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人工咨询电话:还宗门用功方法以本来面目(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00:31

还宗门用功方法以本来面目(续)

(2010-08-01 16:52:44)转载 标签:

宗教

一念相应

法门

自性

六祖

荷泽

杂谈

分类: 修学体会

   宗门学人宜知宗门事。要弄清宗门用功方法的真相,当须明白以下几个关节点,才不致迷惑颠倒,走向偏执失度。

   一、法本不有。经书因人而有,法门相对而生。佛是众生药,众生是佛病。众生病痊,佛亦不住。《金刚经》云:“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六祖说:“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可立?”

   二、法门平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石头大师说:“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一切法门都是对治法门,中上根人施以顿法,中下根人施以渐法,各得其所,契机为上。大禅师能以多种方便教导人。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三、谁要用功?悟道之人“自解作活计”,如人眼开,自会走路,不需拐杖探险。沩山大师说:“修与不修是两头事”,修即无修,无修即修。怀让祖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总之,修道位之人不存在用功方法的问题,只有见道位前的学人才需要!正如六祖所说:“我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沩山大老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这都是颇富深意的宝贵教导啊!因为你见性了你眼正了,后面的行履禅定解脱还要多费口舌吗?自然逐渐打成一片,解脱生死去在!切莫以为宗门不重解脱,恰恰相反,宗门最反对虚头玄言,最重解脱自在,所谓“敌生死不得”,徒劳而无益。

   四、为何用功?诸佛诸祖直示我人即心即佛,当体即是!这是宗门的核心理念和中心思想。但是关键是如何去体见,如何明心见性?所以宗门被称为“佛语心为宗”,“直显心性宗”。上上根人一闻顿入,中下根人茫然无趣。为了给学人开一线道,让学人一念相应,悟入佛心本性,祖师千说万说,施设百千法门。通俗地说,无非就是为了临门那一脚,让你一念契入,就是为了出生那一刻,让你十月受胎一朝分娩。所谓“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是也!这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的。实践有不计其数的悟道者为证,佛语则如《大般涅磐经》所说的“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当然,定慧等持难于把握火候和尺度。

   五、用功心要。由上可见,用功的精髓在于如何让学人一念顿丧,悟入无差别空性智,识取与佛一体无二的本来面目。不管哪一宗哪一家,无不围绕这一心要、同时结合学人根性而开创法门。牛头宗提出“无心合道、忘情而修”,六祖更是嘱咐曹溪禅“有道者得,无心者通”,黄檗大师进一步开示“当下无心,便是本法。直下无心默契”,等等。为什么“无心合道”呢?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铃是你系缚的,别人帮不上忙。善道禅师说:“若不与他作对,一事也无”,本来无事,可是我们念念妄想分别,恒审思量执着,不随于法,与道相隔,如云蔽日,所以要“无心”以契空寂的本心,返流还源,回妄归真,才能与理冥合,与道相符。

   六、用功差别。同样是为了达到无心合道、一念相应的见性目的,但是顿法更直接,主张“绝观弃守”,渐法多回旋,主张“以有为契无为”。从契机证法性而言,法法平等,但是从一念相应的殊胜奇特巧妙而言,差别甚大。凡是称作一宗一家的,手法必有所创新。牛头宗认为用心不合于道,无心忘情而修,才能泯绝无寄而契合于道。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给我一杯忘情水,还我一夜不流泪。”比如牛头禅《无心论》直截了当地说:“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慧忠和尚主张无心就是直心,就是任心自在。东山宗说“心净成佛”。曹溪禅“无心合道”即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善恶都莫思量(不是压念,是不忆念),自然得入清净心体”,定慧等持,时节因缘到来,明见佛性,见性成佛。荷泽宗神会说:“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但莫作意,自当悟入。”马祖以后又将“无心”与即心、平常心融合,“即心即佛”,“若欲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后世学人不能无心,休歇不下,所以祖师别出手眼,教人看住一个话头,自然不知不觉“无心合道”。相较之下,主张“住心看净”、“长坐不卧”、“摄心入定”、“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渐教禅法,都要作意,要起妄心,自然稍逊风骚了。

   七、何为三无?虽然顿悟法门无门为门,但是方便依稀,只是比渐法更加殊胜。下面以《坛经》所传修行“无相、无住、无念”为例:1、“无相,于相而离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这与《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一脉相承。2、“为人本性,念念不住。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这与《维摩诘经》“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相同。一切法本来自在,念念不住,法法不相到,当处解脱。“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强调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着力,直下无住,自在解脱。3、“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念本是真如妙用,本来自在解脱,只因心随境转故称为妄念,如果不逐境转则为真念,一体无二,转念而已。以无念为宗的神会大师说:“但不作意,心无有起,是真无念。”“心若有念起,即便觉照,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有无双遣,中道亦亡者,是无念。”有三层意思:一是对境不起心;二是起念心不住;三是正念现前,无念亦不立。何为明心?知心不可得,能所心俱亡,是为明心。

   八、要不要定。六祖反对定慧各别、先定后慧,主张定慧不二、无心合道,大展顿法风采。他说“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曰定。”只要“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活泼泼的“一切无碍”,行住坐卧都是禅。这是与般若相应的无出无入、不来不去、自性本具、定慧等持、动静一如、无所取著的无相定(不拘法相),是“二六时中不依倚一物”的殊胜无住定,而不是不要定,“非禅不智”,“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如果不能注心无处,思虑纷纭,驰骋外求,怎么能顿息攀缘、一念相应呢?所以百丈祖师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如聋相似,稍有亲分(注意:“如”、“相似”只是比喻,不同于无情)。”黄檗大师说:“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洞山祖师说:“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庞蕴居士说:“心境如如只这是(指的是如同铁牛画鸟),何虑菩提道不成。”

   九、不立言说。从文字言说悟入者时间慢,力量弱,而且如果没有超越经典的参学眼,反增执见,往往反而成为悟道的障碍。正如百丈祖师所说,“不辞与汝道,久后丧吾儿孙。(后人执着言说,反而丧失慧命)”因此,禅宗总体不立言说,默传心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别付一心离言说法”,不教人读经,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悟达,永不退失”,所以重在破除学人思维卜度,鬼家活计,诱发学人自悟自肯,自性自度,形成别具一格的禅风。当然,不立言说,也不是绝对破除言说。五祖弘忍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也劝人持《金刚经》,不能“谤经法”。荷泽宗认为大乘经典和知解对悟入有助发作用,神会禅师说:“须广读大乘经典。大乘经可以正心。此顿门,一依如来说,修行必不相误”。如今时处末世,缺乏明师,确实应当并且只能走禅教一致、以经印心的道路,这样比较安全。以后禅师出世,另当别论。神会禅师主张“要藉有作戒,有作慧(知解),显无作慧(无漏般若)。”他在答侍郎书时说:“以知解久熏习故,一切攀缘妄想,所有重者自渐轻微。”可见,不立言说也好,不破言说也好,要害处在于能否超佛越祖,透脱教意祖意,消归自性,应用于生活当中。任何一句话,理解明白了,这是初善;明白也不住,这是中善;不住也不住,这才是后善。再进一步,任何经教言说和任何法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端看你会不会用?法不迷人人自迷!迷时法华转,解时转法华,自然融通无碍。

   十、顿在哪里?曹溪禅的风韵,在于开创大乘顿悟禅门,不仅为久修老参提供直指直入的殊胜加持,而且为初心学人提供泯绝无寄的超绝法门;不仅在于见性成佛,人人有份,而且直指人心,当下顿入。六祖是直指直示,弟子是直了直入,宗师直指心地法门,学人直了顿见真如本性,师徒心心相应,禅风焕然一新。六祖及其门下千年家风,都是围绕“自性”为主题而贯穿一切,直显自性,见性成佛。人人有佛性,见性即成佛,实在是圆顿、简易、直爽,最容易为人所接受和体验,难怪“凡言禅者皆本曹溪”。佛不再是高远的理想偶像,而是当下可以体现的。这与原始佛教佛陀再三强调的“现世为法作证”最为相符,圣人从信仰回来现实人间,这是六祖曹溪禅最为卓越之处,也是一般人所知道的中国禅宗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