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le 设置本地仓库:宁夏林业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8:37
宁夏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08-04-01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7.2%,其中沙化土地118.3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8%。全区有13个县、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13.2万公顷农田、121万公顷草场直接遭受沙化危害。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生态建设特别是防沙治沙工作十分关心,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宁夏的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林业局一直大力支持宁夏的防沙治沙事业,国家林业局防沙办、三北局不但给予资金、项目上的支持,还在技术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同风沙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基础工程,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防沙治沙法》,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湿地恢复与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十五”以来,全区共完成营造林核实合格面积10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84%,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区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1994-2004年10年间土地沙化面积减少5.3万公顷,减幅为4.3%,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37.9%和59.7%,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2003年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实行全境封育禁牧。随着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 林业资源总量迅速增加,草原植被迅速恢复,沙化和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沙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林果、草畜、马铃薯、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和劳务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建设步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治理沙化、改善生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强对防沙治沙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签定责任状,逐级落实防沙治沙责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沙与治沙、保护与利用、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治沙思路,落实各项政策,努力做到科学防治、综合防治和依法防治。不断强化政府职能,有关地方和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科技等部门密切协作,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以大项目、大工程带动,实施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先后投资40多亿元,建成了盐环定扬水、沙坡头水利枢纽、宁夏扶贫扬黄等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沙漠绿洲20多万公顷,搬迁移民20多万人。针对我区天然草原因长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乱垦等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导致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于2003年5月1日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羊只全部下山舍饲圈养,天然草原全部承包到户,以退促种、以种促养、以养促围、以围促禁。几年来,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互动机制。

二、坚持政策拉动,推动防沙治沙健康发展。近几年,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推行草原承包到户。对农民发展沙产业、特色林果业,不但给予造林补贴还给予区县财政资金补贴。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盐池县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先后吸引社会投资1000多万元,治理沙化面积25万亩。

三、引导多主体参与,吸引多元化投资。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态建设机制,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介入、全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培育和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的防沙治沙新路子。一批企业集团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开发,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活力。宁夏美利纸业集团通过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种植工业原料林1.33万公顷,为中卫市城区构建了一道新的绿色屏障;科冕实业、广夏贺兰山、御马等公司在沙荒地上大面积栽植葡萄,建设酒厂;深圳东部集团在宁建设高酸苹果基地和果汁厂,既治沙又带动农民增收,发展了产业。目前,全区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有联户入股的家庭农场300多家,通过种植中药材、乔灌木、经济林果、柳编、灌木饲料加工等,大力发展沙产业,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8元,比上年增长11.6%。我区还涌现出王有德、白春兰等一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沙区环境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模,为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树立了典范。

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防沙治沙水平。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防沙治沙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线的畅通,两代治沙人总结当地群众长期治沙的经验,创造出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大面积固沙造林,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固定了流沙,绿化了沙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创举,治沙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后有60多个国家来宁学习。在引黄、扬黄灌区腹地应用 “一水、二林、三田”的方法,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沙漠绿洲;在干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实行生物固沙造林技术;在湿润、半湿润沙地实行乔、灌、草综合造林技术;在平铺沙地重点保护中草药资源,加快甘草、麻黄、肉苁蓉等人工种植,目前已种植2.7万公顷;在银北低洼盐碱荒地重点营造红柳、紫穗槐、沙枣等喜水、耐盐碱的灌木林和乡土树种。先后建立了盐池、灵武、同心、中卫四个县级综合治理示范区和灵武白芨滩、盐池哈巴湖、中卫治沙等多个综合治理示范林场,其中,灵武白芨滩、盐池哈巴湖林场经过多年的封沙育林、人工造林、发展经济林,现已成为沙漠边缘新的绿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坚持因地制宜,促进沙产业发展。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我们坚持把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沙区特色产业,努力实现沙绿民富。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立地类型,采取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结合、农林牧结合、旱治与水治结合、农牧民脱贫致富与生态条件改善结合的综合措施,加快治理速度,提高质量效益,促进了沙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区在平铺沙地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中药材40多万亩。在银北低洼盐碱沙地营造红柳、紫穗槐等耐盐碱灌木,建成柠条饲料加工厂17个,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引进项目资金,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地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21万亩,规划2010年达到30万亩。在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枣瓜间作为主的红枣产业,目前红枣面积已达到45万亩,力争2010年达到100万亩。盐池、灵武人工甘草种植已达到12.5万亩。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立地类型,采取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结合、农林牧结合、旱治与水治结合、农牧民脱贫致富与生态条件改善结合的综合措施,加快治理速度,提高质量效益,极大的改善了沙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沙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治沙合作。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我区加大林业对外开放步伐,先后实施了小渊基金青少年造林、日援黄河中游防护林、中德合作荒漠化治理、韩援黄河护岸林等林业生态外援建设项目,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1.9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4万公顷,封山育林3万公顷。外援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区荒漠化治理,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审计署的专报上批示,要求总结宣传宁夏利用外资防沙治沙的经验,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激励。

今后,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和自治区防沙治沙会议精神,坚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坚持重大项目带动、科学技术支撑、体制创新推动、法律制度保证的发展道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突破、重点实施的部署,实施宁夏生态林业经济战略,建设好“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防沙治沙成果,切实履行国家林业局与自治区政府签定的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好,抓出成效,早日建立起我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宁夏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