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反贪局局长: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作者:燕国材发表时间:2010-5-30 17:13:03点击数: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6:51
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作者:燕国材发表时间:2010-5-30 17:13:03点击数:111

一、
    对人类来说,20世纪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生产、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坏的一面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真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语),人类的生命遭到了巨大的浩劫。正是在这把双刃剑现实的教育下,人们清楚地熟悉到了生命的可贵。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有识之士便提出了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早于1968年,即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提出了所谓的“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港台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开展的生命教育。为什么要提出生命教育呢?亦即生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得以提出和发展的呢?

1.天灾对生命的报复。一般地说,大自然的灾难是人类对它的破坏所造成的,如水灾、瘟疫等便是。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天灾的肆虐是对人的惩罚、是对人的生命的报复。假如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教育,就可以减少这种报复和惩罚。
    2.人祸对生命的剥夺。就对生命的最大威胁来说,除天灾外,便是人祸。如战争即是一种典型的人祸。而最大的灾祸又往往是由于天灾和人祸合作所造成的,故常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之说。假如倡导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种威胁和剥夺。
    3.事故对生命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事故也是人祸。如煤矿、交通等各种事故对生命安全伤害极大。据报载,全世界因事故天天平均要死亡5000人。假如实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育,可能对控制事故是有好处的。4.个体对生命的自戕。由于人们缺乏生命意识,自杀、自伤、自残、吸毒等事件会时有所闻。全世界每年因之而死亡的的人要数以百万计。假如推行提高生命意识的生命教育,肯定对减少这类事件是有益的。
    5.物质追求的迷失。健全的生活应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但由于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使精神生活空虚或放荡、淫靡,有的甚至因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生活的迷失,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糟践、残害或杀戮。
    6.社会道德的衰落。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带来了社会道德的衰落。不少人既缺乏私德,更没有公德。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道德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折磨。
    7.人际关系的淡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是社会动物,一般都喜欢交往。而淡薄的人际关系,难免使人产生孤独感。“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语)的“孤独可以毁灭人”([瑞典]拉格洛孚语)。
    8.身心发展的龃龉。人的身心发展必须和谐协调,才对生命有利。现在许多人只讲生理卫生、留意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卫生、不讲心理健康。这种不协调的身心状况,必然要对生命造成危害。
    9.工作学习的紧张。很多人的工作与学习处于紧张状态,特殊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多少年来一直未能解决。这对人的生命是有害而无益的。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必须劳逸结合,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与发育。
    10.有限岁月的虚度。有些人无所事事,虚度年华。这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浪费。上述10个方面都呼唤着生命教育。其中前四条的作用是直接的,后六条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命教育呼之欲出的生动而又凄惨的图景。
    二、生命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生命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非凡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原始生命是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后逐步演化而成的。它在同体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实现自我保存、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组织。生命现象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生命的一般形态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的人类则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行为。
    (二)生命的结构
    生命特殊是人的生命,应当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这一点,我国古代的某些思想家即已熟悉到。例如,墨子说:“生,刑(形)与知处也。”意即生命乃形体与心理的合一:只有形体,没有精神,不能构成生命,反之亦然。荀子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说,无机物(水火)是没有生命的,发展到植物才有生命,但没有心理;发展到动物才有心理,但没有社会性的“义”;只有人具备气、生、知、义,亦即形体、心理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的生命才是天下最可宝贵的。把握这一观点,对开展生命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三)生命的特点
    上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也是生命的特点。但从重视生命教育的角度看,生命应当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迄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养老还童也决非现实。二是生命的不可再性。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人死不得复生”,便道出了这个真理。所谓来世转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三是生命的不可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四是生命的不可创性。生命是自然孕育而成,非为某种神秘力量所创造。生命是创造之源,而非创造之果。没有生命,就没有创造,但有了创造,却不会有什么生命。由上述生命的四个特点来看,通过生命教育,提高人们的生命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三、生命教育的基本涵义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生命教育下定义。比如,学者刘慧说,“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又如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认,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再如刘铁芳从“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出发,提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诸如此类,尚可举出一些。而这几种看法,对我们把握生命教育的涵义是有参考价值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在我看来,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现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1.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实践活动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反之,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因此,生命教育就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在生命教育中,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在生命教育中,假如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假如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那么,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2.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我曾经说过,“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所谓自我,就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生命体;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这里,生命活动是一种教育手段。当然,这一手段除自我生命活动外,还应当包括他人(如教师、学生等)的生命活动。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自我间的生命相互沟通、交互影响,要组成为一部大型的生命交响乐。
    3.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言,生命活动既是载体,又是手段,还是目的。即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为了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就是为了唤醒生命意识,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所说的“教育即生长”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生命教育的特点
    生命教育可以有一系列的特点,但最主要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在某种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因为人的生命与其主体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没有无主体的生命,也没有无生命的主体。可见,所谓生命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主体的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调动生命主体的积极性。
    2.道德性。在一定意义上,生命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任何人既要关注、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还要关注、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人的道德问题。即是说,对一切生命的关爱,应当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据此,所谓生命教育的道德性,就是要提高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
    3.体验性。在很大程度上,生命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它的成效,主要不是取决于知识,而是取决于体验;且体验越深刻,教育的效果越大。所谓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熟悉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4.审美性。在很大程度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中,生命是最美好的,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世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不仅如此,有了生命之后,本来死寂的世界,才变得生气盎然、赏心悦目。所谓生命教育的审美性,就是要把它作为审美教育来进行,让受教育者欣赏、体味生命的美。
    5.和谐性。从某种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前面说过,生命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形体生命、精神生命、社会性生命是和谐协调的,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也必须留意这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应当指出,和谐具有普适性,可以说,没有和谐也就没有世界。据此,没有和谐性,就没有生命;没有和谐性,也就没有生命教育。
    6.创造性。从某种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前面说过,生命是创造之源,没有生命,就没有创造。可见创造性为生命所固有,因此生命教育也就具有创造性。这样,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就必须采取创造教育的某些策略与方法,才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以上我们说生命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谐教育与创造教育,并不是要用生命教育来统一、代替它们,而只是要求考虑和吸收那些教育的种种有利于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
    在上篇文章中,只就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生命及其特点、生命教育的涵义等问题做了讨论。现再对生命教育的目的、内容、意义等问题作些探索。
    一、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生命教育目的的几种说法
    关于生命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述。现仅摘引几种说法如下:
    1、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发展学生多元聪明潜能”。([台湾]吴清基)
    2、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其最基础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第二阶层目标是,“在增进发展生涯”;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台湾]郑崇珍)
    3、生命教育的三个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切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认真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引导学生生活在当下,把握此时此刻”。([台湾]钱永镇)
    4、“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熟悉,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王学风)
    5、“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人珍爱生命、活出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具体而言,就在于“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引导人们追求实实在在的生命意义,过好每一天;帮助人们从‘工具’状态中解放出来,生成、拥有健康美好的生命,成为甜然自发、天然情真的自我实现之人。”(刘慧)
    上述五条关于生命教育目的的界定,虽然未免失之过宽,但对我们理解生命教育目的的性质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生命教育目的之我见
    那么,生命教育的目的到底何在呢?在我看来,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目的。现试作分析如下:
    先要从什么是意识说起。意识的定义很多。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意识就是“意识到”的意思。而所谓“意识到”,指意识到一定的存在;分而言之, 即意识到主体的存在,意识到客体的存在,意识到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关系的存在。这用在生命意识上,就是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这种种生命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因为人具有生命意识,他们才会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意识的东西,总是由四个因素组成的,即:知(熟悉)、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这用在生命意识上,就组成为生命熟悉、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而所谓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也就是要培养、发展、提升这四种心理因素。兹将其略作分析如下:
    1、生命熟悉。就生命特殊是人的生命看,熟悉为生命所固有,没有生命,就没有熟悉;反之亦然。这就构成所谓的生命熟悉。众所周知,生命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玄妙的现象,即使是基因图谱完全绘制成功,也未必能穷尽生命的本质。可见要熟悉生命是很不轻易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熟悉生命,即了解生命的来源,知道其组成,懂得其特点,把握其规律,特殊是??要理解生命的价值,揭示生命的真谤。只有这样,才能为重视、爱护生命奠定基础。
    2、生命情感。情感也为生命所固有,没有情感,就没有生命:同样,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情感。生命与情感的如此不可分割,是谓生命情感。人们在熟悉生命的基础上,就会对生命产生一定的体验。这样,所谓生命情感,就是在肯定、体认、接纳、珍爱自我生命的前提下,还要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与热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也需要有所体验才行。没有体验,也不可能了解生命的真谤。生命情感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生命;同样,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爱。” 3、生命意志。意志亦是生命所固有的,没有生命,就没有意志;反之也是一样。这就组成所谓的生命意志。在熟悉和体验生命的基础上,又会产生为了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而斗争的意志。众所周知,意志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目的性和调控性的表现,其过程由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环节组成。在生命活动中,人的意志会经常不断地表现出来,以调控其进程,实现其目的。这参与生命活动的意志,即构成为生命意志。正因为它的存在,才得以克服一切磨难,取得人生幸福。
    4、生命行为。行为亦为生命所固有,没有行为,就没有生命,同样,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行为。生命与行为的如此不可分割,就叫做生命行为。所谓行为,乃是人们在行动中有所“作为”(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意思。而行为又是熟悉、情感、意志的落实。在生命活动中,也必须以生命熟悉为基础,通过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为中介,最后落实到生命行为上。这样,方能使人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再说一遍,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熟悉、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述生命教育的目的,可以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下:
    (一)了解生命
    所谓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按照葛剑雄教授的意见,科学应当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类。而在我看来,生命科学与这三类科学都有关系。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教给学生。那种以为生命教育只需要体验、不需要知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初步把握了解生命的有关技术。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中,可以开设专门的综合性的生命科学知识课;寓生命知识于各科教学之中,也不失为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二)敬畏生命
    “敬畏”是一种非凡的复杂的情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从“敬”、“畏”的词义看。据《辞海》,“敬”有戒慎、敬肃、不怠慢和警戒等意思;“畏”的意思有害怕、惧怕和敬服等。二是从对什么产生敬畏感看。这又有几种情况:(1)敬畏神秘力量。它似乎是不可知的,也不必知;但它又似乎可以主宰人的命运,因而敬畏之。如敬畏鬼神便是。(2)对美好事物的敬畏。这种事物很神奇、神妙、尽善尽美;但它们是应当了解的,也能够了解,故令人敬而畏之。如敬畏大自然即是。(3)对崇高、伟大事物的敬畏。如敬畏伟人便是。古往今来,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为民请命、为国捐躯,干了许多大事、好事,令人肃然起敬、敬而服之。众所周知,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很显然,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三)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大家知道,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现在我反其意而咏之曰:“生命最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不抛。”正因为生命有价值、最可贵,??所以就应当尊重他。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国古代即有尊生、重己的传统。如《吕氏春秋》就有《贵生》和《重生》两个专篇,讨论对生命的态度问题;前者说要以生命为贵,尊重生命;后者讲生命最为可贵,要重视自己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把尊重生命列为生命教育的内容。
    (四)热爱生命
    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而不会淡薄、消失。对生命的热爱也不应例外。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同时,在爱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就获得了真正的提升。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爱生命的传统,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继承这一传统,加强热爱生命的教育。
    (五)保护生命
    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前三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三者的落实。即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留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的爱。不仅如此、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生命,这是由前文所述生命的特点所决定的。即生命既是不可逆、不可再的,又是不可换、不可创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六)提升生命
    所谓提升生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以人的生命来说,他在宇宙间的地位本来就是很高的。我国传统的“人贵论”即表明了这一点。它把人与天、地并列,称为“三力”;认为人是“四大”之—,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语)。“人贵论”也肯定人是有价值的。其中的“贵”字,就是有价值的意思,因而“人贵论”就是人有价值论。又“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等观点,也表明了人有很高的价值。有价值就有作用,人的价值是由其作用体现出来的。概括地说,人的作用就是能改造自然、推进社会。正如古人所指出,万物是由天生、地化和人成的,没有人的参与,万物则难以成全(当然、人还有破坏万物的一面)。人不仅能按照“天道”来改造自然,而且也能依据“人道”来推进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大众创造了历史,因而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必须指出,虽然人本来是有地位、有价值、有作用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特殊是历代统治阶级的限制,都未能发挥出来。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生命质量也就不完美,甚至很低下。(当然、生命质量差还有很多别的原因,不赘)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提升人的生命的地位、价值和作用、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生命教育的五项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要混为一谈。如现代西方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倡导“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即认为敬畏生命的全部内涵,就是保护相爱护生命。也有人把保护生命和热爱生命包含在尊重生命之中。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是不足取的。在我看来,五项内容有依次叠进之意,首先是有敬畏生命之情,然后才会尊重、热爱生命;有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然后才会产生保护生命的情感和意志;最后在此基础上。才理所当然地有提升生命的愿望与要求。当然,这样说并不排斥它们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
    三、生命教育的价值
    在前面讨论生命教育的问题时,曾涉及生命教育价值的许多方面。现再集中地讲几点如下:
    1、生命教育有助于揭示教育真谛。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提四发”,即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很明显,这“一提四发”都依托于人的生命和生命教育、没有生命,就不可能有人的地位、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没有生命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一提四发”的教育。就是说,只有引入生命教育,方可把教育的真谛揭示出来。
    2、生命教育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命意识及其所包含的生命熟悉、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都属于人的素质,所以,作为培养人的素质的素质教育,也要培养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应当包含生命教育,亦即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生命乃素质之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从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说,没有生命教育,就没有素质教育。既然如此,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3、生命教育有助于加强主体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主体与人的生命是一回事,即生命承载主体,没有生命,何来主体。据此,也就可以说,没有生命教育,又还有什么4、生命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自然也就会使道德教育落空。因此,要改进道德教育,就应当加强生命教育。
    4、生命教育有助于推动健康教育。所谓健康,归根结底是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健康,又还有什么健康可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而加强生命教育、就一定能推动健康教育。
    5、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简而言之,上述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的加强,道德教育的改进,健康教育的推动等,就体现着教育改革的精神,而这些都是在生命教育的推动下取得的。可见要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引进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