器不求天,真心由省握。

日省一日与时省一时:

日省一日是培养习惯,陶治性情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的反省是集中性地反省,有时并不能做到全面和彻底。只有做到时省一时,即随时有错随时都能省悟改正,那才是修真还虚的高级阶段。不但要将过去的错利用反省清除掉。新的错误出现也要时刻反省使之不影响真虚的训练。

观想:

如果说定境、观心、止念、反省这四个环节是修真之人清除自身障碍,扩充自我容量几种过程的话,那么观想法则是道家内功心法中获取小周天以外高能量的补充和调整的极好方法。

观想亦分心观和神观两类。

心观者,适宜于初学丹功入门者作为澄心静志去魔正缘之用。例如《初法一乘:接圣住心》等,均属于心观法之类,即使在高层次的功法中,也离不开心观为基础,因为修行者的魔缘非一日可断根,修于体外的神不断要用新的值年元神涤除魔识之根,基本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心观引导人的修炼整个过程不致会间断。
至于神观那就更加是神秘莫测了。然而你只要立志勤修,这种境地并不难涉足。

要想达到神观,首先得明白“忘我’的真正内涵。

心性的浑然一体就是“忘我”。我亦非我,他已经超越了我可是又将我的感觉带走了。我在遨游太空可我又静坐洞中,我俯瞰世界,可我仍然丝毫没动。形体的感觉和精神的感觉是浑然一体的。我在洞中的意识和世上的活动的元神没有分别,这实际上是一对阴阳太极的共存。

有很多只阴单阳的情况吾在此作~分别,以利大家实修参证。

当一个人的某一神(五神之一)修出去了时,你正在修持的肉身在功态下可以偶然看清其活动现象,如果你能凭你功态下的意识调整其活动过程或状态,那么这个被你看到的体外之神不是阴神就是阳神。这种情况因为是一种类型的神处于体外的隐态中,因而称之为只阴。

有很多这种情况,书籍中也记载了一些人在炼功修持中感到自己离开了躯壳,在空中游荡,结果回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肉身还在打坐或睡觉,这时才醒悟刚才是神游,这种情况一般是自己“元神”出壳。然而其出游的神由于没有不动的一个信号在肉体上常驻,因此出去的神只能称其为单阳,而不是纯阳。纯阳不但是神的升华,而且肉身也要修出玉神,炼成金身,吾都将在《玉真通解》元神与玄德’中予以详解。以便使大家在“明理”上迈出一大步。

吾所指的神观,在修出了元神之后,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修炼的方法。于此只能介绍神观中的初步法诀,涉及到深玄之外则有待于逢缘之人自我参证。

神观区别于心观唯一重点就是神观的对象是被动的,你想不到,其出现的功象会无缘无故,而且用思维和行动抹不去。且眼耳鼻舌身俱能观象,**,观形,观情。而心观对象的出现是主动的。是一种善愿,善心善悟,而达到善地结果。

总的说来,不论是心观还是神观,其观想的内容一定要是良性的具备能量的来源。因为观想的实质就是在取得良好信号和交换信息。

观想菩萨是常人用来修善祈福的一种方法,修行人观想三清则是在修德积功。观想年青人会使你具有朝气勃勃的气质。观想儿童会使你具备重心返朴。观想的只要不是由邪念而起,那么观想的结果会使观想者和被观想者均由此获益。观想者是取得,被观想者是施予。前者得在前面,后者得在后面。因此作为一个修真者若不立大志去舍,立志去为整个世界、整个生态环境、整个宇宙作出贡献,你即使在修行中获取得越多,你所欠下的债也就越多。到头来你将要失去的也是越多。因此观想者不能忽略被观想者的长久作用。

作为神修,通俗一点说:就是由神来修,我来就。

刚一入门你可选择一些良好的信息作为心观的对象。但你要想达到完整地调理自我的整体(包括肉体和精神),单凭人的心观,或以书本上学到的各种**那只能是削足适履。因此神观很重要。

神在空中学,通过内丹传递给肉身,当你身体需要土的信息时,你会长时间地看到一座大山,当需要水时,你可能会看到一条大河的形景,而且这些图象会长期停留在意识圈中,复盖或干扰其他思维,除非你悟透了其中奥妙和联系。这个图象就会自动地消失。接着进入另一轮的神观。一般这种传递过来的各类神观信息是连续性的,但是也有间断性的。

刚修出去时神的能量是弱的,因此信息的密集程度很高,连续性强,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当你珍惜了这自家“无价珍”后,你就会使自己的元神能量越来越强,而信息的密集程度就越来越稀,一次传递给你观想形象能量很高,而且其玄机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难悟。一个信号出现在头脑和一个图象出现在你眼中后不易抹出,只有靠你悟透后信号和图象才会自行消失。

这个过程的两个相反大家不难看出。因此初涉此境的人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信号中搞得茫无是从。或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做都不可取。应当是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映象深的、次数多次出现的、感兴趣的抓住不放,定下来观透,久而久之信息就会固而不去悟通自消。

就象观心一节所引学员炼神一例,其印象最深的是那张照片,而且是一张十八岁时的照片。尽管其后信息纷至沓来.然而那张只有半个脸的照片萦绕于怀…… 这证明他的神已经将重点挑选出来,等待他去省悟。

在此只想再重申一句,这所指的由神传递过来的观想信号,在初期均是在授业恩师的调控之下所产生的,这种调控有时是在阴与阳和明与隐两状态下交叉完成的。因此尊师重道是神修首务。有的人神修出去之后还不明白自己的授业恩师是谁,这时在有形的心上不悟.有时会造成修出去的神如泥牛入海—一没有回音。


收功:

有开就有合,无开也就无合。

修持也是这样,当你正经的开功程序时你就应该有严肃的收功程序。

因此当你按定法四乘的开功程序持修完五转玄功结束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方法收功。

双手手印变化以双掌下沉,随即使左手掌握住右手掌,虎口处相交。贴手掌心于腹部处。深呼吸七口气。使气归于两肾下方空洞处(东海)。

意存全身毛孔关闭,默示收功。收功过程即告完成。

一般情况下,修及至此若是每步的印证均已完成时,开功和收功已经不存在有严格界限,否则就会象封炉熄火一样,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武火煎开,文火煨熟,世间难炖之物均用此火候。修命亦属此道。人是花了几十年的功夫完成的成熟过程,要想在耗散亏空的基础上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除了采取集聚填充的各类方法外,在火候上即在人的意识流的过程中不能有间断。要具备阴阳两个方面的监控方法。何谓意识流?就是在修行人的“原始的感觉混沌”中始终都要有“修德”这个根深植其中。

这就是神修之法区别于有为法的奥妙之处。在观‘想环节中吾介绍的是阴性的一面,即人体靠被动地接受神的调控信息完成连续性,在主观能动上如果坐享其成,掉以轻心,也会造成“只阴无阳失其道,功败垂成憾终生”的结局。因此主观(识神)配合这种连续性就得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不得有松驰。但是允许节奏有张驰。

阴性的一面是连续的,连续属阳。阳性的一面是张弛有节的,张驰有节属阴。这样一交叉,道的动就在其中了。保持这种松驰有节的方法就是三种:

1、忆接,
2、悟接,
3、参接。


l、忆接:
当你一有闲空时,比如说每日定时功课时间,工余课后,候车等船,信步赶路,闲暇田间均可以回忆你上一次空闲期间的功态感觉,何时何地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自然连接成了驰——松——驰的有序之链。至于你在新的闲空中所持何法应当依环境情况和潜意识的暗示去进行。这是忆接,忆接完成了你十二个时辰功态的连续性。

2、悟接:
有时一个问题的悟彻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所处的位置不同会造成结论完全相反,这就是阴阳两方成的收获。阴阳两方面的悟彻才可能并生出慧来。

因此一个事物在你的识心上得出一种结论来后,若其并不能归于空(自然隐退),那么你所需要的对立的结论终究会出现的。这就要靠你的悟性来连接整个太极球的整体。这样即使你一个问题的时间跨度很大,只要完成的悟接,你所跨越的时空就成连续的了。

3、参接:
参照物是三维空间运动的标志。人体在三维空间中存在。同样要依赖参照物来判断你所处的位置。同样也只有利用参照的人和参照的思想知道自己的情趣境界。利用别人做镜子,可以照得见自己的原形。这个原形是你的本性的特征反映。

把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修真练功连接起来,你就不会失去任何一个触发你顿悟的机会。因为你在注意参照物的同时,实际上就是调整了你向内(阴的一面)和向外(阳的一面)的位置,阴阳取反,则万象自明。

因此参接指的是你巳以存在的自我状态,连续性与外界事物发生的连续性连接。这种连续性的连接如果完成了就称为谐振。你就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能量

总的说来一天十二个时辰你没有间断地注意自己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炼功。信息的不间断和形之识神的张驰有节奏地完成了一个太极园的整体。这也是突破太极弦在修为操作方法上的技术难关。尽管谈理的陈词多了一些,这是需要各人的实践体悟的,所得具体些(特别是玄妙上的理解),只会更加干扰各人不同素质下的修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