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开通手机短信提醒:水彩画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07:30
水彩画简史
来源: 2010-07-11
水彩画早期在中国的传播
1.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画馆
1843年上海开办商埠之后,从此外国教会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自由,他们为了扩大宗教宣传,办起各类学校和工艺场所,'土山湾画馆'就是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于19世纪中叶开办的,画馆是土山湾工艺场的一部分,工场制作圣像、雕塑等宗教工艺品,画馆则专门培训绘画人才,可以说是在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传播西洋画的场所。画馆由法籍教士传授擦笔炭画、水彩画、油画等,这个画馆存在了80年左右,据1907年画馆出版的《绘事浅说》、《铅笔习画帖》等教材来看,教学程序严格,课堂作业以临摹范本为主。土山湾画馆的建立带有一定的殖民主义文化性质,但对中国的西画教育起到了启蒙作用,是有所贡献的,徐悲鸿在《新艺术的回顾与瞻望》一文中,称土山湾画馆为'西洋艺术的摇篮','对中西文化沟通……曾有极珍贵的贡献'。土山湾画馆曾培育了中国最初的研究西洋绘画的人才,如著名画家徐泳青、周湘、丁悚、张充仁、杭穉英等,他们都是画馆的学生或与画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又开办自己的画室,其中很多人成为我国水彩画最早的开拓者。
2.几位早期传播水彩画的先驱
周湘(1871--1933)青年时期曾在土山湾画馆学习过,1898年去过日本和法国,回国后创办“上海油画馆”,是一个极小规模的绘画传习所,但培养学生众多。当时所画的水彩画是“中西合壁”,以中国画的方式为主导,不同于后来水彩画的特点。他曾出版过《水彩画二十四孝》图册,我国最早的西画家刘海粟、乌始光、丁悚、陈抱一等都曾在他的画馆里学习过。
徐泳青(1880--1953)在土山湾画馆学习期间,受教于刘德斋修士(刘德斋以水彩风景画著称),徐泳青的绘画吸收西洋绘画的经验,又与任伯年、吴昌硕交往甚密,因而对中国绘画和西洋水彩画都有较深的理解,是我国早期水彩画家中有较高成就的画家之一。曾与张聿光、周湘、丁悚等人组织'加西法画室',研究和推广水彩画,在上海享有一定盛誉,后又独立开设'水彩画馆'专门教授水彩画。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擅长油画、水彩画和雕塑,1887年到美国后又转赴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学习,为中国最早到西方学习绘画者,1905年从师美国著名画家威廉·梅里特·蔡斯和约翰·辛格·萨金特学画,1905年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深造,并以卖画及奖金所得支援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6年入美国绘画研究院,1930年起移居香港。1950年回到广州后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教授。他对早期中国水彩画的传播虽然影响不大,但在中国水彩画史上是杰出的第一位水彩画家。1980年出版《李铁夫画集》,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他用宣纸、水彩颜料画的《四川峨嵋》(1947年 57cm×38cm)等作品,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融入水彩画中。在他的另一些水彩画中,也可以看出早期受约翰·辛格·萨金特(J·S·Sargent)熏陶的潇洒明丽、激情奔放的特点。
李叔同(1880一1942)原名成蹊、文涛,后名弘一法师,这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我国当代美术的先驱,在《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有详细的记载。他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0年曾与常熟乌目山僧(宗仰)、德清、汤达迟以及上海的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组成'上海书画公会',并出版画报。1905年秋东渡日本,次年9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从师留法著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绘画,同时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并研究戏剧……他留日期间曾撰文《水彩画法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彩画理论著述。1910年回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1912年至1915年曾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采用过石膏像和人体写生,为国内一个创举。他的水彩画传世之作品《山茶花》(1905年作)是我国早期水彩画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富有浓郁的中国画韵味。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为弘一法师,晚年号晚晴老。
王济远(1893--1975)原籍安徽,中国现代美术界很少人知道,也很少提到这位对中国早期水彩画的传播有一定贡献的水彩画家。王济远1912年毕业于江苏高等师范学校,后靠勤奋自学而成为二三十年代有名的油画家、水彩画家,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和教务长,长达12年之久;1919年参加上海早期的西画社团'天马会';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1941年去美国,1973年返回台湾定居,深居简出;1975年病逝于美国。
王济远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30年代曾出版过《王济远画集》和《水彩画临本》,对当时的水彩画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康熙年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华,任清宫廷画师,他将西洋画画法融入中国画中,形成一种新的写实风格,在当时画坛影响很大。中国花鸟画家,汲取其精华,创立了新的画派,天津的刘奎龄在禽鸟与走兽方面的新的成就,就是借鉴西洋绘画(包括西洋水彩画)的结果。中国岭南派的创立与革新,均与此不无关系。这些借鉴都对西洋水彩画在中国广为流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末民初,我国国民教育受到西欧和东洋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的官办学堂中,采用了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在教科书中水彩画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水彩画家衡平编写了各类学校使用的水彩画教科书,对普及水彩画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衡平的引导和教育下,培养出一批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如吴承露、邓海帆、崔家声等。
民国时期(1912一1949)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
1.月份牌年画的兴起与画家
早在1843年,上海就成为五大商埠之一的开放城市,是接受西洋绘画最早的地方。在商贾云集、竞争宣传中产生了一种擦笔水彩画的'月份牌'绘画,早期月份牌画是中外商人聘请上海画家将中国传统农历年形式与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年画内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印成的彩色画片,其目的是为了促销商品,用以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极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商品的经销得以大步发展。月份牌绘画的出现,是称为'海派艺术'的一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过去有些画家有所轻视,因为是商业广告的性质,但它在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月份牌绘画的题材内容相当丰富,才子佳人、神仙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风俗人情、风景花卉无所不包,其中以新时代美女形象为主要题材,它占了月份牌总发行量的一半以上。正因为此周慕桥、郑曼陀、杭穉英以不同的特色和手法塑造美女形象,获得极大的成功,因之登上了不同时期月份牌画的盟主宝座,红火一时。之后,金雪尘、李慕白、金梅生等继承月份牌年画的延续,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解放后继续进行年画创作,因为表现新生活的年画的涌现,而且形式多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那种时代大美人的作品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继承者寥寥无几。
在月份牌绘画兴盛时期的诸多画家中受教干徐泳青学习水彩画的很多,徐泳青也擅长擦笔水彩,他的风景画作品也曾被印成月份牌画。他与郑曼陀合作(郑曼陀画仕女,徐泳青配景)创作了许多深受喜爱的擦笔水彩月份牌绘画并出版发行。1923年杭穉英创办'穉英画室',与金雪尘、李慕白等合作,创作了很多月份牌年画,行销全国各地并远及东南亚。这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初期形成的一个分支,它对水彩画的普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水彩画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在这个队伍中的代表画家有徐泳青、郑曼陀、周慕桥、杭穉英、谢之光、金雪尘、李慕白、金梅生、何逸梅等。
2.高等美术院校相继建立,水彩画专业人才辈出
1912年结束了近300年的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建立中华民国。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国民教育开始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尤其是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倡美育,重视美术教育,形成了新学浪潮,新型美术学校相继建立,出国留学学习西洋绘画的学生陆续回国,任教于美术院校和综合大学建筑系,这些学校形成了发展中国水彩艺术的强大基地。先后建立的学校有'上海国画美术院'(1911年冬由刘海粟、乌淑光、丁悚等人创建,蔡元培任主席校董),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它很早就开设了水彩画课,由王济远(1893--1975)担任水彩画教学工作。王济远是我国早期水彩画家中很有影响的画家,他连续执教达12年之久。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画家有倪贻德、乌叔养、陈秋草、潘思同等。
1918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成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于1925年改为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简称北平艺专),聘请留法归来的林风眠任校长兼西画系主任。此时担任水彩画教学的教授有吴法鼎、李毅士及捷克画家齐提尔等,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长于水彩画的学生,其中有李剑晨(后留学英国,专攻水彩画)、张剑鄂、李有行、华宜玉等。
1922年9月由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创建的私立苏州美专成立,教师黄觉寺、胡粹中、孙文林均长干水彩,毕业生中有李泳森、钱延康等,后来都成为著名水彩画家。
1927年秋,国立中央大学建立艺术系,由留法归来的徐悲鸿主持工作,在此校任教的有潘玉良、吕斯百、吴作人、李毅士、李瑞年、艾中信等,他们绝大部分是留学英、法、比利时等国的留学生,陆续培养了一批很具实力的水彩画家,如萧淑芳、宗其香、吴承砚、戴泽、袁振藻、崔豫章等。
1928年8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立,林风眠任院长,前后培养了倪贻德、王肇民、樊明体、吴冠中(后留学法国)、杨云龙、乌密风等著名水彩画家。当时除了美术院校以外,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工业院校的建筑系以及师范院校的美术系,也培养出一批水彩画专业人才。在这些院校任教的有辅仁大学的关广志,中央大学的杨廷宝、李剑晨教授等。
民国初期由于教育制度的革新,在新学堂实施美术教育,使水彩画更大范围地得以普及,加上一批有为的水彩画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了新人,其中有一批热心致力于水彩画的传播,另有一批有远见卓识之士,出国深造,归国后创建西洋绘画的学校,在上海美专、杭州美专、北平国立艺专、南京中大艺术系、天津美术馆等,均培养出了不少水彩画家,成为我国水彩艺术队伍的第二批人才。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20多年当中,我国各地纷纷成立画会,其中也有水彩画会,开展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我国的水彩艺术走向了第一个繁荣阶段。1923年倪贻德出版了《水彩画概论》,1935年俞寄凡出版了《水彩画纲要》,1937年倪贻德又出版了《水彩画之新研究》,1938年周继善出版了《水彩画的实际研究》等,这都说明这个时期水彩艺术已在中国大地建立了坚实的根基,在水彩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上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画作集中表现在40年代我国老一辈的水彩画家留给后世的优秀作品,如关广志的《玉泉山》、张眉孙的《苏州拙政园》、倪贻德的《西泠积雪》等。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战火连年,民不聊生,学校遭到破坏,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水彩艺术事业,不得不转向低谷,虽然有些画家仍坚持以简便工具进行水彩画创作,积极地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如李剑晨的《元宵节打鬼子》,余钟志的《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等,以及随军美术工作者也用水彩、水墨反映战地生活,但与版画的发展相差甚远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彩画的第一次大检阅--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了三年的经济建设,文化艺术方面随着形势的好转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继第一届全国美展之后,1954年8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首都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彩、速写画展览(展于故宫博物院东六宫承乾宫),展览会共展出水彩、速写画240余件,其中水彩画超过全部展件的半数,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创作和水彩画家队伍的第一次检阅,整个展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赞誉。作品的题材比较广泛,基本反映了解放后新中国的新的气象。有的描绘了几年来祖国经济建设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劳动人民在建设中的高度热情;有的描绘了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情景;有的描绘幸福的青少年一代;有的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充满诗意的风光。这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给予广大群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和美的享受。
这次全国性的水彩画创作的汇展,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留有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多。歌颂祖国建设的作品有王之江的《建设中的钢厂》、邵宇的《成渝线上》、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阳太阳的《武昌造船厂工地》、李斛的《长江大桥钻探工程》、松石的《条条大街在建设中》、杨之光的《汉水大桥工程》、秦咸的《出钢》、郑震的《挖泥船》、梁玉龙的《机务工人》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写生的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祖国建设的新的成就,歌颂建设中欣欣向荣的生活。此外有许多作品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张眉孙的《三潭印月》、赵琦的《西湖残雪》、关广志的《三里河清真寺》、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吴冠中的《北京钟楼》、古元的《京郊风景》、仝文彬的《青岛海水浴场》、曾善庆的《玉泉山远眺》,再如描绘美好生活的有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萧淑芳的《少先队员》、《丁香花》、崔豫章的《运粮》、列阳的《姑娘追》、郁风的《闽南田园小景》等。这次展览的规模虽然不算太大,但作品的内容比较丰富,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新面貌。展览后从中选出了54幅优秀作品出版了《全国水彩、速写选集》(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选集中水彩部分有王之江的《建设中的钢厂》、《鳜鱼》、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古元的《京郊风景》、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秦咸的《出钢》、邵宇的《成渝线上》和《上海人民广场》、赵琦的《西湖残雪》、《牧群》、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萧淑芳的《少先队员》、《丁香花》、杨之光的《苗族学习模范蒙风姣》、列阳的《姑娘追》、关广志的《三里河清真寺》、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林风眠的《静物》、钱延康的《静物》、王双成的《蔬菜》、柴庆祥的《上海人民公园的冬天》等。这次展览不仅可以看出当时水彩艺术的成就,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水彩画画家队伍的阵容,从此开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力量,迈向世界水彩画坛。
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览会之后的第二年(1955年3月)举行了第二届全国美展,距1949年8月第一届全国美展五年多的时间,美术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进步。这个展览首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反映了建设事业和工农兵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劳动的热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他们幸福的生活。画家们有的描绘了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少年儿童和青年在祖国的关心下茁壮成长,画家们也描绘了祖国伟大壮丽的山河和建设新貌,同时部分作者描绘了广大群众喜爱的鲜艳美丽的花卉。全国美术工作者所努力创作的成就,鼓舞了人民,是令人兴奋的。这个展览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以及观众之多是空前的。水彩画作为一个单项专题展出更是令人注目,它不仅从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又补充了一部分新作,军旅画家吕思谊的《对空射击演习》、《'右满舵'舵手》反映人民海军部队生活的生动画面,还有何孔德的《扑火》、古元的《菜园》、侯一民的《黄村庙会》等,以及从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中选出的《重修大同江桥》、《成渝线上》、《丁香花》、《苏州河的早晨》、《武昌造船厂的建设》、《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蔬菜》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作品。展览结束后,出版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油画、水彩、素描选集》,其中水彩画作品占近三分之一。在《开国大典》、《地道战》、《强夺沪定桥》、《佛子岭水库》、《春到西藏》、《通向乌鲁木齐》等大型油画创作之后,水彩画同样显示出它的题材、技法的优势,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展览之后出版画集,把水彩画列为三大画种(油画、水彩、素描)之一的举措是令人振奋的,它不仅介绍了优秀水彩画作品(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阳太阳的《武昌造船厂的建设》、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邵宇的《成渝线上》、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崔家声的《长白山的运材道》、萧淑芳的《丁香花》等),同时更有意义的是对五六十年代我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10年当中,高等美术院校的水彩画教学与创作的繁荣,可以说与此两大展览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队伍中优秀水彩画家多出于这个年代,他们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有较好的素养,良好的社会风尚熏陶了这一代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事业上追求上进,他们懂得朝向远大目标迈进,执著地为中国的水彩艺术事业不懈地进取。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我国水彩画的著作出版初具规模由于全国美协的导向正确,中国水彩艺术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展览、学术交流甚多,优秀作品也相继问世,在这个时期出版工作也相当活跃,更加推动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十年繁荣'的局面。
1960年至1961年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全国水彩画巡回展览',在乌鲁木齐、西安、呼和浩特、长春、沈阳、天津、济南、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福州、武汉等地展出,并于1962年由《美术》杂志主持,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召开了水彩画座谈会,与会者有张充仁、李剑晨、林风眠、吴冠中、李泳森、古元、力群、潘思同、张眉孙、郁风、沈柔坚、萧淑芳、宗其香、朱膺、哈定、樊明体、纪经中等,《美术》刊登了《谈水彩画》一文,发表了座谈会的全部内容,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继50年代末潘思同编写的《怎样画水彩画》出版之后,1956年李剑晨著的《水彩画技法》出版,1958年雷雨编著的《水彩画技法研究》出版,这三本技法理论的著作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无形中成了高等美术院校爱好水彩画的学生的业余教材。潘思同撰写的《怎样画水彩画》1960年再版,共发行了55000册,虽然是32开小本工农兵业余美术教材丛书之一,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水彩画的特点与画法,普及甚广,很受欢迎。李剑晨的《水彩画技法》是他总结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他在英国学习水彩画诸法的实例。详尽地阐述了水彩画三要素和各种方法技巧,印书20万册并受到广泛的欢迎。雷雨的《水彩画技法研究》,是一本技法指导的专著,文字洗练,插图生动,并用了克里马申的《印度妇女》、弗林特的《小唱诗班》和他自己的作品《对虾》作为范例,在60年代困难时期能出版这样附有印刷较好的彩图的著作是很难得的,印书18000册,当时也是很有影响的著作。这三本水彩画理论著作,在五六十年代成为指导中国水彩画学习的宝贵资料。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版的水彩画书籍还有李剑晨编著的《英国水彩画》,唐德鉴编著的《现代英国水彩画选》。这些著作对帮助读者了解英国名家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了《阳太阳画辑》、《水彩画选集》和《水彩画新辑》,分期发表了一大批中国水彩画家的优秀作品,如关广志的《玉泉山》、张眉孙的《天平山风景》、李剑晨的《晨一一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张充仁的《上海城隍庙》、潘思同的《卸货》、哈定的《上海城隍庙九曲桥》、吴冠中的《鉴湖》、《插秧》以及萧淑芳的花卉、雷雨的静物等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水平,成为当时水彩画的典范。
1957年全国青年水彩画家作品联展
继1955年3月第二届全国美展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全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发出通知于1957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这次展览共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插图、水彩、素描速写共11个画种,水彩画单独陈列一馆,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青年水彩画家的一次联展,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未来中国水彩艺术的宏伟构想,尤其今日。当年曾以青年水彩画家身份参加这次联展的作者,现在已是两鬓斑白、年逾花甲的老画家了,其中有不少画家已成为今日中国水彩艺术中有影响的画家,三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忆当年,更加显示出当年组织者们的远见卓识。在这批50年代的青年水彩画家当中,上海的雷雨、哈定、李沙、哈琼文、张英洪、杨义辉、柴庆祥,北京的崔家声、袁运甫、华宜玉、程果、詹建俊,天津的李锟祥、王双成、齐宝善,辽宁的杭鸣时、林龙华、许荣初,江苏的崔豫章,陕西的梁文亮,四川的杜泳樵,贵州的田字高,广东的马次航,内蒙的金高,河南的邱光正,甘肃的于然,安徽的柳新生,山东的张鹤云,云南的文惠以及解放军的温勇雄、尤有中、彭彬等在这次展览中都有高水平的作品参加。
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共展出11个画种936件作品(其中包括业余作者的作品30余件),水彩画共展出108件作品,占全部展出作品的九分之一。数字上虽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但从被展出的108件作品中,可以充分地看到这个轻盈明快的画种,从不同角度以多种的技法反映了万紫千红的新生活。50年代的水彩画,一般画幅较小,但它没有局限于题材的广泛,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描绘了祖国的生产建设和壮丽山河,歌颂了祖国前进中的新生事物,还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的静物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雨花台烈士陵园》、《新开垦的土地》、《金色的麦田》、《把红旗插上江山岛》、《铁路修到厦门》、《苗族的女县长》、《先进生产者表演》、《张家口古老的建筑》、《省农业展览会前》、《在小兴安岭里》、《上海大喜事》、《会演》等以及李锟祥、杭鸣时的人像和马次航等的花卉蔬果静物,都给观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水彩画这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画种,在建国后的头10年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全国美协全面领导下,几次全国性美展中水彩画都占有很大比重,这不能不说是组织者的远见卓识,使中国水彩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开始走向世界。在这10年当中,老一辈水彩画家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古元、吴冠中、王之江、萧淑芳、工肇民、宗其香、李斛、戴泽、赵琦、吕品、朱金楼等苦心培育一代新秀,青出于蓝的成果十分显著。这些后起之秀活跃于中国水彩画坛上,开创了新的局面。
因为水彩画与传统的水墨画、没骨画有着密切的相近之缘,所以中国水彩画带有东方文明古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格,开始为世人所瞩目,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条件,在全国美协和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开始组织优秀水彩画作品赴各国展出,一批有为的青年画家在老一辈画家、教授的带领下,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的许许多多的新作在国内外展览中受到好评。
60年代初期,上海美协举办了'上海水彩画展',沈绍伦、樊明体、张英洪、杨义辉、陈希旦等都是活跃的新秀;天津美协组织了'七人水彩画展',王之江、李锟祥、王双成、齐宝善等是天津水彩界的主力;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展览展出,各地都有比较优秀的作品问世。纵观建国后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我国水彩艺术发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奋发有为的景象,全国水彩画家队伍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力量,各地水彩画会的成立刚刚露出茁壮的苗头,从中看出了希望。
西方300年与中国60年的对照--英国水彩画300年作品展来华展出
1963年4月,英国水彩画300年作品展来华展出,首先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之一,使中国这个一向只是提倡向苏联学习的局面有所突破,引进西欧艺术的重大举措,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美术界的反响更大,水彩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以及千千万万的美术爱好者们把这次详尽介绍英国水彩画300年发展史和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的展览,当成学习西方优秀绘画艺术的课堂,不厌其烦地去感悟艺术的真谛,没有统计的资料,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展览共展出作品150件,基本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英国水彩画发展的300年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17世纪英国早期的水彩画作品(在英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彩画)是以钢笔线描勾画的形体辅以1~2种淡彩(淡蓝、淡褐)的形式,逐步经过军事地形图阶段而发展到18世纪以保罗·桑德比(Pau1 Sandby 1730--1809)为代表的水彩加粉的水彩风景画,使英国水彩在这位被誉为'水彩之父'的桑德比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画展中介绍了约翰·瓦利(John varley1778--1842)、约翰·罗怕特·科仁斯(John Robert Cozens l752--1799)、汤姆斯·格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 l776--1837)、彼得·德·文特(Peter De Wint l784--1849)、约瑟夫·马洛德·威廉·泰纳(Joseph Mallordwilliam Turner l775--1851)、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Richard Parkes Bonington 180l--1828)、威廉·亨利·亨特(William Herry Hunt l790--1854)、约翰·弗雷德里克·路易斯(John FrederickLewis)、阿瑟·麦尔维尔(Arthur Meluille 1855--1904)、威尔逊·斯蒂尔(Pnilip Wilson Steer l860--1942)、威廉·卢梭·弗林特(William Russell Flint 1880--1969)等著名画家的作品。
几经沿革的英国水彩画,由钢笔淡彩(1~3种极淡调不同的蓝、紫、褐灰色)变为以灰色打底然后着色,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注意到追求自然光色而大胆尝试,探索出可以与油画相媲美的色彩效果,经过了百多年陆续的发展而形成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号称繁荣时期的英国水彩画,在世界画坛上获得了极高的盛誉。我们看到了小科仁斯以极少量颜色赋予美丽大方的色调而描绘的意大利风光;我们也看到了仅仅活了27年的布宁敦短暂一生争取改变古老画法,以炽热明亮的阳光与寒冷暗淡的阴影强烈对比的效果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威廉·泰纳对光的追求和光亮朦胧的印象使你永远难以忘怀。我们从这300年的水彩画几经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批批的大师们,一生不懈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的献身精神。
凡是参观这个展览的群众无一不被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光色和动人的情节所感动,凡是参观这个画展的画家特别是水彩画家和水彩画爱好者们,无一不在思考英国水彩画300年的历史与我们仅仅60年的历史,对比之下有所深思,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有着向上求索的精神,他们要在这具有典范性的水彩画名作前学有所获。
保罗·桑德比
早年从事军事制图工作,用单色表现地形地势,后来在研制颜料和绘制技法方面,做了大量的试验,把水彩艺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是最早给风景画题材以生命的画家,他改变了由一两种单色作画,追求对空气、阳光的表现,在同辈人中是走在前列的突出人物,成为英国水彩画的先驱,被誉为'英国水彩画之父'。
桑德比在当时是绘画技术的权威,并以教学为主,在绘画上更是孜孜以求,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乡村风景,并有人物活动于幽美环境之中,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牧歌式的情调,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实的光色效果,虽然在他的画面上还保留着英国早期水彩的痕迹,但在表现树木、天空赋予时间特点的光色变化上,前无古人。来我国展出的作品有:《林区风景》、《橡树下小憩》和《河滩的树》(钢笔画加水彩、水粉)。
格尔丁与泰纳
在英国水彩画历史上,格尔丁和泰纳是最有影响的画家,格尔丁和泰纳同是门罗门下学画的青年。格尔丁在其同辈人中,才华出众,艺术创见惊人,善于在自然景色中寻求诗意,对景色空间距离的处理有非凡的才能。泰纳是格尔丁的同龄画家,14岁进皇家美术学院学习,23岁时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油画和水彩画,就充分展示了其奇特的绘画天才。两个有才华的画家,青年时期就为英国水彩画作出巨大的贡献。格尔丁27岁时夭折,泰纳沿着格尔丁的启示走向辉煌。受格尔丁影响的画家还有彼得·德·文特、布宁敦等。
格尔丁来中国展出的作品是《德文郡埃克塞河上的虹》、《约克城看乌斯河》和《北威尔斯多尔格勒附近的瀑布》等。
泰纳27岁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一生艰苦探索表现光和自然,《温莎滩上的日出》和《派特任兹公园的写生》非常典型地表明了他在世界艺术发展先驱中的预见,画中'表现的是流动时刻的景象,表现了仅属一天中顷刻即逝光影弥漫的效果。画中有大气和沐浴在空气里的景物,在抖动的笔触下,在薄雾般屏幕的笼罩中,物体的形消失了,但给人的联想是用瞥见的微弱闪光去推想其余。这是从景物印象的要素中抽出来的精笔'(引自英国汉密顿·伍德著《英国水彩画家》)。
泰纳60岁以后的作品更显示出了独特的风格,物象结构融于光色之中,如创作于瑞士的《紫里吉山》和《云与温莎》(1982年曾在中国展出),前者是描写琉森湖景色的系列作品之一,他为了研究光色变幻的里吉山脉,画过红里吉、蓝里吉、阴暗里吉等等,这些作品成为后来印象主义的先驱。泰纳来中国展出的作品有《意大利米纳湖》、《廷尼湖风景》、《莫赛尔河上的桥》、《达得利堡和河上的货船》等,这些光色烁动、明亮而又朦胧的名作,不仅在中国画家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水彩画典范,而且这些作品不只属于英国,早已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照人的明珠。
彼得·德·文特
彼得·德·文特是我国水彩画界比较熟悉的英国著名水彩画家,1963年他的作品有《雨后的阳光》、《公园通道》和《乡间红色的砂砾路》等,在来华展出的《乡间红色的砂砾路》在150件作品中独树一帜,以他独具的沉稳凝重的红褐调把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景物描绘得坚实有力,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他喜用多次重叠方法画出深厚而鲜明的色调。他的一生志在描绘祖国大好山河,并为培养青年学习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经常聚会在门罗医生家中切磋水彩艺术的青年之一,后来成为英国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并被誉为是现代水彩画的奠基人。
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
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是英国水彩画19世纪繁荣时期的一位年轻有为的画家。他仅仅活了27个年头,在自己的祖国总共展出过9幅作品,但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英、法两国一流艺术家的行列中取得了光荣的一席。
布宁敦自幼受其父的教导学习绘画,后全家迁往法国加米谋生。在加米布宁敦从师弗朗瑟·路易·汤姆斯·弗朗萨学习水彩画,15岁时移居巴黎,卢浮宫便成了布宁敦的学习殿堂,在此结识了德拉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画家),1820年至1822年在美术学院学习,1822年首次参加'沙龙'画展,1824年获'沙龙'画展金质奖章。
布宁敦的水彩画轻盈漫笔优美洗练,淡彩与凝重色彩交插使用,使一个不大的画面呈现出山河壮阔的景象,代表作《崖下》一画,画于1828年,所画之地是靠近策姆里其斯镇一个沿海崖下,这里历来是潮汐灾害著称之地。布宁敦这幅作品画幅不大,但充分发挥了水彩画能够迅速抓住瞬息即变的生动形象的能力,洗练简洁,微妙动人。遗憾的是他作完这幅画后不久死于过于劳累所致的肺病,年仅27岁。这位才华横溢的优秀青年画家不仅给青年画家深深的启迪,所有水彩画家都佩服他的艺术成就,和中国宋代早逝的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样,为自己祖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约翰·弗雷德里克·路易斯
路易斯早年画油画和版画,后来改画水彩,一生两大转折。19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之旅,以表现西班牙的生活和历史为题材的优美画面,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有'西班牙路易斯'之美称。到40年代他旅游东方,重点描绘阿拉伯民俗生活,以精细的手法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异国风情,达到新的境界,此期转以人物画为主。
路易斯亦是才华出众,善用宝石般的琳琅满目的色彩表达光的魅力,1827年他成为英国老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由于他声誉达到高峰,51岁时被推为会长。他的代表作《哈里姆生活》随展来华展出,受到很高的评价。
麦尔维尔
麦尔维尔是苏格兰皇家美术院院士,皇家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他的水彩画作品色彩富丽、光影动人、构图新颖,受印象主义影响较多,开创了水彩艺术的新风格,同时在水彩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是英国近代比较优秀的水彩艺术家之一。
他的《东方海港》随英国水彩画300年展来京展出,给中国画界留下独特的极好印象,大面积的蓝海衬托着港口岸上的景象,建筑物林立,人物活动其中,表现手法是以色块组合,使视觉形象充分表现了港口喧嚣的印象。
麦尔维尔在水的运用上控制自如,技巧精到,果断用笔用色重叠有致,概括中含蓄丰富。湿画涨水,连续着色,大面积渲染中谨慎不乱,形成海水光影生动自然。在用色上色度较纯,以色彩对比造成光影动人的场面,是英国画坛上具有独创风格的伟大画家。他在水彩表现方法上的发展,对后来欧洲印象主义的形成,有着许多启示,所以英国水彩画史中把他划入印象派早期画家。
展览会上除以上几位极有影响的重要画家的作品外,还展出了19世纪风靡一时的风俗画,其细腻的手法和丰富的色彩使所有表现的人物、场景和情节,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如迈尔斯·伯基特·福斯特(Myles Birket Foster 1825--1899)的《坐在耙上捡柴的孩子》、米莱(Millais 1829--1896)的《洛伦佐和伊萨贝拉》和《巴格达的拉希德的黄金时代》等作品,无论是在构图、色彩、光线与质感上都是上乘之作,他们惯用透明水彩与不透明水彩并用的画法,将不透明水彩厚重的特点隐于透明效果之中,更显示了透明色彩的魅力。每幅画的场景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富有层次的光线的描写,完整地衬托了主题人物,使观者深刻感受到画家讲述的生活的内涵。这些写实技巧精湛的完美作品,使大多观众流连忘返。展览会还展出了早期印象主义画家斯蒂尔的《切尔西河段》、亨利·唐克斯的《农场清晨》等,以及威廉·里奇的《采石场》和英国印象主义领袖之--的哈特里克的《削棒男孩》等。
英国300年的水彩艺术从形成到繁荣直至引起世人注目的成就,的确令人折服。300年当中他们一步一步沿革和追求,先是走出了古老的形式,然后一步一步地迈向新的光色的瞬息印象的和高度写实的种种追求,每个画家都为英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贡献毕生的力量,都为自己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一切在仅仅150幅名作中反映出来,中国水彩画家们思考的是在这300年与60年的对比,中国水彩艺术刚刚走过了60个春秋,虽然由于老一辈画家的努力,也出现了一批名家名作,但这与世界荣冠'水彩画王国'相比,还是相距甚远,我们还没有像泰纳那样的风景画家,还没有像弗林特那样的人物画家,也还没有像路易斯·米莱那样的风俗画家,在当时参观的画家们,都表示要突破单一向苏联学习的框框,借鉴世界各国有成就的优良传统艺术,相信几十年过后我们会以崭新的姿态把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水彩艺术推向世界艺术之林。
50年代苏联画家对中国水彩艺术的影响
20世纪中期正是中国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政治形势的决定,造成在艺术方面单一向苏联学习的局面。对中国水彩画发展影响较大的当属俄罗斯时代的列宾(注一)【列宾(1844--1930)俄罗斯优秀的油画家之一。《伏尔加河纤夫》(油画)是他第一件成名之作,此外还有《意外归来》、《伊凡雷帝杀子》和《查波罗代人写信给苏丹王》等油画名作。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留世名作有《穆索尔斯基》、《托尔斯泰》等,同时他还画了许多有关高尔基的速写(炭笔淡彩)和人物水彩肖像。在50年代学习苏联油画,列宾是代表人物,同时他的水彩画印刷品流传到中国,受到美术爱好者的欢迎。】苏里科夫、谢洛夫(注二)【谢洛夫(1861--1911)谢洛夫是俄国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少女与桃子》、《高尔基》等油画。水彩画《鲁柯姆斯卡娅像》、《普希金》等,尤以《鲁柯姆斯卡娅像》显示了作者炉火纯青的水彩画造诣,把人物表现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以及弗鲁贝尔等油画家的水彩画,苏联建国后的画家格拉西莫夫、冈察洛夫斯基、德涅卡、茹可夫、列别捷娃、皮缅诺夫、萧甫古宁柯以及克里马申等画家的水彩画相继传入中国,对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画家多是油画家兼画水彩画,他们是苏联早期水彩画的代表人物。施玛尼诺夫、杜宾斯基、普洛洛柯夫等水彩画插图、水墨画插图和宣传画在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青年学子所喜爱的读物,对青年水彩画家来讲,从中也曾吸收了不少营养。
苏联从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重视水彩画的发展。自1956年首届全苏水彩画展以后,全苏美协对水彩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筹建全苏水彩画创作委员会,多次组织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展览和交流,使苏联水彩画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题材与技巧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在一切借鉴苏联的年代,苏联水彩画成了中国热爱水彩艺术的学子们惟一的样板。这种局面的缺点是耳目闭塞,妨碍画家们对西欧和日本的水彩画家的经验的借鉴,但从另一方面看,苏联在绘画艺术上讲究造型严谨和色彩真实的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水彩艺术的成长。俄罗斯绘画的经典之作成为中国绘画的楷模,使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水彩画家练就一手写实的本领。同时他们强调深入生活,直接影响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在现实主义的指引下,极力倡导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以至使水彩画更贴近人民生活,所以有了反映工农兵的口号。苏联当时很有成就的水彩肖像画家、抒情并重视历史意义的风景画家、宣传画家以及插图画家的优秀水彩画作品都给当时的中国水彩画界起到了示范作用。当时苏联出版的画册大量倾销中国,在介绍这些水彩画成就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油画和水彩画的教材,再加上一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他们学到的水彩画知识与本领更直接地影响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现将对中国水彩画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苏联画家介绍如下:
A·格拉西莫夫(1881--1963)
A·格拉西莫夫是苏联人民画家,曾任苏联美术学院院长,苏联美术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曾获列宁勋章,苏联劳动勋章,多次获斯大林奖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俄罗斯画家。他不仅是优秀的肖像画家,而且还是优秀的风景画家和静物画家。他1915年毕业于绘画、雕塑、建筑学校(1910年在肖像风格班毕业后又考入建筑系),获得画家与建筑师的称号。以出色的水彩画《克留钦斯基在油画学校演说》作为毕业创作,成为一名出色的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伟大画家。他学习期间的老师是阿尔希波夫、柯罗文、谢洛夫、卡萨特金等。他一直用油画、水彩、水粉从事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的创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油画家、水彩画家。
A·格拉西莫夫1915年至1918年被沙皇军队应征入伍。1918年至1925年他在林秋林城参加革命节日的市区装饰工作,并在地方戏院任美术设计师。自1925年起在莫斯科工作。他是革命俄罗斯协会的会员,积极活动家之一。十月革命后,他以新的崇高的思想内容
描绘祖国建设中的先进人物和革命领袖,相继创作了《列宁在讲坛上》、《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在克里姆林宫》等不朽之作。1938年至1939年他创作了出色的水彩画《斯大林肖像》(藏于莫斯科高尔基纪念馆),充分显示了这位伟大的肖像画家在水彩画肖像方面的杰出成就。
A·格拉西莫夫在创作油画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水彩画作品,载于《苏联造型艺术40年》画选中的《巴黎司法陈列馆》画于1934年。他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和厚重深沉的色彩描绘古老陈列馆的外景,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高度洗练而飞速的行笔生动地表现了复杂古老的建筑和喧嚣街道的气氛,不仅是色彩凝重大度,而且笔简意赅,真不愧为出自大家之手的名作。
A·格拉西莫夫的油画作品曾多次来华展出,在美术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水彩画作品多是从印刷品上看到,虽未见庐山真面目,但印刷品已足以说明其画作高度令人折服。
茹可夫
茹可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苏联著名画家之一。五六十年代,他的绘画作品在我国曾有过大量的介绍,1957年茹可夫曾来我国访问,他不仅在中国画了许多速写和水彩画,而且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提供了一批优秀作品,出版了《茹可夫画集》,这是我国首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他的作品,在美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茹可夫1908年出生于莫斯科,192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萨拉托夫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他是苏联著名的版画家,也是优秀的水彩画家,他30岁时创作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忆录》画集,卫国战争时期在前线画了大量的战地速写和宣传画,多方面反映了苏联战士的生活,因而被授予斯大林奖金。
茹可夫不但创作革命伟人的作品,同时对儿童生活题材有着深厚的感情,创作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优秀的水彩画,如《不要动我的小狗》、《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别墅里》以及《辽里雅》、《阿林卡》、《喀秋莎》等儿童肖像。他在描绘儿童形象方面,以其敏锐的体察儿童心理世界的能力和洗练的水彩方法,画出了极为生动可爱的形象。他用色很少,笔法洗练,有些作品以大色块之间的对比,画出清新典雅的效果,有的作品则是在速写线条的基础上,加以淡彩渲染,充满了孩子的稚气,十分富有诗情画意,茹可夫的《为什么学习》、《受了委屈》、《客人来了》、《秘密话》等儿童速写,生动地反映了儿童动态和心理活动,可以说其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令人折服的境界。他所画的水彩人物,很少反复重叠用色,许多地方都是一遍颜色,一气呵成。他不强调光的多变,但他捕捉住光影对比的关键,以简练的色彩语言表达之,所以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茹可夫曾为波列伏依的中篇小说《真正的人》绘制插图,他不仅以丰富的战地素材创造性地塑造了苏联英雄人物之形象,而且其中以水彩工具所画的白衣战士等,都是优秀的水彩画作。在茹可夫的大量人物肖像画中,不少水彩画肖像,其中包括《恩格斯画像》、《列宁画像》、《画家的母亲》、《先进工作者》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出作者在水彩肖像画方面的独特的才华。他所画的水彩肖像,不是传统水彩肖像,也不是现代新潮流派的光怪陆离,而是轻盈淡彩、形神兼备,主体上的色彩为性格的刻画而服务,环境的色彩为衬托主题而从属,既有写实的功力,又有独特的水彩画的技巧,以娴熟的笔法加以优美的淡彩,所画出的人物栩栩如生,意趣感人。
茹可夫在中国旅行期间和在各国旅行写生中,所画的《京剧》、《新奥尼亚广场》(佛罗伦萨)、《布拉格》等,都是耐人寻味的水彩画,在中国曾有不少的介绍。
克里马申
克里马申是苏联著名的水彩画家,原《星火》杂志美术主编。他的水彩画和插图作品发表于杂志上,50年代流传到中国,一时成为水彩画爱好者们很欢迎的作者。他的水彩画风格潇洒,重笔意,不太重色彩,多局部渲染加以表现力较强的细小笔触点画勾染,给人以轻快感觉。1953年北京十大建筑的筹建中,建造苏联展览馆(现已改名为北京展览馆)时,他以美术设计的身份曾来中国,在北京和其他地方画了许多水彩画,其中如《宋庆龄》、《北京图书馆》、《西湖游船》、《铜狮》等,很受群众喜爱。他访问过印度,画印度古堡、妇女、歌舞表演,充分发挥水彩速写的特长,借助速写与素描的功力,敷以简洁古朴的色彩,使人观后,有古老文化的感觉。
克里马申水彩画,有许多作品采用有色纸,以浅棕黄色纸画人物肖像,由于纸的色调与人物的色调谐调统一,在色彩效果上呈现出简中有繁、淡而古朴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歌伎演唱》是《印度之旅画选》中的一幅,是以棕调水彩所画的,纸选用的是有色纸,方法是淡彩,水墨渲染,比较典型地代表其作画的风格。
克里马申的水彩画曾一度在中国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和学生们当中备受欢迎,是有缘由的。一是中国的广大群众对水彩画表现力的广泛性倍感兴趣,同时在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水彩艺术介绍得较少,因而克里马申的水彩画曾一度引起重视;二是克里马申所画的水彩画除肖像画外多属插图绘画,带有比较广泛的群众性,他画的《契克夫像》、《印度女人》、《中国的舞蹈演员》等,都是很受欢迎的。
萧甫古宁柯(1884--?)
阿历克塞·阿历克塞叶维奇·萧甫古宁柯是著名的乌克兰水彩画家。1884年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城,1901年就学于敖得萨艺术专科学校,然后进彼得堡美术学院,1917年毕业。
萧甫古宁柯是一位天才的肖像画家,他以写实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名人肖像,其中有诗人戴奇纳、著名演员丽特维宁柯·沃利盖摩特、著名雕刻家柯甫列夫以及优秀的炼钢工人、游击队员等。这些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各类优秀人物的不同形象,在萧甫古宁柯笔下,被其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和和谐的色彩,塑造出各具特性而富有内在精神的肖像。萧甫古宁柯的独到之处是以水彩工具塑造人物形象,犹如雕刻家在大理石上的雕琢,笔法洗练有致,色彩的造型坚实有力,他对每个人物的刻画,特别是在面部神态和手的动作上,因人而异,绝无雷同,使每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在心灵的表达臻于完美,不愧为水彩肖像大师。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是描绘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人们,他用他的画笔来歌颂各类英雄人物的美德。
80年代--水彩画坛的春天--中国水彩艺术的嬗变
正当水彩画在我国继续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不幸的人为灾难降临了,十年动乱,一切皆毁,'四人帮'猖撅之时也就是文化艺术倍遭践踏之时,批判之风遍及祖国大地,没有一项文化艺术不被冠以封、资、修的罪名,当然一向被誉为抒情诗、轻音乐的水彩艺术也是难逃厄运。水彩画在这人性反常,一切混乱的年代里,曾一度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水彩宣传画、语录画、领袖像和大批判专栏等一批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而经过17年艰苦努力逐步繁荣起来的中国水彩艺术,濒于灭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开始了拨乱反正。被一群政治流氓及其爪牙践踏了的艺术园地,开始了变更。随着各方面的好转,水彩艺术这朵被摧残殆尽的花朵,好似春天重新到来,又获得了新生。这是值得庆幸的大事,这是应该写入中国水彩画史的重要一章。
1.1980年春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
70年代将要结束的日子里,北京著名画家刘迅、梁栋、张克让等创意筹划'文革'后的第一个水彩画联展,得到京、津、沪三市水彩画家的响应和支持,三市的美协加紧筹集稿件工作,这一消息传开,得到了所有画家的响应,特别是六七十岁的老水彩画家李泳森、张充仁、钱延康、杨化光、王之江、古元、韩尚义、吕蒙、沈柔坚等拿出自己珍藏的佳作参加这次代表着中国水彩艺术新生的联展。京、津、沪三市分别评选作品,每市50件作品送往北京参加首展。
1980年9月,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在北京开幕。它虽然仅仅是三市百余名水彩画家的联展,但它震动了整个中国画坛,它唤醒了全国水彩画家的青春。这次展出的作品有的描绘了祖国建设的新貌,有的描绘歌颂了祖国的秀丽山河,还有不少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赞美了人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给予了广大观者艺术欣赏和美的陶冶。老水彩画家古元的《太湖渔帆》取材于优美的小景,含义颇为深邃,熟练地运用了水彩画技法的留白、湿揉、洗涤提亮等多种方法,笔简意赅地画出感人的美景,反映了36000顷的浩渺太湖上的渔民的新生。他巧妙运用黑与白的交相辉映,使小小的画面富有一望无际帆动鸟飞的韵律之美。雷雨的《上海钢厂厂区铁路》用色沉着,造型严谨,钢铁的机车和交织的铁轨看上去铿锵有声,那坚实厚重的地面,衬托出透亮的天空,使整个画面有辽阔的空间感,生动地反映了工业建设的一个侧面。吴冠中的《荷花》花、影相映,新颖别致,章法与笔意与众不同,既有传统笔墨特色,又有西洋画写实功力和动人的情趣,呈现出含蓄的诗意。杨化光这位年近八旬的女画家展出的《葡萄》和《玫瑰花》色彩艳丽,质感晶莹,更可贵处《葡萄》一画是画于1978年地震棚中,可见老画家的敬业精神,在画中凝聚着画家几十年经验的积累,花与果的鲜美,使人好像闻到了园圃中的清香。
上海沈绍伦,善湿画,素以水色淋漓诗意盎然著称,这次展出的《三月》,描写大自然中的花草之美,别具一格,'注水'画花,飘逸神趣,使人唤起了童年的回忆。王乃壮的《静舞婆娑》与王双成的《香蕉与红橘》,分别悬挂在门前正厅两侧展壁上,非常静谧而富有雅趣,一个是描写花卉的技法材料使用颇具新意,似传统绘画,但还是水彩;一个是造型严谨色彩丰富显示了深厚功力。迎门两幅佳作就是上面介绍的《上海钢厂厂区铁路》和《三月》,使整个展厅显得气氛生动,真感到春已走到人间,百花齐放的味道。
王之江的《石舫》、《后海之秋》、沈柔坚的《晨》、杨义辉的《天月山中》、王麦干的《泰山碧霞祠》、华宜玉的《尼泊尔建筑》、梁栋的《韵江朝晖》、齐宝善的《金秋》、朱军山的《版纳小景》、张克让的《炊烟》、鲍夫华的《衡山路街景》、贺建国的《叶红景更娇》等都是此次联展中的佳作;在人物的创作方面关维兴的《女青年》、曾善庆的《广西老农》、戴泽的《西藏乡长》、邓祖仪的《谈心》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和正在学习的青年,技法的纯熟,用色的老练,都标志着一个新的水平。还有李家旭的《新生》、查寿兴的《乍浦江边》、赵奉堂的《烟台街景》、陈希旦的《隆冬之晨》、施福国的《夏日》和杜功圻的《添砖加瓦》,有的创意新颖,有的表现超俗,更有的是在一个小小画面画出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热闹气氛。
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首展在北京,第二次展出在上海,最后巡回到天津展出,在三大城市引起轰动,各报刊都作了专题的报道。这次联展促进了水彩艺术的交流,并促进了全国各地水彩画会的相继成立,是中国水彩画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2. 1981年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江西五省、市水彩画联展
自从1980年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之后,各地水彩画会相继成立,北京水彩画会、天津十人水彩画会、上海水彩画会、山东水彩画会等团体先后成立,开展了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国水彩艺术的阔步前进,在一批热心的水彩画秘书长(北京的张克让,天津的王双成,山东的宋守宏,江苏的常厚「左钅右星」等)的密切联系中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联展,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上海、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等地的水彩画会都各自举行了画会的年展,这时更看出了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的功劳是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水彩艺术的发展。
1981年3月,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五省、市水彩画联展在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展出,这也是'文革'后影响很大、作品质量很高的展出。著名水彩画家李剑晨、杨云龙、吕品、李泳森、雷雨、钱延康、程及、宋守宏、晏文正、韩尚义、鲍夫华、朱金楼、何志生、吴德隆、张英洪、陈希旦、廖炯模、谢牛等都有力作参加。《油港一角》、《油田》、《金陵造船厂》、《雨中》、《南国之歌》、《水港晨雾》、《造船厂一瞥》、《科学工作者》、《厦门鼓浪屿》、《任重道远》等作品,从不同视角歌颂了港口、油田、船厂等工业的建设,描绘了大江南北的风景名胜;《月季花》、《蝴蝶花》、《牡丹》、《金鱼》、《丁香花》、《葡萄》等四季的花草虫鱼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的乐趣。这一联展共展出老、中、青画家114人的250余件作品,虽然没有巡回展览,但由于各种传媒的报道,对刚刚变更的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1980年至1983年四年当中,北京、天津、山东、哈尔滨、上海、广州、浙江、江西等省市的水彩画会,都各自举办了年展或双年展,与此同时各省、市出版社开始重视水彩画书籍的出版工作,北京、上海分别出版了期刊式的选集《水彩画选集》和《水彩画选辑》,陆续发表各地水彩画新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水彩画技法》(英,里奇蒙·利特尔约翰斯著,张隆基译)、《水彩画基础训练》和《水彩画基础知识》(王双成著)、《绘画与光》(蓓蒂·施莱姆著,郑录高编译)等水彩画专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水彩画法书籍,如《水彩画技法》、《水彩风景画法》等;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水彩画家查理·利德的《水彩肖像画法》在全国发行,引起了广大美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查理·利德笔下的水彩人像是那么爽快流畅,色彩运用和神态的刻画吸引了每一个观者,甚至不画水彩的人也受其感染,赞叹水彩表现力的特色。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造型艺术·水彩专辑》,在北京水彩画会年展作品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全国特有影响的作品,同时还刊登了郑宗鋆著的《谈谈水彩画在中国的沿革》、杭鸣时著的《谈谈水彩画的用笔》、梁栋著的《水彩画表现技法》以及李浴著的《19世纪英国的水彩画》等15篇有关水彩画的论文,更为这册水彩专辑增添了色彩,图文并茂,深受欢迎。这本专辑的出版是在水彩画刚刚得到新生之际,在艺术信息和技法介绍方面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
几年来的学术交流、联展和出版工作,使冷落了10余年的水彩艺术,取得了根本性的好转,特别是全日制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从内容上加强了水彩画教学,因此使水彩画的普及得到了保证。尽管还有些地方美协有轻视水彩画的倾向,但它阻挡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这类情况反映在美术专业上也不例外:当辽宁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查理·司契米德油画人体》时,发行规定'每个城市限销15册,控制扩散人体艺术',因此查理·利德的《水彩人体画法》没有能够出版,广大水彩爱好者和学生只能在很难借到的原版书籍中'偷偷学习'。这使人想起了军阀孙传芳下令给刘海粟禁止画模特儿的一段笑话:'……生人模型,在西洋固然有此事,惟中国则重礼教,四千年前轩辕衣裳而治,即以裸裹袒裼为鄙野。'没想到至今仍有残存矣!
3.1984年京、津、鲁23位水彩画家作品联展(天津)
1982年夏季由北京水彩画会发起的组织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山东六省市水彩画联展的筹备活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还是被迫取消。其中原因包括一些地方美协借口避免类似'猩猩画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拒绝举办,这虽然是中国水彩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挫折并阻挡不了历史的前进。由天津、北京、山东三个水彩画会秘书长联合筹办的以古元、邵宇、王之江、吕品为首的23名水彩画家作品联展于1984年夏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证明了任何事物的前进,必须有开拓力量,克服左的右的阻力,才能向前迈进。
这次由23位画家参加的水彩画展,在津展出后,倍受群众欢迎,参观人数是近几年来任何展览所不及,延长时间也是最长的。古元的《塞里木湖》、《延安的宝塔山》,邵宇的《马帮午歇古寺旁》(钢笔水彩)、《办喜事》,吕品的《雨中》、《银树》,王之江的《苏联展览馆》、《麦田》,王麦干的《书僮山》,华宜玉的《洞庭民居》,王双成的《瑞丽江边的盛会》、《牵牛花》,宋守宏的《漓江》、《海浪》,张克让的《秦岭山中》,贺建国的《川江行》以及杨化光、刘远智的《静物》等,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封思孝的木笔水彩是这次展览中独树一帜的工具创新的作品,加以作画纤巧色调优美,很富有诗意。这次展览不仅再一次说明这一画种在深入生活、反映现实方面的力量,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水彩画家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展出的作品既可以把观众从内蒙古草原引向西双版纳密林,又可以从天山脚下带到了黄山、洞庭湖畔或太湖之滨。从题材上来看既能看到港口上的'群机竟食'等繁忙景象,又可以看到丰收在望的绿油油的'麦田',在那迷人的自然景色中《漓江春雨》、《黄山群峰》、《微山湖之妙》和《金黄色的秋林》,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情画意是使得观众流连忘返的主要原因,群众是那样殷切真挚地希望多有这类轻盈明快、感人肺腑的水彩画展出,热烈地希望能够多出版一些如此美好喜人的水彩画图片,这些强烈的呼声是对水彩画家的激励和信任,使每一位参加展出的作者都感觉到中国的水彩画是大有前途的。
经过了近八个年头的恢复、倡导和组织建设,中国水彩画在祖国大地上,又逐步繁荣起来了,有不少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都产生过极好的影响。全国美协曾经邀请过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包括水彩画在内的美术作品展览来华展出,中国展览公司于1982年又一次邀请了英国水彩画展在中国展出,同时并多次组织'中国水彩画巡回展览'到许多国家展出,为我国在世界艺术范围内取得了荣誉。
4.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的水彩画展(广州)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新时期,在80年代的春天,四处散发着沃土的芳香,经过残酷浩劫,被疯狂践踏过的美术园圃开始了新生,随着向'四化'进军的步伐阔步前进。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国35周年伟大成就的日子里,各省市举办了美术展览,展出作品体现出了新的发展、新的探索和成就,在绘画创作上呈现了万紫千红的大好形势。水彩画这个近20年不被重视的画种,总算有了她的一席之地。这个春天的信息,鼓舞着全国水彩画家和水彩爱好者们,他们继承、发展、探索、追求,拿出了以自己的心声描绘出来的歌颂祖国欣欣向荣的作品。欢庆建国35周年的展览,为第六届美展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全国各地送展的大量水彩画、水粉画作品中以'评委投票方式'选出了200幅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水彩画展,这样全国性的水彩、水粉画专题展览是与全国首次水彩展览相距了30年之后的专题展览,此展集中在一个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城市--广州展出,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次参展作品的内容包括了主题性绘画、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作者们以不同的技巧、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祖国奔向'四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次展览中涌现出不少的优秀作品,同时有一批水平较高的新秀进入了全国性画坛。展出后受到好评的作品有老画家阳太阳的《天高任鸟飞》、华纫秋的《渔塞谱新歌》、关维兴的《冬云》(周恩来总理像)、古元的《大漠飞沙》、黄中羊的《几时的歌》、简祟志的《黎明的号角》、哈定的《塞外风光》、邓祖仪的《陕西路上的雨色》、梁栋的《林中》、张克让的《森林的主人》、宋守宏的《海港雨后》、王信的《深山情》、陈秀莪的《彭湃》、金立德的《钢堡》、柳新生的《雨后》、符光耿的《莽莽大地》(邓小平像,水粉)、文国璋的《甘沟的雪夜》、蒋振立的《慰忠魂》、周锡珖的《鹭》、王宣的《小镇码头》等。这些作品,题材各异,形式不一,技法多变,情趣感人。有些作品力图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以高度的技巧刻画富有情节的大场面,反映出了城乡面貌的新气象。有的作品则着力于反映工业建设的景象;有的作品则以新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感人情趣,成功地画出了一幅具有优美意境的画面,使人神往。无论是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或花卉蔬果、鸟兽虫鱼各个方面都有佳作。不足之处是有些作品若说是水彩画莫如说是油画或年画的创作稿。为表现情节和场面而失掉了水彩画独具的特点是不妥的。大家都知道上海月份牌式的年画是在民国初年西洋水彩画刚刚传入中国时兴起的一个分支,虽然它也是用水彩颜料绘制而成的作品,但只能归入年画类。另外水彩画是一种如同诗歌一样的独具特色的画种,若力图像油画一样地去刻画人物众多、环境庞杂的场面,或以具体的年画题材完成水彩画构图,虽功力可见,但不是水彩艺术的效果,正如一些中国画作品忽视了中国优秀传统笔墨的特点,而以其他画种的艺术手法,是很难归入中国画的范畴一样,这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水彩画又开始了新的历程,老一辈的画家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全国各省市热心于组织工作的画家们为繁荣中国水彩艺术不辞艰辛地奔波,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前景充满了光明。水彩画家们在80年代的春风里,奔走祖国四方,为创作出更多更好为广大群众更为喜爱的水彩画作品继续努力工作着。
一个不平凡的年代--1992年
1.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韩国·汉城)
80年代逐步活跃起来的中国水彩艺术,在全国各地普遍地结出丰硕的果实,十年来的"拨乱反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水彩艺术也随之兴旺起来。1985年全国第四次美术家代表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会上由于古元、李剑晨、沈柔坚、阳太阳、陈吾、朱晖、黄铁山等画家的建议,促成了全国第一届水彩、粉画展的举行(1986年,杭州)。1989年一批热心于水彩艺术的专家、教授开创了杭州水彩大展(至今已举办过7届)。1990年在天津由天津十人水彩画会主办的亚洲国际水彩画展,隆重地掀开了90年代的序幕,中国水彩艺术开始了再度振兴。
1992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代,在中国水彩艺术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比较辉煌的一年,不仅两次全国性水彩大展在同年举行,而且"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在韩国汉城展出,这样几个水彩画大展同在一年展出,说明了我国的水彩艺术真正走向了繁荣,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
1992年2月,由山东水彩画会会长宋守宏和韩国仁川水彩画会会长李哲明协议促成的"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在韩国汉城展出,这个包括中国名人百家的大型水彩画展由韩国水彩画会主办,韩国广播电视部、文化部、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和韩国美术协会共同协办举行的,地点在汉城美术馆,参加开幕式的有韩国美术协会理事长、文化部长官、韩国水彩画美术协会理事长、SBS社长和仁川水彩画会会长以及中方的代表等参加剪彩仪式,参加开幕式的各方人士约500余人,隆重热烈,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
展出的全部作品是由中国山东水彩画会组织,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等16个省市水彩画会的百名名家作品参展,各省水彩画会会长均拿出了力作,老画家李剑晨、杨云龙、王信、田宇高、崔豫章、郑震、袁振藻等都有佳作展出。这次由老、中、青组成的水彩画百人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水彩画的面貌,受到韩国许多专家、教授的好评,称赞这次展出"作品充满润泽、自然、奥妙"。中国水彩画的题材新颖、风貌多样,给广大韩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次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水彩艺术的大型活动,展出圆满成功,并出版了精美的画册,展览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著名水彩画家古元先生题字。
2.'92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
1992年5月杭州全国水彩画大展是1988年以来第四次全国性水彩画展,这个展览是以浙江水彩画会为首联合上海、山东、湖北等水彩画会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而促成的全国性的水彩画展,尤其是1992年大展,水平高于以往,年轻水彩画家辈出,使人感觉到水彩画坛后继有人,振兴在望。
在这次展览中有很多我国著名的中老年水彩画家的作品,如李泳森、宋守宏、张英洪、何志生、柳新生、潘长臻、王信、关维兴、张克让、傅启中、田宇高、陈访电、陈少平等的佳作,他们都是年过半百(有的是七八十岁的老画家)。曾多年耕耘在中国水彩艺术园地的画家,为中国水彩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一直不遗余力地工作,他们在几十年的磨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宋守宏的重气韵、讲笔法、挥洒点染的山峦景色;王信的重传统、讲技法大场面的北国风光;关维兴严谨造型的人物;柳新生运用神奇水花画出的《冬之恋》的系列作品以及傅启中那蕴涵着斑斑点点历史痕迹的环境中人物等作品,在展览中各自显出独特的风格与水平。
青年水彩画家辈出,是这次展览中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的勤奋与追求,以各具特长的画作,摘取了10个大奖的桂冠。这一批有为青年来自上海、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刘寿祥是湖北美院的青年教师,是刚过而立之年的有为青年画家,他以《烟雨细无声》和《冬花》分别获得了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与铜牌奖之后,一直沿着探索与创新的道路走下去,在这次大展中,以装饰手法的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在黑色毛毯上的鲜橙,从平凡的静物中画出了不平凡的质朴之美,获得了惟一的一个金奖;追求画面朦胧诗意的柳毅是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的青年教师,他不仅训练有素,而且有多种绘画上的领悟,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内在的修养,他那种重韵味不强调彩度的朦胧美;确实引人入胜;此外王洪的《夕阳掠过》、陶世虎的《沂蒙山系列·秋韵》、陈国庆的《女人体》等都是各有特色的佳作。
这次'92杭州水彩画大展,是从全国1500余幅作品中筛选出的精品,除10幅获奖作品外,还有很多佳作,如曹大庆的《小镇集市》、谢稚珉的《轮回》、杜高杰的《鲜为人知的石》、周刚的《风铃》、王云鹤的《上海外滩》、薛益寿的《雨中街道》等作品,都是风格各异、手法不同的优秀作品。展览中不足之处是有些作品过于追求新意而显得水彩画本身的特点较差,另有些作品是依据照片摹画,缺少作者自身的感受,艺术语言平淡,无感染力,还有少数作品出自青年之手,功力不足在所难免,有待进一步提高。
3.第二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
1992年秋,迎来了第二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这是在中国美术事业向前发展进程中,水彩画呈现的又一高潮,展览在江苏省徐州市展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江苏省美协、江苏省美术基金会、徐州市美协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件作品,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和审美意识的更新与探索,显示出一派迈向国际画坛的新趋势。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已经走完了近100个年头,在'92杭州全国水彩大展之后,在同一年中又举办另一个全国水彩画展,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正朝着新的高度大步迈进,这也是全国各地热心倡导水彩艺术的画家们积极工作的成果。在这次展览会上进一步看到了水彩画的繁荣,不仅仅限于上海,北京和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安徽、辽宁都有实力雄厚的作品参加。
这次展览会上的优秀作品很多,以水彩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使作品内涵深邃、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的有《雄关漫道》(苏州曹大庆作)、《烟雨水乡》(苏州贝戌民作)、《温风入江南》(上海柳毅作)、《辛劳》(云南傅启中作)、《农家小院》(辽宁高殿才作)、《一个世纪的始与末的对话》(江西汪晓曙作)、《乡情》(北京关维兴作);以水彩画特殊形式或运用准确而又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景物和民俗风情,或以微妙的近于单色组成幽静清雅和错落有致的画面等耐人寻味的作品也很多,如《秀水河畔》(北京张克让作)、《采蜜》(江西朱咏作)、《岁月》(湖北刘寿祥作);在静物画中著名老画家张英洪的《企》、傅尚媛的《菖蒲花》发挥了水彩画特定的艺术效果,是作者的拿手杰作、高柏年(南京)的《有马头的静物》,朱辉(湖北)的《厨房》和董喜春(辽宁)的《大山里·玉米香》都是以质朴情感画出了画家对生活的深深感受,在画法上也显示出作者的功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此外有些静物题材的作品,习作性过强,呈现出堆积描摹物象所造成的生涩感,很难看出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这正是我国静物画,特别是水彩静物画方面的一大弱点。
水彩画,就应该是以水彩工具独特的艺术语言去描绘大千世界,以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去感染观者。有些几乎完全失掉水彩画特点的作品,追求油画的细腻,模仿水墨的单纯,如为探求新的意境和借鉴西欧的现代艺术风格无可非议,但生搬硬套,以尚未理解的所谓新意,而使水彩画似是而非者,决不是水彩画上乘之作。另外水彩画、粉画放在一起展览,我认为这是概念上的错误,综合性的大型展览可以包罗众多的画种,水彩艺术就应该是真正的水彩艺术。总之通过第二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水彩画在前进,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正走向世界水彩艺术之林。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要想更进一步地繁荣中国水彩艺术,在一些存在的问题上还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经过了曲曲折折的道路,现在已初步繁荣,而且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民族风采,中国水彩画家协会在筹建,水彩画理论研究队伍日趋形成,老一辈画家全力支持,新一代画家青出于蓝,可以预见中国水彩艺术将以独具民族风采的高层次的成就进入世界艺术之林。
1992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三大展事集中在一个年头里,的确是来之不易,也的确是显示全国水彩艺术实力的一年。
高等美术院校建立师范美术系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水彩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包括一个画种的繁荣,都离不开高等美术院校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国高等美术院校重新建立师范美术系(后统一改名为教育系)是1982年、1983年的事情,随着高师美术系和美术学院师范系的建立和发展,根据普教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了水彩画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了教学课时,或开设水彩专业,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广州美术学院建立美术教育系后,以郭绍纲教授为首的专家们,根据今后的普及教育事业上的需要,首先制定了美术教育系的色彩画教学以水彩画教学为主科,这个创举为全国师范院校和美术院校的师范系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水彩画教学在郭绍纲、王肇民、胡钜湛、陈秀莪等教授的领导下,呈现出高于全国其他院校的成绩,同时也是最早建立水彩画教研室的美术学院,他们规定全部色彩课程全部上水彩画课,只设4周的课程为油画课,目的是熟习油画工具,来辅助水彩课教学的色彩知识,毕业创作全部是以水彩画去完成,这样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水彩专业人才,不少人已成为水彩画队伍中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为高师美术教育倡导水彩画教学,起到了全国的示范作用。
天津美术学院子1983年建立师范美术系,在系主任王双成教授的主持下,1985年建立了第一个水彩画专业班,授课教师是王双成、关维兴、张克让、宋守宏4位教授(后3位是特聘兼职教授),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基础训练,然后进行水彩画创作,在五院校(浙美师范系、内蒙师大美术系、河北师大美术系、河北师院美术系、天津美院师范美术系)学术交流和联展中展出水彩画专业班的成绩,受到了与会者和前来参观的北京师大、东北师大、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院校师生的好评。
天津美术学院师范美术系先后办了两个水彩画专业班,共培养学生15人,另有进修生两人,其中董克诚、帅起、乔雨林是成绩优秀的代表,他们的作品除了被辑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水彩画选集外,曾多次入选参加全国美展、全国水彩画大展、青年水彩画大展、亚洲水彩画展以及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韩国·汉城美术馆展出)等。
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从1987年开始建立水彩画专业班,由一批优秀的水彩画教师负责教学,刘寿祥任主任教师,兢兢业业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成绩十分显著,第一班毕业时有7人的作品被选入第七届全国美展,这个班最突出的学生是陈国庆,学习全面,静物、风景、人物各科习作和创作成绩俱佳,毕业后留校担任水彩画班的教学工作。在刘寿祥的带领下不仅使水彩画专业一跃成为湖北美院师范系的先进专业,而且为湖北省水彩画会输送了新的力量。他们的水彩画专业连续办了下去,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其中成绩突出的有陈国庆、陈勇劲、侯安智等,他们的作品分别在不同的全国性大展中展出并分别获得不同的奖项,这个教学相长的群体,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重视。
1996年、 1998年的两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
1. 1996年第三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
中国水彩艺术自1980年重新振兴以来,历经15年的时光,在全国各省、市水彩画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全国水彩画队伍不断地壮大,创作持续地繁荣,进一步促使了中国水彩艺术活跃于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之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于1996年春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从全国各地收到的200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347件作品参加了展出,从这次展览中不仅可以看到许多佳作问世,更可以看到画家们特别是青年水彩画家们在题材方面的拓宽和艺术手法的新的探索,在克服缺乏水彩艺术特定的艺术语言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进步。
在评委的参展作品中有黄铁山的《暮归》、宋守宏的《海浪滔滔》、柳新生的《白马》、关维兴的《版纳小喇嘛》、古元(组委会顾问)的《水乡苏州》等优秀作品,使整个中国水彩艺术的导向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老一辈水彩画家参展的作品中有乌密风的《牡丹》。华宜玉的《吊脚楼》、田宇高的《雪景·岁末》、王信的《离离原上草》、李泳森的《静物·果品》、朱辉的《桃子与香瓜》、陈曦光的《云冈石窟》等都是各具特色的精品佳作,他们兢兢业业对待艺术事业,一生不辞辛劳地培育桃李,这些人当中虽然不都是最老的一辈,但他们对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都是有所贡献的画家。他们的参展鼓舞了中青年画家,老、中、青画家的作品共聚一堂,充分显示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实力。
展览会和已往一样设立金、银、铜三大奖项,其中王涌的《蓝色风》、林绍灵的《走向光明》、刘文圃的《葡萄熟了》、陈朝生的《绿苹果》、董喜春的《红杏枝下春意闹》、赵志强的《藏民》、李白丁的《故乡情怀》等,更是高出一筹。在那些未获奖的多数作品中,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佳作,如王云鹤的《蓝色的律动》、李升权的《细雨》、李庆的《皖南家乡》、王辉林的《冬之号》、夏克梁的《春风》、李葆佳的《残雪》、王绍波的《熏风》、贺安成的《穿红毛衣的姑娘》、杜高杰的《九寨金秋》、高维星的《岁月》、夏文俊的《绿满香泥沟》、李亚军(女)的《奶茶》、高柏年的《有羊头骨的静物》等。
在整个展览会的347件作品中,创作意图追求新颖、律动,色彩交织强调韵律,以及装饰风或多元组合、构成等力求在视觉形象上追求新的时代感觉的作品约占六分之一,这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王云鹤的《蓝色的律动》、秦小松的《花卉系列》、蔡道东的《春雨》、夏克梁的《春风》、邬烈炎的《瓶中荷叶》、何强华的《橹哥哥已歇》等都是让人读后耐人寻味、有形式美感并启迪人们思考的比较成功的作品。
综观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的全貌,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中国水彩艺术向前发展的趋势,标志着走向更新的一个阶段。
2. 1998年9月第四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
1998年8月在青岛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在水彩画艺委会组织下,经评委评选出全、银、铜奖共35件,获金奖的作品有《秋》(山东王绍波作)、《初春的阳光》(黑龙江赵云龙作)、《瑶山娃》(广东叶献民作)、《窗影之七》(湖北侯安智作)、《老房子》(山东福剑作);获银奖的有《猎人》(辽宁侯伟作)、《旭》(山东苏海青作)、《勿忘我》(吉林高殿才作)、《画室》(山东谭国信、晓山作)、《瑶寨喜酒》(广东张洪亮作)、《风铃》(山东王力克作)、《网·鱼系列》(江西刘昌明作)、《新装》(广东李凯煌作)、《老井·女人》(江西宋跃林作);获铜奖的有《阳光灿烂》(重庆汪业强作)、《月儿》(山东张鸿宝作)、《椅子上的瓶花》(湖南张小纲作)、《小雪》(山东丛如日作)、《璀璨的明珠》(福建巫维轩作)、《余辉》(河北孙正学作)、《北方十月》(辽宁王振羽作)、《海魂》(上海刘亚平作)、《春之祭》(浙江蒋跃作)等21件。在这些获奖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中国水彩艺术充满了活力,它不仅是百花齐放,而且多有创新,写实写意兼有;装饰、构成、多种意象的表达,多种场面的描绘,都各具特色。单人肖像如侯伟的《猎人》、张鸿宝的《月儿》刻画人物性格深刻,表现意境深邃;6人组成的井边妇女劳作的鸟瞰场面,创意独特,深沉地描绘了老井、女人之间的息息相关和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风土人情。那由百余人组成的瑶寨喜庆之宴炽热如潮,在蓝棉袄为主调的一张张宴席桌上,交织着祥和喜悦,生动地表现了古老瑶寨喜庆吉祥的气氛。在那些静物画上可以看到或追求光影烁动,或形象古拙,或刻画细腻入微,无一雷同,这些画面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推敲再三的出新之作。加上多年的技法磨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展览,获奖者总是少数,仍会有一些佳作,品位较高与获奖者无太大差距。如杨云龙的《养鸡场》、陈兴国的《远望》、李绍中的《早春》、夏文俊的《石寨》、孟庆湘的《飞歌》、陈锡岩的《埃及哈利利市场一角》、勾慧明的《冬夜》、平龙的《申城印象》及高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都是在展览中比较突出的作品。
1996年至1998年几年中的水彩画创作中,出现了大批的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有的歌颂农业的丰收,有的描绘农民生活的欣欣向荣。《深山春融融》(吉成林、杨振峰、刘松江合作)描绘山区农民生活富裕了,高高兴兴地从城里买回摩托车,用马车拉回了家,这种乡间喜事从一个侧面歌颂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走上小康之路;再如《希望》(海南刘密作)描绘一群农村娃娃以羡慕的眼光从门外看门内的自己乡里出来的知识青年,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希望;还有《农家》(勾玉斌作)、《水是故乡甜》(季红、鲁恒心合作)以及金殿明的《秋到我家》、薛国平的《乡村乐队》,虽然画面上有些不足之处,但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
在场面宏伟、人物众多的一些取材历史和现代生活的作品中,除了上面谈到的《瑶寨喜酒》、《老井·女人》外,还有庄弘醒、高柏年的《烙印一一一南京大屠杀6O年祭》,卜绍基等4人合作的《血肉长城》,武增宏的《暖冬1943》以及陈乃秋、庄声慧合作的《热腾腾的海角》,看到这些描绘历史见证和描绘沸腾的现代生活的画面,使人们想起了英国水彩画名作《马其顿战役》和《哈里姆生活》在中国展出的情况,我们不再是在画前肃然起敬,而现在我们也能拿出描绘历史和现代生活的大场面的优秀水彩画作品,这也说明了改革开放20年,在水彩艺术的成就方面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整个画展中,描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仅仅有《锻锤定音》、《黄金时代》、《船工》、《斑谰世界》等少数几幅作品,这说明了我国水彩艺术队伍建设缺少了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老一辈画家中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在反映工业建设方面创作出了许多不朽之作,如《佛子岭水库》、《机车车辆厂》、《半山钢铁厂》、《建设中的钢厂》、《上海钢厂厂区铁路》、《金陵造船厂》、《雨中赶修》等。在奔向21世纪的今天,在一个全国性展览中缺少工业建设题材的作品,的确是一大憾事。
回顾前进中的20年(1978--199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美术事业在全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水彩艺术从80年代初的变更,经过了20个春秋的向前推进,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1980年春,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揭开了中国水彩艺术新生的序幕,随之各省市水彩画会相继成立,在老一辈水彩画家的带领下,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回忆1980 年京、津、沪水彩画联展,1981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五省市水彩画联展(上海),1984年京、津、鲁两市一省23位水彩画家作品联展(天津)至第六届全国美展中的水彩画部分在广州做单项展出,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一部分地方美协和水彩画界老画家们大力提倡和辛勤奔波,使中国水彩画重新恢复了名正言顺的独立于全国美展之中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明显的进步。再经1990年在天津举行的亚洲国际水彩画展,几届的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以及杭州发起的几届全国水彩大展,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使整个水彩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老年水彩画家焕发了艺术青春,百岁高龄的李剑晨、李泳森,九十高龄的萧淑芳、王肇民以及吴冠中、古元、邵宇、王之江、吕品、钱延康等一直关心水彩艺术的发展,并以自己的力作参加各种大型的国内外展览活动,给予后辈人极大的鼓舞;中老年画家更是振奋精神、精益求精,北京的华宜玉、梁栋、关维兴、张克让,上海的张英洪、廖炯模、杨义辉、金立德,湖南的黄铁山、张举毅、朱辉、殷保康,湖北的华纫秋、陈少平、白统绪,广东的胡钜湛、陈秀莪,浙江的周诗成、吴德隆、何志生、潘长臻、杜高杰,山东的宋守宏、晏文正,江苏的杨云龙、常厚(左钅右星)、刘远智、徐坚,吉林的陈曦光,天津的杨化光、王双成,四川的杜泳樵、漆德琰,云南的傅启中,辽宁的乌密风、周绍淼,苏州的杭鸣时,贵州的田宇高,安徽的郑震、柳新生,河北 的王信,广西的蒋振立等著名水彩画家在不同的大展中都有不同的佳作展出,他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其代表作分别被编入由王双成、林日雄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水彩画》(中英对照)和李剑晨、张克让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中。
更为喜人的是在全国不同的水彩画大展中涌现出一批"青出于蓝"的新秀,他们是湖北的刘寿祥、王涌、陈国庆、侯安智,上海的柳毅、王洪,广东的陈朝生、陈海宁、叶献民、张洪亮,山西的张青灵、王爱忠,辽宁的董喜春、黄亚奇、侯伟,吉林的高殿才,黑龙江的赵云龙,四川的龚玉、汪业强,浙江的周刚、蒋跃、郭连训、夏克梁,江西的宋跃林,福建的陈明华,北京的蒋智南,河北的孙正学,深圳的张小纲以及军旅画家李亚军(女),他们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视角,以各具特色的手法,在不同大展中拿出了极为引人注目的佳作,获得了大奖,他们当中最为突出的作品有《初春的阳光》(赵云龙作)、《鲜果》(刘寿祥作)、《走进阳光》(林绍灵作)、《窗影之七》(侯安智作)、《老井·女人》(宋跃林作)、《渔汛》(蒋跃作)、《暖冬》(张青灵作)、《银梦》(张小纲作)、《金秋十月》(高殿才作)、《深秋的光》(王涌作)等,这批优秀的青年水彩新秀的成绩,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与希望,这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子的优异成绩使我们增强了立于世界水彩艺术之林的信心。
"回顾建国40多年的历史,从1954年全国首届水彩、速写展览到现在,已经开拓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水彩艺术道路,中国水彩画将更加繁荣地在全国各地水彩画会的组织下,在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将以坚实的步伐迈人世界水彩艺术之林"(注一)。【摘自《中国水彩画》双澄著的《欣欣向荣的中国水彩艺术》。】
中国水彩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近20年的成绩是辉煌的,有许多方面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各个历史时期,队伍的壮大,艺术语言的拓宽,形式和手法的表现多样,作品题材的丰富多样以及艺术哲理的追求等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水彩艺术队伍中已经培养出专攻水彩人物画的优秀画家,如北京的关维兴、云南的傅启中等,关维兴的代表作有描写苗族生活的《盛装的少女》和歌颂敬爱的周总理的《冬云》,傅启中的描写藏民生活的《漩流》和《迁场》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佳作。他们的水彩艺术上的成功,都是在漫长岁月中艰辛刻苦追求的结果,弥补了我们过去没有突出的水彩人物画家的空白,英国历史上有约翰·弗雷德里克·路易斯(John Frederick Lewis 1805--1876)、迈尔斯·伯基特·福斯特(Meles Birket Foster 1825--1899)、卢梭·弗林特(Russell Flint1880--1969),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水彩人物画家关维兴、傅启中等,只是我们宣传介绍得不够罢了。1998年10月关维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近三年水彩人物画作品,以其严谨的造型能力与生动的艺术手法,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震动。回忆90年代初的亚洲国际水彩画展中,他那神韵感人、姿态优美的少女裸体的《樱花季节》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他现在的人物画不仅擅长画肖像、人体,而也成功地描绘众多人物形象的大场面的画面,成功地表现中国各民族的乡土生活,他的表现塔吉克的作品小女孩的《朋友》曾在美国第126届世界水彩画展上被评为优秀作品;他的水彩画插图《城南旧事》分三册出版,连续三年获国际插图大奖。
另外,我们还有了以画海著称的水彩画家宋守宏,他笔下的大海,风起云涌、浪花四溅,浪击礁石溅起的浪花中的海鸟嬉水,神韵十足,以水彩描绘那动荡不定、瞬息万变的水的色彩,在他的笔下盎然生辉。以画鱼著称的水彩画家胡钜湛几十年走进了鱼的世界,得知鱼乐表于游动的神形,再加上他那变化多端的色彩和略加装饰风格的点画,画出来的鱼群,栩栩如生。我们还有画中富有神秘感、童话趣味的水彩风景画家柳新生,他的《山魂》系列、《白桦之梦》系列、《冬之恋》系列、《白马》系列等佳作在不同的时期,均留给广大观者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们还有主攻建筑水彩风景的著名画家华宜玉和专门主攻水彩花卉的画家傅尚媛等,这些画家兼教授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是我国水彩艺术队伍中的财富。在我国中老年画家中有如此卓著的成就是非常可喜的,我国青年水彩画家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各自的特长,如柳毅的水乡之情,高殿才的北方农家生活,周刚的剽悍健美的人物,蒋跃的渔家生活,张小纲的温馨花朵,孟鸣的雄伟山岳,陶世虎的宁静幽远的山野,王涌的光影交错下的静物等,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道路,各自有个人描绘的题材,而且日趋成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近20年来,在老一辈画家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的花朵,这些成就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彩画坛的新成就。
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由梁栋、关维兴、张克让、郑叔方、王维新、宋守宏、华纫秋、杭鸣时、潘长臻、柳新生、张英洪、黄铁山等12人组成,梁栋任主任,从此中国水彩艺术有了统一的归口。1996年在石家庄举办了中国首届水彩艺术展,连续两届的中国青年水彩画家作品展和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都是水彩画艺委会领导的大型活动,在全国推动水彩艺术的发展和重点培养青年一代方面做出了贡献,水彩画艺委会1997年春又与广西美术出版社共同主编出版了《中国水彩》大型图文并茂的刊物,现已出版14期,形成了全国水彩画交流的阵地,对发展中国水彩艺术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1999年5月,水彩画艺委会换届。第二届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副主任郑叔方、王维新、关维兴、杭鸣时,秘书长张克让,委员有柳新生、铁阳、罗宗海、陶世虎、高殿才、刘寿祥、刘亚平、蒋振立。振兴一个画种,困难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当前经 济大潮之中开展学术的交流与培养更多的人才要费很大力气,还需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学术活动。评画、展览、评奖是当前推动水彩艺术发展的主要形式,但在队伍的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发展导向的总结和研究,我认为还需广泛性地开展工作,仅仅靠艺委会委员们的周旋与操劳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了新局面,这个新的局面来之不易,是改革开放开出的花朵,是全国各省市水彩画会组织带领下结出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