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做单反监视器软件:三峡:全球最大水坝利弊之争调查实录(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24:51

              困扰: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三峡弊端

自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至今,三峡库区因地理、水文、河道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

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指淡水水体藻类大量繁殖)6起。在某些河段还出现了江水回流,污染物滞留在水库里。

2007年,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8个产卵场已被淹没。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四大家鱼锐减97%。

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防洪减灾形势严峻。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同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据调查,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来,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198处地质灾害点有滑动迹象或明显变形的42处。

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涌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

2010年7月,受三峡水库继续加大泄量和区间来水共同影响,安徽省长江干流持续高水位,崩塌、滑坡、管涌各类险情不断增加,洪水已造成安徽省水毁水利工程1.29万处。

重庆移民工委书记谭栖伟披露:作为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重庆三峡库区隐患点达10792处。蓄水175米高后,已发生地质灾害及险情252处(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同时,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

 

              三峡:利弊之争过去时

 

●三峡防洪:关乎国计民生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之所以成为国家行动,在于建成后可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亦即综合效益。

三峡大坝的首要功能,是防洪。这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大前提,不具备当年毛泽东“在三峡设卡子,毕其功于一役”的硬要求,达到长江中下游安澜目标,决不会在干流上修建大坝。

说三峡工程,就不能不谈地处长江中游的荆江。

“九曲回肠”似的荆江河道,曲曲弯弯,弯成一个“险”字。

著名的千里荆江大坝,从空中看,宛若一张簿纸。

古老的观音矶畔万寿园,万寿塔身陷堤内,耸成“水在城上流,人在水下走”的奇观。

江滩围栏处,曾是“98抗洪”前线指挥部。当年周恩来、江泽民、李鹏、朱熔基、温家宝等在此视察、督战情景再现。

你可知道,当年“严防死守”巨幅标语下的沙市水位标尺:44.5米

这个水位线,是个历史的悬念。

它悬成党中央的殷切祈盼,凝成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心结。它向我们昭示:一旦突破44.5米上限,荆江河段就得被迫分洪……

水乃生命之源。大江大河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源地和生命线。人类在向土地索取粮食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水,又为水患所苦。

“荊州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终”。长江水患频仍,曾经给中下游人民造成了无穷尽的灾难……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君王的宠信,每当君王参加他的宴会时,便在君王的座位顶上,用一根马鬃将一把利剑高高悬挂,使其理喻帝王的忧患。后来,“达摩克利斯剑”一词便成了“大祸临头”的同义词。

荆江大堤之险境被人称之为“达摩克利斯剑”。

而要解除悬在荆江南北两岸数百万人民头上的这把利剑,出路在哪里呢?

现实的回答是:唯有在上游筑坝,以其拦蓄调节之功确保大江安澜……换句话说,这也是三峡工程为什么兴建、为谁兴建的根本立足点和重要前提。

三峡工程能使荆江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能有效拦截“千年一遇”特大洪水,使长江安澜不再只是梦想。

这个水位线,的确是关乎中下游人民生存的底线,也是人民共和国新时代冶理长江的成果座标啊!

三峡工程,将确保这个水位线不再上升。从这个历史转折点考量,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三峡大坝第二大功能,是利航。使万吨级船队真正实现“沪渝直达”,万里长江“黄金水道”名副其实。昔日川江暗礁险滩密布,许多航道船只只可单行。大坝建成,“高峡出平湖”,可通行万吨级船队,增大运量,确保船舶安全和节省运输成本。事实上,现川江单向货运量已突破七千万吨,而建坝前每年仅有几百万吨。

三峡大坝第三大功能,是发电。每年可提供近1000亿千瓦时巨量清洁电能,输往四面八方。

三峡大坝第四大功能,是调水。这项功能是建坝后显现的,运用水库调蓄,在枯水季节,三峡水库可利用充足的库容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国家为什么要修建三峡大坝?

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1986至1988年“重新论证” 并担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达10年之久的陆佑楣。

陆佑楣说:任何一个重大决策,最后总是由政治家来决断,但是为什么要干这个工程,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应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三峡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通过立法程序,即全国人大来决策的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任务很清楚,首要就是防洪。关键是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洪水灾害不断。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几乎每一年湖南湖北的军民都要加固大堤,荆江大堤的基础很薄弱,造在淤沙层上的,每年都担心决堤。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不是还可以忍受每年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进行加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有工程措施,也有社会措施,想办法避免每年遭遇危险状态。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1998年的大水,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也死了1400多。这种状态不该继续,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能够抵御一定自然灾害的工程来解决,经过长期论证、调查、实验、研究,最后作出修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我认为是正确的。

 

● 林李之争:三峡之舟搁浅

 兴建三峡,其实是因了中国人的梦,两个伟人的梦: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毛泽东。

1918年,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1919年,他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

在“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先生这样写道: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在“长江”号军舰上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交谈的主题,是如何解决长江水患,第一次谈到三峡建坝之事。在打破了一 个旧世界之后,毛泽东深信“欲治国必先治水”。

1956年夏,毛泽东以63岁高龄笫3次横渡长江,以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气慨和重整山河的决心吟诵了梦境的豪歌: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在孙中山提出三峡建坝的朦胧设想37年之后,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次描绘出三峡建坝的宏图。

“高峡出平湖”,它不是诗人的突发灵感,而是政治家对民生的忧患。

1956年9 月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特号字标题的新闻:“长江水利资源查勘工作结束” 副题:“开始编制流域规划要点,争取年底确定第一期开发工程方案;解决三峡大坝施工期间发电、航运问题的研究工作即将完成。”

然而……就在新闻发布官林一山不无得意地再度集结队伍的时候,一篇《论三峡工程》的文章寄到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手里。这位副总编郑重地拜读了这篇文章后,立即打了清样,准备公开发表。当这份清样呈送国务院后,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宜公开争论此事。”于是,这篇“泼冷水”的反调文章未能公开发表。
唱反调者,何许人也?李锐,水电建设总局局长。
既然一个坚持立即上三峡,一个反对立即上三峡,且又都是行家,便免不了说长道短.,相互争执一番了。
《中国水利》1956年5、6两期,发表了林一山的《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全文两万多字。
回答他的,是刊在同年9 月号《水力发电》杂志上的同样是两万多字的长文,作者是李锐。

两人观点截然不同,双方疆持不下。

1958年1月,党中央南宁会议讨论三峡问题时,毛主席电召林一山、李锐面谈。两人各执己见,慷概陈词;毛主席责令二人各写一篇文章,两天内交卷分发会议讨论。交卷后,毛泽东赞成李锐提出的电力工业发展“水主火辅”的意见,认为林一生提出“六三年三峡开工,依据不足”。

这样,双方论战暂时休止。

1958年2 月下旬,周总理出访朝鲜回国后,只在北京停留了一夜,就同李先念、李富春风生仆仆赶到武汉,乘“江峡轮”,开始了视察荆江大堤和长江三峡的8天8夜的航程。随行人员有中央各部委和省委负责人,各方面专家和苏联专家等100多人。
航行中,周总理主持召开讨论会,点名让李锐发言。

李锐“语惊四座,”仍唱反调。
李锐曾在文革中受迫害关押,他在狱中纪事长诗中写过八句,讲的就是这次三峡之行:

“当年大跃进潮头,诸公衮衮峡中游。美人沱觉花岗好,南津关为乳洞愁;
评头论足观坝址,阔论高谈坐舸楼。语不投机惊满座,区区总算逆潮流”。
船抵重庆后,周总理又召集一次讨论会,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随即赶往成都出席党中央会议。会上,他作了题为“关于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与会者认真讨论后,形成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框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俗称“河流规划原则”。
会议,给再度掀起的“三峡热”,降温了。

 三峡五级船闸

 

●150方案:“三峡省”争论中夭折

1980年代之始,正是中国拨乱反正、实行改革且面向世界敞开国门之时。这时,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初战告捷,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七台机组全面投产。正是基于上述有利条件,“长办”主张乘葛洲坝工程奏凯的大好时机,一鼓作气,拿下三峡工程。

  水电部长钱正英很欣赏林一山的矢志不移的举措,要求他尽快向中央提交三峡工程“150方案”;同时,积极在北京为三峡上马奔走呼吁。

  林一山带领庞大的设计队伍,夜以继日辛勤劳作,于1983年5月将“150方案”提交国家计委。6月份,国家计划将该方案上报国务院。后经11个月的时间由水电部、“长办”再作论证、补充和修改,国务院于1984年4月5日原则批准了“150方案”。

  为了搞好移民和规划、统筹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中共中央亦作出决定:拟建三峡特区。原则规定,三峡特区的区域范围限于与库区相关的县市;三峡特区行使省级职权,直属中央管辖。

  与此相适应,国务院亦确定组建三峡工程建设的总甲方——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指定原水电部副部长陈赓仪任主任。该筹建处于1984年12月在湖北宜昌市挂牌办公。国务院明确规定: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国务院的直属局,由水电部代管。

  该筹建处的职能是:组织三峡工程的各项科研活动,协调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做好三峡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985年的湖北宜昌,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地区。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传媒机构争相报道三峡工程即将上马和三峡建省的消息。许多国外对三峡工程感兴趣的机构和部门,纷纷组团访华。香港及各国驻京记者,也蠢蠢欲动,向海外传递着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

  铁道部宣布:开通北京至宜昌的直达列车;

  三峡省地图,已经挂在了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前……

  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三峡特区,后改定为三峡省。从许多个候选人当中确定了牵头负责人: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

  李伯宁,1918年出生于河北任邱。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坚持敌后斗争。1949年参加水利部的筹组工作,40多年来历任副司长、司长、副部长等职。从50年代起就是水利基建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李伯宁领命赴三峡。自称“感到又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我做了那么漫长的三峡梦,终于盼到这一天,波光粼粼的高峡平湖已经在望了;惶恐的是,压在我肓上的担子太重,安置几十万移民的艰巨任务,我力不胜任。但中央既已决定,我只能服从且尽力而为!”

  来到宜昌后,李伯宁蹰躇满志,决心为三峡省,为库民贫困县市的人民的未来拼命一搏。筹备一个行政省份的工作千头万绪,三峡省的未来就要描绘在“一穷二白”的纸上,具有诗人气质的李伯伯对他履行的使命充满信心!

  1985年的上半年,李伯宁往返穿梭于北京—宜昌—万县—涪陵—重庆之间,与中央及湖北、四川省的领导同志商讨库区经济发展规划及开发型移民的选点示范工作。下半年,则着重从全国各地招聘干部,逐步建立健全省政府机构及各职能部门。省政府行政首脑,除李伯宁外,湖北、四川两省均委派两人担任副手。短短几个月时间,各局、办筹备组的负责人均欣然受命赶赴未来的省府宜昌,祈盼在三峡省的创业路上大展拳脚,青史留名……

  就在三峡工程正紧锣密鼓正行开工准备,三峡省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北京的政坛出现了骚动:

  先是重庆市建议改“150方案”为“180方案”的建议,直接上报中央;

  接着是孙越崎等人的长篇调查报告《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

  跟着就有李锐的《论三峡工程》的公开出版……

  再便是各式各样的座谈会、吹风会、辩论会,为数众多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反对上三峡工程,推责长办提交的国务院已原则批准的“150方案”是“舍上保下”、“顾此失彼”……

  与此同时,海外舆论大哗。美国环境政策研究所布拉克韦尔特博士以《中国卷入大型水电和大坝的巨浪》为题,说中国在本世纪内将修建三峡电站,已向美国有关部门寻找技术帮助,向世界银行贷款,说象这样突出发展水电,将重复美国已经犯过的错误。断言,中国如建设此大坝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毁坏文物古迹,造成巨大债务。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亦发表《中国人进行巨大的水利计划》的文章,介绍和评价三峡工程方案(即150方案);

  香港等地区的传媒,则着重报道有关三峡工程反对意见和少数人士的文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为了使不明真相的同志明白真相,使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在其参与工作的情况下经过耳闻目睹后转变观点,中央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以重新论证的最后结果促使持不同意见者明白真相,取得共识。

  1986年3月31日,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先生,谈话中,傅向邓小平询问海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问题。邓小平神情严肃地望着傅,十分慎重地告诉他:

  “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这个讲话,被迅速传往海外……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5号文件。

  15号文件确定:由水电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一步论证修改原来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于是,三峡省筹备组撤销,国务院宣布成立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委任李伯宁为主任。负责指导和协助川、鄂两省进行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和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