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怎么取出来: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集[辰星网络教研平台]试论我国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6:02

试论我国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王兰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一个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8月在日内瓦召开第35次国际教育大会,大会就“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后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中明确提出:“无论教育体制中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同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因此更好地预备教育工作人员,就构成教育发展的本职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做出更大的贡献,即通过教育促进国际的、国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需要在师范教育方面做出新的努力,而其前提是,各成员国教育当局重视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各种相关因素的指导。”①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也日益深入,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还没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得到很好地研究。大多数教师仍然受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意识的制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考评,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向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些新要求缺乏一种敏感性。许多教育实验的设计者明确指出,“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实验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的教育思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先进教育观点,不会运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实验规定的各项任务。”②培训实验教师几乎成了目前所有教育实验的一个前期工作。这种从某一种教育教学实验的实施出发对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实际上就是转换他们的角色的问题。不过,这种转换是具体的,围绕着特定的实验任务进行的,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现代教师角色的新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我国现代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入手,从总体上分析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我国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考虑到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我们着重指出以下几点,并概略地分析它们对现代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知识激增。

大量材料证明,人类的总体认识过程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17世纪以来,认识的加速现象日益明显。20世纪中叶以后,认识成果则按指数方式成倍地增长。这种增长的另一面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老化周期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传递知识的任务加重,同时,一个人毕业以后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回归教育”。这样,17世纪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及19世纪的斯宾塞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口号都已经不全面了,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地追问,“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才最有价值?”以及“学生如何获取这些知识才最有价值?”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最后对策就是建议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以便把他们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同时形成一种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再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注重知识的发展价值,把教学过程变成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获得灵活知识迁移能力的过程,强化自己作为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意识。“学习促进者”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本世纪20年代所说,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第二、代际冲突

代际冲突属于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它的表现就是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念、语言习惯、情趣爱好、行为方式、人生理想等各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代际冲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代际冲突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③。六十年代末席卷整个西方的“学生运动”,就是这种冲突的结果。我国则是最近十年来的事。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其它机构,人们越来越感到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在许多方面与在那之前出生的人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教师和父母们发现,对于这样的一代人,经常的情况是教育者“压而不服”、“说而不服”,好象他们已从根本上不再认同我们这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经常嘲笑家长和老师们的教育行为。应该看到,在文化上,他们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子孙”,而是一代正在形成中的“新人”。他们不再是“我们的未来”,他们在探索着“他们的未来”。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成人偶像”被这一代人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再以“道德偶像”自居,就非常不合时宜。教师应该十分敏锐地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应该从“道德偶像”拓展为“道德医生”,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学生有些道德上的问题并不就说明他是一个“坏孩子”,而只是说明他像一个人有病一样,需要帮助和“治疗”。在接受帮助和“治疗”之后,学生仍会是一个有道德尊严的人。

第三、一体化时代。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预言,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④今天,我们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日益构成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人类已经进入一体化或“地球村”时代。许多世界性的问题已使人们意识到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之间并不是前嫌尽弃,同心协力的。利益的差别、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军事的战争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阴影。特别是某些国家自恃经济发达,试图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充当“全球警察”的角色,制造各种“理由”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实施“文化殖民主义”政策,激起了各被侵害国家、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感。这样的背景和矛盾的趋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并不是遥远的,因为现代学生是面向未来的、面向世界的,他们毕业以后,要进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国际环境,在谋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捍卫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在一次班会上,有同学问,“为什么有人刺杀拉宾?”“为什么中国没有美国那样好的电影、饮料、服装、环境……?”。这说明,现在的孩子已经开始努力去理解一个一体化进程中的错综复杂的世界。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特别是历史、地理、道德、文学、语言等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一个“民族型教师”,只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状况,使他们对国外情况仅仅只局限在“知道”的层面上,而应该从在做好“民族型教师”同时努力培养“国际型教师”的意识,通过学科教学或活动指导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道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培植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将来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既富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又不乏国际眼光、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面向世界的中国人”。“国际型教师”就是“面向世界的中国教师”。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既是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我国现代教师素质、教师角色总的要求。

第四、学校教育社区化。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日常的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不仅担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任务,还承担着教育整个社区的任务。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主要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提出自己的教育需求、建议。这种现象既是终身教育时代对社区生活的要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从古代和近代的选拔式的“英才教育”向现代的“大众教育”迈进。例如,当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中,一些学校为了满足社区生活的要求,在晚上和双休日为社区居民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从家庭教育、烹饪缝纫、室内装修、娱乐休闲、自学辅导,等等。学校所在的社区的居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这种学校“教育社区化”和“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现象打破了原来学校教育社区无权过问,社区生活学校漠不关心的隔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工作就再也不能仅仅囿于课堂、校园了。教师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社区的监督的,自己工作的效果也会从学校学生扩展到整个社区。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原因可能就潜藏在某种不健康的社区生活之中,应该争取社区力量的帮助。自己不仅是作为学校的一员存在,而且是作为社区的一员存在,应该关心整个社区的发展。教师角色应该从“专业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学会充分地利用专业知识和社区影响两种资源来教育学生和社区居民,推动学校教育和社区生活之间的一体化。

第五、教育复杂性时代。

在当前,对教育功能的期望与对教育效果的责备都是各种各样的。这些期望和责备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的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了。教师们如果想仅凭自己积累的几年或十几年、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就把教育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美好的幻想。事实表明,许多老教师对于目前教育问题都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实际上,不是教师自身经验的不可靠,而是工作的背景、目的和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象以前的那些个别的、局部的变化,通过新经验的积累和旧经验的反思就可以适应的。这是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根本性的、整体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变革。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很难解释我们目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只知“教、教、教”的“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深刻地理解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寻找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推动整个教育的变革。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地提到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来。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就曾指出,“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段。”⑤我国的教育实验工作者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实验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应当是既会教学又会科研的学者型教师。”⑥

总之,我们已经认识到,变化的时代需要变化的教育,变化的教育需要新的教师。“曾经使前人心满意足的旧定义,已经不足以满足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角色给出新的定义,不只是简单地预测未来教师作用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积极地促使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变革得以发生的一种手段。”⑦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提出问题,但愿它能作为引玉之砖,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注释:

①[加]N.戈培尔[英]J.波特著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57页。②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校教育模式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38页。③参见[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55页。⑤[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506页。⑥同3。⑦同2第9页①[加]N.戈培尔[英]J.波特著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57页。②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校教育模式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38页。③参见[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55页。⑤[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506页。⑥同3。⑦同2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