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le依赖本地jar: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41-4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29:25
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41-42  41两伊战争(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

  持续8年之久的伊朗棗伊拉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交战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一是阿拉伯河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战前,两伊都为战争作了准备,相比之下,伊拉克战争准备较为充分。伊拉克军队拥有19万人的陆军和3万余人的海空军,500架各型飞机和40余艘舰艇,另有50万后备役部队。伊朗军队经过霍梅尼大清洗,实力大为下降,总兵力由原来的41万人降到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空军约9万人。由于美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伊朗军队武器供应和零配件困难。伊拉克企图利用伊朗军队上述弱点,以突袭打败或重创伊朗军队,动摇霍梅尼统治,实现改变阿拉伯河水分界的目的。为抵抗伊拉克可能的进攻,伊朗释放了大批曾被关押的前军官和飞行员,突击购买武器,秘密向国内纵深机场转移飞机,紧急修复了一批巴列维时代购买的美制先进战斗机。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了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15个伊朗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23日,5万伊拉克军队在1200辆坦克支援下,大举进攻伊朗。经一周激战,伊拉克占领了伊朗约400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侵入伊境纵深10?/FONT>30公里,占领赫拉姆沙赫尔,包围石油中心阿巴丹,最大入侵纵深达90公里。面对伊拉克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为抗击伊拉克军队的推进,伊朗向边界紧急调动了8个师的陆军和大批“革命卫队”参战,伊朗军队依其兵力优势在北线扼守要道,迟滞伊拉克进攻,逐渐夺取了战场主动权。从81年9月至82年4月,伊朗先后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等地的包围。在“胜利攻势”行动中,伊朗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俘虏伊拉克军队万余人,击毁360辆坦克,收复2000平方公里失地,伊拉克军队被迫撤30?/FONT>60公里,战争初期的优势丧失殆尽。4月,伊朗发起“圣城”攻势,经25天激战,突破伊拉克防线,歼灭敌军3000人,收复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6月底,伊拉克将军队大部撤出伊朗国境。

  1982年7月,伊朗军队在60公里正面上,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动代号为“斋月”的进攻战役,攻入伊拉克境内20公里。伊拉克利用国土作战的有利条件,调动10万兵力围歼越境伊朗军队,挫败了伊朗攻势。此后,双方攻防频繁转换,但因战术陈旧均未取得进展,战争进入僵持状态。为迫使伊朗罢兵言和,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的方针,以生物化学武器袭击伊朗,并引发了震惊世界的“袭船战”。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出动9万余人,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克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法奥。联合国虽多次呼吁并做出停战决议,但两伊双方均不执行。

  1988年年初,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两伊双方动用数百枚“飞毛腿”导弹袭击对方城镇,掀起“袭城战”。此后,伊拉克在对袭中渐占上风。4月,伊拉克对防守法奥的伊朗军队发动反攻。经两天激战,夺回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城。7月,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宣布同意联大598号决议,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两伊战争中,双方共死伤人员100万人以上,消耗直接战费2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均遭严重破坏。

  

  197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主政。

  

  在争夺重要石油工业中心赫拉姆沙赫尔的战斗中,伊朗将13-15岁的少年编入“敢死队”,抗击伊拉克军队。

  进攻。此役伊拉克军队伤亡惨重(亡1500,伤4000),伊拉克攻占该城后,将其改名为胡尼思沙赫尔(意即血城)。

  

  两伊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在巴士拉争夺战中达到顶峰。1987年1月9日,伊朗投入20万军队发动强大攻势。图为

  在抢渡贾西姆河时被伊拉克炮火击毙的伊朗士兵尸体。

  

  在“曙光”战役中,伊朗军队用美制155毫米加榴炮轰击伊境内巴士拉棗巴格达战略公路。

  

  大批伊朗妇女被动员加入民防部队。

  

  伊朗“革命卫队”在街头募兵。

  

  1987年7月22日,3艘美国军舰在霍尔木兹海峡为2艘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护航。

  

  两伊在“袭城战”中均使用苏制“飞毛腿”战术导弹(射程700公里)攻击对方城镇。

  

  两伊停战后,伊拉克军队从胡齐斯坦前线撤退。

  

  伊朗哈格岛石油集散中心(伊朗石油出口量的90%经由该岛)遭伊拉克空军袭击。图为被击中的炼油厂燃起大火。

  42英国-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

  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大西洋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的岛屿争夺战。马岛是扼守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大西洋海上前哨。二战时期,英军曾以此为基地,袭击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潜艇。马岛因距南极较近,亦是开发南极的前进出发地。阿根廷从1816年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1833年英海军进驻马岛。1982年2月英阿解决马岛争端的纽约会谈破裂。4月2日,阿根廷派出陆海军4000余人在马岛登陆,英国守军200人投降。阿根廷军队收复马岛后,英国内阁当晚召开紧急会议,任命伍德沃德海军中将为特混舰队司令,决定以武力夺回马岛,舰队3天后即起程驶往战区,英军反应之快,被英首相称为“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军历史”。英军在长达20天、数千海里的航行中完成战斗训练和编组任务。4月24日,英舰队抵达马岛附近水域,英陆战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突击攻占南乔治亚岛,击沉阿军“圣菲”号潜艇,英舰队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空范围实行立体封锁,连续炮击、轰炸马岛。阿军亦将守岛兵力增至1.3万人。

  5月21日夜3时,英军两栖突击队搭乘直升飞机,在阿军防御弱点范宁角着陆,与先期偷渡上岸,隐藏在岛上英籍居民家中的“特别空勤部队”配合,迅速控制了范宁角。阿守军少数被俘,其余逃走。6时30分,英军1000人乘登陆艇和直升飞机在圣卡洛斯港登陆,未遇抵抗。4小时后,英军两栖部队5000人全部上岸,日落前将登陆场扩大至150平方公里。

  5月21日10时,阿根廷空军开始从本土基地出发轰炸英军。阿方先后出动70余架次飞机对英舰队进行猛烈空袭。当天即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阿方损失飞机14架。23日至26日,阿方连续4天对英舰队和滩头阵地进行大规模空袭。先后炸沉英护卫舰“羚羊”号,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大型运兵船“大西洋运送者”号,重创另外4艘英舰,阿方30余架飞机被击落。

  英军于5月27日开始陆上进攻。英伞兵第二营及支援分队600余人向达尔文港进攻。陆战第三旅4000余人向阿根廷港进攻。由于阿军自1864年以后未打过仗,战斗力不强,与英军一触即溃。英军29日攻占达尔文港,阿守军投降。英军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后,于6月11日对阿根廷港发动总攻。至14日午,英军已抵距市区约4公里处,阿军放弃阵地,丢弃重武器退入市区。英军追至市区边缘时,阿军悬挂白旗投降。

  据统计,此役阿军死亡1000余人,伤1300余人,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告结束。这场战争表明,现代化武器对战争影响作用明显增大。如英核潜艇仅用2枚“虎”式鱼雷就击沉了阿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用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48公里以外发射“飞鱼”导弹击沉英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英军在战斗中共用各种导弹击落阿军飞机60多架。其中“鹞”式飞机用美制AIM?/FONT>GL空对空格斗导弹27枚,击落阿机24架。而阿空军由于技术落后,保养不当,致使许多已命中英舰的炸弹因引信失灵或未装引信没有爆炸,大大影响了战役进程。除此之外,阿军在指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是导致阿方战败的重要原因。

  

  阿军在马岛滩头阵地严阵以待。

  

  英“皇家特别舟艇中队”向圣·卡洛斯港阿军滩头阵地冲锋。

  

  在达尔文港市内巡逻的阿军装甲车。

  

  5月2日,在英军宣布的200海里“禁区”北缘30海里处,阿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夫将军”号被英潜艇击沉。

  

  阿军士兵守卫斯坦利港原英“总督”府。

  

  英国驱逐舰“羚羊”号被阿根廷“普拉卡”式轰炸机击中爆炸沉没。

  

  英外籍军团对斯坦利港阿军外围阵地发起攻击。

  

  英运输机向进攻南乔治亚岛的特种部队空投给养。

  

  英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母(可载50架各类飞机)开赴马岛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