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app怎么打不开:第三编 语文教学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3:03:49

语文教学论  

2010-05-06 10:57:13|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第三编 语文教学论
第三章 阅读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过程是信息输入过程,也是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阅读教学,诸如"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便是明证.
第一节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阅读教学的意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方法,掌握各种体裁课文教学的要点.具有初步的从事小学阅读教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方法,各种体裁课文的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例赏析,观摩学习,课内外实践操作练习
[教学时间] 
8课时
[教学内容] 
一,阅读教学的概念 
1.阅读: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上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上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2.阅读教学:
是指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要点在于:
(1)对象是学生;
(2)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3)要安排大量的阅读实践;
(4)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阅读包括两方面的信息加工:外界输入的视觉信息(字词,文章),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
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体现得尤其突出.现代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三大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
(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感悟,积累,运用.
讲解:
(1)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
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境界.
(2)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学读书的思路,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感,练习自能读书的本领,习得读书方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方法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深刻,最长久的.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朗读练习,增强朗读效果,培养语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要变着花样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津津有味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① 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要有效地多读.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点,注意读的层次性,指向性.
②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范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
③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朗读技巧.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 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增强朗读评价的实效性.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过程,没有深入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
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用评价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
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阅读的起点.
教师要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或文章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质疑,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筛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释疑. 
(4)挖掘文本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白,也可以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空白处".这些空白或者言外有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读者琢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动态的把握课文整体,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空白,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支点,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超越,充分体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5)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现语文本体.
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的形象,在自主积极的阅读实践中来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重"读"轻"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与作者共鸣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心灵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6)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7)努力构建一个寓"思"于学,以"情"贯穿,用"心"交流的课堂.
①寓"思"于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②以"情"贯穿 
导语激情:文章是情的载体,教师应是情的表达者,传递者,激发者.教师的过度语言应充盈着浓浓的情,或悲或喜,用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
媒体激情:课文远离了学生生活的时代,用媒体真实地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对话.
朗读激情: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
③用"心"交流——与文本充分对话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该做到:根据学生的自主质疑,确定教学目标——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习资源——以情激情;挖掘文本空白——以想象促感悟.通过"初读——感知人物外在形象;再读——体验人物内心活动 精读——感悟人物精神品质;赏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资料链接: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广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谓善教者也.(教师的引导作用)
2.叶圣陶: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反反复复的朗读)
3.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朗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音韵感.
4.整体的,多次的朗读,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部分,就会成为学生语感结构和精神系统中有活力的细胞.
5.学生在没有接受老师任何点拨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感受文本,自由探索言语的实践活动.初读后,又结合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再读课文,能提升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时,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言语和言语所含的作者的情思,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因而,同样读一篇课文,就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适用于没有任何点拨的阅读状态,即初读后谈感受环节)
6.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因为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依凭,有一定的规定性.语文教学中,比"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不仅是课文这样说,更是"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 "所以,"课文说了什么 课文怎么说 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立足文本,钻研教材,挖掘教材) 
7.王丽《我的教育梦》: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8.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语文教学,他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它不到承载着工具的作用,还承载着生命的文明.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只有将语文放置生命的高度,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中应试的面孔,而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语文,是人的回归,是对生命的敏感,敏感而敏锐,敏感而敏睿;敏感而反省,敏感而建设.
9.叶圣陶: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10.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三,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看新课标中的有关内容.目标在以下三方面加以突出:
(一)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突出了多读,重视语感和语言积累;
(四)突出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词,句,段,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复述,背诵等方面的内容.
(一)词语教学
1.意义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理解语言,学习语言,都是以词为单位的.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要重视词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更要抓好词汇教学.
2.教学内容
词语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要能正确读写,懂得意思,积累运用.重点是理解词义.
3.教学原则
(1)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三类词:生字生词;生字生词;熟字熟词(词义,词性发生变化的词;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2)力求准确
例:《守株待兔》一课中的"窜"的教学.小结:词语教学要讲究科学性,力求准确.
(3)注意通达
观摩教学录像,讨论赏析
小结:讲解词语的目的是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因此,解释要通俗易懂,注意通达.
4.词语教学的方法
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词语教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有一些作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选择时机,精心设计
词汇教学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理解词义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词义教学.一般说来,有三种处理的方式;讲读课文前,讲读课文中,讲读课文后.
①有的词语,学生不能从上下文中领会它们的意思,而且不首先弄懂,可能成为讲读课文的"拦路虎",应在讲读课文前"扫除",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山崖,峡谷,珊瑚,龙虾"等,这些词语离开课文可以讲清,故可以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学习.
②大部分词语,应放在分析讲读课文的同时进行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他们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思想.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防前哨,五光十色,瑰丽,威武,绽开,蠕动,栖息"等词.
③还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是带总结性的,或者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在讲读课文之后还应提出,这样才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寓言,成语故事,如: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2)因词定法,区别对待
因为词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义,所以我们侧重来看看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几种方法,即:直观演示,结合课文,联系已知,比较辨析,分析词素法.
总之,词义教学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常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3)由例及类,教给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教学片段赏析.
(4)多法并用,指导积累
①凭借语境积累词语;
②用归类法积累词语;
③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④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
⑤用交流的方法积累词语等.
(5)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如: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 
课堂讨论实践:
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富饶的西沙群岛》:山崖,峡谷,珊瑚,龙虾,瑰丽,威武,绽开,蠕动,栖息,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
布置试教: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中的"葫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囫囵吞枣".
(二)句子教学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必须先读通一个个句子.
1.需重点指导学习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给颜黎民的信》)
(2)对于表现主题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
(3)内容和结构都比较复杂的长句."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大海的歌》)
(4)生动形象的句子.如《鸟的天堂》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5)在文章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伟大的友谊》)
(6)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如《草原》中写草原的自然景色的句子:"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
(1)从抓关键词语入手;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 《给颜黎民的信》 ) 
(5)抓主干理解句子;
"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大海的歌》)——(什么样的)吊车(怎么样),(什么样的)海轮(怎么样). 
又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添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A.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就比原来美多了.不过课文上写的比这还要美,它写出了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
B.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的眉眼 "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的青嫩.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这样一写就把柔柳写活了.)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柔柳)
(6)直观演示理解句子.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鸟的天堂》)
3.句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年段不同,要求各异.
(2)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3)注重语境,少讲术语. 
例如: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太阳》
课堂讨论:
试分析下列句子各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2.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手术台就是阵地》)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5.这时候(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美丽的小兴安岭》)
6.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过河》第三册)
布置试教:从以上内容中任选一句,设计教学过程,试讲.
(三)篇章教学
篇的教学在学生能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标准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这里包含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四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篇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的不同层次.在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地加以训练.其中前两项的教学主要在低中年级进行,后两项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所以篇的训练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虽然各有所侧重,但绝不能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而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1.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思想的脉络."文章皆有路,遵路识斯真."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既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透,又能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
指导学生分段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有效的方法.分段是把文章分成结构段(或称逻辑段,大段).结构段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段的主要方法是归并临近的自然段为结构段,即把讲同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结构段.此外,还有先找出中心段,再分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中心段比较明显的课文.还可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划分段落.记事的记叙文,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几个阶段来分段.一个阶段,一般是围绕一个意思说的,可划分为一段.
分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分段,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要用开拓,中间,结尾这样的形式去套.这种通常所说的三段分法,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成为固定的模式,分段便失去了思维训练的意义.
分段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段的能力,为了按划分的段落深入理解课文,而不是为了记住某篇文章该分几段的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联系分段的机会,使他们在时间中锻炼提高分段的能力.在学生给课文分段之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不仅要注意学生是怎样分段的,更要着重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分.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路,而不要用一种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志.通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即先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在深入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这一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提问题的方法.即按课文的思路顺次提出几个问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对问题做出回答,再把回答的要点归纳到一起.如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次提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是怎样的 有什么样的结果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文或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按文章叙述的几个方面提出问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并通过反复运用,逐步熟练,形成能力.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简单,如概括《狐狸和乌鸦》是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这不能说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过于烦琐,几乎是复述课文内容,这说明学生还不能分清主次,抓不住主要内容.出现这样的情况,要注意分析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是对课文没有较准确的理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以具体指导.
3.了解课文中心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仅仅能做到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能够懂得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通过课文的内容要表现什么,说明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是篇的教学的一个重点.
课文的中心是由课文的内容透露出来的,课文的内容是服从于中心的.课文的中心,有的明确说出来,有的暗含在课文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抓课题.有的课文的标题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可以借助标题看出课文是赞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的.
(2)抓重点(词,句或段).有的课文中有点明中心的句子,就可以抓住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思想,如《苦柚》中,旅居海外的伯父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这正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问题.
(3)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来概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几件内容不同的事: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的情景,说明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读《水浒传》,说明鲁迅读书认真,而且注意教育孩子认真读书;谈"碰壁",说明鲁迅痛恨旧社会,勇敢坚决地与反动派做斗争;救助车夫这件事和女佣阿三说的话,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我们把这些思想内容联系起来,往深处想一想,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些事,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说明鲁迅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敬爱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中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述几种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都要以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因为中心思想并不是在课文的某些语句中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渗透在整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之中的.所以,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练习不能做为一个孤立的教学学环节,不能让学生在对课文思想内容还不够理解的时候就去乱找,乱猜中心思想,而要引导学生在从内容到思想的理解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使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例:《挑山工》
2)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套,如"通过记叙……,表达了……思想感情,歌颂了……思想品质."而应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概括谈话的方式进行,或启发学生说读后有何感想,或评述文章中的人物,或分析主要事件……总之,要因文而异.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满足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而要着眼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决不能把中心思想的现成答案告诉学生,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体会.如《跳水》一课,教师指导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大作家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了这片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他想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像那位船长那样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度说:"托尔斯泰是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后果,最后追到最高的横木顶端,就走到了危险的地步."有的说:"托尔斯泰是想告诉我们,开玩笑不能过分,开玩笑要有一定的分寸,过分了就可能出问题.那些水手开玩笑就过分了,这个孩子追猴子已经很危险了,可是他们还在哈哈大笑,弄得这个孩子哭笑不得,不停地往上追,最后出了危险.所以,开玩笑要有一定的分寸."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回答不一定全面,准确,但都有可取之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当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宜用一个固定的答案来限制学生.只要坚持按照正确的路子加强训练,学生经历了一次次认真阅读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必定能逐步提高.
4.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陶冶,不仅要理解,读懂,而且动心动情,这是篇的教学中较高的要求.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最重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中,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就很自然地深化了崇敬和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产生共鸣.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使他们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烈火烧身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学生谈到自己被开水烫了,被火烫了时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受,对邱少云的伟大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也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所以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意义
理解意义;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叶老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用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更容易领会."
但是,我们如果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不少教师以讲代读,以问代读,一节课下来,难得听见学生读书的声音,听见的多是教师讲课的声音,学生答问的声音;有的虽然有读,却只是一种陪衬,一种摆设,一种形式.这怎么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呢 
2.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3.方法
(1)明确目标
教学中,每次读的训练,都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句;或要求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或体会语气,语调,思想感情等等.总之,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读而读.
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片段,思考:李老师安排了几次读的训练 每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2)教给技巧
朗读的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怎样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呢 学生参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思考教师是如何教给学生朗读技巧的.看了这个例子,你受到什么启发 怎样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小结:对小学生,教师不能架空讲授朗读知识和技巧,也不必讲述语法停顿,结构停顿,感情停顿之类的名词术语,而应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体会.
(3)加强理解
前面我们讲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反过来,学生要朗读好课文,又需理解内容.理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指导朗读就不能只从技巧上着眼,而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把指导朗读和指导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看《燕子》教学,思考:教师是怎样将指导朗读与指导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 
(4)讲究形式
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讲究形式.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多种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哪些 (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加动作有表情地读,轮读,配乐读)重点体会"引读".
应注意的是,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特别是还应了解各种形式的优,缺点以及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讨论练习:请分析下列句段的特点,并说说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1.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过河》)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3.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布置试教:从上述三句话中任选一句,写出教学过程,并试教.
(五)默读训练
1.意义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它的优点:(1)有利于理解课文;(2)有利于提高速度;(3)适应范围大.
2.要求
一是要集中注意力,依靠视觉把文字直映到大脑阅读中心,不要用指读,唇读,数读,更不能出声;二是达到一定的速度,到第三学段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三是注意默读的效果,能边读边想.
3.教学指导
(1)注意阶段过渡
一般来说,从二年级起,开始指导学生默读.学生刚刚学习默读时,绝大多数会不可避免地有嘴动和发出轻微声音的现象,速度当然很慢.这个阶段儿童仍不能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变为意义,朗读的模式仍然起着不小的作用.直至三年级,有的学生虽不出声了,嘴唇也不动了,但喉头肌肉仍在作发声的活动.这是通常情况下很自然的一个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逐步扩大知觉单位,加快阅读速度,努力实现由有声朗读到无声默读的转变.
(2)明确默读要求
要让学生在无声的阅读中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如:准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或者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或者理清思路,准备复述等等.虽然,每一次默读的任务不应太繁杂,但必须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否则,学生容易出现目光不集中,神思不集中等毛病,无法达到默读的目的.
(3)严格控制时间
默读,应要求又静又快又好.静,即不出声,即"默";快,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最多的文字;好,即能收到"理解"的最佳效果.其中,"快"的训练很重要.教师可采取"规定默读时间,完成默读任务"的办法,"逼"着学生在单位默读时间内提高默读效率.当然,这里规定的时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比朗读的时间要少.
(4)培养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在默读时收到学习效果,必须指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默读习惯.如:提倡学生多动笔,即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画画写写,帮助记忆,帮助思考,帮助理解.这是提高默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种浮光掠影的默读,不作任何文字圈点的默读,任何精彩的文字和内容都有可能一掠而过,这是谈不上默读的质量的. 
(六)复述训练
1.含义: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
2.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要求: 强调两点:1)复述是"述";2)复述重"复".
4.形式:
1)详细复述:主要适用于低中年级.
2)简要复述:适用于中高年级.
3)创造性复述:
(1)改变顺序复述,将运用了倒叙,插叙的课文改为顺叙.如《凡卡》.
(2)改变人称复述:第二人称的改为第三人称,如《再见了,亲人》;第三人称的改为第一人称,如《鲸》,《新型玻璃》等.
(3)改变体裁复述:如将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为故事.
(4)扩充内容复述:《精彩的马戏》中只详细地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三个节目,可让学生仿照这几个节目的写法,将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等节目也补充出来. 
5.复述的指导:
(1)明确划分界限
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详细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背诵;简略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概括段意和中心;创造性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没有根据的任意发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楚各种复述方式的要求.如第三种情况,教师应告诉学生,复述与课文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离开了课文,是不符合要求的.
(2)认真作出示范
在复述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或是每一种复述方式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认真作出示范.
(3)加强辅助手段
如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按提纲复述,也可以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
五,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式
导入激趣→整体性阅读→精细性阅读→拓展性阅读
(结合《晏子使楚》教例赏析理解)
知识点讲解:
1.整体感知课文常用的方法:
(1)运用朗读或速读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3)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
(4)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整体感知课文;
(5)通过梳理文章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2.研读的方式:
(1)把重点语段作为局部精读;
(2)把课文难点段落作为局部精读;
(3)局部略读与精读相配合;
(4)举一反三的精读;
(5)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作局部阅读 .
3.反思的方式:
(1)进一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2)进一步明晰作品行文的脉络;
(3)对课文的思想表达,艺术特色加深整体认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4.拓展迁移的方法:
(1)比较阅读;
(2)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
(3)超越文本,挖掘文本后面的文化意义.
六,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言语作品的统称.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大都采用文章选读的形式,因为阅读能力只有在直接感知,理解书面言语作品中才能形成.因此,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如何进行研究 鲁迅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可见分类是个好办法.小语教材中,主要选入了哪些文体 (有一般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选入多种体裁的课文有什么好处呢 (既可以使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又可以使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文章的体裁,类别设计教学过程,是阅读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因为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结构形式,构成要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课文用同一种方法,这是违反阅读客观规律的盲目的教学行为.
(一)记叙文的教学
1.概念: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记叙文,是一种泛指通过人,事,物的具体记叙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既包括非文学作品的记叙文,又包括采取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则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写真人,记真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一般包括新闻,通讯,特写,速写,参观记,游记,传记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指广义的记叙文.它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2.特点:
(1)包括"六要素"(有时也称为"四要素")
(2)基本表现方法是叙述和描写.
(3)记和叙的不可分割性.
3.类型: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4.教学指导:
记叙文的教学在第一至第三学段,要淡化文体,重视整体阅读.教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
虽然都是记叙文,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记叙的着眼点也就不同.有的记叙文是着眼于记人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是着眼于叙事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有的是着眼于写景的,如《大海的歌》;有的是着眼于状物的,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抓住了记叙的着眼点,就可以抓住教与学的主攻方向.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叶老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文章思路,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做到"有条理".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如教《日出》,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有没亮""到了中午""黄昏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3)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通过对主题的把握,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抽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等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人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任务与环境的关系等,旨在揭示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貌.如《倔强的小红军》.记事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典型事件或场面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旨在通过主题事件,显示一定的思想意义.
在教学中,尤其应抓住:
对表现中心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例《倔强的小红军》;
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并认识它们对表达思想内容所起的作用,例第九册《白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意双关,是表现中心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指出的是,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要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体会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语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及时地抓好写作.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详略得当,就可让学生模仿学习.
(二)说明文的教学
1.概念: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性质,形状,起因,功用等的文章.在小语课本中,说明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所以又称为常识性课文.它们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2.特点:
(1)说明的科学性;
(2)说明的层次性;
(3)说明的通俗性. 
3.教学指导:
1)抓准说明中心.
抓准课文的说明中心是教好说明文的关键.因为每篇说明文都要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因此在分析课文,寻找说明中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说明文提出说明中心的规律.
(1)题目揭示说明中心: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开头提出说明中心的:如《蝙蝠和雷达》(七册)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结尾总结说明中心:如《蛇与庄稼》(十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4)中心体现在重点段落之中:如《琥珀》(十二册),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稀有琥珀,来说明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作者对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分述是文章的重点段,体现出文章的说明中心.
2)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些语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用词确切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如《鲸》中的句子:"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主要"一词能否去掉 通俗,形象: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为达到生动说明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话,拟人与比喻结合,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或动植物都赋予了人的性格和行为,不仅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如《鲸》这篇课文,为了说明鲸的种类,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等方法.在课后思考题中,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就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的方法.
3)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内容层次清晰,结构上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或按方位顺序写.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结尾有时要做一下综合说明.如《鲸》,就是先提问题,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接着课文就具体说明鲸到底有多大.课文第四小段也是先提出问题:"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其他段落也都是先点出要说明的问题.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
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幻灯,电视录象甚至电影,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难为简,使抽象变为形象,把应了解的知识大体弄懂.如教《鲸》,可组织学生看看科教片;教《爬山虎的脚》,可带学生参观实物.
布置课前试讲:任选《鲸》中的一段进行试讲.
(三)童话的教学
1.概念: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小学教科书中选编了很多童话.
2.特点:
(1)奇特的幻想.
(2)虚构的情节.
(3)优美的语言.
3.教学指导:
(1)引发想象.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童话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学童话时,可以抓住幻想的部分,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美丽的公鸡》,应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公鸡昂着头,挺着胸脯,得意洋洋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总之,不要过早地做理性的分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中的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有人说:"幻想是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摇篮."
(2)把握情节.童话故事是通过幻想虚构的,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情节.《美丽的公鸡》公鸡自以为美丽—公鸡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们都不与公鸡比—公鸡很难过,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一个道理—公鸡天天打鸣,为人们做事.
(3)学习语言.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形象,对于发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和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口语特点.教师要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应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如《小马过河》,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有些童话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将一些情节和语言稍加改变重复出现,如《美丽的公鸡》,教师可用来训练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寓言的教学
1.概念: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
2.特点:
(1)寓意明确突出;
(2)比喻生动形象;
(3)故事简洁短小.
3.教学指导:
根据寓言的特点,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从阅读教学角度说,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进行寓言教学呢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扣题意,设置悬念.
教学寓言时,可首先通过题意的分析,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的思维.如第五册《守株待兔》,株:树桩子;待:等待.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又如第四册《狼和小羊》,教学时也应先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和",让学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2)引导读议,感受形象.
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到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因此,寓言教学和其它文体的教学一样,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来领会寓意.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
A.抓关键词句: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学中,教师只须抓住"故意找碴儿"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要故意找碴儿 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 哪几次 这样,使学生对狼强词夺理的丑恶嘴脸和狡猾凶残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抓寓言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紧紧抓住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句子"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与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B.抓感情朗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朗读.感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如《狼和小羊》,就要指导学生读出狼恶狠狠的语气,小羊那温和,委屈的语气.在学完全文以后,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在读中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
总之,教学寓言时,教师不能只讲是什么故事,什么教训,而应该从"语文"这个角度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感受寓言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深刻地领会寓意做好铺垫.
(3)深入浅出,理解寓意.
寓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所说明的,所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理解寓意是个难点.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事中寄托的深刻道理.为此,教师往往要为学生跃上一级台阶做好铺垫.如《狐假虎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培养观察事物,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是非观念.
4 .寓言教学的一般流程
导入激趣→理解题意→初读课文→领悟探究→拓展思维
(五)诗歌的教学
我国是古老的诗国,有诗教的传统.从孩童时起,就以朗读,背诵等形式督促学生学诗,使之从小熟悉诗的旋律与意境,习惯于用诗人的眼光与情趣观察世界,描写世界,以培养孩子灵敏的语感与丰富的想象.我国古代的诗歌教育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优良的语文传统.
1.概念: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在小语教科书中包括古诗,现代诗,儿歌.
2.特点:
(1)高度的概括; (2)澎湃的激情;
(3)丰富的想象; (4)和谐的音韵.
3.教学指导:
观看教学录像《古诗二首》,讨论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1)激发情感; (2)展开想象;
(3)学习语言; (4)加强诵读.
4.古诗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1)情境导入,揭示题意→初知诗意,质疑梳理→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赏析全诗,背诵全诗
(2)激情导入,引出课题→熟读古诗,初步感知→精读古诗,理解体会诗的意境→赏读诗文,背诵古诗
(3)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布置试教:《绝句》,《瀑布》,任选其中一首,写出教学设计,进行试教.
资料链接:关于古诗教学的经典言论:
(1)古诗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往诗境的桥梁,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2)古诗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
(3)一节成功的古诗文课,应具备几个要素:
① 底蕴深厚,视野开阔
抓住文眼,重构意象
③ 设计巧妙,视角独特
第二节 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中学生阅读能力结构和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熟悉并掌握中学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训练的方式以及各类文章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教学技能.
[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我国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阅读教学的过程训练的方式,各类文章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例赏析法,教学观摩,课堂内外实践操作训练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领域.阅读教学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阅读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自学)
(一)阅读的性质
什么是阅读 不同的论著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阅读是一种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书面言语材料,从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它有三个本质特征: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活动.这里要强调的是,书面作品作为信息的载体,其负载的不仅是知识信息,还包括生活信息,社会信息,文化信息,思想情感信息等,而且作品形式本身也蕴涵了作者的思维,文化心理等信息.
这一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实施智育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原则,要重视阅读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吸收知识和思想营养,认识世界,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
2.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要理解并获取材料中的意义,首先是要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符号,还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内存,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比较,分析,演绎,概括等思维活动,使之与读物的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取意义;同时,阅读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也始终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因此,由于不同的阅读主体的在知识,经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阅读同一材料时所获得的心理意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一特征启示我们, 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阅读可以开发智力,发展人的各种心理素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阅读活动也能促进人的注意品质和意志品质及高级情感的发展,养成不断追求新知的自学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内隐的和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或者说技能,如借助工具书,解词释句,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笔记评注,翻阅其他材料来帮助理解,朗读时语气,节奏的把握,速读时眼动的方式等.这些操作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读者智力活动的外化.
这一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技能.重视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巩固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说,阅读的性质特点决定了阅读的功能,也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文解情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段话指明了"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作者借助(文本)作品展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读者借助于文字符号解读文本,进而理解作者,达到心灵相通.
于漪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之功在于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产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语文的愿望,主动积极地运用眼睛和大脑感知文字材料,理解文中各种语言的构造与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探求思想内及其社会意义,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一定的鉴常与评价的能力.
日本教育科学研究会上的学者认为:阅读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是通过认知和理解用优美的日本语创作的语言作品,去提高认识;阅读活动并非为了读懂语言本身,而是为了理解包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感情.
欧美的学者认为:阅读不只限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涵泳文字作品的情思;阅读应该适应生活,形成功能.
哲学家德里达指出:读者和作品者不是僵死被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重新塑造(就像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作品亦可以"制造"不同的读者.一切都不是僵死不变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解读文本过程,而且是洞察作品社会意义过程.日本学者认为阅读重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欧美学者认为阅读不仅是领会思想感情的问题,而是适应生活的问题.德里达则更大胆直截,阅读过程不仅是解读过程,而且是创造过程.东方学者重视文本本身的解读,西方学者更注得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二)阅读的地位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置,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
从宏观看,语文是基础学科,这门学科对学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学生阅读能力如果不强,那么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就会遇到障碍.从语文学科内部看,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尤显得重要.你要写作,你首先要读懂写作要求,明了写作意图,你才能动笔.你要与人家交际,你就必须了解对方,查阅有关的资料,你只有在广泛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你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交际.因此,我们说没有好的阅读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正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超过写作与口语交际.学习语文困难的学生往往都是在阅读方面出现了问题,强化阅读是转化差生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生活在世上,除了吃,喝,拉,撒,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之外,他还需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阅读就在人们的精神享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的文学家刘禹锡官场失意,多年被贬,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仍不忘"调素琴,阅金经."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古人可以把阅读当作高雅的举动,今人则没有这份闲适了,因为信息时代,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已经成了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要完成学业,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工人要掌握一门新技术,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农民要了解未来的市场信息,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学者要进行研究,他需要广泛地阅读.阅读可以使人获取知识,可以使人收集信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3.阅读已成为社会对人们的必然要求.
在资信不太发达的年代,阅读大都是个人的行为;在资信发达的今天,阅读就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具有社会的行为特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社会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学生完成了学业,离开了学业,他的阅读似乎是个人行为,但是透过阅读表象,我们深究一下他的阅读实质,我们就会发现他的阅读还是适应了社会需要.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在逐渐进入学习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种阅读学习也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对人们的必然要求.
(三)阅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正向我们走来,知识将以几何的级数迅速膨涨,人们面对迅速膨涨的知识会感到无奈.而要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就要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文字符号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将录入的信息传达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中心再将信息加工处理,分储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当然,储存之前大脑信息中心处理信息有一个过滤过程.神经学家认为人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域阀",这个"域阀"就可以把无关的知识过滤掉,把有用的知识分类.正因为人脑具备了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强化大脑的这种功能.
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我们不可能记住其全部,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部分,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我们筛选的结果.一部《红楼梦》,中医可以筛选书中的药方,建筑师可以窥见其建筑的艺术,服装设计师可以筛选其中的服装设计技艺.一位学生,会不会读书,就要看他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最有效的信息.
任何一位作家在文本中提供的信息都是多元的,而读者解读文本时所要获得的信息就不一定是多元的.搜集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既然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那么学生就需要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东西方文化日渐交融.美国的政治家与教育家提出"要培养21世纪世界通用的美国人."显然,"世界通用的美国人"将是通晓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提法虽然霸气十足,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这也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我们也不能只一味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而应要求我们的学生继承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目前,我们的教科书在变,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已在教材中交融.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而且可以认识世界.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的学者施道弗曾提出过"阅读即思维"的观点,他认为阅读过程需要思考,想象,判断,推理和评价,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文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作者的思维,作者描写社会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生活,每人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作家的思维方式又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生新闻记者文本又要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也要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作者,评判生活,学生的思维也就会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前提.
4.提供写作的示范.
学生学习的课内文本及课外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本的作者无论是选材还是谋篇,布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生阅读这样的文本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读写结合,强调从读中学习写作,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可以领悟朱先生写人的技艺;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学生可以领悟鲁迅先生叙事写人的匠心.一些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仿写,实际上,课文就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当然,我们说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并不是主张"阅读为了写作".因为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会削弱阅读的功能.现行的语文教材在回避这对矛盾,很少在文后设计与写作有关的练习,但是课文的写作示范作用也是任何人也无法回避的.
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接受了作者的思想.读者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许许多多弊端,所以就导致了我们的一批学生的人格不健全,他们在作文中"造假",说"违心话".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安徽就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写父母死亡,有相当一批学生把自己写成残废.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坚韧.2002年高考作文写"心灵的选择",就有一批学生写父母离异,自己面临选择,父母下岗,自己面临失学的选择.作文中只会空喊几句政治口号,而不敢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为了获的高分,不得不扭曲自己的人格.阅读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修复学生扭曲的人格.
6.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美的眼睛"要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
中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受知识面的束缚,发现美,认识美的体验相应贫乏.阅读就可以极大地弥补其审美体验的不足.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随朱先生品赏荷塘的朦胧美,去体悟朱先生的"淡淡哀愁"与"淡淡的喜悦".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不仅会为作者笔下的洞庭风光所叹服,我们更会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而乐"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闰土,曹禺笔下的周朴园都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带给不同的审美娱悦.
总之,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获得综合的文化素养;建立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自学思考题:
1.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课时比重最大,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2.你认为阅读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等有何关系 
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中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如何划分这种能力的层面,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认为阅读能力包含理解与鉴赏两个层面,有的认为阅读能力包含认知与评价两个层面.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把阅读能力分为认知,理解,鉴赏三个层面.比较中外阅读教学,我们发现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中缺少批判性阅读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我们把阅读能力概括为四个要素: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
(一)认读感知能力
认读感知能力是阅读过程中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些专家认为认读能力就是识字能力,理解词语能力,段落划分能力,篇章结构能力.这里所说的认读能力是指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朱熹说过:"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熟,注中训释大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细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朱熹的这一主张是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一脉相承的.读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许多专家学者畅导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这种提法是非常科学与明智的.
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动态的声音信息,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创造,中学生首先就要成为这种创造者,而要达此创造目的,中学生要扫清认读障碍,借助工具书把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清楚,以便读通文章.读通顺是读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追求读得流利.而流利的目标是指不错读,不漏读,不回读,不添读,不读破句.第三步要有表情地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作品中形象展示的情感,并顷注自己的情感,才有可能读出表情.
2.熟练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中学生在认读过程中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诸如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等.目前中学生的默读速度比较慢,一篇千字文也要花上4~5分钟,这种默读也是低效的.新课标提出用默读的方法,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种默读速度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以可达成.
速读也是阅读的重要手段,现在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速读训练,因为速读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当然,速读的指标各有不同,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速读指标.我们认为速读的速度应达到每分钟千字左右.
朗读是阅读文本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两个方面,即普通话与朗读速度.普通话是国家明令推行的语言,中学生应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即使普通话说不好,也必须说.这是硬性指标,不能牵就.朗读的速度应采用播音速度,即每分钟150字左右.
3.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认读文本只是阅读的初步,我们宜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层面上做文章.现代阅读学认为,认识文本是一个渐进过程.学生借助读,可以从整体上认识文本,如文本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是描写性质的还是实用性质的,阅读全文,学生应能够作出判断.同时学生对文本所写内容也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作者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情感态度如何,倘若中学生能够对上述问题作出自己的推断,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之,认读感知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的量,质和速度上,是对文本的一种体验或感受.从文本获得三个方面的感受,即"文——语言文字,文章形式;象——文章的材料(人,事,理,景);道——文章的主旨或意图"的感受,对文本这三方面的感受的关系是:文以载道,文道相依,意(道)以象尽,象以言著.
(二)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这种阅读能力必需以认读能力为基础.认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能力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与发展.理解能力包含下列要素: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任何一位作家在他的文章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驱遣词语,以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这段文字中"捧"与"挂"两个词用得就很不一般,因为"捧"字显得很滑稽,大师们不远万里毕恭毕敬地"捧"着,奴才之相跃然纸上,"挂"字用得更为神妙,本当用"展"字,却用极具形态特征的"挂"字代替"展"字,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再如巴金先生在他的《灯》中写道:
(1)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2)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3)我自然也是如此.(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将它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加以分析,就可以理出个思路,这一段话讲的是光的作用,(1)(4)句尤为明显,第(2)句"靠吃米活着"讲的好像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内容,"不是单"又作了修饰,显然作者是说吃米是人活着的一个原因,那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从(1)(4)句看,(1)句写光的作用,(4)句写光的作用.显然,"光","灯光"具有召唤作用,也就是说"人不单靠吃米活着",而且要依靠精神做依托.
2.能够比较敏锐地感悟语言
语感能力是阅读文本必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丐尊先生也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乐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两位语文专家所讲的语感对理解文本有很重要的作用.
3.揭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话外音
作者受写作环境的影响,有些话不便明说,有些话不便说得很直白,读者需自己凭经验加以推断.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往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茅盾先生在这里描绘了两位战士的形象,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战士.茅盾先生描写的是延安的"风景",而两个战士形象就成了这幅风景当中的主旋律.读者如果只把这些当风景来读,那就大错特错了.茅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显然这里的风景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具有丰富政治内涵的"风景".茅盾当时生活在国统区,不能把话说的太白了.读者阅读文本就要读懂作者的话外音.
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心智技能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质就是能"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
(三)鉴赏文本能力
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要通过字里行间展示出来,阅读作品,我们就不能把作品静止地,孤立地阅读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来阅读.如:
我们走在早晨的大路上
我面对着自己,
我面对着我的歌,
我面对着这道路,这土地,
我面对着这国度,这政府;
我——一个十八岁的公民,
我自己说话,高声地:
这土地是我的!
这山地是我的!
这首诗是贺敬之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作,当时,贫苦农村"赤贫少年"的贺敬之,和几位同学一道,冲破重重险阻,步行40多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他就看到了民族新生的希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读贺敬之的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会他的革命激情.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了一个个文学形象,对于这些形象评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历来被视为美貌佳人,但仔细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熙凤出场"一节,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理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文字写了王熙凤的出场,众人在贾母面前皆敛声屏气,唯独她人未到声先闻,在贾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再说她的穿着打扮更令人侧目.你看,她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脖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上身穿窄裉袄,外罩银鼠褂,下身穿着洋绉裙,裙边还有花边饰物.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高档的服饰集于一身.读者沉思静想,会从心底涌出一个字"俗".最后,我们再看她的外貌,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王熙凤长着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眉却是吊梢的.一副看似俊俏,实是丑陋的嘴脸呈现在读者面前.曹雪芹不露声色的描写,就活画了王熙凤的丑态.
3.能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韵味,只有仔细咀嚼方可品出其中的滋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艺术形象,但有时孔乙己又是一个可爱的形象.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文中的一个"罩"字,十分传神.鲁迅先生不用"捂"字,因为一旦捂上,即见不到碟内的东西,而用"罩"字,似露非露,正好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一个罩字就活画了孔乙己童心未泯的特征.他面对目光直视碟中茴香豆的孩子们,坦然地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来,他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同样的意思前后不同的表达,前者是自然地表白,后者则是故意地卖弄.一罩二语(口语,文言书面语),展示了孔乙己可爱的特征.
阅读鉴赏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相比较,前者体现的是对是与非,美与丑的主观判断,后者是对错正误的客观判断;后者是因文悟道,而前者则是因道解文.
(四)批判文本能力
中国的学生历来奉课本为神明,相信课本选文总是最典范的,最完美的.过分地相信,以致于面对文本的问题也熟视无睹.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依靠个人的能力完成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的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要善于吸收文本的精华,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文本问题的眼睛.指出文本的不足并不是不尊重作者,而是与作者平等的对话.朱熹曾经说过:"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 固不可凿立新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朱熹《学规类编》)
批判文本,指出其不足,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但这种怀疑不是无中生有,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杜鹃有一个神话,据说是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莉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给除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不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周瘦鹃在这里引述了杜鹃啼血这个故事.周瘦鹃认为杜宇让位于鳖录,自己死后化为杜鹃,春天时节总要悲啼"不如归去."这里就有些令人不解了,既杜宇主动让位于功臣鳖灵,自己心甘情愿地入山为道,那么他死后为何要"悲啼"呢 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啊.《辞海》的"杜宇"条解说: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周瘦鹃的述说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所载相去甚远.因此周瘦鹃的述说就不能不令人怀疑.
(五)搜集信息能力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的过程则是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过程,搜集有效信息就是帮助内化的重要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搜集信息会非常方便.图书馆,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搜选.搜集信息可以分为两类,搜集阅读文本内的信息,搜集阅读文本以外但与文本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文本.
1.搜集阅读文本内的有效信息
我们阅读的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了阅读理解的需要,我们可能要运用其中部分信息,这就需要围绕阅读目的对精彩句段的关键字词进行搜集,筛选,加工整理.1991年一道高考语文试题就是一道信息筛选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②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③.他的外孙女跟随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期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人.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者的感情.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九个句子都是从原文中挑选出来的,究竟哪些句子是叙述环境和形状的,这就需要筛选.A句讲述托翁的愿望.B句讲了墓的形状,C句讲的是地点,D句交待有关情况,E句讲了墓的环境,F句讲的是他的愿望,G句是对坟墓的评价,H句讲了墓周围的环境,I句介绍的是坟墓的环境.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顺利地选取出B E H I四句.
2.搜集与所阅读文本有关的信息资源
阅读文本既需要深钻细研文本本身,又要广泛阅读与文本有关的材料.因为阅读与文本有关的材料可以帮助读懂文本本身.
学习《雷雨》,我们不妨让学生先搜集介绍曹禺写作背景的文章,搜集曹禺先生对《雷雨》的评价,曹禺女儿对《雷雨》的评价,评论家对《雷雨》的评价,将这些材料与阅读《雷雨》文本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了解许多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参照这些信息资料阅读《雷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就会深刻得多.
三,中学阅读教学的内容
中学阅读教学主要有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知识,传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阅读兴趣
1.广泛的兴趣
2.专一的兴趣
3.浓厚的兴趣
4.高尚的兴趣
(二)传授阅读技能
1.阅读感知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要求:初识文章框架,粗知课文思路,抓住作者运用了哪几项主要材料.
(2)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的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情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2.阅读理解技能
(1)揣摩词句.
要求:选择关键语句.运用揣摩方法,一是联系语境,二是调动生活体验,三是比较揣摩,四是实践揣摩.
(2)读解语段.
选准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标志:中心明确,集中体现了本文特色,知识点比较集中)
3.阅读探究技能
探究的内容及要求:
(1)课文意旨——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态度,观点和看法.
求旨要求:第一寻找显性意旨,第二体会隐性意旨
(方法:看事料,识褒贬;读语句,寻意蕴;探曲笔,明寓意)
(2)课文写法——选词,炼句,剪材,布局,谋篇以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艺术技巧
4.阅读评赏技能 
(1)欣赏评价语言
内容要求:优美语句,精辟语句
方法要求: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二是运用是否得体,三是运用是否机智.
(2)欣赏评价形象
内容要求:
欣赏评价人物形象
欣赏评价景物形象
欣赏评价事物形象
(3)欣赏评价技法(谴词造句,表现方式,修辞技巧,写作特点等)
(三)传习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默读与朗读,精读与略读,浏览与速读,圈点,批注等
1.朗读
现代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分类
(1)宣读
(2)表情朗读——美读
(3)吟诵
2.速读
(1)养成默读习惯
(2)努力扩大视野,减少回视
(3)计时和限时
(4)阅读程序模式化:
文章标题 作者 出处和出版时间 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 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和有争议之处
文章中的新思想及读后的启示
3.精读
精读训练的一般步骤:
疏通文字,粗知轮廓——研究文章结构——深入重点段落,剖析语言,分析内容——综合归纳
例:"五步精读"模式
审题→理清结构→咬文嚼字→整体总结→发散思维
(四)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读书用脑的习惯
2.读书用笔的习惯
3.读书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读书讲卫生的习惯
四,阅读的类型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阅读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对课文的阅读外,学生也会接触更多其他类型的阅读方式.了解不同的阅读类型与阅读方法,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的.
(一)阅读类型
1.文本阅读型
自从文字产生,这种阅读也就产生了.人们通过认读文字符号,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千百年来,这种阅读方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文本阅读自有它的妙处.人们手捧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图书,借助文字符号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人们一边品味着语言的意蕴,一边驰骋想象构造美的图景,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形象的再创造.这种阅读是语言的咀嚼过程也是语言的积累过程,语感形成的过程.读者借助作品中的形象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者在获得审美娱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长时期的阅读娱悦又会鼓舞读者,使他们对文字阅读有认同感,亲切感,而这些感觉又会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2.影视阅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对人们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有些读者耐不住文本阅读的寂寞,开始把阅读兴趣转向影视阅读.影视借助于高科技手段把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有像的艺术形式.这种阅读轻松,娱悦,读者不需要去咀嚼枯燥的文字,不需要对形象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正因为如此,选择影视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同样一部《红楼梦》,你采用文本阅读方式可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而采用影视阅读方式,可能只需要二十几个小时,由此读者认为影视阅读耗时少,效率高.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影视阅读固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娱悦,但是读者无法品尝咀嚼语言的乐趣了,读者借助提高语感的过程没有了.影视作品是对文本的再加工,再创造,这种加工创造是作者解读文本的结果.这种解读结果与原作肯定不会完全吻合,但是读者却误以为影视作品就是原作的复制.文本阅读,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影视阅读,一千个读者可能只会产生一个哈姆莱特.影视阅读已走进千家万户,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我们要正视影视阅读的利与弊,积极引导,让我们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3.网络阅读型
随着互随着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了.网络文学的崭新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网络文学中的特殊的文字符号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的心灵产生震颤.网络文学虚幻及低级的刺激又使网络文学变得令人担忧.与此同时,网络阅读又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那就是迅速,快捷,信息量大.研究一位作家,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也可以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信息,网络阅读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面.
网络阅读又兼具了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的一些特点,读者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的咀嚼提高自己的语感,也可以对文本进行文本的再加工,同时网络又可以提供一些声响与影像,这样网络阅读又具有了轻松的特征.
(二)阅读的方法
古今中外的学者,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种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对指导今天的中学生阅读都有好处,这里择其精要介绍之.
1.精读法
汉儒读书,要求字斟句酌,追求"无一句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这种读书方法能可谓精读细研.宋代的大儒朱熹提出"熟读而精思",也强调读书要在精熟上下功夫.汉儒与朱熹的读书主张上讲的是"精读".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精读指导举隅》,叶先生对精读作了精辟的阐释:就其中的一篇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的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还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叶先生这段述说全面地介绍了精读的过程.
精读强调阅读者的自主性.这种阅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不是别人强加给阅读者的.封建社会的举子们之所以要精通四书五经,就是他们要借助这种东西去敲开科举之门,敲开仕途之门.功利性驱使着举子们去自觉阅读,且乐此不疲,众多的专家学者毕其生于一役,研究某一本书,某一门学问,正是因为他们要登上这一领域的制高点,所以他们不惜一切去熟读精思.中学生读书不可能像封建社会的举子也不可能像现代的专家学者那样精读,中学生只能够针对那些典范的作品"熟读精思",达到"耳焉能详"的境界.
2.略读法
略读是与精读相对应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寻求获得的深度,略读在于获得知识的广度.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何为略读 略读是一种以获取面上知识为目的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对"略读"的"略"字作了精辟的论述:"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他细咬嚼,但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略读可以用于课内,如阅读课内的自读课文和课外的自读课文,读这些课文是为了把讲读课文学得的阅读方法以加以实践.
略读也可以用于课外,人们生活在知识迅速膨涨的时代,就需要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有些知识无须深究细研,人们就可以采用略读的形式.
3.记诵法
记诵法实际上就是朗读与背诵的结合.中国古代,历来都重视朗读与背诵,进行广泛的语言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将逐渐减退.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记诵一些名篇名句,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积累,而且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有此记忆内容因为年龄阅历的因素一时还无法理解,但对读者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这些记忆材料储存在读者的大脑中,溶化在读者的血液中,就可以内化为一种潜在的能力.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会对记忆的内容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朱熹在儿时读过"人生坎坎坷坷路"",但当时并不理解,直到晚年,他忽然醒悟,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人生坎坎坷坷路"的真正含义.
记诵法首先是要朗读,这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朗读文本,不是机械地重复,追求口熟.朗读是要有感情投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加工用声音传达出来.朗读是感情的释放,是对文本的艺术创造.艺术家朗读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就是他们在朗诵之时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及艺术创造.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学生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大量的艺术创造,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的中学生投入感情,用"心"去读.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形象记诵法,提要记忆法,重点语句勾联记忆法,应该注意的是,背诵本身是枯燥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背诵是属于有意记忆,而有意记忆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抑制.鉴于此,我们应该调整记忆过程,把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结合起来,把背诵当作有趣味的学习活动.
五,中学阅读教学的模式,过程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历史成果
关于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成果.在教育史上有过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有:
1.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要始于学,终于行,中间经过问,思,辨.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光辉的教育思想之一.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见得真切,此是人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得尽读书之法也."把读书过程概括为"出入"二字,重点反对的是"死在言下".
明清时期的蒙学读本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礼记》,《尚书》,《易经》,《春秋》),乃至"经,史,子,集".此外,明清学者特别是蒙学家们编出了一些适应蒙童们阅读的浅易教材.
(1)《古文观止》,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共12卷.本书选取了自先秦到明末二千多年间的共二百二十二篇文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选集.这些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章多是历代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能显示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从文体上讲,选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和韵文,但不选商业和科技方面的.体现了重农轻商,重思辨轻实践的思想.其编排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读本的框框,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撰史上的一大突破.选集中的作品,重《史记》轻《汉书》,唐代以韩,柳为大家,宋代以欧,苏为重点.浅显且易读易记的文章,再配上为世人所称道的精当评点,本书很快就流传开来,并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文辞类纂》,清桐城派学者姚鼐历时40年编定,为桐城派重要读本.自两汉到明末,几乎各类选文都有选录.全书共75卷,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等十三类.每类都有一个序目,其对各种文体之源流叙述甚明,对教学很有帮助.至此文章选编型的语文教材已基本成熟,对后世产生了莫大影响.后人就根据此类编写体例,清人黎庶昌选编了《续古文辞类纂》,曾国藩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杂钞》共26卷,较多地选编了有益于实用的经史百家作品,这是其与《古文辞类纂》的最大区别.
(3)《唐诗三百首》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唐诗精选普及读本,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选编.全书共分八卷,既有绝句也有律诗,涵盖了我国古诗中的各种诗体.第一卷是五言古诗,第二,三卷是七言古诗,第四卷是七言乐府,第五卷是五言律诗,第六卷是七言律诗,第七卷是五言绝句,第八卷是七言绝句,后面附有乐府诗.全书310首诗是以适合私塾教学为基本原则,以学童容易理解和记忆,适合儿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因此被塾师们广泛采用,而且也深受学童和成人的欢迎.选材范围广也是其一大特色,既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也选了不少不太出名的诗人,如无名氏的《杂诗》;不仅选了高适,岑参等边塞派的诗作,还收入了孟浩然,王维等田园派的代表作.其流传很广,深刻影响着我国语文教育的诗教和诗风,对发扬我国的"诗教"传统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文选读本,大都是有注,评,批和圈点的评点本,这是当时阅读教材的显著特色.注,指注解字义,名物,典故等;评或批,是指出思想内容或写作技法的要点或特点,主要是文章的作法和读法;圈点,是用一些阅读符号来标示出重要的词句和段落.运用评点的方法,不仅能使阅读更进一步,还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评点的内容在当时也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是我们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时要注意的.
这时期成功的阅读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指导.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采用范读,带读的方式,帮助学童初步掌握断句的方法,继而让学生朗读.同时对朗读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曰"读得字字响亮".发音清晰,读出感情.二曰"读得准确".读书时不增字,不少字,不脱字.三曰"心思专一".读书时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调动全身心去读书.塾师们训练学生朗读的程序很明确,先分段读,等口熟后再通篇读,若有很难的章节还要反复的读.随后才进行讲解,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讲问结合.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教学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启发蒙童生疑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通过讲解给学生释疑.即如王筠所说:"故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题,诱以审问."在这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转换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二是先"讲"后"贯".教师初讲书时,先讲解当时文句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进一步讲解时,讲清全文的基本思想.
(2)读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明初的一位理学教育家薛楦针对当时读书不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埋头死读书的弊端,提出读书应与自我身心的体认,实践结合起来,探寻书中存在的人伦之理.他说:"读书不体贴,向自家身心做功夫,虽尽读古今天下之书,犹无益也."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第一,应从书中寻得道德之理,并将之联系到学者自我,使书中学得的道德之理成为自我的行为准则.第二,要求读书时能时时反省自己,纠正自我身心中的不善之处,使自己能消恶积善,完善自我.第三,将书中学到的东西转化成主体的行为准则,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之中,最终达到读书的终极目的.明清是理学占支配地位的时代,由于理学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懂得维持社会稳定的人伦之理,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故理学家们在学习中提倡自我体认的学习方法.
(3)教学中强调先"明"后"熟",即先理解后记忆.蒙师们把阅读教学分为"明"(精思)即明文见意,"熟"(熟读)即熟读成诵这两个阶段,进一步细分为讲,读,背,温四个环节.其实二者是互为表里的,熟读是精思的依据,精思需凭借熟读才能达到.讲书时蒙师们主张:一要及时,不要使问题堆积过多;二要浅近,易于接受,不要讲得过多过深;三要切实,不要脱离实际生活.其作用有二:一是为学生作文奠定厚实的基础.从读书与作文的关系上看,读书是作文的基础,书读得不多,不透,学生做起文来就比较难."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二是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蒙童正是记忆力特别好的时期,让学生适量的背一些古文,古诗,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很有帮助.他们记性好,但忘得也快,故要经常让学生"温书"以防遗忘.
(4)提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读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即"读书要精,阅览要博",熟读,精思有助于形成语感,加深理解和记忆;博览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才智.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唐彪说:"不约,不能熟;不熟,作文之时,神气机调皆不为我用也."学生通过文章的记诵,可以积累文章的模式,材料和语言.同时还要浏览一些书,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唐彪说:"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过人."使学生在作文时不至于没有素材而受窘.蒙学教育中写作训练与阅读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训练既是阅读训练的实际应用,又是对阅读效果的巩固提高和充实.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就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学派的莱因把这一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
(1)预备,即复习旧课,进行与新课文有关联的事项问答,解释新字,难词;
(2)揭示,即向学生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3)比较,即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学生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
(4)概括,即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 
(5)应用,即指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逐步形成一种模式,其要素有: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讲解生字新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归纳写作特点→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6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和理论探索,力求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过程和最佳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科教学都有一般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他说:"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能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现代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最优的)作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在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很大影响.
5.目标教学
20世纪后半期,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管理运动.各个国家的教育目标管理有不同的特色,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美国称为"掌握学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称为"最优化学习",中国称为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过程的特点是:
(1)制定目标.在各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要尽量做到量化.各个教学过程包括:一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这些目标要让师生双方都明确.心理学基础是:目标产生动力.
(2)实施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要安排合理的步骤并选择正确的方法,逐步实现目标的各个部分.实施目标的一般序列为:
①知识的识记和领会;
②能力的迁移和运用;
③创造性的综合和评价.
学习心理学揭示的规律是:前边的知识学好了,就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能力;旧知遗留下来的问题,都要成为学习新知的障碍和阻力.遵循这条规律,在实施目标的阶段,一定要保证每个步骤的有效性.
(3)检测目标.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进行矫正.包括:诊断性评价,即在学习某学科或某方面的知识之前,考查学生是否缺少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形成性评价,即在单元,课时及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中及时反馈和矫正;终结性评价,学科教学结束后的全面检测.其中强调形成性评价.
6.我国八十年代以后有代表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1)吴心田"四步多课型单元教学模式"
起领——教读——自读——总结
(2)魏书生"六步阅读教学过程"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模式"
初读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二)阅读教学的过程
1.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两大规律:即学生认知活动的心理规律(感知认读——理解——鉴赏评价——存贮——应用和创新)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教学过程包括:单元教学过程,单篇教学过程,单节课教学过程.
(1)单元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读课→自读课→语文综合实践→总结和测试
①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
要求: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列出本单元的学习提纲(单元总目标,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本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范围).
②教读课
③自读课
④语文综合实践
⑤总结与训练
总结的内容一般是:总结本单元规律性知识或比较本单元几篇选文的异同.测试的内容包括:字,词等基础知识;文体和文学常识;对语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作文 .
例:"四步多课型单元教学模式"
起领——教读——自读——总结
A.起领(1——2课时)
完成四项工作:通读,定标,认读,讲授单元规律性知识
B.教读(2——4课时)
主要工作: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认识规律性的读写知识
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和步骤
C.自读(1——3课时)
教师活动:提示学习要点,指导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或设计自读要求)
自读方式:以练促读,以听促读
D.总结(1——2课时)
主要工作:
梳理本单元新学内容
进行各种训练
单元测验
试卷讲评
(2)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一篇课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为四段:
预习(感知认读)——分析(理解)——练习(运用)——复习(巩固)
①课堂结构模式介绍:
A.传统课堂结构模式:
布置预习——解题——范读——正音释词——分段——逐段理解——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布置作业
B.魏书生"六步阅读教学过程"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C.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模式"
初读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D."六步教学模式"
导入定向——整体认读——分析研读——整合评读——巩固练习——外向迁移
②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
A.导入新课,激情入境——诵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小结——研究性作业
B.导入——初读——析读——品读——小结
2.阅读教学常规过程模式
关于教学过程的模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乔伊斯(B.Joycl)和韦尔(M.Weil)两位学者,经过综合研究列出了20余种,反映了当代教学模式发展的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使用的仍然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的基本式或变化式.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基本上属于认识论为基础的系统学习模式,其常规程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实验.就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实验来看,阅读教学过程的模式从"三环节"到"十二环节"都有.这些传统的和创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研究和总结,都可借鉴或实验.这里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只提供一般的程序,不构成任何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可以适应构成各种具体模式的需要.
在分别研究阅读教学的各个过程环节之前必须强调指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他并且根据自己长期的实验得出结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的,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的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在我国,这种情况在中小学都极为普遍,而关于阅读的理论指导和量的规定又缺乏科学研究.例如教鲁迅的作品,在许多情况下都没有真正让学生读,而只是听了老师一番关于鲁迅某篇作品的讲述,没有让鲁迅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真正的交流.有人称这种情况为"有教无学",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强调,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是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一切讲解分析都是为了指导阅读,为了使阅读训练获得实效.
运用较广泛的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是:引导——研读——运用.这三个环节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引导环节属于阅读活动的准备时期,作用在于引起注意,唤起动机,确定目标,激活经验.研读环节属于阅读活动的展开时期,主要作用在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运用环节属于阅读活动的发展时期,作用在于促进保持和迁移.
1.引导过程.
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导入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目标,激发兴趣.一般包括下列四项内容: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课前谈话.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部运用,也可以只运用其中的若干项.
2.研读过程
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分析,综合.感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体认识,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各个局部的具体认识,综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体理解和把握.
(1)感知阶段
认读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辨认文字符号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认识生字新词
训练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
②通读
其方式有朗读,默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自由阅读,分角色读,班组齐读等.朗读要作到规范化.默读和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有些文章要复述或熟读成诵.
③了解内容概要和辩认文章体裁
了解内容概要和辩认文章体裁也就是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感知.
④批划评点和质疑问难
这是感知向理解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也往往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向下一阶段过渡.
(2)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分析的作用就是深入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消化,也就不可能吸收.凡是用泛泛的结论来代替具体分析,都不可能接触到文章的实质,都不可能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真正学到手.分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结构分析
目的是掌握文章的结构方式,并通过结构方式掌握内容.文章的组织结构反映了作者的思路.结构分析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
②内容要素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说明文中的事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有些文章中的某些要素分析透了,文章的精髓也就掌握住了.契诃夫《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既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又是戏剧性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深刻地揭露了沙皇警察专制的黑暗与腐朽,是理解文章结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主要依据.
③写作技巧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构思,剪裁的技巧,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论证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有些文章必须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如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从"丧家的","资本家的"和"乏"这三个层次来驳斥论敌的.
④语言分析
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即语法分析,修辞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特别要注意那些对表现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表现力强,准确鲜明而又蕴藉很深的.如:鲁迅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警句特别多.许多警句是人类智慧的闪光,浓烈感情的爆发,具有震撼人心,永不磨灭的魅力,并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对于这些语句,要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讲解,吟诵,品味,不但要"说文解字",而且要"咬文嚼字".有些文章,只要掌握了重点词语,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并能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展.如:《哥白尼》一文中的"天翻地覆".
人类的宇宙观,在哥白尼以前是"天动说"(即地球中心说)——哥白尼天翻地覆地创立了"地动说"(即太阳中心说)——布鲁诺地覆天翻地创立了"宇宙说"(即时空无限说)——现代科学翻天覆地创了"演化说"(即各种天体处于永远不停的变化之中),并开始了星际往来.——以后还会覆地翻天地创立更新的学说,一步一步地去揭开宇宙的无穷奥妙.
词语的变化和智慧的发展相配合,使它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感情色彩.词语本身无所谓轻重,它的份量是由作者赋于的,是由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的内涵所确定的.再如王愿坚《七根火柴》中
"无名战士"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出一根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这每一个数字都可能关系到长征队伍的生死存亡.
⑤重点分析
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精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A.特点,即一篇文章中使其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古今中外写父亲的文章很多,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不是以特殊的视角,特写的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就没有含不尽之意于"背影"的效果.
B.要点,即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例如《师说》的要点有二:一是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二是教师的标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夸美纽斯说:"聪明的人不是知道得多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是有用处的人." 教学中必须抓住那些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要点.
C.难点,即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精讲的部分.
如:《为学》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之——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鄙——边境,角落."蜀之鄙有二僧."顾——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4种释义学生以前都没有学过.二是由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范例.通过本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初级程式:道理+事例+感想.攻克难点是进步的明显标志.难点的确定,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体系的把握.
D.疑点,即文章中有关主旨而又需要加以辨析的地方.苏轼的《石钟山记》批判了郦道元的简和李渤的陋,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是很可贵的.但现代科学考察证明,他对石钟山的认识仍然是表面化的.这说明,不但要目见耳闻,而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结尾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不符合史实.又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纳谏的作用评价也过高.又如《马说》中,韩愈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是可取的,但其方法带有主观主义的色彩,容易产生各种弊端,不如"公开赛马"更易于发现人才.只要提高了学生的"眼力"——即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疑点是随处可见的.而析疑解难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3)综合阶段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由局部到整体的概括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过程.综合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概括中心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审题引申
文章标题与中心思想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判断形式的标题本身就是中心思想.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自由主义》等.有些疑问形式的标题,答案就是中心思想.如《丧钟为谁而鸣》.与中心思想无直接关系的标题,也可作为概括中心思想的出发点.如《硕鼠》是用比喻的方法斥责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白杨礼赞》是用象征的方法赞颂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向上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段意综合
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概括和抽象.如《师说》,第一部分写古之师道,第二部分写今之师风,第三部分写人无常师.中心思想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论述师道的重要和师道的标准.
③寓意显现
即从文章的主要材料中抽象出基本观点.许多文章,特别是记叙类文章的观点,都是隐含在主要材料中,而没有直接的说出来.在概括中心思想时,必须首先辩认哪些是最主要的材料,并从中抽取出最基本的观点.如《鸿门宴》,第一部分写会前形势,第二部分写会上的斗争,第三部分写会后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材料是会上的斗争.中心思想是:通过鸿门宴上的斗争,表现刘,项的不同性格的和成败的根本原因.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第二部分写邹忌劝齐王纳谏,第三部分写纳谏的效果.主要材料是第二部分.中心思想是: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重要性.
④弦外之音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有些文章的内容虽然未必是"荒唐言",但要得作者的用心却也需要解味.例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内容是纪念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1644——1944),而作者的真正用心是借李自成功败垂成得而复失的历史教训,一方面警戒革命人民"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一方面驳斥国民党御用文人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射攻击.要得到这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往往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又如《过秦论》,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其真正用意是借"仁义不施"致使秦亡的历史教训,劝谏西汉统治者以史为鉴,施行仁政.杜牧的《泊秦淮》表面是在谴责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实际上批判的矛头是指向统治阶级的.
⑤总结写作特点
一篇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总是多方面的,在分析阶段或多或少都要牵涉到.但每篇文章都有和它的特定内容相适应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这就构成了写作特点.在综合阶段,要指导学生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为读写结合创造条件.如《海燕》和《白杨礼赞》,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是象征;《伐檀》和《硕鼠》,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对比等.
3.运用过程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要贯穿朗读,默读,朗读以及吟诵,背诵的训练,在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背诵训练,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指导学生背诵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这在引导和研读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例如许多学生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饶有兴味,而且感到很容易,就是在研读的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并且深受感染,对那些优美的文句也就能熟读成诵了.按照提纲背诵,也是引起联想的一种好方法.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说明集会的时间,地点和盛况——描写兰亭的周围环境——感叹盛事不常,人生有限——叙述作序缘起.其实也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某些文章的写作特点,也是指导学生吟诵和背诵的极好条件.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21句,每句末尾都用了一个语气词"也",借以抒发深沉的感情.所以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在大致理解文句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穿插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研讨,加深理解和体验,自然成诵.这样经过一堂的训练,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其效益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和学生打钩画叉的练习不知高多少倍!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密切联系的.教学过程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例如从甲地到乙地,所经历程就是过程,至于是步行,乘车,乘船还是飞行,那就是方法."方法"一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就是"正确的道路".或者说,就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寻求的方法来说,就是达到目标的正确途径.但是,在客观上也存在着错误的道路和方法.就阅读教学来说,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这所学校(指爱比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能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 这里只指出了背书制度,其实一切错误的方法都有同样的破坏作用.夸美纽斯也指出,教育方法的严酷,使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才智的屠宰场".因为错误的方法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破坏学生正常的认识活动,其恶果是磨灭学生的创造意识,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是按照达到目标的阶段来划分的,比较明确.教学方法是按照所用手段的类型来划分的,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组织形式分,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按教学方式分,有传授法,导学法,自学法等;按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分,有再现法,探索法,实验法等;按教学过程分,有新授法,练习法,复习巩固法等;按思维形式分,有抽象法,直观法等;按逻辑分,有归纳法,演绎法等.我们主要按照阅读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划分和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教师来说,学生是教学对象,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设备和教具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手段.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有生命载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材是知识和技能的无生命载体,是学习内容的主要依据;设备和教具是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活跃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共有三种: 
(1)单向输出式.教师系统的向学生讲授教材内容.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其他更高级的教学方式的基本因素,任何教学方式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这种因素.成功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师的讲解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双向交流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并把师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相互交流,从交流中增加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量和质.这种方式是较注入式更为高级的形式,由教师的注入和学生的反馈双向构成. 
(3)多向交流式,又称立体交叉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在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纵向,横向,逆向等广泛的联系之中掌握教材内容.这是较双向交流式更为高级的形式,由单向注入,双向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综合构成.正象美术家用三元色可以表现五光十色的世界,音乐家用七个音阶谱成变化无穷的曲调一样,语文教师利用这三种基本方式的演变和综合,构成了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从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上来把握这些教学方法,就会被纷纭繁杂的现象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2.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评点法
①含义
又称串讲法,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析法,讲评法,讲演法,讲读法,点拨法等.我国古代的评点法始于唐代殷蟠编选的唐诗集《河岳英灵集》,有简明精辟的评点.南宋发展成为有总批,眉批,夹批及圈点相结合的评点法.明代评点成风,最著名的是归有光的《史记》五色圈点本和李贽(卓吾)的《水浒传》评点本.成就最高的评点家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1068-1661),他原名金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号圣叹.他桀骜不驯,致力学术,专注古籍评点.他的代表作就是"腰斩水浒",认为120回的《水浒传》,前71回是杰作,后49回是败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后49回写了农民起义找不到出路(要么被镇压下去,要么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无可奈何的结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远不如留下一个悬念,让人们去思索,去寻找.我国传统评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用直觉,会意,顿悟的方法揭示真谛,其形式多是书评合一,评点就是对书文的点解和评串(点者断也,评者串也).明人称赞李贽《水浒传》评点本说:"若无老卓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和读者千古俱成梦境."这与西方基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演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其形式多是写成独立的论文的文学评论,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操作要点
现代的评点法是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方法就是:
点,就是点解,又叫点拨.在读中进行.要点在要害处,并要点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要点"修",是长而美或高而美,如茂林修竹,身材修颀等.蛇也很长,但不叫"修",因为它不美.电线杆子也很高,也不叫"修",因为它不美,或者是另外一种美.又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点"私"——偏爱;"畏"——畏惧,害怕;"欲"——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对重点词语要重锤敲打,使之溅出火花.
评,就是评串.即句子,段落之间和全篇的评论和关联.要评出韵味来,评出思想感情来;要串起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串起文章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来.评中有串,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和技法来.具体来说,句与句间要评出语脉,使其"通";语段与语段之间要评出层次,使其"顺";结构段与结构段之间要评出逻辑,使其显示出内在联系;总评要评出主旨和技法,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如上文的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写身材高大;第二句"而形貌昳丽",写容貌美丽.两句总写邹忌是一个标致的美男子.在层次与层次之间,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二者的区别是有无"君美甚".有则是真心的赞美,无则是怯懦的奉承.段与段之间,如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详细描述他由受蒙蔽到了解事实真相的过程,为进谏作铺垫.第二段:写邹忌向齐王进谏.进谏的方式不是直接提出建议,而是用以小喻大的方法,委婉,含蓄,动听,易于使人接受.这种方法就叫做"讽".第三四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取得的巨大效果."三赏""三变"及"四国来朝"是极言生趣的写法,所以有夸大之词.如"四国来朝"就不副史实,"战胜于朝廷"也属于设想.总评:封建帝王纳谏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但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为他们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并能给人民带来某些好处.邹忌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也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和写作中借鉴.
评点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般的地方读过,重点的地方讲解,层次段落之间评论,全文讲完后总结.在具体运用中,哪些地方评点,哪些地方不评点,点多点少,评点如何结合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点得过少则不透,点得过多则淹没重点,评点结合不好则会把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教材不同,对象不同,都要有所区别.如文言文一般要点多评少,现代文一般要点少评多,低年级一般要点重于评,高年级一般要评重于点.
③评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它的优缺点,都是由它的信息传递的单向注入式所决定的.张志公指出,教师一讲到底是"笨的劳而少功的老办法",备课只备教学内容而不必研究学生,也不必进行教学构思.也有人因此称教师为"教书匠",即只教书不育人.这些话都是针对它的缺点说的.我们在运用时要扬长避短,注意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以上的特点,它的适应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材来说,适应于内容较深,语言较难的文章,一般文章中的精讲部分,以及其他学生自学能力难以达到的地方.如较难的文言文,鲁迅的一些作品,文章的难点疑点等.就对象来说,年级愈低,自觉性主动性愈弱的学生,适应性就愈差;反之,适应性愈强.如初中宜较少采用,高中可较多采用.
(2)谈话法
①含义及特点
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曾有过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传统.例如《论语》,就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孔子用谈话法和讨论法教学的实录.该书共记录了117次问答,其中4次孔子问弟子,11次弟子问弟子,102次弟子问孔子.并且正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并规定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三原则.但在后来长期的封建教育中,评点法逐步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演变成僵死的注入式.直至近代和现代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之后,还是沿袭那种注入式的教文言文的方法来教现代文,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黎锦熙早就指出:"历来全国中等学校之本国国文成绩殊不见佳,……症结何在 就在讲读教学时,不知道将白话文的教材与文言文的教材分别处理,而只知道笼统的用一种大概相同的教学法." 打破评点法的一统天下,谈话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的提倡和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
②操作要点
谈话法作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规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从1953年"红领巾教学法"开始,逐步得到推广的.其要点有:
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等.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平庸的提问引起学生有口无心的随答;高深莫测的提问使学生茫然不知所答;只有能够牵动学生的神经,能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浪花的提问,才具有魅力.一连串具有思考价值和激发力量的紧密相连的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堂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不断闪耀的智慧的火花,不断涌起的感情的浪潮,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讨论法
①含义
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②操作要点
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三点:
A.明确目的
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价值又有明辨需要.这些问题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鉴赏意义和评价意义的难点和疑点,并且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关系.讨论的形式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点,就是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拨,就是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要根据主要问题辨明的程度,及时决定讨论的结束或延续.最后评价讨论的结果也要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和三个允许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是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加以辨明的.例如《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句中的单引号应去掉.《火刑》:"乔尔丹诺 布鲁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足迹"与"踏遍"搭配不当.《虎吼雷鸣马萧萧》:"群山上松涛汹涌澎湃,无边无涯." 不符合修辞格"通感"的运法,松涛是声音,不能汹涌澎湃,无边无涯.《古代英雄的石像》:"历史并不可靠."应改为"历史书并不完全可靠"等.
C.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的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充分尊重.《七根火柴》:"他的脸色舒展了."有的学生提出,颜色只有红黄蓝白黑或深浅的不同,没有紧凑和舒展的区别.有的学生说,词典上讲"脸色"有"表情"的意思,所以能"舒展".教师肯定了后一种意见.但有的学生仍不服,认为表情有气色,气氛等,都是无形的,只能说紧张或舒缓,也不能说"舒展",只有面容才能"舒展".教师表扬了这些同学的独立钻研精神,并且表示暂不作结论,希望大家继续研究.
③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讨论法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初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开放期,表现在课堂上勇于发言,不怕失误,教师要在内容和技巧方面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高中学生进入心理封锁期,表现在课堂上发言审慎,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自认为确有把握时才发言.一次失误,会导致以后再不发言,甚至别人的失误也会引以为戒.但同时,封锁性愈强,"秘密"愈多,表现自我和渴求别人理解的愿望愈强烈.他们要借表现自己来显示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来建立和调整自我与周围环境中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所以不是不开放,而是要看对象;不是不表现,而是要看价值.
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辞激烈是有论敌等等.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要能够从众多的发言中发掘问题的本质,进行实事求是的连贯的清晰的论证,从而捍卫自己的观点,还要能够正确评价别人的发言,准确的找出论证中的错误,抓问题的要害,进行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驳斥.两方面结合起来,使问题得到彻底的,明确的结论.所以培根说:"会谈使人敏捷."
(4)导读法
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基本作法是,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己认读,自己分析,自己综合,互相质疑解难,共同切磋琢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指定的作业等.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指点.
导读法的根本革新意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奉送"式授以知识本身,"发现"式授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关于"发现真理",是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非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美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引导学生发现,不仅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即是要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创造.当然,如果能有一点,那是很可贵的.心理学还证明,用发现法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即最容易形成熟练技巧,能够像自身的机能一样,便于储存和运用.目前许多优秀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多属于这种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和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的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
(5)练习法
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等,是导读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进行各项内容和各种形式的训练.
练习法运用了"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使学生在口,耳,眼,手,脑的有规律运动中强化训练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练习课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称赞朱熹说:"朱子注'学而时习之'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个说法极好."练习在教学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进行.练习就是练"飞",预习就是尝试着"飞",训练就是教师指导着"飞",历练就是实践着"飞",复习就是来回往返的"飞"等等.技能练得纯熟,才能自由翱翔.练习中纠正一种错误,能避免实践中的许多次错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许多教师和家长归究于"粗心",其实是由于练习不充分,没有练成纯熟的技能所致.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采用练习法.考试采用标准化试题以后,更促使了"课堂教学练习化"的发展.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①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②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③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④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⑤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而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作到:体现教学目的;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练习法是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但并不排除必要的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
在各种练习方式中,智力竞赛有特殊的意义.它能够创设一种良好的智力发展背景,让学生在竞争中探索新知,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实验证明,处于竞争状态中人的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强度和灵敏度都高出平时许多倍.就长远意义来讲,智力竞赛也适宜于培养学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新世纪中,学会竞争,适应竞争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6)读议讲练法
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以上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分别体现单向输出,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逆向运用的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哪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的因素作补充,或者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共同组织课堂教学.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师,学生的读写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多数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的一般程序为:
①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②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
③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④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如《诗经 伐檀》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从学生的提问中选择):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结合欣赏配乐朗诵)
(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通过这样的欣赏,朗读,背诵,默写等训练,使古代劳动人民悲壮辽阔的劳动场面和深沉郁结的思想感情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理素质.
(7)情境教学法
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微电子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科学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会现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搬进课堂,使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某些想象力难以达到的宏观景象,不易觉察的微观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内部的变化形态等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到天文馆里讲《宇宙里有些什么》,放映图声并茂的教学录像《醉翁亭记》后教师再作讲解,以《开国大典》的历史记录为背景教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先听《连升三级》的相声录音后再读课文,通过师生同台演出课本剧的方法教学《窦娥冤》等,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六,不同文体课文的阅读教学
(一)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自学)
1.记叙文的特点:
内容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语言生动形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依据文体特点进行学习
抓要素——写了什么 寻线索,明结构,理思路——怎么写 
找意图,拎中心——思索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创设情境,激起情感体验;品味人物,体验人物的悲欢离合;品味语言
(3)立足课堂适时拓展
(二)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自学)
1.说明文教学的任务:
(1)理解和掌握一般说明文的知识
(2)丰富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3)学习说明文写法
2.说明文教学的一般方式:
(1)认识说明的对象
(2)明确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3)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三)议论文的阅读教学(自学)
1.中学语文教材议论文的种类:
(1)古代的议论文:论,说,对,表,疏,序
(2)现代的议论文:政论,专论,评论,报告,演讲稿,读后感,专业论文,序跋,杂文,小言论等
2.议论文教学的任务:
(1)学习一般议论文的知识
(2)利用议论文发展学生的智力
(3)学习写议论文
3.议论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1)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与方法
(2)理解和评价其思想内容
(3)理解和学习议论文的语言
(四)应用文的阅读教学(自学)
1.中学教材中的应用文类型:
中学阶段的应用文大致有:新闻报道,广播稿,计划总结,合同,协议,说明书,广告,书信,小传,调查报告等
2.应用文教学的任务:
(1)掌握应用文的基本知识
(2)指导学生学习写各种应用文
七,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
(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1.诗歌的阅读教学
(1)诗歌教学的任务:
①认识诗歌的体栽特征,获得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
②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训练学生的朗读
③利用诗歌高度凝炼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诗歌教学的方法:
①调动感情,发挥想象,
②反复吟咏,记诵
③善于抓住关键字眼(诗眼),点拔启发.
教例赏析
2.小说的阅读教学
(1)小说教学的任务:
①认识小说的体裁特征,获得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利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③丰审美体验.
(2)小说教学的方法: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作品主旨,赏析语言和写作技巧
教例赏析
3.散文的阅读教学
(1)散文的类型
一般的散文指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报告文学,游记,回忆录,还有明确标志的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2)散文教学的任务:
①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获得有关散文的知识
②优化审美情趣,促进语言能力
(3)散文教学的方法:
①借鉴诗歌的教学方法,多做总体把握,少做细致分析;
②对于语言和技法,可抓住精彩片段和关键词句,进行重点赏析;
③反复朗读.
教例赏析
4.剧本的阅读教学
(1)剧本教学的任务:
①认识剧本的体裁特征,获得相关知识
②认识生活
③开发语言能力
(2)剧本教学的方法:
①分析剧中矛盾冲突
②分析人物的台词
③理解主题
④分角色朗读,分小组表演 
教例赏析
(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1.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1)感受古今汉语的差异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2.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熟读背诵
(2)串讲和语译
(3)深入研讨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例赏析
八,中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指导
(一)现代文教学设计
这里的中学现代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它们常见,实用,属于最基本的文体,成为构成其他文章(或文体)的基本元件.学好现代文对于中学生学好语文,学会学习以至学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文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展开.
1.就目标而言,阅读教学可以从文章内容知识,文体知识目标,现代文基本阅读技能目标,现代文情感态度目标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2.就内容而言,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可以包括以下四个层面:语言学层面,文章学层面,文艺学层面,文化学层面.
语言学层面关注的是教材中所包含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内容.文章学层面关注题目与内容,文体与语体,思路与章法等与文章本体性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文艺学层面所要探究的问题包括对作品内容意义,结构形式的分析,对作品风格,体裁,创作方法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内容.文化学层面则包括对作品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与阐释价值等涉及作品文化内涵的内容.当然我们这样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并不要求在教学中都要涉及这四个层面.
(二)文言文教学设计
1.文言文教学设计就内容而言包括四个方面:(1)文章背景知识的学习;(2)文言文实词词义教学;(3)文言文虚词意义与用法;(4)句法规则教学.一般来说,初中以上有基本阅读能力的学生在提供书面背景材料的条件下一般可以通过自学习得背景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最佳方法是从例子中学习,即从上下文中推测词义.句法规则教学则要求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辨析句式特点.
2.就教学步骤而言,推荐"读,译,析,背"四步教学模式.所谓"读",就是初读感知,通过诵读了解文章内容;"译",指通过翻译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用法;"析",指的是通过分析了解文章主旨,写法与结构;"背",则指通过背诵完成对文章的语言知识积累与文化积累.
拓展延伸:
网络阅读的指导
(一)网络阅读的优势和弊端
网络阅读是一柄双刃剑.能够增大阅读量,创建虚实融合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探究式,合作式与个性化学习.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可能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乃至危害学生的成长.加强中学生网络阅读指导已迫在眉睫.
1.网络阅读的优势
网络阅读现示了新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有:
(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的无限丰富是人们对网络的最深刻体验.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张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连通又使不同的主机之间能够互通信息,不计其数的网站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网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可以说,网上资源之多足以令世界上各大著名图书馆相形见绌.面对当今社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互联网把它们收集,归类,整理,通过光纤通信技术,全球链接,全球共享,呈现出传输跨时空,信息密度大等鲜明特征.网络阅读内容量大面广,举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等等,无所不包.正如人们评论的那样:没有它不收录的,只有你没有搜索到的."在网上阅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无比丰富的资源在等待着你,一个大大的'E'字后面是满天飞舞的文字,让你永远都不必担心发生书荒."这是一位青年作家在一篇文章中对网络阅读的生动描述.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互联网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最新传播媒体,人们称之为继报纸,广播,影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能够同时传播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任何信息都可以被链接到数量近乎无限的其他信息,阅读者通过链的转移来进行交互式的查询和追踪,途径多,速度快,直观易用.这种方式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可真正达到"旁征博引",得到完整,全面,立体式的阅读效果.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阅读也正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方法.例如,现在有了中英文网上互动翻译,解决了中英文之间的阅读障碍,这也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无法实现的.
(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网络阅读可以使读者直接参与到在线图书馆和无以计数的网站的网络环境中,多样的路径设置使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向网络媒体的"冲浪者"转化.只需鼠标点击相关"链接",即可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一方面阅读者可以随意地跳跃式地翻阅信息,给阅读带来随心所欲的便捷感;另一方面,网络阅读独具的检索功能,使读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尽可能多地检索到相关内容的阅读材料.这种跳跃性决定了网络阅读能够充分发挥阅读者的自由联想,充分显示阅读主体复杂的,动态的思维活动,充分体现阅读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现个性化阅读.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网络的交互性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章作者或其他阅读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互动功能提供了阅读者参与的即时性与便捷性,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当你在网上阅读后,发表在论坛上的内容,即所谓的"帖子",又可能成为别人阅读的对象.这样使得网络的内容精彩纷呈,层出不穷.
(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网络阅读环境,不仅仅指物理时空,也包括精神和心理活动.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间上可以读取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信息,在时间上既可以同步阅读,也可以异步阅读."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就教学而言,网络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广域性,共享性,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而进行自主阅读.从精神和心理角度看,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学生避免了在现实生活中阅读可能带来的紧张和尴尬,如指定阅读,禁书阅读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络阅读心理,能让人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体现出阅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性.
就目前来讲,网络阅读还受到电脑携带不便,电源及使用环境的限制,和纸介出版物在短时期内还要共存共荣.但随着电脑的小型化,无线化,随着电脑制造成本的下降,特别是手持电子阅读器的问世,网络阅读将逐步代替纸介读物,成为阅读物的主流,正像纸质读物曾经逐步取代甲骨,钟鼎,竹简,帛卷一样.
2.网络阅读的弊端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阅读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有:
(1)对象的芜杂性.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对于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给读者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要想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找到适宜的阅读对象,是对网络阅读者的一大挑战.而且充斥于因特网的大量"信息垃圾"霸占了青少年学生的思考空间,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获得的信息难以控制,很多人成为网上色情,暴力和电子游戏的俘虏,有些"网虫"甚至完全被信息所异化,变成了信息的奴隶.每天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组合成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过度的信息造成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封闭! 
(2)内容的随意性.网络拆除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围墙.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人人都成为自由发表作品的作者之美梦,就此而言,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每个人的创造性.但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有利也有弊.不经过出版部门在内容方面的筛选和加工的阅读信息,是随意的,芜杂的,粗劣的,甚至是有害的.网络阅读在丰富快捷的同时,非经典性也是其最大的缺憾,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浏览更为确切.有记者曾在一个专业网站的论坛上做过关于网络阅读和纸上阅读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回帖都认为,网上阅读功利性更强一些,而纸上的阅读更深入一些.网络上的信息也需要加以编辑,归类,使读者能够更健康地在网上阅读,更方便地去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利用.网络方面的法制也应逐步完善.
(3)技术的依赖性.2005年1月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上网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者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要想顺利地阅读网络上的资源,对阅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网络上,阅读必须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 (即阅读工具)来进行.在线阅读需要通过电脑和其他网络接入设备(Modem,电话线或光纤网线)与网络连接,并要求网络接入速度达到Modem56Kbps,专线10Mps的程度,从而保证网络传输的流畅性和基本的阅读质量.所以,在线阅读受技术条件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带宽资源和网络速度,信息传输就会非常慢,严重时还会造成网络堵塞,给读者带来的是无限的焦虑.
(4)费用的制约性.网络阅读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虽然,当前在网络上供人阅读和下载的电子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省去了读者购书的费用.但网络接入费用至今仍是瓶颈问题,在线阅读价格还比较高.毫无疑问,电脑及其相关硬件产品的购置费用,网络接入使用费用等等,成为网络阅读中较大的经济支出.
(5)注意力的散乱性.网络阅读的复杂性和跳跃性,易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迷失初始目标和既定方向,不利于人脑就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缜密的推理,造成阅读效果的散乱而无功.知识和信息的总量日益膨胀的同时,其中的智慧含量也越来越稀薄,学生虽然饱餐了很多网络信息,却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精神营养,语文学习的文化底蕴可能越来越浅薄.没有专一的志向,就可能造成阅读兴趣的泛化和情感的缺失,甚至造成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等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弱化和退化.网络时代的阅读潜藏着一种终极性的焦虑,那就是,人被淹没在无限的信息之中而无所适从.著名的"眼球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网络阅读作用于感官而不是作用于心灵的特点,缺乏对于灵魂的震撼,助长了现代人心猿意马的弱点.
网络阅读的优势和弊端,共同形成了网络阅读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网络阅读指导的重要性.
(二)网络阅读指导的原则,重心和基本形式
1.网络阅读指导的原则
(1)正确处理网络阅读与文本阅读的关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基本上是经典阅读,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经典文萃.阅读经典需要一种崇敬的态度,深沉的情绪和纯净空阔的心境.炼字炼词,析句,涵咏,诵读,品味,揣摩,是文本阅读的传统.一句"僧敲月下门"让文人雅士们推敲了千百年,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足以体味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力.莘莘学子们的语言也就是在这样品味的过程中精细起来,精美起来,中华文化也就是在这样浸润的过程中滋长起来,丰满起来.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文本读物目前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即使网络阅读成为主流之后,文本阅读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像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并不能代替步行一样.但是,知识的扩充,想象的驰骋,形象的感染,兴趣的激发,更需要的是网络阅读.网络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产物,拒绝网络就意味着拒绝了现代文明,拒绝了进步,拒绝了成功.一方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文本阅读为主,以经典阅读为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就摈弃网络阅读.而是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为学生营造文明向上的阅读环境----树立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是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可以自由点击,自由发布,自由交流.网络作为时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也是时尚文化.时尚的现在性也说明它的不成熟性,流行性也说明它的不规范性.许多中学生习惯于跟着流行走,但并不熟悉另一句颇富警策的格言:"流行的并不就是高尚的,——流行性感冒就很流行." 网络阅读指导要对网络信息做出鉴别,吸收和扬弃,要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公民责任意识,要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要让学生了解网上的信息美丑参半,良莠不齐,"开卷有益"的格言早已过时,网上能做的不一定就是该做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占领网络阵地的意义,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阅读环境.指导学生制作演示文稿和网站(网页)来展示学习成果时,要避免一味追求画面和声音的"唯美"误区.电子图书馆要指导学生掌握图书选择与评价的标准,引导评价鉴赏,培养鉴别能力,能够自觉地吸收和应用良性信息,抵制和避免不良信息.能否鉴别正误美丑,是受益或受害的关键.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网络语言,既要吸收美好的网络语言丰富生活语言,又要用规范的语言纯洁网络语言.要做时尚的引导者,而不做时尚的奴隶.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要做弄潮儿,不当跟屁虫.从特定的角度讲,网络阅读指导也就是网络道德教育.
(3)实施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
在网络阅读指导过程中,要区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合理的分层次的进行.在网络阅读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阅读环境由单元封闭变得多元开放,交流方式由单向集体变得多向个体,为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网络阅读最终化解了班级授课和个别学习之间的矛盾,使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的个别辅导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同步监控任意一个学习终端--即每个学生使用的电脑,进行审读,示范,讲评,批改,并可以面向个别或部分学生进行同步广播--即将某一台电脑的屏幕内容实时同步呈现在其它的电脑屏幕上,实现对课堂的调控.教师的个别辅导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①纠正阅读方向.学生踏上网络总是显得很兴奋,往往会忘记老师的告诫,在网上随意游荡,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地提醒.
②提供参考思路.当教师在网上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一筹莫展,就要向他提供怎样进行有效思考的指点.比如,在"莲文化的魅力" 的主题阅读指导中,可以单独提示某些同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文学的角度思考,或从美术的角度思考,或从音乐的角度思考,或从民间工艺品的角度思考,或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思考……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避免很多学生的思路雷同.
③提供便捷的工具.在网络阅读中,经常要对阅读信息进行保存,编辑等处理,教师可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小工具,比如经过简化处理的规定存放路径(存储器),桌面记事本,多重剪贴板软件等.
2.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重心的转移.与传统的文本阅读指导的教学比较,网络阅读指导的教学重心发生了众多转移.
(1)从接受为主向探究为主转移
传统阅读强调的是接受已知,接受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网络阅读强调的是探究新知,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以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资借鉴,占有很大的比重,称作探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意识,探究观念和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变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网络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就学习一篇文章来说,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创作过程,作品理解,读者感受,社会影响等,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典范过程.
(2)从积累为主向创新为主转移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顾炎武语),通过读万卷书来积累知识,通过走万里路来增长见闻.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如果有人想让学生们面对计算机闪烁的屏幕而入情地吟诵,面对网络上奔腾的信息潮流而默默地品味,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却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古往今来的事,纵观古今;坐在一个地方了解天下的事,横看世界,从而创造出当今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从经典为主向大众化为主转移
文本教材的选文是以经典为主的.即使是课外阅读,也是以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化为主,各种推荐目录或作品汇编都能很鲜明的体现这种倾向.但是在网络上传递的大多不是经典作品,而是大众作品,被网络阅读者所宠爱的也往往并不是经典作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发生了冲突,而且大众文化占了上风.网络阅读指导必须主动迎接大众文化,倾听粗犷的民歌,品味泥土的芳香,察看源泉的流向.但要引导学生在欣赏通俗忘情狂欢的同时,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多一些崇高境界的审美,多一些浩瀚宇宙的开拓.要用文本阅读积淀的纯净心灵去选择,去改造,引领网络阅读的潮流.
(4)从品味为主向选择为主转移
文本阅读最像品茶,而网络阅读更像快餐--文化快餐."快餐当然不值得品味".走进快餐店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选择,选择那些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甚至只是即时可用的信息.选择不可能周全妥帖,要淡化背景,忽略过程,不要"面"也不要"线",只取其中的"点".信息时代的教育质量,愈来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愿望和素质. 
(5)从内省为主向交往为主转移
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方法上也就强调熟读精思.在教学中表现为重视读者内心的体验和感悟,通过细细地品味,悟读写之理,悟为人之道.而网络阅读更强调交往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信息时代,这已不是少数人的才思,而是一般人的技能.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互联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近年来,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者之间的身份姓名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但思想感情却往往是更真实的.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摈弃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网络对话更接近于心灵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匿名讨论者的身份介入某个网络学习小组的讨论,教师的发言可能被忽略,可能遭到攻击,可能被承认,可能被批驳,但无论如何,对话的真实作用已经产生.
(三)网络阅读指导的基本形式
网络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灵活的运用.目前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主题性网络阅读
又称为专题探究式阅读,是网络阅读指导的最基本的形式.主要特点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或一项研究课题,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和研究方法,目标最明确,目的性最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用传统的说法就是带着任务读.教师应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站点,并能大致区分它们的侧重点和优势,在网络阅读指导平台上做好网址推荐和相关链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时间内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关于主题的信息材料,形成对主题理解较宽广的视野,构筑足够幅面的知识背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判断信息的有效程度,并对有效信息采取深入阅读,下载备用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不同信息类别,发展学生的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大量信息提取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主题性阅读可以充分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克服它的诸多弊端.歌德在《谈话录》中告诫世人:"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要"提防一切分心的事,经常力求把精力集中在一门专业上.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籍中,要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而抛掉那些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这种阅读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广阔的外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当下网络阅读指导的主流形式.这种形式最适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的用于课外阅读.
2.延伸性网络阅读
又称为定向阅读.是教师根据所学课文,设定阅读方向,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串连起课内课外,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阅读方向的提出必须源于学习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以认知的驱动和情趣的需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投入网络阅读的欲望和热情.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查找"词牌","苏轼",了解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教学《荒岛余生》时,可以要求学生搜取笛福的生平和有关评论,下载《鲁滨孙飘流记》等电子书进行阅读欣赏等.要搜索相关信息,关键词的确定很有技巧,教师应向学生传授选用关键词的方法.比如要了解《杨修之死》的相关情况,可供选择的关键词有"杨修","曹操","三国"等,其间还要告诉学生一些关键词组合的技巧.在网络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每个节点是一个浓缩的信息,也就是文章的关键词.这样的节点可以通过其他的相关链接,将与某个阅读主题有关的信息联结起来.通过延伸性网络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分捡,合成,提取,加工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延伸性网络阅读是基于课内外相结合的拓展式阅读,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课内外,特别是要让网络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阵地.
3.创造性网络阅读
又称研究性阅读或研究性学习.创造的基本过程就是借助网络阅读,建立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主要形式有三种:
(1)将新知纳入已知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已知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使知识结构得到局部的改善.
(2)新知能够改造已知的若干部分,调整已有知识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结构得到整体改善.
(3)新知既不能纳入已知的认知结构中,又不能概括已知的若干部分,而是自成体系,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列存在,构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体系.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创造新知的速度,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阅读时对阅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批判,并在网络上发表评论,阐述观点,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资料,下载图片,编辑电脑小报,制作个人网页,表现他们的创造成果.教师可以采用编辑"论坛精华","博客作品选"等方法,给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及必要的商讨.在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离开了网络阅读几乎是寸步难行.在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和创新的速度,质量和水平,都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就可以断言—这个人还没有踏入信息社会的门槛!
4.交互性网络阅读
又称开放性阅读或立体式阅读.网络为我们造就了开放的立体的阅读环境和学习环境.具体形式有:
(1)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BBS论坛,留言板,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去认识,具有特殊的价值,经过有机整合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更能激发创造的火花,交流是创新的必要前提.
(2)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更为严肃,更为深刻,而且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作自我检测,教师则可以根据交流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总结,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协作学习的过程.
(3)广泛的社会交流.如果超越了网络教室或校园网,是在城域网,国家网或国际互联网上,参与交流阅读的人更为广泛,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对话不仅是语义层面的交流,更是双方自我意义的重构,正是这种重构体现了对话双方的协同发展.现实世界中师生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的感知彼此的感受,这样的交流容易激发对方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师生双方在传统观念中的尊卑之分,以及交流技巧和性格因素的制约,又使这样的交流容易扼制学生的思想感情.网络阅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面对面的真实感,但网络的虚拟性又为对话奠定了平等和开放的基础.教师也可以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评论学生的阅读作品,同伴的认同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决不会比教师的激励小.这种形式课内外均可广泛采用.
5.随意性网络阅读
又称自由阅读,欣赏性阅读或消遣性阅读.这种形式适用于刚接触网络阅读的学生,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体验和熟悉网络阅读,激发和培育网络阅读的兴趣,练习网络阅读的基本技能.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兴趣是他们唯一的方向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援助,并及时加以引导,不能长期定留在这个层次上.
教案作者:汉语文系 卫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