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身份证查卡号:成纪司皇汗在河南省的后裔董、李、马、关、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6:40
        在元朝后期,忽必烈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元末明初,铁木黎率五子逃难至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等地隐居,命五子各随妻姓,成为董、李、马、关、陈五姓,至今已繁衍万余人。根据五姓族民的家谱、史料、风俗习惯等,五姓族民系蒙古族,属于黄金家族。
[关键词] 成纪司皇汗后裔 铁木黎
2007年元月17日,河南关昌龙、关铁锤、李喜顺、马东堂、关献策等五人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组织的族属确认会上,拿出多年珍藏的五姓家谱和墓碑文等资料,又介绍了万余名五姓族民至今仍在保留着蒙古族的习俗,与当地汉族习俗不同。根据上述历史资料和蒙古族的习俗,他们认为其族属绝对是蒙古族,他们为了变更族属即将汉族更改恢复为蒙古族,曾先后四次不远万里来到内蒙古地区寻根问祖,希望得到有力证据和权威专家的确认认可。万余名五姓族民恢复蒙古族的要求和愿望是迫切的,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是蒙古族,其祖先来自蒙古高原,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其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五姓家谱,系指陈、关、马、李、董五姓,该五姓族民各有家谱,其共同的始祖为铁木黎,今已下传至今已有28世之多,2002年3月20日还把重修的《族史“元皇世系”家谱》捐赠给河南省图书馆珍藏。关于五姓始祖铁木黎,历史文献均有详细记载:今河南省内黄县毫城乡马次范村村北有“五姓坟”的墓葬,河南省《大河报》记者孟冉亲自到该“五姓坟”考察,他写道:“这是一个元代坟墓,墓碑外面围着形如影壁的砖石建筑,为保护碑楼,上方顶着区别于汉墓的蒙古标志——嵌着一个圆锥状物体。坟墓高约1.5米,占地约15平方米,墓碑高2米,宽0.54米,厚0.2米,碑
文记载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铁木黎”。﹙1﹚大请光绪30年即1904年岁次甲辰所修关姓宗谱中记载:“始祖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此始祖墓前碑文也,按关祖墓前碑面叙始祖处右丞下有普化大元帅铁木黎文贞下有公字。二世:董清、李明、马能、关杰、陈俊”,由上可知,铁木黎有五子,分别取汉姓董、李、马、关、陈。该元代坟墓的墓碑何时立的?河南省内黄县文物志1980年8月记载:“马次范五姓坟墓碑: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墓志。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马家次范村正北一里许,有五姓坟。按始祖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贴(铁)木黎,有子五人,分为五姓:曰:董、曰:李、曰:马、曰:关、曰:陈。迄今族姓繁衍,种第蝉联,为黄池巨族。关姓徙直隶清丰县焦夫村,陈姓徙鄢陵县,余三姓徙住次范村。”董世二世:董清。三世, 庠生董文举。李氏二世:李××。三世, 庠生李应登。马氏二世:马能。三世马训明,永乐甲辰科。马氏,进士马训任行人, 监察御史。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三月初一清明 创建。在内黄县志中亦记载:“古迹五姓坟,在次范村。按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贴木黎有子五人:一曰董,一曰李,一曰马,一曰关,一曰陈,分为五氏。迄今族姓蕃衍,科第蝉联,为黄池巨族。关姓徙直隶即河北省清丰县焦夫村,陈姓徙鄢陵县,余三姓仍住在次范村。”在第三篇:人口,第三章:姓氏目中记载 颇细:“五姓一冢。毫城乡马次范村有‘五姓老茔’,俗称‘五姓坟’,清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立墓碑,和《马氏家谱》记载一致,碑文大字为‘元御史中丞河南右丞谥文贞公墓’。这位死后补谥为文贞公的人,名铁木黎,蒙古族,元末为河南行省右丞,为避明朝杀害,率子五人逃难至此,隐瞒身份,命五子各随妻姓,另起汉名,故有董、李、马、关、陈五姓。四子关杰又有五子,迁居清丰县焦夫村;五子陈俊徙居鄢陵陈滑店;三子马能之子马训,登永乐甲辰科进士,任行人,擢监察御史。从此,‘族姓蕃衍,科第蝉联’。现在董、李、马三姓已传26世,共有人口5000余众。大故县、岳次范、南庄、太平、大院、大堤口、马庄、东聂固、后村、康张村、大小南洞、宋村、石党以及安阳马太堡等村的马、李、董姓均源于此。”内黄县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和政协内黄县委员会出版的《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中记载:“马次范《五姓老茔》墓碑:元御史中氶河南右氶谥文贞公墓:‘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马家次范村正北一里许,有五姓坟。按始祖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有子五人,分为五姓,曰董、曰李、曰马、曰关、曰陈,迄今族姓蕃衍,科第蝉联,诚足记也。爰以各姓已故绅士分列于前;至于现在之人,碑阴题名。’以此碑文和《马氏家谱》对照,文贞公名木黎,蒙古族。据传,元末明初,铁木黎率五子逃难至此,为免诛戮,让五子随其妻姓,故有董、李、马、关、陈五姓。即二世董清、马能、关杰、陈俊。马能生二子,即三世马训、马麟,马训为永乐甲辰科进士,任行人,擢监察御史。《五姓老茔》墓碑右前侧有《姓氏初更》。关姓始祖讳杰之墓碑:‘关杰,文贞公之四子也,董、李、马三姓各迁新茔,陈姓迁居鄢陵陈滑店,惟公独为斯茔,公有五子,长次三 俱葬清邑焦夫村,四子躬列邑庠,葬此墓前,谨志。’以上两碑均系清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三月立。”清丰县地方志办公室、清丰县县志委员会办公室、清丰县民政局、清丰县民族宗教事物局于2006年12月1日出具的证明称: “1990年12月第一版,1990年12月第一次印刷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清丰县志》第七编社会,第三节族系,第148页记载的‘关焦夫关氏,始祖杰。元蒙古贵族铁木黎之四子,元朝灭亡,改姓关而避居县西南焦夫村。后裔键,清康熙辛卯(1711年)举人,知临邑县。今传24世’,此载确实无误,特此证明”。濮阳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8月11日公布并所立的“焦夫墓地”,系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焦夫墓地”的碑文称:“位于清丰县西15公里韩村乡焦夫村南。墓区占地10亩,松柏梧桐成荫,禾苗芳草盈地。二世铁木杰为后易名关杰,墓前立追溯源碑,记载着关氏始祖铁木黎,即元前成纪司皇汗铁木真第四子拖雷。他曾任元朝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拜普化大元帅,谥文贞公,死后葬于内黄范次村。元末明初,战乱频繁,元皇室贵族面临危机,木黎所生五子为避祸端,分别改姓为董、李、马、关、陈。前三姓隐居内黄次范庄。后陈姓中举,任河南鄢陵县知县,死后葬于该县陈化庄村。第四子关杰隐居清丰县焦夫村。其后裔键于清康熙辛卯中举,任山东临邑县知县,死后葬于关焦夫村。直到清初关氏才公开始祖史实,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在《马氏家谱》序中称:马氏族民“其先御史文贞公为河南行省右丞”,“ 生五子,有元各赐以姓曰董李马关陈”。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岁次甲辰季夏中浣癸已科副贡邑人李庭训拜撰的《马氏家谱》重修之序中称:“吾邑马氏系出有元之裔,……其先御史文贞公为河南行省右丞,生五子有元各赐以姓曰董李马关陈”。关昌龙,昌字辈;关铁锤,风字辈;马东堂,鸣字辈;李喜顺,兴字辈。依据上述昌、风、鸣、兴四字,《关氏宗谱》作如下五言诗:麟献国吉昌,凤鸣兴家邦;清化传继广,盛世庆宣扬。
上述五姓家谱、碑文、文物志、县志、地方史志引文里可知以下几点:1、铁木黎系蒙古族,是元朝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2、铁木黎有五子,他们是铁木清、铁木明、铁木能、铁木杰、铁木俊,时逢元末明初,来不及北撤,便流落中原后隐姓埋名,各随妻姓,称之董清、李明、马能、关杰、陈俊,分居五处,以躲避明廷通缉捉拿杀头。弟兄五人以董、李、马、关、陈五姓汉族身份在河南内黄、清丰等县的30多个自然村隐居下来,代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8世,人口达万人。3、到清朝初年,五姓族民才公布始祖铁木黎史实,在明 276年(1368年—1644年)间始终不敢公开其真实身份。在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给铁木黎的坟墓立碑写碑文,才公开其身份。4、五姓族民万余人的始祖铁木黎系蒙古族,史料记载明确,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关于五姓族民的民族特点,《大河报》记者孟冉曾深入走访调查过,他在其“成吉思汗后裔流落河南”一文中讲:“20多天前的中秋佳节,正是月饼大行其道的时候,但66岁的马明义却一块也没有买,一家老小也不去想月饼的事。‘俺不吃月饼,从来都不知道月饼到底是个啥滋味’,马鸣义神情严肃。马明义是内黄县马次范村人,这个村有1200多口村民,几乎全姓马,每年中秋节,不仅马明义,整个村子的马姓乡亲都不吃月饼,他们坚信‘吃了月饼就是对先祖的不恭敬,是有罪的’。马姓村民尊敬的‘先祖’,和叱姹风云的成吉思汗血脉相连,他们认为自己是蒙古族皇亲的后代子孙——为了不忘元末那场腥风血雨的残酷搏杀,月饼就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据传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甘忍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但是若要整合抗元力量,确苦于无从传递消息。于是,聪明的刘伯温便想出一个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着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从此月饼成了中秋节的应景食品,在马次范村,除了月饼与马姓村民绝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汉族群众不同的习俗,如每年春节不祭灶;老人亡故后不摔老盆,而摔房上的青瓦;停丧期间,孝子也不去土地庙祭灵和烧纸钱;同族人不得通婚等。”﹙2﹚对于铁木黎在元朝末年在河南任职情况,史料并未详细交待 ,“今年70岁的张同昌原是内黄县文物所资深历史考古专家,他认为铁木黎确属成纪司皇汗的后代,也的确在河南当过官,‘他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分管军队、粮草等要务。至于豫王,只是个王位名称,意味着他又以享受元代在王爷封地里的特权,并没有实质性的职权’。张说,铁木黎在河南应该是为官清廉,做了不少好事的,不然中原汉人也不会容忍他和他的家族定居下来,更不会保留其墓地。”﹙3﹚
张同昌先生确认铁木黎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那么究竟是哪个子孙的后裔,没有交待。根据史书记载的蒙古世系表成纪司皇汗第四子拖雷,拖雷第二子忽必烈,“忽必烈一共生
有十二个儿子,衣次是朵儿,早卒,真金太子,忙哥剌封安西王镇
关中,那木罕封北安王镇漠北,以上四子是察必皇后所生。豁里台是火鲁皇后所生。忽 哥赤封云南王镇云南,是朵儿佰真皇后所生。奥鲁赤封西平王镇吐蕃地,亦朵佰真皇后所生。爱牙赤是旭真黄后所生,封地兀刺海。阔阔出封宁远王,镇西北,亦旭失真所生。忽都鲁贴木儿,早卒。脱欢,河南蒙古族的始祖,封镇南王, 初 镇武昌,后镇扬州,巴牙兀真皇后所生。铁蔑赤是南必黄后所生”。 ﹙4﹚奥鲁赤是忽必烈的第七子,封西平王,镇吐蕃地,“一二六〇年元世祖取得了政权,把吐蕃作为封地给了他的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奥鲁赤死后,他的儿子镇西铁木山不花和他的孙子 搠思班相继承袭了这块封地,所以元代吐蕃有事常常是由他们祖孙父子受命处理的”,﹙4﹚“西平王奥鲁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十月封,赐驼纽鎏金银印,王率所部 收建部,四面合击,擒其头目下济等四人,俘敌六百余,建都乃降,立建都宁远都护府。十二年(公元1235年)三月与安西王征吐蕃,十六年(公元1239年)赐所部金银、粮米衣服等。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王帅所部与叛王笃哇战不利。大德 二年(公元1298)王驻夏上都,十年(公元1306年)二月赐银三万锭,未几王薨。子二,长曰铁
木儿不花、次曰八的麻的加袭父王位西平王。”﹙5﹚由上可知,奥鲁赤有子二:长曰铁木儿不花,次曰八的麻的加。
铁木儿不花有子搠思班。元代帝王表中,七任帝世祖忽必烈元代亲王表:西平王奥鲁赤,其子镇西武宁王帖木儿不花和西平王八的麻的加,铁木儿不花子云南王老的和镇西武宁王搠思班,云南王老 的之子豫王阿忒里纳失里和安西王答儿
麻,西平王八的麻的加有子嗣王贡哥班,镇西武宁王搠思班有子凉王党兀班。﹙6﹚豫王阿忒里纳失里,又名铁木黎,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成纪司皇汗 的直系后裔,名符其实的黄金家族。同理,五姓族民万人,亦是成纪司皇汗 的直系后裔,是黄金家族,当然也是蒙古族,五姓族民万名居住在河南省,还有少数散居并工作在其它地区,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也有,比如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行政处副处长,一级警督关和平即是,他是成纪司皇汗33代直系后裔,当然是黄金家族。
    关昌龙、关铁锤、李喜顺、马东堂、关献策五人不辞辛苦的数次赴内蒙古大草原寻根问祖。一个美国人鲁宾逊也和上述五位同志一样,满怀激情地走上了寻根问祖的道路,2006年6月6日《北方新报》以“成纪司皇汗后裔发现始末”为题报导了鲁宾逊经DNA检测被确认为成纪司皇汗直系后裔的详情,“鲁宾逊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会计学副教授,他也卷入了几年前美国人兴起的追溯家族历史的潮流,对自己的家族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他掌握的资料有限,研究困难,于是把自己的DNA检测样本寄给了赛克斯教授开办的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鲁宾逊母亲的家族可能来自欧洲大陆,父系祖先来自高加索地区,高祖父是从英格兰移民美国的。该公司将成纪司皇汗 DNA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所有做过Y染色体(父系)检测客户的数据库中,人们意外地发现,鲁宾逊的U染色体竟然和成纪司皇汗 的惊人地一致:在9个遗传标记中,有7个和成纪司皇汗的完全一致,另外2个不同的遗传标记可能经过了变异。于是,成纪司皇汗的第一个高加索(白人)、第一个美国后代被发现了。当鲁宾逊得知自己是第一个亚洲以外被确认为成纪司皇汗后裔的人时,特别兴奋。他开始阅读有关这位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疆土的领袖的书籍,有关他的帝国、政府和政策,读得越多越对他们之间的联系感到兴奋。成纪司皇汗的基因传 播最成功,据估算,目前全世界有约1700万人是成纪司皇汗的直系后代,约占全球人口的0.5%,其中包括了英国皇室等。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2004年启动了名为“Y—clan”服务,专门为确认成纪司皇汗后代设计,价格为180英镑。该公司的开办者赛克斯教授说:“在传 播 基因方面,成纪司皇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男性,他将他的Y染色体传给了他的儿孙,儿孙们继承了他的帝国获得了进一步传 播的机会。现在,这个Y染色体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但是我确信,它的传 播 范围还要更广。”成纪司皇汗第一个高加索后裔被发现,在欧美掀起了一股成纪司皇汗热,人们开始全新审视这位帝王,开始研究他的军事谋略和政治统治。看来,寻根问祖不仅在中国存在,亚欧美地区也存在。五姓族民从1988年开始提出恢复民族成份的要求,但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五姓族民万余人恢复蒙古族的愿望是好的,在全国上下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我相信他们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实现。
﹙1﹚,﹙2﹚孟冉:成纪司皇汗后裔流落河南﹙大河报,2006年10月21日﹚。
﹙3﹚王云青著:《成纪司皇汗在中原的后裔》,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364…365页。﹙4﹚,同上书,第122…123页。
﹙5﹚韩儒林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5页。
﹙6﹚李振文著:《成纪司皇汗史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1…162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
        武国骥
信息内容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