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头是哪银行卡:那一片弥漫着历史和传统韵味的姑苏老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40:25

那一片弥漫着历史和传统韵味的姑苏老城
08.31 11:17


作者:冯坚(苏州)
苏州古城东北部平江河两翼,东至城墙城河、西抵临顿路之间,有一片老城,这就是平江历史街区。那里,粉墙黛瓦的老屋旧宅连绵相接,曲折狭长的老街旧巷纵横交错,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小桥流水贯穿其间。千百年来,在岁月转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之际,这片老城一直固守着自己的本色。在曾经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心的老城的价值正不断被人们重新挖掘、发现和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将它们作为一份对历史的真实记录留下来、保护好的背景下,平江历史街区正以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古城之古,其根本在于古老的街巷和建筑。至今,平江历史街区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苏州古城的原有格局,并以大量真实的历史性建筑和空间环境展示着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街区内现存的整体布局至少已历经千年之久,最早可上溯至唐宋时期。在漫长岁月里,这种布局基本得到了保存和延续。现存记述苏州城内河道与桥梁状况的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唐末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书中所记的通利与茭荐二桥现仍在为这里的居民提供着方便。作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石刻《平江图》是最早的经实测后绘制的苏州古城地图,平江历史街区内布局体系之久远由它而得到了更为详尽的映证。对照《平江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平江历史街区内现有的主要街巷与河道当时已经存在,如平江河、平江路、仓街等。区内一些桥梁现在的桥名、桥位甚至与《平江图》所标出的完全一致,如胡厢使桥、唐家桥、通利桥、众安桥、朱马交桥、雪糕桥等。以此推断,现存的河道同样年代久远。小桥小河虽不起眼,却是古城千年历史的最好见证。这种历千年而不变的城市布局在我国现有99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实属希罕,其历史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因特殊的自然环境,苏州在历史上形成了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城市特征,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就整个古城而言,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个性鲜明的景观现在已不复存在。但是,在平江历史街区内,旧貌却依在。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街区范围内,作为古城原有水道体系的组成部分,2纵(平江河、内城河)4横(胡厢使河、大柳枝河、大新桥河和悬桥河)共6条河道现在仍网布其中。对于以水乡特色闻名的苏州来讲,它们的存在本身,其意义就是非同寻常的。这些河道之上,还横跨着10多座小桥,其中大多为石桥。这里的河道与桥梁的分布密度是整个古城中最高的。古城区范围内每平方公里有河道2.5公里,平江历史街区内为4公里,古城区内现存古桥45座,平江历史街区内就有11座。
区内街巷的格局极为规整有致,南北纵向为街,东西向伸出横巷,巷中又分出小弄。它们或并行,或交错,与贯通整个街区的河道共同构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在双棋盘之间,建筑大多前面街巷,后临河道,在贴着驳岸的地方,大都有条石砌成的踏步伸向水中。河道两边,驳岸河埠错落有致,石栏古朴,树木掩映。驳岸上还设置着形状各异、浮雕装饰、供来往船只系缆停泊的船缆圈。“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这种江南水乡古城的特殊韵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曲静幽深的街巷之间,有民居,有园林,有道观佛寺,还有牌坊门楼以及古树古井,西侧则蜿蜒着城河城墙。古城风貌的基本要素在这里一一具备,而且相当集中。
富于传统特征与地方特色的建筑格局和整体风貌,使这片老城具有了一种水乡古城特有的美感。没有现代都市里的通衢大道,没有拥挤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也没有人声鼎沸的闹市,有的只是柔和淡雅的景致和恬静悠然的气息。一幢幢老宅旧屋虽有着相似的色彩、外观造型和内部结构,但局部变化丰富多姿,既统一和谐,又个性鲜明。老屋之中又有众多深宅大院,它们虽精致考究、气派非凡,但又含蓄内敛,清幽深远。小街小巷在街区内纵横交错,看似简单平凡,但有曲有折、有宽有窄,曲直收放对比变化多端,恰到好处。河面上,小桥悠悠,流水涟漪,枕河民居的倒影时隐时现,河岸两侧,则有依依垂柳,成行栏石。河道、石桥、小巷和屋舍共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和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这样的景致并非如现时的许多仿古建筑那样堆砌于一朝之间,而已历经数百年之久。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已经倒流,一股凝重浓郁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
古城故人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先人留下的一处旧房,一棵老树,一口老井,都是记录着它的发展变迁历程的重要载体,都是过去的见证,都能演绎出一段历史的回忆。作为古城的一部分,平江历史街区自然是苏州千年历史的重要参与者,这里的老巷旧屋是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生息繁衍的场所,积藏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因而,它们并不只是作为冷漠呆板的有形建筑而存在的,还是一部生动具体、丰富详实的史书。一所老宅,不仅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折射着城市历史的演化和社会的变迁。比如,建于元初的卫道观,据传其中的东华堂曾是明朝首辅申时行年轻时发愤读书之处,源自中国本土的道教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由旅苏晋商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集资建造的全晋会馆以气势非凡、规格高档、各种功能齐备而在苏州的会馆建筑中首屈一指,它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了当时晋商的雄厚财力和重要的社会影响。位于卫道观前的礼耕堂潘宅,面积庞大(占地近万平方米),建筑精致,是苏州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世家大族的盛衰演变,而且还反映了清代乾嘉之际苏州工商业极度繁荣的景象。南石子街8号曾是清朝工部尚书及军机大臣潘祖荫的宅第,这里曾珍藏着海内青铜器三宝中的大盂鼎、大克鼎二宝,并发生过一幕藏宝、护宝和献宝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历史实剧。潘祖荫酷爱文物,尤精于青铜器的收藏。潘家视此二宝为生命,面对各种威胁利诱,百般护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51年,潘家主动将珍藏60多年、为防患日寇而深藏于潘宅大院第二进堂屋地下的两件国宝无偿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苏州是其苏福省的中心,太平军在平江历史街区内设立了多处重要机构,如钮家巷的潘世恩故居一时成为英王府,英王陈玉成在府内三次接待了来苏的忠王李秀成。咸丰十年(1860年)5月,忠王李秀成第三次抵苏,留住英王府中。11日至19日,太平天国后期的这两位重将曾在此相聚9日,共商天国大计。面对如此真实和亲切的历史场景,对先人的仰慕,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眷恋,以及自信与自尊之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流露而出。

历史上,许多名人曾与这片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区内至今依然保留下着多处名人故居,其中有钮家巷的潘世恩故居、南石子街的潘祖荫故居、悬桥巷的洪钧故居和顾颉刚故居、大新桥巷的郭绍虞故居,以及胡厢使巷的唐纳(马季良)故居等。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这些故居中还包括了3位状元的府第。祖居于这里的潘氏一族,在清朝一代,就有35人金榜题名,其中包括1名状元,2名探花。近代,另有多位名人也在这里的街巷中或任职、或治学、或创业、或寓居、或游历,留下了丰富的足迹,如李鸿章、刘铭传、杨荫榆、钱穆、叶圣陶、顾廷龙、吴逸梅,等等。
区内街巷的名称,也与历史有着不尽的渊源。平江路因宋代平江府而得名。仓街在南宋时名为东营街,这是因为附近设有军营,明清时附近又增设粮仓,遂改成现名。因为巷内住着一位胡姓的厢使(厢使为宋代官职),便有了这条名为胡厢使的巷子。大柳枝巷原名流真巷,后因巷内住有柳氏贞女而易名(后改名为大柳枝巷)。悬桥巷之所以会有此名,相传明代魏忠贤曾在巷内造过祠堂,为安全计,建造了悬桥。相传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出生在那条巷中,与项羽刎别后又葬在那里,所以这条小巷就得名为丽姬巷。区内的其他小巷,如楚春巷、肖家巷、钮家巷、大儒巷等,皆附有种种典故传说,引人暇想。
古风古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老城为人们提供着栖身之所,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意趣追求、思想情感深深刻印在了老城的一砖一石之中,老城因此而成了吴地文化的集萃之地。平江历史街区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控制保护建筑30余座。它们之中有民居、私家园林、道观、客商会馆等。其分布密度如此之高,不仅在整个苏州古城中绝无仅有,而且在国内也不多见。
这里,传统文化不仅是无形的,也不仅仅留存于个别建筑和少数名流大家那里,而是有形的、具体的,散布在整个建筑空间内,凝结在每块砖石上。许多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展示着外在的美,还因蕴含着多彩的文化内涵而散发着内在的美,引人浮想连翩。比如,小巷中有的老宅的墙门偏与邻家不齐,斜出一个角度,那是它的主人依据风水星相,为避邪求吉而作的;那座桥名字迹已经模糊难辨的古桥,与一位众口称道的孝子的感人事迹有着不解的渊源;巷边的河岸上竖着一截莲花头石柱,柱侧还刻着如来佛的法号,那是当年这里曾有人溺水身亡,其家人为超度亡灵而去佛寺中做过道场后做的;在街头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几字,这是为了禁压不祥,祓禳灾福,保佑一方平安。某家的墙角石都是圆角的,这是因为其主人信奉“得让人处且让人”的处世哲学。小巷就是这样穿行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
民居是区内建筑的主体,作为生活的第一空间,它们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最深的,受文化的浸润尤深,特别是那些富贵之家的深宅大院。它们大都呈现着江南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以封闭院落为单位,沿着纵轴线布置各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楼厅。较大规模的宅院常由几路(落)组成,各进同样呈纵向排列,分布着各种功能的院落。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各落之间,有备弄相连。这样的内部结构无疑是大家族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使建筑空间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但也明显地融入了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等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宗法礼制。在建筑的各部施以精美细腻的雕刻是这些老宅的共同特点,主要为宗教、伦理、民俗等内容,既有美学价值,又寄托着对祥和吉利的祈盼。至于厅堂中的匾额、楹联和门楼上的题刻,更是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融入了各自主人的精神旨趣和情感寄托,或写意或抒情,或回味或展望,或推己或论世,如“居德斯颐”、“秉经酌雅”、“三槐门荫”、“金粟徐风”、“敏则有功”、“翰苑流芳”、“松茂泉清”,等等。
小城沧桑
在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后,平江历史街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一切都变得苍老和破旧了,甚至有些衰败:墙壁斑驳、脱落,还生出了青苔;屋前的台阶已被磨去了棱角,有的还被檐水滴出了凹坑;院落的大门已不知去向,只是残剩的精雕细刻的门楼和两侧的墙门洞还表明这儿曾有过不凡的过去;巷口那口老井的井栏石外表已是坑坑洼洼,内侧则留着由井绳勒出的深深印痕。就连住在这里的居民,似乎更多的也是老年人。然而,漫步其间,人们感觉到的或许并不是沉重和压抑,而是平淡舒缓、亲切怡然的气息和浓浓的人情味,与现代都市喧嚣浮躁、纷扰繁杂的场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切,又与它独特的空间组合、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无疑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平江历史街区的基本格局和整体风貌的形成时期正是农业文明的鼎盛时代,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趣所转化而成的建筑语言,必然呈现着与现代工业社会别样的韵味:一切设计都以人为根本和中心,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密切联系为主线。其中,小而宜人的建筑尺度尤为重要。民居不论规模大小如何,都以面积有限、相对独立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建筑的层高非常有限,最高为二层,而且多见于内进的房屋,外沿建筑都为单层的平房,这样,街巷断面的高与宽大致构成一比一的比例,采光通风不受影响。街巷与河道的宽度也都有限。小巷大都3、4米宽,小弄则更窄,一般只有1米至1.5米的宽度,仅能容两人并行。河道的宽度大都在3、5米之间,最宽也不过7米。生活在这样小尺度的建筑空间里,人们自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邻里之间更为熟识,更加融洽,也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更能体验到浓浓人情。建筑材料和色彩,也同样如此。这里的老屋旧宅都是中国传统的梁架式结构,以砖石、木材为料,那正是自然的最直接的产物。屋顶和墙壁黑白分明,和谐自然,道路和其他空间以灰色为基调,那也是人们最为熟悉和最为接近的自然色彩。
这样的建筑语言,归根到底是老城所信托的传统社会和人们真实、自然和质朴(或者说更为原始和落后)的生存状况的真实体现。这样的城市,充满着人性,更多地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调。容身于其中,可以暂时抛开尘世的烦恼,享受平和、安静、恬澹和纯朴的情调,洗去疲惫,放松身心,产生返朴归真的美妙感觉。
在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对老城的发现和认同,与其说是在追求感观享受——对它的独特景致的欣赏,还不如讲更是在渲泻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对回归自然、发现自我的强烈呼唤。老城的最大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在于此。试想一下,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哪里还有象住在小巷中的人们那样,拥有这么多的闲暇和安然呢?邻里之间还有这么多的来来往往呢?至于端着饭碗,倚住自家的大门,和对门邻居谈笑聊天、甚至说上一阵悄悄话这幕令人无限回味的情景,也许早已成为梦中的过去了。
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古城和历史街区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保护,恢复保留其原生状态,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老城或古老街区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之后,一座城市仍能拥有一片可以代表自己传统和反映自己特色的古老街区,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幸事。保护好老城和历史街区,可以保存历史、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挖掘精神之源,而这正是其根本目标之所在。而除了这种普遍和永恒的价值外,对于特定城市来讲,这样做还能产生种种现实的作用,如城市形象的美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如今,在苏州古城的两侧,两座现代化的新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正展现着现代化的最新姿容。一片能够真正代表苏州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老城如能完好地、优雅地驻留于古城之中,那么,在“旧”与“新”对话呼应之际,古城的千年岁月,便得以生动而具体地体现,苏州这座城市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品位便会呼之欲出,苏州人的智慧、才能、胸怀、抱负也能在世人面前一展无遗。这样的一座城市,谁不认为是意趣高雅、魅力无限的?
一块美玉,迟早总会为人所识。岁月封尘、物换星移只能使它更添风采、更显珍贵。平江历史街区恰如这样一块美玉。现在,北自白塔东路,南至中张家巷,西起平江河及其西岸地带,东抵内城河和古城墙这样一片面积为42.94公顷的地段已被苏州市政府确定为古城传统风貌保护区,有关部门已计划通过保护与整治,将其历史原貌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愿这片老城能够得到悉心的保护,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风采,不仅为当代人提供追寻历史和传统的精神家园,还能传至子孙后代,永久地成为苏州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它是苏州2500年的历史留下的最后一份真实记录,是古城风貌和传统唯一的最后留守地。守住这一片老城,不仅是在为中华民族保存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在对世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倾注一份力量。(苏州冯坚)
(后记: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国务院确认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就历史文化价值和其影响而言,现在苏州所广为人知的是园林和水乡古镇,而更具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作为园林和古镇的母体的古城却在逐渐为人淡忘、忽略。斯诚为遗憾。
这样一片老城实在需要为国人乃至世人所了解、认同,也一定能为国人和世人所接受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