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密码已锁定: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教育制度理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8:20
 

浅谈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

 

指导老师:王少杰

法政学院    陈震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的基础是学校的特质和其相对独立的主体性。我们在现代戏学校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以市场化作为指导性原则,而应以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为指导。现代学校制度包括外围制度(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制度)与核心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外围制度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及学校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核心制度在于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市场化 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公平   政府职能转变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modern school is speciality of the school and their relatively independent entity. We can‘t regard marketization as the guidance principle in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school of opera with contemporary theme, and should be by insisting on the entity principle that is educated with educating the fair principle as guidance. The system of modern school includes the peripheral system (the systems of the schoo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 and key system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side the school ). The peripheral system deals with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relation and the school, society, market of the school; The key system lies in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raining talents of the school.

Keyword: System of modern school Educational marketization Entit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justice Transform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前文:

2003年2月,《从人中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提出。

2003年7月,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确定八个实验区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试点。

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两大战略重点,六项重大工程和六个重要举措。并在第九部分“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中,第34条明确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条国家级政策文件首次对现代学校制度概念的认定。

 

一、          国内理论界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教育体系势在必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其现

实的背景和相关的理论背景。

    (一)、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制度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教育运行,促进人的充分、全面发展的制度文化。现代学校制度也因其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具有深厚的现实背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下方面:

1、从国际的视角来看,世界教育面临着从前工业社会的制度化学校教育向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终身学习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转变。其具体体现在:

(1)、终身教育正在从一种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呼唤着新的学校制度,即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2)、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要求扬弃工业社会标准化、划一批量“生产”人才的学校制度,建立培养个性发展,多样化独立发展人才的现代学校制度。

2、从国内的视角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要求和转变:

(1)、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令主导型的学校教育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环境下的学校制度的转变。即:建立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学校制度。

(2)、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后,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向学校放权。

(3)、是我国国内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来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4)、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教育中各种旧的制度逐渐解体,而新的规则仍未有效建立。现化学校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5)、是在学校实践层面的微观探索中,一方面改革的成果需要以制度形式加以巩固,如:校本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办学过程中的失范,如:择校政策的突破,收费机制的混乱以及教育腐败等,也需要以制度加以调整和限制。

(二)、从理论背景来看,一方面国际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运动的影响和与之相关的教育市场化(准市场化)和私有化的影响,使得人们将制度理论用于教育领域;并对传统的学校制度进行重新的审视,并要求对其进行革新。

总之,鉴于国际、国内的现实发展的需要和理论的储备,对传统的学校制度进行全面的纵深的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中国就应运而生,并肩负着调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人所具有的素质之间的矛盾和重任。

 

二、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从近10年来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们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等一些基本的问题,目前仍然未达成共识。在这里,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是“现代”,对它的不同理解,关系到学校制度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现代”一词最先使用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作为形容词出现,主要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现在的、新近的、时髦的。而在英文里,“现代”(modern)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二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1】而在“现代学校制度”中的“现代”一词的含义,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说法。因此,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概念中的“现代”并不具有历史分期意义上的时间含义,而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上的含义。它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性和价值上的终极追求性。对它的理解,我想借用扈中平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类比,以便大家能形象地把握。“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是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充分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现代教育。对于这个社会来说的传统教育,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社会所追求的现代教育。”【2】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先进的、能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制度文化。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必须是先进的;具有终极价值取向。二是必须能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这体现它的现实性而非纯粹的理性思辨或抽象化。

我们衡量一种学校制度是不是现代学校制度,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它是在传统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改造和发展起来的。任何制度的创新都是在前有制度的基础上改造、变革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单要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经验,同时还要立足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改革。

2、它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制度的改革的根本性目的只在于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公平和更好的促进人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学校制度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人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性。

3、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适应某一历史时期某地区、国家某区域或某一类学校的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学校制度不是逻辑的制度,而是能改进我们实践的制度,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理论或逻辑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操作中,永恒不变的现代学校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不存在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现代学校制度不等同于一种办学模式。现代学校制度存在多样的办学和管理形式,可推广性并不是衡量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硬性指标。

(2)现代学校制度不单包括学校的内部要素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学校与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市场等环境的相互关系。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种制度的创新不单是制度的具体变革,同时还得创造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创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

(3)注意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共性和个性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共性是指现代学校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即现代学校制度更有利于人的充分、全面发展,更有利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能更好地克服传统学校制度对人的一种无形的束缚。如课堂的纪律竟严到影响课堂学风的程度、忽视人的主体性,使学校制度成为对非人的控制而不是对人的发展事业的有效管理等等。所谓个性,是指各个学校制度的具体规定性。这是因为中国存在经济、政治、教育等的地区性和质量上的不平衡或者说差别,使我们对一种制度的构建时不可能不顾及国情而整齐划一地设计。在这我们要坚持“共性”为指导,“个性”为实践的原则。

基于上文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思维:现代学校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服从于教育的理想,其结果服务于人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和学校的正常、高效运转。

 

三、         人们对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些看法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参考其他人的看法有助我们对问题的纵深理解。下面我通过对现代学校制度典型的看法的批判,以形成我自己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

(一)、有人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它应该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就是现代学校制度必须在取得法人资格基础上建立学校法人制度,使学校拥有法人财产,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实现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使学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3】实际上,这是将现代企业制度直接移植到教育领域。

诚然,学校和公司有其共性的存在,任何组织都要追求一定的利益,但学校和公司属于不同的社会版块,学校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如果办教育能营利,为什么世界上500强企业不大量投资办教育呢?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企业投资办教育,是不是正常?其实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它具在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在这里,我绝不否认教育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不否认市场经济对教育与发展的巨大影响和在某些层级和类别的教育(如民办教育)可以借鉴市场机制去动作,我只是想着力强调,经济与教育有着质的不同,它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教育追求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市场不能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二)、有人将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视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方向。认为“产业”和“市场”是同义语,教育产业化就是对教育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4】这种观点实质上反对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和忽视教育的公平。

1、这种观点反对教育的 “公益性原则“。这种观点认为市场化应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指导性原则,更应重视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带给教育或学校制度的活力。实际上,市场是追求利润的,它的运转受利润支配着,这使它在某些领域具有“盲目性”。同时这种盲目性不是由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恰恰完全是由于市场不可避免的缺陷造成的。如在公共产品领域和长期经济领域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它是一种公共产品或长周期性产品。在市场化的教育体制中,虽然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优化配置,优化资源的效率。如优秀教师聚集在优势的地区和学校。但教育特别是公共教育应该是国民教育,而非一种“精英教育”。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局部资源,与其说是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不如说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消解。如四川省绵阳市的教育改革所引发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一般人都认为市场能带来平等,但是市场不是人人平等的,有权的人,强势群体永远在市场上占有有利的地位。教育如果市场化,那么农村的教育怎么办?西部怎么办?总之、教育如果市场化,那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现社会化的“马太效应”,

2、教育的市场化必然引发教育的不公平。教育市场化后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经济地位与能享受的教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纵观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教育领域则因经济因素而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如果教育完全市场化,一方面,作为应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市场挂钩后,子女能受教育的机会完全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向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迈进,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质量的不平等,这样就会使公共教育比以往更直接成为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性的再造机器。其实,市场是一种阶级策略,每个人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他的经济地位呈正相关关系。市场机制永远只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不利。即是说教育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只对某些社会阶层或群体有利,而对其他人则不利的。

教育市场化策略实质是取消政府在教育领域微观层面的活动,同时也在宏观层面上直接将大部分沉重的教育负担转移给家庭,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平等。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公益性的事业不能完全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教育的主流,特别是义务教育,不能市场化,只能走公益的道路。

(三)、还有人甚至主张,将所有的优质国有教育资源全部卖掉(私有化),让这些优势学校完全进入市场,政府不再对这些学校投入。同时,政府还可以从卖这些学校中获取一笔资金,政府可将这笔资金和本来应该投放到这些学校的资金,投放到薄弱学校,这样,可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问题,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5】上面的主张,实质是认为应将优势学校私有化、市场化,同时对弱势学校进行国家供给支持。这种观点乍看兼顾了教育的非营利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和教育的公平,实质上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它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性。

所谓教育的主体性其实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的、旨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市场的介入,会将教育的主体性消解殆尽。对此,英国学者鲍尔(stephen J Ball)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指出,“由于价值观、目的和专业文化的差异,管理人员和教师和行为已显现出不同和取向。校长和价值观目标和关心的问题从教育角度转向财政和管理的角度:管理者和行为以预算、市场、企业家式的活动和效率动机为导向;教师则以国家课程、教学、学生需要和效益为导向。所以,那些资深教师发现他们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那些在他们或同事看来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善举却受到预算或市场限制,或考虑学校的生存而举步维艰,这里存在着严重的价值冲突。其结果则体现在一系列敏感的道德两难境地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被责任制所取代;和谐的人际关系被成本计算和监督取代。教师被非人格化和非人性化处理了。作为一项生涯,教师和意义和教学的本质正处于危险之中。”【6】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活动,市场化后,无论是政府、学校、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在其角色扮演上无不混作一团;同时,教育是以经济利益和无形资产的增值为日标而不是以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这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性完全被教育的经济功能所替代。

事实上,在教育市场上,学生既是消费者,也是“商品”。他们的“价值“是他们能带来的收入和他们在测试和考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学校的教育制度被消解,而被驯化学生的效率规则和能带来经济效益机制所取代,在这当中,人已被商品化,教育也被形式化。

总之,上述的三种典型的看法,有一个明显的共同倾向,就是强调建立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和教育制度,要求教育市场化,倡导政府放权,把市场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认为这样能解决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四、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理念

 

上文的三种典型的观点是基于对中国教育的状况所提出的关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以解决中国教育出路的理念。但很明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制度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当前以上三种现代学校制度方案旨在解决中国的学校管理效率较低、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新的学校制度相适应、教育投入不足问题等。但是那三种方案却是一种表面化的,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的方案。这主要因为,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相对独立性要求教育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牛津大学的一位前校长曾讲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既要和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又要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适应社会,但不等于盲目顺从社会。即要求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但不一定要求市场化。

(一)、我们对现代学校制度进行构建时,旨在追求一种学校制度能实现以下原则性的目标,保证教育的方向正确和其效果的实现。其具体的措施,我们考虑到中国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可能整齐划一地对每个学校做出规定。其原则性的目标主要如下:

1、强调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教育的基点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谈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是用逻辑推导出事实,这种创新的制度不可能会有现实的生命力。衡量某种制度是不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看这种制度能不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的发展,这是教育制度改革的终极标准。

2、强调和尊重学校的主体性。想做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做到:(1)、反对用教育市场化作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指导性原则。(2)、对存在的教育问题应用相适应的措施解决,特别注意教育本身问题和教育的保障条件问题的解决。提倡教育市场化学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认为教育市场化能解决这种问题。实际上,教育投入不足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制度构建的问题,它只需要公共财政保障教育就能解决。它只是一个教育的保障条件问题而不是教育的本身问题。

3、强调学校制度的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作用,或者说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教育的公平。(1)、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教育的本性。(2)、追求教育公平,使人在自身发展的基点上不因经济地位、经济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而影响人的充分、全面、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我们不可能对每个学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措施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但是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在这我浅谈一下自己对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其具体构建措施: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外围制度,正确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1、从社会或政府宏观的视角来看: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现代学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教育属性的分化与否,最终取决于政府的认识态度。认定教育是福利、公益性事业与认定教育是服务消费性产业,其后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会完全不同。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把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和由政府包办的消费性公益事业,在政策上,教育完全由政府财政供给支持。但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因此,那种办学模式能惠及的地区范围差不多只限于城镇。为求生存,教育首先应该追求的是效率、效益。20多年来,我国教育逐渐演变成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以及私人物品的混合体,经过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分化为基本财政支持的教育财政拨款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教育;非财政性资金提供的教育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当前的各级政府有条件、有能力也应该在公共教育事业领域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而决不能是简单比照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借口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而推卸公共财政支持教育公平的义务,放弃对于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的法定责任。

今后,公共教育政策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减少政府行这“错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了)现象,解决“越位”(政府管了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和“缺位”(政府该管的事情不去管)的问题。【7】其主要显现以下四种主动作为的方式:(1)、重点作为,在依法实施义务教育,保障社会公平方面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分担成本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弱势地区和群体,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的人才队伍,也应继续采取倾斜的扶助政策;(2)、有所作为,对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以及市场难以调节的人才需要予以支持;(3)、委托作为,政府应当作为但力不从心,或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时,可以依法委托和受权非政府组织运作;(4)、不须作为,确认政府不再具体操作的领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

教育制度不仅要追求效率,而更需要追求公平。市场化只会使教育走入歧途,只有政府的介入,才能使追求教育的公平变为现实。同时有人针对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所提出教育的市场化,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其实这误解了教育的本身问题和教育的保障条件问题。现代学校制度构建,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目和是为了使学校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而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保障问题,是公共财政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才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的、根本的目标。

2、从学校自身或主体性的视角来看:建立新型的,良性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而政府与学校关系调整的关键是如何保障和监控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

(1)、给学校自主权,实质上是要求学校实行校本管理,即以基层为本的管理。以基层为本的管理,要求政府把决策权下放给基层,以便基层作为更为实际而又更为有效率的决策。给学校自主权就是让学校摆脱 对政府的依附性,进而显现学校的主体性,增进学校办学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后,政府还需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学校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既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业,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宏观指导,保证教育改革的方向性。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制度“,整合学校内在要素,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所谓核心制度,是指对学校内部诸要素进行管理的制度体系。)

学校的内部要素,我认为主要由课程、教师、管理、开放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课程是学校制度的核心,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管理是教师实施课程的保障,开放则是上述各要素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以下,我从这四个基本要素切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制度。

1、课程制度

(1)、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单是制度化的学科课程改革,而是要根据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和个性特点,努力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其和谐发展的课程。

(2)、组织基于课程的教学。学校课程体系须在实施中加以完善。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通常称之为课堂教学。这里的课堂是指以学校或社会为空间的“大课堂”,课程也不单仅限于教材。这种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目标,其实施的形式、手段、方法等可以被消解,其唯一要保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或称作积极参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可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可实施创生课程等。

   2、教师制度

   教师职业化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实现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专业结构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的全面提高。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制度密切相关。(1)、就政府而言,要从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晋级考核、专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制度。(2)、就学校而言,要着力构建成一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一是激励制度;二是校本培训、教研制度。所谓校本培训与教研是基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问题的培训、教研。这种以问题这导向的培训与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管理制度

   目前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模式是从企业移植过来的,还没有一套基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并服务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属于学校自己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学校自主办学地位的确定,为学校自己的管理制度的变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1)、要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支配下思考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学校应成为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场所,其管理的目的在于自主,而非控制。要实现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就必须不断地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而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是组织团队学习:从目标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出发,每个成员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研究,一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提高每个成员系统思考的能力。

(2)、要根据上述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网络的横向扁平的管理体制,使之能适应并促进学校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员主动发展。一是以网络管理取代三级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管理的效率。二是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推动每个成员自主发展。

4、开放制度

开放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特质,其在学校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的开放:一是向外的,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以及学校间、相关教育机构的相互开放;另一个是向内的,在教育与管理活动中向师生开放,向家长开放,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从学校开放的两个向度来看,当前,应着力构建以下开放制度。

 (1)、是政府支持。政府与学校建立新型的互动关系,即由命令式行政领导与管理体制转向建立法律的、行政的、学术的、咨询的、听证的等一整套支持与保障制度,为学校的主动发展构建开放的体制环境。

 (2)、是资源共享。学校主动回归社会,社会也要积极融纳学校,彻底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产生的有形与无形的封闭隔阂。

 (3)、是校际交流。每一所学校在办学中都有优势与弱势,都有经验与问题,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学习、交流以及切磋,才会有比较与借鉴,才会不断丰富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4)、是多方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其他部门与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主动为其他部门与行业提供服务,实现合作。

(5)、是家长参与。学校应着力构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制度,充分体现并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问责权等。

总之,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质上它是制上的创新。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我们不能以市场化为指导原则,也不能放弃教育的公平和学校的主体性而追求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上述的措施实际上只是对怎样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架构,每间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研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提升。

 

注释:

【1】赵连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小学学校管理,2005。11。5。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J] 教育学,(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5。5。54。

【4】蒋国华。再论十字路口上的现代教育制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1);吴华。以教育产业化为出发点,改革现行教育制度[J]。科技导报,2000,(3)

【5】吴华,宁东华。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学校制度―――对椒江“现代学校制度”实践的理性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6】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0---141;丘伯,墨。《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5、38。

【7】张力。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联的政策的再度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5。4。9—12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丘伯,墨。《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江月孙、赵敏主编《学校管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