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卡怎样办理: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5:14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
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文/饶水知音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阅读材料,源于现代文写作技法的丰富多样,在命制试题时,命题人特别偏爱“表达作用”类试题。概括而言,这类题型有这样一些命制特点:
1.考查最频繁:凡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命题都有这一类型考题。
2.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
为了更好地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技法,我们应首先明确与“表达作用”类试题密切相关的“表达”技法及作用。
1.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考纲规定,修辞考查的对象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等八种。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下面我们把试题分四种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种类型:
要求对文段中暗含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进行明确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命题角度:“文中某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某处这样写,好在哪里;赏析文中某处描写语句。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江苏卷《溜索》: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010年高考福建卷《春风》: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2010年高考全国卷《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8年高考天津卷《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动静结合,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相同题型还有09年全国卷Ⅱ17题,09年全国卷Ⅱ17题,09年湖南卷18题,08年天津卷20题,08年重庆卷14题,07年天津卷19题,07年浙江卷20题,07年江苏卷15题,等。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
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
这类题要求比较单一,就是对文中某处景物描写所使用的技法和作用进行分析理解。因这类题型与前一类型有交叉,但较普遍,所以单独作为一类进行说明。
命题角度:文中某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或作用)?
典型例题:
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07年高考广东卷《泥泞》: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答案: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相同题型还有09年高考湖北卷19题,08年高考福建卷13题,07年高考辽宁卷17题。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命题角度:“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文章主要写……,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类题命制时要求的答题指向是现代文写法中的“结构作用”。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河家》: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答案:⑴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⑵与文中孔子乘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
08年高考四川卷《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从“我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答案:⑴照应标题,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⑵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行文自然。
相同题型还有09年江苏卷11题,09年山东卷19题,08年福建卷11题,07年山东卷19题,等。
答题提示:这类文章在写作时,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所以答题时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命题角度:在文中为什么要写┅┅?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某段有什么作用?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湖南卷《一朵午荷》:17.简析画线段落(中间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参考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010年高考北京卷《海棠花》: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17.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2010年高考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秋尽江南草木凋: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河家》: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09年高考北京卷《司马祠》: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08年高考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相同题型还有09年全国卷Ⅱ14题,07年江苏卷16题,07年江西卷17 题,等。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江苏邳州市教研室   孟凡军)


您已停留本站点 分秒  感谢光临荷花小女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