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ps机转账怎么转: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18:35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作者——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近年来,他致力于学校重建,在北郊学校尝试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一位激情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语言真诚、观点新锐、风格独特。他的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下面谈一些我读后的一些体会:
          一、给快乐找个理由
          郑杰校长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的不凡与伟大。《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厚厚的一本书,333页,23万8千字,除了散发着的墨香让我不肯放下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沉重”和“丰厚”让我多少有点“惊诧”不已。难以相信,就是这个被人戏称为“另类校长”的年轻校长也能创造出教育界的奇迹。
          读他的书,我想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简单、沉重、丰厚、幸福。
          说它简单,那是我的主观“臆断”,是我单从书的内容上来说的。一百篇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像一篇篇小品文,不需要作者的刻意雕琢,但每字每句都是心灵深处的有感而发,释放的得体,到位。读了《教师要有静气》后,我也倍受感染,从前的浮躁心态的确收敛了许多;读了《何不玩一玩》,让我认识到学生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学生也并不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也使他们有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也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读了《欣赏缺憾》后,我才发现,缺憾并不都是一种难以容忍的过错,学会欣赏,需要的是大度和豪放、宽容的心态。我也第一次感觉,那些在我心中“有问题”的学生,竟然也有那么多不被人看重和忽略的“美丽”。想想,我扼杀了多少孩子们的梦想啊。
          说它沉重,是我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发现了自己多方面的不足,发现了郑杰校长切中要害的剖析了自己及众多教师心灵上的缺憾。原来的我,就如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方向的乱撞,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反思的地方。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和反感,总是想逃离这个职业,教学的兴趣大减。而今天,在反复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又慢慢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沉静之中又多了几分热情: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为何要为难我的学生和我的价值观呢?金钱固然诱人,但我从事的事业又有多少金钱能衡量得了呢?
          说它丰厚,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很多观点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站在课堂的边缘观看学生的变化,而没有走近他们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说悄悄话,所以也错过了欣赏美丽的机会。肤浅的认识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还谈何演绎“真理”呢?更不用说像郑杰校长一样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了,他给我们教师枯竭的心田注入了清清的小溪水,我们拿什么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在炎热的夏季感觉到清爽的味道呢?
          认真读过这本书后,一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觉得读书的快乐奇妙无穷,所以,我读书,我快乐!
          读书吧,这就是快乐的理由!
          二、对这本书有关内容的体会
          1、第77条《永不放弃》
          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2、第76条《捧着良心教书》
          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分上”,而是看在“学生分上”,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
          3、第25条《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好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第二个条件是有话可说。“写不出”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头脑中的矿藏。如果文章是“皮毛”的话,思想是“皮”,语言文字是“毛”。每个人都有很多词语,就缺一张皮。因此,常做三件事:一是怀疑,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教授和领导。崇洋而不媚外。二是保持独立人格。要有自己的语言。三是表现自我。写作是表现自我最价廉物美的方式。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眷顾你。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让别人看懂你的意思。当你枯坐那里半天一个字也挤不出,实在不能怪你不能写,而要怪自己不能思考。”
          4、第8条《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人是一个矛盾体:渴望认识自己却又怕认识自己,所以人很痛苦。在这痛苦之中,有的人无力自拔,做了自己的奴隶;但也有人,在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之后,勇敢地迎接着世俗的眼光,向自己挑战,重新认识了自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虽时时在鞭达他人,但更多时在无情地剖析自己。”
          作为一个教师,虽然我们是一个教育者,但我们更是一个受教育者,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教育自己,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首先要对教师这个岗位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其次,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心知肚明;再次,教师要及时地评价自己。
          5、第12条《要继续学习》
          教师要学习的理由很多,有的理由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有的理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1、使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2、学会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3、本身知识体系的更新。
          6、第85条《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良好的服务者就要做到:一微笑,即使心里不高兴,也要微笑。微笑是心情的外部表现,反过来微笑还能改变心情;二是积极,精神饱满,办事及时,千万别拖拉,别把服务对象晾在一边。事情不能办要告诉他原因,事情需要时间才能办好,就要告诉对方时限;二倾听,服务对象有苦衷有困难时,最需要服务,你首先要倾听,别随意打断或轻率地指责对方,要注意力集中,别边听边干自己的活,别让对方站着而你坐着;四和善,说话温和,除教师忌语外,尽量不用命令式的祈使句,尽量不用讽刺性的反问句,尽量不用话中带话的话指桑骂槐,尽量在听完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对方,语气不要高人一等,不要有霸气和匪气。
          服务是一种观念的巨大变革,要真正从骨子里转变,你必需有意识地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你依然是值得敬重的。
          7、第54条《不培养乖孩子》
          质疑问难、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不固步自封,所有这些也许是一个“坏孩子”的另一种解释。
          8、第68条《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精、气、神,来源于教师的智力背景。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很重要,决定着你的课堂驾驭能力。所有这些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体悟,只有“无功利”的学习和体悟才能使你学问通达、为人练达,从而“形神兼备”,浑身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9、第49条《教师的身份》
          也许知识可以灌输,方法可以灌输,但理想和道德可以灌输吗?既然不能,那只有让教师高尚的师德去潜移默化了。但如果教师仅把这个“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把学生当作资源和工具而用来谋生的职业。那,在这种状况下的学生如何,又由谁来贯注精神理想?
          10、教师必须明确的几重境界
          本书安排的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这四句话其实就是对我题目中所提出问题的最好回答。
          今天许多的教师(或许以前的教师也是如此),在走上教师这一岗位以后,直到退休离开这一岗位,甚至到离开这个世界,就从来没有考虑过,或者从来不知道,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怎样的。许多教师都是在混沌之中走完自己的职业之路的。在这样的状态,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么成绩,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虽然有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所教的学生很有成就,比如自己成了某一级别的知名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假如对自己的职业应该达到的几重境界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话,他们事业的成功也纯粹出于巧合或者某些领导故意的炒作。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应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而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也许是学校领导要我做讲座的压力吧,我认真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读一篇,都给我的心灵以震撼,有些也是我曾经思索过的问题,也是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对郑杰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性化的校长。他还是一个非常诗意的校长。他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正常的人性化的需求。他的第10篇小文章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30页),那我可以说,他已经登上了第三层楼——独立思想。他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的人。他谈的那些东西都那么实在,毫不矫揉造作。时时引起我的共鸣。与他交流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每篇文章中所谈的问题我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来思考一下。
          我的收获还有就是我们都应学会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这是郑杰校长说的。真正的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是不太需要太多的关怀的。最需要关怀的是普通人和弱者。就像对我们的学生要寄予真诚的关怀一样,我们的许多同事也需要关怀。如果每一个班主任都真心关怀每一个学生,那么家长就不会说出什么伤害学校的话来。我感到一个学校口碑的重要性,一个学校社会信誉的重要性。而好的口碑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每个老师都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教学,孩子们不会什么也学不到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要去适应孩子而不是他们来适应我们。老师们不容易,所以老师们也需要关怀。我认为选择任课老师去上一门课时,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资质,这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我深深意识到我们的有些学校是薄弱学校,郑杰说公办的薄弱学校是政府的一块心病。政府拯救薄弱学校的方式也有三种:一是更换校长,希望作为法人代表和政府代理人的校长成为“英雄”;二是限制受教育者的择校权,以保证招生数量。三是让薄弱学校享受特殊政策,特别是人力物力或者更换校名等提升无形资产价值的方式。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我非常理解郭校长您来这里工作有多难,面临着怎样的阻力。要改革岂是那么容易的,又怎是单枪匹马所能及的!那需要多数人的支持。郑杰有一些话特别让我感动,我总结一下:拯救薄弱学校的内部力量在每个人的心里,是每个人心中的善。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善是对孩子们人性化的关爱。如果我们能抱着宗教般的殉道情怀,在从事着真正的人的教育。这里培养的学生也许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但他们身上保存着人类最质朴的道德。什么时候我们这样的学校能办好了,那才是中国真正的教育,那时的社会才是健康的机体。职业教育不应只是占有一席之地,而是占有主要地位。也许我现在说这样的话还有些苍白无力,因为我的思想境界还没有那么高。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感情的加深,我想这应该是发自心底的呼喊。其实我们不能忽视理想的作用,正是理想支撑着现在的生活,让我们为自己沉重的负担找到充足的理由。只有让理想化到艺术里面,在艺术里品味生活,才能登上人生幸福的第二层楼。
          虽然我并算不上管理者,但我听了魏书生的报告之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就是让责任无可逃脱”,他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很多事情出了错误,我们碍于面子闭着眼就过去了,似乎是大度宽容,殊不知要提升质量,我们是要不得这种宽容大度的。这正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的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其实只有认真去找出错误,才能发现导致这些错误发生的根源。利于以后的工作,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一种精神。
          三、补充对郑杰的介绍
          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认识他并不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而是从《上海教育》中逐渐认识并了解了这个另类校长,当时在看介绍时,对他还是有些佩服的,将一所“不起眼的普通而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变成了上海的知名学校,家长都争相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可以说郑杰校长的改革成功了,他的成功是他观念思想的成功,看看他给他们学校老师写的这一百条新建议,你会觉得这个校长一点都不另类,反而会觉得他十分的可爱,十分的前卫,十分的有素质,十分的有思想,让人对他产生一种佩服之情,以至于我当时就将《上海教育》上连载的他的一部分“建议”剪贴了下来,便于细细阅读。也许你不认同他的观点和想法,但就像他自己说的“本书无害,不妨一读”,请你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听听别人的建议,又有何妨呢?
          郑杰校长还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尽管早就不在我们身边了,但他却早就在了人们的心中,尤其在广大教师的心中。读师范时,他的大名经常被老师提及,他的思想也经常被老师引用,直到现在他的著作还是一再地被人们拿出来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越觉得读他的著作很有味道。一直想读他的两本最有名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和《帕夫雷什中学》,现在终于可以读一读教育的理论专著了,我知道读这样的书比读郑杰的那本书要难多了,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将这两本著作都消化的话,那我会成长得更快。
          郑杰是一个一头扎进人堆里就再也无法被辨认出来的普通人。对这一点,他非常清楚,清楚地知道至少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他绝对不是“一流人物”或“时代精英”。如果是,他不会考上海师大,如果是他不会当老师。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当起了老师,多少些无奈的,而且学会了顺从天命,不顺从的不是自行走人便是被迫走人了。假如上帝给郑杰再一次生命,凭着他在学业与考试方面浅陋的天赋,郑杰的用以谋生的饭碗也绝不会比教师更值钱的。
          
          但是,郑杰一直相信,哪怕干扫地的工作,他都会非常优秀,因为决定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成为“一流人物”和“时代精英”的潜质与天份,绝不在本人学业与考试上,有时,曾经成就一个人的学业与考试的功夫,反而会成为他事业成功路上的障碍物。当郑杰拿到了“死缠烂打”地终于拿到上海师大中文系毕业学历后,他终于结束了十多年的噩梦,开始凭自己而不是凭“分数”说话了。
          
          郑杰成为“一流人物”和“时代精英”需要两大条件:1、自身特质。2、外部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估且不说第二点,否则有偏题之嫌,且说第一大条件:自身特质。
              1、他知道自己是谁
          
          他是个内省式的人物,说得少,做得少,却想得多。他想的最多的是他自己,而且想明白了,原来他是一颗尘埃,非常渺小、微不足道,认识到这一点对他很重要,因为知道自己微小,所以他才很好奇,张望并探寻着这个神奇的世界,不仅探寻世界的表象,而且探寻其本源,他所经历的一切人与事,包括这些人与事加于他的苦难,都是他寻根问底的资源。渐渐地他有所领悟,原来这个纷繁复杂的变化无穷的世界受着某种神性的东西的支配,这东西不是人格化的上帝或佛祖,这东西叫“真理”,当人们开始拨去重重迷雾之后,终于会找到“她”,这个世界原来受着“她”的支配和主宰,因此,郑杰将找到“她”作为一生的工作,至于教书也好,做校长也好,只是用于拨去迷雾寻找真理的工具。
          
          怀着无穷无尽的好奇,他知道了对真理的“敬畏”,他很喜欢敬畏这个词,因为这个在他脑海中经常闪烁的词时时正告他:你必谦恭,你必宽容。使他在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面前心怀虔诚的谦恭,并立志以真、善、美的事物为友,以愚钝之身心去勉力追随,自此而远离“凡俗”,远离机巧、虚伪、丑陋、庸俗、险恶。使他在一切思想、观点、个性面前怀宽大、开放、仁爱之心,他面对与他不一致的观点时,他说:那一定也是有道理的;在面对别人质疑时他说:不争论。他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古怪的”行为、每一个观点和方法都是值得敬重的,世界是多样化的,他经常试图忘了自己,去欣赏差异,欣赏因为多样化而美不胜收的世界。
          
          然后是感激,他那么微小,却可以健康而自在地活着,他感谢伟大力量的赐予,而且过着简朴的生活以不糟蹋难得的赐予。生命是个奇迹,思想也是个奇迹,人对赐予的奇迹的感恩,使人只想着努力回报,他的回报就是善待自己,善待所有人,善待一切生命,并尊重自己,尊重所有人,尊重一切生命,这使他坚定地在他权力范围内,为连同他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谋幸福。
          
          他不仅知道自己渺小,而且他知道自己渺小在何处。首先渺小在人经常会忘记自己渺小,当人们长期适应于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功夫“炉火纯清”了,就往往开始按着习惯行事,不再战战兢兢地反思自己的过住,也不再踌躇满志地筹划明天,如果恰巧他又不读书,这样凭着资格日复一日做着既定的事,那么他已忘记自己渺小了,对外部世界不再好奇的人怎能不自以为是?其次人的渺小在于人常常忘记决定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的,其实并不全是自还有身边的人们和机遇,人习惯于将失败归之于他人和命运不助他,而将成功归之于自己,即使嘴上说归之于他人和命运,心中的窃喜还是自以为了得。如果他克服不了这一定势,那他不久就会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人的渺小更在对时空的近忽无知,经常将自已置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里去揣想,将自己所处的时空也置于“玄之又玄”的时空中去感悟,人就会摆脱无知,以畅达的心胸去做事和做人。
          
          因为他深知保持“渺小”的状态多么不易,才使他每天下了班到家,开一盏小台灯,把自己的身、心、魂一起浸没在音乐、文思绪之中,“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之所以胜之于芦苇,全因着思考。因为他思考着,所以存在着,而且他知道自己存在着,以“微不足道”的姿态活着。
              2、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为什么活着?这是他一旦进入哲学境界时经常在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三十岁之后,他不知为什么,会经常进入一种状态,这个状态令他着迷,因为他发现自己忽然忘我了,忘了他在行走,在吃饭,或在菜市场买菜,在书桌前读书,在电脑前打字,他忘记了,忘记自己的后背被雨水打湿,忘记了烟蒂灼伤了手指,他的朋友叫他书呆子,你也可以叫他出神、入迷、发痴或者入定,怎么称呼都可以的,对他此时的一切褒贬对他都不重要,他无所谓的,忘了自己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此时,他感觉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一切是多么和谐而宁静,没有喜怒哀恨,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他知道“物我两忘”的快慰!他称之为“哲学境界”,不是面对上帝的宗教境界,而是面对广袤时空的一种“类宗教”情怀,令他留连忘返。
              在这个哲学境界里,他想(不完全用逻辑在想,而是打开一切身心工其感悟),我为什么活着?
          
          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如何生。如何生,决定于为何生。他想,人活着为延续生命的薪火,人类一代又一代传递着生命的基因,这使人活着不全为自己了,也不仅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人类的“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承担责任的,至于为什么必须要为了“种”的延续而不得不去承担艰辛的责任?这是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世界上有一些问题无须费力思考,比如为什么要有道德,你也不此去多虑,因为这是绝对的,我们总该服从于一些最本源的“绝对律令”,作为人类成为类,而不是“原子”的依据,有些东西是人类自古而来的共识,因为这些共识,人类一切行为都可能被理解。因而,人为了责任而活着,是绝对的。
          
          但绝对的负责并不意味着人活着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如果说负责任是人作为“类”所共有的使命的话,那么人作为个体的使命在于,他一边在承担着责任时,一边在验证着自己的价值。也许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寻找到自己的目的,并证明自己有活着的价值。问题是,作为渺小的个体的人,有没有独立意义?有吗?
          
          他认为有,如果过去没有,那么现在有;如果现在还不完全有,那将来一定会完全有。他太知道了,和整个生物界一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人群中也找不出两个同样的人,找不出两个外貌相同的两个人,更找不出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根本的差异并不在体表上的,而在个性上的,即使我们静止地看待人的个性,都会被丰富的个性差异而折服,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岸与豁达,更何况,我们将大自然造化的人的个性差异置于第二自然----人类社会之中,经过与不同时空内的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天然个性又被打上种种不同的深深的印迹,因此,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人更难以捉摸的生命体吗?在思索问题时,他习惯于作“历史的”分析,他认为,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候,人类共同价值压倒了个体价值,使个性仅是沉默的冰山,那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社会已为个性的发现创造了许多物质和精神条件,但我们处在转型期,对个性差异的欣赏和宽容的制度与文化,会成为现实。
          
          那么,人不仅有作为类的价值,还应有作为个体的价值了。甚至人如果寻找不到基于个性而存在的个体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些价值来作为自身活着的目的和意义,那么作为类的共同使命的实现也将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类的价值实现的前提。因此,郑杰在寻找着他自己的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他发现,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不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是肮脏的见不得人的丑事,追求个人幸福也不能与个人主义划上等号。而且基于个性差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路径都会不同的。没有共同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主观的。
              但却存在着幸福的不同境界。也许低层的幸福感每个人都相似,而越往高处,就越不同。
              什么是郑杰的幸福?郑杰的幸福之梦就是“做喜欢做的事”。
              那什么是郑杰喜欢做的事?就是能让郑杰个性充分表现的事。
          
          什么是郑杰区别于别人的个性?有啊,比如,他时时燃烧的激情,他的静默的玄想,他对宏观事物的把握能力,他对人的怜爱尤其是对孩子的怜爱他的多情,还有他的理性,他的心理成熟度与冷静达观,等等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特质折射在他的身上并表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使他有时苦于难以辨明自己,但你是不可以对这种复杂个性作“价值判断”,用好与不好来评说的,也不可以轻易地将之归于某一类,为什么总急着归类?!
          
          那么他正在做的事是否就是他喜欢?是啊,他除了技术性操作性的活干不了,比如会计、政府官员之类的活做不了,别的都可以,只要能让他个性舒展的工作,他都会去做,心中充满喜悦。
          
          如果这个工作恰巧不符合郑杰的个性怎么办?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下,他可以修正自己的一部分个性,他知道人是不完美的,修正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何乐不为?他从教师到团队干部到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每一次职务的变迁都是一次个性的修正,但注意那是“修正”,不是改变,修正是说这郑杰还是那郑杰,而改变则使这郑杰不是那郑杰了;积极的态度下,他可以保卫“自由”,他在法律和哲学上的知识储备,以及他的智慧,使他足以捍卫自已作为教师这一“准自由职业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而且他远离世俗的风格,使他那么自由地在按自己成意愿快乐地“舞蹈”,虽然戴着镣铐,但至少还能跳。第二种态度是消极态度,绝望时或许有消极态度,如果这份工作不适合郑杰,即使这份工作可以赚很多钱,郑杰的消极态度就是,我这个工作说再见。
              也许,对郑杰来说,他的最大幸福就是“自由”。问他为什么活着,他可以告诉你,为了自由。
              3、他知道他的最终价值与他的名字无关
          
          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的人类本性一方面使人因贪求物质生活而最终无法逃脱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可另一方面,却诱使人们总是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而勉力追寻永恒和无限。这是人之祸事,又是人之幸事。
          
          因此,自认为发现了自已的幸福之路,并有能力捍卫了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那么自在地安享已经握在手中的幸福之后,郑杰体内的不满是在滋长,在时时唤醒他,也许是该干点别的什么。在校长位置上,他得以与更多的人交往,更清醒地看到并真切感受到学生们、教师们,他们也许不幸福。
          
          他认为在一所学校里,每个人幸福的理由是不同的,而不幸福的根源是一致的。他一直确信,世界上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被每个人现成也套用一下就可以得出“幸福”的正确答案,对张国荣来说,幸福是取消生命,当他没有生不如死之感时,他绝不会自裁。幸福是需要获得满足而形成的一种愉悦,因此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一个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不同,郑杰的深深的“无力感”在于,为他的学校中的每个人创造同一个共同拥有的幸福,是根本无法做的,是一个太大的奢望。而且,他认为,权力人的一旦形成了自已的幸福观,并运用手中的权力,将这种幸福观强加于下属身上,以为那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这可能正是“老百姓”幸福的最大的敌人。因为用一种幸福观控制所有人的幸福观的事实上做不到,一方面表现为“权力人”的集权,另一方面表现为“权利人”的被剥夺,被剥夺思索并创造自己幸福的权利。
              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限定在消除令人不幸福的根源。在学校中,教师或者学生如果感觉不幸福,那么导致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
          
          是在一所学校中,我们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是生存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不管是单一的需要还是多种需要。人们感觉不幸福根源是因为学校只能满足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的需要!而有时为这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却要大部分人付出牺牲幸福的代价。
          
          学校为什么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要,让更多的人更幸福?是因为学校不能挑学生,或者只能按分数挑学生,这使得学生的需求多样化到不可测量,学校要满足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则实在无力支付那么高的成本;是因为学校无从选择教师,当教师按计划分配时,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被遮蔽,当教师队伍人员不足时,教师被作为“劳动力”引进站台的,而不是被作为“文化人”和“观念人”接受筛选,要满足差异化那么大的教师的各种需求,还要通过他们来满足差异化那么大的学生的各种需求,成本简直大到无法计算了。
              学校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如何为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们谋幸福。郑杰几乎每天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就在于此。
          
          他明知道自已不务正业,在大部分人看来,校长的正业是抓好学校管理,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保证奖金按月发放,干完这些就已足够了,已经是“鞠躬尽瘁”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你这个校长管那么多干吗?况且你管得了那么多么?这不就是不务正业吗?
          
          但郑杰从来不这么认识教育,他认为,目前的教育存在着相反的两大显著问题,一是教育太服务于现实,二是教育太不服务于现实。太服务于现实,是教育过份强化了它的社会职能,急着赶着要现代化,要变成产业,要实现其经济功能,简直就是过去要教育实现其政治功能的翻版,因此,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然就大行其道了;太不服务于现实,是指教育服务的对象(至少直接服务对象)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或其他社会子系统,而恰恰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凡是带有服务性的行业(包括政府部门),都直接服务于人,都希望本行业提供的服务能让顾客满意,可为什么唯有教育在增加人们的痛苦,让人们的一生即依赖又“嫌恶”教育?而最令人无法理喻的是,教育一方面因为制造痛苦而广受批评,另一方面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为“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对教育现实的体认,使郑杰自问,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把这个目的想明白,他认为他的办学行为可能也会误入功利和实用的歧途。在工作上,他喜欢理性,喜欢确定性。他认为教育一定有永恒的使命,对此他坚信不移,他认识这个永恒不变的使命就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就是对人的幸福观的启蒙,让人知道活着就是追求幸福的,而且不用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想着幸福的事,可以大声说:我要幸福,什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是向往而追求幸福的过程;教育仅仅告诉学生们要追求幸福是不够的,还得做两件更体现教育专业的事,一是教给学生如何创造幸福,二是教给学生在追求幸福时为什么以及如何不伤害到别人的幸福。如果教育要做更多的,那就要启发孩子们,这个世界有许多东西在妨碍更多人幸福的实现,这会引发学生的使命感。
          
          目前看来,一切有计划的教育的实施,都必须通过学校来完成,于是身为北郊学校校长的郑杰,便将他的全部目光聚采集在了这十七亩土地上,他发誓,要让他学校中的三千名老老少少更幸福。这就是郑杰,“不务正业”的全部逻辑。
          
          更重要的是,他按他的逻辑行事,很幸福啊,他的幸福不在于他的名字留在碑上、名人辞典上和别人的心上,他的幸福在于,终于有一所学校,而不是郑杰校长,破天荒地只关怀人,并将关怀人作为信条,让每个北郊学校工作过和学习过的人都在心中刻上这个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